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社論相關文章

台美安全對話vs.國共併台對話

台美安全對話vs.國共併台對話

國民黨本月中派團去中國,除面見中共官員,國共並合力宣傳矮化台灣的一中框架,此舉引發國人強烈質疑。(國民黨提供) 台美特殊管道對話前天於美國在台協會華盛頓總部進行,我方由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與外交部長吳釗燮主談,美方則由白宮印太協調官坎貝爾、副國安顧問范納和副國務卿雪蔓等人與會,美國出席官員涵蓋多位負責外交、國防事務的重要官員,堪稱極大陣仗。這項台美高層安全對話雖行之有年,但不同以往的高度保密,這次在行前即有外媒「預告」,出席台美官員也不避諱在媒體鏡頭前亮相,還揮手致意。美方藉此傳遞挺台訊號,並聚焦如何進一步強化台灣的防衛安全。 還有另一場對話也才剛結束。國民黨本月中派團去中國,除面見中共官員,國共並合力宣傳矮化台灣的一中框架,此舉引發國人強烈質疑。首先,國民黨聲稱是為了民生與經貿,卻去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沒有反映台灣社會的多元主張,反倒是沆瀣一氣打壓我們的民主選項。中共也未因國民黨人來,改變其一邊威懾、一邊統戰的吞併台灣之舉。「國共對話」看不見真正的對等溝通,反而淪為中共宣傳的政治道具。尤其在主要民主國家升高抗中氣氛同時,位處中共進逼前線的台灣,最大在野黨遣團此時赴中求和,只會造成國際的疑慮。國民黨沾沾自喜的對話,更像是聽訓的角色。中共再利用國民黨等在野力量,分化台灣朝野,並介入台灣將展開的總統大選。 面對抨擊,率團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週一夸談「成果」,表示訪團在很多場合包括高層會面,都有提到台灣人民心聲,對於最近兩岸緊張情勢,「一般台灣民眾心裡非常不安」。國民黨自認有向中方反映台灣不安,這是非常奇怪的說法。中共挑釁台海,破壞現狀,就是為了製造台灣社會的恐慌。國民黨人跑去對岸,向天朝官員「證實」台灣人不安,難道是想告訴中共,武嚇是有效的。國民黨若真認為是對話,就該當面抗議軍事威脅,不僅言行畏縮,夏立言返國後還狡辯交流對話「不是吵架」。這顯然又在玩弄文字遊戲。正常對話,就是為要溝通不同意見,若觀點一致,何必對話。台灣社會對於中共恫嚇的觀感,以中共對台工作的綿密掌握,並不需要國民黨來反映。重點是國民黨自身態度為何?何以在中共面前不敢也不願反對?假對話、真附和,此等模糊態度,與其說是反映不安,恐怕是帶給台灣社會更大的不安。 中國的威脅,不僅針對台灣,也擴及區域與主要民主國家。近期發生中國間諜氣球飛越美國本土,正說明這類「灰色地帶衝突」,許多國家同受其害。台美之間為了因應中共軍事擴張,加強安全對話,這並逐漸發展到台灣與其他民主國家的互動關係。這除有助強化我們的民主體制韌性,另也是把台灣長期受到中共脅迫的應處過程,透過對話等各種合作形式,向他國提醒與示警。中共帶來的禍害,也讓各國珍視台灣的民主存在,重視與台灣交往。對台灣安全有關鍵影響的美國,這段期間與我方軍政高層對話趨於頻密,包括經貿、科技、教育、乃至政治層面,雙邊關係更為深化,並擴展至多邊層面。例如今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輪由美國主辦,美國主責官員昨指出,美國視台灣為APEC「正式成員」,「地位與其他會員相同」,會確保能充分參與。這番預告,也透露台灣可望有更大參與空間。 台美對話是為增加台灣安全,鞏固民主體制,正好對比出中共利用假對話、真吞併的伎倆。這有如照妖鏡作用,讓外界看得更透澈,國共所謂對話的本質。美方不曾要求須有「共同政治基礎」,或得「認同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才能協商或對話。反觀北京,先設定矮化台灣的一中框架,引君入甕後,就能在國際宣傳台灣是中國一部分,阻止他國挺台。這是為何近年台美關係快速增溫,諸多光怪陸離的「疑美論」跟著變多。這類不實謠言主在破壞台美同盟,動搖國人對民主信念的堅持,而為中共併台來開路。最近在野人士及紅媒誣指白宮有「毀台計畫」,即遭美國在台協會(AIT)強力駁斥,強調拜登總統曾親自投票支持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承諾「堅若磐石」。這也看出,台灣總有在野或親共人士,配合鼓動疑美論,這般執迷不悟,或為另類的「堅若磐石」,才是真的賣台與毀台。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2-24
巴菲特為何賣出台積電?

巴菲特為何賣出台積電?

  近日因通膨並未大幅趨緩,恐將延後聯準會停止升息的步調,導致美股震盪修正;而一向與美股高度連動的台股,在開春以來創下堪稱亞洲第一漲幅,也面臨拉回下挫壓力。台股下跌除了通膨、升息等國際因素,主要是受到「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日前公告去年第四季大砍台積電ADR(美國存託憑證)持股的衝擊。奉「價值投資」與「長期持有」為圭臬的巴菲特為何僅有一季時間即幾乎出清台積電ADR,引起普遍關切。 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Q3買進台積電約6010萬股ADR股票。(歐新社、彭博資料照,合成)   巴菲特是全球少數並非企業家,僅以投資而能累積至上千億美元財富的專業投資人,「股神」稱譽實至名歸。巴菲特投資領域大抵以美國股市為主,少將觸角伸到海外,早年投資中國中石油、比亞迪,皆獲十倍數利潤,堪稱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的最佳操作範例;近年則買入日本五大商社,至今績效斐然。對台股則未聞有所涉獵,但去年第三季其旗下波克夏海瑟威大買四十一億美元台積電ADR,強烈提振台灣投資人信心,使陷入下降趨勢的台股出現大反彈。巴菲特第一次讓台股投資人感覺距離這麼近,關切同樣的投資標的,成為台股的信心指標。然而,再度出人意料,去年第四季的波克夏海瑟威即大砍台積電ADR持股八十六%。這種像是「一季沖銷」的「短線客」行為,巴菲特至今未有公開說明,倒是股神戰友、波克夏副董事長孟格(Charlie Munger)則在訪問中大讚台積電是「地表最強半導體公司」,顯見巴菲特減持台積電,並非看壞在其企業營運與前景,依據部分分析師的看法,此舉可能是其旗下專業經理人的決定。無論如何,由此也可看出,一些台灣投資人顯然對台灣信心不足,明明台積電就是競爭者看不到車尾燈的全球晶圓代工霸主,基本面與績效都是產業佼佼者,更是美、日、歐爭相拉攏的對象,卻時常受到一些「美國掏空台積電」等不實訊息的困惑,投資信心大受影響。實際上,巴菲特也為了此次違背投資理念短線進出台積電作法,付出了「代價」,即少賺了其拋售後的三成漲幅。相信巴菲特若檢視其投資台積電的績效,必定為之扼腕。反觀台灣投資人即使是聽聞巴菲特投資台積電的消息才買進,若能持有至今,其獲利幅度顯然大幅領先「股神」;何必妄自菲薄,聞股神出台積電而自亂陣腳? 此外,部分人質疑巴菲特是因地緣政治風險而減持台積電,孟格也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孟格說,「中國領導人是非常聰明、務實的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看起來像小菜一碟(cakewalk),但我認為,台灣不再像是小菜一碟」。孟格的話語隱含一個與台灣求和派不一樣的論述,即只有實力才能打消野心家的侵略意圖;普廷之所以敢入侵烏克蘭,就是視烏國是小菜一碟,只要俄羅斯大軍壓境,烏軍必然潰不成軍,而俄裔烏人也必定會「簞食壺漿迎王師」,收復「固有領土」,恢復大俄羅斯的榮光。然而,烏克蘭人卻發揮無畏犧牲的保家衛國決心,並且獲得美、歐的強力援助,使俄軍陷入泥淖戰,俄羅斯非但沒有恢復榮光,反而灰頭土臉,幾乎喪盡國家元氣。而台海卻是另一種景象,表面上共軍照三餐擾台,頻頻跨越海峽中線,顯然在進行一種衝突邊緣的威嚇策略;但是,台灣社會的抗共保台決心卻愈發堅定,國防預算大幅增加,精進武器與設備,而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已是國際社會普遍的議題,友台聲音蔚為主流,自助加上人助,台灣絕非「小菜一碟」。尤有甚者,台海乃全球經貿的生命線,一旦中共蠢動,恐將衝擊世界經濟,各國勢必無法作壁上觀,只有民主陣營協力,才能保障自身利益與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況且,巴菲特去年第三季大買台積電時,中共的「圍島軍演」正在展開,若是巴菲特擔心地緣政治風險,應該在當時就停止買進台積電。為何反而在台灣已經挺過了中共的挑釁後,才要大舉出脫?由整個局勢,以及孟格淡化台海政治風險看來,地緣政治衝突的威脅,顯然不是巴菲特減持台積電的重要考量。 三年疫情的衝擊,凸顯台灣經濟與產業的韌性,以及在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不可撼搖的重要地位;國際重要投資人肯定台灣企業,固然可嘉,但若其投資策略轉變,也改變不了台灣產業的優質表現。尤其,對台灣的護國神山,國內投資人應該信心滿滿才是。由巴菲特買進及賣出台積電ADR引發的不同反應來看,台灣整體條件其實非常優異,尤其半導體產業,全球視為瑰寶,更是中共覬覦的目標,國人切莫受一些假消息、認知戰的影響,應認清台灣真正的實力,強化對國家的信心;而這份對台灣強大的信心,乃是抗中保台的成功關鍵。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2-20
從「黨外」到「非綠」

