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禾相關文章

另一個悲情城市——吳市今昔

另一個悲情城市——吳市今昔

  2018年8月15日,是日本戰敗73週年。一般人思及日本戰敗,總會憶起決定性的廣島和長崎核爆。尤其是1945年8月6日的廣島核爆,給世人留下對戰爭最震撼悲慘的記憶。就在距離廣島20公里處的軍港——吳市,在二次大戰末期也遭到悲情的命運。 吳市人口約22萬,位在廣島西南方,面向瀨戶內海,依山傍海,山明水秀。因為地形隱密,自古以來即是日本的軍事要塞。戰國時代活躍瀨戶內海的村上水軍(海盜團),根據地就在吳市。1889年明治時代,日本帝國海軍在此設立「吳鎮守府」和「海軍部」,至1903年改為「吳海軍工廠」。吳市成為日本最大的武器生產地,及製造海軍艦艇的中心地。二戰結束後,吳市成為日本有數的造船和鋼鐵都市,兼海上自衛隊的基地。 關於吳市的戰蹟,代表作有2005年日本拍攝的戰爭巨片《男たちの大和》(中譯《男人們的大和》)。本片描述史上最大的軍艦「戰艦大和」的沉沒經過,故事雖是虛構,歷史和背景卻是事實。主角的下級兵士神尾克己出身吳市,自小嚮往海軍,被派駐憧憬的戰艦大和,卻遭遇苛酷的命運。 《男人們的大和》DVD影像。   戰艦大和是1941年日本動用國家預算的4%,傾國力製造的超級軍艦,就在吳海軍工廠完成。艦身全長263公尺,載有45口徑46公分的三連炮,號稱是史上最大的艦砲。這艘軍艦的製造過程非常隱密,日本國民多到戰後才知道它的存在。大和艦雖然耗資鉅大,卻被譏大而無當,出任務的機會很少。1945年4月1日美軍攻佔琉球,4月6日戰艦大和奉命出擊,完全不敵美國戰鬥機,翌日即被擊沉。艦上約3300名官兵,有9成以上殞命,生還者僅276人。 如今,戰艦大和已經成為日本二戰悲劇的象徵。吳市在2005年開設 「大和博物館」,陳列大和艦10分之一的模型,精巧非凡。模型的甲板是用台灣檜木打造,據說是倣原艦製成。當年日本帝國最豪華的軍艦,採用的是殖民地最高級的台灣檜木。電影《男人們的大和》當中,清洗甲板也是小兵們的重要工作。最後,在美國3百多架軍機連番轟炸下,血洗甲板的場面怵目驚心,教人痛感戰爭可怕。 戰艦大和模型。(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吳市身為日本海軍重鎮,在二戰末期接連遭美軍重度空襲。雖然美軍轟炸的主要對象是軍港,但因日軍激烈應戰,結果吳市整個陷入砲火,幾乎化為廢墟。由1945年3月開始至8月戰爭結束,共計14次大小空襲當中,吳市市民死亡逾3700人。 2016年轟動日本的動漫電影《この世界の片隅に》(中譯《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即戰時吳市的民間故事。本片是由河野史代原著漫畫《在這世界的一隅》改編,描寫19歲的廣島女兒鈴,1944年嫁為吳市媳婦,由不解世事的稚幼新娘,歷經勞苦,照顧一家老小而逐漸成長。戰爭末期一場空襲,鈴不幸被炸成傷殘,廣島娘家也遭核爆,家破人亡。電影細膩刻劃戰時的小市民生活,主角達觀溫婉,努力過好每一天的精神,令觀眾在傷痛之餘獲得救贖。2018年夏天,TBS電視台又改編為連續劇播出,重現吳市當年生活景觀,十分用心。 《在這世界的一隅》原著上中下冊。(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今日的吳市,已經是現代化都市,街景不復從前。但是,登上「觀望歷史山頂公園」,可以鳥瞰軍港風景和明治以來的造船遺跡。保衛現在日本的自衛隊潛水艇和航空母艦,就停靠「烏小島公園」港邊,肉眼可識。規模宏大內容充實的軍事博物館,既有展示二戰兵器、零式戰鬥機、戰艦史料及現代造船科技的「大和博物館——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復有收藏戰後海上自衛隊紀錄,並展示真實潛水艇的「鐵鯨博物館—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吸引無數對軍事和歷史有興趣的觀客。據統計,近年造訪吳市的觀光客,每年逾3百萬人。 日本自衛隊潛艇和軍艦。(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鐵鯨博物館外觀。(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這世界的一隅》作者河野史代形容自己的故鄉吳市,是「由古至今,充滿陽剛兼撫媚的不可思議的城市。」二戰結束70餘年,在吳市的太平風景當中,不能不想像過去,戒慎未來。祈求人類不要重蹈戰爭覆轍,唯願世界和平。
秋禾 2018-08-16
開啟宜蘭近代化的日本人

