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順聰相關文章

反送中的廣東話,太陽花的弱母語

反送中的廣東話,太陽花的弱母語

反送中運動這幾個月來,港警殘暴鎮壓令人氣憤莫名。但同時,抗爭港人的堅韌與無畏,更是佩服,更要支持。 反思台灣,自然會跟「太陽花學運」做連結,雖說脈絡與強度不同,核心主旨都是反極權,捍衛民主自由。要比較兩者是個大課題,但我要從一個簡單的觀察談起。 看新聞報導,在街頭訪問任一蒙面年輕人,全都可用廣東話(香港粵語)侃侃而談,更不要說記者會的公開發言,義正詞嚴,慷慨激昂。 港人說港話。圖片來源:中央社 相對的,參與太陽花運動的青年們,幾乎都用台灣華語發言,還標榜用三十五國語言向世界播送。可笑的是,若要用自己的母語(原住民各族語、客語、台語)公開演說,有幾個可以的?尤其是核心成員,多位去參政或選舉了,一上台,不要說流暢,連說都有問題。 香港能,為何台灣不能? 年輕世代之不足,乃上一代缺失所致;太陽花世代母語能力貧弱,是整個國家社會出了問題。 觀察「語言的生存狀態」,有四個座標,分別是家庭、社區、媒體、學校。此專欄名Tâi-bûn-o̍h-á,就從台語談起吧! 家庭:把母語當成賊 「母語家裡學」謬論,不必多辯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台灣街頭隨意找位年輕人,父母爺奶是台語人的,要他全台語五分鐘,五分鐘就好,有幾個可以的? 這是 Youtuber 慣用的手法,這幾年屢試不爽,是衝高點閱率的利器。不要說成句,只問一些單字,已是哀鴻遍野。 「母語家裡學」於現代社會,已無法阻擋媒體發達,溝通流動頻繁的現實。香港人可非常徹底,在家裡全廣東話,自然而然,連我住台北的香港朋友家庭,亦是如此。 要形成這樣的習慣,得整個社會的機制護持,不只是一家之內。 在台灣,很多父母長輩「堅持」不跟孩子說母語,原因很多,最可笑是理由是:講秘密時就改換母語,孩子就不會知道了。 把母語當成賊,台灣人的偉大發明,更甚於詐騙手法。 社區:開啟語言2.0 這裡的「社區」,指走出家庭之外的鄰里市場、店鋪廟宇、公開聚會等等場域。社區有強烈的在地性,語言特質最為明顯,何止氣口,更有獨特的腔調,是語言的豐富寶庫。 看公視學台語。圖片來源:公視台語台FB 就台灣而言,來自中南部越非都市成長的孩子,其台語越流暢越端正,這跟社區的特性若合符節。越是都會與中產階級的聚集區,因體制內教育浸染深遠,華語使用頻率極高,台語的程度相對弱化。 社區的語言浸潤,除了日常對話,公開演講是重要養分,你看香港反送中,就在街頭與講台朗朗開講,這樣的震撼深植人心。猶如台灣的選舉場合,無論那個黨派,總是會落幾句台語增強感染性與親切性。 不過,一離開政治與商業場合,台語的演講就顯弱了。尤其是文化藝術與現代知識,多用華語建構,台語的論述嚴重不足。就像知名作家廖玉蕙,因某次演講場合無法用台語講得流利,進而努力學回母語,甚至出版台文書寫的電子書。