自由時報社論相關文章

拒絕變相懲罰台灣人民的公投

拒絕變相懲罰台灣人民的公投

國民黨訴求民眾在反萊豬、重啟核四、遷離三接、以及公投綁大選都投下同意票,黨主席朱立倫(中)並說,要用公投「懲罰民進黨」,藉此動員支持者投票。(資料照) 四項公投明日投票,國民黨訴求民眾在反萊豬、重啟核四、遷離三接、以及公投綁大選都投下同意票,黨主席朱立倫並說,要用公投「懲罰民進黨」,藉此動員支持者投票。然而,人民對於民進黨政府是否施政滿意,自有定期選舉可以做出裁判,這套民主機制也已穩定運作;至於公民投票的制度設計,原就是為了彌補代議政治的不足,而非用來決定政權的更迭,事實上,無論公投結果如何,蔡政府仍會繼續運作。反對黨以公投為名,實則進行政治鬥爭,將公投當成選戰,不僅錯亂,更製造公投之亂。 將公投當成政爭工具,也掩蓋了這些公投案本身的問題,甚至彼此相互矛盾之處。例如重啟核四若過關,未來核廢料處理的難題,以及發生核災的高度風險,都會是台灣人民不可承受之重。若說重啟核四是為了台灣的供電穩定考量,那主張遷離三接卻反其道而行,經濟部與半導體等產業都發出警訊,若公投過關,不僅供電不夠,短期只能用燃煤機組發電補足,這另將造成空污問題。按國民黨與朱立倫的主張,兩者都要投同意票,但為了供電而重啟核四,可能造成生態浩劫;為了生態而遷離三接,卻衝擊供電穩定。藍營要支持者做出彼此打臉的決定,這是什麼樣的神邏輯。 光是這兩項公投案,國民黨內受影響的幾位縣市首長,也不願隨著黨中央亂舞。新北市長侯友宜發表「我對公投的看法」千字文,指公投「不是填鴨式圈叉題」,就是向黨內發出不認同的立場。新北市已有核一、核二廠,核安風險本就不低,如果位處斷層的核四廠重啟,侯友宜要如何向新北市民交代。比鄰新北的國民黨籍宜蘭縣長林姿妙也與黨中央不同調。同樣,若三接遷離,如按部分人士主張移至台北港,不僅侯友宜並不樂見,台中市也將得承擔無法降載燃煤發電的痛苦,所以同黨的台中市長盧秀燕,立場也與國民黨不相同。四張同意票就有兩張,直接讓國民黨唯二的六都市長,難以面對市民的責難,這難道就是朱立倫所說,用公投「懲罰民進黨」嗎? 原本國民黨內被認為還算是「正常倫」的朱立倫,今年角逐國民黨主席,即一反過去溫和路線,改向深藍的激進路線靠攏。朱立倫在十月刪Q立委罷免案通過當晚,宣稱接下來要備戰反萊豬等四項公投,並指公投是「對行政院長蘇貞昌與民進黨政府不信任投票」。但按憲政程序,如要對蘇內閣進行倒閣,應由立法委員連署提出不信任案,再以記名投票表決之。倒閣若不成,也可以透過選舉再爭取人民的認同。二○一三年民進黨與台聯黨聯手在立法院對當時的行政院長江宜樺提出倒閣案失敗,但隔年的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大敗,江宜樺也扛下政治責任下台,這就是民主過程。至於公投案,則是人民討論決定公共政策,並非特定個人去留,朱立倫不論公投案是非,甚至一反過去對於核四的立場,背棄主流民意,只為了打擊政敵,黨籍縣市長拒與配合,更凸顯其轉向「不正常倫」。 反萊豬公投也同樣存在自我矛盾的問題。馬英九政府時代已經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國民黨現在拒絕開放萊豬進口,由於國人食用肉品的習慣,美國萊牛進口量,遠高於預估的美國萊豬,藍營對牛豬標準不一,說是為了民眾健康,這也是一種神邏輯。然而,在此時間點以錯誤資訊鼓動人民反萊豬,卻對台美關係產生極壞的影響。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政務委員鄧振中判斷,若反萊豬公投通過,對美經貿關係方面,將衝擊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進程,國際經貿組織方面,將影響我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他更認為,若錯失機會,台灣恐被近期也申請加入的中國及韓國超前。 韓國是我們在國際市場的潛在對手,當台灣為了反萊豬公投吵得一團亂時,韓國趁機提出申請,超越台灣之目的不言而喻。中國更時時刻刻想方設法要吞併台灣,國安單位近期觀察到,中共針對四項公投案展開的認知戰攻擊,就是鎖定反萊豬公投。諸多攻訐說法,也與國內在野陣營相互協力。國共反萊豬,既離間台美友好且緊密的關係,並將台灣推回一中桎梏。國民黨中央訴求四張同意票,但重啟核四、遷離三接分別造成核安與能源問題,公投綁大選的投開票亂象也讓人記憶猶在,反萊豬公投更阻斷我們走向更寬廣的國際化道路。這些公投案一旦過關,到底是懲罰民進黨,還是「變相懲罰台灣人民」,這答案還不明顯嗎。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2-17
阻礙台灣進步的公投案不可同意

阻礙台灣進步的公投案不可同意

本週六(十八日)將舉行四項公投案投票,民調顯示「同意」與「不同意」仍在拉鋸,還未出現決定性的趨向。四項公投的辯論、宣講等活動,也如火如荼展開,公投案通過與否的利弊得失,多數國人諒必已多所聽聞,本應超越黨派、意識形態的泥淖,做出理性抉擇。然而,近年因政黨、統獨與意識形態的對立矛盾,加上輿論操作,帶風向,散播假訊息,導致特定族群陷入理盲而狂熱的氛圍,可能會只為了「討厭、否定、羞辱民進黨」,而罔顧台灣的整體利益,作出親痛仇快,不利台灣未來發展的選擇,令人憂心。 吾人一再強調,公投案是對事不對人,是支持或否決某項公共政策,並不影響人事更迭或權力運作;亦即,四項公投案無論結果如何,執政黨只須在政策上改弦易轍,不必然要進行內閣改組,衝擊有限,反而是全民無法迴避,必須承擔一切後果。換言之,公投結果將是全民共業,不能當成懲罰特定政黨的工具。故而,企圖藉四項公投打擊民進黨政府,而不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思考,既是非理性的政治操作,也不可能達到它所要的政治目的。而當前國民黨努力推動四項公投,就是以政黨私利與恩怨為重,置全民福祉於不顧的作法。例如四項公投之中,只有「反萊豬」、「公投綁大選」兩案是由國民黨提案,藍營全力推動,無可厚非,但「珍愛藻礁」、「核四重啟」根本與它無關,黨主席卻強行要求全黨一致支持。此舉凸顯只要公投案可以翻轉民進黨的政策,國民黨便見獵心喜、見縫插針,結合一切外圍勢力,全面打擊民進黨。而這種反民意、非專業的行徑,不但傷害不了對手,更讓那些反對核四重啟的藍營縣市長左右為難,不敢表態,反而造成黨內的裂痕。可說是損人而不利己。 事實上,核四封存與興建三接的始作俑者,都是現今帶頭反對的馬英九前總統。當初馬英九政府了解核安疑慮與興建品質不佳,乃決定封存核四;另外,三接案的規劃也始於馬前總統,且規模龐大對藻礁的破壞更為嚴重,如今民進黨政府不但大幅縮小三接範圍,並且予以外推,將對藻礁的衝擊降至最低,乃是一個兼顧生態環保與電力供給的雙贏方案。如果國民黨連這樣的妥協方案都要反對,豈不意味當初馬政府決定興建三接的決策愚蠢至極?三接案受阻,台灣未來十年缺電將成常態,不但不利台灣的民生與經濟發展,而其替代方案將是增加中火的燃煤發電,必會讓中部人「用肺發電」來支撐電力的供應。這又豈是環保人士所樂見?由此觀之,國民黨與馬前總統扮演重啟核四與反三接的急先鋒,這已經不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而已,而是根本上沒有是非原則,思想錯亂罷了。 反民進黨的思維,讓藍營陷入偏執的狀態,缺乏專業、理性論政的能力。所以,即使它自己的提案也是自相矛盾,禁不起檢驗。反萊豬一案即是如此。美萊牛進口是馬前總統開放,至今進口量倍數增加,也從未發生任何食安爭議,藍營政治人物日前更公開大啖美牛牛肉麵,以示對店家的支持,現在卻以食安為由帶頭反對美萊豬進口,令人費解。為何萊牛可吃,萊豬卻不可以?美國人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民可吃,台灣人卻不可以?這種簡單的問題,讓國民黨政治人物在面對民眾質疑時,只能支吾其詞,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窘態。美萊豬不是食安議題,因為一般人不會食用到可能危害健康的量,它反倒是台灣加入CPTPP、簽署FTA,與提升美台關係的敲門磚。目前美國固然大力挺台,但國際往來有得亦須付出,才是常軌作法;若是台灣通過反萊豬公投,那就意味台灣人只願拿到別人的好處,卻不願接受與遵守國際規範,是只取不給的巨嬰,難道不會引起美國等挺台國家反彈?尤其,部分藍營政客甚至大嗆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不是美國第五十一州,為了國人健康,得罪美國又怎樣?意圖挑起反美的民族情緒,卻不敢批判軍機擾台的中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投案本應理性論辯,接受專業的檢驗,而非受到政治立場主宰。這兩年台灣在疫情的考驗下,經濟成長與防疫,皆有精彩表現。然而,四項公投案一旦通過,台灣在國際上走不出去,產業發展缺電,能源轉型陷入瓶頸,又頻頻發生公投綁大選亂象,勢必成為台灣的內耗,阻礙台灣的進步。台灣要更好,其實不難,只要多數人對這些妨礙台灣永續發展的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反之,若四項公投案通過,那將是台灣嚴酷考驗的開始。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2-13
誰最希望反萊豬公投過關

