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訊

朝聖護國神山 美記者:在台積電看到上帝容顏

朝聖護國神山 美記者:在台積電看到上帝容顏

劉德音認為,毅力與好奇心是台積電工程師與眾不同的特質。(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美國記者海弗南(Virginia Heffernan)在3次請求下,終於獲許進入台積電參觀並採訪。她在「我在一家半導體廠看到上帝容顏」的長篇報導中說,這是一趟對「護國神山」的朝聖之旅,這座山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其神殿有個不起眼的名字:台灣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劉德音說,毅力與好奇心讓台積電的科學家與眾不同。 這篇投書《連線》雜誌(Wired)的報導說,2020年台積電進入全球10大最有價值企業排行榜中,如今其市值超越臉書母公司Meta與石油巨擘艾克森美孚(Exxon)。台積電也是全球最大邏輯晶片製造商,並生產92%全球最先進晶片,該等級晶片用於核武、飛機、潛艇與極音速飛彈,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生產全球3分之1矽晶片,尤其是用於iPhone與Mac的晶片。每6個月,台積電13座廠中的1座,亦即台南18廠就為蘋果生產100京(quintillion,10的18次方)個電晶體。 報導指出,這家幾近壟斷全球最佳晶片與服務的公司成為台灣「矽盾」,而這也許是20世紀現實政治最堅固的人造物,強奪台積電形同宰殺全球會下金蛋的鵝。 如果台積電晶片從世界消失,每個新iPad、iPhone與Mac將立刻成為磚塊,台積電對人類的無形而又不可或缺性,如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014年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說的:「基本上,有空氣——,以及台積電」。 該文說,台積電工程師起薪每月5400美元(16.45萬元台幣),以台灣標準來看,薪資不錯。董事長劉德音說,讓台積電科學家與眾不同的是好奇心與毅力,令人驚訝的是,宗教也很普遍,劉說,「每位科學家必須相信上帝」。他說,「我們做的是原子建構,我告訴我的工程師,像一個原子大小的人進行思考」。他引用聖經箴言的一段經文:「隱藏事情是上帝的榮耀,查明事情則是人的榮耀」。 文章說,對一家公司而言,實質維持龐大經濟部門,同時也維繫全球民主聯盟,似乎是英雄事業,然而,這可能不是台積電最令人驚嘆的成就。去年春天,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圖茲(Adam Tooze)在Vox節目《以斯拉.克萊恩秀》(The Ezra Klein Show)中駁斥晶圓廠只是強大商業與地緣政治力量的觀點。 他告訴主持人克萊恩說,「你想想圍繞台灣的衝突;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只是供應鏈的問題,它也是人類最偉大的技術與科學成就之一,我們以奈米級程度做出這些東西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面對上帝的容顏」。作者說,她向劉德音轉述圖茲的話語,他默然同意,不過修飾該觀點說,「上帝意謂自然,我們在台積電描述自然的容顏」。
魏國金 2023-03-25
中國6億棟房 空屋壓垮經濟

中國6億棟房 空屋壓垮經濟

中國房屋空置率高,目前共有6億棟房屋建築,平均2人就有1棟樓。(歐新社資料照) 中國房市綁架地方財政 玉石俱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迎來泡沫危機,供需嚴重失衡,隨著高聳的大樓一棟接著一棟蓋起來,中共國務院公布,目前中國城鎮和鄉村共有6億棟房屋建築,平均2個人就有一棟房,空置率相當高。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地方財政及房地產綑綁,若中國當局無法解開這個難題,房地產市場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重挫中國經濟。 去年6月底,中國因「爛尾樓事件」引爆大規模停貸風暴,衝擊房地產市場及金融系統,爛尾樓屋主串連停貸行動在江西爆發,中國各地受害屋主串連響應,蔓延之快令當局不敢大意,許多地區建案業主喊出「不復工不還貸」,主張建案若不如期動工興建他們已購買的大樓,即停止繳交房貸。當時集體停貸潮燃燒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加上當時動態清零,使經濟復甦緩慢,資金斷鏈恐致建商破產潮。 中國房地產迎來泡沫危機,供需嚴重失衡。(歐新社資料照) 房市嚴重供大於需 多重原因導致中國房地產引發泡沫危機,其中供需失衡的影響尤為顯著。截至2022年8月為止,中國已有326處建地出現爛尾樓,除了中國國內以外,香港房市也浮現泡沫化跡象。數據顯示,香港2022年房屋銷售比2021年下降40%,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當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房屋銷售量大幅減少,導致房企收入大幅下降,加之房企新增海外債務枯竭,國內新增債務也明顯少於同期。房企流動性、償債率逐月惡化,恆大及佳兆業去年遭穆迪撤銷評級,推測還有未爆彈,更多二、三線或民營地產公司恐遭撤評,掀起新一波「撤評潮」。 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精華地段房價高於紐約、洛杉磯。(法新社資料照) 防疫支出近1.5兆 中國地方財政困窘 受到疫情封控、房地產監管等政策影響,中國去年的經濟情勢呈現疲軟態勢,即便官方接連祭出振興措施試圖保經濟,然而諸多的政策例如降費、減稅,反而令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大減,負擔加重。中國地方政府年度預算報告顯示,中國各省份在2022年光在疫情防控方面,就至少花費了3520億元人民幣(約1.5兆新臺幣)。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國中央為刺激經濟,實施減稅政策,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此外,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打壓加劇了房地產危機,這也打擊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據統計,被中國政府視為重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總收入面臨雪崩式衰退,去年出讓總收入約人民幣6.7兆(約29.2兆新台幣),較2021年減少約2兆元,年減23%。減幅創下近10年新高。 中國爛尾樓風暴一路延燒至國外。(法新社資料照) 中國爛尾作風 蔓延到大馬、倫敦 中國房地產狂奔了20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當局推動了房改。經濟學家邱萬鈞說,改革使得中國房地產開始進入商品化的新階段,「房價在這二十年,從1998直到2019年,它漲了幾乎近四五倍,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精華地段的單位房價甚至高於紐約、洛杉磯,但中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6到1/5,沒有足以支持高房價的背景。 由中國建商碧桂園斥資1千億美元在大馬的建案「森林城市」迄今已推行了8年,當地卻杳無人煙,已被許多馬來西亞人視為其國內最大型且最具爭議的爛尾項目之一,可容納70萬住戶的城市,最後僅入住2000多人,城市變「鬼城」。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認為該開發案完全不符合當地的消費水平,不僅炒房更拉抬房價,這已經不是投資而是殖民了。 英國倫敦也被侵襲,2013年首次進軍英國的中國地產商「總部基地」(ABP)原先與時任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簽約,計畫投資17億英鎊(約新台幣654億)打造倫敦新金融城,然而該開發案去年已經遭倫敦政府終止開發協議,收回土地,原先負責開發的中企總部基地也遭債權人申請清算。 中國當局推出多項救市措施,仍無濟於事。(路透資料照) 保交樓復工緩慢  近期有不少中國媒體宣稱中國房地產市場有「回暖跡象」,沒想到卻遭中國財經專家打臉,直言過去中共的無腦防疫讓中國經濟停擺,怎麼可能去年底才解封就這麼快轉變過去3年來慘淡的表現。中國保交樓行動推出將近半年,市調機構克而瑞發布最新報告,截至2022年底,中國有290個建案曾出現停工狀況,真正全面復工比例只有2成。 儘管該國政府自去年開始陸續推出多項救市措施,但從民眾需求、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等個面向來看,中國房地產隱然存在泡沫危機。
自由時報 2023-03-16
三星身陷暴風雨 拖垮南韓

