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社論相關文章

做好「抵抗中國入侵」的準備

做好「抵抗中國入侵」的準備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拋棄鄧小平「韜光養晦」政策,野心暴露,到處煽風點火,製造紛爭,於烏俄戰爭騎牆偏俄,尤其對我國步步進逼,脅迫無所不用其極,引起國際社會關切和議論。先是法國總統馬克宏中國之行後宣稱,台灣問題的「升級」不符合歐洲利益,但附和者寡、撻伐者眾,旋即改稱法國對台灣問題立場與歐洲一致,「我們支持維持現狀;政策是連貫的,從未改變」。 隨後往訪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當面告訴中國外長秦剛,歐洲不接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她還指責中國正在破壞國際秩序。歐洲國家關注台海情勢,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奇(Mateusz Morawiecki)把台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指若烏克蘭遭征服,第二天中國就可能攻打台灣。正在日本舉行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會議,也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直言,歐洲與中國關係取決於北京當局作為,包括「台灣發生什麼事」。 美國無疑最支持台灣。《新聞週刊》(Newsweek)近日發表民調顯示,五十六%美國民眾支持美國及盟友在中國入侵時防衛台灣,僅十二%反對;五十%受訪者認為,保衛台灣免受中國攻擊是出於「條約承諾」。另一調查研究機構皮優(Pew)發現,八成四美國人對台海情勢憂心,包括四成七認為「非常嚴重」;八成三對中國持負面看法,三成八視為美國頭號敵人。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就此說得透徹:美中是否因台灣爆發衝突,「就看習有多大的虛榮心」,拜登總統第四次說會出兵保衛台灣,其他官員事後不再否定淡化,凸顯這已是美國的政策。他強調,踐行雷根總統「實力帶來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原則,是美中避免衝突之道。 中國的脅迫,除了日常以軍機、軍艦侵擾,大規模軍事演習武嚇,對我國內部進行認知戰,積極拉攏政商媒交流統戰,還從外交下手。中美洲的宏都拉斯最近與我斷交,外長雷依納(Eduardo Reina)公開承認,與中國建交是出自金錢考量,宏國一百五十六億美元債務中,逾半是外債,寄希望於中國協助減輕負擔。有鑑於此,美國眾議員奧格茲(Andy Ogles)等聯名,提出「停止資助中國盟友法案」,禁止提供外援給「與台灣斷交國家」,列出包括宏國等近年與台灣斷交的八個國家,總計二十一國不再給予美援。 美國國會支持民主台灣,源遠流長,近三個月更為積極,兩黨議員已提出十五項法案或決議案相挺。民主國家國會力挺台灣,因中國加緊脅迫而增強,不僅在國會通過議案聲援,還組團前來親身表達。有如國人所見,近數月來各國國會訪團絡繹不絕,美、日之外,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科索沃、澳洲、瑞士、瑞典、德國、加拿大、法國、葡萄牙及歐洲議會成員,先後來訪。近年推倡國會外交最力的立法院長游錫堃,因此打算修正立院組織法,增設國際事務處,積極推動在國際社會展現台灣真實存在的重要途徑。 各國國會訪團不但具體討論與強化民主和經濟共榮合作,也強調與民主台灣休戚與共。昨天來訪的法國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博多黑(Eric Bothorel)表明,法國對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台灣有事就是「全世界有事」。表達同一立場的,還有上週來訪的加拿大眾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馬凱(John McKay),指中國也干預加拿大,受威脅的國家要更團結,「台灣的議題,就是加拿大的議題;加拿大的議題,也就是台灣的議題」。顯然,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名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同日美同盟有事」,不少民主國家感同身受。 就在此時,據《華盛頓郵報》報導,最近外洩的五角大廈評估文件,台灣很容易遭到中國空襲,須支撐夠久,讓美國派遣足夠武力支援。文件指出我國自衛能力的若干弱點,且中國的武力崛起,包括民船軍用等策略,削弱了美國早期發現共軍入侵的能力。我國國防部以「不明文件、內容顯非事實」回應,不無制式反應的官腔。這一外洩文件,雖不必照單全收,其中指出台美因應中國武力入侵的令人不安細節,深值參考改進強化。有如文件指我防空演習很大程度是照本宣科,不足為「真實世界事件」做好準備;台中上週就有模擬共軍彈襲三驖的應變處置,盧秀燕市長證實美國國防部派人到場。 美媒報導,根據外洩的五角大廈評估,台灣非常容易遭到中國空襲。專家指出台灣必須支撐夠久,讓美國能夠派遣足夠武力到戰場。(美聯社)     從而,角逐總統大位的賴清德所言,增強全民國防,做好「抵抗中國入侵」準備,正是我國面對這一情勢的應有作為。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4-18
馬克宏想的是誰的利益?

馬克宏想的是誰的利益?

日前,馬克宏訪中,「向北京要烏俄戰爭的解方」,卻好像為企業尋找「經濟救生圈」。偏好與專制統治者打交道,以哄抬自己在民主世界的地位,馬克宏形同天真的小學生。一如過去的梅克爾,民主世界多幾個馬克宏,東升西降將被西方自我實現。馬克宏受習近平款待,似乎是習看到馬面對國內壓力,包括退休制度改革引起軒然大波,此時對馬伸出援手,以換取他知恩圖報。果然,中法聯合聲明,對中國企圖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不發一語。在回程專機上,他更直白表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之中,歐洲必須戰略自主,不應跟隨美國。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法新社)   分化歐美,孤立美國,一直是中國的如意算盤,但整體構圖也不僅如此。馬克宏此行,共簽十八項合作協議,空中巴士不但拿到訂單,更宣布將在天津建立新產線。反觀,二○二一,美英澳簽署三方安全夥伴,美國將幫助澳洲建造核動力潛艇,而澳洲取消了原先的法國十二艘潛艇合同。當時,中國強烈反對,法國聲明遺憾。日前,澳洲現任總理艾班尼斯表示,澳美不光是領袖之間、而是國家之間的關係。言下之意,不論未來美國領袖是誰,也不會對AUKUS帶來任何衝擊。不過,失去合約的馬克宏,顯然至今不僅忘不了商業損失,也對其中蘊含的戰略意義不認同,甚至宣稱歐洲要避免因台灣捲入美中衝突這場不屬於歐洲的衝突。馬克宏應該不是戰略白痴,除了想像歐洲成為世界第三強權,政商夥伴的中國商業利益,也是他的考量因素。 習近平,經常誇耀一黨專政的治理模式。從普世價值來看這有點可笑,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不能小看這種想法。二○二二,馬克宏連任成功,但極右派對手勒班的聲勢大漲,預示他的第二任並不輕鬆。二○二四,拜登已表示計畫尋求連任,可以想像包括烏俄戰爭、美中關係等,他的處理方式、節奏,不會完全沒有選舉考量。西方制裁俄羅斯,普廷則把能源武器化,全球經濟民生都受波及,中俄也不能倖免。差別在於,民主國家的政府,必須面對民意壓力、定期改選;專制國家的領導人,則沒有這種煩惱。二○二○,一場可疑的新冠疫情,導致川普連任失利。現在,邁入第三任的習近平,正可神閒氣定地與民主領袖對弈。 也難怪中俄深信東升西降,因為民主國家板塊萎縮確實是一種趨勢。總部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際民主及選舉協助研究所」,去年底在年度報告指出:全球超過三分之二人口活在倒退的民主國家或專制統治之下;全球走向專制主義的國家數量在過去六年已增加超過一倍;而且烏俄戰爭、通膨加劇、全球經濟面臨衰退、氣候變遷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對民主政權構成重大挑戰。其他的研究,也指出類似的現象。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不少倒退回威權統治,且獲專制大國奧援。最難堪的是,二○二○大選,美國的選舉紛爭,尤其是國會大廈襲擊事件,成為醜化民主者的活教材。 在這種趨勢中,「非美陣營」最具經濟力的中國,即使本身也經濟疲軟,仍舊是專制的發動機,反西方、受西方制裁的威權統治者,總是把北京當靠山,尤其是經濟輸血。中國有此能耐,主要靠改革開放吸引西方的資金、技術,在西方提供的全球化平台,迅速崛起為第二大經濟體。這種情況,截然不同於前蘇聯,與西方形成不相往來的「兩個平行市場」,結果經濟力遠遠落後西方,最後崩潰瓦解。可惜,後冷戰時代西方陶醉於發現資本主義新大陸,把本質不變的中國餵養成二十一世紀怪獸。三年新冠疫情,一年烏俄戰爭,西方主要國家仍未覺醒,經濟倚賴中國積習難返。習近平的自信,因此更固執。 於今回顧,全球化似乎是資本主義的邏輯,而非民主的邏輯為主導。資本主義以全球化的名義,進行歷史上最大幅度的擴張,本質仍是利潤的最大化。於是,那些後冷戰時代向資本主義開放的國家,每每利用專制的效率與特權,吸引民主國家的企業前來投資。這種模式,後遺症不小。除了專制國家如中國,受惠於資本主義的利益驅動,短期內便從一窮二白躋身第二大經濟體;嘗到甜頭的跨國政商結盟(包括台灣企業錢進中國運動),即使面臨地緣變局,某種程度撤離了在專制國家的投資,但顧及企業利益仍無法脫勾。或許,這也是中俄等專制國家以經促政、有恃無恐之處。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4-12
中國還是硬拗到底

