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李又如)
李又如相關文章
高教的黨國政治酬庸
到底是誰在治理台灣的大學?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研究發現,台灣的高等教育就是國民黨黨國系統的延伸,師範體系特別嚴重。超過四分之一的私校來自國民黨黨政軍,延續變成家族勢力,公立大學更都在國民黨控制下。 「為什麼教育部高官總是如此偏袒私校經營者?因為他只想到他自己!」高教工會在11月中召開記者會,指出許多私立大專院校師生面對學校種種違法作為,向教育部陳情或檢舉,卻總是石沉大海,究竟是誰在護航? 高教工會追蹤近20年來教育部部長、次長、司長、主秘在退休或下台後的去向發現,有極高比例前往私校擔任要職。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指出,2003年開始荼毒教師的評鑑制度,都是教育部想出來的。而這些官員瞭解評鑑遊戲規則,在補助幾乎都是競爭型經費的狀況下,請到退休官員,不但掌握了人脈,還有「錢脈」,「一有官員要退休,各校就搶著要,就像軍備競賽。」 高官退休轉私校,排擠年輕人 由於退休時公務員職等幾乎累積到最高,起薪就有10萬,若任主管還有3萬的加給,加上退休金,保守估計一個月能領超過20萬。為了用高薪聘請這些人,排擠了青年博士的就業機會,還讓許多教師只能以約聘僱「非典」聘用,完全排擠掉愈來愈少的資源。 高教工會更揭露,部分官員退休轉任私校的言論與知識生產,完全讓大學退場成為私校牟利的管道。例如前教育部次長周燦德,轉往正修科大任講座教授、在醒吾科大任校長,他在接受前技職司長主持關於「大學退場機制」的研究計畫訪談中,提出「要讓私校在退場清算後的校產可以交由私校校董來分配的主張」。 教部治理失能,推給「大學自主」 細數《私校法》中鬆綁圖利私校校董法令,如私校解散後校產得交由董事會決議處置,不再歸屬地方政府、讓原先無給職的董事得以「專任董事」的名義,合法領取校長級薪資,放任學校停辦後私校校董得以透過改辦其他事業(教育、文化、社福)來繼續占用、甚至挪用校產,增添退場的誘因,讓他們在學校改辦後,可獲取土地變更增值稅免繳的優惠。 高教工會整理,這些法令的鬆綁,歷經15位教育部高官,退休後都在私校擔任講座教授、校董、副校長等要職。陳政亮認為,雖然許多官員原先的職業就是教授,退休後回到學校繼續教書也很合理,但不應擔任主管職,否則就有利益分贓的嫌疑,並要求教育部另外訂定旋轉門條款。 教育部回應,曾考量退休人員轉任私校是否停領退休金,但因軍公教人員適用之退休金法令不同、且分屬不同主管機關,會再研議相關規定。此外,教育部亦否認高教工會認為《私校法》偏袒私校經營者,指出法令的修訂是為促進私校多元健全的發展,也針對學校停辦後校產的處置有明確規範,不會有圖利的情事發生。 但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研究,教育部目前面對爭議都只能拿出「大學自主」雙手一攤,卻發明教育評鑑壓垮基層教師,經營不善的私校「動不到」、連公立大學都有財務危機,為什麼教育部的治理一再失能? 黨、政、軍愛辦學,控制力延伸 「我想瞭解到底是誰在治理台灣的大學,發現跟政治息息相關。」由於現在的私校幾乎都被經營成「家族事業」,戴伯芬列出現今大學創立的第一任校長,有幾個出乎意料的發現。 台灣高教發展多久?不到百年。1928,日本建立台北帝國大學,2011年,大學數量快速擴張到116所。當前的少子化危機,以及學校數量過剩,讓社會大眾直指當時教改主張「廣設大學」的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與時任教育部長吳京。 但戴伯芬發現,其實有高達58所、三分之一的大學,來自於技專升格。而這些技專哪裡來?國民黨1949年來台,為了安置大批的軍人和政治人物,除了光復後的「忠貞條款」,也安置來台專科以上的教職員任教。 「當時台灣的師範體系經過日據時代,已經發展到專科,中國還在高職。