從「黨外」到「非綠」

朱立倫向習近平承諾,「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可以說是「非綠」的核心定義。(資料照)   郭台銘,四年前進出國民黨,痛斥該黨分贓、腐朽,四年後以「年輕氣盛,一時衝動」來緩頰。光陰似箭,當年吳敦義想拿韓國瑜卡郭董,如今朱立倫似乎也想拿侯友宜卡郭董,大家都在機關算盡。綠營也有一本難唸的經,能否「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大家且拭目以待。需要小心的倒是,藍營正在操作的策略:團結所有非綠朋友,共同下架民進黨,不管藍白或其他顏色。所謂的「非綠」,令人不禁聯想到「黨外」,都想把對手以外的勢力組成聯合陣線。 「黨外」時期,國民黨外來政權、威權統治,戒嚴、黨禁、報禁,嚴禁集會、結社、遊行,於是,「黨外」形成一種民主運動。一九八六民進黨成立之前,這個聯合陣線,涵蓋了本省、外省、獨派、統派、左派、失意政客,政治光譜相當寬。不過,隨著民進黨出現,迅速竄升第二大黨,聯合陣線也逐漸鬆解。二○○○首度執政之前,民進黨幾乎完全本土化了,而早期的「黨外」盟友,某種程度受到後蔣時代政爭影響,有的歸隊國民黨,有的向北京靠攏。民進黨體質單純化,面對日益茁壯的中產階級,更得以擁抱主流民意。 在此期間,中國因素也隨蔣氏政權結束逐漸進入台灣。鄧小平總設計的改革開放,吸引包括台灣在內的外資前進中國,令疏遠的兩岸政治關係,增加了經貿投資的動力。直到不久前的四十年內,中國改革開放銜接全球化,堪稱百年難得的黃金機遇。二○○○之後,尤其是二○○四以來的在野國民黨,以連戰主導的連胡會,揭開該黨聯共制台的新頁。所謂的「非綠」,不管藍白或是其他顏色,自然包括「紅色」。朱立倫向習近平承諾,「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可以說是「非綠」的核心定義。為此,解放軍圍台軍演、中美氣球僵局,他仍執意派副主席夏立言「赴京趕考」,美其名為了平安、幸福、和平、繁榮。 雖然如此,還是必須看到,「非綠」的策略,確實打到民進黨的痛處。二○二○逆轉勝,小英政府立即投入防疫總動員,忽略在經濟民生方面苦民所苦。新冠疫情三年,小英政府的防疫成績,備受國際社會肯定。源自中國的病毒危害全球,習近平卻趁機追求東升西降霸權夢,香港二次回歸,機艦擾台常態化,再加其在烏俄戰爭之可疑角色,國際力挺台灣也達到歷史高點。凡此,讓民進黨、小英政府產生一種幻想,似乎各國接力支持台灣,定會自然轉化為國內選票,而防疫成功也不難從選民獲得回報。孰料,地方選舉主打「抗中保台」,「論文門」淪為破口,二○一八地方選舉十項公投沖垮龍王廟的劇情再次上演。被忽略的背景是,新冠疫情三年過後,選民即使沒有淡忘防疫功勞,卻更在乎眼前的生活壓力,許多人也不管通膨升息物價上漲,其中包含疫情後遺症、烏俄戰爭等因素。 討厭國民黨、藍白紅,但若不在戰術上重視對手的策略,那種討厭情緒反而誤事。針對一般民眾,國民黨避免直接挑戰民進黨的核心價值,以免凸顯自己跟主流民意落差,反而,他們在非關核心價值的民生議題打游擊戰,有計畫地激發對民進黨、小英政府漠視經濟民生的現實怨懟。防疫成功受國際普遍肯定,國民黨不挑戰國際掌聲,專挑疫苗供應與價格、護航國產高端等周邊議題小題大作,以及,全球都面臨的經濟、就業困境,乃至國民黨長期政策所耽誤的居住正義、能源轉型,甚而這個保守勢力頑抗的進步議題,不一而足就是要民眾縮小視角,從它所設定的負面角度來看當下。跨海的認知戰,沒有煙硝的戰爭。認知戰來者不善,光靠兩口一馬,缺乏有效對策,只能眼睜睜看著民意鐘擺效應,徒嘆奈何。 「非綠」陣線,共主是誰尚未知曉,這是藍營的焦慮。但它的能量不可小看,特別是「紅色」部份。黨外時期,國家認同分歧尚不明顯。「非綠」的國家認同分歧,則是被刻意隱藏的主題。新敗之餘,大敵當前,剩下不到一年時間,綠營卻仍在甦醒期,陳水扁稱賴清德「應該還沒有百分之百定於一尊」,是憂是喜,不問可知。至於對岸,二○二五、二○二七攻台的國際警告頻傳,相對被忽視的隱憂則是,「紅色」正在為「非綠」灌頂加持。如果二○二四政黨輪替,以武嚇脅迫民主得逞,習近平就有機會,在台灣重演香港節奏加快的二次回歸戲碼。屆時真的發生才猛然發現,「二○二四就是台灣最後一次選舉」,為時已晚。從「黨外」到「非綠」,這是最令人擔憂的陷阱。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2-16
氣球沉海 火藥味還瀰漫天空

氣球沉海 火藥味還瀰漫天空

氣球被擊落沉海了,火藥味還瀰漫天空。面對質疑,拜登表示二月一日就下令儘快擊落氣球,但為了安全,軍方等氣球飄到大西洋上空才行動。(美聯社)   一球各表,間諜氣球或科研氣球,考驗著脆弱的中美關係。拜登在昨天的國情咨文稱:「正如我們上週明確表明的,如果中國威脅到我們的主權,我們將採取行動以保護我們的國家。而我們做到了。」但他也不忘強調,「美國尋求的是競爭而非衝突」。 中國氣球飄流美國,北京承認來自中國,卻稱「屬民用性質,用於氣象等科研」,無法滿足美方的追問,導致拜登下了布林肯延期訪中的猛藥。針對這劑猛藥,北京見笑轉生氣,睜眼說瞎話:事實上,中美雙方都沒有宣布過什麼訪問。接著,氣球進入大西洋水域被擊落。「彭博」指出,美方在行動前完全沒有知會北京。北京則更趨強硬:將堅決維護有關企業的正當權益,同時保留作出進一步必要反應的權利,還把此事與「美方對穩定和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及處理危機的方式」掛勾起來。 「彭博」另有報導,白宮早在一月二十八日便獲知這顆氣球進入美國領空,但對是否將它擊落慢條斯理。經蒙大拿州媒體搶先披露,拜登政府才加速討論因應對策。事關主權、安全、尊嚴,共和黨狠批拜登行事軟弱。而拜登政府,也立即拉出陣勢。另一方面,北京的態度也有其轉折,從開始的「對誤入美國表示遺憾」,到了布林肯延期訪中、美軍擊落氣球,瞬間變臉為維護中方的權益、權利,預告了北京往後會伺機以牙還牙。 將近十天來,中美折衝的內幕,有待他日揭曉。從目前所知的蛛絲馬跡,不妨做一些初步推敲:一,在布林肯首度訪中前夕,發生令拜登政府左右為難的事,招致共和黨的強烈壓力,結果出之以國務卿延期訪中,可見此事非同小可。二,布林肯宣佈延期訪中之前,先通知了中方窗口王毅,顯示拜登政府本不願為一顆氣球撕破臉,但擊落氣球並未通知中方,反映了決策上的轉變。三,中方迄無頭面人物出來應對,隱約透露球迄今仍在美方手上。四,美方擊落氣球之後,提議兩國國防部長通話,遭中方拒絕,想是目前整套對策還沒出爐。五,從「中美雙方都沒有宣布過什麼訪問」,到中方將堅決維護「有關企業的正當權益」、保留「作出進一步必要反應」的權利,在在說明不論前因後果,北京已決定要討回「公道」。六,果真如此,這可能意味著,拜登上任以來,中美之間的各種高峰會談,對習近平而言「多談無益」,溝通頂多是拖時間。七,拖了一個星期,才派軍機擊落氣球,中方覺得美方軟弱,後續處理有機可乘,未必需要急著低頭。八,同樣是氣球飛越他國領空,北京向哥斯大黎加道歉,卻對美國前恭後倨,意在凸顯拜登「動用武力反應過度」,孤立美方。九,於是,二○二四年底美國大選前,修補中美關係可能不會成為拜登尋求連任的成績單,除非拜登向習近平表現足夠的「誠意」。十,白宮安全顧問蘇利文指出,拜登政府加強對領空監視,進而能夠發現川普政府過去無法發現的東西,這是針對共和黨的國內戰線。十一,北京對氣球事件的未來劇本,要等頭面人物出場,才能看出眉目。 從這些跡象來看,拜登苦口婆心「美國尋求的是競爭而非衝突」,到頭來可能流於一廂情願。拜登上任以來,共和黨依舊延續川普時期強硬遏制中國的路線,而且持續強化。拜登,「團結了北約並建立了一個全球聯盟」,經過一年的烏俄戰爭,已經收到不少成效。不過,美國帶領西方,對俄對中制裁圍堵,亦使習近平與普廷形成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至今,中國對俄侵烏,仍佯裝中立、暗地力挺。高空氣球飄流記,會不會成為壓垮中美互不信任的最後一根稻稈,儼然成了今年開春的一大變數。 氣球被擊落沉海了,火藥味還瀰漫天空。面對質疑,拜登表示二月一日就下令儘快擊落氣球,但為了安全,軍方等氣球飄到大西洋上空才行動。共和黨參院領袖麥康奈則質疑:「從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島到南卡羅萊納州海岸之間,難道沒有一個地方可在不危及美、加公民的狀況下擊落氣球?」為了挽回優柔寡斷的觀感,尤其是未來北京作出進一步反應,拜登政府只能硬不能軟,否則難釋國內、盟友之疑。往前看,一來拜登志在明年連任成功,共和黨則來勢洶洶;二來習近平本來就不甘示弱,烏俄戰爭又將屆決勝點;作用與反作用力之下,中美關係要從低谷到鴻兔大展,談何容易。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2-09
一切都因中國的野心而起

一切都因中國的野心而起

中國間諜汽球漂浮到美國上控,儘管已遭美國空軍戰鬥機擊落,但後續效應仍在發酵中。(路透) 中國偵測氣球入侵美國領空,拜登政府一週後才出動軍機擊落。此事在華府引起群情激憤,拜登因應方式及美中關係受到衝擊成焦點話題。國務卿布林肯因此取消本週預定的中國之行,共和黨人批評拜登優柔寡斷,動作太慢,讓中國把美國領空視為笑柄;且中國氣球已完成任務,一開始就不該讓它闖入。 這些反應,有的雖出自黨派之見角度,大部分有相當的事實基礎與道理。首先,氣球一月二十八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附近就發現,卻讓它橫越美國大陸。其次,它飛經蒙大拿州核武發射基地等主要軍事敏感地點,「間諜氣球」之說有其根據;高空氣球裝設先進科技設備,導航、操控、偵察功能可補衛星觀測之不足,成本低廉。同時,有如布林肯指控,這是侵犯主權及違反國際法的行為;中國不僅輕描淡寫,宣稱「民用科研無人飛艇」「誤入」,反指美方「過度反應」。 氣球在眾目睽睽之下橫越美國,時機又逢美中關係緊繃之際,中國的動機、習近平圖謀、地緣政治衝擊等揣測和推斷紛紛出籠。有如聯邦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所說:中國藉此間接昭告世人,連美國都無法阻止氣球闖入美國領空,「如果我們入侵台灣,或從印度奪取土地,或從菲律賓和日本奪取島嶼,美國要如何出面援助?」 事實上,指控中國以高空氣球「偷看」美國核武基地,只是中國近年在國際間惡名昭彰的偷竊伎倆遭揭發並引起公憤的最新事例。有如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克恩斯(Alicia Kearns)五日以資安為由,建議各界不要使用中國短影音社群應用程式抖音,「中國正在我們的資訊背後建立一個技術極權國家」;美國已有十四州禁用抖音,還有國會議員打算禁絕另一社群媒體微信。同時,繼禁止中國電信設備商華為5G技術之後,據報導美國將全面切斷華為的供應鏈,不許英特爾、高通為其供貨。更關鍵的,日本與荷蘭已同意加入美國,全面管制向中國輸出精密晶片技術及設備,同屬「晶片四方聯盟」(Chip4)的南韓也勢必跟進。這些行動的肇因,都是中國偷用科技於監控及軍事,而導致安全風險。 中國野心崛起,不只偵察和竊取技術「偷」字當頭,還經常用「騙」的。如今已建成軍事基地的南海幾個島礁,習近平曾當面向美國歐巴馬總統保證不會「軍事化」;把南海「內海化」阻礙國際自由航行更為現在進行式。正因如此,菲律賓二日同意美國使用的軍事基地由五個增為九個,歷來最大規模美菲軍演,四月將在鄰近台灣的島嶼登場。此外,東協外長會議四日聯合聲明,關切台海和平穩定。中國騙術橫行,除了七年前悍拒南海國際仲裁而繼續填土造陸,歷史上保證「和平解放」的一九五一年與西藏《十七條協議》、一九八四年承諾「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關於香港的《中英聯合聲明》,都遭其撕毀或片面宣稱「失效」,讓輕信者受騙,廣大人民遭殃,愛好自由者被迫流亡。 中國偷盜惡行近年頻遭各國識破,紛採禁絕或圍堵措施;騙術卻五花八門,仍透過大外宣、統戰、收買、認知作戰等繼續橫行,能騙則騙,但也已引發警覺和反擊。美國學者何瑞恩(Ryan Hass)五日在本報專欄中肯地指出,北京當局試圖主導一種論述,即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製造風險和不穩定,可能引發災難;「中國…兜售一種說法,即美國利用台灣謀取政治利益的傾向,可能釀成危機。」有如國人所見,近來明目張膽的傳布疑美論、不當美國棋子、投降式避戰、歸罪我方造成兩岸僵局云云,都此之屬。 最可悲的,曾是中國欺詐騙術最大受害者的中國國民黨,不少政客和群眾至今以行動證明自己仍執迷不悟。從一九四五年起,國民黨與共產黨曾有三次和平談判,從最早的「擁護蔣(介石)主席之領導地位」,到最後被迫「轉進」台灣。但該黨如今常在攸關台灣安全的議題附和共產中國,「聯共制台」調調不改,還自我妄想以「一中各表」換取和平。歷史學者杜正勝三日接受本報訪問,指中國對外擴張模式有「征服」、「治理」、「文化改造」三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藏人都如法炮製;若台灣和中國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也面臨同樣命運,中國首要工作即思想改造,去除台灣人的西方民主思想。 台海和平唯一威脅在中國併吞野心,這一簡單事實,台灣的藍營有人故意視而不見。香港作家顏純鈎指出,「台灣最危險的敵人未必是中共,而是國民黨」,信然。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2-07
國際早已看清台灣不是「問題」

