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燈相關文章

為何在台灣安身立命的人會支持親中的政客?

為何在台灣安身立命的人會支持親中的政客?

陳燈/科技業退休員工 國家主權就像個人銀行存款一樣是不容任何人侵占的。問題是,侵犯到個人相關利益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誓死捍衛,但是談到國家安全與主權相關的議題時,卻又可有可無,好像議題離自己很遠,不會影響到自身的權益,只要有錢賺,沒人找麻煩就好。這就是台灣的現狀,讓那些靠販賣政治迷幻藥的人,可以如魚得水地存在,並伺機將之出賣以求取名聲和利益。 十年之間重複問一些中國統一認同論者,何以能容忍親中政客的言行?所得到的答覆卻是沒有太大的改變,可以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依附強大的中國可以討到好處,不會有戰爭,有戰爭也輪不到自己。 二、被統治是理所當然的,台灣人無法治理台灣。 三、人權、自由是虛無縹緲的,對依靠大國感到驕傲。 四、對努力求學以達到晉升軍、公、教階級認為是最好的制度,所以年金改革是罪該萬死。 這樣的人不論老少到處充滿台灣全島,想法很難改變。表現的特徵是鄉愿、怕死、愛錢、愛面子,集體化的心理狀態,並且內化到有如吃飯般自然的行為模式。就像說謊的慣犯,臉不紅氣不喘。我們不能責怪這些人,這是黨國幾十年思想教育和中國文化的必然。 從二○一八選舉的公投就可以清楚看出台灣人和巴勒斯坦人、蘇格蘭人、加泰隆尼亞人、烏克蘭人等,在國家意識的認知上還有一大段距離,要由一次公投從此脫胎換骨不啻痴人說夢。 他們的內心沒有主見,對政治的言論,全都來自於集體的風向。 那些操控的力量,除了透過媒體,無孔不入地存在於網路社群、校園、公司、市場,甚至家族、朋友聚會的場合。往往不經意的幾句話,其實已經開始污染周圍的人。經過六十年黨國教育也想在這裡安身立命的人聽到這種言論,不知不覺就容易引起共鳴,在不斷累積催化下,就落入操控者所設定的議題當中而渾然不覺。難道你身旁的人都是操控者?當然不是!那些人只是散播者,大部份是思想真空、沒有反思能力的散播者。 這些議題隨著某些當紅政治明星的意圖而變化風向,最可怕的是,把台灣問題中國內政化,把主權讓渡包裝成「擱置爭議」、「以小事大」、「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 把台灣本土意識貶抑成不入流的文化;把實力強大的台灣科技、 經濟、農業說成日薄西山,讓台灣人從自卑轉而憧憬「偉大的中國」,亦即喚醒潛在腦中的集體意識基因而認同它。長此以往,台灣只是中國的囊中物。 現在,情勢更加險峻,投機政客、黨國餘緒和被收買的組織,運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試圖在最短時間內達成統一大計。台灣人該如何自處,甚或起而改變這個逆境?除了經濟上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外(但在全球經濟體系下很難操之在我,必須另外討論),可以自我掌控的是再喚醒十五%的人,成為堅定的台灣意識支持者,形成至少七五○萬穩定的投票人數,對台灣未來有寄望的政黨、NGO、企業、個人…等,依自己的資源成立以歷史、政論、文化藝術等為主軸的小型團隊,把台灣的歷史、文化、科技的展望、國家認同的價值觀深入鄰里、以聊天座談等方式,用真實的人聲溝通傳達理念,有別於網路和媒體的單向資訊灌輸。 歐洲於十八世紀起可以征服存在世界各地的帝國 ,日本在十九世紀末可以稱霸東亞,絕不是選個皇帝和身旁的統治班底就可搞定,都是植基於往前百年以上的人文科技發展。試想當有一千個這樣的小團隊每天活躍於都市大樓、鄉間廟口,長期努力下所產生的影響力必然可觀。 至於那些以政治為本業的人是我們所期待與寄望的,因為你們擁有群眾基礎,更應以無私的心採取具體的行動,製造焦點,塑造議題,不能只寄望於美中貿易戰如何如何,天助自助才有未來。至於那些操控者,是叫不醒的唯利是圖的豺狼,不必想去改變他們,把力氣拿來讓選民的認知改變,才足以使這群人消失。
陳燈 2019-03-11
月薪4.5萬直奔6萬的關鍵

月薪4.5萬直奔6萬的關鍵

依據主計總處最新資料,從二○一三到二○一八年五年內受僱人數增加五十八萬人,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支援服務三項增加三十萬人最大宗,這幾個行業人員的流動率也是分居一、二、五名(三、四名是休閒娛樂和不動產業),薪資也相對較低,尤其住宿餐飲與支援服務業。統計並顯示有超過三百萬人月所得低於三萬元,與派遣、時薪、行業別的相關最大,特色是可取代性高,沒有進入障礙。 相對地舉一個專業技能的例子。這五年來,具有三年經驗的可程式邏輯控制器工程師的月薪從四萬五千元直奔逾六萬,增幅超過三成,且年領十四個月以上,卻仍一才難求,原因是各行業自動化的需求與日俱增。這種邏輯控制器的軟體非常簡單且標準化,很容易學,一個理工相關(不一定必要)高工程度者,只要一年訓練就可以獨立操作一台初等難度的機器,比學泥水砌牆師傅三年四個月容易。 薪資提高,來自於各行各業附加價值的提高,光靠老闆的良心無法持久。而經濟成長最大一塊來自於工業發展,技術創新,人才的供給是關鍵。基層的技術人才如設備保養、電工、配線工、機器操作工、軟體運用、數據處理、機器手臂控制等等,目前台灣都有大量的需求,工作好找。然而產業界雖然求才若渴,卻還是找不到足夠的人。 年輕人如果有心,在這些基礎工作熟悉之後,還可以自我進修與發展到高階技術的工作,如機器設計、產品設計、視覺控制、製程系統控制、通訊系統、人工智慧應用等等,發展空間無可限量。這些技能的初始養成,與學校選讀領域是有一些相關,但絕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工作中不斷地自我學習。 至於產業界為什麼找不到足夠的人?除了需求不斷增加外,父母的態度有決定性的影響。很多是父母對子女擇業不以為意,或不知道如何引導;少數是父母對子女期望太高,非要名校不念,不管科系,於是造成青少年對未來茫然,更遑論如何選擇職業,以至於學非所用現象充斥。 政府可以做的很多,從教育體系職訓體系推廣,家庭訪談,辦理體驗營,拉高獎金的競賽,媒體長期且深度的節目介紹…等等。我們超收的稅金除了國防外,應該做人才基礎建設的投資,而不是浮濫的補貼;引導人民以工匠技藝為時尚,而不是放任淺碟文化橫流,最後被虛擬世界主宰,變成國安危機。 (作者為上市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退休,逾三十年資歷)
陳燈 201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