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洪德仁)
洪德仁相關文章
台灣到底有沒有可能解封呢?
臺灣解封到底有沒有可能?在什麼要件下才有可能呢? 我想經歷過兩年半的COVID-19疫情,目前每日確診個案逐漸減少到兩、三萬人、死亡病例低於百人,這個階段應該是漫長黑暗的隧道當中,即使沒有看到盡頭的光,我們已經感受到出口吹進來的微風,一個涼涼的氣流,讓我們覺得安心的氛圍。 臺灣解封需要什麼要件呢?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第一、參考國際疫情: 從國際的趨勢來看,例如: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或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在2020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歐洲和英國採取的策略大多是佛系防疫方式,低估了新冠病毒的嚴重性,認為COVID-19像感冒一樣,大家都感染後,每個人都是無症狀或輕症,自然就會有群體免疫力。英國強森首相是最主張佛系防疫,結果他也確診,而且到加護病房走了一遭,深刻感受到COVID-19病毒的威力。不過公共衛生的群體免疫的概念,是深植各國防疫的重要參考。 隨著病毒的演變,各國也歷經幾波的疫情,現在Omicron病毒具備高傳染力,世界上主要國家動輒每日數以十萬計的確診人數,加上疫苗的接種,逐步累積群體免疫;Omicron相對低的重症率、死亡率的狀況,各國醫療量能得以保存,各國開始考慮解封的可能性,有的國家解封走得比較快,北半球的國家,像日本、美國、歐洲都有大量人潮,歡渡暑假。 但是香港基本防疫戰略上是想要解封、戰術上還是在做管制的情形,戰略和戰術的矛盾,造成疫情的失控。2022年年初香港嚴峻疫情,大量確診個案,沖垮香港醫療量能,雖然動用中國醫療部隊協助,但是民怨沸騰,是特首林鄭月娥下台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前兩年,我們才採取了邊境嚴管的措施,即使有小規模社區蔓延,每天確診人數最多也是幾百人,大家還在沉醉清零的理想。然而,2022這一年,絕對想像不到一天會有9萬多個案確診的發生,今年五、六月對大家是有震撼性的,更發現要從高原期回到平原期,甚至清零,是非常困難;從三萬多確診個案數往下掉,不知道要花多久時間,有人樂觀表示7月底確診低於一萬人以下,但我個人覺得不管是7月或8月,都算是台灣疫情較緩和的階段。 我們是不是還要去在意有多少的確診人數?還是我們應該要在意有多少中、重症,又有多少死亡人數。特別是這幾天疫情中心公布的死亡人數和中、重症人數已經低於百人以下,這是很不容易的情形。死亡率是落後指標,常常會離確診最高峰晚兩週左右,現在看到死亡人數和死亡率逐漸地下來,這也代表在7月底到8月,台灣疫情明顯有緩和的情況。 第二、BA.4和BA.5影響: 我們要關切COVID-19病毒的突變株,從今年4月南非發現BA.4和BA.5,蔓延到其他國家,造成嚴重的感染,但是比起Omicron造成中、重症的機率又更小,有流感化的趨勢,讓我們有機會與病毒共存。 國外也發現其他新的突變株新聞消息,台灣要有所因應和準備,從境外入境,採檢和病毒定序還是有其重要和必要性,才可以及早辨識出突變種的病毒,做出適當阻隔的措施。 第三、醫療量能的保存: 2003年的SARS疫情,我們是在手忙腳亂的情況。2020年,新冠病毒影響台灣,經歷兩年半,台灣有著很好的防疫應對措施和經驗。2020年,我們強調的是公共衛生的介入(NPIs,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包括我們熟悉的生活型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打疫苗等,直到今年Omicron疫情大量爆發後,NPIs的介入有其極限,還是要靠醫療量能的保存。 我們台灣人口就是這麼多,我們能夠擁有的醫療規模要再擴大有其困難度,因此需要分流分艙,醫院治療處理中、重症病人,其餘輕症留在家裡、防疫旅館或檢疫所,由初級醫護團隊進行健康的關懷、監測、醫療服務,運用居家照護,結合通訊診療,可以讓在宅的民眾就近的接受到溫馨、專業醫療服務,這個部分往後會被強調而且落實執行。 第四、疫苗的接種: 2021年5、6月開始疫苗接種的時候,都是提供長輩前往大規模的接種站的模式,每個縣市大概會有兩三個大型的疫苗接種站,讓老人家集中到一個固定的地方,過程的奔波其實是很辛苦,因此臺北市在去年6月時開始,讓基層診所提供疫苗接種服務,而後各縣市也採取相同的方式。目前全國疫苗接種,大概80%以上是由診所提供服務,這樣就近、方便、溫馨的服務對高齡長輩是非常友善的。今年度,政府鼓勵長輩出來接種,贈送獎勵券、快篩試劑等誘因,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國家真的要花費這麼大的鼓勵和投資嗎?除了蘿蔔以外,應該鼓勵年輕的子女,代為疫苗預約、陪同接種。 我們也可以考慮要有棍子,例如:沒有接種疫苗,限制出入公共場合等,但台灣是民主國家,很難使得上力。但不管怎麼樣,老人家的接種還是非常重要,特別是75歲以上的老人家,還沒完成第三劑疫苗接種的比例,還有30%以上,這都是需要再加強的地方。另外,我們國家的疫苗政策,在初期針對小孩子是沒有提供疫苗的,後來發現會造成小孩子的重症情形,因此近期再補上小孩子這一端的疫苗接種,不管是採用在診所、醫院、學校集中等的接種方式,老人家和小孩子都還是我們應該要特別重視、注意的地方。 第五、找出社區的黑數: 即使是輕症、沒有症狀,但是個案已經被感染到了,國家在過去幾個月積極在幾個地方設置大型的社區採檢站,像台北榮民總醫院在自由廣場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車來速採檢,三軍總醫院在松山機場設立了PCR採檢站,全國廣設採檢站、家用快篩試劑的普及,加上自5月26日起,診所可以做快篩陽判定確診、法定傳染性疾病通報,啟動防疫機制和居家照護,這樣社區中的黑數會逐漸減少。 過往臺灣靠著半導體產業帶動發展,近兩年因為疫情衝擊,加上今年烏俄戰爭,不管是石油、原料、農產品造成危機,全球各國深受經濟衝擊,如何讓健康可以和經濟達到平衡發展、永續發展,或許也是在防疫過程中,疫情指揮中心需要整體考量的一環。 不論如何,即使有BA.4、Ba.5的病毒侵入臺灣,我們不用過分擔心,畢竟還是以輕症居多,加上目前已有400萬人確診、疫苗接種的狀況也不錯、國民自主健康生活管理的概念也很好、醫療能量能夠保存的情形下,臺灣應該有能力面對疫情逐步解封,發展新的防疫生活、經濟永續發展模式。
洪德仁
2022-07-20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國民黨重回馬英九手中
林保華
始政日或光復節及歷史魅惑
李敏勇
川普「台灣就是台灣」——一句務實又漂亮的話
尤榛嚴
中國「長臂管轄」、「跨境鎮壓」 國安局:以統一台灣為終極目標
方瑋立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