國際早已看清台灣不是「問題」

  賴清德當選民進黨主席後,金融時報稱他的「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論述,已引發美國擔憂。AIT則聲明,期待與賴主席合作。在宣誓就職記者會上,他以四個堅持來詮釋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主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一週後,近二十名美國共和黨聯邦眾議員提出議案,要求總統放棄過時的一中政策,支持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實現美台外交關係正常化,互派大使! 北京有個教條,台海終局只能統一於中共一黨專政。這種離奇幻想,自言自語也就罷了,但武統行動變本加厲,國際不得不嚴陣以待。烏克蘭戰場,意外為台灣別開新局面,一次讓國際徹底看清,台灣不是「問題」,中國才是像俄羅斯那樣的麻煩製造者。「如果中國攻擊台灣,我們與中國的關係也將出現根本上的變化,就像現在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一樣」,連德國執政黨都修正梅克爾路線了,遑論民主歐洲其它部份。這也難怪,不少中國的專家私下表示,中國在烏俄戰爭犯了戰略錯誤。 新冠三年留下深刻印記,中美從貿易衝突升級到晶片戰爭,更大的效應是地緣政治動態。而烏俄戰爭,中國的幕後角色,掩飾不了暗助俄羅斯,一如最近拜登政府提出的證據,有中國國企暗助俄羅斯,包括非致命性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沒有完全規避美國及其盟國的制裁措施,只是冰山一角。烏俄戰爭應驗了,戰爭真正展開之後,潛在的因素會順應局勢發展而捲入,從而左右戰爭的進程。歐洲「較小的國家聯盟」,始終挺烏抗俄的同時,重新校正對中關係,戰略轉向友好台灣。影響所及,德、法等歐洲大國,起初斡旋、觀望的綏靖主義態度,也因小國呼群保烏而扭轉了局面轉為積極援烏。 於今回顧,二○一七年底,川普首份國家安全報告,堪稱歷史分水嶺。時至今日,經過新冠疫情、烏俄戰爭,中美明爭暗鬥架構更為明朗。本月初,布林肯首度訪中,一般的期望偏低。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對台總體脅迫激增,美國帶動民主世界加大挺台力道。二○二一年八月,拜登公開宣示:若任何人侵略北約的話,美國會做出回應,對日本、南韓、台灣都一樣。多次重申斯旨,證明不是「口誤」,而是模糊表達戰略清晰。甚而,拜登講得更直白:台灣的未來由台灣人決定,「它(台灣)是獨立的,由它自己做決定」。 台灣獨立,長期以來被國共兩黨污名化,在國際上也因此被視為破壞既有秩序。不過,台灣人民在不利環境下,田螺含水過冬,努力創造經濟奇蹟、寧靜革命、善的循環,歷經國際政治滄桑,終被肯定為防疫典範、可信賴的供應鏈、印太民主領頭羊、亞洲自由指數之冠。國際社會現在擔心的,不是台灣獨立,而是台灣不再獨立,因為陶醉於強國夢的專制中國,處心積慮要把台灣地理名詞化,將民主世界的重要資產,攬為中國軍事基地,進而顛覆既有的國際秩序。此所以,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台灣頻頻被告誡以紅線,而現在以靜制動的務實台獨,充分體現國際的共同利益,漸被民主世界視為理所當然。 川普,拜登,相繼舖陳印太戰略。立即的中美衝突,未必一觸即發,但雙方較勁、拉開陣式,則是回不去的勢趨。地緣政治動態,台灣不是局外人。晶片戰爭,西方半導體產業「去中化」,台灣扮演吃重的角色,所以北京急欲拿下這座堡壘,長中國士氣,滅美國威風。可以說,在晶片戰爭、台海戰爭中,台灣是兼具經濟、軍事性質的前線。而從務實台獨角度來看,處此中美世紀馬拉松的賽局,如何確保主權、安全與經濟,鞏固台灣自成一國的政治經濟學,這是我們自己的課題,責無旁貸。 盛傳,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將於春季訪台。一如去年裴洛西訪台,對我國乃外交局面加分,北京的過度反應,自曝其短。可笑的是,批評她引來解放軍圍台軍演的人,對北京官員訪台,假對話之名行統戰、滲透之實,卻覺得理所當然。他們口中的「中華民國」(包括中國與台澎金馬),其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疊。這是促統的通關密語,所以反對台灣獨立,也反對獨立的台灣。根據他們的論述與行動,未來台灣與中華民國都將消融於中國夢。台海風雲,台灣之友真正應該擔憂的是這種「第五縱隊」。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2-02
以黨輔政 贏回人民信任

以黨輔政 贏回人民信任

立法院昨日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本會期議程結束,內閣改組隨之啟動,蔡英文總統將調整行政團隊,為所剩的一年多任期,全力衝刺施政。副總統賴清德在前天正式就任民進黨主席,矢言推動黨務革新,要重新擦亮民進黨「清廉、勤政、愛鄉土」以及「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招牌。總統、副總統分就行政與黨務領導位置,這將是台灣民主憲政發展的未有經驗。執政黨經過去年九合一選舉的大挫敗,重整旗鼓,這黨政組合的運作情況,能否贏回人民的信任感,將成為觀測的指標。 副總統擔任黨主席,現任總統則為一介「黨員」,形式上接受其「領導」。部分論者擔憂將演變為「以黨領政」,出現憲政問題。這類意見,說的是兩蔣時代的威權統治方式,或是錯誤類比為列寧式政黨領導模式。然而,這不是我們目前民主政治常態。現在,無論是民進黨、國民黨,黨中央早不是決策平台,兩黨中常會,平日議決是黨務,在選舉階段,則擔負起提名與輔選功能。蔡英文這次因敗選辭去民進黨主席,外界批評她在政黨領導,包括提名權一把抓,取代了初選。賴清德接黨魁,則把黨務革新列為要務,黨政分際清楚,並不存在憲政問題。 外界也觀察到,賴清德提出的黨務革新,第一項任務就是「積極杜絕黑金、解決學倫問題」,前者指向整頓台南市歷經長年執政後,積累的各項沉痾問題。賴清德是民進黨二○二四總統大選最具實力人選,現又是黨魁,若無法翻轉社會各界對台南市執政表現的負面觀感,作為老市長,恐給予民眾「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的質疑,這對延續民進黨中央執政,勢必帶來衝擊。同樣的,學倫問題是指民進黨去年提名縣市長候選人,被揭露論文抄襲問題。這已經不是個案或法律爭議,而是擴及到知識階層與青壯世代,對民進黨能否「嚴以律己」的審視。賴清德盼以更高標準處理,這亦是對九合一敗選的積極回應態度。 事實上,若能在這有限的時間,真正落實黨務革新,民進黨支持度不僅止跌回升,這對蔡英文領導的行政部門,既是助力,也是推力。透過黨務改革,拉高民進黨黨員的從政標準,這就是最好的「以黨輔政」作法。賴清德作為副總統,原就是擔負輔佐總統。現在加上黨魁身分,賴仍可延續這樣的角色。之前蔡英文兼任民進黨主席,表面黨政合一,但因其個人對黨務的參與程度,不若政務來得深入,包括在提名等重大黨務決定,不免有偏聽情形,對執政表現帶來減分,反而是另一種的黨政不同步。民進黨作為中央政府的執政黨,黨強,政就會強。賴清德在依循蔡英文的執政腳步上,絕對還有更多、更大的揮灑空間。 檢討去年九合一的敗選,各項原因中,還包括執政團隊面對許多認知戰的攻訐,回應乏力,以至於人民對蔡政府的信心,產生動搖,這連帶影響政府重要政策的推出時機。例如中共升高對台灣軍事壓力,在野陣營不把矛頭對外,反而指責蔡政府挑釁,加上許多分化台美關係的疑美論甚囂塵上,就連台積電赴美國投資設廠,原是一樁好事,也被操弄成去台化。這類不利說法,政府未能積極應處,還拖延了可以更早宣布延長義務役為一年役期的最好時機。這項政策雖已於去年底公布,但早在社會預期與等待中,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兵役延長獲七成民意支持,蔡政府若於去年中共軍演高峰時對外宣布,主動出擊,這在國際輿論,乃至團結人民抗中決心,都將產生最佳成效。如今看來,效益打折,政府的決策,亦顯被動。 「以黨輔政」,必須要正面回擊橫亙在執政道路上的錯假訊息,清除路障,給予執政團隊更平坦的施政道路。前年底在野黨推出反美牛等四大公投案,蔡英文當時下令訴求四個不同意,賴清德下鄉宣講超過百場,黨公職齊心,成功破除原本不利的說法與氛圍。拿掉絆腳石,台美經貿關係去年隨之快速增溫。如今,蘇貞昌內閣完成階段性任務,蔡英文改組內閣,整隊發揮更大的執政戰力。賴清德領導民進黨,扮演關鍵的輔佐推力。二○二四總統及立委選舉,境內境外的認知作戰,必然更為猖獗,民進黨不能只是選舉機器,還要價值領導與理念推進,加強溝通與民眾連結,展現政府的施政成績,成為人民有感的執政團隊。贏回人民信任,期許蔡總統、賴主席分進且合力,建立起黨政關係的最佳組合。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1-20
不憂不懼面對中國威脅

不憂不懼面對中國威脅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最近進行七大工業國之旅,在與英國首相蘇納克會談後,簽署《相互准入協定》,允許在對方的領土上互相駐軍。眾所皆知,此一協定乃為因應中國的威脅。岸田之後與美國拜登總統舉行高峰會並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是做為國際社會安全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此可見,近來西方國家加強聯盟動作,目的在於鞏固抗中連線,維持台海和平,避免窮兵黷武的共產中國尋釁滋事,帶來地緣政治危機,破壞世界的繁榮福祉。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1日與英國首相蘇納克舉行會談,正式簽署允許雙方相互部署武裝部隊的「日英圓滑化協定」(相互准入協定,RAA)。(法新社)   美中貿易戰爆發後,西方世界與共產中國日益壁壘分明。一邊是奉行自由市場、普世價值與民主體制的文明世界;另一邊則是採行社會主義、黨國資本主義的專制獨裁國家。這兩個平行世界本就無法相容,卻因鄧小平採行所謂「改革開放」及十四億人口市場的誘因,帶給西方世界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造成兩者界限的模糊,西方國家的資金、技術、人才乃蜂擁而入,促成中國的崛起。儘管中國在經濟上大有進展,但中共的專制狼性不變,尤其在習近平掌權後,控制日益精緻化、嚴密,對內形成數位獨裁體制、對外則擴張軍備,意圖擴大版圖,將南海、台海納為內海,並在東海不斷挑戰日本,已經成為世界和平的威脅。尤有甚者,百年大疫在中國引爆,禍延全球,而中國經濟雖然走下坡,但中共仍以經濟制裁作為報復手段,意圖逼迫他國就範,包括對澳洲、台灣等。至於,對於台灣,則打著反台獨之名,不時進行軍演擾台,使得台海變成全球最危險的熱點。凡此皆凸顯當前全球最大的風險就是中共統治下的中國。 疫情起於中國,若非人為製造,則屬於自然災害,首要之務在於共同防範,而非隱瞞,導致人們無從防疫,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然而,對中共而言,疫毒不屬於科學、醫學領域,而是攸關統治權的政治問題;唯有此種心態,才會有初期的隱暱與中期嚴格封控的動態清零,以為病毒會被政治消滅,及至後期疫情失控,乾脆在毫無配套準備下全面放開,造成一場讓人民自己去對抗病毒的殘酷生存遊戲。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解封後,竟在疫情尚未和緩之際,即全面開放中國人在毫無檢疫措施下出國,對各國的疫情形成一大威脅。中國之舉猶如對全世界放毒,各國提高對中國入境旅客的檢疫措施,本是一種合理的自衛舉措,不料中共竟惱羞成怒,以對中國旅客實施「歧視性入境限制」為名,對韓、日暫停發放入境中國簽證。從病毒不准命名「武漢肺炎」,到不准外國政府對中國旅客提高檢疫措施,企圖將病毒與民族尊嚴、中共統治正當性掛鉤。由此可知,發生疫情本不足為慮,但若起源於專制中國,勢必釀成一場浩劫。這是中共體制下隱藏的病毒風險。 另一種風險則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中國崛起,並未與西方國家產生互惠效應,經濟資源被大量用於軍事與維穩,導致人民實質上被關押在天羅地網之中,以及威脅周邊國家的安全。加上中國採行高門檻的准入標準,變相保護本土企業與國內市場,讓外企不得其門而入。因此,若中國真正實踐「中國製造2025」,邁向科技與製造強國,則在不公平競爭下,中國可以挹注軍事的資源勢必愈多,則威脅世界和平的力量也會加乘擴大,自由世界危矣。故此,對抗中國並不僅是軍事領域之事,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甚至與中國經濟脫鉤,乃是防中能否成功的關鍵。而身為抗中最前線的台灣,更必須加速降低與中國的經濟連結,並增加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連結,才能避免受制於中國。自美中貿易戰以來,台灣供應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並成為美國打造可信賴供應鏈及CHIP4的重要夥伴,更落實降低與中國經貿往來的佔比,轉而大量投資美國、東協,成效可觀。這些作為不僅符合台灣利益,更可確保台灣免於中共的經濟制裁,以及中國以經濟支撐軍事的風險。 總之,當前全球最大風險是中國,包括病毒威脅、地緣政治威脅、經濟依賴威脅等,台灣都首當其衝。而解決方案在於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強化與西方成熟經濟體的連結,目前台美展開的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積極申請加入CPTPP,以及增加對美、歐、日、東南亞的投資與貿易,都是化解經濟依賴危機的良方。其次,增加國防經費,恢復一年役期,採購高科技武器,發展不對稱戰力,強化心防與國防,全力爭取國際社會關切台海和平,自可降低中國的地緣政治風險。尤有甚者,對中共放任病毒流竄的非常規戰爭,台灣面對如此黑箱,必須時時嚴密觀察、監控,並以科學方法加以防範,方可確保全民健康與安全。易言之,巨大、致命的中國威脅是吾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國人唯有冷靜自持,不憂不懼,在狂風大浪中,穩健前行,方可停泊在安全的港灣。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1-16
強力反擊認知戰謬論