誰最希望反萊豬公投過關

四項公投結果已不僅影響政策,其中,國際社會所聚焦的反萊豬公投,更因攸關國家的走向。圖為國民黨立委立委蔣萬安日前發起「公投反萊豬、食安我做主」巡迴街講。(資料照)   四項公投將於十二月十八日進行投票,民進黨、國民黨各自訴求「四張不同意」、「四張同意」,雙方升高至選戰規格進行全面動員,一邊號召台灣隊歸隊捍衛國家未來,另一邊則要星火燎原對抗政府。反萊豬、重啟核四、遷離三接、以及公投綁大選,四項公投結果已不僅影響政策,其中,國際社會所聚焦的反萊豬公投,更因攸關國家的走向,乃至牽動台灣對外的連結,包括政府涉外官員,幾位友台的國際專家均陸續提出警訊,若因公投翻轉現行政策,不但會影響台美貿易,台美雙邊關係可能因此走上回頭路。 公投的衝擊面巨大,台灣社會也再度陷於嚴重分歧的對決時刻。虎視眈眈的中國,表面冷眼旁觀,實則暗中透過認知作戰,發動大量錯假訊息進行分化。民間研究假訊息的IORG(IO研究室)公布報告,指四項公投的論述,皆有中共發起或參與,包含資訊操弄,影響台灣民眾對公投四案的觀點及立場。根據所整理的各項資訊操弄論述,共有七項關於萊豬,僅一項關於遷離三接、重啟核四。IO研究室結論認為,「中共最關心萊豬」,並用反萊豬將台灣民眾導引至疑美、反美、乃至仇美。 IO研究室觀察到,從今年六月美國宣布將贈送台灣疫苗,來自中共傳播節點就開始出現「因為台灣購買了美國萊豬、武器,所以應該得到美國疫苗」說法;然後又有「台灣豬肉在香港驗出萊克多巴胺嚴重超標」、「台灣萊豬製品在港銷售,所以萊豬也有在台灣賣」、「執政黨進口萊豬,出賣民眾健康」、「台灣軍隊已經吃了美國萊豬」、「中共官媒把萊豬類比為毒品」、以及「一百六十個國家禁止進口萊豬」等錯假消息。裡面許多內容,台灣媒體曾轉載,藍營方面並拿來批評政府,但實際源頭有新華網、國台辦等;另外或是台灣先有錯誤說法,中共將這些言論加工製造,再由台灣這邊引用,基本上就是交互協力。 中共集中操作反萊豬,因為這與台美關係直接相關,加上炒作「健康疑慮」,也擴大國人對民進黨政府的不信任感。然而,回到事實面,自二○一二年聯合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定豬與牛的萊劑容許量標準,當時在野的民進黨,也接受馬英九政府開放美國萊牛的政策。農委會統計,美牛自二○一二年進口一萬八千公噸,近年成長近三倍,台灣民眾平均每年吃掉三公斤美牛。另方面,因為民眾偏好國內溫體豬肉,僅一成是進口豬肉,而美國占所有豬肉量一.二%,換算後民眾平均每年食用○.四九公斤的美豬,未來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占比只會更低。量大的萊牛可以進口,吃了也沒事,量少的萊豬卻要用公投案禁止進口,豈非雙標。 政治凌駕科學、相互矛盾的做法,都是來自國民黨。外交部長吳釗燮對此批評︰「食安要以科學為證據,用公投決定科學就是民粹,不是民主更是反智」。國民黨的昨非今是,如同之前執政時宣布封存核四,現在淪為在野則支持重啟核四的公投案,黨主席朱立倫說這四項公投是對執政黨的不信任投票。說白些,就是不論是非,一切都是服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國民黨這次主打反萊豬,也與中共發動反萊豬的錯假訊息,形同相互呼應。公投下週六投票,中共主辦的大型統戰平台「海峽論壇」本週末先登場,朱立倫視為國共加強互動的重要一步,但實際上,卻是幫襯北京搭起對台滲透渠道,有助於中國更綿密介入台灣內部的公投攻防。 反萊豬公投的結果,外界視為我對外關係的觀測指標。經濟部長王美花說,台灣要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當十一個會員國都開放萊豬進口,假設公投過了,任何一個會員國會說這不符規定,台灣真的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從戰略面角度,友台的前美國國防部印太助理部長薛瑞福直言,反萊豬若通過,台美關係可能走上回頭路;他盼台灣「不應做出會讓自己更加孤立的決定」。言之諄諄!反萊豬公投已為台美關係投下變數,也意味我們正面臨開放與孤立的抉擇,這遠遠超越健康議題的範疇。是誰希望台灣走向孤立,誰又是走向孤立的幫凶。一旦公投通過,勢必撞擊近年快速增溫的台美關係,我們的國際化道路也會再度設下路障。悲哀的是,當中的最大得利者,答案非常清楚,絕對不會是台灣的任何個人或政黨。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2-10
是「逢中必反」 還是「逢中必軟」

是「逢中必反」 還是「逢中必軟」

徐旭東近日投書媒體,將矛頭對向台灣,聲稱國內「逢中必反」現象擴大,其內容不乏謬誤矛盾徐或有難言之隱,但這般政治表態,捧中抑台,令人無法苟同。(資料照) 台灣遠東集團在中國的投資事業,遭中方以一系列違法違規為由,重罰約四.七四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台辦挑明說,絕不允許一邊在中國賺錢,一邊給台獨頑固份子提供金援。北京以懲獨為名,拿指標台商祭旗。人在屋簷下,受迫低頭。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上繳罰鍰,台灣各界也多批判北京的脅迫,並理解台商的不易處境。但徐旭東近日投書媒體,將矛頭對向台灣,聲稱國內「逢中必反」現象擴大,其內容不乏謬誤矛盾,徐或有難言之隱,但這般政治表態,捧中抑台,令人無法苟同。 首先,如果「逢中必反」,就不會有徐旭東在文章中所說「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更擴大到八六二.五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七○五億美元明顯擴大」。從數據看出,政府沒有徐所說「刻意打壓」大陸市場的問題,甚至還經常提醒企業,面對中國更應注意分散市場、避免集中,才能降低經營風險。中共近年打壓民企,「國進民退」趨勢加快情況,台商在中國經商環境確實愈來愈糟,否則也不會發生被外界認為不該是「綠色企業」的遠東集團,卻被扣上資助台獨而遭罰。徐的說法,經濟部也很有智慧回應:樂見更多企業加大力道投資台灣,台灣政府不會強迫企業做政治表態。兩岸之間誰在反商,誰設定不必要的政治條件,應可清楚明辨。 徐旭東還批評國內意識形態掛帥,凌駕一切。然而,徐在文中最重要陳述:支持一中、反對台獨,不就是最典型的意識形態。再者,徐旭東稱他也跟多數台灣人一樣,希望兩岸關係「維持現狀」。試問這幾年誰在破壞兩岸現狀?是誰拋出所謂「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要逼迫台灣統一。中國共產黨就是全世界最意識形態掛帥的政黨,在中國經商還得投書媒體表明政治態度,徐旭東自己就是血淋淋的受害例子,現反控台灣的政治化,顯然倒果為因。徐旭東以「工業人」自居,表達對時局的觀點,但外界也關注是否受制於中共,而無奈成為「工具人」。 在投書中,徐旭東另刻意傳達,支持「辜汪香港會談時主張的九二共識,並且和美國與國際態度一致,支持一中原則」。這恐有利用文字進行「移花接木」之疑。當年辜汪香港會談時,不僅沒有共識,也未曾出現「九二共識」等文字。甚至,這四個字在中國的大內外宣,早已淪落為一中原則的同義詞。一中原則意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美國從未接受一中原則。美國所主張的是「一中政策」,拜登政府也數度強調這與北京一中原則明顯不同,並鼓勵其他國家可以各自發展不同的一中政策面貌。換言之,就是支持各國與台灣積極交往。 徐旭東「表明心跡」,中國官媒隨即做出評論,指稱徐對以前「支持台獨的錯誤行徑有了檢討,有改過自新的意願,這一點是順應大勢做出的明智之舉」、「我們希望徐旭東能夠說到做到」。由此看到,重量級台商繳納了鉅額罰鍰,再投書宣示政治立場,都是為了搭演出北京震懾台商、逼迫選邊的戲碼。這歹戲當然也還沒有落幕,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跟著接了下一棒,抨擊蔡政府每天只會喊殺喊打,又保護不了台商,只會用反中、抗中製造台商困擾。這些話也是重複「逢中必反」論調,將台海情勢升高歸咎於蔡政府,完全無視北京威脅區域的惡行,朱不僅「逢中必軟」,且呼應北京,繼續砲口對內,攻訐政府為能事。 中國用選擇性執法要脅台商,再以商圍政,目的在干預台灣的政治,進而分化、分裂社會。今天對付民進黨政府,明天也可以對國民黨說三道四,插手黨內家務事。台灣朝野倘若能一致對外,反擊北京,不僅將作為台商的強大後盾,也能促使兩岸交流秩序步入常軌。相反地,在野政治人物不敢得罪中共,只顧開罵自家政府,這並無法彰顯國民黨本身有多麼照顧台商,反而因為迎合這種操弄的手段,變相成為中共幫凶。這也使身處其中的台商,恐更有苦難言,當政治凌駕一切時,台商勢將淪為俎上肉,難以獲得公平對待。尤其,全球抗中氛圍濃烈,國共卻相互唱和,這般親中形象,對國民黨絕不會是項利多。「逢中必軟」,使北京的恫嚇更食髓知味,這對台商經營無益,對政黨發展有害,最後就是親痛仇快。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2-04
養套殺 從許文龍到徐旭東

養套殺 從許文龍到徐旭東

  中國國台辦前天說明,近期「發現」台灣遠東集團在當地投資的化纖紡織、水泥企業,存在一系列違法違規行為。現已處以罰鍰追繳稅款,約四.七四億元人民幣,「查處工作仍在進行」。對於查處動作,國台辦也挑明警告說,「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企業,一邊在中國賺錢,一邊給台獨頑固份子充當金主提供金援」;破壞兩岸關係,幹起「吃飯砸鍋」的事。中共這次大動作拿大咖台商開刀,確實引起台商們相當震撼,要低調做生意已愈來愈難,這是到了逼迫選邊站的政治表態時刻。 身處在人治社會的中國台商,均知所謂法律,只是當工具用。為吸引投資,中共可以先給出各種獎勵或補貼;一旦翻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也能立刻拿出各式法條來查辦。台灣遠東集團在中國的佈局並非一朝一夕,但至今方被發現「一系列」問題,這不太像是一般大型財團會犯的錯誤。國台辦都說這是為了懲獨,面對政治風暴,寄人籬下,只能安安靜靜花錢消災。這個企業在政治光譜從未被認為是偏綠,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捐政治獻金,對象或許有藍有綠,外界也認為這是商業邏輯,而非政治偏好。台灣媒體在前天國台辦記者會上還問,台灣沒人認為遠東集團是「綠色企業」,制裁台商是否造成寒蟬效應。 確實,中國目的就是要讓台商自危。如果說一個不是偏綠,甚至是偏藍的大型財團,都會被當成懲獨的祭品,那還有什麼大小台商不能辦。中國二○○五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後,用查帳、抓台幹等手段,逼迫長期挺綠的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就範,講出「台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等言不由衷的話。現在則是升級版,所有的藍綠台商都可能淪為政治肉票。以往中共對台工作重點,是以商圍政、以民逼官,利用商業滲透以操弄政治;現在是上綱到禁止台商捐輸政治獻金給有台獨傾向的政黨或政治人物,這是想用斬斷金脈的方式,介入台灣的選舉。整肅遠東集團就是發出政治訊號,台商須與民進黨政府劃清界線。 從許文龍到徐旭東,中共都是養、套、殺的一貫伎倆。過去要求台商表態支持一中、反對台獨,但從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在台灣幾乎乏人問津,去年總統與立委大選挺中的候選人大敗,中共對台系統灰頭土臉。北京當局現在乾脆以對付國內民企那一套殺雞取卵手段,一面扣上資助台獨,用大量罰款來趁機斂財;一面脅迫台商在台灣的選舉必須政治選邊。選票投誰,秘密投票不知,但政治獻金的對象,台灣都清楚公布,為中共所掌握。不過,北京以為綁住了台商,就能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殊不知這只會讓台灣人更不齒、更反中。 台灣離中國愈來愈遠,這是趨勢。台灣民眾對民主制度有高度認同,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是日益獨裁且封閉,彼此制度差異更擴大政治認同鴻溝。美國結合民主盟邦抗中,更促使我們願意追求民主的開放,而遠離敵意升高的中國。北京重懲「台獨金主」後,效應也很清楚。蔡英文總統前天大聲呼籲朝野各界共同正告北京當局,「立刻停止這樣的行為」。反觀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剛開始先閃躲說「不予置評」,之後才又說台商到對岸,「都應該遵守當地法令規定」。部分親中媒體也僅以小篇幅報導遠東遭罰一事,標題還要台商「自求多福」,一語道盡無奈。綠營藉此抗中保台,藍營卻低調且避事,北京這次出重手,到底傷到了誰,外界一目了然。 尤其,朱立倫的「遵守法令說」,形同對受害企業再踢一重腳,這讓包括遠東集團等曾經挹注國民黨資金的台商,備感冷暖。朱立倫接任國民黨主席後,推出「同舟計畫」,召喚支持者重回國民黨,結果一些過去遭到黨紀處分的人,紛紛回鍋,有人還是人頭黨員的大戶,良莠都不拘,黨內也譏同舟已成「同粥」。朱立倫本想藉同舟號召團結,但一遇到北京大整台商,不敢大力聲援,還要台商先守法。風雨拒同舟,這或是因為這葉扁舟的掌舵者是心向「祖國」,並非台灣,還苦苦等待能登上中共領航的大船,甚至來個「大同舟」。只是,對照那些曾在這船貢獻「融合發展」的台商們,遇到中共黨人說變臉就變臉,頓時淪為俎上肉,此刻應有誤上賊船之體悟。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1-27
當習總碰上彭帥