三星身陷暴風雨 拖垮南韓

三星是南韓最大財團,業績表現波動牽動著南韓經濟。(路透資料照) 三星營收 佔南韓GDP20%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三星(Samsung)是南韓最大的財團,據統計,三星集團旗下主要子公司的營收自2017年開始,在南韓國內生產毛額(GDP)佔比一直維持在20%左右,因此三星業績的波動,都將牽動南韓經濟表現。 根據三星電子公佈的財報,公司2022全年獲利達43.4兆韓圜(約新台幣9374億),其中半導體業務貢獻23.8兆韓圜(約新台幣5140億)。各季來看的話,Q1為8.5兆韓圜(約新台幣1836億),Q2達9.9兆韓圜(約新台幣2138億),Q3為5.12兆韓圜(約新台幣1105億),來到Q4晶片業務獲利僅2700億韓圜(約新台幣58億),年成長暴跌近97%,利潤一落千丈。 南韓《中央日報》報導引述半導體產業知情人士稱,今年前2個月三星電子的記憶體晶片業務就虧損了3兆韓圜(約新台幣648億),隨著市場低迷持續到2023年,Q1單季營業虧損恐高達4兆韓圜(約新台幣864億)。 在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NAND(儲存型快閃記憶體)晶片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三星的損失慘重。這也將是自2008年Q4以來,三星相關業務首次出現虧損,當時全球正努力走出金融海嘯的衝擊。 三星半導體代工持續盈利,但不足以抵銷記憶體業務虧損。(法新社資料照) 記憶體部門巨虧 知情人士指出,三星半導體部門的代工業務有盈餘,但晶片製造部門的規模,不足以減輕記憶體業務的巨額虧損。裝置解決方案(Device Solution,DS)部門損失至少2兆韓圜(約新台幣432億),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 裝置解決方案一直被認為是三星電子最重要的部門,因為他創造了最大的利潤,直到去年底半導體價格急劇下跌,給該公司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包括記憶體、IC和晶圓代工業務在內的DS部門約佔三星營業收入的一半以上,出現營運虧損將嚴重拖累公司的業績表現。 根據三星電子晶片部門公佈的數據,過去的營運虧損分別出現在2008年和2001年,當時單季虧損皆不到1兆韓圜(約新台幣216億)。但隨著記憶體晶片價格崩落,這次三星的損失恐更為慘重。 記憶體價格崩盤,給三星帶來巨額虧損。(彭博資料照) DRAM今年上半年仍看跌 三星苦撐 三星電子日前公佈的年報顯示,由於全球晶片需求減弱,去年晶片製造部門庫存爆增76.6%。數據顯示,由於記憶體晶片需求減弱,三星晶片製造部門的庫存在去年底達到29.06兆韓圜(約新台幣6276億),比1年前增加12.6兆韓圜(約新台幣2721億)。與此同時,晶片平均售價下降了17%。 根據南韓政府數據,DRAM平均合約價從2022年上半年的約3.4美元,在12月已降到約2.21美元。作為基準的DRAM 8GB DDR4上(2)月平均報價為1.81美元,是4年前平均價格的4分之1。 DRAM價格在去年Q4暴跌34.4%,從Q3的31.4%跌幅進一步擴大。市場追蹤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預測,DRAM價格可能在今年Q1跌20%,Q2再跌11%;而NAND晶片價格將在Q1跌10%,Q2跌3%。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三星在中國的投資恐面臨龐大損失。圖為三星西安廠。(圖擷自三星官網) 中國半導體遭制裁 三星損失大 半導體需求長期低迷恐削弱三星的業績,全球經濟前景惡化,包括高通膨、歐陸能源危機和金融波動加劇,都打擊消費者信心和購買力、抑制需求。消費電子、家電產業疲軟也將影響零組件製造商,包括半導體晶片、顯示器和其他手機零件。 由於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生產技術,地緣政治風險也將給三星電子的記憶體晶片業務蒙上陰影。美政府在去年10月宣布,進行全面出口管制,阻止晶片製造商將設備運往為在中國的先進廠房。儘管三星獲得了1年的暫緩執行期,但美國政府可能不會將其延長到10月以後。 三星為在中國西安的工廠生產約40%的NAND快閃記憶體,美國的出口禁令代表這個半導體巨頭在中國的投資,將面臨巨大的損失。 晶片是南韓主要出口品,需求疲軟下,南韓經濟前景堪憂。圖為釜山港。(法新社資料照) 南韓晶片庫存 26年來高點 南韓統計廳本(3)月初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南韓晶片製造商的庫存率狂飆265.7%,來到1997年3月以後,近26年的高點。鑑於晶片是南韓主要出口品,南韓出口、經濟前景堪憂。 南韓今年2月出口年減7.5%,來到501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連續第5個月下滑,同時也是2020年以來,出口首次連續5個月下降。而經濟不確定性導致全球需求疲軟,晶片出口暴跌42.5%,拖垮整體表現。不包含半導體在內的情況下,南韓2月出口小幅成長0.8%。 由於全球晶片市場低迷,2月南韓半導體海外銷售額為59.6億美元(約新台幣1833億),去年同期為103.7億美元(約新台幣3190億)。南韓財政部長秋慶鎬(Choo Kyung-ho)在談到出口相關問題時也坦言,如果晶片需求沒有反彈,短期內出口復甦將受到限制。
自由時報 2023-03-15
廣告不實納管網紅 最重罰2500萬

廣告不實納管網紅 最重罰2500萬

公平會通過修正案,將網紅納入不實廣告的裁罰對象。圖為中國直播主直播銷售商品的畫面。(中央社資料照)   在社群網站以影音及撰文踩紅線 不論是賣家或薦證者一樣裁罰 〔記者黃皓宸/台北報導〕網紅、直播主、部落客若涉及廣告不實,要當心了!公平會昨表示,基於網紅等推廣銷售或代銷商品日益普遍,為防範網路廣告不實,昨通過「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網路廣告案件之處理原則」修正案,將網紅等社群網站用戶納入規範,若涉有廣告不實,將處新台幣五萬至兩千五百萬元罰鍰;另網紅若於社群網站利用影音及撰文,不論為賣家或薦證者,廣告不實一樣受罰。 公平會表示,廣告主不得為不實廣告,否則違反公平法第二十一條應予裁罰,而網紅等在網路上銷售或服務,不論銷售自身商品或服務,或由廠商提供商品或服務給網紅對外刊播銷售,網紅都屬賣家身分,故消費者看到的是網紅生動的銷售內容,若內容涉有不實,網紅都會被認定是廣告主,將依公平法予以開罰。 公平會說,網紅即使非賣家,而是幫廠商代言,其影音廣告中描述廠商的商品或服務值得推薦或親身體驗結果有效,此時網紅雖非廣告主,但仍是薦證者,若不實造成消費者損失,亦與廠商同負連帶賠償之民事責任;另網紅已知內容不實,依然和廠商故意為不實廣告,雙方將同時受公平法裁罰。 造成消費者損失 負連帶賠償責任 公平會舉例,例如直播主為促銷其商品或服務,於直播抽獎活動廣告,未同時揭露獲獎後,領取獎項資格之限制,造成買家誤判而衝動購買;又如網紅為銷售商品於YouTube等影音社群上刊播優惠,未完整揭露活動限時、限量或不適用之購買商品範圍等限制條件等,都包括在內。 公平會副主委陳志民表示,網紅等社群網站用戶在網路以撰文或影音推銷,不論是賣家或薦證者身分,均應遵守公平法,勿踩廣告不實紅線;修正案於今年二月二十一日公告起生效,裁罰金額標準以廣告主規模、輕重罪及是否為累犯等事宜而進行處分。
黃皓宸 2023-03-09
中國好友經濟崩盤 伊朗貨幣腰斬、巴基斯坦通膨63年新高

中國好友經濟崩盤 伊朗貨幣腰斬、巴基斯坦通膨63年新高

伊朗局勢動盪,匯價重貶。(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的好朋友經濟陸續出現重大危機,伊朗貨幣重貶,匯價貶破1美元兌60萬里亞爾,創歷史新低,自去年9月爆發示威抗議活動以來,匯價已經腰斬;巴基斯坦也慘兮兮,面對世紀水患及通膨危機,CPI年增率衝上31%,創63年新高,該國央行2日緊急宣布將利率上調12碼至20%。 綜合外媒報導,伊朗因核計劃爭議、侵犯人權以及向俄羅斯供應無人機,遭國際孤立,貨幣急速貶值,在非官方市場上,伊朗貨幣兌美元跌至歷史新低,貶至1美元兌60萬1500里亞爾,自去年9月16日爆發頭巾革命以來,匯價已經貶值50%以上。 由於物價急速飆升,伊朗通膨率攀升至53%,面對經濟困境,伊朗人一直在狂掃美元和其他硬通貨或黃金,希望保值。 巴基斯坦也面臨經濟難題,根據該國中央銀行數據,2月物價連續第三個月上漲,達到 31.55%,這是1960 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為了遏制通膨,巴基斯坦央行2日宣布將利率上調 300 個基點(12碼),政策利率直接來到20%, 創下1997 年 6 月以來最高。
自由時報 2023-03-03
元宇宙是錢坑?大廠抽腿不玩啦