強力反擊認知戰謬論

台灣防疫績效良好,經濟、產業蓬勃發展,去年全國稅收預估將超 徵四五○○億元。(資料照)     台灣防疫績效良好,經濟、產業蓬勃發展,去年全國稅收預估將超徵四五○○億元。其中,扣除應分配給地方政府的七○○億元,中央政府可以運用的三八○○億元,將以一○○○億元額外撥補勞保和健保基金財務缺口,同時增加電價補貼;另外一○○○億元則啟動「加強韌性經濟方案」,減輕人民的生活壓力,協助傳統產業、農漁業、觀光業。剩餘的一八○○億元除了保留四○○億元以備不時之需,一四○○億元將普發現金與國人共享,每人發放六○○○元,而低收入戶每人全年每月加發七五○元、中低收入戶每人五○○元。超徵稅收如此分配,堪稱面面俱到,雖未必完美,但也發揮了最大的關照面,卻仍引起藍白政客批評、謾罵,意圖使一樁美事變成壞事。 去年民進黨以全球防疫典範與經濟大幅成長的政績作為選戰基本面,卻意外挫敗,其中一項公認的敗因即是認知戰的潰敗,使得政府為人民所做的每件好事,都被扭曲抹黑,加上執政者缺乏強力論述,與為政策辯護的積極作為,造成積非成是,黑白顛倒,更醞釀出龐大的民怨。此外,防疫固然繳出好成績,高科技供應鏈也大賺其錢,但三年大疫仍重創弱勢與基層民眾,若政府的施政不能讓其有感,民眾自然失去支持的熱情,才導致投票率低落,執政黨候選人挫敗。因此,當去年稅收超徵四五○○億元時,多數執政黨政治人物紛紛呼籲廣發現金,展現政府照顧民眾之心,將經濟成果與全民共享。而在輿論沸騰之際,蔡總統則提出全方位分配方案,一方面照顧真正的弱勢族群,補貼油電,提振產業,一方面也讓國人領到部分現金,感受到政府的溫暖。 其實,每年稅收有超徵或短徵,係由經濟表現而定。超徵是實徵數超過預算數,乃經濟成長優於預期,造成稅收大幅增加,並非藍白政客所指控的「政府利用各種不當制度超收人民的納稅錢」。稅收超徵產生的財政盈餘,首應用於還債,或者照顧特定弱勢族群,而非對民眾廣發現金,方可建立國家財政的健全。反之,稅收短徵出現財政赤字,政府必須舉債支應,以待經濟復甦稅收增加時趕快還債,而對人民加稅則是下下之策。換言之,此次廣發現金與全民共享,絕非所謂「還稅於民」,而是因應三年疫情的特殊情況,為了讓民眾有感的施政作為,乃是一種感性的決策。不過,藍白政客既已嚐到以認知戰打垮民進黨的甜頭,便乘勝追擊,對於民進黨政府的任何決策,都會展開慣性的、無厘頭的「為反對而反對」模式,發放六○○○元便是一個最佳的打擊標的。首先,硬抝超徵是超收,意圖塑造民進黨政府拚命掏空人民錢包的錯誤印象。尤其,去年稅收超徵其實等於肯定台灣的防疫與經濟,這顯然有力戳破有些政客說超徵不是政績,而是行政失靈的胡言亂語。遺憾的是,頭腦不清的特定執政黨立委也跟著學舌,而藍白批評者之中也擁有會計專科者,如此背離專業的談話,令人匪夷所思。尤有甚者,反對黨對不發現金罵;發現金也罵,真不知彼等的非理性批判將伊於胡底! 坦白說,稱許超徵歸功於台灣防疫與經濟表現,會造成過去一直否定台灣的認知戰破局,因此藍白只有極盡所能對稅收超徵抹黑、批評,才能口徑一致,繼續胡鬧。然而,台灣的防疫被藍白政客批判得一無是處,但是,中國的防疫從三年之久的封控、清零,卻在毫無準備下徹底放開、躺平,造成數億人感染與大量死亡,甚至在一月八日起更全面開放中國人出國。依據目前中國人陽性率之高,此舉無異向全世界「放毒」?這種居心叵測的開放出國政策,已經引起歐盟、美、日、韓等國的關切。藍白政客對防疫第一的台灣極盡醜化之能事,但對中國一敗塗地的防疫卻不敢稍有批判之聲,這印證了認知戰不問是非的惡劣本質。 認知戰是新形態的戰爭,用意在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及從敵人的堡壘內部加以摧毀。當前中共一方面以軍機艦擾台,加劇精神上的威脅,欲打破國人的心理防線;另一方面則發動認知戰,透過假訊息、扭曲、抹黑,在平台上的同溫層渲染散播,彷如傳染資訊病毒一般,企圖瓦解國人的抗中免疫力。而民進黨早年奮起時,宣傳戰是其強項,攻防之間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可否認的,民進黨執政後,宣傳戰弱化,論述蒼白,與競爭對手的論戰常流於「溫良恭儉讓」;甚至天真的認為「謠言止於智者」、「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殊不知智者畢竟不是大多數,而部分民眾並不關注重大議題,甚至群聚在同溫層的平台接受片面的訊息,若不對一些錯誤訊息、 荒謬言論提出駁斥、澄清,往往只會落到「三人成虎」的下場,導致政府威信盡失,選戰也就失利。總之,中共、藍白進行認知戰的最後目的,是在摧毀台灣的心防,心防一旦潰決,台灣可能不保,這是民進黨政府必須堅決對抗認知戰,強力與即時反駁謬論的原因。只有中共的認知戰失效,台灣的安全才能確保。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1-09
抗中保台要更落實而非調整

抗中保台要更落實而非調整

蔡英文總統一日發表新年談話,被問及副總統賴清德提出「和平保台」是否代表調整論述時?總統回應表示,不論是什麼說法,我們的目標都一致,就是持續維持兩岸的和平穩定,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資料照)   民進黨進行敗選檢討,羅列的理由中,提到「抗中保台」等兩岸主張,被反操作為戰爭恐懼,導致選票流失,黨內因此有人認為應調整相關論述,降低衝突性。蔡英文總統一日發表新年談話,被問及副總統賴清德提出「和平保台」是否代表調整論述時?總統回應表示,不論是什麼說法,我們的目標都一致,就是持續維持兩岸的和平穩定,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同時,在保衛台灣上,我也必須再強化國防的各項準備,讓我們能夠有比較充足的力量保護台灣。 總統的定調,主要說明兩岸政策的延續性與一致性。事實上,民進黨的自我檢討裡,已觸及問題核心,即不在論述本身,而是反操作為何能夠奏效。二○一八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也是挫敗,當時境外勢力與國內製造的錯假訊息,充斥社群網路。在地方層級選舉,沒有大的路線或政策對比,選戰過程確實容易成為各種資訊攻擊的溫床。二○二○年總統及立委選舉,涉及國家前途,民眾很清楚做出選擇,對中國路線說不。但到了二○二二年九合一選舉,選戰回到地方層級,面對錯假訊息流竄,加上對後疫情時代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民眾接收若干認知作戰的資訊,往往失去了警覺性。 去年選戰最後,蔡英文喊出「你的一票,就代表了台灣人守護民主自由的決心,都是在決定自己及台灣的未來」。試圖把九合一選舉拉高為國家路線的選擇,但並沒有成功。這也正說明,多數民眾是明瞭不同層級選舉之目的。換言之,選舉結果不能視為「抗中保台」的肯定或否決,那就是一場地方層級的選舉。總統上週二宣布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從二○二四年起,將恢復一年期的義務役。這項正確的作法,就是繼續著「抗中保台」國家發展路線。如按檢討者所言,為避免被反操作為戰爭恐懼,難道政府要暫緩延長役期等相關作為?而若這是所謂的檢討、調整,恐怕才是落入被反操作的陷阱。 中國提高對台軍事威嚇,從來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或是民主國家對台灣做了什麼,而是中共基於擴張與侵略目的,已擇定台灣作為突破第一島鏈的選項。國民黨自豪馬政府時代,中共少見壓迫台灣。但不要忘記,二○一五年中共在台海中線之側片面劃設M五○三新航路,壓縮我空防的預警時間,這是中共侵門踏戶的訊號。蔡政府上台,中共更加明日張膽,不光對台海,從東海到南海等,周邊鄰國同感中共的軍事壓力。維持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現在已是主要民主國家的共同語言,這不僅是為了力挺台灣的民主,更是基於唇亡齒寒的效應,希冀共同鞏固民主防線,避免中共的威權主義,繼續向民主世界擴大侵蝕。 二○二三年的台海情勢,中共軍事壓力仍將有增無減,外界也多認為,大權在握的習近平,將加速對台的進程。最近,負責國台辦的新人事出現,並宣稱︰「中國會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就是公然推行統戰分化的政治訊號。中共一方面拒絕與蔡政府對話,另則擴大手段滲入台灣各界,策動協力對象。台灣才剛爆發校級軍官簽下「投降承諾書」,允諾戰爭時會當中共內應。前天又破獲六位校級軍官共諜案,軍種涵蓋三軍。檢調昨並揭發前立委、前少將涉嫌在台發展組織,吸收我退役將領赴中。中共謀台從未停歇,我們的國安因應還必須更完備,否則將防不勝防且處於被動。「抗中保台」,做得還不夠。不僅不該調整,政府須思索如何更落實。 下屆總統及立委選舉預計明年初舉行,這段期間,中共勢必加大介選力道。政府應該不斷提醒國人,中共對我們國家生存的危害,並採取積極防範作為,讓「抗中保台」路線,能更為具體化。反之,若自以為調整「抗中保台」說法,能避免被反操作,並降低衝突性,順著這思路走下去,就非常容易變成只要老共反對的,就盡量少說、少做。自我限縮的錯誤邏輯,正是中共對台認知作戰,所想達成的目標。接著演變下去的劇本,就是按中共要求,反覆地「調整、答卷」。國際社會現在看重台灣,除了我們的實力,另外是對民主政體的堅定捍衛。面對強鄰,我們的決心出現任何動搖,其他國家對我們的相挺動作也將會跟著遲疑。何況,從選戰策略看,這類依隨別人腳步起舞者,定位不明確,對選民也容易產生混淆,往往很難是選舉的最後贏家。
自由時報社論 2023-01-06
蔣萬安這個起手式