當習總碰上彭帥

  彭帥的「副總理與我」,國際體壇眾所矚目,抵制北京冬奧聲量上升。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表示,若無彭帥安全的確切證據,明年將不會在中國舉辦賽事,我們在這件事情上不能妥協。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要求:中國對彭帥遭性侵的指控進行透明的調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關於她的下落和她是否健康。此起事件,令北京冬奧雪上加霜,「五眼聯盟」澳、加、紐、英、美正在協議抵制行動。中國「反對任何將體育運動政治化,違背奧林匹克憲章精神的言行」,尤顯口是心非。所謂的「選手優先論者」,同屬尷尬。 彭帥發球,習總接招,希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降低二月冬奧衝擊,連國際奧會主席巴赫與彭帥視訊通話的「奧援」招數都用上了。但,就是不見主角自由行動、隨意發言。全黨摀一人,十足中國特色的「和諧」。「國家級待遇」,彭帥會不會屈從,大家且拭目以待。這種消音模式,常見於對付異議者,由官方供稿定調,當事人與家屬淪為唸稿機器人,讓異議內容自我否定。於是,黨國權力再一次獲勝,以卵擊石的自我犧牲也再一次證明無濟於事。壞事變好事,大家都姓黨。武漢肺炎吹哨者李文亮,遭官方訓誡後確診病逝,引起廣大民眾憤怒,遂評定為防疫烈士,以烘托中國防疫成功的光明面。生前訓誡,死後消費,這就是歐威爾式的「銷聲匿跡」。 對待自己人,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華為公主孟晚舟在保釋期間,聖誕節包下整間餐廳派對,在溫哥華高檔精品店購物,享盡司法人權保障,加上北京的外交斡旋,例如美中天津會談,中方的兩份清單,便包括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不起訴釋放即專機返回深圳,孟晚舟高調感謝習近平關心中國公民的安危,並稱祖國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上月底,華為煤礦、智慧公路、海關和港口、智能光伏、數據中心能源五個軍團成立大會,任正非揚言:和平是打出來的,要打出一個未來三十年的和平環境,讓任何人不敢再欺負我們。看來,梅克爾至今仍稱,「不應該有單一公司從起點就遭到排除」,依舊是「太天真」了。 孟晚舟被捕之初,加拿大人康明凱與斯帕弗,被北京指控為間諜遭捕,直至孟晚舟不起訴釋放,兩位人質才回到加拿大。所謂的「人質外交」,再度引起西方詬病。西方沒有注意到的是,台灣公民李明哲在中國遭指控「顛覆國家政權罪」,此舉當是為我國法務部調查局逮捕中生間諜周泓旭製造籌碼。結果,進行中的司法訴訟程序,周某等一審均判無罪。而在毫無司法人權的中國,李明哲被認罪判處五年徒刑、剝奪政治權利兩年。所謂的「人質外交」固然可議,但至少被當人質的籌碼還有交易機會。中國面對台灣之盛氣凌人,李明哲連基本司法人權也沒有,且因疫情禁止與家人通訊、健康狀況不明。台灣保障中國公民的司法人權,一如西方保障中國公民的司法人權,但台灣與西方的公民在中國從無司法人權可言,這也是兩個世界較勁的不對稱。 同樣令人不安的是,彭帥、馬雲、趙薇等案,可能涉及高層權力鬥爭,而更多的公民記者、維權人士、公共知識份子,只因揭露真相、臧否時事便告失蹤,網路警察無所不在。那些中國的良心,不是人質,更像獵物。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零八憲章起草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服刑中的劉曉波,即使二○一○年獲獎,仍未能恢復自由,二○一七年保外就醫不久病逝。諾貝爾獎得主猶且如此,其他的中國良心更不堪想像。新疆的維吾爾再教育營,香港國安法的二次回歸,西藏的宗教文化滅絕,只是中國這個大監獄的邊緣場景。如果不是任正非、孟晚舟父女這種權力集團的圈內人,就別妄想擁有統治階層的金鐘罩,更何況連圈內人也得戒慎恐懼,稍有差池站錯邊就立馬淪為階下囚。 視訊拜習會,中方特別著重報導:「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在此之前,國安顧問蘇利文曾表示:美國以前對中政策的一個錯誤是,認為通過美國的政策,中國體制將發生根本轉變,而這並不是拜登政府的目標。這就難怪,習近平自賣自誇:一個國家是不是民主,應該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而不應該由外部少數人指手畫腳來評判。中國崛起的最大挑戰,乃是它精緻化極權手段,對內壓迫、對外侵略,並顛覆普世價值。正當習近平積極推廣中國治理模式,西方卻重申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這個終極願景的衝突,如果依舊不予矯正,那麼,西方的抗衡、遏制,恐怕會因為缺乏中國的內在共鳴而緣木求魚。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1-24
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

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

  台灣在二戰之後,來自中國的黨國當局推動「去台灣化」,把台灣全面中國化,歷史、文化、語言、教育、媒體,無一倖免,甚至連許多都市街道也改以中國的省分、城市或地方為名。其惡果之一,是學子對中國史地知之甚稔,卻不知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文及地理;日本時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尤為禁忌,當局只選擇「抗日」、「心懷祖國」的人與事宣揚。謝志偉在擔任駐德國代表前曾有名言,道盡這種「去台灣化」教育、文化扭曲的荒謬:只顧得痛惜遠在天邊的神州沉淪,從不知欣賞眼前的淡水落日。 導致不少台灣人至今認同錯亂的這一「去台灣化」偏差,近年隨著民主化而出現改變的轉機。特別是今年,十月有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週年慶,昨天(二十二日)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選舉的八十六週年,本週四是新竹在二戰期間遭美軍空襲的紀念日。文化協會兼有文化啟蒙、民族運動的屬性;立法院長游錫堃昨天在本報「自由廣場」闡明了台灣史上首次選舉的意義;新竹空襲的歷史較少被人提起,雖然對老一輩的「多桑世代」來說,大爆擊、走空襲、疏開都是終生難忘的經驗。 「水牛伯」游錫堃在臉書發文,問網友知不知道台北也曾被空襲。(圖擷取自游錫堃臉書)     台灣在二戰期間,因屬日本帝國的一部分,遭到盟軍幾度空襲。最早在一九三八年二月,松山機場受到來自以蘇聯為主的軍機轟炸,規模較小,民眾受害不大,戰後這一史實因「反共抗俄」的口號政治而被湮沒。第二次是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新竹機場被以美國為主的空軍空襲,同樣旨在打擊台灣的日本空軍,日本軍機受創不小,但以轟炸規模不大,地面人員和民眾受害有限。 第三次轟炸從一九四四年十月起,規模及範圍都擴大,時間也較長,先後進行到次年五月達最高峰,直到琉球戰役結束,美軍轟炸台灣的行動才於七月初終止。第三波轟炸,全台灣南起屏東,北到基隆,無一倖免。據總督府事後報告,當時台灣十一個城市,五個幾乎全毀,包括嘉義、台南及高雄;高雄被戰火摧殘,幾近夷為平地,港口與市區同受其害。另外,有四個城市半毀,台北三分之一受創,僅台中受損較小。 第三次轟炸不僅針對機場、港口、軍事基地、國防工業設施、建築、交通、橋樑被毀,連公共設施及民宅也遭殃。總督府統計,空襲造成六千一百人死亡、四百五十三人失蹤。以台北為例,經過「五三一大爆擊」,總督府(今總統府)正面遭直接命中,中央塔樓雖完整,南側建築卻崩解一角,火燒三天;龍山寺正殿被炸壞,雙連的蓬萊町主座天主教堂幾乎全毀。 台灣受到空襲,人命及財產損失慘重,但從美軍的戰略角度看,台灣躲過了更猛烈的美軍登陸戰火。美軍原已擬定計畫,預定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五日進攻台灣,但在「蛙跳戰略」考量之下,轉而從菲律賓、琉球下手,空襲台灣是牽制在台日軍的手段。一九四五年的琉球戰役,軍人死亡十六萬人、平民十五萬人喪命。 對於這段台灣的戰爭歷史,戰後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略而不提,教科書也跳過去,以致除了身處其境的「多桑世代」,大部分台灣人都不知其詳。曾有歷史學者以「二戰末期,台灣遭到哪國飛機空襲?」詢問年輕學子,竟有三成回答「日本」。類似狀況也出現在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事件發生四十一年後的一九八八年,民調顯示有八成五不知台灣曾有此事;直到一九九○年代才逐漸為台灣人所知悉。台灣人對中國封鎖訊息不敢恭維,兩蔣時代的台灣,其實也半斤八兩。 從而,每次的歷史性紀念日,都是台灣人重溫歷史,以瞭解這塊土地上過去所曾發生的人與事,進而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台灣文化協會一百年即是重新省思台灣文化的時機,例如蔣渭水指台灣人智識營養不良、世界文化低能兒、只圖眼前小利、不知永久大計等評斷,一百年後我們的國民性是否向上提升。 台灣首次選舉至今八十六年,也應回顧選舉這麼多年來,我們離「選賢與能」的理想有多遠。更重要的,如今中國脅迫不斷,我們也應在紀念二戰末期遭空襲的慘痛往事,從國防與民防的角度,預為抵抗中國的可能攻擊,做好準備。 邱吉爾曾有名言:鑑往越久遠,前瞻更精深。台灣史上的重大紀念日,都是我們以史為鑑,前瞻未來,並有所行動的好時機。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1-23
習近平與拜登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習近平與拜登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視訊拜習會,中方替拜登聲明:「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但白宮的聲明不同調:「總統拜登強調,美國持續奉行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及六項保證的一中政策,美方也強烈反對單方改變台海現狀或削弱穩定和平的行為。」美國版一中政策的定海神針,儼然與中國針鋒相對。上週,布林肯提及,單方面動武破壞現狀是對和平及安全的重大威脅,如果發生那種情況,他們也將採取行動。布林肯所言,旁證拜登被問到中國若攻台,美國是否防衛台灣時,他明確回答「是的,我們對此保證過」,似非口誤。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訊會議今天上午登場,雙方視訊場地大不相同。(美聯社,自由時報合成)     習近平的野心與眾不同,造成二○一三以來改革開放的基因突變,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也迅速逆轉。二○二○,隱匿武漢肺炎真相,導致疫情散播全球,以及,趁全球陷於疫情之亂,以「香港國安法」完成二次回歸。與此同時,東海、台海、南海都看得到共軍躍躍欲試。尤其是,否定海峽中線的存在,機艦擾台常態化,印太歐美國家紛紛驚醒,異口同聲關切台海的和平穩定,英、法、德等軍艦不遠千里而來。四十年來,西方對中國徹底改革開放、遵守國際規則的期待,經過香港、新疆、西藏之磨損,幾乎歸零了。 印太歐美國家以行動關切台海和平穩定,對台灣而言當然是得道多助。不過,吾人也應該釐清因果關係,各國並不是憑空改變對台政策,雖然台灣的民主大家有目共睹,而是習近平先有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作為,才引起各國群起捍衛首當其衝的台灣。對此,北京總是批評「國際反華勢力」打「台灣牌」,這就叫做做賊喊捉賊,因為正好就是北京先破壞現狀,才導致各國被動挺台抗中。可以說,中國是作用力,各國是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互相激盪,台灣的角色才從模糊變得清晰。 就此而言,目前挺台抗中勢力持續集結,這意味著中國對台武力威脅仍在上升。而本月初的一份民調顯示,台灣有兩成八認為中共遲早會攻打台灣,六成四卻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杞人憂天。台灣的認知,似乎與國際的認知、中國的認知,存有相當大的落差。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和平統戰、和平統一的麻醉作用,在台灣已經發生影響力。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一一○週年大會」稱,「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在加大武力威脅台灣力道之際,重彈和平統一舊調,一方面想沖淡國際質疑聲浪,一方面也是繼續給台灣下麻醉藥。 台海情勢,「兵凶戰危」,不宜只當中國恫嚇用語。印太美歐國家也展示了軍事準備行動,他們對北京對台用武之嚴陣以待,更不可視為只是外交的言詞交鋒。雙方態勢共同顯示了,軍事衝突存有一觸即發的可能性。別的不說,光是無日無夜地襲擾台灣、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興建三艘美國航艦等比例的模型標靶、在戈壁建造台中清泉崗一模一樣的基地等,都足以令人感受到山雨欲來。有人認為,加強對台武統宣傳,習近平意在鞏固權力、確保連任,未必會真正鋌而走險。不過,如果加上習近平對內控制的強度,以及六中全會通過第三個決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毫無和平的措辭,恐怕不能低估習近平彪炳史冊的野心。 反觀,處於風暴中心的台灣,卻一片報復性旅遊,朝野主力放在公投攻防。中國抖音則瘋傳「坐上那動車去台灣,就在那二○三五年」。主要在野黨提到台海緊張,並非批評政府軍事備戰之不足,而是譴責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把國家推到戰爭邊緣」、「首戰即終戰」、「聯美抗中會變成棄子」。巧言飾非,就是以降求和。而兵凶戰危之際,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預計十二月舉行,屆時可能簽署大貓熊、青年創業基地、運動員移地訓練等三項瞭解備忘錄。甚者,且罔顧國家利益,以反美豬、反日食等議題,夾帶其反美、反日之用心。難怪那些在野黨,幾乎已遭關切台海危機的國家排除於對話之外。一旦中國對台動武,這種在野親中勢力,會如何槍口朝內充當內應,恐怕是印太戰略隊友必須共同應對的破口。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1-17
情勢嚴峻 敵人還在國內