元宇宙是錢坑?大廠抽腿不玩啦

全球先前掀起元宇宙(metaverse)狂熱,各科技巨頭皆投入相關領域發展,近期似乎逐漸退燒。(彭博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先前掀起元宇宙(metaverse)狂熱,從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微軟(Microsoft),到中國騰訊(Tencent),科技巨頭接連投入虛擬世界技術研發,積極推動相關硬體、軟體,但隨著獲利、成本壓力衝擊各科技公司,近期陸續傳出裁員、相關部門重整的消息,元宇宙熱潮恐成為曇花一現。 元宇宙在全球掀起話題後,一度帶動相關概念股宏達電(2498)狂飆,但隨著話題討論度降溫,宏達電持續面臨營運虧損。(彭博資料照) 元宇宙未給宏達電轉機 營收仍低迷 元宇宙自2021年掀起熱潮,也帶動相關概念股宏達電(2498)狂飆,但隨著話題退燒,宏達電業績表現似乎相對平淡。宏達電2022年合併營收達44.09億元,較前一年減少16.07%,仍未脫離營運虧損。1月營收2.15億元,年減40.2%、月減58%,來到2022年4月以來新低,同時也是單月同期新低。 僅管如此,宏達電全球業務總經理黃昭穎仍強調,元宇宙目前不是虛無飄渺,是現在進行式,宏達電持續投資技術創新、擴張生態系應用乙級開發新應用,而宏達電營收中,去年已經看到從軟體業務貢獻營收,不過,硬體仍需要未來3到5年發酵,但整體趨勢是正面。 宏達電1月於CES 2023 (美國最大國際消費性電子展)首日,發表一款同時具備VR虛擬實境與MR混合實境的全新消費型旗艦一體機VIVE XR Elite,2月底將在台灣、日、韓、歐、美開賣,市場人士預估,隨著新產品登場,可望挹注宏達電營收成長。 宏達電在去年7月發表首款元宇宙手機Desire 22 Pro,主打結合自家元宇宙生態系,但非旗艦機型,規格屬中階,價格在萬元初,但因亮點不足,市場反應平平。預計今年Q2將再度推出新款手機,同樣將結合元宇宙,定位和規格將比去年的Desire 22 Pro更高階。 中國騰訊近日也傳出,由於短期難獲利,該公司正放棄進軍VR硬體的計畫。(彭博資料照) 騰訊宣布放棄虛擬實境(VR)硬體計畫 騰訊去年推動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6月高調成立XR(延伸實境)部門,佈局元宇宙相關內容,構建虛擬實境軟體和硬體,這一部門僱了近300名員工。3名知情人士表示,騰訊正放棄進軍虛擬實境(VR)硬體的計畫,因為經濟前景促使這家中國科技巨頭削減元宇宙部門的成本和員工總數。 1名知情人士表示,根據內部預測,XR部門預計要到2027年才能獲利;另名知情人士則指出,部門也缺乏有前途的遊戲和非遊戲應用程式。消息傳出後,騰訊則聲明表示,由於硬體開發計畫出現變化,公司正在對一些業務團隊進行調整,但強調,不會解散XR部門。 臉書母公司在2021年大動作改名Meta,展現進軍元宇宙的決心,但至今還未看到明顯效益,公司就已面臨巨額虧損。(路透資料照) Meta元宇宙部門 2022年虧損4161億元 臉書母公司在2021年10月改名Meta,投入逾百億美元資金,展現進軍元宇宙的決心,引領市場掀起一波元宇宙概念跟風潮,但至今還未看到明顯效益,公司就已面臨巨額虧損。 根據日前公佈的財報,Meta負責VR技術、設備的部門Reality Labs在去年第4季營運虧損42.8億美元(約新台幣1298億),2022年總虧損達到137.2億美元(約新台幣4161億)。 Meta押注於打造沉浸式數位世界元宇宙,但至今持續虧損。這家社群巨頭去年表示,Reality Labs的虧損在2023年將持續擴大。市場也傳出消息,蘋果(Apple)即將發表自家的頭戴式裝置,預計Meta將面臨更強大的競爭。 微軟現前也曾表現出對元宇宙的興趣,近期則將焦點從轉移到AI上。(路透資料照) 微軟棄元宇宙轉抱AI 緊跟著Meta,另一科技巨頭微軟也表現出對元宇宙的興趣,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21年表示,元宇宙將改變大眾看待世界的方式,改變所有人參與其中的方式。但隨著短期回報有限,微軟似乎決定放棄元宇宙計畫,轉將部份資源投入AI(人工智慧)等其他領域。 微軟在1月宣布大規模裁員1萬人,解散工業元宇宙核心(Industrial Metaverse Core)團隊,這一團隊成立僅4個月的時間,團隊約100名成員皆被解雇。知情人士透露,公司現在希望優先考慮短期計畫,而不是那些需要花更長時間才能產生有意義收入的項目。 微軟其他元宇宙計畫也受到裁員影響,該公司在2017年收購的Altspace團隊,日前也宣布將在3月關閉AltspaceVR,剩餘成員將轉往微軟的Mesh團隊。微軟Mesh致力將VR虛擬角色整合到線上、虛擬會議軟體Teams當中,微軟先前也稱之為「通往元宇宙的大門」。 從近期的投資行動可注意到,微軟正在將焦點從元宇宙轉移到AI上,繼2019年注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3億)之後,微軟1月再度宣布,將投資科技新創OpenAI高達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31億),並將OpenAI推出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整合到自家搜尋引擎Bing當中。
自由時報 2023-03-02
電力只靠風電水力 這幾國辦到了