蔣萬安這個起手式

台北市議員25日宣誓就職,新任台北市長蔣萬安前往觀禮道賀。(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棄北保竹,棄竹保北,國民黨、民眾黨的選舉操作,是不是蔣萬安當選的關鍵,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國、眾兩黨這種模式,會不會運用在二○二四,民進黨倒是有所戒備了。正式宣誓就職,蔣市長的最大話題,可能是副手林奕華。林立委已確定出任副市長,但上任日期延至明年二月。這種比較罕見的安排,遭外界質疑拖延、沒收立委補選。台北市議會國民黨團書記長秦慧珠批評,這種作法不少國民黨議員有意見,呼籲林立委馬上辭職、馬上就職,讓大安區立委補選。蔣市長則緩頰說,相信她未來會以政績回應外界檢驗。朱立倫說的更妙:不要再造成台北市又一場補選,不僅民眾辛苦也浪費公帑。剛卸任的柯文哲亦稱:此為兩難題目,若立刻辭職則須補選、勞民傷財。 浪費公帑,勞民傷財,機關算盡太聰明,根本是看不起選民的藉口。民主,如果搞到選舉都嫌麻煩,那跟專制有什麼兩樣?中國一黨專政,在他們眼中是省錢愛民嗎?剛剛結束的選舉,王鴻薇連任市議員,還沒就任便轉戰第三選區立委補選,這不僅是浪費公帑、勞民傷財,而且簡直是玩弄選民的感情。朱立倫,柯文哲,怎麼沒有批評王鴻薇,吃碗內看碗外!這次選舉之初,林智堅不是被藍白猛轟落跑嗎?蔣市長賞識林立委,多數人應該沒什麼意見,但是利用技術性巧門,令大安區少一個立委、副市長延遲上任,這是市民優先還是官本位?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十分風光,不到一個月就露出驕兵心態,這是把支持者用完即棄嗎? 稍懂政治動力學的人都不難想像,一個政治人物的言行會產生延燒效果,通常不會只有對手陣營的使力,而是那種言行也在所屬陣營激起反彈,內外兩個巴掌才能打得響亮。二○二○與林奕華角逐立委初選的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說,將近一年時間沒有在地立委,恐會變成對手及地方攻擊的點,國民黨二○二四年這席可能會很難打。初步看來,國民黨為林立委護航,動機好像出於二○二四的立委提名,而這個國民黨的安全選區,目前人選還擺不平,於是,這個選區、選民就成了犧牲品。話說回來,如果該選區多數選民逆來順受,兩年後還是聽黨的話,那也就足以解釋,為什麼國民黨做的心安理得了。 這個插曲,國民黨會不會受到傷害,很難說。不過,蔣市長可能要多注意一點,千萬不要重蹈馬英九的覆轍。二○○九,馬英九上任第二年,八月發生莫拉克颱風,中、南、東南部嚴重水災,馬英九到災區視察時,有災民哭訴全家票都投給他,但想見他一面好難,這位總統先生竟然回答:我這不是來了嗎?安慰從活埋救出的小女生,竟說:你可以憋氣兩分鐘真是不簡單!這種跟災民感受截然不同的心態,讓風光當選的馬英九民意好感度立刻跌落人間。當時,遠見雜誌的民調顯示,民眾對馬英九的整體表現,高達六十四.八%不滿意,這是他就任以來的最低點。事後回顧,他的蜜月期就在這個節骨眼結束了。 如今,九合一選舉慶功宴後,國民黨似乎都忘記馬英九這個小故事了。不論遲鈍或傲慢,國民黨、蔣市長的社會觀感,料想不會是大快人心。二○一八,韓國瑜過關斬將、轟動武林,市政尚未進入軌道,就騰雲駕霧選總統去了。北京也覺得時機成熟,習近平拋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鐵腕打壓香港反送中運動。人算不如天算,二○二○,國民黨的勝果通通吐出來了。當然,歷史未必會重演,但驕兵必敗卻是不變的常理,民進黨這次也吃了這個虧。朱立倫、蔣萬安心目中的小事一樁,可能是許多人腦海裡的大事。四年前後,民進黨灰頭土臉,不也是同樣的執迷所造成的嗎?蔣市長自認比馬英九、韓國瑜更有本錢揮霍嗎?令人想起兩蔣的威權作風,對蔣市長會加分嗎? 新官上任起手式,很忌諱的一件事,便是豐功偉績還沒有一撇,就先引發令人物議的違常行為。任命蔡詩萍為文化局長,深藍怒斥藍皮綠骨,這是深藍的不識大體。蔣萬安自己曾坦言,「其實支持韓國瑜的都是比較沒理性的」,許多人反而覺得他很清醒。林奕華這件事,不涉及國家認同、意識形態。且容我們善意提醒,完成防疫成功故事的小英,都無法免於民意流水的沖激了,尚未有立功表現的蔣巿長,最好儘早忘掉勝選之夜,從零開始爭取市民肯定。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2-28
違反常識的反美、疑美論

違反常識的反美、疑美論

美國總統拜登二十三日簽署二○二三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在總額八千五百八十億美元的軍事開支中,包括五年內向台灣提供一百億美元軍事援助和二十億美元軍事貸款,加速對台灣軍售,授權動用「總統撥款權」每年從國防部庫存調撥至多十億美元的防衛物資或服務給台灣,並建議邀請我國參加聯合軍事演習等項目,為雙方進入非官方關係以來所未見,且涉及台灣的部份超過五十頁,是有史以來最長篇幅,成為美國法律。破天荒的內容讓中國跳腳,宣稱「肆意干涉內政」,軍方以在台灣附近演習回應;台灣內部也有人隔海唱和,各式各樣的反美、疑美論出籠。 美國總統拜登於23日簽署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歐新社)   同一天,國會通過年度撥款法案,列入軍事貸款而未包括無償軍援,這原是美國立法通例,即授權法案僅明定支出項目,撥款法案決定政府財政資金的支配;授權與撥款分由國會不同委員會處理。其間的差別,讓台灣有些人大作文章。「無償軍援改成貸款」、「軍事貸款不得不接受」之類說法容或出自不解或誤解美國國會立法和預算程序;「美國跳票」、「無償軍援鏡花水月」、「台灣被美國耍了」、「軍援是替美國軍火商清庫存」、「《國防授權法案》框住了台灣國防政策」等論調,則顯屬別有用心。 事實是,美國無償軍援台灣已取得開支法源,但第一年尚未在撥款法案立即處理而撥款,這一情況在美國以往預算程序並非罕見,我方自當持續和美方溝通。其次,撥款委員會主要顧慮預算經費不足,向台灣提供軍事贈款,可能急迫性不及對烏克蘭的援助等其他項目;尤其美國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到訪後通過四百五十億美元緊急援助經費,顯見美國有其財政壓力與考量。 現實情況如此,我國除了繼續積極爭取,力促軍援實現撥款,也要善自利用軍事貸款,補足對美軍事採購所需資金,包括採購小而實用的武器裝備,打造台灣為外敵難犯的刺蝟島。貸款出自借款方需求,資金有限的美國不可能「強迫貸放」,台灣也沒有「不得不接受」的道理,這與備戰才能避戰或止戰,都是基本常識;台灣內部卻出現「美國改贈款為貸款」、「逼迫台灣限期償還」這種沒常識的傳言,反映傳布者的居心叵測。 必須強調,我國除了妥善利用美國的軍事貸款,積極爭取軍事贈款,還要極力取得NDAA所授權的「總統撥款權」項下軍事物資和服務,加速軍備武器交付,並妥善執行「台灣學人計畫」等雙邊來往,進一步取得與最具實戰經驗的美軍交流和演訓。可以說,掌握NDAA所提供的契機,配合我們在延長義務役役期、提高國防預算、檢討戰略戰術,改革國防體系等作為,展現自強堅韌決心,方足以得道多助,力抗惡鄰侵吞脅迫,確保國家社會安全。 另一方面,不瞭解和誤解可因事實查核及翔實解說而澄清,扭曲與政治攻訐卻不會在事實和真相之前止步。美國大力支持台灣的NDAA遭此讕言,顯示我們內部存在的反美、疑美勢力試圖興風作浪,且屢見不鮮。執世界晶片代工牛耳的台積電到美國投資設廠,本月初在亞利桑那州舉行設備到廠典禮,拜登總統到場,這原是台積電基於接近市場、擴大實力的展現,在泛政治的台灣卻被名嘴說成「美國與民進黨合作,把技術連根拔起」,戴上「去台化」的帽子;完全無視台積電其實把最先進製程留在台灣,難怪董事長魏哲家以「門都沒有」駁斥。 不是建立在事實之上而散佈反美、疑美論調,本質上違反常識和常理。誠然,包括對台灣的支持,出自美國的利益與價值觀考量。台灣幾十年來在民主自由的進展,近年力抗專制共產中國脅迫,價值觀與美國相符。從戰略考量,民主自由的台灣挺立於西太平洋,也攸關美國重大利益。曾訪問台灣的艾森豪曾說,台灣一旦不保,從日本、南韓到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與安全都遭威脅。美國從二戰之後,一直是台灣軍備的供應者,在歷次台海危機中積極護衛台灣安全;近年中國脅迫台灣,美國也扮演積極角色,還與盟友共同強調台海和平,包括這次以NDAA具體力挺。 就此而言,台灣安全首先要自立自強,也須廣結安全夥伴;與美國強化國防與安全合作,理所必然,沒有所謂當棋子的問題。親美符合常識常理和整體利益;台灣不親美,難道要如散布反美、疑美的政媒勢力所主張,步入惡鄰及親中同路人所設彀中,淪為專制共產中國的俘虜?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2-27
且看民進黨如何進化突圍