中國還是硬拗到底

全球肆虐的武漢肺炎,疫情已趨於和緩。國際交通旅遊日漸回溫,餐飲業轉趨正常,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我國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十七日起進一步鬆綁口罩規定,醫療機構及救護車強制之外,搭乘大眾運輸改為建議佩戴。三年多來,全球累計武漢肺炎至少有七.六億人染疫,近七百萬人死亡,經濟損失不計其數,人際及社會活動大受衝擊,這場二戰以來世界最嚴重的危機,各國無一倖免。瘟疫究竟因何而起,病毒來自何方,在疫情和緩之際,國際公共衛生界正挹注心力追究病毒來源,以記取教訓,避免未來再發生類此瘟疫。 致命瘟疫起於中國武漢,也造成中國莫大災難,但該國至今拒絕配合外界疫情溯源調查。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及技術部門負責人范科霍芙六日相繼表示,找出真相是世衛的「道義責任」,世衛知道中國仍握有尚未公開的訊息,須與世界分享,「如果中國願意公開訊息,我們就會知道發生了什麼,或它是如何開始的」;其若不然,就不能對疫情根源下定論,所有假設都擺在檯面上。譚、范兩人的說法,形同世衛點名中國隱瞞病毒起源資訊。 中國武漢肺炎本土疫情升溫,圖為中國醫院。(路透檔案照)   中國官方對此仍採制式反應,以記者會回應,宣稱「疫情的發現地並不等於疫情的起源地」,要外界「不要一直炒作和關注武漢」。然而,各界聚焦武漢,是因二○一九年十二月初,醫生李文亮發出當地華南海鮮市場疫情訊息,旋被指「造謠」而遭警方訓斥。但專制的紙蓋不住病毒的火,疫情十天後爆發,已錯過最佳防疫時機,武漢被迫展開七十六天封城,當地一千四百萬人口有五百萬在封鎖前逃離。瘟疫自此從武漢燎原,禍及全人類。 三年多來,多少中國人民命喪武漢肺炎,一直是極大迷團。官方通報死亡只八.三萬人,但《紐約時報》引述專家嚴謹估算,僅從「動態清零」直接跨越而與病毒共存,去年十二月解封後兩個月內,死亡人數即多達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 可悲的是,儘管中國政府從疫情伊始的隱匿掩飾,經三年「全面清零」嚴厲封控,到民怨沸騰在未有充足應變之下倉促解封,導致人民生命財產極大損失,經濟社會嚴重受創,且殃及全球,中國官方不但粉飾太平,至今猶大言不慚。黨國當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如此定調:「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人口大國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蹟。」而且,「群眾是認可的,成效是巨大的」。一位中國網民因而驚嘆:奇蹟啊奇蹟,還有這樣的奇蹟! 可悲之外,還應加上可恥的,是一心一意追求台灣被中國統一的前總統馬英九。在最近中國行參訪武漢時,他不但呼應令世人瞠目結舌的官方怪誕說法,盛讚中國防疫成果「是對人類的貢獻」,甚至反批我國政府給中國帶來困擾。十年前,《經濟學人》雜誌以〈笨蛋(bumbler)馬英九〉大作文章,這次在四月一日愚人節當天去湖南湘潭祭祖的這個人,顯然除了「笨蛋」之外,還應加上「邪惡」的特質。 在中國諸多失當防疫政策措施中,令世人震驚的還有最終何以在毫無適當應變的情況,突然揚棄嚴格「全面清零」,以致醫療幾近崩潰,民眾死傷無數,火葬場供不應求,可憐的中國人民只能把逝去親人暫存倉庫間。官方的說詞宣稱,政策改弦更張是「科學決策」及「精準防控」,絕非一時衝動。然而,據《美聯社》調查報導,以習近平馬首是瞻的黨國當局,始終無視公共衛生專家為揚棄清零政策做好準備的一切努力,直到為時已晚。 《美聯社》的報導指出,儘管公衛專家鍾南山曾兩度寫信給習近平,告訴他清零政策無以為繼,敦促重新開放,最終促使清零政策告終的,是去年十一月風起雲湧的群眾運動;這一「白紙革命」,各地人民舉著A4白紙表達抗議。不過,中國人民付出慘痛代價,短短六週內,約十億人或八成人口被感染。儘管如此,當局仍「死鴨仔硬喙桮」,強要外宣部門反駁各方關於中國「被迫開放」及「沒有準備」的「錯誤說法」。 二十年前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也在中國發病,專家不久就溯源發現果子狸和蝙蝠是早期宿主。如今中國掩飾與蠻橫兼而有之,以致武漢「實驗室洩漏說」和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世人所要的,不過疫情起源真相,但專制國家最禁不起公開透明;譚德塞說,「毋庸置疑,我們需要知道答案」,看來只是緣木求魚。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4-11
蔡英文會晤麥卡錫的意義

蔡英文會晤麥卡錫的意義

蔡英文總統台灣時間昨日凌晨,在位於美國加州的雷根總統圖書館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兩人並共同發表談話。總統感謝美方的堅定支持,讓台灣人民不孤單。麥卡錫強調,對台灣的支持堅定不移。這是台灣總統首次在美國本土與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會面,象徵台美關係正邁入新階段。相較於中共揚言報復,並於台海周圍持續軍事騷擾,國際輿論對於兩人會面,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這標誌著民主國家團結,以對抗中國的威脅。 二○一八年過境美國期間,蔡英文曾造訪雷根總統圖書館。這次麥卡錫等十九位跨黨派眾議員,同樣選擇雷根總統圖書館,作為迎接台灣總統的地點,說明前總統雷根對美台之間,乃至自由世界的深遠影響。雷根總統是終結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對抗的關鍵人物,堅定的反共態度,以及友台立場,即便距離現在已經超過三十年,其理念價值依然反映在民主陣營的主流精神。雷根總統一九八二年提出對台六項保證,是之後美國政府奉行台海政策的重要基石。蔡總統昨日表示,雷根總統與美國國會通力合作,保護並鞏固台美關係。這番話正點出雷根總統歷久彌新的時代意義。 蔡英文總統(左)台灣時間昨日凌晨,在位於美國加州的雷根總統圖書館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右),兩人並共同發表談話。總統感謝美方的堅定支持,讓台灣人民不孤單。麥卡錫強調,對台灣的支持堅定不移。(路透社)   美國憲政採權力分立,國會部門與行政部門相互制衡。總統擁有外交權,但參、眾兩院亦具外交角色,甚至採取比行政部門更清楚的對外立場。因應威權中國帶給民主世界的威脅,美國國會的腳步,確實比行政部門更加積極,挺台的態度更為明晰與堅定,這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共通語言,也成為推進行政部門施政方向的關鍵動力。麥卡錫這次與蔡總統會談,特別認為應加速軍售台灣,以及強化美台在貿易和科技方面的經濟合作。這亦是給予拜登政府推動台海政策的重要背書。囿於美國的一中政策,蔡總統尚無法進入華府地區,與行政部門高層直接晤談。而由繼位總統順序僅次於副總統的美國眾議院議長,親率兩黨議員,與台灣總統進行會談、公開談話、並且設宴款待。這或可看成一次美國「總統與國會通力合作」,再度推進台美之間日趨緊密與穩固的關係,透過兩黨議員的高規格接待,也讓蔡英文的過境美國之行,朝向準訪問的方向邁進。 尤其,去年八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訪台,中共對台施以高強度的軍事威脅,更讓全世界看到這個共黨政權的極端與非理性。不僅主要民主國家接連敦促北京,要求台海和平,包括美國等國家,也加速防衛準備,應處解放軍可能的冒進動作。這次蔡總統與美方共議後,選擇在美國的領土,而非在台灣,與麥卡錫會面,就是不給中共再於台海生事的藉口,這亦是台美共同控管來自北京對於區域帶來風險的一次重要合作。過往美中關係佳的時候,常是「共管台海」,台灣是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弱勢。現在的北京,已是民主國家的戰略競爭對象,甚至可以說是敵人。「疑中論」的氛圍下,位處威權擴張前線的台灣,是民主盟邦首要結盟者,以「共管中共威脅」。麥卡錫會面時強調,台美友誼對自由世界至關重要,是維持和平、區域穩定的關鍵。這話正說明台海戰略環境的改變,以及台灣正升高的國際地位。 雷根總統曾說過︰「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談的,除了我們的自由跟我們的未來,是不可以被妥協的」。蔡總統與麥卡錫在全球聚焦下見面,就是要向全世界傳遞明確訊息,台美此舉並非升高區域情勢,而是再度展現民主同盟,即使面臨中國威脅挑戰,也要捍衛共同信仰的自由價值。北京試圖升高文攻武嚇,壓制台灣日益茁壯的民主角色,但這些作法並不被國際主流所接受。另外則施以統戰之術,召喚台灣的失意政客赴中朝拜,盡是說附和中共的言論,但這套分化伎倆,台灣多數民眾早就斥為陳腔濫調。蔡英文這次出訪與過境美國時,北京動員與僱用「紅色僑民」進行騷擾,還向麥卡錫等議員寄威脅信,另外則策動前總統馬英九到中國尬場,這些不僅沒能夠影響國際視聽,反而讓大家更關注蔡總統的美國行,大大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至於馬英九到中國說了一堆話歌功頌德,充當樣板工具,就連國民黨也難照單全收。蔡英文會晤麥卡錫的時代意義,標舉了台美關係進入新的高點,同時也讓全世界更清楚看到,北京戰狼無論變了什麼面貌,反民主的本質,從未改變。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4-07
台灣上空的烏雲與金邊

台灣上空的烏雲與金邊

民主峰會,適值蔡總統出訪中美洲,回程在加州洛杉磯雷根總統圖書館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圖為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美聯社)     一片烏雲鑲著金邊,金邊內有一片烏雲,台灣上空便有這種並存現象。它預兆著什麼天氣,不能看今天的氣象預報,而要看明天的陰晴實況。上月底,美國號召的第二屆線上「民主峰會」登場,拜登敦促民主國家在面對中俄時團結一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則警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劇變,民主價值觀正受到攻擊。巧的是,俄羅斯本月正好輪值安理會主席,莫斯科也宣稱會行使主席國的一切權利。澤倫斯基痛斥:很難想像還有什麼事比這更能證明此類機構已經徹底破產! 民主峰會,台灣也受邀與會。不過,台灣似乎代表了民主的被霸凌者。民主峰會,適值蔡總統出訪中美洲,回程在加州洛杉磯雷根總統圖書館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去程則在紐約與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傑福瑞斯會晤,呈現出台美關係的表面張力。至於沒有公開的私下接觸,恐怕要等來日揭密。表面上看,這位民選總統,在美國這個民主國家,活動仍受諸般限制。反倒是,專制中國駐美外交官,得以「走路工」動員中僑抗議,對蔡麥會「做出聲勢、有效干擾」。一手鎮壓民主,一手利用民主,民主世界宛如專制中國的樂園。 更為諷刺的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民主峰會提出上述警告之前,他的發言人杜加里克在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問到:為什麼台灣人不被允許進入聯合國大樓參訪或參加會議?也有記者問到:台灣人排除在聯合國大樓之外的決定,是否基於聯合國大會的決定或者是秘書長的決定?更有記者問到:我希望知道,是不是中國在管理聯合國?另有記者問到:他查閱了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該決議只是將蔣介石政府和他的代表驅逐出聯合國,並沒有談及排除台灣人參與聯合國活動的問題。凡此提問,這位發言人都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只能以聯合國大會一個中國決議來敷衍。而事實上,聯合國大會並沒有一個中國決議。「是不是中國在管理聯合國」?顯然是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 民主世界面對中俄軸心,經常標擧普世價值。可惜,落實到行動層次,普世價值又彷彿七折八扣。也許,這是大國政治的通權達變。但其中的陷阱,值得民主世界注意。例如台灣,在許多民主領袖口中,台灣是民主、人權、創新及科技的典範,堪稱許多聯合國會員國的典範。可是,話鋒一轉,又強調:對台政策沒有改變,一中政策沒有改變,不支持台灣獨立,關切台灣及印太的和平、繁榮及穩定,台海衝突將嚴重危及全球經濟。言下之意,台灣可以實踐民主,扮演可信賴的供應鏈,但國家欲求只宜量變等待質變。這就導致,具有正能量的民主台灣,不得不在戰略模糊下,受到來自專制中國越演越烈的脅迫。中國一旦鋌而走險,就可能使民主世界付出慘痛代價。 民主峰會期間,蔡總統過境美國,中國撂話報復如常。也一如既往,華府小心翼翼應對,遂令北京自認,站在道德高度,抗議有理。國務院的說辭:這是一次例行過境,過境不屬於訪問,是私人和非官方的,北京沒有理由對過境過度反應。白宮強調:這次不會安排行政部門官員與蔡總統碰面。即便如此,北京仍一副得理不饒人:「不得允許蔡英文過境竄美,不安排美政要和官員同她會面或接觸。」還嚷嚷「將密切跟蹤事態發展」,好像黑道把白道留校察看。北京上國姿態,華府若照單全收,豈非自證「民主衰落」、「東升西降」?長此以往,有助於增強全球的民主信心嗎? 蔡總統出訪前,北京撒幣利誘宏都拉斯捨台就中。一年多來,就如賀錦麗親自向卡蕬楚關切台宏邦交那般,拜登政府在兩岸外交戰助台灣一臂之力。國會通過的友台法案,也傳達了無庸置疑的訊息。只不過,有個盲點真的令人費解:華府協助台灣穩住邦交國,自己卻不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口口聲聲台美往來「非官方」。龐皮歐任內,取消所有美國政府對台政策自我施加的限制。布林肯的交往準則,美台官員亦能前往對方官署拜會與洽公,美方官員也得以參加雙橡園的活動。凡此,都是台美關係的里程碑。唯,台灣民選總統,迄今未能正式訪問美國,只能低調過境。台灣的國際地位有個玻璃天花板,不啻是所謂疑美論的溫床。孫曉雅說:美國朝野挺台力道日益增加是前所未見,我的工作就是消除「我不相信你」的質疑,或是向他證明我不應該受到質疑。質疑如何拔本塞源?解鈴可能需要華府的繫鈴人!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4-06
從中國人的觀點請教馬先生