而生態作家劉克襄,在中央社出版的《做伙走台步》序言談到,也是因某次在教會演講經驗,喚起語言自覺,開啟其台語 2.0 的進程。 這一點,我們要向香港人看齊,各種主題與場合,都可以用廣東話無所不談。 媒體:標準化日常化 在公視台語台未開播前,雖曾被政府大力禁止,但台語發音的媒體,是相當興盛的。 無論是台語歌,廣播講古,歌廳秀,布袋戲或歌仔戲,往往風靡一時,許多人的台語能力,都是從這些媒體娛樂得來的。 地下化與非體制化的發展,固然有其生命力與渲染力,但久之形成偏鋒,落入刻板印象,以為台語只能說江湖話、玩笑話、私密話,上不了檯面,不入流。 來看看香港,廣東話什麼主題特質都有,無論是嚴謹的法律用詞,抗爭者的鏗鏘發言,生意上討價還價,林夕的動人歌詞,都是廣東話。 這就是設立公視台語台的原因。得要製作各式各樣的節目,讓台語無所不說、無所不談,且各個年紀各行業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用這套語言來訴說。 讓台語標準化、日常化,這是台語台有別於其他媒體的核心任務。 學校:建立一切的學問 看公視學台語。圖片來源:公視台語台FB 太陽花的《島嶼天光》與反送中的《願榮光歸香港》,都有其訴求主題與語言特質。但香港年輕人能自然而然說廣東話,相對於太陽花青年的弱母語,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文字。 雖說教育部推薦的台語正字漸為普及,目前仍只有專家與文字工作者能讀寫順暢。但在香港,有廣東話的報紙,發行量相當廣;來看反送中的網路留言,大量書寫且廣為流傳。 香港學生讀書的過程,在學校的授課是用廣東話的,對一個孩子而言,在學校的時間往往多於家庭,香港學生在校園的語言學習與浸染,使其廣東話沒有阻礙。 甭說太陽花青年,多在學校全華語教育,母語課一週一堂杯水車薪,更不要說因升學壓力而遠離了家庭與社區,其母語能力與反送中青年比較,當然天差地別。 有鑑於此,現各族群正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學校,原住民與客家已經先行,從幼稚園開始,往上逐步建立完整的教育體制。 學校不只是學校,不只是保存語言與文化,而是透過教育系統,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字書寫、知識體系、對世界的思考,才能有堅實的認識與涵養,面對日新月異的全球化時代。 香港的情勢令人遺憾,過去以商業金融與媒體娛樂自豪的東方明珠,因政治的不公不義,意外發現並發揚了自身的特質與獨立性。當然不希望台灣步入後塵, 但時勢是無情的,極權伺機而動,在這之前,得要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切,就從語言開始。 本文作者為鄭順聰,原文標題:反送中的廣東話,太陽花的弱母語,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鄭順聰 2019-11-26
為何台語新聞不標準?