且看民進黨如何進化突圍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地方版圖縮水。因故延後投票,民主聖地嘉義市,民進黨仍無力回天。台北市立委補選,蔣萬安留下的席次,國民黨看來贏面較大,民進黨助選並不起勁。當頭棒喝之後,民進黨還在蘇醒期,三個主題,吸引觀察者的焦點:主席改選、內閣改組、策略檢討。 為敗選負責,小英辭去黨主席,這是著毋庸議的結論。民進黨不是黨國體制,府院黨三位一體少了黨主席的頭銜,並不影響權力的所在。賴清德,為了黨的再起,為了二○二四,成了唯一參選人,順理成章。不過,未來的正式提名,府院的輔選力度,都有形式與實質的問題。黨內派系爾虞我詐,最後能否天時、地利、人和,可能是賴清德二○二四的第一道關卡。換一個角度來看,賴清德在一年多以後逆轉勝,符不符合各派系的共同利益,要看他本人的政治藝術。二○二○一役,挑戰小英未果,與她搭檔競選,未來獨當一面,英派服不服氣,則考驗小英的氣度。 內閣改組,也是難題。二○一八韓流橫掃,蘇貞昌臨危受命,二○二○、二○二二一勝一敗,中間也安度新冠疫情。如今,兩屆任滿的縣市長,交棒失利河山變色,加上有人論文門纏身,組閣、入閣不無尷尬。蘇內閣去留,也就必須顧慮青黃不接。徐國勇自行求去,似乎還沒有群起效法。府院,都沒有釋放明確的訊息。局外人,對府院布局沒有置喙餘地,只不過,九合一如此灰頭土臉,行政院不動如山,終不免令人覺得怪怪的。權力結構一成不變,未來的總統、立委大選何以號召人心,當局者應該比局外人清楚一點。 通常,一個人被亂棒打頭,難免昏迷一陣子。九合一滿頭包,民進黨也不能免俗。有人開始檢討兩岸論述、抗中保台,彷彿當作主要戰犯。反而是,九二共識、避戰謀和,國民黨陶醉於選票肯定。其實,民進黨的互不隸屬、抗中保台,並沒有錯也符合國際主流。國民黨,這次應該是贏在消息面,不是基本面。二○二二與二○一八,投票率差距甚大,朝野宜正確解讀。從旁觀者來看,這次地方選舉所反映的,比較像是去年五月疫情擴大至逐步解封的民眾挫折感,包括確診管制、親友病故、生意遭殃、就業所得等所形成的滿足感失落。或許可以提早解封的管制措施,拖到投票日都還猶豫未決,選民對執政黨也就提不起勁了,防疫英雄陳時中的選情冷暖,相當具有象徵性,不單是他的個人問題。過去一年多,在野陣營的疫苗之亂、高端之亂,清洗了不少人台灣作為防疫典範的記憶。選舉結果顯示,這可能是執政者的失敗,多過在野者的成功。敗選檢討只嫌少,但若搞錯方向一個都太多。 話說回來,再好的論述、政策,也要有人出來闡釋。例如,防疫成功的故事,被在野陣營攻擊得面目全非,但民進黨似乎束手無策,任由缺乏政治敏感度、選舉經驗的衛生官員擋子彈,過半數席次的立委及民代沒幾個人挺身辯護。這種冷清場面,對比在野陣營認知戰一路追打,許多民眾心裡可能不免滋生疑問:防疫成功是執政黨的基本責任,反而是背後有什麼弊案,一如在野黨之繪聲繪影不無可能?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配合其民進黨(拒絕同屬一中)造成台海緊張之陳腔濫調,竟令違反全球認知的似是而非,模糊了誰是侵略者的明確認知,民進黨亦乏人有力正面對決。晶片戰爭,西方正在半導體去中化,台灣的中國協力者卻胡謅去台化,民進黨好像對那些瞎扯也無力反擊,還得台積電出面說明。言論戰場拱手讓人,何能激發支持者、中間選民的熱情? 民主選舉,只要公正,剩下就是選票定輸贏。九合一,不論各黨如何檢討,輸的一方,最起碼人事、政策要改弦易轍,才能讓選民耳目一新。國民黨贏了,仍有世代交替的呼聲,何況民進黨。這次選舉,小英提名權大握,可惜二○二○榮景不再。政策檢討,內閣改組,是民進黨的課題。假使這次選舉果真造成內閣改組,到了二○二四美麗島世代(受刑人與辯護律師),應當會跟局外入場的小英同步離開該黨核心。屆時的決戰,恐怕只能交給距離黨外更遙遠的世代來完成。立場、主張、政策、論述,會出現什麼樣的新面貌,可以說是這個本土政黨的挑戰與機會。阿扁留下的殘局,小英也曾完美示範過,民進黨必須進化以求突圍。這次,想必本土支持者與對手,乃至美中日幾股外力,都會密切注意。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2-21
擺脫台灣「行人地獄」的惡名

擺脫台灣「行人地獄」的惡名

  國際媒體CNN上週在其〈每週旅遊新聞信〉報導,台灣以美食小吃、自然風光和好客聞名,但險象環生的交通令人卻步,有如「行人地獄」(living hell)的亂象,不利國際觀光。報導還指澳洲、加拿大、日本與美國等國的官方國外旅遊指南,明確點出台灣道路亂象,促請其國人注意。台灣的交通不安全,成為另類國際共識,必須正視。 綜觀各國所指的亂象,主要是汽、機車駕駛不守交通規則,不僅橫衝直撞,燈號剛變換時闖紅燈、搶黃燈,不尊重行人路權,行人過馬路要提高警覺,即使綠燈穿越時也須小心,巷弄之間更常衝出車輛;尤其「機車停在人行道上,甚至直接騎在人行道上」,「計程車和公車可能無視其他車輛,急切到路邊載客」。 交通不安全,除了讓台灣不光彩的名聲遠播,國人也付出代價。不但不利發展觀光,有礙國際形象,統計顯示,台灣一年交通事故奪走約三千條人命,相當於每十萬人有十二.六七人亡於車禍,大約是日本的六倍、英國的五倍,在已開發國家的道路安全排名後段班。其中,機車騎士佔死亡逾六成,受傷七成五,尤以年輕人無照騎機車者為多。 對於這一現象,前交通部長賀陳旦去年曾強調,交通死亡比率嚴重且持續增加,已是國安問題,疾呼「搶救道路亡魂」為全民急務。在CNN報導之後,有立委要求交通部改善,否則交通部長就該下台。這一主張,容或出自對交通問題的關注,本質上仍是政治人物的慣性思考,台灣的交通亂象,絕非只是政治問題,也牽涉國民性或社會文化。 誠然,在改善交通的所謂三E政策,即教育(Education)、工程(Engineering)、執法(Enforcement),政府都責無旁貸。其中,交通工程設施的改進,舉凡人行道連貫而好走、道路號誌設置、車輛行進標線、道路設計、降低壅塞等,都是主管機關的責任。交通執法,如重罰酒醉駕車、開罰汽機車路口未禮讓行人、取締超速及違規停車等,交通及警察單位不能馬虎。至於交通教育,從駕駛執照取得、交通法令宣導、違規後再教育等,也是主管機關分內要務。此外,取法乎上,師法瑞典等先進國家實施「零死亡願景 (Vision Z)」政策,以減少交通死亡人數,建立交通安全的社會,也是重要目標。 必須強調,改善惡名在外的台灣交通亂象,政府負相當的責任,駕駛人或公眾的守法自律也至關緊要。從CNN到各國所指的台灣交通亂象,主要是我們的交通規劃和實務「以車為本」,而非行人優先,常置私人行車方便的考量於行人和公共運輸便捷之上。事實上,即便是開車族,當行人的時間也常多於在車上,建立「以(行)人為本」的交通文化,配合機車騎士及開車族守規矩和行車禮儀,不把馬路當自己的專屬空間,是去除「行人地獄」惡名的根本工作。 對於生活在台灣的人,交通亂象司空見慣:路邊紅線停車很普遍,併排停車經常見、機車路邊騎樓隨意放;自行車和機車不但騎上人行道,常逆向行車,有時還叭行人嫌擋路;開車左轉搶先行,路口轉彎不讓人;上下高速公路匝道突插隊、車道任意變換、行駛路肩;紅綠燈在有些地方僅供參考,夜間更形同虛設;人行道或狹窄、停滿汽機車,或被路燈和變電箱所擋,有的店家還在門口擺上盆栽或招牌;騎樓尤常高低不平,不利嬰兒車及輪椅通行。在路邊傳統市場或夜市,機車一路徐行,騎士邊騎邊巡看或詢價,危險且有礙他人,也搞得烏煙瘴氣,路人掩鼻吸廢氣。如此這般,違規如家常便飯,禮讓絕無僅有。台灣人走在路上,不但「馬路如虎口」,也常不便於行。 在檢討交通亂象的議論中,橫衝直撞的機車備受關注。首善之區的台北,捷運成網,公車是全台灣唯一能有效讓上班族通勤的城市,仍有約九十五萬輛機車穿梭呼嘯於大街小巷之間,不僅有礙已開發國家首都形象,且構成空污和噪音主要來源之一,最應優先改善。越南首都河內已宣布二○三○年起禁止機車上路,台北或可參考。 從社會文化層面看,行車有我無他,重個人甚於整體,是台灣交通特色;從生活教育著手,實踐行車禮儀為根本之計。同時,政府做好公共運輸投資經營管理,台北以外地區尤應受重視。個人方面,若更多人把開車、騎機車改為使用公共運輸工具、自行車或步行,有如丹麥等北歐國家所實現的交通方式,利人利己,也有助擺脫「行人地獄」惡名。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2-13
佛系打法無法對抗中共認知戰

佛系打法無法對抗中共認知戰

  民進黨選舉失利,各界檢討之聲湧現。有些人愛之深、責之切,提出建設性意見;有些人則看衰綠營,認為敗選乃政績不佳,咎由自取。而黨內除蔡英文總統辭去黨主席,更組成檢討小組探討敗因,求取改進良策,盼二○二四大選東山再起。政黨競爭,勝則執政,為民服務,創造福祉;敗者在野,監督施政,揭弊清污。然而,選舉中部分攻擊民進黨的策略,固然發揮了打擊綠營的效果,但不能視為選舉常態,因為其實際作用則在誤導台灣人的認知,使之喪失對抗中共的意志與勇氣,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應。 藉由發布假訊息形成對事件的錯誤認知,並在網路、媒體及社群平台、群組同溫層內傳播,形成一個封閉高牆內相互取暖的民粹堡壘;這是新型態的認知戰。這種認知戰來自於敵對國家或陣營,意圖扭曲事實,徹底妖魔化對手,摧毀其形象與公信力,在網路科技飛躍成長的今天,確實發揮了很大的效能。例如,俄羅斯近年常利用網路駭客攻擊介入美國選舉,除了暗助特定候選人,更有意挑起美國的種族仇恨、社會矛盾,貧富對立,煽動仇恨值,意圖全面摧毀美國所代表的民主價值與文明。而中共及其代理人對台進行的認知戰,主要在對台灣民眾散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假象,意圖使之產生認同感,並以此民族認同而貶低普世價值,進而在假訊息氾濫之下,抹殺台灣的民主、自由、多元,刻意製造台灣貧髒亂的負面形象。「中國崛起」加上「台灣沒落」顯然在為中國併吞台灣提供正當性。這種認知戰不但存在於選舉中,在平時更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之中,已成台灣安全與認同的最大威脅。 坦白說,此次選戰民進黨幾近全面崩盤,認知戰是潰敗眾多主因中最不可忽視的。而中共對台認知戰議題包羅萬象,主軸則是兩岸關係,極力抹黑堅定支持「抗中保台」陣營,主導社群平台的統派同溫層輿論趨向,掌控話語權,試圖描繪出台灣不親中、不接受九二共識,就會前途暗淡的景象。這些認知戰,包括在疫情期間全力攻擊政府擋疫苗、護航高端,指控民進黨政府為了炒股、官商勾結,賺取黑錢,罔顧民眾的生命健康;另一個大招則是支持民進黨就是上戰場,就要承受戰亂流離的苦難,把民進黨與戰爭畫上等號;尤有甚者,鼓吹台商必須西進,依賴中國,才是台灣出路,一旦轉往先進經濟體投資,就是「去台化」、「掏空台灣」。此一認知戰企圖塑造出民進黨政府成為美中對抗的棋子,任由美國擺布。於是,支持民進黨,等於戰爭,等於掏空台灣,等於自甘扮演美國的棋子,是中華民族的罪人。這些都不是事實,卻眾口鑠金,加上執政黨辯駁乏力,自然被當成默認,造成選民人心惶惶,認為台灣處於高度地緣政治風暴,支持綠營會激化兩岸對立,造成以「抗中保台」為訴求的民進黨大敗。 中共一方面加大壓力,一方面卻誤導輿論,栽贓台灣。去年以來,中國接連禁止台灣農產品、水產品、酒、茶輸入,明顯報復台美關係日趨緊密,卻假借技術性議題,將責任推卸給民進黨政府。台灣農產品的品質是世界等級,卻因國內市場狹小,且中共常略施採購小惠,造成台灣農民失去戒心,擴大生產規模,不知不覺淪為中共經濟戰的肉票,企圖挾此向台灣勒索更多的政治贖金。中共一而再,再而三,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明顯就是以政治立場作為貿易障礙,卻反而抹黑台灣產品的控管疏失;遺憾的是,親中媒體、政客卻偏袒中共,與之呼應,歸責民進黨,成為中共的「魔鬼辯護士」。事實上,中共抵制台灣的農、漁、酒、茶,在我國每年出口總額中佔比極低,不會對我造成重大損失;但對於我出口中國較多的資通訊產品,由於中國對我仍是依賴狀態,因而不敢輕舉妄動。儘管如此,我國仍不可不防,必須先做好準備。 總之,武統的代價太過昂貴,中國必須同時對抗美、歐、日等西方國家的結盟;因此,認知戰恐將成為中共對付台灣的最重要武器。尤其,中共的認知戰在此次選舉中發揮了重大效果,勢必鼓舞它加強對台興風作浪,撕裂台灣。由此可見,抗中保台陣營如何有效反擊中共認知戰攸關台灣安全。令人不解的是,民進黨特定人士竟然指責自主與民進黨協力對抗認知戰的綠營支持者為「側翼網軍」,卻無視部分直播網紅自視為民意主流,對綠營頤指氣使。古語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智者畢竟只是少數,社會的現實是「三人成虎」,因此輕忽敵人造謠抹黑的認知戰,企圖以「愛與寬容」,感化競爭對手,效果有限,亦無法讓民眾了解真相。如此佛系打法,無法與敵人傾全力策動的認知戰對抗,民進黨必須深刻體悟,更有責任讓民眾有所清楚認知,才能使台灣跳脫中共認知戰的陷阱。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2-12
地方經營這條路