從中國人的觀點請教馬先生

馬先生返鄉祭祖交流,夾帶政治的認祖歸宗,露骨言論完全不打馬賽克。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跟他辯論法理已屬沒有意義的浪費唇舌。一如王必勝所形容:「既然是中國人的觀點,我們就尊重他。」既然馬先生自認是中國人,他的所到之處都是黨的樣板戲,大家也不用期待他為台灣發言了。其實,從中國人的觀點來看,馬先生的高論,也未必符合中國的長期利益。 馬先生說,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一個中國。依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繼承。馬先生是不是有意無意,把「前後一個」誤解為「同一個」?自以為解決了問題,實際上製造了別的問題。 未來,馬先生是要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還是要「統一於中共一黨專政」?馬先生希望促成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還是像現狀的一黨專政?中國應該朝歐美方向?還是朝俄羅斯、北韓、伊朗方向? 中國對台脅迫,國際有目共睹,對台動武時間表,二○二五、二○二七傳言紛紛。台海戰爭,對中國利弊禍福難測,至少對經濟前景不利。自認和平使者的馬先生,一旦台海風雲變色,會上戰場並鼓勵大家捍衛中華民國?還是不抵抗順勢完成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在馬先生口中屬於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但此一主張,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承認?多數國家不是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嗎? 在終極統一前,馬先生同不同意,推動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一如當年東西德的模式?馬先生有向北京表達,應讓中華民國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以博取台灣人民的好感嗎?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成為民主國家,中國則為一黨專政。如今,日本與西方關係緊密,中國卻引起西方圍堵。中日會不會重蹈歷史覆轍?以過去的宿怨看待當今的民主日本,符合中國的長期發展戰略嗎? 追求中國的終極統一,馬先生同不同意,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人民的權益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讓台灣人民有統一不致發生二二八的安全感? 所謂的兩岸交流,中共利用交流進行統戰、顛覆、發展共諜網,引起台灣人民對統一的戒心。馬先生是否認為,北京不應危及台灣的安全與安定,以利台灣心悅誠服融入中國? 北京不承認有所謂的海峽中線,機艦圍台常態化,造成統戰工作白費力氣。馬先生有沒有建議北京,立即停止這種妨礙籠絡人心的軍事冒進行動? 去年裴洛西訪問台灣,最近蔡總統過境美國會晤麥卡錫。也曾經擔任過「這個」,馬先生認為美國眾議院長訪問台灣、蔡總統赴美會晤眾議院長,是踩到北京紅線的不當行為嗎? 中國是十四億人的中國,馬先生同不同意,中國應持續改革開放,實行民主法治、新聞自由、領導任期制,讓十四億人成為中國的主人? 六四遲未平反,公民記者、維權人士、上訪民眾被捕,拒絕新冠疫情溯源調查,以及香港、新疆、西藏的人權狀況,已使中國的國際形象江河日下,馬先生有向北京反映,設法改善中國在全球的惡感嗎? 中國戰狼外交官說:台灣民眾被台獨思想灌輸、毒害了,應該進行再教育,來清除這種分裂主義、分離主義的思想,讓台灣人民再度變成愛國者,再支持統一。香港,現在則是「愛國者治港」,民主派沒有參選資格。馬先生認為,這樣的完全統一,真是中國之福嗎? 現代的軍隊,是為了保護人民、國家,而不是鎮壓人民、控制國家。中國共產黨卻堅持對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類似軍閥割據的武力。馬先生願向北京建議,讓解放軍國家化,成為人民的軍隊嗎? 在一黨專政下,仍不乏公共知識份子、異議人士,劉曉波為首的「零八憲章」簽署者大有人在。馬先生故鄉行,有跟這些中國的良心交流嗎?流亡海外者,馬先生願與之交流嗎? 馬先生中國行的聽眾,本來就是中華兒女。他呼應的,也是習語錄:「實現祖國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儘管如此,他的所思所為,至少要真正有利於中國吧!如果只講中共想聽的話,腦中沒有十四億人之所欲,充其量也就一個「醜陋的中國人」。看待馬先生認祖歸宗,與其批評他說了些什麼,不如想想他沒有說些什麼。他所沒有說的,比他有說的,或許更發人省思。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4-05
從大膽西進到走向世界

從大膽西進到走向世界

國際媒體《經濟學人》最近報導,美中地緣緊張加劇,迫使全球製造業尋求中國以外的亞洲地區為生產基地,台灣等十四國所形成的「亞洲替代供應鏈」(Altasia)逐漸形成,在出口額、技術勞工都與中國勢均力敵,吸引了製造業者移出中國。這一趨勢報導,信而有徵,除了《經濟學人》的整體數字,從台灣產業和經貿發展看,也是如此。 產業移動常連帶引發資金、技術、人力、生產方式流動,也影響貿易、經濟成長、就業等總體經濟。以就業為例,主計總處統計顯示,台灣人前往中國工作的人數連續八年遞減,從二○一一年的四十二萬人,到二○二一年已降為十六萬人,十年減幅逾六成。去中國就業的台灣人明顯減少,反映其經濟社會環境惡化,內外在不確定高升,從產業到個人西進中國的意願明顯降低。 其他經濟指標也有同樣走向。今年一至二月,我國對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市場,出口比重降為三十四.三%,創二十年同期新低。在銀行放款方面,去年金融控股集團對中國貸放金額較前一年降低,占比也從十九.四%降為十六%,金額為三十一季以來最低。相形之下,金控同一時期對新南向國家放款占比二十九.二%,澳洲、越南、新加坡居前三名。 這一趨勢,與二十多年前台灣許多工商業者不顧政府勸阻,大膽西進的狂熱已顯然逆轉。導致這一新形勢的,主要是中國投資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就短期來說,烏俄戰爭、武漢肺炎疫情、美中經貿科技戰爭、通貨膨脹威脅、債務金融動盪、黨國加緊控制經濟,都衝擊其整體經濟。繼去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較目標五.五%腰斬而勉強「保三」,今年連剛上任的總理李強都說,要達成五%的成長目標「並不輕鬆」。 長期而言,中國正面臨一九七○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厲的經濟挑戰,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門債務嚴重、房地產業危機四伏、跨國公司難安心經營而考慮撤離、失業率高升、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同時襲來、與美國外交經濟交惡而陷入冷戰邊緣。由於黨國強勢介入與管控,國際間屢屢預言的「中國金融崩解」至今尚未發生,但這並不等於中國可以無限期挑戰正統經濟理論,若無必要制度改革,與日本同樣陷入長期經濟停滯的機率甚大;且其「未富先老」的人口經濟大勢,也可能難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因生產力和競爭力未顯著提升,無以進入高附加價值市場而登上富裕國家行列。 中國經濟形勢今不如昔,正是台灣近年以實際行動揚棄大膽西進而走向世界的轉捩點。從李登輝總統任內,台灣不少工商業者無視「戒急用忍」的苦口婆心,為了降低成本,也因對共產黨無知與國家認同錯亂,開始把投資及生產活動大量移往中國,陳水扁政府未能落實「有效管理」,其後加上馬英九政府全面傾斜,台灣竟曾把七成投資放在中國這個籃子,出口逾四成到中國,對其經濟依賴程度「有如糖尿病人需要胰島素」。 其間中國吸引包括台資的外資,朝「世界工廠」發展,經濟崛起,壯大軍事及國際政治力量,進而打壓脅迫台灣。鎖進中國的台灣,受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拉低國內價格成本與產業水準,僅台積電等若干科技及本土產業根留台灣,其中以薪資長期欲漲乏力,最讓上班族受傷。台灣把經貿集中投注中國,容或有部分廠商受益,但整體經濟得不償失,產業轉型上進不足。在安全方面,自招以經促統、以商逼政壓力,中國把黑手伸進政媒商,如今飽受認知作戰及內部分化之害,經貿大量投注並壯大敵國,愚不可及。 由於習近平野心暴露,在東海、台海、南海等周邊四處惹事,國際社會高度關切,從烏俄戰爭中警覺的歐盟不再對中國「天真」,歐美許多國家對中國也「戒急用忍」,美國朝野兩黨和民間把中國視為重大威脅,國會議員甚至強調美中競爭是「存亡鬥爭」。自川普時期開始,從關稅下手的經貿戰爭起,繼之以拜登的先進科技管制,台灣在其間都有角色,且受其益。其中,川普的關稅制裁,引發台灣產業和資金回流,也顯現於去年對美國出口增加十四.三%,連續六年成長。後繼的晶片戰爭,台灣舉足輕重,在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也居重要地位,自應妥善把握。 從而,經貿從大膽西進轉為走向世界,以上進為主,南向與西進為輔,強化與美日歐等先進國家夥伴關係,是我國確保安全與繁榮的正辦。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4-04
台灣與美中關係升降的連動性

台灣與美中關係升降的連動性

宏都拉斯捨台就中,悲劇主角乍看是台灣,蔡總統即將過境美國,先吃了外交排頭。但,中國再下美國後院一城,針對性更強的可能是,菲律賓新增四個軍事基地給美軍,其中之一接近台灣。習近平自認,當下最大的政治,乃美國對中國「全方位的遏制」,其他擺譜不過是突圍、反擊的鋪陳。 二○一六以來,北京挖走九個邦交國,但台灣主流民意相當淡定,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不降反升。這就說明了,「邦交國挖光、國際生路堵光、談判籌碼擠光」的所謂「三光策略」,適得其反。近年,新冠疫情、香港二度回歸、新疆再教育營、烏俄戰爭、晶片戰爭,中國的國際形象江河日下,際此宏都拉斯捨台就中,台灣依舊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可見,北京的撒幣外交,邊際效益遞減中。正如CNN一篇分析指出,中國或許自認在外交上成功孤立台灣,然而事實上,台灣在全球舞台上的影響力反而有增無減。 七十年來中國對台政策,往往可看出其與民主世界的關係。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對台統戰訴諸以利誘人。只是,那些戰術上的成就,往往因為一次戰略錯誤,便前功盡棄。此時,回顧一九四九以來的主要戰略錯誤,或許有助於理解北京對台政策如何失算。首先是,一九四九,蔣氏政權流亡台灣,美國駐華大使仍留南京,國務院發表白皮書,不介入台海爭端。詎料,一九五○,韓戰爆發,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此,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一九五四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該約的主要精神,後來延伸至一九七九的美國國內法「台灣關係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向前蘇聯一面倒,與「美帝」勢不兩立。但好景不常,一九五六之後,中蘇由論戰而分裂,一九六九且因珍寶島而武裝衝突。中蘇分裂,提供陷入越戰沼澤的美國一大機會。一九七二,尼克森訪問中國,簽訂「上海公報」,正式揭開「聯中制蘇」的序幕。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當時,台灣處於外來威權統治,人民意志無從發聲。尼克森為中國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善意的美國立場。隨之,一九七八,鄧小平總設計的改革開放登場,美國帶動西方(包括港台)投資中國,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一而足。其中的對中政策思維,無非是期待經濟發展促動政治改革,由之塑造對西方友善的中國,即便擁有台灣亦不構成危害。稍後,鄧小平也創造「一國兩制」文創商品,一體適用於港、澳與台灣。其所激起的想像,即使北京自始表明「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且一九八九爆發天安門事件,民主世界仍寧可樂觀以待。 然而,改革開放從誕生就有「政左經右」的基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鄧小平也念茲在茲。可以說,「韜光養晦、絕不當頭」,不是斷念,而是時機未到。歷經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終於掀開底牌。從戰狼外交到援俄抗美,平行進行著對台灣政策的武統化,以及對東海、南海的軍事化。歐巴馬,對習近平還採綏靖政策,到了川普開始大轉彎,直至拜登貿易戰升級為科技戰。二○一八地緣政治開始轉變風向,二○二○突然爆發源自武漢的可疑疫情,二○二二普廷揮軍入侵烏克蘭,習近平則利用全球多事之秋「謀霸」,深信「東升西降」此其時矣,中俄遂結為抗美軸心,與歐美互相抗衡。中美由合而分,導致台灣由沉而浮,兩者之間,有其相關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五十多年來,中國的對台政策,懷柔其表、高壓其實,兩手策略的顯隱,隨中美關係而定。台灣內部,一九八八蔣氏政權終結,人心因民主化持續遠離中國。撫今追昔,抗美援朝,聯中制蘇,引中入世,援俄抗美,中美因共同敵人而互相吸引,又因爭霸而核心利益摩擦。地緣變局,正改變著中美台三角關係。中美再度敵對,武力對台又成為北京的硬道理。「上海公報」,北京稱,「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其實,中美關係才是動因。如果單看中國外交割喉戰,台灣失去邦交國,短期似乎屈居下風。不過,從近年地緣動態的全景觀之,長期而言中國可能是美台兩頭落空的失利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30
中美衝突結構與台灣兩條路線