情勢嚴峻 敵人還在國內

中國官方機構「清華海峽研究院」透過清大校友會,在國立清華大學設在台分支機構「新竹辦公室」,從事技術研發、攬才等業務。外界質疑中共滲透國內校園。。(資料照,記者洪美秀攝)   中國官方機構「清華海峽研究院」透過清大校友會,在國立清華大學設在台分支機構「新竹辦公室」,從事技術研發、攬才等業務。外界質疑中共滲透國內校園。進一步回溯過程,前清大校長陳力俊二○一三年就率清大一級主管去中國廈門洽談籌設,後由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校友會對接。二○一六年,新竹辦公室於清大揭牌,由當時副校長吳誠文代表出席。說明校方之前參與頗深。新竹是我們的高科技重鎮,清大更是培育科技人才的重點大學,中國鎖定佈局,目的不言而喻。 清大校方在事件爆發時,先是撇清這是「部分校友成立」的推廣機構,又說「此機構不屬於清大」。做為行政單位,對於中共的潛伏機構,一無所悉,令人難以置信。事實上,前校長陳力俊曾稱,這是服務於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支援福建省及廈門市快速發展,「促進兩岸融合,推動福建自貿區發展」。這些話擺明是為中國的統戰工作服務,有在地協力者從中配合,讓敵人可以堂而皇之將手伸入校園。 對參與者而言,或聲稱這是在當年的時空環境下,兩岸「單純」的學術交流活動。但若如此,為何還要費盡周章轉由清大校友會出面,並另透過基金會於校內承租辦公室。這透露主其事者非常清楚此事依照兩岸條例須經主管機關許可,打從開始就想繞道而行以規避法律,因而更凸顯目的絕非單純。這類以校友會、基金會等白手套的統戰模式,本就是中共慣用伎倆。中國利用馬政府門戶洞開的絕佳時機,在台灣校園廣設據點,又豈會僅止於清大。這幾年下來,對我們的損害已難估計,蔡政府現在要檢視所有大專院校,但因裁罰最高僅五十萬元,能否清查則尚待觀察。 中共利用「校友會」為幌子,擴大統戰效果,最具體是在八○年代成立的黃埔學校同學會,專門針對國軍退役將領進行統戰工作。近年衍生的「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也成為部分舔中退役將領的獻媚平台。退役上將夏瀛洲在北京與解放軍將領見面時,說出「今後不要再分什麼國軍、共軍,我們都是中國軍隊」等敵我不分的話,就是在這論壇。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吳斯懷等台灣退將,之前也以參與論壇名義,赴中出席統戰活動,並起立聆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與習近平講話。我們的軍人夙夜匪懈保衛國家,卻有退將公然與中共觥籌交錯、共議吞併統一,是何等荒謬的情事。 夏瀛洲上週受訪中國鷹派官媒,再爆爭議。面對共機頻繁騷擾我空域,曾任空軍官校、國防大學校長的夏瀛洲卻說:「解放軍戰機出現在台灣島西南空域,是在自己的國土上,完全有權去巡邏」。空軍出身的將官,幫著敵人擦脂抹粉,正如行政院長蘇貞昌所言「非常可恥」,並指任何國家都不容其將領,甚至退役後,做這種危害國家的事,應該用法律加以制裁。蘇貞昌雖點出了這恐逾越言論自由的保障範疇,但依照現行法律,夏瀛洲是否違法,法界也無定論。 蔡政府上台後,雖強化國安法制,這類唱和中國統戰的言行,仍層出不窮,問題嚴重,但目前法制就是難收遏阻之效。去年實施的「反滲透法」,處罰雖重,但依其條件只能辦共諜大案。對於中國利用台灣民主的言論、結社自由,遊走於灰色地帶的一步步滲透, 我們常是被動應處,然而這才是最多數的案例。例如清大遭質疑有中共機構後,政府方全面檢視校園還有無漏網者。退將無恥無下限言行接二連三後,政府痛斥譴責,也只能坐視其繼續擾亂心防。配合對岸的在地協力者,難以超前防範,這是眼前的危機。 民主國家以法制因應中國威脅,可供借鏡。澳洲在二○一八年實施「外國影響力透明法」,規定任何機構或個人如果替外國政府在澳洲從事任何代理人活動,但未主動登記申報,即觸犯刑法。這是強制要求在地協力者先透明化,再界定行為合法與否;反觀台灣常在問題浮現後,才去調查在地協力者,這往往事倍且功半。歐洲議會近期已說要參照澳洲做法,以對抗中國政治干預。我們對此有過討論,但最後放棄法制化。面對中國進逼,國安高層曾說內外情勢嚴峻,敵人已在國內。蔡政府這段時間積極面對,但法制面不夠完備,國安也有所罅漏。只能說現在的情勢依然嚴峻,敵人也還在國內!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1-12
年底公投的變臉秀

年底公投的變臉秀

失去政權的國民黨,利用公投作為奪權的政治工具,不問是非均訴求投四張同意票,激化民眾的黨同伐異立場,並誤導為對蔡政府的不信任案。(資料照) 已然九十高齡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再度受到蔡英文總統的委派,擔任台灣的領袖代表,在本月十二日登場的APEC(亞太經合會)線上峰會為台灣發聲。張忠謀此次的任務重點是:「爭取更多APEC成員支持台灣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由於CPTPP十一個會員國都是APEC成員,我方的主張與訴求,也將直接影響與會國家領袖對台灣申請案的態度。然而,正當政府與企業領袖傾力為台灣拓展國際化的道路,年底公投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卻可能讓這些努力化為烏有。 張忠謀在總統府記者會上提到,他屆時會在發言中提到台灣加入CPTPP的實力,主要兩件事情。第一,我們的貿易總額在CPTPP成員國中占相當高的比例;更重要的是,CPTPP是一個非常高標準的國際多邊貿易協定,我們已經「相當接近」它的標準,這些他都會傳達。張忠謀的「相當接近」,說得更明白些,就是台灣是否接受國際標準並且履行承諾,這是進入包括CPTPP等國際經貿機制及國際組織時,各國觀察台灣的重要指標。 然而,這個「相當接近」,恐非咫尺之遙。一來中國也申請CPTPP,具備策動其他成員國阻攔台灣加入的破壞能力。再者,國民黨提出的「反萊豬公投」,諸多昨是今非且悖離國際標準的說法,試圖混淆台灣民眾做出判斷。我們走向國際已然不易,除了北京的強力圍堵,現更有在野黨的扯後腿,迫使台灣面臨兩面奮戰的考驗。外交部已言明,公投案一旦通過,勢必將嚴重衝擊台美經貿關係,遭受質疑台灣有無認真看待自己的承諾,並影響各國對台灣是否接受國際標準的看法,傷害台灣的國家形象及信用至鉅。 過去國民黨執政,馬英九政府於二○○九年與美國簽定「台灣美國牛肉議定書」,同意擴大美牛進口。馬在二○一二年連任後,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至今九年了,美牛的進口從一年一萬八千噸,成長了三倍到六萬四千噸。這說明只要是符合科學與國際標準的作法,美國萊牛不僅沒有出現對國人健康危害的報告,也成為受歡迎的肉品。美牛做得到,美豬卻不行,現在的國民黨既是雙標,也是自打嘴巴。 馬英九做出的決策,此時難自圓其說,就由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扮演攻擊手。之前立委罷免案時,朱立倫指控是「吃毒豬」,扭曲蔡政府自今年開放進口符合萊劑安全標準的美國豬肉,等於把美豬直接與毒豬劃上等號。外界非議後,朱再稱是反美國萊豬,而非美豬。國民黨又稱CPTPP成員裡沒有美國,反美國萊豬與台灣是否入CPTPP無關。不過,馬英九當年開放美國萊牛進口時曾強調,這不僅有助儘快恢復「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的協商,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條件也會更加成熟。這正說明美牛美豬的開放進口,牽動的是台灣與美國,乃至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 從美牛到美豬,國民黨人說法前後矛盾,馬英九不便開口,就由朱立倫主攻。「重啟核四公投案」也一樣。核四廠址位在新北,朱立倫擔任新北市長時曾說:「只要在任的一天,就不會讓核四運轉」。現在不認帳也不負責任,讓同黨的新北市長侯友宜承受市民質疑。朱立倫尷尬,這道題改由馬英九擔任攻擊手。馬最近經典的說詞是:「當初封存核四目的,就是要等未來適當時機再重啟」、「這個時候應該要啟封了」。核四的問題在於不安全,這也是封存的真正原因,重啟運轉比蓋一座新廠顯然更具風險,大家都懂的簡單道理,國民黨人是把民眾當白癡耍嗎? 年底四項公投案,涵蓋民主規則、能源政策、環保觀點以及食品標準等專業領域,理應就事論理,呈現各自利弊面向。但失去政權的國民黨,利用公投作為奪權的政治工具,不問是非均訴求投四張同意票,激化民眾的黨同伐異立場,並誤導為對蔡政府的不信任案。依公投法規定,公投就是過與不過,與政權的更迭無關。在野黨監督執政黨是職責,但政治惡搞且無限上綱,甚至悖離擔任公職期間所做政策與承諾,如同馬英九、朱立倫之流,遇到罩門,就互換攻守位置。在這公投過程裡,國人看到的,不是負責任的政治人物,而是有如川劇般的變臉秀。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1-05
「一中一台」的風向與風速