電力只靠風電水力 這幾國辦到了

在挪威,98%的電力生產來自可再生能源,水力發電為最大宗,近年風電貢獻也持續成長。(彭博資料照) 北歐及中南美國家 是環保模範生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努力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試圖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再生能源成為愈來愈受關注的議題。而目前全球已有數個國家,包括北歐的冰島、挪威以及中南美洲的巴拉圭、哥斯大黎加國內供電幾乎全仰賴再生能源。 透過水力、風力或地熱發電,不僅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還能降低電力成本,透過在地生產、供應,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 冰島擁有豐富水利、地熱資源,全國供電100%靠可再生能源。(歐新社資料照) 冰島電力全仰賴水力及地熱 冰島位於北大西洋,歐洲、北美之間,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冰島擁有大量的冰川、火山及溫泉,利於當地發展再生能源。冰川融水帶動水力發電,供應冰島70%的電力;火山、間歇泉和溫泉則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冰島年使用電量約172億度。 早在20世紀初期,冰島就開始利用水力發電和地熱資源,1960年代,冰島政府設立地熱基金,用於資助地熱研究和相關鑽探計畫的低利息貸款。但一直到1970年代後期,冰島仍有至少半數的能源仰賴煤炭和石油。直到19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機才促使改革。 冰島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相當快,到1985年,國內已不再使用進口煤炭、石油供暖,100%的電力和82%的初級能源來自在地的可再生能源地熱和水力。不必進口化石燃料也為冰島節省了大量資金。據推算,冰島地熱每年集中供暖產生的整體經濟效益達GDP的7%,相當於每人每年約3000美元。冰島政府也認為,光是利用地熱供暖,每年就可省下1億美元的化石燃料進口。 僅管冰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已經領先全球,該國仍認為自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冰島的目標是根據《巴黎協定》,到2030年將碳排放進一步減少40%,2040年實現碳中和,成為首批完全擺脫化石燃料的國家之一。 隨著全球各國減少化石燃料依賴,試圖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可再生能源成各國關注焦點。(美聯社資料照) 挪威是油氣出口國 98%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北歐的挪威是全球最富有、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領先者。在挪威,98%的電力生產來自可再生能源,水力發電為最大宗,覆蓋了約92%的發電量。近年風電也做出一定的貢獻,在10年內成長了10被,到2020年,佔總發電量的6.5%,成為挪威第2大發電來源。 挪威也是鄰國仰賴的電力淨出口國,2020年淨出口量達到創紀錄的20.5兆瓦時(TWh),相當於205億度。挪威也正努力擴大國家電網,以確保國內剩餘發電,更容易往南運輸。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國內發電多仰賴可再生能源,挪威仍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是能源淨出口大國。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2020年挪威能源產量多達87%用於出口。全球範圍來看,挪威是世界第7大天然氣生產國,供應全球3%的天然氣消費;同時也是重要的產油國,2020年佔全球石油產量的2.3%,在全球石油、天然氣供應方面發揮穩定的作用,特別是在滿足歐洲需求方面。 以減排方面來看,石油、天然氣產業是挪威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佔總排放的4分之1。目標是到2030年,將上游石油產業的排放量比2005年進一步減少40%,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 位於巴拉圭、巴西交界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大壩(Itaipu Dam)是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之一。(路透資料照) 巴拉圭100%電力是水力 還可出口賺匯 拉丁美洲能源組織(Olade)在2022年7月公佈的報告顯示,巴拉圭和哥斯大黎加的電力近100%來自可再生能源。 巴拉圭是台灣友邦,位於南美洲內陸,與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相鄰,國內經濟以農業為主,供電100%靠可再生能源,其中大部分為水力發電。位於巴拉圭、巴西交界巴拉那河(Paraná River)上的伊泰普大壩(Itaipu Dam)是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之一。 水力發電是巴拉圭主要使用的再生能源,儲量豐富,並且該國會將剩餘的電力,出口到鄰國阿根廷和巴西,整體約6成水力發電用於出口,佔GDP的6%。巴拉圭也透過生質燃料中,供應少量電力,主要來自甘蔗和木材。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領域,巴拉圭尚未充分開發這些資源,再可再生能源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 位在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也同樣是綠能大國,自2014年以來,可再生能源供應國內超過98%的電力,以水力發電為主,約佔75%,其次是地熱的13%和風力的10%;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供應的佔比,過去最高紀錄曾達99.99%。 拉丁美洲能源組織表示,目前全球有20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超過70%,其中12國來自拉丁美洲。而這20國約佔全球人口2%,與能源相關的碳排約佔總排放量3%。 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美聯社資料照) 再生能源3年內成全球電力主要來源 根據IEA的《2023年電力市場報告》顯示,從現在到2025年,90%的新需求將由風電、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供應。這樣的產量成長代表可再生能源將在3年內,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以35%的供應佔比超越煤炭。 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全球電力的需求將加速成長,未來3年日本的電力消耗量將增加1倍以上。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成長速度幾乎能滿足這全部的額外需求,表明供電的碳排放已接近臨界點。 目前全球主要供電來源是煤炭,每年提供10325兆瓦時(TWh),相當於10.3兆度電,佔總需求的36%,其次是可再生能源(29%)、天然氣(23%)和核能(9%)。 從現在到2025年,整體電力需求將增加9%,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基礎設施和日益成長的電動化趨勢會產生龐大的需求,而這一波漲勢將由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主導。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每年將提供10799 TWh(10.7兆度電),佔全球電力總需求的35%,另一方面,煤炭則將供應33%、天然氣21%、核能10%。
自由時報 2023-02-22
美制裁索命 中國半導體恐步日本後塵

美制裁索命 中國半導體恐步日本後塵

美國箝制中國半導體發展,如同當年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圖/工研院) 中芯自製7奈米晶片 激起美危機意識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被譽為21世紀「新石油」的半導體,在2019年美中貿易戰後更突顯其重要性,甚至被視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各國爭相推動半導體製造與研發,包括中國也不例外,中芯國際(SMIC)產出7奈米晶片,激起美國的危機意識,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展開全面性的封殺,除了禁止先進製程晶片和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更拉攏日本、荷蘭等盟友一同加入對中國的制裁行動。 美國此舉不免讓人聯想起40年前,曾為半導體大國最終卻走向衰微的日本,在當時也因美國打壓,使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的市占逐漸縮水,如今美國似乎也將一步步把中國推向日本當年的處境。 中芯量產7奈米晶片並出貨給客戶,促使美國擴大制裁。(彭博) 1980日半導體全球市佔逾50% 威脅美國 1970年日本投入「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畫,民間企業與政府合資超過700億日圓(約台幣163億)積極發展DRAM技術,1973年,西方因石油危機,經濟陷入停滯,日本電子產業順勢持續擴張,帶動日本經濟與半導體產業成長。 回溯當時,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領頭羊的美國,1980年被日本追上甚至超越,而這段期間也可說是日本半導體產業最輝煌的全盛時期,日對美半導體出口從逆差轉為順差。 到了1987年,全球前5大半導體業者中,日本電氣(NEC)、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拿下前3名,隨後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的市佔率更超過50%,而美國則跌至37%,逐漸引發美國社會對日本的不滿與反感,美、日半導體的摩擦與競爭在那時已被推向最高峰。 日本電氣(NEC)曾是全球前5大半導體廠。(彭博) 兩大協議 搞垮日本半導體 為箝制日本半導體發展,美國祭出一系列手段,先與德、法、英、日等國簽訂《廣場協議》,促使日圓升值,解決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日圓走強使製造業競爭力下滑,1986年《美日半導體協議》迫使日本開放半導體產業的知識產權、專利;且半導體售價必須配合美國商務部的訂價;還得確保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佔率可提高至20%。 不只如此,美國1987年再實施反傾銷手段,向日本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種種協議打壓日本,其半導體產業自1990年開始走下坡。 日媒悲觀預測,2030年日半導體在全球市佔恐降至0。圖為日本瑞薩電子基板。(路透) 日本失半導體市佔 2030恐降成零 1989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市場佔比高達53%,尤其更以DRAM記憶體為發展大宗,然而,2015年已跌到剩下不到10%,即使日本近年極欲重振衰落已久的半導體產業,但《日經》預測,到了2030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的市佔恐減至0。 日本半導體式微後,美國扶植鄰近的南韓與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南韓接替日本成為DRAM大國,而台灣則專攻晶圓代工,儘管日本已在晶片設計等領域失去領先地位,不過,其在材料科學領域仍是晶片業龍頭,全球目前仍有超過9成的關鍵半導體原料由日本提供,其中製造晶片的核心原料-光阻劑,更是決定晶片良率與性能的重要關鍵。 2019年日韓貿易戰爆發後,日本對南韓半導體原料實施出口管制,重挫南韓半導體產業,可見日本仍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日本供應全球生產晶片所需的關鍵材料與設備。圖為日商半導體測試設備大廠愛德萬(Advantest)(彭博) 美中科技脫鉤 中國半導體難存活 回頭檢視中國當前處境,其半導體業外部除了因美中科技戰發展受限,內部還有不少晶片研發項目暴雷、爛尾,又因政府積極補貼而延伸出高官貪腐等亂象,此外,還有半導體人才荒的問題,使中國整體情勢更加險峻。 再者,中國經濟因多年來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而下滑,封城、限電、房市危機,突顯中國景氣不振,大環境也因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對半導體業的需求逐漸疲軟,大大衝擊主攻中低階製程的中國,如今美中關係持續降溫,若未來美國對中國持續擴大制裁,中國要想提升半導體產業自給率可說是難上加難,發展前景不甚樂觀。 受制於美國,中國發展半導體難度高。(路透)
李綺雯 2023-02-02
英特爾CEO:台灣掌握高端晶片 數十年內無法改變

英特爾CEO:台灣掌握高端晶片 數十年內無法改變

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再度提及高端晶片集中台灣的問題。(示意圖,路透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表示,過去30年,美國及歐洲的半導體產能有8成移至亞洲,目前全球大部分高端晶片產能集中在台灣,現在我們正在處理這個問題,但可能需要好幾十年才能解決。 日經亞洲報導,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 表示,疫情大流行對半導體供應鏈造成巨大破壞,導致全球晶片嚴重短缺。然而,正當半導體行業的每個人都在努力滿足需求時,經濟突然發生變化,半導體行業在供需週期呈現疲軟態勢。 季辛格承認,半導體行業短期內必須下修,以應對疲軟的需求,但我們必須持續進行長期投資,目前英特爾已斥資數十億美元在美國建造新的晶圓廠,這就像同時踩剎車和油門。 對於美歐日尋求晶片供應鏈自主化一事,季辛格重提,過去30年,美國及歐洲有80%的半導體,將8成產能移至亞洲。其中,全球大部分高端晶片產能集中在台灣,現在我們正在處理這個問題,但可能需要好幾十年才能解決。
自由時報 2023-01-21
去年防疫雙險狂賠2116億 平均每天賠5.8億