中美衝突結構與台灣兩條路線

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昨天在立法院演說,她引用捷克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的一段名言:「我向你們保證,我們與你們同在,繼續與你們同在,在任何情況下和你們同舟共濟!」二○二○,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在立法院演說,則以中文說:「我是台灣人。」相形之下,馬英九赴中祭祖交流,配合北京對弈蔡總統出訪中美洲、去回過境美國。台灣的兩條路線,在中美衝突結構持續鞏固之際,出現前所未有的交叉。 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昨率團訪問立法院,並於議場發表演說。(記者羅沛德攝)   習近平,一方面點名批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不顧國際刑事法院對普廷發布逮捕令,指控他犯下戰爭罪,並對烏克蘭兒童被綁架負有個人刑事責任,習近平仍大剌剌地訪問俄羅斯,美其名是討論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實際上是力挺普廷繼續執政,且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毫不諱言中俄同盟聯手抗美。聯合聲明中,俄方「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堅定支持中方維護本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舉措」。習近平挺普廷侵佔烏克蘭,普廷挺習近平侵佔台灣,以及其它的邊界爭議。 此一發展,恐怕會對印度產生戰略挑戰。長期以來,基於對抗中國,印度遠交俄羅斯。但隨著中俄關係日趨緊密,雙方合作推動「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印度如果往美國的印太戰略傾斜,十分合理,也才符合印度的國家安全與利益。習近平在莫斯科期間,福斯新聞二十一日報導,去年十二月中印在爭議邊界發生衝突,印度事前獲得美國政府提供即時情報,使印度在這場衝突中佔優勢,讓中國措手不及,而擊退中方進犯。據稱,美方事先向印方透露有關中國部署位置、兵力詳細情資,以及衛星影像,讓印方得以在解放軍行動時及時攔截。分享情報,協助精準打擊,這個爆料令人想起烏克蘭戰場,披露的時間點恐非偶然。而在美國鞏固傳統盟友之後,印度這個大國的表態、取捨,事屬關鍵。 從二○一九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到二○二○的香港國安法,在在顯示習近平的新時代對台政策,已經失去鄧小平以來的穩健。一般認為長期掌權的習近平,必須有新的歷史性功業,以合理化自己三連任乃至終身職。就此而言,不惜武力解決台灣,只是他的開胃小菜,以中俄為軸心改寫國際秩序,更是毛澤東望塵莫及的成就。至於,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俄羅斯走向衰弱,大片帝俄以來侵佔的領土,如果能夠回歸中國,習近平更將不可一世。此所以,民主世界一定要防患於未然,避免台灣這個第一塊骨牌倒下,令整個骨牌效應加速度進行,最後,為了習近平的野心與妄圖,全世界兵連禍結、生靈塗炭。 話說回來,天下大勢,固然如此,台灣也不能把自己的安危,承包給民主世界。雖然在民主世界眼中,台灣是印太民主領頭羊、重要區域經濟體、關鍵供應鏈的重要貢獻者,但民主化以來的台灣,似乎未達民主穩定期。政黨輪替,已成常態,自是好事。不過,二○一四之後,台灣的民主躁動,起伏更加劇烈,二○一四民進國退,二○一六民進黨重返執政,二○一八韓流狂掃,二○二○小英逆轉勝,二○二二國民黨形勢大好,從而,二○二四充滿變數。這次,國共合作,北京介選,深度廣度,都有超過以往的勢頭,加上中美衝突結構越來越確立,其對台灣選民的心理狀態會產生什麼正反影響,這可能是要靠台灣自己克服的挑戰。 有人或許認為,一場大選只換了政府,不致改變國家。第三波民主化國家,選上威權政府,倒退至「民選的專制」,例子甚多。我們並不想危言聳聽,二○二四大選與以往性質不同,它不僅決定政黨的輸贏,更攸關台灣能否維持獨立現狀。上週,美國聯邦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對二○二○實施的「台灣保證法」修正案,提案人眾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副主席、共和黨議員華格納強調:這項修正案是反擊中國侵略、支持一個獨立的台灣。一如拜登告訴習近平:「它(台灣)是獨立的,由它自己做決定。」地緣政治劇烈變動,台灣正在十字路口,而馬英九昭告世人:「兩岸中國人」要「致力振興中華」,與台灣主流民意背道而馳。中美衝突結構,台灣兩條路線,陳列於二三○○萬人眼前。二○二四大選,將決定世界從烏克蘭或白俄羅斯的視角觀看台灣。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29
捷克與宏都拉斯

捷克與宏都拉斯

歐洲國家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將在明日率超過一六○人的大型訪團抵台。她將是「第一位在台灣立法院演說的非邦交國女性國會議長」。(圖:取自捷克眾議院辦公室相簿) 歐洲國家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將在明日率超過一六○人的大型訪團抵台。此行是繼二○二○年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訪台後,捷克國會領袖再度訪台,也是近五年捷克規模最大的海外商務代表團,加上兩國預定在七月中旬開通直航,顯示台捷關係的迅速增溫。艾達莫娃除將出席兩國經濟合作會議,還會赴立法院發表演講,立法院長游錫堃也歡迎說,艾達莫娃將是「第一位在台灣立法院演說的非邦交國女性國會議長」。台灣與捷克不僅理念相近,雙方均有強大意願與動能,盼建立全方位關係,分別成為台灣深入歐洲,捷克邁進印太的推手國家。 另方面,台灣在中美洲的邦交國宏都拉斯,在北京幕後策動之下,面臨斷交危機。我方人士還原交涉過程,指宏都拉斯總統卡蕬楚去年一月就職,雙方之後洽談合作計畫,宏國竟獅子大開口,要求經援二十億美元,同時向中國索討六十億美元,大玩兩方兜售手法。本月十三日我方突然收到一封宏國外長給外交部長吳釗燮的信,信中有如「最後通牒」,數字並加碼至廿五億美元。未待我方回應,卡蕬楚十四日即在推特宣布,指示尋求與中國建交。最新情況是宏都拉斯外長雷依納已率團赴中國。宏國以預告方式,對台宏關係持續傷害,顯有北京的盤算。我方評估是想藉拉長負面效應,干擾台灣政局,並且抵銷蔡英文總統即將出訪中美洲並過境美國的外交表現。 雖然宏都拉斯對外澄清,這廿五億美元數字「不是金援」,而是「協商的再融資機制」。但這更證明,宏國的確把兩國邦交,繫於台灣有無「兌現數字」,差別僅在用什麼名義進行。邦交連結金援,卡蕬楚政府的見利忘義,也讓國際社會認清宏國民主根基的脆弱。宏都拉斯利用美國與中國的競爭,要外交轉向,美國拜登總統派出特使陶德,進行最後溝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並為我們發聲說,台灣可為世界做出「許多貢獻」。這是告誡宏都拉斯的外交豪賭,必須自我承擔政治風險。尤其,北京畫大餅,往往華而不實,完全是誘其入彀的欺騙之舉,只要看看其他與台灣斷交國家的遭遇即知。加上這三年疫情,中國經濟表現嚴重下滑,對外金援縮水,北京還能擠出多少給宏都拉斯分食。對我們而言,中國雖接連挖走邦交國,但從資源配置角度,現存友邦反而更受益。台灣政府堅守不與中國競逐金援,是正常國家的交往態度,何況民眾非常反感金錢外交,中共想利用操弄宏都拉斯,打擊蔡政府,這很難引起政治漣漪。 美中競爭,亦是政治價值的對決過程。當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到訪俄羅斯,與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的普廷總統,站在一起。獨裁者攜手,這是宣告,國際秩序將更被挑釁威脅。所謂全球化已經告終,不僅是指經貿層面,還擴及民主與威權的價值分殊,我們無奈看到宏都拉斯是幾近的飛蛾撲火,但同時也有許多早已洞悉威權危害的民主國家,如立陶宛、捷克等,堅定且義無反顧,選擇與台灣積極交往。立陶宛與我們相互設處,並同意以台灣為名,即使遭受中共的經濟脅迫與報復,亦不改挺台立場。捷克無懼於中共恫嚇,與台灣往來愈趨頻密且直言不諱。不僅韋德齊參議長挺台,同黨捷克總理費亞拉亦友台,捷克總統帕維爾並於年初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與蔡英文總統通電。明日將代表捷克政府,搭乘行政專機到訪的艾達莫娃眾議長,行前表達高度期待,且不甩中共,在眾議院官網設下網頁,公開來台內容及人員名單,闡述此行對捷克之重要意義,網頁上兩國國旗亦成為亮點。 針對訪台,艾達莫娃受訪表示,台灣是捷克重要貿易夥伴,彼此友誼建立在自由、民主與人權等價值觀之上,「獨裁者永遠不會懂」,這樣的訪問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與部分來台的非邦交國政要不同做法,艾達莫娃經由網頁與訪談,讓台灣行更公開透明,刻意高調,亦是昭告國際,捷克已在民主與威權,做正確的事情與選擇。全球地緣政治正在改變,中俄合流,促使民主盟邦之間有更多的集結。捷克願意更積極,與台灣發展更緊密的政治與經濟關係,這是對威權擴張同感唇亡齒寒,更是為鞏固全球民主的力量。反觀宏都拉斯,此際投向中國,猶如從民主陣營中退場。在這外交場域,誰對我們的國家利益與信念價值,更具實質的意義,捷克與宏都拉斯,應是高低立判。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24
馬英九與亞努科維奇