地方經營這條路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地方版圖又縮小了,撤退到北港溪以南。選舉結果,防疫表現,不成比例,孰以致之?一片低迷中,小英一項餐敘檢討敗選因素,席間達成共識,該黨應大規模檢討,並廣邀年輕世代參與,讓決策層面更多元。昨天,該黨中常會,推舉陳其邁代理黨主席,鄭文燦擔任檢討小組召集人。勝利者彷彿什麼都對,失敗者則百般不是,成王敗寇也適用在民主選舉。從旁觀者來看,民進黨還有一個盲點,那就是:即便二度執政了,仍疏於地方經營。 與國民黨相比,民進黨不乏全國性的政治明星,但較缺少地方型政客(politician)。國民黨有地方型政客,長期蹲點地方,編織縝密的人際網絡,而且跟在地經濟利益掛勾,形成一種區域型的利益共同體。那些地方型政客,幾乎整個政治生命都在地方,也形成了不少家族政治企業。這種政治工作者,眼光聚焦在地方的各種選舉,獲得職位便有技巧地分配利益,對選民則從事人情式的服務,以及拉攏式的建設小惠。一旦選舉失利,他們的利益難免受阻,於是下一次選舉的復仇動機較為強烈,特別是當對象是民進黨的情況下。 當然,國民黨的地方型政客,並非民進黨所能複製,或者說,其他政黨也難以複製,因為它是歷史累積的產物。一九四九班師台灣,國民黨作為外來政權,如何控制台灣社會,接受它的統治合法性,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在中央,有以蔣氏為首的侍從體制,控制著國家機器。在地方,則結納從白到黑的有力人士,以聽從由上而下指令的模式,犒賞各種地方職位(政府機構、民間組織)。那些地方型政客,對外來政權效忠,報酬是政治與經濟利益。那些地方型政客,謹守本份維護國民黨地方版圖,不敢越位貪圖更高的職位,除非上頭欽點拔擢。否則,便要承擔司法伺候的後果。至於不滿外來政權、不願與之合作的人士,在二二八、白色恐怖以來大體上遭到肅清、壓制,在地方政治上只有零星的機會。 中央有侍從,地方有跟班,外來政權建構的二元系統,民主化之後仍延續下來。只不過,若干地方型政客大尾起來,在地方政治獲得較大的自主性。尤其是,國民黨失去中央政權之際,更仰賴他們維繫政黨命脈。這種在地勢力,即使國民黨在野,還是擁有堅韌的生存力。各級地方民意機構,最大黨其實就是這種勢力的串連。誠然,時代進步、民智漸開,這種系統也在萎縮中。但它仍是其它政黨所沒有的優勢。民進黨奪得縣市長,也得適度滿足他們的利益,各種施政才能順利進行。他們在地方盤根錯節,也使得新的地方政客不易擠進這個俱樂部。比較常見的是,民進黨招納原本偏藍的地方勢力,但改革色彩又導致無法像國民黨那樣,提供地方型政客源源不絕的奶水。 此所以,所謂的地方經營,民進黨不易追上國民黨,其它的新政黨亦然。就民進黨而言,從地方嶄露頭角的人物,往往很快就躍進到立法院,該黨執政時更可直通中央部會。這種模式,導致民進黨的地方經營無法像國民黨地方型政客那樣,各地都有一批人,死心塌地在耕耘選區,以鞏固地盤、獵取利益為業,他們對能力與履歷有自知之明,亦知中央被「頂層結構」把持,故兢兢業業地在地方看守地盤與利益,形成他黨難以撼搖的「基層結構」。但,隨著民主深化,地方政治這一塊,漸有年輕世代投入,從公民意識、社區營造等另闢蹊徑,以將台灣打造為現代公民國家。這方面,有些小黨跑得比民進黨還快。民進黨如何發展出自己的路數,是該黨必須面對的課題。二○一六、二○二○與二○一八、二○二二的對比,充分說明這個課題的迫切性。政治理念,現代政黨不可或缺,但貼近人民生活的現實,同樣不容忽視。 國民兩黨,前者像是「頭腦萎縮、四肢健全」,後者則似「頭腦靈活、四體不勤」。這種差異性,致使他們在中央或地方的競爭,表現出不同的強項與弱點。過去民進黨有「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實際上在地方蜻蜓點水,還是靠理念宣傳戰完成政權轉移之夢。直攻中央得來速,遂令地方經營遲未獲得應有的重視。這次選舉顯示,民眾黨、時代力量等,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我國走上民主三十年了,地方政治的現況大體上一仍舊慣,「超穩定結構」選區還是銅牆鐵壁。當年,李登輝利用它完成寧靜革命。而今,它成了民主向下發展的荊棘之路。台灣民主如何向前行,這跟轉型正義同樣充滿挑戰。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2-01
「白紙革命」傳達了什麼訊息?

「白紙革命」傳達了什麼訊息?

中國爆發被形容為「白紙革命」在各地騷動,會不會從形容詞變成動詞?目前尚難斷定,但是已經有人聯想到六四事件。(美聯社) 伊朗「頭巾革命」,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週召開特別會議,決定成立真相調查團。中國對此提出臨時修正案,企圖取消調查團,最後被其他成員國否決。表決時,中國投了反對票。泥菩薩過江,中國爆發被形容為「白紙革命」的各地騷動。聯合國人權辦公室發言人:我們呼籲(中國)當局依照國際人權法律及標準對抗議活動作出回應,任何人都不應因為和平表達意見而被任意拘留。至於習近平,先前也許忌憚對台灣九合一選舉產生負面影響,如今少此懸念,如何動手鎮壓,應該可見真章了。 在此之前,G20、APEC,習近平在新冠疫情三年以來,首度與西方領袖會晤,展現二十大三連任後的戰狼外交強勢回歸。另,德國蕭茲一日往返訪問北京,以及明年初法國等領袖敲定訪問中國,有日本媒體嘲諷是歐洲的「朝貢外交」。烏俄戰爭,能源、糧食引發經濟與人道危機,若干歐洲領袖私通普廷斡旋不果,轉而與中國外交穿梭,冀其協助終止這場危機,附帶關切台海和平穩定,念念不忘的則是中國市場及本國經濟。無數英雄競折腰,想必,習近平對戰狼外交、專制治理模式、東升西降更加自信滿滿。不料,風光返國,迎接他的卻是「白紙革命」。 在新疆烏魯木齊公寓火災之前,還發生河南鄭州富士康工廠封控事件。當然,清零三年的封控衝突,不只這兩件事情。可以說,火藥味已在四處瀰漫,只要點燃一根火柴就會燃燒起來。各地不滿民眾,隨意湊合在街頭,便形成一股運動,不必有人出來領導、組織。對地方官員而言,黨中央沒有下令,不敢自作主張,可謂防不勝防。不滿民眾的口號,也顯示他們的不滿,已經從清零政策限制自由、妨礙工作、減少收入、醫療照護不保證,上綱到不要核酸要自由,不要健康碼,不要獨裁要民主,不要終身制,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乃至於,中國不需要皇帝,共產黨下台;最後,連習近平下台也喊出來了。這些呼聲迴盪著,二十大前夕北京四通橋的抗議布條: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二十大剛過,如此火星子亂爆,已然成為習近平的一大挑戰。 「白紙革命」,會不會從形容詞變成動詞?目前尚難斷定,但是已經有人聯想到六四事件。一九八九,二○二二,中國的情況差距甚遠。不過,初步來看,有一個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中國權力高層出現裂痕。一九八九,鄧小平為首的保守派,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對胡耀邦去世後的民眾自發致意,及其形成的要求改革運動,持有截然相反的政治定性。而今,二十大現場,胡錦濤公然被習近平下令架離,乃至先前李克強對清零政策造成經濟下滑之自行其是,加上民眾對清零政策帶來的生活、生命焦慮,可能也醞釀了揭竿而起的溫床。於是,二十大結束,明年春季兩會,之間的「換屆真空期」,以及,清零政策由緊往鬆調整的混亂期,民眾積了三年的悶火終於宣洩而出。 被習近平視為政治正確的清零政策,從一開始就令人懷疑不單是基於防疫,而是預演更大範圍的數位極權統治,「大白」宛如文革時代的紅衛兵,所有民眾必須順從他們「政治壓倒一切」的封控。生活日常,總體經濟,都可以為了這個不便明講的目標而犧牲。此所以,其他國家政府的疫苗普及率、與病毒共存,至今未受北京當局認同,仍堅持嚴格封控才是硬道理。上海積極執行清零的市委書記李強,北京清零低端人口的市委書記蔡奇,二十大雙雙晉升政治局常委,這種巧合所透露的訊息十分值得玩味。二十大說明,習近平想的跟胡錦濤、李克強不一樣。更可怕的是,習近平想的可能跟十四億人不一樣! 目前,西方對「白紙革命」多未表態,白宮僅止於聲明支持示威者和平抗議的權利,「總統不會為世界各地的示威者發聲,因為示威者自己會發聲」。反倒是,北京有太子黨、官媒直指「肯定有境外勢力參與」之際,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將訪問中國。先前,香港被二度回歸,西方的呼籲也白費唇舌。此外,拜登政府早已表態:「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無可能,伊朗的「頭巾革命」,中國的「白紙革命」,西方會出現不同反應,而歐洲國家在烏俄戰爭之下,也不樂見增加中國內亂的變數。無論如何,至少習近平對三連任後的頭號挑戰會採取什麼態度,有助於國際更進一步摸底他的權力圖像。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1-30
防疫成功 選舉失策