去年防疫雙險狂賠2116億 平均每天賠5.8億

去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2116億元,等於平均每天賠5.8億元。(資料照)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防疫雙險理賠大海嘯,讓產險業成為去年最慘行業之一!金管會3日公布統計,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防疫險加疫苗險)理賠高達2116.4億元,等於產險公司平均每天(含假日)要賠上5.8億元鉅額款項。 此外,為因應防疫保單理賠,產險業目前已經增資金額達985億元,是過去4年增資金額(1.08億元)的912倍。 首先,就理賠金額來看,回顧去年四月至五月間,也就是外界稱「防疫險之亂」這段期間,當時放寬各項理賠條件,包括:確診無須住院居家也理賠、快篩陽視同確診等,而立委及業者當時僅預估,理賠金額在410億至800億元左右。 但事後發展完全出乎預料,根據統計,去年9月26日理賠金額才破千億元,但12月26日就突破了2千億元,換言之,防疫雙險另外一個千億元,只有花短短3個月時間就突破。 根據最新統計,去年全年防疫險賠付1693.1億元、疫苗險賠423.3億元,雙險合計為2116.4億元,更是保費收入(55.7億元)的38倍。也就是說,產險公司去年承保金額只收到55.7億元,卻要賠掉2116.4億元的保費給客戶;不過,金管會官員補充說明,去年理賠案件也有可能是前年(2021年)就承保的案件,會有年度的落差,實際落差倍數會小一些。 此外,理賠大海嘯幾乎把整個產險業淹沒,讓業者只好緊急增資或短期融通借款來因應。 在現金增資部分,保險局表示,已獲准6家產險增資,已經完成增資金額近千億元、合計為985億元,包括: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 對此,保險局坦言,去年產險業的增資金額,創下史上最高紀錄,若相較過去, 2018至2021的4年期間,僅增資1.08億元,等於1年增資金額是過去四年的912倍之多,顯示國內產險業者當前的財務壓力之大。
王孟倫 2023-01-04
能源漲太兇!南韓2022貿易逆差達1.4兆

能源漲太兇!南韓2022貿易逆差達1.4兆

南韓2022貿易逆差創新高。(歐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由於全球經濟放緩,加上去年下半年半導體產業面臨庫存調整,晶片價格疲軟,衝擊南韓半導體業出口,加上俄烏戰使能源價格飆高,韓國工業部1日表示,南韓2022年貿易逆差達472億美元(約台幣1.4兆),創下歷史新高。 《韓聯社》報導,由於南韓能源依賴進口,能源高漲使2022年進口額攀升18.9%至7312億美元,貿易逆差達472億美元(約台幣1.4兆),這也是南韓自2008年以來再次出現貿易逆差,規模更是1996年亞洲金融風暴前的2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4月以來,韓國進口額超越出口,創下自1997年以來,首次連9個月出現貿易逆差。 與此同時,去年受惠半導體與石化產品的高需求,使2022年南韓出口增長6.1%達6839億美元(約台幣20.9兆),出口同樣創佳績。
自由時報 2023-01-02
經濟清零!中國2022年餐飲零售倒閉逾200萬家

經濟清零!中國2022年餐飲零售倒閉逾200萬家

中國清零衝擊零售賣場,2022年中國家樂福平均每3天收掉1間。(美聯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影響甚鉅,2022年以來,190萬家零售企業倒閉,其中,家電大廠國美電器(Gome)遭爆積欠員工薪資,另一間零售巨頭蘇寧易購(Suning)2019年收購家樂福超市後虧損不斷,據傳兩家目前皆已被聲請破產,中國經濟顯然已亮起紅燈。 防疫政策使民眾外出機會大幅減少,衝擊內需市場,餐廳不敵虧損只好歇業,根據統計,截至12月1日,中國已有多達49.6萬家餐飲業倒閉,還有190萬家中小型零售業關門大吉,而國美還拖欠供應商數百萬貨款並積欠員工數個月薪水。 此外,零售超市前景同樣低迷,疫情期間電商當道,傳統賣場持續虧損,截至今年9月末,被蘇寧收購的中國的家樂福超市較2021年減少54家,超越過去3年關店總數49家,平均大約每3天就收掉一家超市,可見清零對零售業者的衝擊之大。 另外,百貨業也迎來一波寒冬,經營14年的重慶大洋百貨10月宣布歇業,烏魯木齊鐵路局西單商場(IU Hotels)11月也選擇結束營業。
自由時報 2022-12-08
救經濟猛舉債 中國國債激增至破紀錄1590兆

救經濟猛舉債 中國國債激增至破紀錄1590兆

由於中國堅持實施清零政策,經濟遭到重創,地方政府為了支撐經濟,大肆舉債來興建基礎設施,也導致國債激增,債務佔GDP比達295%,再創紀錄最高。 (取自網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由於中國堅持實施清零政策,經濟遭到重創,地方政府為了支撐經濟,大肆舉債興建基礎設施,也導致國債激增,已接近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倍,債務佔GDP比重再創紀錄最高。 國際清算銀行(BIS)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非金融部門債務增至51兆8744億美元(台幣1590兆元),佔GDP比重增至295%,創1995年開始紀錄以來最高,並較2020年底所創的前紀錄增加約6個百分點。北京智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警告,今年9月底的債務比可能較6月底進一步攀升。 地方政府增加舉債,是中國債務激增的原因。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地方政府為了支撐經濟,大肆舉債來興建基礎設施,新發債規模預料將超過4兆人民幣(17.5兆台幣),創紀錄最高。 中國當前的債務比接近1998年3月底時的日本,當時日本債務占GDP比重達296%。不過在1998年時,日本人均GDP達約3.2萬美元,而2021年中國人均GDP僅約1.2萬美元。
盧永山 2022-12-07
美國出手 中國半導體被封印