馬英九與亞努科維奇

民主國家政要組團絡繹訪問台灣,蔡總統出訪預計過境加州會晤眾議院長麥卡錫,習近平在對岸復刻「一定要解放台灣」,馬英九卻往專制中國祭祖交流,中間還插播宏都拉斯邦交生變。馬英九們的國家與地緣選擇,不僅與台灣的主流大不相同,也與民主世界的主流大異其趣。看來,這位終極統一者,想為二○二四的泛藍定調,以「同屬一中、交流避戰、和平共處」對陣綠營之「互不隸屬、強化國防、抗中保台」。從而,爭取成為北京認可的「台灣統盟盟主」。 上週,尹錫悅赴日與岸田文雄會談,尹期待未來為開創緊密溝通的日韓關係新時代共同努力,岸田稱在當前戰略環境下,迫切需要加強日韓關係。在此之前,尹錫悅在三一節首度發表講話:如今日本從過去軍國主義的侵略者轉變為與韓國共用普世價值、在經濟安全及全球問題上攜手合作的夥伴,而面對全球複合型危機和嚴重的朝核威脅等安全危機,韓美日三國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除了北韓,更大的共同威脅,來自中國與俄羅斯。二戰之前,朝鮮半島是日本殖民地,一如台灣。台韓兩地,戰後的日本觀差距甚遠,乃日本對兩地的殖民政策差異使然,台灣親日而朝鮮半島仇日,轉進台灣的蔣氏為對抗北京,繼續「以德報怨」。然而,台灣民主化之後,以蔣氏傳人自居者,一反兩蔣路線,對日不惜一戰,與蔣氏宿敵沆瀣一氣。 後蔣時代民主化,泛藍揚棄「反共抗俄」,漸至「疑美反日」。他們從失去政權的失落感開始,到附和中國擴張型民族主義,連帶在烏俄戰爭姓習姓普。時空錯置,主客易位,毛澤東擊敗蔣介石,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前蘇聯一面倒,不久中蘇分裂,在「聯中制蘇」下,美中戰略結盟。中華民國在台灣,不論兩蔣時代或民主時代,一直維持親美路線。即使美中關係改善,美台一度疏遠,兩蔣念茲在茲,要求同志堅守民主陣容,要和美國維持最友好關係。蔣氏父子,親美日,並非著眼於民主價值,而是在冷戰內戰雙重奏下,只能仰賴民主集團尤其是美國撐腰,對價則是「反共保台」。 回到當下。烏俄戰爭以來,不少國家的集團認同出現變化,尤其是東歐國家、前蘇聯加盟國家。俄羅斯之友哈薩克,在聯合國並未支持譴責俄羅斯的決議,但哈薩克也不支持俄羅斯吞併烏克蘭領土。它歡迎中國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提議,同時正在發展與土耳其的軍事合作,「轉向北約標準」、「去俄羅斯化」會走到什麼地步,值得觀察。瑞士則放棄「中立」,與歐盟一致制裁俄羅斯。瑞典、芬蘭更具體,以往保持中立、不參與軍事聯盟,但俄侵烏後不久,不顧俄羅斯恫嚇申請加入北約。 另一方面,專制集團也在招兵買馬。有些國家,從第三波民主化逆轉回威權統治,由於受到西方國家抵制、制裁,遂另尋經濟、外交、軍事的靠山,另外也有捨台就中的國家,前有索羅門,現在有需要金援的宏都拉斯。這種趨勢,對台灣、韓國、菲律賓這種規模、地緣位置的國家而言,來自專制集團的總體威脅加大了,也很難再寄望專制大國克制專制小國,有效管理風險。因為,現在的風險,主要來自專制大國。相對的,美國為首的民主集團,安全承諾與行動,也比以往更加明確、迅速。地緣政治分列式,安危他日終須仗,棋局中的國家都必須選邊站,這種情況正在大家眼前發生。台灣不是局外人,自不例外。 最近,地緣板塊還在重新組合。烏俄戰爭第二年,普廷、習近平相會莫斯科,「我們有許多共同利益與目標」,「兩國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目標」。中俄關係靠攏,「聯俄制中巴」的印度,被動往西方傾斜。菲律賓,小馬可仕,經貿離不開中國,軍事則靠向美國及其盟友,擬新增四個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且將澳、日納入菲、美聯合巡航。烏克蘭期盼的蟹式一五五公厘自走砲,關鍵零件是韓國K9雷霆式自走砲底盤,而韓國去年已批准出口許可。與韓印高峰會後,岸田文雄突訪基輔,展現日本更大的國際角色。隨著民主、專制拉開集團陣勢,首鼠兩端的空間急遽縮小了。中國,習近平再鞏固一黨專政,鳩集專制國家,企圖分化歐美。秦剛稱,中俄交往成為國際關係的典範。其實,中俄相向而行,便是與民主世界背道而馳。此時此刻,馬英九祭祖交流,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禁令人聯想起烏克蘭親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 馬英九(左)與亞努科維奇(右)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22
政治不能脫離常識

政治不能脫離常識

隨著節氣春暖花開,政治熱季已然啟動,政治人物及政黨為競逐明年大選職位動作頻頻。近日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民黨宣布中止「中央選舉策略會報」運作,可望代表民進黨競選總統的賴清德辭去司法院大法官提名審薦小組召集人職務。兩項看來不相干的動作,其實都凸顯一項基本道理:政治不能脫離常識。 國民黨的選策會,是在正常機制之外另設提名立委組織,但因部分成員有黑金背景,有的久未經選戰,旋即在黨內引發爭議,連一向對黨務不太發言的新北市長侯友宜也以拒絕黑金回應。儘管該黨發言人以「外界放大、誤解、扭曲」硬拗,仍不得不面對公眾如潮的惡評,宣布選策會運作戛然而止。在數月前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對執政黨與黑金掛勾的攻訐喊得喧天價響,但最新民調顯示,該黨在黑金問題的公信力居三大政黨之末,遠不如民眾黨及民進黨。如今公眾以同樣標準要求國民黨,出自基本常識的強大民意迫使該黨不得不低頭。 賴清德以副總統兼任民進黨主席,現今又將投入總統選戰,若再主持大法官提名審薦工作,諸多黨政因素夾纏,必將使大法官的審薦過程泛政治化,難以保持中立客觀,進而提出最適當人選。當事人主動辭去召集人職務,實為出自常識常理判斷的明智之舉。 朝野兩大政黨改弦更張的上述舉動,顯示政治人物在基於常識所形成的廣大民意之前,謙卑之心仍多少尚存。誠然,這兩項舉動都與選舉有關,政黨與政治人物不無選舉考量,避免留下爭議題材,自損爭取選票最大化的機會。然而在選票算計之外,如能於「政治不脫離常識」的基礎行事,政治人物言行、政黨作為、政治風氣與文化,或可望較為正常,擺脫民主化以來的政治亂象和扭曲。 歷來對台灣最友好的美國總統雷根,有「偉大的溝通者」美名,就此有一段對當今台灣政治社會頗具啟發性的話語。擔任八年總統,且後來在最偉大總統各方評比列前段班的雷根,一九八九年於卸任告別演說曾有名言:「他們說,這是雷根革命;好吧,我可以接受這一點,但對我來說,這似乎更像是偉大的重新發現,重新發現我們的價值觀和常識。」 以當今受到議論的「反戰」話題來說,只要從常識出發,即可判明曲直。基本事實是,民主台灣早已揚棄蔣介石時期的「反攻大陸」,沒有主動統一中國的意願,在國際間與各國為善,愛好和平;台海若有戰爭,「台灣不是侵略者」,來源唯一,只有中國。從常識出發,要真正「反戰」,理應反對發動侵略戰爭的俄羅斯,也該向中國抗議,它每天出動軍機艦侵擾,經常軍事演習,進行認知作戰,併吞台灣的野心昭然若揭。 「反戰」論者不此之圖,反把矛頭指向支持台灣強化安全自衛的美國,對脅迫台灣的中國卻輕描淡寫,其不合常識與基本價值,離譜至極;有人指「反戰」論者頭腦不清、天真、偽善,已算是很客氣的斥責。同樣基於常識,只對台灣高唱反戰,甚至指責政府「鼓吹戰爭」,形同宣揚失敗主義,最符合中國不戰而吃掉台灣的盤算;被指同路人而隔海唱和,也只是剛好而已。 圖片來源: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提供   同樣禁不起常識檢驗的是「疑美論」,宣稱美國不可信,台灣不能當大國棋子或代理人,要與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避免捲入大國對抗,亦即不可「一味反中」,要多一點親中。這一論調,無視戰後至今,從韓戰之後以經濟、軍事援助台灣,到台海三次危機,美國都是轉危為安、穩定大局的最大助力,如今在對抗中國可能入侵的自保備戰中,美國協同盟友力挺也是我國亟需爭取的支持外力。台美當然有各自的國家利益,但當支援台灣挺立於中國脅迫成為美國朝野和社會共識的今天,高唱「疑美」、「反美」論調,最能迎合中國心意,與其認知作戰對付台灣的手法不謀而合。 也是常識問題,馬英九堪稱歷任最親中的總統,但親中有助和平嗎?答案極其明顯。他八年任內,向中國傾斜不遺餘力,政策開門揖盜,外交休兵,而以「馬習會」為最高潮。然而,馬式與虎謀皮只遭中國和戰兩手策略耍弄,和平表象從未改變吃掉台灣的企圖,反使部分人落入「溫水煮蛙」陷阱。政黨輪替以來,國民黨在總統選舉輸多贏少,親中厥為最大敗因;如今馬英九不甘寂寞,有以「祭祖」為名的中國行,斯人冥頑不靈,該黨卻不能跟著在大選陪葬。 政治人物和政黨處理政治,多一點常識,公眾是不會虧待的。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21
疑美論、反美論系出同源

疑美論、反美論系出同源

在中共操弄與國內少數人有意無意附和下,「疑美論」氛圍瀰漫。最近兩件事反映「疑美論」已以各種面貌滲入台灣社會︰一是以傳播學者郭力昕、馮建三為主發起的反戰連署,質疑台灣成為美國霸權的「小弟」或「跟班」;一是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質疑美國種種強化美台密切合作舉措,根本是對台灣監督,強調應該對美國挺直腰桿,還要對中國釋出善意。兩者立論荒謬可笑,雖然不值一駁,但是謊言說了千百遍,就可能形塑錯誤印象,讓認知戰得逞,弱化台灣抗中反獨裁的意志,造成國家的生存危機。 疑美論意在離間美台之間的合作,讓台灣在面對中共侵略時,失去了國際社會最大的支持力量,只能放棄抵抗投降,淪入共產獨裁牢籠。疑美論的惡毒用心,由此可見一斑。尤其,此一論調與中共為了達成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美國醜化為「美帝」,所推動的反美論,可謂系出同源,皆是中共為了併吞台灣、稱霸世界的核心論述。因此,疑美論與反美論實際上是一體之兩面,符合中國霸權崛起的利益。吾人必須強力駁斥此等認賊作父,視友為敵,恩將仇報謬論,以正視聽,防止國人受到蠱惑,而使台灣安全陷入險境。而破解疑美論的根本方法,在於必須認清美國一向都是台灣的最好夥伴,而中共統治的中國,則是意圖滅亡台灣的唯一威脅,這個基本事實與歷史軸線,由一九四九年來始終不變。另外,中共反美論的錯謬在於,其所標榜的洗雪「百年國恥」,邁向「民族復興」之路,美國其實是助力而非阻力;反而是中共意圖向全球輸出數位獨裁體制與價值觀,反轉人類的文明,才是民主陣營之敵,反美論只是侵略者的遮羞布。 疑美論的主要論點,是把美國描繪成憑恃軍事力量干預、侵略其它國家的帝國主義者,因此,在烏俄戰爭中,普廷明明是侵略者,而美國則是伸出援手,提供武器,制裁俄羅斯,協助被侵略的烏克蘭,卻被倒果為因指責是美國與北約的軍事擴張,對俄羅斯安全形成威脅,才引發普廷為了自衛而發動侵烏戰爭。同樣的論述也出現在中美台關係上。中共及其同路人也極力將美中台關係的緊繃,以及中共的犯台野心,歸咎於美國為了遏阻中國崛起,刻意扶植台灣,並發動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全面打壓中國。由此引伸出「美帝」是造成台海緊張的挑釁者;而台灣附從美國,成為強國的棋子,將會淪為美中對抗的戰場。這是高金素梅與學者反戰聲明散播的疑美論之主要觀點。 以「反戰」、「和平」作精緻包裝的疑美論,完全顛倒、錯置侵略者與被害者的角色。在這些「假面反戰者」眼中,只看到美國強化與台灣軍事與經貿交流,就疑神疑鬼,認為美帝要控制台灣,妨礙中國統一,卻對中共軍機艦擾台、圍島軍演等準侵略行徑視而不見。中共妄自認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不放棄武力犯台,且正在無所不用其極恐嚇、威脅台灣,中國才是意圖挑起戰爭的侵略者,而台灣則是被強權凌虐的被害人。相關人等若真心追求和平,便應指責侵略者,並呼籲全世界自由陣營與之對抗,讓侵略者認清發動戰爭的下場與代價,方可阻止其野心,得到真正的和平。至於中共的反美論更是為了一黨、一人之私而刻意扭曲歷史與事實。中共近年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洗刷「百年國恥」,卻將矛頭對準美國。諷刺的是,中國在二戰期間成為勝利國,才真正脫離「次殖民地」恥辱,成為戰後世界五強,以及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這一切都是拜美國打敗日本之賜。也就是說,美國才是真正幫助中國走出百年國恥的「恩人」。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與全球經貿接軌,取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成就,關鍵在於美國給予貿易最惠國待遇,並為其加入世貿組織開綠燈之故。 總之,無論就中國或台灣的發展,美國都是朋友而不是敵人。台灣有美國的協防與經濟上的外包、技術轉移,才能造就今日的民主與繁榮,尤其在中共軍事、經濟的赤裸裸威脅下,台灣只有與美國密切合作,方可確保安全與永續發展。對中國,在中共奪取政權之前,美國一直是對中最友善的列強,雖然在中國淪為共產國家後,美國一度在冷戰時期將中國當成圍堵與對抗的對象,然而一旦中國走向開放,就又贏得美國的強力相挺。是中國漸漸強大後,中共又妄想稱霸宰制世界,尤其習近平開始編織「東升西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夢,企圖輸出專制獨裁價值觀,威脅到民主與自由,才引發美國的反制。此一歷史事實可以揭穿疑美論、反美論的錯謬;而台灣應該站在美國那一邊,力抗紅色中國,抑或以反戰之名投降苟活?答案不言可喻。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20
軟弱助長了兇狠