「一中一台」的風向與風速

  外交部長吳釗燮、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前往中東歐訪問,而繼法國議會友台小組來訪之後,歐洲議會「外來勢力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一行也於昨日抵台。G20的地主國義大利,該國外長迪馬尤則在峰會前夕與王毅會談時,特別關切新疆和香港局勢,並提及對台海情勢緊張的擔憂。遑論布林肯對王毅說出重話:北京採取的行動已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升溫,美國對此表示反對。反倒是,蔡英文雙十演講的「四個堅持」、「中華民國立足台灣七十二年」,以及對CNN證實美軍在台灣協助訓練,北京之「倚美謀獨」叫囂,在國際社會孤掌難鳴。 從華府開始的各國「一中政策」調整,風向越來越明顯、風速越來越快了。立陶宛與台灣宣布互設代表處,北京使出互撤大使等大動作,歐洲議會卻壓倒性通過「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呼籲歐洲聯盟提升與台灣關係,包括將歐洲經貿辦事處更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等。美國國務院還稱:過去五十年,中國濫用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阻止台灣有意義參與。美國參議員麥考解釋得更清楚:二七五八號決議沒有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說中國可以在聯合國代表台灣、沒有提到台灣主權,甚至連台灣字眼也沒有出現。 中華民國,言人人殊,有人以之為國家,有人以之為政府。西方的「一中政策」,係由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轉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擁有「中國代表權」,但北京移花接木宣稱「台灣屬於中國領土」。國民黨、民進黨,都喊捍衛中華民國,但內涵大不相同。國民黨的九二共識,路線的盡頭與北京滙合,沒有中華民國(政府),洪秀柱便是證人。執政的民進黨,想掙脫歷史漩渦,讓中華民國(國家)在台灣舊瓶裝新酒,呂秀蓮說這是華獨,不是台獨。而主流民意傾向,只要中華民國切割中國,意指「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台灣」,不失為目前的最大公約數。 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五十年後又浮起暗礁,美中台都在展示話語權。那不僅是口舌之爭,更是國際把台灣視為台灣的新起點。回到一九七一,聯合國「排我納匪」前夕,包括美國仍在做最後努力,勸告蔣介石放棄「中國代表權」,務實地以中華民國或台灣的名稱,只代表台灣(台澎金馬)的事實,留在聯合國體系。然而,蔣介石堅決拒絕,因為這會令其失去政權合法性,中華民國既然不再代表中國,台灣(台澎金馬)政府就得重選重組。而北京,既反對兩個中國,也反對一中一台。於是,一九四九至一九七一的「中國代表權」之爭落幕,台灣(台澎金馬)淪為國際孤兒。二七五八號決議,中國稱「是對歷史不公的糾錯糾偏」。這麼說並沒有錯,壞就壞在它又製造了另一個「歷史不公」,有待國際「糾錯糾偏」。 中國武統聲中,布林肯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並鼓勵所有聯合國會員國支持。正可說是,此其時也。大家回到歷史現場清點,非常有助於校正回歸,把無關二七五八號決議的「一中N次貼」撕除。美國作為風向球,從川普到拜登,已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帶動各國「一中政策」的調整。至於幕後推手,則是顛覆改革開放的習近平。他對香港、新疆、西藏的強控制,在東海、台海、南海的戰狼出征,以及,揚棄鄧小平路線追求宰制全球的強國夢,促使各國的「一中政策」逐漸亮出「一中一台」底牌。即使地理遙遠,「捍衛台灣的自由,就是捍衛歐洲的自由」,也在歐洲此起彼落。 一九七一,聯合國歷經二十二年,才正視「中國代表權」的真相。而再經過二十二年,台灣人民(台澎金馬)終於得以自由選擇,而不是由沒有得到權力賦予的統治者代行決定前途,台灣人民走向當年蔣介石拒絕的「一中一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意在「中華民國連結台灣」,終點指向「一中一台」。而所謂的九二共識,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屬一個中國,念念不忘「中華民國連結中國」,終點是中華民國與台灣同歸於盡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經過七十二年,儘管中華民國已「立足台灣」,台灣還有最後一哩路要走。朱立倫稱小英四個堅持「違憲」,只是印證「制憲」之必要,也才能杜那些人連結中國之處心積慮。那對台灣人民的自由之路,將是更具關鍵性的里程碑。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1-04
為誰公投?為誰捍衛?

為誰公投?為誰捍衛?

認為人民的公投淪為反對黨的惡鬥工具,阻礙國家的發展,蔡英文總統週三於民進黨中執會上,表達「四個不同意」的立場。(取自蔡英文臉書) 包括反萊豬、珍愛藻礁、重啟核四、公投綁大選等四項公投案將在十二月十八日投票。國民黨陣營磨刀霍霍,要民眾投下四張同意票,黨主席朱立倫更稱這是對行政院長蘇貞昌、民進黨政府的不信任投票。蔡英文總統週三於民進黨中執會上,表達「四個不同意」的立場,認為人民的公投淪為反對黨的惡鬥工具,阻礙國家的發展。藍綠將在基層全面開講,爭取支持。年底公投已由冷戰轉向熱戰,最終結果也將決定國家未來的走向。 二○一八年九合一選舉時,出現公投綁大選的大亂象,記憶猶新,之後才修法將兩者脫鉤。今年底的四項公投案,居然又要求綁回大選,令人不解。此外,「珍愛藻礁」公投訴求環保意識,「重啟核四」公投卻可能因核電廠問題造成生態浩劫,兩者本質上抵觸,也各有不同的支持群。然而,國民黨不分青紅皂白,鼓動民眾全都要投下同意票,既顯得錯亂,也說明這是利用公投遂行政治鬥爭之目的。尤其,核四廠是多數新北市民的夢魘,曾任新北市長的朱立倫主張重啟核四,已然背棄選民,但也應先問問同樣是國民黨籍的新北市長侯友宜,是否會答應。 再看最具爭議的反萊豬公投。國民黨立委領銜提案要全面禁止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卻忘了自己執政時曾決定開放萊牛,還保證這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如今卻自打嘴巴,更凸顯這只是為反對而反對的政治手段。萊劑在牛隻或豬隻被屠宰前已排出,製成的肉品亦未傳出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報告。可議的是,蔡政府去年宣布開放美豬進口,國民黨方面大力阻攔,社會也出現諸多假訊息誤導民眾,製造恐慌,甚至誣控美國所進口的豬肉是「毒豬」,內部激烈政爭不夠,還要分化台美關係。 台灣盼與美國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我們並已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美豬進口與對外經貿布局則密切聯繫,開放肉品市場,有助促進台美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另外,CPTPP成員國之一的澳洲,亦使用萊劑。反萊豬公投若通過,不僅與美國,與澳洲的經貿往來亦將出現障礙,澳洲對我們加入CPTPP的支持力道勢必大受影響。年底公投案除了部分內容自相矛盾,更撕裂台灣與民主盟邦的友好關係,如此斷送國際化道路,朱立倫卻要大家都投下同意票,這到底對誰有利,是在「為誰公投」? 朱立倫週一藉由出席國民黨主辦的台灣光復七十六週年活動時,大談中華民國。只是,談的多是過去,談的是與中國連結。例如「孫文推翻滿清建立的是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前,台灣正式光復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但對於蔡英文總統國慶文告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等四個堅持,朱立倫卻說違憲,另以所謂「四個捍衛」回應。對朱立倫等國民黨人而言,要捍衛的中華民國,是那個曾存在於中國的國府統治時期,倒退嚕的大中國史觀,進而模糊了北京對台的主權威脅,這般「四個捍衛」,到底對誰有利,實際上又是在「為誰捍衛」? 民主台灣要發展,國際空間最重要。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今滿五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藉此取得聯大的中國代表權席次。現為了吞併台灣的主權,曲解該決議亦包含台灣從屬中國的一中原則。這已遭到我方多次駁斥,指聯大決議並未觸及台灣的代表權問題。兩岸互不隸屬,台灣才有聯合國等國際參與機會。但朱立倫被問及中國的反對時,以「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回應,又把台灣拉回舊中國的時光隧道。這與蔣介石當年在聯合國代表權之爭的「漢賊不兩立」相若,朱妄想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這種一中論調,北京最樂見。 為了助台國際空間,台美高階官員才剛商討如何讓台灣有能力與有意義的參與聯合國。美國國務院也批評中國濫用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在國際社會上排擠台灣。國務卿布林肯強調台灣應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還鼓勵所有國家加入美國行列、支持台灣。因應中國對世界帶來的威脅,抗中保台,兩岸「互不隸屬」是主流民主國家的起碼態度。但朱立倫之流者,一面用公投案切斷台灣的國際化道路,一面又以一中論述與北京唱和。美國前國務卿萊斯指稱,中國遙控台灣內部親中勢力製造擾亂。朱立倫反駁這是民進黨政府亂告洋狀,但從四個捍衛到四項公投,聽其言、觀其行,應已足矣。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0-29
遏阻「報復性罷免」逆流

遏阻「報復性罷免」逆流

  立委陳柏惟罷免案上週末通過。陳柏惟是台灣基進黨唯一一席立委,一向標舉抗中保台,因此罷免案由地方政治的對抗,迅速升溫為藍綠、甚至中國與本土陣營較力的戰場。不可諱言的,罷免案的通過令人遺憾,卻也凸顯了吾人必須嚴肅面對的諸多課題。尤其,執政者若不能由此案得到教訓,迅速修正罷免門檻過度寬鬆,以遏阻報復性罷免逆流,並在四項公投案一改保守、消極態度,積極迎戰,則台灣民主之遠景,恐怕仍陰霾密佈。 陳柏惟當初以小黨提名之姿,單槍匹馬向地方實力雄厚的顏家挑戰,創下令人驚嘆的戰果,當選立委。然而,任期不到一半便遭罷免,恐怕也是始料未及。陳柏惟為人處事,外人難以公允論評,但其一貫高亢、鮮明的抗中聲音,自然成為紅藍勢力的眼中釘,加上基進黨又是初涉政壇的小黨,地方派系更急欲重新奪回政治地盤,故而種下多方人馬聯手封殺的危機。由此看來,陳柏惟遭到罷免,泛綠陣營在「尊重選民抉擇」之餘,應該深切檢討罷免案帶來的負面衝擊,方可改正制度缺失,真正落實民主。而觀察陳柏惟罷免案的重要面向︰首先,這是一次典型的報復性罷免。如此論斷可印證於多數罷免理由與被罷免人的問政表現無關,而是指控諸如「搞意識形態」、「三毒立委」等,連台中空污都扯到一介立委身上,而不是指責該為空污負責的地方首長。推動罷免者甚至翻出十多年前的陳年舊案,進行人格謀殺。尤有甚者,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更將此案視為上任後首要任務,傾全黨之力圍剿,完全流露以大欺小的政治霸凌。甚至,中國央視也在節目中說三道四,下指導棋,顯然有意藉由島內協力者之手,鏟除「抗中保台」的指標性立委。凡此顯示,陳柏惟罷免案是一連串「報復性罷免」的重要環節,而操盤者包括地方派系、藍營與中國。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共下指導棋成功,更會強化其建立一種新的對台統戰模式,協同島內各路協力者,以台灣內部議題為管道伸入黑手。 立委陳柏惟昨出面謝票,親切地抱起支持者的小孩。(記者陳建志攝)     其次,此案更凸顯了現行罷免制度的缺失,已危及民主政治的正常運轉。罷免本是一種民主選舉的自我修補機制,針對違法貪腐與背棄政見承諾者,經由罷免予以懲罰。然而,選罷法前次修訂,卻因部分政客迎合民粹,大幅放寬罷免門檻,而種下如今報復性罷免的亂源。選舉的功能︰一方面確保「少數服從多數」,亦即選票較多者為勝選者;一方面也落實「多數尊重少數」,因此設計保障名額、複數選區、政黨代表制,以保障少數與弱勢的權益。但依現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的規定,則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罷免案即可通過。如此一來,便會發生兩種情況︰其一,罷免乃是一種仇恨式的政治動員,一般狀況是同意罷免者的投票意願較高,而不同意罷免者投票意願較低,因此可能發生同意罷免票數低於當選票數,卻能罷免成功的詭異現象。事實也顯示,在單一選區的罷免案,只有韓國瑜罷免票多於當選票,凸顯罷免案符合多數民意。而陳柏惟當初的當選票數為十一萬多票,卻遭到七萬七千多票數罷免,可見低門檻在單一選區容易發生這種「少數否決多數」的反民主案例。此外,在市議員之類的複數選區,多數欺凌少數的情況更加嚴重,因為小黨、弱勢團體原只須取得比例較低的選票便可當選,但現行的罷免規定卻讓無大黨奧援的複數選區當選人,可能遭到選區內非原支持者聯手罷免的命運,而剝奪其發聲的管道。總之,現行罷免制度反映了兩個嚴重違背民主精神的矛盾現象︰「少數否決多數」與「多數霸凌少數」。而這又成為操弄報復性罷免容易得逞的癥結。 易言之,此次罷免案是一種報復性罷免,國人不能忽視它對台灣民主的破壞。令人憂心的是,國民黨朱主席在陳柏惟罷免案立下首功後,已將矛頭指向另一名本土色彩濃厚的立委林昶佐,以及年底的四項公投案,可以預見未來政局仍將動盪不安。此刻,執政黨必須擔負起撥亂反正的重責大任。一,治本之道在於修改過於寬鬆的罷免規定,方可徹底遏阻報復性罷免的惡性循環。二,對於反對陣營無視國家整體利益,把公投視為倒閣操作的非理性作法,必須主動出擊,向民眾清楚說明政策的內涵,尤其開放美豬進口、三接案,對國家、民眾利益的重要性。如此,政府才能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對抗紅藍的內外夾擊、興風作浪,帶領台灣走出仇恨對立的惡性迴圈。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0-25
線民事件與轉型正義