美國出手 中國半導體被封印

美國晶片封殺法案重擊中國半導體, 中國科技產業恐一蹶不振。(彭博、歐新社;合成)   最致命是禁美國禁止在中國半導體業工作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連續出手重擊中國半導體產業,最新措施旨在限制中國獲得尖端晶片、開發和維護超級電腦以及製造先進半導體的能力。 美國商務部近期宣布一系列晶片出口管制措施,首先將半導體先進製程製造設備列入管制清單;邏輯晶片方面,16/14奈米(含)以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也列入管制清單,同時增加對記憶體生產設備的管制,DRAM在18奈米(含)及以下、NAND快閃記憶體128層(含)及以上的製程設備,必須取得核准,才可出口到中國。最致命的一擊是,持有美國護照的「美國人」不得在中國的半導體企業工作。 拜登政府針對中國議題,花許多時間和包括和荷蘭、日本、南韓等政府討論,試圖說服他們與美國一起發布限制令。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技術市場之一,一些國家猶豫是否要切斷與中國關係,因此拜登政府決定單獨行動。 美國商務部工業暨安全局此舉幾近全面性封殺中國半導體發展。相關規定也禁止台積電等第三國企業,在某些情況下以美製設備為中國客戶服務,除非美方批准。 為此,在中國的美籍半導體人才,掀起離職潮,準備撤離中國。蘋果先前也表態,不再使用中國製的記憶體晶片。美國緊掐中國晶片業,專家指出,過去兩年就有非中國籍的手機相關製造業者,慢慢將廠轉移到越南、墨西哥等地,避免受到波及。 美國連續出手重擊中國半導體產業。(彭博資料照) 海歸派華人 必須在美國籍或工作作選擇 對中國而言,半導體元件是最重要、需求量最大的物質,2021年中國IC進口金額高達4326億美元,較2020年的3500億美元,成長23.6%,創中國IC進口金額的新高。 中國為了搶奪下一世代科技的主導權,近幾年來積極發展半導體,期望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但隨著美中關係「每況愈下」,美國忌憚中國在半導體產業進步過快,一再防堵其引進更高階的半導體設備,近期甚至延伸到人力的限制。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業的圍堵已經從對華為的單點制裁,擴展到對涉及軍用高端晶片,現在更擴大到全面封殺。美國此舉無疑是要將中國半導體打回「原始時代」。專家指出,中國的雄心是發展出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從軟體、製程設備、材料等皆能自給自足,更在喊話2025年前將半導體自製率達75%這項目標,不過在這次擴大禁令之下,專家認為,要達成目標恐怕很難。 在這次的禁令,專家認為最嚴重的就是限制美國人不得協助中國發展半導體。根據外媒報導,一名半導體高階主管透露:「很多中國人才是受美國教育的海歸派,在美國有家庭和親人,究竟要放棄美國籍還是放棄工作,接下來他們就得抉擇。」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磊(KLA)和科林研發(LAM Reasearch)已經開始或準備從中國國有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公司撤出員工,並暫停業務,也傳出美籍員工紛紛離職。 應用材料、科磊(KLA)和科林研發(LAM Reasearch)已經開始或準備從中國國有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公司撤出員工,並暫停業務,也傳出美籍員工紛紛離職。。(取自網路) 中國先進半導體廠 恐停滯不前 中芯、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是目前中國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廠,這幾間中企在未來數年間的發展,將可能會「停滯不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時特別喊話,科技業要自立自強,未來將使用人才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期盼中國在科技戰當中取得勝利。在二十大中,習近平將中國半導體聚焦在生產力、人才。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半導體行業存在大量美國公民。根據估計,多達200名持有美國護照公民任職中國半導體企業。1家中國政府支持的晶片廠人資主管更稱:「這比阻止我們購買設備更令人害怕。」 既然中國半導體產業大多數是美國公民在主導,現在持有美國護照的人又不能為中國半導體工作,那習近平強調的「人才」要從哪裡來?根據《華爾街日報》統計,初步調查目前至少有43名美籍的高層管理人員,另據《日經亞洲》引述分析師的推估,在半導體中企任職的美籍高管應有數百人,且皆位居核心職務。這些人面臨的是,究竟要繼續在中國工作,還是應該選擇保有自己的美國國籍?畢竟這些美籍工作者大多都是用高薪挖角而來。若為人才,不怕找不到工作,但國籍一旦失去,要再申請是難上加難。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存在大量美國公民,如今必須在美國籍或工作兩者間作選擇。 (法新資料照) 中國大量複製手法 無法造晶片 目前全球半導體超過75%銷往中國,但中國的半導體產量僅佔全球15%,專家認為中國的晶片設備製造技術仍落後他國4至5年。美國最新禁令大幅減緩中國先進半導體與人工智慧、超級電腦、自動駕駛等相關科技的發展,中國可能被迫集中發展「已成熟技術」上的生產能力。 美國晶片禁令升級對中國的短期負面衝擊非常大,雖然美國也會有所損失,但中國的損失更大,因為中國的晶片製造基礎薄弱,短期內,隨便一個制裁或是差錯,就算中國再有錢也不一定做得起來。 外媒指出,即使中國最擅長透過這種技術大量複製商品,但仍舊無法以相同手法產出晶片。目前中芯已推進到7奈米製程,不過中國晶片製成仍大多依賴海外企業,現今美國擴大制裁,外在不利因素持續增加下,也讓中芯想朝5奈米製程推進更加困難,恐讓中國晶片業落後好幾代,甚至回到石器時代。 美國制裁恐讓中國晶片業落後好幾代。(路透資料照) 中國可能懲罰外企報復 專家表示,沒了美國設備,對新興的中國先進晶片製造業可能殺傷力最大。不過,隨著中國研發出自己的關鍵生產技術,最終影響可能也愈來愈小。所以市場觀察人士認為對中國的長期效應,就要看中國能否有科技自主的能力。 分析師指出,在這次制裁中,要嘛是中國被卡死、陷於一蹶不振,另一個是中國加速科技自主,雖然仍可能落後最先進的製程,但反而加大贏面。 中國稱,美國祭出措施破壞中國技術發展,可能產生廣泛影響,做為回應,中國可能懲罰在中國經營的外國公司。專家也認為,美國的規定可能給其盟友帶來壓力。不過這場科技戰,外界皆認為,要停止的可能性小,只會一再的擴大,需要時刻關注。
自由時報 2022-10-21
中國房市爛尾燒腳 香港買家怨被騙跳火坑

中國房市爛尾燒腳 香港買家怨被騙跳火坑

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已經蔓延到香港,香港投資者不斷加入抗爭。(歐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已經蔓延到香港,香港投資者加入不斷抗爭的爛尾樓困境,他們對未完工的住宅開發大聲吶喊。 彭博報導,目前雖然尚無有多少受害者申訴的確切數字,但至少有100多名香港投資者購買了未完工的中國內地房產,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表示,已收到130多宗有關房屋的投訴,總價值約2.49億港元。 香港買家聲稱,他們受到了推動大灣區投資的跨境營銷閃電戰的誘惑而跳入火坑,大灣區原規劃成經濟和住房中心,橫跨香港、澳門和包括深圳在內的中國南方城市。 根據一位以300萬元人民幣在澳門附近買下一處未完工房產的買家表示,他對香港推動跨境房地產投資感到焦頭爛額。他說:「香港政府鼓勵我們在內地購買房產,但現在看來我們被騙了」。 另一位香港投資者承認,他在中國選擇更便宜的房產根本就是在冒險。他說,許多城市投資者都是「小魚」,他們將畢生積蓄都花在了這些無法兌現的房產上。 由於中國負債累累的開發商的違約浪潮,導致數許多住房項目未完成,因此陷入金融動盪,引發憤怒的購房者發起抵押貸款罷工,他們威脅要在項目完成前不支付貸款,加劇了抵押貸款發行銀行對金融危機的擔憂。 香港受害人指出,他們擔心數十萬停止支付抵押貸款的中國人可能會讓香港人也陷入困境,並排除未來前往內地的機會。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表示,正努力幫助城市購房者,並將投訴轉達給邊境官員。這些香港買家表示,我們不應該對通過政府間的溝通解決問題感到過於樂觀。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前8個月的住宅銷售,與202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了30%,而且幾乎沒有逆轉的跡象。
自由時報 2022-09-24
中國夢變惡夢 資金大竄逃

中國夢變惡夢 資金大竄逃

美中貿易戰及中共高層堅持清零,使得人民幣大貶,資金爭相出逃,習近平的「中國夢」變很多人的惡夢。(法新社)     人民幣貶破7關卡 外資大舉撤出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隨著美元持續走強,非美貨幣貶值,中美利差也不斷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前失守7元大關,創下2年來新低,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也逐漸浮上台面。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指出,中國股市8月份僅有10億美元(約台幣314億)的資金流入,但同月債市流出額達77億美元(約台幣2416億),已是連續第7個月流出,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兩岸緊張情勢急遽升溫,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性,讓外資加速撤出。 中國外匯存底原本是世界第一,持有美國政府公債一度超過1兆美元,但在國內資金短缺情況下,陸續減持美債,目前日本是美國府公債海外的最大持有者。(路透)     中國持有美債跌破1兆美元 中國自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連續7個月減持美國國債,今年來已拋售逾千億美元,中國原是海外最大美債持有國,最高曾有1.317兆美元(約台幣41兆)規模之美債,不過近年在中美關係緊張後減持速度加快,日本已成為美債的最大持有者,中國目前持有之規模已降至1兆美元(約台幣31兆)以下。 基於地緣政治風險的考量,以及俄烏戰美國制裁俄羅斯的前車之鑑,中國未來應會繼續減持美債,增加非美元資產的配置來分散投資風險。 中國房地產危機惡化恐波及金融體系,對中國經濟是一大隱憂。(路透)     房市寒冬、清零重擊中國經濟 拋售美債除了考量到匯率與美債殖利率走升對價格的影響,可能也與中國資金吃緊有關,不過,中國為何會出現資金缺口?自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肆虐以來,清零政策已對中國的內需市場造成莫大衝擊,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危機持續擴大,除了股市慘遭波及,經濟也出現放緩。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第2季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僅0.4%,遠低於預期,更與前季增長4.8%相距甚遠,可見上海等大城封城對中國經濟衝擊之大。 圖為中國於肯亞建造的高速公路,因肯亞無力償付借款,抵押27年過路費給中國償債。(路透)     一帶一路8650億美元 大部份恐成呆帳 另外,中共於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計畫,也是造成該國資金流出的原因之一,起初,中國承諾資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礎建設,但部份工程不僅不符合經濟效益,也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傷害,更徒增參與國的財政負擔,再加上不平等的合作條約,使得該計畫逐漸為人詬病,馬來西亞、哈薩克等國紛紛退出計畫。 一帶一路已燒掉中國8650億美元(約台幣27兆),現在中國經濟面臨逆風,自己資金面臨短缺,已無法如過往般大撒幣,投資額逐年遞減,目前非洲許多建設已因資金短缺停擺,包括奈及利亞、烏干達的鐵路計畫都出現爛尾,而肯亞則是付不出鉅額經費,只好先割讓完工的高速公路路權27年,將通行費用於償還積欠中國的債務 。 隨著全球經濟因疫情與俄烏戰爭持續惡化,許多國家恐難以償還龐大債務而步上斯里蘭卡的後塵,越來越多國家陷入債務危機,也意味著身為主債權國的中國將難以回收多筆款項。 人民幣貶值、內需低迷、清零等使中國經濟疲軟,人民幣貶破7的重要關卡。(路透)     疫情、美國制裁 中國經濟打回原形  2000年初,中國挾帶著人口紅利強勢崛起,經濟隨之起飛,然而,2018年中美貿易開戰後,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2020年疫情爆發無疑是最直接的衝擊,也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對身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的中國來說影響更為顯著,貿易成本的提升侵蝕出口獲利,年初俄烏戰推升大宗商品價格,更不利於全球貿易,再加上美國加強力度制裁,箝制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禁用中國資通訊軟硬體引發的寒蟬效應,已對中國造成不小的打擊。 此外,當全世界積極升息對抗通膨,中國選擇降息刺激經濟,人民幣持續走貶,不光是影響中國自身經濟,亞洲地區甚至全球恐怕都不樂見。資本外流形成的資金缺口,導致房地產泡沫化,爛尾樓接連爆,還有不合時宜的清零政策再再拖垮中國經濟,內憂與外患降低中國成長動能,短期內經濟恐怕會繼續惡化。 中國堅持清零政策重挫經濟成長。(路透)
自由時報 2022-09-22
日圓是破口?金融風暴蓄勢爆發