軟弱助長了兇狠

中國若併吞了台灣,意味著習近平追求全球霸權的起手式,台灣勢必成為中國的軍事基地,從此以後的世界也將不得安寧,那會是人類第三次災難臨頭。(美聯社) 有立委在國會質詢散播「疑美論」,要求政府擺脫美國操縱。陳建仁反駁:兩岸和平穩定需要雙方努力,而不是一方懦弱躲在角落,讓對方拿著武器對著你打。另,賴清德昨日登記民進黨總統黨內初選稱:台灣位處印太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直接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文攻武嚇,外交封鎖,以及大玩和戰兩手策略,台灣正處於生存發展的關鍵時刻,一定要持續壯大台灣,堅守民主陣容,確保台灣的安全。而在國際,烏克蘭戰場預演另一個戰場,越來越令民主世界不敢掉以輕心。美國國會、拜登政府挺台不遺餘力,一方面展現捍衛台灣堅若磐石的決心,一方面也凸顯中國武力犯台的風險上升。 有點不協調的是,台灣人民追求民主,民主卻帶來脆弱性,令台海危機更添變數。王建煊稱:兩岸關係壞到已經要打仗,一打台灣就完蛋了;台灣現在最需要的是與大陸和平統一,對兩岸與世界都好。柯文哲則稱:我們和美日交好,卻不必與中國交惡;台灣應該左右逢源,而不是左右為難。朱立倫:國民黨是以交流代替交惡、對話取代對抗,是真正捍衛中華民國、真正愛台灣。凡此,從綏靖到屈從,不一而足。其認知盲點在於,罔顧中國是台海危機的始作俑者,台灣則是被動自衛。明年總統大選,更像是一場民主內戰。從北京視野來看,不無前哨戰的性質,內應贏了疏於防備,「奪台」更指日可待。 和平,向來是討人喜歡的論調,藍白講和平,民進黨也講和平。只不過,核心概念大不相同。台海緊張,國際認證挑釁者、侵略者是習近平,台灣未曾威脅中國!一手船堅炮利,一手和平統一,和平於是成了磕頭的代名詞,一如「和平解放西藏」!所謂的統一,不論是和平或武力完成,皆屬另一個外來政權君臨台灣。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法國節目揚言:將來兩岸統一,要對台灣人民進行「再教育」,讓台灣人變回「愛國份子」。言下之意,縱使和平統一,台灣也要普設「再教育營」,重演二二八更在所不惜。複製香港經驗,屆時當然也是「愛國者治台」,台灣現有的民主、自由、人權、媒體、網紅及言論、學術、信仰自由全部歸零。至於哪些人會是「愛國者」?大家不妨閉上眼睛想一想。 如果只是最後一塊拼圖,想必國際反應有限,一如香港二度回歸。然而,中國併吞台灣,意味著習近平追求全球霸權的起手式,台灣勢必成為中國的軍事基地,從此以後的世界也將不得安寧,那會是人類第三次災難臨頭。二戰前夕,張伯倫唱高調:我這個人,打心底裡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國與國之間的武力衝突,對我來說,好比一場惡夢。結果,他的綏靖政策,反而帶來前所未有的惡夢。邱吉爾稱這齣悲劇印證了:善者的軟弱助長了惡者的兇狠,出於安全和平穩定之目的而採取的折衷妥協導致災禍的形成。違和的是,當前,民主世界開始覺醒,越來越多「邱吉爾」,台灣裡頭卻不乏「張伯倫」! 兩會期間,新華社援引習近平講話:中國這五年來,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不確定及難預料因素顯著增多,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種敘事,無非是以「自衛反擊」來舖陳「師出有名」。從美中貿易戰到晶片戰爭,從新冠疫情到烏俄戰爭,習近平「以疫謀霸」、「以疫謀台」,並趁烏俄戰爭謀削弱、分散西方戰力,以伺機在印太及全球擠壓西方影響力。一年多來,普廷所做所為,正在激化習近平的野心。一邊明助暗挺普廷,一邊推銷停戰和談,習近平不只意圖專制集團老大,其對世界的威脅,如龐皮歐所警示,已遠遠高於希特勒的納粹德國。一旦中國武力犯台,不僅會為全球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最嚴重的是導致「全球失序」的動亂。 所謂的和平統一、左右逢源、交流對話,乃至疑美論、台灣戰場論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有一種人很像是二戰期間,被納粹侵略國家內部的德裔,他們因為不同原因淪為希特勒的內應,而公然與本國為敵。曹興誠直言不諱:認同中國、認同共產黨的人,請你回去偉大的祖國。那種人則認為台灣屬於中國,樂得利用台灣民主掩護促統。於是,這就考驗另一種更多數的人,能不能群起捍衛這塊土地、價值與生活方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第一個模擬的戰場就在大選,必須守住這個戰場,才能取信於「抗中保台」的國際友軍,有效嚇阻、打消侵略者的妄圖。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16
黃國書們 蔣萬安們

黃國書們 蔣萬安們

因線民事件退出民進黨,立委黃國書曾表達不連任,日前他再次向社會深深道歉,自己將遵守承諾,不再參選立委連任。當年,黃國書可能不由自主,也可能個性軟弱,不論如何想為他解釋的人,都必須面對其他拒絕屈從而被剝奪機會的人。正所謂,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國民黨威權時代,類似案例應該為數不少,升斗小民之間互相監視,乃是黨國鞏固權力之必要。升斗小民難免有之,黨外菁英就能免除嗎?現在的劇場,迫害者都沒有具體面目,被害人卻攤在陽光下,在暗處竊笑的是誰?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但,傷害已經造成,任何理由都不是藉口,知所進退反而映照出當年被犧牲的價值。而有人因為一時軟弱,威權時代淪為體制俘虜,到了民主時代又被揭底,如過街老鼠,當年的迫害體制及其傳人,面對轉型正義則毫無愧色,斥之為政治迫害,完全否定施害者的責任及自己優越地位從何而來,這才是當下最諷刺的畫面。至今,他們矢口否認,蔣氏父子乃迫害元凶,儘管史料證據班班可考。更難堪的是,蔣萬安直言,「蔣字對他來說是一個資產」,並在台北市長選舉勝出。台北市,固然有其選區特性,既經民主多數決,技術上應無疑義。但在價值上,如果他是靠姓蔣而獲得政治利基,不啻是對其先人血跡斑斑的洗白,對當年流血者的二次傷害。民主,因為遺忘而造成的時空弔詭,莫此為甚。 台灣社會,溫情敦厚,這是優點也是缺點。轉型正義,抓大放小,主要針對威權附隨組織,沒有追殺附隨人員。於是,擁有優越地位的附隨人員,民主競爭條件未受影響,至今盤踞在某些國家機器。偏偏,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選擇和解而非清算途徑,卻讓威權遺緒認定善而可欺,藉由民主時代的媒體、司法、選舉來負嵎頑抗。二○○○以來,本土政權兩度執政,轉型正義東倒西歪,癥結就出在,有了民主、法治、人權保護傘,反而讓那些若在其他轉型正義國家必受懲罰者有恃無恐,以及轉型正義執事者出現工具化偏私,遂令社會觀感每被有心人操弄。不要說一般民眾,若干二二八、白色恐怖受害者家屬也被威權傳人所籠絡,轉型正義的焦點遂日益模糊。 姑且不論和解或清算的不同路徑,台灣轉型正義的起手式一開始便有不祥之兆。一九八八,李登輝繼任總統,朝民主化、本土化路線前進,走出台灣社會的主流大道。可惜,他也留下一些負資產。無論是基於政治鬥爭或基於個人感情,李登輝始終自認是「蔣經國學校」的學生。他為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道歉,卻未追究蔣氏父子責任。藉由威權體制的餘威推動寧靜革命,自己也在某種程度繼承了威權性格。李登輝,在台灣成為「情結」,包括民進黨的諒解與合作。黃國書之例顯示,民進黨被自己理論多於行動的轉型正義逼得別無選擇。這是,時代不同了,時代進步了。而從威權到民主,有些地方必須注意,如果總是絆倒反威權者、無可奈何反民主者,國人便當省思哪裡不對勁? 轉型正義,在台灣有自己的故事,或可隨著民主演進,最後把故事講完。變數在於,對岸有另一個外來政權,躍躍欲試一九四九國民黨劇本,光復台灣,完成統一。這個新的插曲,令台灣的轉型正義之路,徒增更多荊棘。七十多年來,一黨專政的中國,無數不正義無法轉型,它本身的國家內部暴力,藉由兩岸交流時代的展開,意外銜接到失去政權的中國國民黨,令其在內戰終結、國共和解的想像下,悍然拒絕與台灣人民共生。李登輝當政的國民黨,輕忽轉型正義之深義;連胡會之後的國民黨,一直想用促統來迴避轉型正義的必修課,導致他們與台灣的關係又倒退到二二八當年。 有人認為,民主可以抹平過去的一切。其實,民主主要是處理當下的程序合法,未必賦予過去行為以正當性,轉型正義乃為必要之療程。而抗拒轉型正義者,只圖享受民主權利,不願從過去走向現在、迎向未來。台灣這個共同體,必須立基於價值共識,不能流於虛無主義,隨選舉結果而漂流。一九九二立委普選,一九九六總統直選,並未解決這個根本價值問題,兩岸的敵我界線也模糊至今,從憲法到兩岸法律架構都維持模糊空間,落實到通敵、叛國案例,經常令人看不清判準何在。所以說,黃國書此一個案,對他個人事小,對台灣則茲事體大。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15
「台灣不是侵略者」