線民事件與轉型正義

台中立委黃國書坦承大學時代曾為情治單位進行政治偵搜工作,因而退出民進黨,未來也將退出政壇。 (資料照)   台中立委黃國書坦承大學時代曾為情治單位進行政治偵搜工作,因而退出民進黨,未來也將退出政壇。民進黨一手栽培的政治明星,遭翻出過往的線民身分,不僅震撼朝野,也讓許多人再度憶起威權體制下全面控制的年代,現在還出現各種「起底」的臆測與傳述,指控誰或誰曾當過「抓耙子」。線民事件也讓大家得以進一步檢視,政府多年推動的轉型正義工作,做到了什麼程度,隨著時間日益遠去,我們到底要留給未來世代什麼樣的歷史正義。 兩蔣時代建立黨國體制,透過綿密交錯的情治系統,將統治伸進社會各個部門與階層。促轉會一份報告引用調查局在一九八一年編印的「佈建工作手冊」,指全國將佈建線民人數達三萬人;其中四十%平均分布於各行政村里,另外六十%「平均分布於社會結構各層面」。光調查局就如此,遑論其他隸屬軍方、警察等安全系統的人馬,可見過去的社會監控是多麼廣泛而嚴密。 八○年代前後,外部環境因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邁入正常化,使得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正當性,受到嚴重的挑戰。統治者為維繫一黨專政,面對黨外運動從醞釀到蓬勃,以及民進黨創黨,均視為眼中釘,利用大量線民情蒐,進而監控與打擊,這正是台灣民主發展的血淚史。當年被監控者,對於身邊有哪些人是被佈建的線民,現在要求揭露,外界能夠理解。 然而,更關鍵的是,如果無法完全揪出整個由上而下的指揮與控制網絡,光糾葛誰是線民,這個屬於最末端的統治工具,恐讓真正的、或主要的加害者,在追求真相過程中被忽略,逃脫究責,甚至蹺著二郎腿看戲,笑看那些一一被指涉或被揭露的「線民」,與昔日戰友間的「內戰」,轉型正義工程勢必大量虛耗,最壞情況是就此止步。這得與失之間,包括對台灣民主進程有無助益,以及是否讓北京更能見縫插針,應值得深思。 關於黃國書的線民事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一開始說:「他是幫情治單位當線民,不是國民黨。」這就是在為過去最大加害者的國民黨統治開脫卸責。在遭到行政院長蘇貞昌譏稱,「這就像說殺人的是菜刀」,國民黨主席還沒有黃國書坦白,朱立倫才改口當時國民黨執政當然要負責。但如何「負責」,朝野似乎就此打住了。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回應此事說,我們更應該深究,當年的國民黨威權體制是透過怎樣的手段,讓一般民眾、年輕學子成為威權控制的協作者,成為加害體系的一環。但這「深究」,按照目前法制,恐也只能做出半套。 促轉會目前推動的事項包括開放政治檔案、還原歷史真相等,但對如何究責這一塊,相關法制卻不足。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指出,促轉的法制不能迴避加害者罪與罰。但因法令不足,造成協作者和受害者互相猜忌傷害,上層加害者躲在暗處。她並暗示,立法不是困難的事,「延宕立法主要是缺乏真正的決心」。曾因領導學運而遭監控的民進黨立委范雲也主張,實施其他國家類似的「除垢法」,或人事清查制度,人民將對民主制度更具信心。至於黃國書,除自我了斷政治路,更應把握所餘立委任期,力推轉型正義的相關立法,自我揭露當年監控結構的具體情況,相信民眾會給予不一樣的評價。 對執政者來說,轉型正義要怎麼「轉」,或認為茲事體大,而步履慎微。蔡總統在去年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宣示以「最大開放,最小限制」原則,開放政治檔案運用。不過,實際解密程度仍有限。例如林宅血案與陳文成案等指標大案,國安局所交出的檔案是經遮掩的影本,而且列機密,或將整頁檔案全部塗黑後才移轉出來。這些社會高度關注的案件,現也只知加害結果,但哪些人參與決定與加害,還是個謎團。蔡政府要推動轉型正義,應先從這幾個戕害人權與自由的大案開始揭露,對當年牽涉官員、情治人員或協力者分別檢視與不同程度的究責,展現不迴避的決心。 有論者認為轉型正義工作,最主要是為了對過去負責。但實際上,台灣雖已號稱進入民主時代,但這些在威權年代的主要加害者,常常就是黨國體制的捍衛者與崇拜者,若乏於檢視或清查的過程,他們之中,很可能就是隱藏在民主體制內的反動者,甚至是破壞者。台灣社會現在窮於熱議誰是線民,卻不見當年在上位的決定者與指揮者,仍繼續緬懷黨國體制,並在社會不同部門身居要津且發揮作用。加上在我們旁邊還有規模更鉅的中共黨國體制,不斷對台進行滲透,無論是內外呼應或相互策應,都將是台灣民主的大敵。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0-22
國會不如馬戲團 立委難比小丑

國會不如馬戲團 立委難比小丑

台灣有一個國家機關,成員享有高薪,開會為其主要工作之一。它的議事規則完備,卻成員複雜,以致議場常出現「動口不如動手」的場面:潑水、丟水球、撒麵粉、丟豬內臟…且猶有不足,還演出翻桌、咬人、扯頭髮、丟鞋子、拳打腳踢、打群架等全武行,以致議事常空轉。這一行徑,幾十年不改,不斷醜陋演出。更令公眾痛心的,不僅議事癱瘓一天,要虛耗數以千萬元計的民脂民膏,還在國際間傳為笑柄,是民主深化的逆流,讓台灣蒙羞。 沒錯!這就是我們的立法院。有人把台灣國會這一不堪的演出,比喻為馬戲團。這實在侮辱了馬戲團。馬戲團演出,有其專業與安排,熱鬧之中不失其趣味;即使是小丑,也不是來亂的,常身懷令人驚艷的技能,在笑鬧之中吸引觀眾熱烈掌聲。台灣國會的醜陋表現,立法院不如馬戲團,立委難比小丑,實在極度辜負人民頭家的付託,鬧事者也因議事空轉而牽連其他立委遭「薪水小偷」之譏。 台灣國會的醜陋表現,立法院不如馬戲團,立委難比小丑,實在極度辜負人民頭家的付託,鬧事者也因議事空轉而牽連其他立委遭「薪水小偷」之譏。(資料照)   立委諸公諸婆在議場大打出手,對國人來說,早已不是新聞。台灣國會議員打架,最早見諸威權時代末期的一九八○年代,「萬年國會」中的在野黨面對沒有民意基礎的多數暴力,「動口不如動手」或有不得不爾的場合情境。不過,三十多年來,我國已經歷了民主進程,政黨輪替成為常態,國會多數、少數更迭有如家常便飯,照說立委打架、國會空轉的場面應可明顯減少。然而,我們的國會議員卻三十年不改其行,以致國際媒體以「家醜」、「民主危機」指稱這一台灣國會現象。 整體而論,民主化以來輪流當家的兩大黨,對國會不時大打出手的政治爭鬥醜惡場面,都難辭其咎。兩黨都有在野或處於少數黨地位時,為反對而反對,指責對方「多數暴力」,不甘雌服而主動挑起動手或打群架的場面;執政或居多數時,卻又常以力而不願以理服人,欠缺謙卑溝通妥協。政黨之間不從整體利益著眼而妥協、合作,不停的惡鬥導致國會不時上演鐵公雞,朝野未能建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卻常片面指責對方,而自身毫無反省之意,且惡鬥即令犧牲整體利益,也在所不惜。 更糟的是,兩黨都有在野、執政時對同一公共政策立場矛盾的雙重面孔,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致朝野惡鬥陷入關門無視國際大局變化,自我閉塞或孤立主義大行其道。開放美國牛肉輸入、前瞻計畫、放寬美國豬肉進口…,都曾讓立委大打出手。近年民粹主義高張,藍綠惡鬥更常難分難解;惡鬥同時暴露了政客和政黨不識大體,不顧大局,只為一黨一時的政治得失,硬幹到底。面臨內外重大挑戰的台灣,實在沒有如此內耗下去的奢侈。 上週的國會亂象,主要是中國國民黨自國會本會期九月開議以來,為了「三加十一」的所謂防疫破口和疫苗施打採購,已四度杯葛閣揆施政報告,導致議事癱瘓。該黨不但搶佔官員席以阻擋部會首長列席,也翻倒閣揆備詢台。同時,在野黨還提出一百九十五項提案,試圖以「案海」戰術擾亂視聽、拖延程序和時間,遂行杯葛議事之實。 如此這般,就立法院的議場表現而言,台灣民主深化三十年來並無長進,我們的國會議員仍是這等水準。這次國會再現鬧劇,遭杯葛的閣揆在立委推擠人群中,以二十二秒完成施政報告。在野黨對此形同兒戲的結果,仍以「表達民意強烈抗爭」振振有詞;倒是閣揆自己不能無感無憾,事後透過臉書張貼一百六十四頁施政報告文字檔,加上十五張圖卡重點說明報告內容。人民頭家因此不免要問:如果閣揆的施政報告都可透過社群媒體發表,立委抗爭癱瘓議事卻坐領乾薪;我們的立委如此不在乎國會尊嚴,立法院即使不必關門,也應考慮裁員減薪了。 誠然,立委訴諸拳頭等粗暴手段,總出自少數不敵多數的便宜行事。改進議事規則,增加立委發言時間,加上執政黨的謙卑與誠意溝通,仍是降低立委以暴力相向或癱瘓議事的途徑。 國會的改革和自律之外,關鍵還出在我們的政治文化。最具體的例子,馬英九當總統可與中國的習近平會談,卻不與民進黨主席見面;如今中國國民黨在野,朝野兩大黨主席仍互不往來。在中國併吞台灣的脅迫日益囂張之際,我們的藍綠兩大黨仍惡鬥不已;一致對外、共謀大局的正常兩黨政治之路,因而是人民頭家督促政客和政黨當今最急切的要務。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0-05
搬開台日密切聯手的絆腳石