防疫成功 選舉失策

九合一大選因為是地方選舉性質,民進黨訴求的抗中保台,似未引起廣泛的、積極的共鳴,特別是在超穩定結構選區。圖為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晚帶著秘書長林錫耀(右)宣布辭黨主席,為敗選負責。(記者塗建榮攝)   經過熱烈的競選過程,九合一地方選舉塵埃落定。蔡總統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但慰留口頭請辭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朱立倫保證,國民黨未來一定會提名對的人,如此二○二四大選才有機會勝選。柯文哲則表示,民眾黨第一次參與地方選舉,選舉結果顯示地方經營仍需要時間。民主,已經成為家常便飯,這次的投票率不算高,顯示不少人並不重視這次選舉,因為它不涉及中央政府的政權輪替。 整體分析,有待中選會完整統計。初步來看,這次選舉結果,應該說是執政黨受到挫折,在野聯盟(藍、白、無黨)佔了上風。回顧最近幾次地方選舉,二○一四由於太陽花學運效應,民進黨獲得四席直轄市長、九席縣市長,友軍柯文哲贏得首都。二○一八在韓流夜襲之下,民進黨版圖縮水,直轄市長剩兩席,縣市長剩四席。韓國瑜被罷免後,陳其邁贏得補選。這次,民進黨在直轄市,丟掉桃園市,又回到兩席;基隆市、新竹市,也不克薪火相傳。去年底四大公投,桃園市都是同意票(國民黨背書)多於不同意票,警訊已見端倪。小英欽點的接棒人林智堅,一開始就遭遇論文門逆風,倉促之間換上鄭運鵬。於今看來,此一折騰拖累了桃竹選情。這麼要命的戰略錯誤,誰應該負起最大責任,這是民進黨要檢討的問題。 因為是地方選舉性質,民進黨訴求的抗中保台,似未引起廣泛的、積極的共鳴,特別是在超穩定結構選區。這個現象,不知國際如何解讀。反觀在野陣營,以抹黑防疫、抹殺國際讚譽的防疫成就。而林姿妙、高虹安涉貪疑雲,則被反咬成政治追殺。誠然,選舉本來就是各憑本事,什麼招數都用得出來。令人不解的是,在野的民進黨,政治攻擊火力十足,一旦執政卻變成他們在野時攻擊對象那麼軟弱無力,過半席次的立委沒什麼辯護能力,無法像過去那樣說服選民孰是孰非。 民進黨新的地方版圖,比二○一八還要低迷,零星亮點是陳光復光復澎湖,鄭朝方拿下新竹縣治竹北市長。一項今年六月的政黨支持度調查顯示,民進黨三十一.一%,國民黨十四%,民眾黨七.八%,這種形勢對民進黨本應有利。細加思考,選舉結果的落差,可能是國民黨的地方組織、動員依舊比較有力,而民進黨至今仍疏於經營地方,習於訴諸高層次的政治理念。然而,地方選舉比較接近生活日常,抽象的政治理念難起動員作用。另,在野黨的選舉策略,現在比過去更凌厲,仇恨值動員、棄保提名同志,還在打正規戰的民進黨,似乎有點措手不及。 不得不說,這次選舉,在野黨打得比執政黨還認真。綠營,蔡英文第二任期已過半,接班問題可能滋生內部矛盾,有損槍口一致對外的戰力。而在野的藍白陣營,著眼於兩年後的大選,卻有一個下架民進黨的戰略交集:民進黨敗選最大化,符合個別跟共同的利益。朱立倫,必須防止藍營出現新共主。柯文哲,為了大選入場券,必須保留藍白的合作空間。這次選舉,朱、柯各有所得。只是,二○一八到二○二○的逆轉已印證,這場地方選舉跟二○二四的大選未必有必然關係。更何況,林姿妙、高虹安各自的涉貪疑雲,未來仍有司法過程,「當選過關」還有變數。 台灣民主之路,方向已經確定,但前進速度還有不同看法。這次投票,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本可令民主向下扎根。尤其是,快速老齡化的台灣,通過十八歲公民權,堪稱一種世代正義。公民權向下延伸,可以促進有利於年輕世代就業、所得、生育的政策環境,避免我們的國家過度往社會福利傾斜,從而增加年輕世代的扶養負擔。但事實證明,公開宣稱支持十八歲公民權者,對其支持者進行反動員宣傳,致使四十一萬年輕世代還要繼續再等。而年輕世代的聲音,無法平衡日益老齡化的社會,世代矛盾是否會衍生更多問題,值得憂慮。 民主防疫典範,印太民主領頭羊,可信賴的供應鏈,對於這次選舉結果,相信這些台灣成就的人,對這樣的選舉結果要警惕,卻不能也不必懷憂喪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蔣萬安擊敗黃珊珊,就是否定政績吊車尾的柯文哲;國民黨的勝利,可能激化該黨基本教義派、本土實力派的矛盾。於是,二○二四還是個未知數。台灣防疫成功的故事,得不到置身安全自由者的肯定,具體讓國際社會見識到,台灣民主活力之不可預測。而今天沒有去投票的人,假使發現結果不如自己理所當然的想像,兩年後應該會更珍惜手中的一票吧。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1-27
別讓選舉抹煞台灣防疫成績

別讓選舉抹煞台灣防疫成績

  九合一選舉將於下週六投票。這場選戰被賦予多項意義,而超越地方選舉的層次。首先,這是今年八月台灣面臨中國高強度環台軍事演習後,所進行的一次重要選舉。面對台海情勢緊繃,選後呈現的最新民意傾向,將成為國際社會觀察的指標。另外,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能否突破高門檻而過關,將對台灣民主的往下扎根,帶來影響。 在民主國家,期中選舉常被當成對執政黨施政情況的檢驗。台灣這次雖是地方選舉,也被外界認為一定程度反映出民眾對蔡政府表現的評價。美國拜登政府在剛結束的期中選舉,未如選前各方評估,恐大敗於共和黨,民主黨表現較預期佳,而助於拜登總統繼續推動政務的正當性。蔡英文政府也是如此,剩下一年半多的任期裡,九合一選舉的結果,不僅影響執政團隊內部的權力結構,對未來施政,是更進一步的推力,還是會蹣跚難行,都將很快地揭曉。 然而,影響這次投票的因素,還包括政府對於武漢肺炎的防疫表現。過去兩年多,疫情反覆升降,帶給我們的各種衝擊,是整體社會難以抹去的記憶。近期疫情雖已放緩,台灣也重新開放國境,口罩等防疫禁令將鬆綁,民眾正逐步恢復慣常的生活。但針對政府防疫作為,在野方面仍不間斷地進行攻訐,有如挖傷疤般地,讓原本正癒合的傷口,又再被撕裂開來。尤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投身台北市長選戰後,更被其他政黨鎖定為箭靶,許多防疫批評多屬反覆炒作,目的在鞏固政治同溫層。但政治激烈攻防,民眾也陷入無謂的對立。 部分候選人不以端出政見爭取支持,用「升高仇恨值」方式展開政治鬥爭,是最為廉價。但也因為加大彼此不信任,反讓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過去為了對抗疫情,大家做到最大程度的團結防疫,現在疫情威脅降低,挑起仇恨的政客,則把團結當成贅語。不要忘記,世紀之疫的始作俑者在中國,國外研究機構多指向武漢病毒實驗室的外洩,是武肺的起源,加上中國政府放任病毒蔓延,導致全球受害至今。各國現正脫離疫情,或與病毒共存。唯獨中國仍執行錯誤政策,以清零為由實施強力政治控制,苛政更猛於虎。此等中共政權,對台虎視眈眈,並加大軍事壓力。我們面對的外部環境,險峻情勢更甚以往,國內政客卻想挑起民主內戰,製造政府與人民的對立仇恨,這是為誰卸責、誰最獲利,答案非常清楚。 政府的防疫作為,當然有檢討空間,但部分在野人士的批評,更多的是掣肘與阻礙。二○二○年疫情爆發之初,因染疫致死率高,首要之急在阻隔病毒於境外,當時卻被說成防疫過當。現今疫情朝流感化方向,多為輕症或無症狀,在野又渲染台灣新增染疫數是世界第一。過去台灣的防疫為國際典範,疫苗需求有限,對具效期的疫苗採購則採保守策略,待疫情攀升,在野則狂批為何政府不及早採購;而當政府緊急大量採購並發展國產疫苗,全球也處於搶購疫苗的賣方市場,在野又開罵為何疫苗買貴。防疫措施亦如此,原應中央與地方合作,但當中央管制強度高,不同政黨的地方政府則唱反調;當中央要放寬,則有地方唱衰,更遑論當時還有地方政府一度要繞過中央,試圖與中方洽購疫苗等醫療物資。部分政黨與政客將一場防疫作戰,當成政治較量,部分縣市因此疫情嚴重、幾成破口。政治凌駕結果,是以民眾受害為代價。 現在九合一選舉進入最後競爭階段,部分政黨與候選人又把過去對防疫的謾罵,再演一次,而且利用疫情放緩之際,更加肆無忌憚,包括「謀財害命」等不堪言語,都從候選人嘴裡說出。按其邏輯,政府這般不堪,台灣早該防疫崩盤。但從國際角度,我們的防疫成績仍被高度肯定,無論對疫情控管、疫苗接種、社會移動限制等,皆屬前段班,這與至今實施動態清零的中國,有如天壤之別。在這場抗疫戰爭,我們穩住台灣,走向後疫情時代,區域角色也更受國際重視。全民防疫努力的結果,不該被仇恨的語言所扭曲與抹煞。製造這類言語的背後,不單是為了選舉,更用重組且虛假的記憶,要讓民眾去自我否定,並繼續停留在疫情的陰霾與痛苦。這場選舉若看成是對過去防疫的再度評價,我們應要以更自信態度,為過往的奮鬥歷程,投下信任的一票。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1-18
選舉不能沒有是非

選舉不能沒有是非

  九合一選舉進入最後的肉搏階段,候選人之間短兵相接,攻防過程許多資訊揭露,也讓選民看到少為人知的面向。以新竹市長選舉為例,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被「吹哨者」檢舉涉嫌詐領助理費,要助理上繳加班費作為「公積金」,曝光的收支包含高洗頭、治裝、買卸妝棉等。這與高虹安從政以來塑造的清新形象,有極大的落差。高否認涉貪,並反指其他立委亦有類似作法。但這些辯解是否成立,司法機關應進一步調查並釐清。 根據媒體消息,「吹哨者」向國民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提供高虹安辦公室帳戶明細、發票單據等,總共十五頁帳目,收支款項多達四四五筆的「公積金」,款項日期最早從二○二○年高虹安就任立委後的二月十五日,記錄到同年十二月卅一日。六名助理中,最多者上繳超過卅萬元,最少也有兩萬元,反觀高個人只掏出三七七元。總計金額逾八十七萬元。高辦透過聲明解釋,辦公室「公積金」來源是幾位辦公室幹部體恤國會業務繁重辛苦而自掏腰包贊助公用,絕非她個人「小金庫」。但這說法遭外界批評有違常理,畢竟國會助理薪資有限,若還要「上繳」,甚至達數十萬元,豈不變相減薪剝削。 何況,對於立法委員辦公室的運作,立院原就編有經費,包括行動電話費、文具郵票費、服務處租金補助費、辦公事務費、油料費、交通費等,高虹安當上立委,就要助理回捐,立院資深助理認為「太過大膽」。而且光看這第一年的支出明細,「公積金」多為高虹安個人用途。高甚至捨公務車不用,搭乘計程車往返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住所的車資,也從公積金支出。法院過去的判決見解已釋明,助理費及加班費都是公帑,民代不能重新分配,若挪用與職務相關者,涉「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若用以支付治裝、洗髮等顯與立委職務無關者,則涉及貪污治罪條例「職務詐取財物罪」。此外,「吹哨者」檢舉函提到高虹安的李姓男友每月從郭台銘創辦的永齡基金會獲五十萬元,這一年六百萬元疑似非正常薪資,「可能充作高虹安政治獻金」。若這也證明是用來資助高,另還違反「政治獻金法」。 相關疑點,未隨著高虹安陣營的數度澄清,化解外界疑慮,反而產生更多的問號。對高個人,或如其臉書所稱,為何其他立委可以,她卻「不能」,而深感委屈不平。姑且不論這是否為轉移焦點之舉,但這般自陳,豈非更加佐證「吹哨者」的指控,均屬事實。倘若高對於立委辦公室的治理手法,尚且如此,有朝一日選上新竹市長,對於逾千名市府人員、四十多萬市民,以及掌控二百五十多億元市府預算,又能有何種期待?國民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基於選舉競爭而指控,外界得一窺高虹安對助理費的使用爭議。正當社會盼望能深究此案並公開更多資訊,傳出在國民黨中央介入後,林轉而收手,這讓外界懷疑藍白兩黨是否為了共同利益而有所妥協。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新竹換台北」,雖同遭兩黨中央否認。但高虹安深陷詐領助理費之際,國民黨沒有趁勢追擊,以翻轉竹市選情,而是由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在這時間點辭去立委進行造勢。這背後的藍白曖昧,不免令人諸多想像。 「選舉不能沒有是非」,更不該被政黨之私利所凌駕。新竹市規模雖不比其他的六都或縣市,但因市長選舉的「三腳督」激烈競爭,相關陣營對於爭議事件的處理,已經超越候選人個人層次,而是拉高檢視民進黨、國民黨與民眾黨這三個黨,在維護廉潔問政的堅持態度。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雖稱全黨支持林耕仁,但對高虹安「輕輕放下」,少有批評。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更是大動作召開記者會護高,罵造謠抹黑,要求還給新竹市民乾淨的政治環境。諷刺的是,柯要的乾淨政治,不就應該從釐清詐領助理費的案件開始?前新竹市長林智堅因論文事件,民進黨中央陣前換將,林不選桃園市長,並衝擊在竹市的輔選能量,但民進黨還是畫出那一道底線。反觀藍白均只想避免在高虹安事件的衝突持續,把民眾要求的真相與處置,晾在一旁。新竹市民能否接受,與其有選情連動效應的台北、桃園等縣市,乃至一般民眾、甚至原本對高虹安有所期待的年輕族群,是否會買單,都不無疑問。藍白縱想降溫,但這外溢效應,已正擴大中。
自由時報社論 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