「台灣不是侵略者」

  中國的年度政治大拜拜「兩會」結束。今年逢政府人事換屆,習近平全票連任國家主席,總理、政協主席等要職換人,「習家班」人馬全面掌控。「兩會」之一的全國人大或國會開會有三千人,職司統戰的政協會議兩千兩百多人,人數如此眾多、規模如此龐大,在黨國體制下很難不淪為「橡皮圖章」。更貼切地說,「兩會」是只知舉手和拍手的「兩手機構」,對過去一年政治敏感及社會關注問題充耳不聞、避而不談。今年除了高官人事變動,還鬧出笑話,如官方宣稱「人大選舉過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民主選舉」,其引發爆笑或令人瞠目結舌的效果,有如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中國對抗武漢肺炎「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創造了人類文明史奇蹟」。 政治拜拜與政治笑話之外,新外長秦剛首次記者會的表現,也很「突出」,完全粉碎可能改變「戰狼」外交作風的各方揣測。他拿出中國憲法,重彈「台灣是中國領土」濫調,反駁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所說,台海衝突不是中國所稱的「內政」,而攸關全世界利益;也質疑美國「為什麼一邊要求中國不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一邊卻長期向台灣軍售」,指責美國雙重標準。秦剛的說法,國際間共鳴者寡,也與民主國家對台海和平的關切不搭調。 最強有力的反駁,見諸烏克蘭駐日本大使克爾松斯基(Sergiy Korsunsky)的評論。據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報導,他指秦剛把中國提供武器給俄國與美國對台灣軍售相提並論,「絕對是不可接受的」:台灣並非侵略者,未向任何國家發動戰爭,更沒有(如俄國)殺戮或性侵兒童;把台俄類比,令人難以苟同。 台灣不是侵略者,卻是可能的被侵略者,正面臨中國併吞的嚴重威脅。克爾松斯基所言,是建立在事實之上的常識,但中國和其同路人總是乖離常識,以致言行舉止令許多台灣人倒盡胃口。台灣在蔣介石統治的黨國時代,或許還想發動戰爭,「反攻大陸」,喊出「光復大陸、統一中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口號。民主化之後,不論形式或實質,都沒有統一中國的意願和可能,在國際間與各國為善,愛好和平。野心勃勃、武力崛起的中國,其實是台灣最大也是唯一敵人。 習近平掌權以來,毫不掩飾其吃掉台灣的企圖,且加緊動作,多方脅迫台灣,軍事演習之外,機艦每天侵擾,透過認知作戰積極為入侵做準備。同時,中國軟硬兼施,和戰兩手都來,以拉攏、交流等手段加緊促統。事實上,不僅台灣飽受脅迫,美國前國務卿龐皮歐近日指出,習近平是美國的最大威脅,比當年德國納粹更危險。中國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導致周遭各國,尤其日本、南韓、菲律賓、澳洲、印度紛紛加強軍備,並與美國結盟聯手因應,被烏俄戰爭驚醒的西歐各國,也紛紛以行動關注台海穩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一九四九成立以來,與台灣並無從屬關係,如今宣稱「台灣是中國領土」,只是企圖併吞的欺人之談。去年去世的國際公法權威彭明敏曾說:「將戰後所有有關台灣文件一一詳細吟味,也不能發現任何文件說『台灣屬於中國』。」事實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糾葛,是由於上一世紀中葉外來政權把國共內戰恩怨帶來台灣,以致有所謂統一之爭。 照理說,所謂統一,應是雙方平起平坐,對等而彼此情願地組成一個國家,如東西德統一;或結合成國家聯盟,如二十七國所組成的歐洲聯盟,並容許自由退出,如英國「脫歐」。相形之下,如果彼尊此卑,你中央我地方,形式上以統一為名,實質上卻是併吞;專制中國妄想強加於民主台灣,而為台灣人民所堅決反對的,就是如此。正在台灣旅行的中國《紅色賭盤》作者沈棟說,在台灣支持統一就是賣國、賣台,真是一針見血。 台灣既不是侵略者,主張與中國統一,形同強調台灣「被統一」,與一個不能善待自己人民,連續五十年在「全球自由度」評比墊底的國家合而為一,這是腦筋正常的台灣人基於常識和常理所無法接受的。值得警惕的,台灣雖別無「統派」,只有「被統派」,他們不論出自中國民族情懷或個別私利,仍自甘為「被統一」敲鑼打鼓,把砲口對內,配合認知作戰,散布各種失敗主義及分裂內部言論。《經濟學人》上週指台灣的最大威脅,是民眾未準備好對抗中國;香港作家顏純鈎說「台灣最危險的敵人未必是中共,而是國民黨」,都凸顯若干國人對侵略者視若無睹,確是當前危機。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14
以市場機制解決缺蛋問題

以市場機制解決缺蛋問題

  台灣缺蛋似有擴大跡象,店家雞蛋一上架馬上被搶購一空,民眾甚至以買到雞蛋作為炫耀;而農委會則規劃年底前執行專案進口,至三月底專案進口雞蛋會超過五百萬顆。另一方面,行政院跨部會「物價聯合稽查小組」十日到國內四家主要雞蛋大盤商進行聯合稽查,查明有無哄抬及囤積的不法行為。缺蛋問題的產生,本質上是供需問題,卻在特定陣營、媒體,甚至中共聯手炒作下,變成了一種意圖形塑「民進黨無能」、「台灣民不聊生」悲慘形象的政治問題,製造社會危機,實不容吾人輕忽。 「缺蛋」被大力炒作是非常怪異的現象。事實上,這波缺蛋與蛋價飆升是全球性的,並非台灣獨有的問題。首先,烏俄戰爭導致雞飼料價格攀升,農民生產成本提高。其次,去年一波致病性強的禽流感席捲多個國家,造成美國撲殺包括雞隻在內的五千八百萬隻家禽,歐洲撲殺五千萬隻,日本也殺了一二四九萬隻。而據農委會統計,截至二月二十二日,台灣今年就有七十四家禽場通報禽流感,總計撲殺約上百萬隻家禽。這兩項因素一方面導致雞蛋產量下跌約四、五%,造成供不應求的缺蛋現象;一方面生產成本增加,也帶動雞蛋價格的飆升,美國蛋價在過去一年漲價六成,是五十年來的最大漲幅,日本雞蛋批發價也較去年同期飆升一.八六倍,而台灣的蛋價在過去三週已調漲兩次,產地價與批發價均創下歷史新高。 全國連鎖超市蛋價,比傳統市場便宜令人匪夷所思。(記者劉禹慶攝)     由此可見,「蛋蛋危機」不僅是全球共通現象,而且台灣也不是缺蛋與蛋價上漲最嚴重的國家。政府確實有責任提出對策紓解蛋荒,但不應倒果為因將缺蛋貼上「政府無能」、「台灣人生活悲慘」的標籤,反而造成人心惶惶,爭相搶購囤積,導致惡性循環,讓蛋荒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問題更加惡化無解。可悲的是,在野政客、媒體一貫無視事件的本質,意圖把單純的市場供需政治化,而中共更趁機假惺惺表達對台灣人民的關心,聯手打擊政府威信,謀取政治利益。而藍白政客的興風作浪、無理取鬧,本在預料之中,但有意參選下屆總統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既是企業界人士本應通曉市場供需法則,應先行了解實情,再作建設性發言,卻仍輕率發文批評全台缺蛋、蛋價平歷史新高是政府的「蛋蛋危機」。可知,在嚴重的政治對立下,即便是民生議題仍會被泛政治化;炒作的目的不在解決問題,而在擴大、加劇問題的惡化,製造民怨,造成綠營的執政困境,以營造贏得政權的機會。任何人一旦陷在如此的情緒之中,便無法以理性客觀態度,為國人解決問題,創造福祉。 然而,在此吾人也要點出政策思維有待商榷之處,尤其以管制物價取代市場機制,顯然無法解決供需不平衡的缺蛋議題。依據統計,台灣每年每人要吃三五五顆蛋,每日雞蛋需求量為十二萬箱(每箱兩百顆),但去年底至今產蛋母雞減少四百萬隻,目前雞蛋每日產量降至十一.二萬箱,每日雞蛋缺口約在五十萬至八十萬顆。缺口不到一成,若是每人十天少吃一顆便可以解決,但是因為蛋價不能充分反映市場供需,無法發揮以價制量,因此在缺蛋恐慌下,消費者一旦看到貨架上有蛋,原本只買一盒者便順手多買一盒以求取心安,導致需求倍增,缺蛋自然難以解決。台灣雞蛋定價,是由蛋商、蛋農與工商部門等協商後,決定收蛋的「產地價」和售出的「批發價」,政府常以平抑物價為己任,往往介入壓抑蛋價,導致蛋農、蛋商利潤有限,無法完全反映成本的增加與雞隻遭到撲殺的損失,蛋農自然沒有增產的強烈動機,蛋荒的解決更加遙遙無期。 經濟學解決稀缺物資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價格充分反映市場的供需。供過於求,跌價才能使生產者因利潤減少,降低產量,而達成供需平衡,價格自然回升;反之亦然,漲價亦是解決供給不足的動力。尤其,蛋價佔消費支出的比例很小,又有替代性,並非每日必吃不可,在供給不足下適度漲價當可發揮抑制需求、促進生產的作用,蛋荒更易解決。政府對民生物價的管制、補貼,一向是政策核心思維,或可發揮照顧民眾生活的美意,但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已逾三萬美元,已非開發中國家層級,應可負擔生活成本,並據此調整適合自己的理性消費行為。反之,例如去年對油電的補貼,固然發揮平抑物價的功能,卻也造成中油、台電共約四千六百億元的虧損,最終仍須以納稅人的稅金補貼。換言之,台灣在去年國際能源價格飛漲下,並非沒有付出該付的代價;只是由納稅人來補貼真正的使用者而已。缺蛋乃全球普遍現象,不應視為台灣個別的危機,但如何以市場機制解決缺蛋危機,則仍可提供政府省思與檢討。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13
強化全民防衛 不應半途而退

