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宣布打造「台灣之盾」 專家:增強持久戰能力

總統賴清德雙十演說宣布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俗稱台穹)」,專家指出,此構想非單一新武器系統,而是整合既有及未來防空資源、強化分散與備援能力的長期工程。(記者塗建榮攝)

總統賴清德雙十演說宣布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俗稱台穹)」,專家指出,此構想非單一新武器系統,而是整合既有及未來防空資源、強化分散與備援能力的長期工程。(記者塗建榮攝)

總統賴清德宣布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俗稱台穹)」,專家指出,此構想非單一新武器系統,而是整合既有及未來防空資源、強化分散與備援能力的長期工程,若未來能夠成功整合國內外各類武器系統,便可發揮「一加一大於N」的分散備援作用,大幅提高裝備的戰場存活率以及整體防空效能,增強台灣面對複合性攻勢時的持久抗戰能力。

整合防空資源 強化分散與備援

國防院副研究員舒孝煌昨受訪說,「台灣之盾」應被視為一個循序漸進的整合計畫,而非像美國發展單一全新系統那樣的作法。他說,目前我國已有例如NASAMS、愛國者三、天弓二、天弓三、天弓四(強弓)等各式飛彈系統,各自擁有獨立的射控與擊殺鏈(kill chain),一旦某套系統被摧毀,其運作即會中斷。

他說,若未來各種武器間,能透過如美商諾格的「整合式戰鬥指管系統」(IBCS)這類的技術,將陸海空各方的搜索雷達與發射單元連結,便能發揮「一加一大於N」的分散備援效果,雷達或發射單元被擊毀時仍能由其他系統支援運作。

舒孝煌指出,國軍建立戰場防空共同圖像的趨勢已推動一段時間,本次強調藍圖是合時宜之舉;他同時提醒新一代低可觀測目標與匿蹤無人機等威脅,及不同波段雷達間互補的重要性。

至於守住中國空襲第一擊的必要性,舒孝煌強調,共軍若欲兩棲登陸,首波將以削弱我方防禦能力為要務,透過飛彈、網攻、電攻等混合手段破壞我方行動能力,因此分散、備援與國內外系統整合,是維持長期抗戰的關鍵。

前空軍飛彈預警中心指管長、台灣智庫諮委周宇平受訪表示,最重要的整合就是將現有感應器(雷達)系統結合後作分析評估,再決定攔截系統與接戰方式,而整合過程中程式原始碼交出等資安風險也不可忽視。

周強調,未來防空指揮官須能熟稔各類偵搜與攔截系統,在系統判斷導彈落點、選擇攔截方式與戰備彈量,才能更有效的執行攔截作為。

周宇平指出,雖然我方正推動像IBCS這類「偵打一體(sensor-to-shooter)」的指管系統,藉以串連偵蒐與反敵機、反飛彈能力,但要達成如以色列各系統般的密集防護,台灣面臨地域大小、實戰經驗與攔截速度等挑戰,仍需投注相當的努力。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