為何台語新聞不標準?

臉書、網路與街談巷議,時不時有人批評電視上的台語新聞,講得「不標準」。 這點我頗有同感,自有台語新聞後,總覺得那些主播講得不好聽,新聞畫面配音怪怪的⋯⋯就算公視台語台已開播,我還是有這樣的感覺。遇到問題,處心積慮我就想來破解,如同偵探那般,推論、分析、找出答案,以下是我的解謎過程: 台語台製作的詞彙卡。 圖片來源:公視台語台FB 推論一:就是不標準 某些新聞台主播與畫面過音,錯音與華語化嚴重,沒有嚴格基礎訓練與台語顧問指導,講得很糟、很糟。 對某些台語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台語只是種工作技能與表演方式,離開主播台與配音室,就改口說華語,當然「不標準」。 如此情況恐怕持續了一、二十年,某些電視台依然沒有改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高層不想改善,觀眾邊看邊罵也接受,真是匪夷所思。 幸好台語台開播了,之前就有電視台努力精進,有了刺激與比較,希望台語新聞的水準可以大大提升。 推論二:腔調方音異 語言學定義的台灣閩南語,主要分為泉州腔與漳州腔,底下還有次方言,聲韻、變調、用詞有很細微的差別,就算是優勢腔,也有地域之差。然而,只要有那一點點點的差異,觀眾就會覺得「不標準」。 這點,我倒希望台語新聞可以標示腔調特質,例如嘉義民雄腔、高雄楠梓腔、基隆港腔。更為期待的是,可以用鹿港腔、宜蘭腔、永靖腔、淡水腔來播送,增加大眾對南腔北調的認識與熟悉。 推論三:新聞台特質 所有語言都一樣,不同的情境、職業與人之特質,會生發不同的氣口(khuì-kháu)。演講比賽、牧師傳道、漢詩吟唱、飯桌對話、歌仔戲布袋戲、菜市場討價還價、黑道火拼⋯⋯各有不同的氣口(真是多彩繽紛)。 至若新聞台的氣口形塑,有其實際的需求:要在最短時間將事件精萃傳達給大眾,速度就得快,資訊必須精要,言簡意賅。因口語傳達速度甚快,鼻音與入聲字常弱化,聲調易被拉平,許多內容無暇解釋,只好濃縮用語或以術語代替。 就因不是心目中認定的「氣口」,速度與用詞不習慣,觀眾感到礙耳,易被判定為「不標準」。 推論四:你被制約了 華語長期佔據台灣的公領域,造成媒體傳播與正式場合的語言被縮限。如此浸潤數十年,已形成內在之深層制約,除了參雜英語與台語增益效果,若全台語公開宣說,會和大眾的程式不相容,進而覺得彆扭、緊張,甚至反彈(如同電腦遲慢甚至當機)。 同樣的,自台灣有電視新聞,幾乎為字正腔圓之華語播報。一旦轉換為全台語頻道(客語與原住民各族語亦然),許多人無法調適。就算主播發音相當道地漂亮,怎樣就是和內建的語言程式不相容。這樣的衝突,爆口為「不標準」三字。 驚人謎底 以上推論,是如此的細膩用力,殊不知,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謎團,超乎你想像。 台灣的新聞用語,基本上都是從華語轉譯來的(往回推常常是英文、日文),台語新聞的初期發展,猶如在做翻譯工作。 舉個例子,政治人物常做一個「澄清」的動作。台語的 tîng-tshing,指水的物理現象,較為台語脈絡之思考,得用掰會(pué-huē)。但觀眾已受數十年華語沖洗,早接受新詞「澄清」。若在新聞播報時用舊詞「掰會」,觀眾不知原意、莫名所以,「不標準」便脫口而出! 其次,許許多多詞語乃硬生生從華語轉譯過來,台語還找不到適當說法,例如:呼籲、抵用、潛在、前瞻、避險、貧富差距⋯⋯多不勝數。更恐怖的是外來語與新詞,如雙股螺旋、商用部署、沙烏地阿拉伯、防糾結底刷、角落生物⋯⋯。 再加上,現下的台語新聞,多據華語新聞文字影音來轉述與配音,還未組織完整的新聞採訪團隊,全台語訪問仍少,切入角度與敘述脈絡欠缺。也就是,台語新聞亟待建立完整組織與製作 SOP。 結論歸納 綜合以上所論,這一切的「不標準」,歸根究柢有三大原因: 基礎用語:未來的台語委員會,得羅列外來語與新詞之標準,作為依循。 新聞敘述:基礎的敘述脈絡與參考文本仍零碎,得好好整理並廣為應用。 獨立團隊:得建立以台語為採訪語言,獨立製作的新聞編採架構與團隊。 優質推薦 在問題仍未徹底解決前,目前我認為最好的台語新聞,是公視台語台「下晡新聞」。如同台語人慣聽的廣播電台。主播吳國禎的節奏符合台語聲調慣性,用詞道地準確(將阿祖輩的語言講回來),氣口、腔調勻稱,且內容常引用傳統文本,是我認為最「標準」的台語新聞。尤其是「解文說字」單元,點開來一段一段聆聽做筆記!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2649771 若你觀看吳國禎的台語新聞後,還是認為「不標準」,那你大概被那些劣質的鄉土劇與粗製的台語新聞給洗腦了。 圖片來源:公視台語台 臉書 或者是,你心目中的「標準」,是外星語。 本文作者為鄭順聰,原文標題:為何台語新聞不標準?,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鄭順聰 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