搬開台日密切聯手的絆腳石

針對台灣,準日相岸田文雄說,「台海問題將成為日本外交的重大課題」,日本在與美國等具有共同基本價值觀的國家合作同時,必須與台灣密切聯手。(美聯社)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九月二十九日經兩輪投票後,由前外相岸田文雄以壓倒性票數勝出。自民黨為國會多數黨,國會預定在十月四日召開臨時會進行首相指名選舉,岸田可望在指名確定後組閣,成為日本第一○○任首相。日本這幾年歷經安倍晉三、菅義偉內閣領導,與台灣的關係有較大的進展,加上兩國民間交流密切,彼此的好感度也都非常顯著。中國加速對區域的威脅,促使台日兩國愈來愈能同樣感受所面臨的危機,岸田內閣上台後,外界預期這抗中友台的主要路線,不會偏離。 岸田文雄在自民黨內領導的派閥岸田派,又稱「宏池會」,重視與中國關係的立場。不過,岸田在這次選戰一改以往的鴿派形象,是首位提出一系列抗中政策的候選人,強調對付中國的路線,並將新設專責人權問題的首相輔佐官。這除與整體國際氛圍有關,日本媒體多認為,安倍晉三原本就計畫栽培岸田成為接班人,這次並在第二輪選舉與黨內派閥決定支持,助岸田擊敗主要競爭對手。 針對外交安全保障的主張,岸田提出的「三項決心」,包括堅守民主主義等基本價值觀的決心、堅守日本和平與穩定的決心,及透過對環境等全球性課題做出貢獻、在國際社會展現存在感來保護國家利益的決心。並不脫安倍時代建構的外交、安保政策的基礎。針對台灣,岸田也說,「台海問題將成為日本外交的重大課題」,日本在與美國等具有共同基本價值觀的國家合作同時,必須與台灣密切聯手。一旦發生事態,將遵循日本安全保障關聯法因應。岸田繼承「安倍外交」的路線,台日將進一步深化關係。 日本近年對台海安全的關注愈來愈公開化,包括在與民主國家的峰會上,將台海和平與穩定納入聲明,日本領導層還挑明說「如果台灣發生危機,日本將與美國聯手應對」。日本自民黨與台灣民進黨八月首度舉行「外交.防衛政策意見交流會」,提高戰略對話的層級。台灣先前出現疫苗荒,日本在四個月內即馳援超過三百九十萬劑,捐贈次數與數量皆為各國之最。日本助台抗疫,也力阻北京藉由疫苗對台發動認知作戰,面對中國的侵略性行徑,日台之間唇齒相依的危機意識,日趨鮮明。 岸田未來組成內閣後,面臨的課題有防疫、眾議院大選等。另外,岸田在推陳抗中政策,如何「與台灣密切聯手」,勢必成為外交安全保障的重要軸線。台日雖然已從彼此友好,升級為共同關注台日安全,但這仍缺乏制度化與政策化,說得白一些,這較屬日本政治人物的政治傾向言行。日本防衛的安保政策,必須受到憲法與法令規範,可是,在這裡面,沒有任何「防衛台灣」的字句。事實上,就連台日現在要進行最起碼的情報交換合作,均非易事。 因應中國威脅,美國把政策重心移至印太地區,無論透過四方安全對話,還是安保體系,日本均是美國最重要戰略夥伴。我們除盼參與相關多邊架構,扮演積極角色,對東亞第一島鏈的安全,台灣與日本也要承擔戍守之責。架構日中台關係的「七二年體制」,早已不敷應處區域情勢日益升高的情況,眼前台日往來雖頻密,仍未有「日本版台灣關係法」的制度化機制,遑論一旦有事,要如何將台灣納入「存立危機事態」的政策依據。日本是法治國家,若欠缺提升台日在政治、經濟、軍事合作內涵的法令,隨著政權更迭,雙方關係很容易進一步退兩步。日中建交明年將逢五十週年,互動有無調整,勢必牽動台日關係。 「與台灣密切聯手」,我們期待未來的岸田政府展現大魄力,能有更積極、並朝制度化的開展雙邊關係。同樣的,台日要強化同盟,我們的政府也要展現領導力。例如台灣仍未明快處理日本核災區食品的進口禁令,導致全世界僅存我們與中國、南韓、香港與澳門等五個地方採全面管制,禁令等於把台灣推向與中國一樣的極少數不友善。政府囿於國內壓力,導致這單一貿易問題,拖了十年還無法解決,是何等荒謬。基於國際同步、符合科學數據,我們可以更主動,而非只想以談待變,這給日本各界的觀感將大不同。如果政府連這樣的一步都跨不出去,要如何期盼日方在更不容易的戰略合作上,也能邁出大步,對台灣有更多突破性的可能。
自由時報社論 2021-10-01
迎回高雄驛的意義

迎回高雄驛的意義

  高雄前天舉行「門戶開啟、重返榮耀!」活動,把十九年前因鐵路地下化而移動的台鐵高雄車站,搬回原來的座落。這項活動,總統、地方政要和外國使節參加,市長陳其邁的一番話,道盡其意義:偉大的城市珍惜歷史,代表這個城市真心對待城市組成的市民;車站的保留不僅是保留建築記憶,也是保留高雄人共同的感情。 過去一百多年間,火車、火車站和鐵路是台灣這塊土地上,人們最普遍的共同記憶之一。火車站承載了台灣人深刻的集體記憶。它是感情的,人們見面相聚的喜悅,別離相送的傷感,車站、月台都是令人難忘的地點。車站是家鄉的門戶,積累和釋放鄉愁的地方;它也是城鎮的傳統地標,聚集了濃濃的人情味和人氣。情感之外,車站更是人文藝術的表徵,各地大大小小的車站,建築各具特色,其中有的還名列國定古蹟,堪稱台灣的歷史文物寶藏。 高雄車站獨具特色。它是台鐵西部幹線七大經典建築之一,也是一九四一年日本時代最後完成的大站,外觀唯一採「唐博風」的帝冠式樣建築,內部為和洋混和,以利旅客出入移動。站前有一座聞名的紅色鯉魚雕像,紀念當年為興建車站而遷村的「tai-a港庄」;當地因溪流原盛產tai-a(鯉魚)而得名。車站位於市區中心,「tai-a港」後來發展成「大港埔」,曾是高雄市區最繁華的地帶。 老車站得以保留而原址復位,要歸功於前市長謝長廷當年力排眾議,推動鐵路地下化及城市再造時,堅持留下這座對高雄人意義非凡的車站。兩千五百公噸的站體經特殊工法,當時移動約五十八公尺,改做展覽功能的「願景館」。如今地下化工程完成,老車站移回原地再度屹立。週日的活動,還取「驛」的諧音,而有「高雄驛起飛、高雄一起飛」說法,火車站的保留與更新,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議題。老車站之外,台灣近年也出現與捷運、高鐵共構的車站,不但造就新舊並存景象,豐富多元,也吸引了眾多鐵道迷。同時,深具建築特色與價值的車站如何保存並與時俱進,也很重要。例如,基隆車站採文藝復興風格,紅壁體、金屬瓦頂、軒窗、鐵柵、鐘塔,風華絕代,但一九六○年代拆除,風華不再,曾讓鐵道迷痛心。最大的台北車站建築經四度變遷,但評價貶大於褒。相形之下,日本東京車站是可師法的範例。一百多年來,它維持西式建築的古典美,內部設施運作與時俱進,不但是東京的「表玄關」,有首都中央車站的地位,也是重要文化財,關東車站百選之一。 高雄車站有八十年歷史,興建之時正逢日本當局大力建設這個港口都市。高雄這一地名的來源,照一般通說,此地原係平埔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支族的居住地,原住民語稱防禦海盜的刺竹林為「Takau」,後來的漢人音譯成「打狗」,有「打狗社」。一九二○年,日本當局取京都境內發音相近的「高雄」山更名改制,「高雄」首次正式出現於行政區名上,百年來沿用此一漢字名稱至今。 與台灣其他城市相比,高雄極具特色,是台灣唯一在市區即有山巒、河流、港口、機場、鐵路、捷運、高鐵兼備的美麗都會。它的都市計畫較為完善,市區呈棋盤式的整齊寬廣街道,也有環狀道路網絡;台灣第一大港的廣大港區與流過市區的愛河,更為城市增添親水特性。從產業看,它經由以製造業為主的發展,建立成熟的工業體系及物流網絡,近年正努力翻轉重工業城市,朝創意、科技、數位軟體、水岸觀光等產業轉型,也邁向智慧城市。 高雄的歷史發展,從原住民開始,經過漢人的篳路藍縷,日本時代走向現代化,戰後再歷經貿產業變化,如今正積極轉型。回顧過去,高雄的發展,一如台灣整體,原住民、漢文化、日本、西洋都曾是構成要素。高雄驛正式回歸定錨,邀日本、美國等外國使節參與,其意義在此。 同時,高雄本月初與京都簽署「高雄協定書」,以兩個城市一百年前已奠下淵源,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且把今年定位為「日台友情年」,以期兩國邁向交流新境界。有如國人所見,近年在台灣對抗武漢肺炎疫情與中國打壓侵擾中,日本對我國多所幫助,兩國深厚的羈絆友情,充分展現。 高雄帝冠式建築老車站闊別十九年重回定位,從而既象徵高雄面向未來的重新出發,也反映這是一個重視城市記憶與市民感情的都會。這是台灣在往前邁進之時,城市發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自由時報社論 2021-09-28
與中國做生意須知