開啟宜蘭近代化的日本人

  今年是明治維新150週年,日本各地都有許多紀念活動。其中,最受矚目的,應屬長達一年的NHK大河劇集【西鄉殿】(西郷どん),主角是公推明治維新最大功臣的末代武士——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1828-1877)一生高潮起伏,非常富戲劇性。他和勝海舟談判,促成長達264年的德川幕府和平結束,無血開城。其後掃蕩幕府餘黨,主導明治維新諸多改革,居功厥偉。但是,政爭下野之後,他卻帶領不滿政府的鹿兒島子弟兵,發動日本最後內戰「西南戰爭」,落得叛軍之名自刎而死。西鄉隆盛在故後12年受明治天皇恩赦,並追賜勳位,迄今備受日本國民景仰推崇。位在上野公園的西鄉隆盛銅像,雖然常被批評貌不似本尊,卻是這位奉行「敬天愛人」的悲劇英雄的神格化表徵。 西鄉隆盛銅像。(攝影:秋禾) 西鄉隆盛字跡「敬天愛人」。(攝影:秋禾) 西鄉隆盛早年曾因政治牽累,被流放外島兩次。第一次是31歲那年,被流放鹿兒島之南的奄美大島。當時,奄美大島荒僻落後,還有奴隸和巫醫習俗。西鄉雖屬流罪之身,卻以無私之心致力改革,獲得島民感激,並娶當地名家的女兒愛加那為「島妻」。所謂島妻,即依江戶幕府的隔離政策,不准「外帶」日本本土的妻子。西鄉隆盛在奄美大島的3年間,與愛加那生一子一女,男兒取名菊次郎,是西鄉隆盛三次婚姻中的長子。當西鄉被薩摩藩主特赦,獲准歸還日本本土,身懷六甲的愛加那攜幼子送行,悲情可憫。大河劇【西鄉殿】當中,飾演愛加那的二階堂富美演技逼真,賺了許多觀眾眼淚。 歷史先例顯示,在偉大的上一代光芒照耀下,再怎麼傑出的下一代,也很難超越先人。西鄉隆盛之子西鄉菊次郎,卻以他自己的方式,繼承父親遺志。不但在日本歷史占一席之地,更與日治初期的台灣,結下一段少為人知的因緣。 西鄉菊次郎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西鄉菊次郎在奄美大島長到8歲,即被鹿兒島西鄉家接去領養。當時,西鄉隆盛已經再婚。雖然,明治維新之後島民不再受身分限制,自重的愛加那卻拒絕西鄉隆盛,不願遷居本土與正妻同居。菊次郎由繼母養育至12歲,即以小留學生身分被遣送美國,至14歲才返回日本。命運曲折不輸父親的菊次郎,在16歲追隨父親參加西南戰爭。激戰之中菊次郎右足中彈負重傷,當時只有將右膝以下切除。節節兵敗的西鄉隆盛,將菊次郎託付老僕熊吉,先行帶兵離去,父子自此永別。熊吉背負少主躲避砲火艱難下山,向率領政府軍的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投降。據說叔姪劫後相見,西鄉從道不禁激動落淚。 餘生裝置義肢的西鄉菊次郎,並沒有因此氣餒。亡父被恩赦後,他接受叔父栽培,以優異的外文能力進入外務省任職,又轉任美國大使館。期間,曾再度公務留學美國,備受倚重。1895年台灣依馬關條約,由清廷割讓給日本。菊次郎以台灣總督府參事官身分,奉派赴駐台灣。翌年,升任台北縣支廳長。1897年,菊次郎就任相當於縣長職位的宜蘭第一代廳長,時年36歲。當時,菊次郎偕妻兒遷居宜蘭,與部屬職員和學校校長等人,共用8百坪土地,打造宜蘭廳長官舍。時隔百年,宜蘭廳長官舍經過精心修復,改為「宜蘭設治紀念館」,開放供遊客參觀。 宜蘭廳長官舍。(圖片來源:宜蘭設治紀念館網頁) 西鄉菊次郎初抵台灣時,據說台灣還是瘴癘之地,鴉片橫行兼土匪猖獗。最初日本治台嘗試錯誤,浪費龐大國帑卻不得民心。直至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拔擢後藤新平當民政長官,才規劃出台灣近代化的藍圖。後藤主張日本本國的風俗文化不能拷貝移植台灣,必須調查台灣風土人情,再制定政策,漸次同化。當初為治理宜蘭而心力交瘁的西鄉菊次郎,深受後藤新平感召,並奉行父親「敬天愛人」家訓,為宜蘭的基礎建設展開全力。除了整治河川、擴大農地、開闢道路和培植樟腦之外,並普及教育和改善治安環境。 在西鄉菊次郎諸多政績當中,最為人稱頌的是宜蘭河的堤防工程。當時宜蘭河年年氾濫,被稱怒川。經過菊次郎和總督府戮力交涉,才得支用鉅費,花一年半時間建造長達13.7公里的宜蘭河堤防。1901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宜蘭河水患終於解決,自此不再氾濫。1902年西鄉菊次郎目睹第二期工程順利進行,才離開居住5年餘的宜蘭,卸職返回日本。 其後,西鄉菊次郎歷任第二代京都市長。在職7年間,他整治號稱「京都百年大計」的上下水道工程、發電設備和開通市內電車,給京都留下巨大的政治遺產。晚年的菊次郎因腳傷復發,歸隱鹿兒島,擔任舊藩主島津家礦山館長,著力培育當地青少年。1928年菊次郎在家鄉病故,享年68歲。 今日的宜蘭,還留有西鄉菊次郎的面影。1905年宜蘭居民共同刻「西鄉廳憲德政碑」,豎立在堤防附近。1923年並將堤防命名「西鄉堤防」,移植石碑於其上。1945年日本戰敗後,石碑一度遺失,半世紀後才再度被發現。經宜蘭文化局遷移至中山橋邊的堤防上,保留至今。碑文教人不必膜拜西鄉公,建議將此碑當成感淚碑,以紀念菊次郎德政。 西鄉廳憲德政碑。(圖片來源:宜蘭市觀光導覽網站)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西鄉隆盛和菊次郎父子,在日本和台灣的近代歷史,分別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雖然英雄由時勢所造,也得有過人的魄力和胸襟,平等和博愛的精神,才能教後人衷心憑弔。
秋禾 201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