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讓英九多飛一會

   
馬習會一如預期,只有跳針式的空談,雙方各自表述,一團模糊。雖然各方都在推敲字詞、舉止、符號間的深意,但這實在和兩岸發展的大局沒什麼關係。除了確定飛機有搭到,飯有吃到以外,稱不上有重大的實質進展。

當然,整起事件的大贏家還是馬英九。他除了一圓「追星夢」(見到他想了兩年的習大大),也「出了洋相」(出國在上百家洋人媒體面前露個臉),更奪回台灣政治議題中心的位置。

自上次九合一大選潰敗後,他退出黨政權力第一線,不免寂寥。這次的強勢回歸激起了千層浪,但這浪頭是把他再次推上高峰,還是將他捲入海底呢?

要找答案,得先從馬習會的前後狀況看起。國民兩黨的多數要人這次都算是被馬英九「偷襲」,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就算見完面,各方要擬出一套完整的善後或應對策略,也要先沉澱幾天。

不過,在現有時空條件下,「馬習會」的確是馬英九執政末期最可能的一搏,所以他這次能偷襲成功,也是因為其他藍綠大德們過得太爽,「只想到自己」,忘了馬英九還活跳跳。

但就算中了一招,馬習會真會有什麼長遠影響嗎? 

國民黨似乎想把其貢獻鎖定在「兩岸領導人會面常態化」,並且要主張「維持現狀」的蔡英文把這事「吞下去」。若蔡英文在當選後無法與中共領導人定期會面,那國民黨就搶得了這議題的優勢,在之後選舉中可壓著民進黨打。

但「會面常態化」很難成為得分點,很少有選民是依這種事投票的,飯都吃不飽,誰管你們這些西裝伯在嘻嘻哈哈。

而敵對國家領導人能定期會面者,在國際上也不是很常見。與兩岸關係較類似的南北韓,在2000年金大中和金正日會面之後,也只有盧武鉉於2007再次一會。這代表領導人會談的「個人爽度」大於「制度化意義」,兩韓雙方真正的制度化交流,還是以部長級會談為主。

而許多獨派強調馬習會將「促進統一」「強化一中共識」,雖然有其警世苦心,但也有點杞人的味道。服貿就算簽了,回來也是鬧到翻船,馬英九和人家眉來眼去,效力更弱。之後若換黨執政,這種「眉眼成果」極可能不被後任政府承繼。你談再多,只要你這黨的總統沒選贏,還是沒意義。 

那國民黨能透過馬習會逆轉總統選情嗎?事前的媒體民調指出過半民眾對馬習會有「程序不正義」的疑慮,名不正則言不順,談再多也沒辦法讓民眾有感。
因此馬習會的最大影響還是只有「馬英九復出」而已。他「強勢回歸」,能搶到的主要還是國民黨中的政治地位。他甚至連熱門新聞排行榜都搶不下來。
但他現在不是「看守政府」嗎?強勢回歸是要幹嘛?能幹嘛?又會有什麼影響?

在馬習會後的一週內,如果輿論情勢沒有過度的負面發展,對選情沒有惡性影響,那馬英九今後就可能涉外事務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也就是說,他將不只是「看守政府」的領導者,而會成為「進擊的英九」,以更活躍的態度衝擊兩岸或區域國際事務。這種活躍可能持續到明年一月的大選之後,甚至直到卸任之前。

對他本人而言,如果賭贏了,說不定還能開出個諾貝爾和平獎;賭輸了,頂多被國民黨人夾著扔回冷宮去,那也是和馬習會之前一樣。
對於國民黨其他人來說,就沒那麼自在痛快了。馬英九真有這雄才大略,那之前幾年就不會把到手的江山搞掉。更何況他退出領導圈一年,思考方式有改變嗎?幕客水準有提升嗎?曾聽取民意嗎?有在乎過黨的選情嗎?

因為馬英九的「負面不確定性」太高,那些很想活下去的國民黨政客們,對於他的再次活躍,恐怕是「心驚膽顫」遠大於「欣喜若狂」。

對民進黨來說,最差的狀況,大概就是讓馬英九拿到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就算他得獎,對於大選的影響也非常有限,因為國民黨失去民心,是因為社會資源分配上的不正義,拿個獎也沒辦法發給大家吃,爽到的只有馬英九自己而已,無法澆熄現在年輕世代的反國民黨熱潮。

就算不考量政治算計,馬英九要強勢回歸,還是該讓他在憲法許可的範圍內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因為選民的授權尚未過期,他仍在保存期限內。

 
正如電影臺詞「讓子彈多飛一會」,反正他也說過要「逆風高飛」,那藍綠各方不妨就先別下定論,讓英九多飛一會吧。

看了那麼多年,你應該對馬英九的「辦事能力」很有把握,對吧。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人渣文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