日圓是破口?金融風暴蓄勢爆發

日本堅持低利率政策讓日圓重貶,日圓兌美元近日已跌破144元。(歐新社)   美元狂升 亞幣掀競貶潮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美國聯準會(Fed)鷹派升息帶動美元狂升,美元指數今年升幅逾15%,觸及20年來新高,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利差,加上美國近期公布的各項數據優於預期,以及避險資金的流動,皆支撐美元持續走強。 美元升勢銳不可擋,對非美貨幣造成極大威脅,與此同時,日圓重貶引發的「蝴蝶效應」正慢慢浮現,亞洲各國貨幣接連貶值,短期內恐怕沒有任何翻身機會。 美元升勢強勁,亞幣接續走貶。(中央社)   日本央行堅持寬鬆 日圓持續破底 有別於大部分國家,透過升息抑制通膨,日本央行堅持低利率政策不變,與激進升息的美國背道而馳,導致兩國的匯率差距越拉越大,日圓兌美元已跌破144元,續創24年新低。除了貨幣政策,日本經濟停滯多年,基本面較其他發達經濟體差,可能也是導致日圓持續下探的原因之一,至今日圓貶值約25%,是今年表現最差的主要貨幣。 而韓元兌美元近期匯率也創下逾13年來新低,近期失守1380關卡,年底還有可能跌破1400大關,韓元今年貶幅已超過16%,南韓受鄰近的中國經濟放緩、日本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南韓不斷擴大的貿易赤字影響,韓元持續走貶,導致進口成本大增,8月貿易逆差擴大至94億美元(約台幣2917億),即使出口同步成長,增幅仍不及進口的龐大支出,能源與大宗商品飆漲持續加劇南韓國內的物價壓力。 南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市場估韓元今年底恐跌破1400關卡。(路透)   台幣邁向31 人民幣臨7保衛戰 在美元強勢、外資撤離台股的情況下,台幣匯率直直落,已是2019年10月以來的新低,今年來台幣兌美元貶3元,貶幅逾10%,美元兌台幣已逼近31元關卡。由於台灣的經濟動能來自進出口累積的貿易順差,還有高達9成以上的能源與7成糧食依賴進口,長期下來,台幣弱勢勢必會加劇輸入型通膨壓力。 至於人民幣同樣走軟,兌美元匯率逼近7,今年跌幅超過8%,達2年來低點,光是8月份就下跌了2.7%,加上美中關係緊張,美國一系列制裁打擊中國經濟成長,又因清零政策及俄烏戰爭等因素促使人民幣表現疲軟,不止如此,中國股票、債券今年來也不斷遭外資減持、拋售。 中國經濟放緩、亞洲貨幣疲軟、美元強勢,人民幣跟著走貶。(彭博)   資金流向美國 強勢美元再現 造成美元單邊升值的原因,不外乎是美國高通膨促使Fed加緊升息,迅速拉大與別國的利差,再者,當局政府決定捨棄前總統川普的「弱美元政策」,成功藉由強美元壓低進口通膨。 此外,美國近年已逐漸從石油淨進口國轉為淨出口國,俄烏戰對其經濟帶來的衝擊遠小於歐洲與其他能源進口國,又因多國相繼制裁俄羅斯,紛紛轉向美國購買能源,更有助於全球資金流入美元區。 Fed猛力升息帶動美元強升,衝擊各國貨幣。(路透)   亞洲金融風暴重演? 匯率升貶是雙面刃,即使貨幣貶值有利出口,但以現況來看,過度貶值恐徒增亞洲的通膨壓力,且貨幣貶值還降低了實質購買力,加重物價壓力,若升息無法抑制通膨,貨幣貶勢也難以阻擋,經濟可能會因此趨緩,甚至出現衰退。 亞幣這波弱勢不免讓人聯想起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因泰銖暴跌引發連鎖效應,亞洲各國貨幣急貶,如同這波日圓帶動亞幣競貶,然而,如今亞幣同樣沒有本錢續貶,不過在美元獨強之下,似乎也沒有選擇的餘地,想止貶甚至逆勢翻盤恐怕沒這麼容易。 美元獨強、通膨、俄烏戰影響各國經濟。(圖/網路)   美元獨強 新興國家危機四伏 即使美國7月CPI數據優於預期,但市場認為,美國年底前仍會持續升息,意味著與亞洲各國的利差還會再擴大,而不止亞洲,歐元、英鎊同樣弱勢,東南亞也有部分國家的貨幣因美元強升而走貶,在能源狂漲的大環境下,進出口收支更是急速惡化,尤其升息還導致新興國家陷入外債困境,甚至破產,如斯里蘭卡。 有鑑於Fed力抗通膨的決心,美元的強勢似乎還看不到盡頭,與此同時全球還得面對變化莫測的疫情、戰情膠著的俄烏衝突,供應鏈、各區地緣政治風險以及能源問題,再再牽動各國經濟,如何在打擊通膨的同時穩固經濟,避免利差擴大、貨幣速貶,恐怕是亞洲,甚至各國央行最頭痛的難題。 斯里蘭卡外匯存底用盡,沒錢買能源,日前宣告破產。(路透)
李綺雯 2022-09-12
中國傲慢清零 每月經濟損失1.3兆