為了讓中國來台的師資可以跟台灣銜接,就把台灣的師範體系降格到高職,以便這些人可以進到體系卡位。」戴伯芬提到,除了安插這些「忠貞分子」,校長也直接由黨任命,而校長又可以決定各級主管,主管能管教師,「威權時期,高等教育就是黨國系統的延伸,師範體系特別嚴重。」 不只如此,早期辦學是一種「特許」。大批軍人來台,學校變成分封受賞的籌碼。戴伯芬就舉例,「你很難想像,一個威風凜凜的特務,竟然是台南女子家政學校的創辦人。」據統計,黨、政、軍系統辦學者的學校有三十所,占了近三成。 校地非「私」地,怎容圖利自肥 有趣的是,土地哪裡來?一般認為大學校地都是在地的熱心居民「捐」的,但實際調查,公共性恐怕更強。戴伯芬提到,二戰末期,日本在台灣執行「神風特攻隊」,廣徵台灣人民的土地蓋機場,讓台灣成為一個不沉的航空母艦,試圖攔截美軍對日本本土的攻擊。參考師大地理學系副教授洪致文的研究,當時有超過60座的各類飛行場。 國民黨來台後,直接接收,如勤益科大、靜宜大學、東海大學都有部分校地是軍方土地。更別提,如台糖等國營企業土地,更是捐地興學的大戶,「台灣的私校,只有極少的比例來自私人捐助興學。這就是為什麼私校退場不應該拿回土地,土地本來就是公家的,不是私校自己買的,怎麼能在退場時圖利自己?」戴伯芬說。 而這些專科升格成大學,原先的體質是高職,升格只好「東拼西湊」,已經是被檢討多年的問題。而師專升格的「教育大學」,在師資培育管道開放後,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早就該退場,卻轉型成教育行政,才出現評鑑制度。甚至有教育大學開設「評鑑系」,「他不能教,就來當官,以前是老師,現在培養管老師的人,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高教商品化,需要轉型正義 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私校來自國民黨黨政軍,延續變成家族勢力,「公立大學更不用說,基本上都在國民黨控制下。」戴伯芬提到,雖然公立大學的校長流動有彈性,但就她的研究,假設以1996年技專的大量升格做為轉捩點,又有一個有趣的發現。 在1996年前,校長幾乎都是一般綜合性大學出身,以理工為主、留學美國;1996年以後,大學校長的組成幾乎都是教育系統出身。戴伯芬說明,如果視公立大學為黨國控制的學術官僚體制,有兩股重要的力量在管理公立大學。 「第一,來自於美國理工背景的大學校長,大多數有博士學位,甚至有美國的工作經驗,帶來市場化的經營邏輯。第二則是學術官僚系統,來自師範體系,承襲早期黨國控制的氛圍,解釋了為什麼高教出現很多管理主義。」戴伯芬認為。 「高教最嚴重的問題,是需要轉型正義。」戴伯芬認為,就算歷經解嚴和民主化,黨政軍及新興地方派系仍是支配當前台灣教育系統的主要勢力,扮演引導政策與分配資源的角色,「台灣解嚴25年,教育卻始終沒有解嚴,還轉型擴張成更大的支配力。」她感嘆。 高教崩壞,不只學生,連教師都走上街頭,教育的意義在公共化、商品化之間拉扯。教育部失去治理能力,少子化帶給大學退場的危機又在眼前。回顧歷史成因,著眼未來的當務之急——大學退場,著實需要更細緻的處理。 原文刊登於:台灣三成私立院校 國民黨辦的(2015-12-02 李又如) 延伸閱讀:台灣敗在行政監守自肥中林騰鷂
李又如
2015-12-06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中國對台滲透統戰無孔不入 賴清德:盼朝野支持國安十法修法
陳政宇
立院三讀》行政區新設或調整 擴大民眾參與
林哲遠
感謝有您!攜手前進!
楊黃美幸
不只是紀念,更是延續彭明敏教授的精神
鄭義和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統促黨副秘書長、主委當共諜 3人判刑定讞
張文川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