強化全民防衛 不應半途而退

全動法的修法,起因是國防部新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當時立院協商做出附帶決議,要求在全動署成立後一年內,對全動法做適切修訂。 (資料照) 國防部二月廿一日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十四天的草案預告期,本週一截止。原本草案將在預告期後陳報行政院審查,函送立法院審議。但這段時間,該法幾乎遭到在野黨體無完膚的攻訐。從批評修法是在箝制媒體,到準備要讓「娃娃兵上戰場」。說法明顯錯誤,極盡抹黑能事,至於修法如何強化全民防衛韌性,已難聚焦討論。政府雖有澄清,但為避免衝擊擴大,決意腳步放緩,行政院改稱「草案暫時會留在國防部」。國防部則說,修法並無時間表。全動法的修正退至原點,傷害最大的是全民利益。 全動法的修法,起因是國防部新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當時立院協商做出附帶決議,要求在全動署成立後一年內,對全動法做適切修訂。全動署攸關我們的後備戰力,修正全動法也是因應現代戰爭型態,並按照朝野黨團的共同要求。依據國防部預告的草案,其中,動員方案新增訊息傳播、金融外匯、資通訊動員等三項,例如訊息傳播的主管機關,平時應對媒體與從業人員實施調查、編組,戰時實施必要管制,與優先報導戰事資訊。這與資通訊動員方案一樣,都是為了防範假訊息充斥影響戰事。民主國家多有類似修法,如美國的「戰略與重要物資儲備法」、韓國「應急準備資源管理法」等,在遭遇緊急狀況,政府能依法有效運用整體實力,確保國家安全。 精進全動法,本就必要。台灣是遭到網路駭客攻擊頻次極高的國家,日常即已如此,何況一旦爆發軍事衝突,資訊戰勢必成為主要戰場。去年八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台鐵車站及便利超商電視看板等,出現辱罵裴洛西等字幕。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調查,發現是廣告媒體在系統裡使用中國軟體,裝置後門程式與木馬程式。對於這類滲透,很可能普遍存在於許多民間企業,以備關鍵時刻能進行狙擊。我們強化全民防衛,必須正視問題,政府與民間應通力合作,提高對設施的保護。全動法新增訊息傳播與資通訊動員方案,亦是著眼這已是中共的鎖定對象,相關的調查統計平時要先做好,等到局勢緊張再進行,恐緩不濟急。 然而,這件攸關台灣國家安全與共同未來重大議題,在野黨刻意扭曲。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中常會批評修法,是「箝制言論自由及準備動員十六歲以上不分男女的學生」,成為全民最大擔憂及父母最大恐懼,這兩條「絕對不能夠讓它通過」。朱等人的指控,已被打臉是捕風捉影。早在二○○一年全動法實施時,就已規定戰時對大眾傳播事業和從業人員的管制,法律存在二十幾年,並非新增;國防部長邱國正也駁說,入伍是十八歲以後,娃娃兵上戰場,沒有這回事。國防部預告的全動法修正版,一切透明公開,在野政治人物依然視若無睹、盡說瞎話,製造民眾恐慌的意圖,昭然若揭。敵人還沒打來,削弱全民防衛的錯假訊息,就到處散播。這更證明精進全動法必要性,在緊急狀況下,政府責無旁貸,必須確保資訊可信。 在野耽溺於政治惡鬥,犧牲國家安全,固然應受批判。但政府既要推動全動法的修法,更該完整說明這將如何有助強化全民防衛。相關機關欠缺對法案的清楚論述,落至任由他人亂做文章。在野攻訐時,只能見招拆招、被動應對。修法既是必要,國防部提出的版本,亦無在野所謠傳的內容,政府為何還要把「草案留在國防部」。原本具有高度正當性的修法工作,現在卻予人進退維谷之感。台海情勢不安,修法是刻不容緩,若憂讒畏譏,因政治或選舉考量而延後,即便未來再提修法,恐已失主動性,繼續被扣帽子。強化全民防衛,絕非在野所說會升高戰爭風險。反之,沒做戰爭準備,才更可能加大敵人進犯的野心。經濟學人雜誌示警,台灣最大威脅,在於民眾還未準備好對抗中國。這確實是我們正面臨的嚴峻課題。台灣自己都處於搖擺,勢必影響美國等民主盟邦挺台的力度。尤其,當在野方面弱化台灣的抗中意志與能量時,執政團隊更要全力推動強化國家安全與全民防衛的工程。 全動法這次修法,遭受無端批評而被打亂腳步。但政府若連國內的假訊息,都未能夠有效應對,屆時大敵當前,又有何能團結人民,面對真正的危機。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10
習近平的「基因」與「突變」

習近平的「基因」與「突變」

習近平7日出席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美聯社) 習近平第三任第一年,經濟成長目標定為五%,國防支出年增七.二%,不啻自我實現了「中國威脅論」。去年底二十大,胡錦濤公然被架離,習近平強勢三連任,政治局一把抓,無所謂接班人。日前,人大、政協,國王人馬各就各位。對照黨內、國內的風光,二○一二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則快速惡化,美中貿易戰、晶片戰爭、三年清零等,亦令中國經濟元氣大傷。眼前,還有民主世界緊盯,他在烏俄戰爭會不會暗中或公開越過「軍援」普廷的紅線。 改革開放,到了習近平,出現反高潮。而諸般景象,正在反諷習近平深信不移的東升西降、中治西亂、專制治理優越性。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經過三年清零政策、一年烏俄戰爭的檢驗,已被證明站不住腳。儘管如此,他所執迷的戰狼出征、國家(中國認定的領土)完整統一,似乎沒有動搖跡象。過去十年,世人都見證到,鄧小平總設計的改革開放,習近平來個「抑鄧揚毛」向後轉。路線的轉折,習近平扮演的角色,必須客觀予以分析。為了有助於理解,應該盡量釐清哪些是「基因」、哪些是「突變」,以利最有效地因應習近平挑戰。唯有如此,民主世界也才能發現自己中國政策的盲點。就此而言,習近平路線的溯源,不宜直接跳到毛澤東,雖然那可能是習近平的自我認同。而他本人,對文革經驗保持著美好的回憶,不斷反貪腐,除了政治鬥爭也不排除「共產黨初心」,他在黨內的太子黨優越感、在國內獨一無二的權威,難免會在國際投射出唯我獨尊的心態,從外交、軍事來看,更沒有偏好和平的特質,就大國領袖而言,稍欠戰略耐性。凡此個人特質,與毛澤東不盡相同,遑論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或江澤民、胡錦濤。 首先,打破任期制、罷黜接班人、意識形態捲土重來,在鄧小平身上亦有跡可循。鄧小平其實也是終身掌權,先後罷黜胡耀邦、趙紫陽。一九八九,鄧與一批元老政變,天安門廣場屠殺,江澤民取代趙紫陽,江實際掌權亦達十五年。其次,回顧習近平前兩任期,左的意識形態復萌,也讓人想起鄧小平的政左經右、寧左勿右,他總設計的改革開放,「寄生西方、彎道超車」是「靈活性」,「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原則性」。江澤民、胡錦濤,伴隨著貪腐而來的社會寬鬆,並不意味放鬆政治箝制媒體、異議、宗教、少數民族等,反貪腐也是打壓黨內異己的利器。有所不同的是,鄧江胡時代,中國實力羽翼未豐,即使急欲大國崛起也得韜光養晦,利用西方壯大自己。除了利用,還有欺騙。二○○八,北京奧運主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彷彿與普世價值相向而行。二○一五,習近平在白宮向歐巴馬承諾:中國無意將南沙群島軍事化。結果沒幾年間,中國將南海爭議島礁軍事化,且常對他國擺出危險軍事行為,令南海成為印太安全的引爆點。 在此期間,中國的全球戰略,似乎在西方視為無害下進行調整,很重要的面向發生在一步步告別「聯中制蘇」的美國夥伴(二○一七年底川普首份國情咨文才將中俄列為美國的兩大對手)。六四事件前夕,戈巴契夫訪問中國,鄧小平對他宣布:中蘇關係從此實現正常化,真誠地希望中蘇關係能夠得到改善。二○○一,江澤民、普廷在莫斯科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有效期二十年(二○二一,習、普宣布延長五年)。直到二○二二,習、普在北京簽署「中俄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西方才發現苗頭不對。不到三個星期,普廷入侵烏克蘭。一年來,中國的全球戰略新貌,輪廓越來越明顯。 從鄧、江、胡到習近平,改革開放真的是誤入歧途嗎?答案恐怕是未必。這四十多年,他們有一條不變的主軸,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黨專政、毛澤東思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挑戰美國霸權、改寫國際規則)。在這樣的「基因」基礎上,習近平的「突變」之處在於:他認為全球霸主的遠景已經近在眼前,中國不但可以說不,更有權利與能力擁有極大化的勢力範圍,且以「中國式現代化模式」來「治理全球」。龐皮歐在國務卿任內提醒的,「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共產中國,那麼共產中國將改變我們」,果真是先知先覺的推背圖。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08
民主與專制的衝突能量仍在累積

民主與專制的衝突能量仍在累積

在俄羅斯侵烏戰爭屆滿1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2月20日出乎意料造訪基輔,表態力挺烏克蘭。圖為拜登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悼念陣亡將士後握手。(歐新社檔案照) 剛剛過去的二月,北京有些掀牌動作。二月十八日,布林肯與王毅會面時警告,如果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支援,那麼在許多方面中國就成了共同交戰國,將會面臨後果。隔天,布林肯又指出,根據美方掌握資訊,中國正在考慮提供俄羅斯致命支援。接著,德國「明鏡周刊」報導,俄羅斯軍方正與中國西安冰果智能航空科技公司談判生產自殺式無人機,後者已同意在四月前供應俄方一百架代號為ZT-180的原型機,並且還計畫輸出零件和技術,協助俄方量產,每個月的產量可達一百架。中國也不示弱,猛批「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 如果「口水」升級為「論述」,就接近幹架更進一步了。烏俄戰爭一週年前夕,普廷發表國情咨文重彈舊調:俄羅斯面臨納粹的威脅,以及來自基輔政府的不斷威脅與仇恨;西方世界對和平的承諾是一場詐欺、是殘酷的謊言,基輔政府正試圖蒐集生化武器和核武。普廷稱:儘管莫斯科盡可能想透過談判,和平解決衝突,但西方世界卻在背後策劃另一種劇本,想把一場局部衝突發展為全球衝突。中國則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基調還是怪罪西方、烏克蘭引起「衝突」,不承認「入侵」、「戰爭」。儘管如此,俄羅斯仍稱解決衝突的前提是必須承認俄羅斯對於烏克蘭東南部四州的控制權。看來,王毅向普廷保證中俄關係「成熟堅韌、穩如泰山」;普廷亦稱,中俄關係正達到「新的里程碑」,期盼習近平訪俄;真正的故事,還有潛台詞的劇本。 不同陣營針鋒相對聲中,拜登出人意料訪問基輔,並在華沙發表演講批評普廷:「認為像他那樣的獨裁者堅強,民主國家的領袖軟弱,然後他遭遇美國及各地拒絕世界被恐懼統治的國家的鋼鐵般意志」、「我們對烏克蘭的支持不會動搖,北約不會分裂,我們不會倦怠」、「俄羅斯絕不會戰勝烏克蘭。」普廷,習近平,拜登,攸關今後世界的戰爭或和平,他們也擺出了論述的衝突性。另,普廷宣布,俄羅斯將暫停參與「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警告將恢復核武測試。西方則獲得越來越具體的證據,指向中國已經或正在「軍援」俄羅斯。慕尼黑安全會議,預示的似乎是一個更不安全的世界。 二月下旬的國際動態,有助於理解上旬的那顆風向球。後半段的緊張升高,隱約透露前半段的中美關係表面暖化之際,實際上弱不禁風。這顆中國偵察氣球,一月底、二月初入侵美國,二月四日遭擊落。擊落之前,布林肯宣佈延緩五日至六日之首度訪中行程。當時,外界不解,華府何以採取如此大動作。後半段的劇情提供了解釋,即,美國、北約當時似已掌握情資,中國正在考慮提供俄羅斯致命支援。而中國「軍援」俄羅斯,華府一再強調過了,「將給美中關係帶來嚴重問題」。從「聯中制蘇」到「中俄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美國的全球戰略即將轉向定型。吳釗燮、顧立雄一行,台灣外交、國安首長,首度於AIT總部與副國務卿層級官員閉門會議;「產經新聞」披露,小英已就八月前訪美與美方協調,凡此恐怕是這種氣氛帶來的突破。另一廂,北京倒果為因,要求有關國家停止鼓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實際上,台灣早已聞到北京機艦襲擾及認知戰的煙硝味。 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如何從星星之火,惡化到燎原之勢,事過境遷很難想像。不過,現在正好有觀察機會,可以幫助理解歷史。烏俄戰爭,屆滿一年,侵略方投下的火種繼續燃燒,引起民主國家群起援烏抗俄。這種趨勢不改,森林大火有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發生。剛剛過去的二月,地緣動態的變化速度,很明顯地加快了。未來的戰爭或和平,天平似未朝樂觀的方向修正,前景堪憂。風雨欲來,台灣絕非局外人。布林肯表示,各國目前不僅只是為了支援烏克蘭,也必然設想到了中國可能對台動武,要是台灣受中國侵略發生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台灣有事」仍可能是「全球有事」的始燃點之一。民主與專制的衝突能量仍在累積,國人、朝野須有充分的思想、行動準備,在可能的變局中確保國安、趨吉避凶。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