中國傲慢清零 每月經濟損失1.3兆

中國政府一直把重點放在限制措施和病毒檢測上,而不是接種疫苗(路透資料照)   譚德塞也看衰 叫中國要轉變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19中國爆發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當時幾乎全球為防病毒快速蔓延,紛紛祭出鎖國政策,不過至今,基本上全球都在試著與病毒共存,中國仍將抗疫視為第一要務的經濟體。中國繼續採「清零」政策,大規模封鎖,導致供應鏈上生產和分銷的所有成本幾乎都在上漲。 所謂的「清零」措施,包括大規模檢測、追蹤接觸者和嚴格隔離等,少數幾宗病例都能觸發全城的封鎖。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認為,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可持續。自2019年底武漢爆發疫情以來,中國無論是確診、因病死亡人數,相對歐美國家來說低出許多,建議中國在政策上要做轉變,根本不需要繼續採取強硬的措施來遏制病毒。 嚴格而長時間的封城,讓中國居民面臨停診、供應鏈斷裂等災害。(路透資料照)   封控造成的死亡 多於疫情 世衛突發事件專案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表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想要採取強硬的措施來遏制病毒傳染,是可以理解,但還需要考慮清零對人權的影響。」 然而嚴格而長時間的封城,讓中國居民面臨停診、供應鏈斷裂等災害。以「停診」為例,封城意味著醫院關門,即使每日醫院會開少數名額讓需要定期回診的患者看診,但這種掛號是要用「搶」的,即使成功拿到名額的病人,還需要跨過「頻繁做核酸」、「缺乏交通工具」等困難,才能到醫院就診。 此類事件在網路上發酵,引起激烈反應,有觀點認為,封控「停診」造成的死亡個案遠大於防控避免的死亡。不過中國政府似乎聽不到人民心聲,仍然將抗疫視為第一要務。 《BBC》指出,可以將此歸咎於兩個原因:政治和疫苗。 中國採「清零」政策,大規模封鎖(路透資料照)   中國政治自豪 拒絕外國有效疫苗 傳染病專家梁萬年在3月曾表示:「一些脆弱人群,尚未完全接種兩劑疫苗,或加強針,因此我們不能就這樣讓步。」根據官方數據,當時89%的人接種了兩劑疫苗,但符合資格的人當中只有56%接種了加強劑。 今年上海疫情爆發的時候,中國市政官員表示,60歲以上人士只有38%接種三劑疫苗,80歲以上只有15%接種了兩劑。在全國,80歲以上只有19.7%接種了加強劑。外媒指出,中國繼續堅持「清零」是政治性的,中國人接種疫苗數少,是因為官員一直洗腦國民,將疫情描述成一個國外的問題,歸咎外國旅客將病毒帶入中國。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時而解除、時而重啟的防疫措施,可能至少會持續到明年,部分原因是政府一直把重點放在限制措施和病毒檢測上,而不是接種疫苗。另外中國迄今拒絕引入外國研發的有效疫苗,報導形容「這個決定是出於政治自豪感,而不是醫學考慮。」 還有觀點認為,為了保障今秋召開「二十大」前,中國不出現疫情失控的局面。即使內部和外部壓力疊加,中國政府並未改變「清零」的嚴格防疫政策,而是在多個場合重申「清零」的重要性。 外媒指出,習近平堅持下達的政策,充分顯示一個獨裁威權體制的弊端:僵化、傲慢、過度控制、報喜不報憂。 上海經濟規模達4.3兆人民幣,中國實施封城,影響甚大。(路透資料照)   上海封城 第2季GDP衰退13.7% 上海每年經濟活動規模達4.3兆人民幣,居中國各省市之首;金融業方面是公認能與香港競爭的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貨櫃港口,是中國對外進出口貿易首要樞紐。上海可以稱是中國的經濟首都。 上海今年首季GDP為增長3.1%,不過受疫情及封控等影響,第二季GDP年減13.7%,拖累上半年GDP跌5.7%。上海6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達7%,第二季平均為12.5%,上半年平均為8.9%,均高於全國的5.5%、5.8%及5.7%的水平。 確診病例在中國國內持續居高不下,中國嚴格實施封城影響,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針對121家美企進行調查顯示,逾50%已縮減或延遲在中國的投資計畫,近60%下調全年的財測。 3月底統計,中國疫情封鎖可能帶來每月至少460億美元(新台幣1.3兆元)的經濟損失(路透資料照)   葉倫:中國封城 全球供應鍊中斷 因為嚴格的封成措施,外資及本土企業面臨停產。根據3月底統計,中國疫情封鎖可能帶來每月至少460億美元(新台幣1.3兆元)的經濟損失,約占GDP的3.1%產值。而當時經濟學家表示,460億美元的損失估計是保守的,因為這還不包括通貨膨脹對國家收入的影響,如果封城時間拉長,影響程度會翻倍。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城市封鎖、停工、塞港和港口關閉,對進口和經濟帶來衝擊,而這最終將擴及到世界各國。目前中國的經濟表現已經對全球各地經濟成長產生了外溢效應。 德國最大船運商赫伯羅特(Hapag-Lloyd)報告說,盡管上海港通過組織員工寄宿公司,來確保集裝箱貨輪的裝卸,但是從上海港前往周邊其他港口的轉運物流,出現了嚴重遲滯。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警告。中國封城範圍之廣,將加劇全球的供應鏈困境,推升價格、阻礙商品流動和全球供應鏈的復甦。中國近年來建立供應鏈主導地位,不過因為嚴格的控管,造成多家企業、工廠停工、停產。為此,許多企業開始思考多地化生產。 中國經濟第二季的年增長率只有0.4%,比市場預期的1.1~1.2%還低(歐新資料照)   中國經濟成長 已貼近0 中國經濟第二季的年增長率只有0.4%,比市場預期的1.1~1.2%還低,也是自2020年武漢爆發新冠疫情以來,最低的季度成長率。上半年經濟成長更是只有2.5%,遠遠落後政府設定的全年成長目標5.5%。 上半年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一年前攀升1.7%,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 上揚1%。第2季CPI 升2.3%,其中 4、5 月均上揚2.1%,6月攀升2.5%。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調查結果,71%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差」。展望未來六個月,經濟學家普遍預期全球經濟將持續疲弱,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警告,中國經濟長期放緩,將對全球造成嚴重影響。
自由時報 2022-09-01
四川勒令 限電停產再延至25日

四川勒令 限電停產再延至25日

四川21日突然決定繼續「讓電於民」,將企業停產時間加碼延至8月25日。(圖取自微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四川日前勒令所有工業電力用戶生產停產6天,從8月15日到20日期間放「高溫假」。21日晚間決定繼續「讓電於民」,將停產時間加碼延至8月25日,等於這波停產時間高達11天,對廠商恐造成不小損傷。 中媒財新報導,四川省21日啟動突發事件能源供應保障一級應急響應,全省19個州市的工業電力用戶原本停產至8月20日,省經信廳和南方電網四川公司決定,繼續讓電於民,停產延續至25日。重慶市也不樂觀,多個區鼓勵工業企業錯峰用電或放高溫假。 報導指出,由於川渝地區是中國鋰電池材料和動力電池重要產地,行業資深人士稱,川渝限電時間延長,不排除動力電池企業出現普遍停產情況,進而影響到新能源整車。
自由時報 2022-08-22
政院宣布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啟動談判

政院宣布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啟動談判

行政院宣布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啟動談判,圖為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鄧振中。(資料照)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台美雙方於今年6月1日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後,經由嚴謹準備過程及協商,行政院今天上午宣布,雙方同意正式啟動台美貿易協商談判。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表示,在準備過程中,雙方均展現高度企圖心,期盼盡速獲致具體成果,簽署貿易協定。 在未來之談判中,雙方將就(1)貿易便捷化;(2)良好法規實務;(3)反貪腐;(4)中小企業;(5)農業;(6)標準;(7)數位貿易;(8)勞動;(9)環境;(10)國營事業;(11)非市場政策與作法等十一項議題為範圍進行談判,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協商。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表示,本項談判雖然不涉及關稅,但所涵蓋項目具有四個重要目標 : 1. 強化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包括促進台美農產品貿易,協助中小企業拓展美國市場、強化我數位經濟能量,有利我國重視環境保護、勞工權益在國際間之形象。 2. 強化臺美雙方投資及貿易,增加國際投資台灣的信心,讓台灣有更多機會吸引美國甚至全球的資金和技術。 3. 強化台灣與各國制度化連結:台美貿易協定的簽署,不僅有助於我推動加入CPTPP,擴展國際空間,也可讓台灣有更多機會與各國加深制度化連結。 4. 強化市場經濟體制,雙方可共同合作,增強我國面對非市場政策及作為之的能力。 台美雙方在本項協定中同意經由合作,對於婦女、弱勢及中小企業等族群提供協助,符合我國多元化(diversity)、機會平等(equality)及擴大包容(inclusiveness)等核心價值,彰顯目前國際間企業治理趨勢,例如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 經貿辦表示,政府各相關單位在過去兩個月來,已經進行過多次沙盤演練,依據國際趨勢,備妥各項方案面對本項談判。相信未來協定的簽署,將有助我國強化及深化與美國之經貿關係。
李欣芳 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