與中國做生意須知

  中國宣布從昨天起,以出現蟲害為由,禁止台灣釋迦、蓮霧進口。對於中國片面而突然的舉動,台灣社會群情譁然,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表明,將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控告。無獨有偶,上週四公布的一份獨立報告指出,中國為了讓國際評比排名好看,施壓世界銀行,以致世銀高層逼迫員工操控數據,中國排名因而超前,世銀事後取消有風紀疑慮的「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這兩件事,顯示中國做生意的兩大基本屬性:一是作假,一是政治掛帥。 世銀一案,被控伸出黑手的是時任執行長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及行長金墉,他們為求中國增資世銀,配合中國施壓,迫使員工做手腳,為中國加分,讓二○一八年「經商環境報告」中國排名,從草稿的第八十五名,一舉調升七名,而居第七十八名。儘管如今已轉任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的喬治艾娃否認指控,但世銀取消了這一「經商環境報告」,美國財政部也指獨立調查報告是「茲事體大的發現」。 中國近年與美國爭霸,大舉盤據操控聯合國及重要國際機構,為其作倀。在國際機構的「中國化之路」,國際民航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因屢次打壓台灣,較為國人所知。這次世銀報告出問題,同樣突出這一聯合國轄下機構的中國勢力擴張,國際評比淪入人為虛飾,以及更基本的中國造假成性,不但它的官方統計數字一向國際公信力低落,還進一步施壓國際機構配合作偽。事實上,根據「維基解密」,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克強在當總理之前曾說,中國多數經濟數據,尤其是 GDP,是「人造的」,不可信,只能「參考用」。 台灣釋迦、蓮霧遭禁止進口,是繼今年三月鳳梨之後,又一被中國封殺的水果;台灣銷往中國排名前三位的水果,至此全部遭殃。本來,各國有權禁止水果等商品進口,但需有正當性及合理程序。水果有蟲害構成限制進口的理由,但禁令也要有程序正義。中國半年前曾告知我方這兩種水果有不合格的案例,但後來即未再通知;近日驟下禁令,加上先前八次未理會我方技術性對話的要求,中國的動作有其政治意涵,昭然若揭。 動機及程序啟人疑竇之外,關鍵還在中國慣常以經貿為工具,企圖遂行其政治目的,澳洲就是顯例。三年前,剛擔任總理的莫里森(Scott Morrison)堅稱,可透過對話與中國保持密切關係,澳洲不必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上週,澳洲與英美締結「三方安全夥伴」(AUKUS),已然選邊。三年間,澳中關係惡化,中國大幅減少煤炭、葡萄酒、牛肉、龍蝦和大麥進口,但看穿中國野心崛起的澳洲不為所動,許多出口商成功找到替代市場,確保出口平穩。 有如二○一五年總理任內簽署澳中自由貿易協定的艾伯特(Tony Abbott)最近回顧,中國把貿易武器化,視為可隨時開關的戰略武器,以獎勵盟友並懲罰敵人。當年,澳洲相信中國會逐步實現經濟或甚至政治自由化,但如今看來只是一廂情願。事實上,中國正以同一手法,對付與台灣互設代表處的立陶宛,企圖以打擊這一波羅的海國家高科技、農業、食品加工、木材、服飾及物流等產業,迫使其就範。 中國何以接連對台灣水果進口下手?當然出自政治動機。在民主台灣展現其經濟、安全的價值,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之際,台灣人民對中國的侵擾脅迫不假辭色,從銷往中國前三名的水果下手,它期待有若干「殺雞儆猴」效應。不過,記取今春鳳梨的教訓,如今釋迦、蓮霧雖不能相提並論,短期內或造成若干衝擊,仍非難以因應;農委會啟動十億元農損基金方案,應是適時之舉。 中國選擇經貿制裁工具,以對其依賴度高者為首選。釋迦、蓮霧外銷中國比例逾九成五,澳洲的葡萄酒、牛肉、龍蝦也高度依賴中國,都成其打擊對象。從而,降低對中國的市場依賴,農產品須調整行銷策略,提升技術品質與價值,開拓新市場,有如鳳梨開展了日本市場。農業推廣曾是台灣的強項,突破現狀、因應中國打壓,更須重振此一實力。 中國在變,從文革2.0、打壓科技業到經濟、金融、文化、政治領域,黨國掌控都變得更極權,但對台灣的併吞野心不變,反而隨其專制日甚而更強硬。「以經促統」一向是對付台灣的策略,它有時展現所謂「讓利」、「惠台」來軟的,也可能使硬的:從水果禁令事件足可看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是台灣從產業到整體經濟的首要避禍之道。
自由時報社論 2021-09-21
駐美代表處正名的意義

駐美代表處正名的意義

  由於中國打壓和部分國人自我矮化,台灣在國際社會沒有使用正式國名的自由與尊嚴,常淪為失去名分的國家。以剛結束的東京奧運為例,台灣國家代表隊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國旗、國歌遭禁用;而國內不少新聞報導猶以「中華隊」自稱,連國家通訊社「中央社」也如此。同時,我國有一百一十個派駐外國的館處,除了在友邦之外,都遭中國施壓,以「台北」取代「台灣」或「中華民國」。去年新成立的駐索馬利蘭、今年將設立的駐立陶宛代表處,是唯二例外。 失去使用國名的自由,不能以有尊嚴的國名行遍天下,凸顯台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社會。國際社會如此現實,對一個兩千三百萬人口的自由國家,既不正當,也不合理,千奇百怪的名稱尤常導致扭曲的後果,包括把民主台灣誤為專制中國的一部分。曾經,「北美事務協調會」是我國處理對美國關係的機構,對日本以「亞東關係協會」為名,都令人莫名其妙。正因如此,近日傳出美國考慮同意我國駐美代表處,從「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深具意義。 從基本事實和常識說,美國既不承認中華民國,且依其國內法《台灣關係法》履行並發展與台灣關係,同意把台灣駐美外交使領館稱為「台灣代表處」,名正言順,只是匡正「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不正常。紐約大學著名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稱讚這一舉措正當合理,簡單明瞭,符合現實,也和國際趨勢相符;堪稱一語中的,最為剴切。 台灣駐美國使領館正名,雖尚待拜登總統批准,但據報導,白宮主管印太事務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及國安會、國務院決策官員都廣泛支持此議。同時,此事傳出之際,美台正在華府進行國安、軍事雙會談。事實上,包括正名在內,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如今在朝野、兩黨、行政立法與民間部門,幾成共識。以國會為例,去年十二月有七十八位眾議員寫信給國務卿龐皮歐,要求批准台灣駐美國代表處正名;今年五月眾議院跨黨派議員提出《台灣外交檢討法》,也納入正名的文字。同樣地,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今年八月民調顯示,有六十九%美國人支持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 就正名一事,美國為所當為,至關緊要,具有示範作用,足以產生骨牌效應。為台灣正名,近年在國際間此起彼落,呼聲四起。二○一七年,日本把「交流協會」改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我國的「亞東關係協會」也正名「台灣日本關係協會」,雙邊交流因加了國名而更具體而熱絡。如有美國帶頭,「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台灣駐日本代表處」,也可望水到渠成。 大國之外,特別是立陶宛為增進與台灣關係,無畏中國報復,有如聖經中的少年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故事,不但獲得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支持,也為堅定的小型國家見義勇為立下典範。其實,中國強力打壓立陶宛,所擔心的正是在歐洲等地引發連鎖效應。除了我國駐外使領館正名,各國派駐台灣機構名稱也是正名的要項,這一方面,歐洲議會和加拿大最近都出現倡議,要派駐我國的外交單位以「台灣」為名,所反映的都是支持民主台灣挺立於共產中國脅迫。 台灣在國際社會失去名分,正名只是符合事實,回歸正常。然而,罪魁禍首的中國,如今在「反台獨」的狂熱中,已近歇斯底里。藝人小S貼文的「國手」、張鈞甯論文的「我國」、稱蔡英文為總統,都成為套上「台獨」的口實,「辱華」也常是莫須有的罪名。台灣正名,自然要面臨中國打壓,它的官媒出言恐嚇,經濟、軍事、封鎖等惡言已出;但該做的,我國義無反顧,不因「鄰國」惡言相向而畏縮不前。 在不正常的台灣,正名還總是遭到內部的掣肘。三年前的東京奧運正名,「中華奧會」以「危及選手參賽權」為由反對,主政者也潑冷水,以致功敗垂成。如今台灣要為駐美使領館正名,「引發北京強烈反應」的恐嚇之語已現,「台海可能風雲變色」、「台灣實際利益不多」、「美國口惠實不至」的冷嘲熱諷也出籠。台灣正名在成事之前,看來要先克服部分人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就是被中國打壓久了,主動為中國設想講話的一種心理疾病。心病不好醫,但台灣要正名、要打造正常國家社會,這病非克服不可。
自由時報社論 2021-09-14
歐洲發現台灣新價值

歐洲發現台灣新價值

  來自波蘭的四十萬劑疫苗,週日送達。這是繼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捐助我國疫苗的又一歐洲國家。對於接種率仍待提升的台灣,與先前日本、美國慨然以疫苗相贈,無論數量多寡,都彰顯這些友邦的情義,患難見真情,讓國際間良善力量持續循環,台灣人民對此深深感激。 疫苗相贈之外,立陶宛將與我國互設代表處,且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以「台灣代表處」為名,引來中國強烈不滿,不僅召回雙方大使表達抗議,還進行一連串外交報復,文化、藝術交流、鐵路貨運都在其中。對於北京的脅迫,立陶宛不為所動,也獲得歐盟普遍贊同,歐盟各國駐中國大使三日集體與立陶宛大使米凱維切涅會晤合照,以示團結與支持。同時,六十多位來自二十國的歐洲議會議員三日發表聲明,聲援立陶宛,強調歐盟成員國有權按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與台灣開展經濟、文化和外交關係。 對中國而言,來自歐洲的挫敗不只立陶宛這一樁。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一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台灣─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以強化雙邊關係、展開投資協定(BIA)評估、關注台灣海峽情勢、把「歐洲經貿辦事處」正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且敦促歐盟維護台海和平及鞏固台灣民主,將台灣納入歐盟「印太合作戰略」,支持並樂見立陶宛成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中國對此,暴跳如雷,除了指歐盟應認錯,還發函要歐洲議會議員撤回對台灣報告的支持。另外,今年三月,歐盟與中國曾為新疆人權問題相互制裁。 中國在歐洲的挫敗,其來有自;立陶宛的例子,顯示越來越多歐盟國家看穿中國對歐政策的真面目,也反映歐洲發現台灣的新價值。 中國的歐洲政策,挾其經濟崛起,多年來以經貿投資獲取影響力,並分裂歐盟及歐美關係。整體來說,歐洲國家一如美國,曾期待以投資中國助其經濟崛起,創造市場,並改變為負責任的大國。不過,幻想破滅,崛起的中國排斥外資企業,市場開放不對等,承諾都是騙人的;加上對內鎮壓異己、在新疆、香港的專橫,對外於周邊東海、台海、南海等興風作浪,歐美養虎為患,養出不遵守國際規則的競爭者。美國川普總統率先發難,拜登繼之,歐盟覺醒較晚,但也屬現在進行式。 中國對待歐洲,基本上分而治之。英、法、德都曾大做經濟中國夢,落入中國經貿迷幻彀中,如今逐漸夢醒。以德國為例,在梅克爾十六年總理任內,與中國在政治上越走越近,兩國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且在其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任內,去年十二月締結「歐中投資保護協議」。然而,隨著德國本月底大選將屆,後梅克爾時期的中國政策改弦更張已不可免。最新民調顯示五十八%德國人認為,即使經濟利益受損,也應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十七%強調,只要經貿不受影響就應採更強硬中國政策;僅十九%原則上反對強硬對中政策。同時,「歐中投資保護協議」批准程序今年五月已遭歐洲議會凍結。 中國對付其他歐洲國家,主要有中東歐的「17+1」,加上「一帶一路」。「17+1」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平台,二○一二年成立,但今年二月年度領導人峰會有六國沒參加,讓北京臉上無光。十七國的「中國熱」退潮,主要是「一帶一路」基礎工程多為中國工人承建受益,地主國卻背負債務,且其招標常違反歐盟規範。從而,對中國挾國家資本主義經由經貿投資擴大影響力,歐洲已以「腐蝕性資本」視之,出現抵制呼聲。更讓中國惱火的,立陶宛今年不但退出「17+1」,還倡議以「27+1」,即歐盟全體團結展現實力與中國交往,免遭中國分化。 歐盟各國利益和立場未必一致,但在美中對抗的大局中,野心、蠻橫手腳被看破的中國,在歐洲正遇更多挫敗。誠然,中國仍有匈牙利、塞爾維亞等伙伴,但從立陶宛的挺身對抗,並獲廣大聲援,顯示在中國政策的義利之辨,「腐蝕性資本」並非無往不利。即使德國工商界,在養大了中國這一常以低價取勝的強大競爭者之後,也響起了中國開放市場,遵守國際規則,不得逾越人權紅線的要求。 相形之下,台灣的自由民主,在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的關鍵地位,讓更多民主國家於疫情肆虐與中國蠻橫崛起的過程中,發現了台灣的新價值。這既顯現於包括G7等對台灣安全的關注、立陶宛等的千里送暖,也反映於歐美日對中國政策的調整。在對抗中國併吞之路,台灣自助人助,自強堅挺,別無他途。
自由時報社論 202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