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台灣回憶探險團)
台灣回憶探險團相關文章
保衛大臺灣的美援
之前「破解二戰後黃金傳說神話」一文(https://goo.gl/lRgx7H),提到了中國國民黨逃來臺灣後,穩定臺海局勢的真正關鍵是美援。 即使國民黨宣稱帶來的黃金數量全是真的(約值2億美金),比起美援(1950年後就達40億美金以上之譜)根本是九牛一毛,更不用說當時帶來的大量物資、軍備及各種技術投入。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一書(http://goo.gl/Z7zQBB),每個人都應該看看以了解這段被掩蓋已久的歷史。 於是護航者又宣稱這些美援是給「蔣介石及國民黨的」,若他們沒來,臺灣一毛都拿不到。雖然說歷史無法重演,但稍有常識的人都應該了解,美國當時在全球各地砸下大量美援,為的是築起防堵共產勢力擴張的城牆。美援是為了防堵共產黨?還是為了養肥國民黨?相信稍微正常的人都能理解原因是什麼。甚至若不是風評甚差的蔣介石政權寄生於此,臺灣也許可得到更多更直接的支援,原因可以參考「西螺大橋美援錢直接進工程處,跳過國民黨」一文:http://goo.gl/qxzt9K。 提這些並不是要去計較誰貢獻多誰貢獻少,而是我們都該持平去理解臺灣真正走過的歷史。 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http://goo.gl/Z7zQBB),值得一讀。 延伸閱讀: 破解二戰後黃金傳說神話 https://goo.gl/lRgx7H 圖為二戰後美方給予大量坦克之相關老照片,出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18
70年來毫無改變的大中國單一史觀
馬習會上,馬先生宣稱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對於臺灣由多元族群組成的現實,毫無尊重之意。長久以來,臺灣就在這種缺乏多元尊重的價值觀下,肆無忌憚的抹去和殖民政權不同的一切,包含文化、歷史記憶、史觀、族群認同…等等,也埋下了臺灣社會衝突的根源。 幾十年過去,臺灣改變了很多,中國國民黨也由言必稱共匪變成與中共稱兄道弟,但大中國單一史觀、對多元族群缺乏尊重與包容,卻從來不曾改變。 圖為1946年由行政長官公署發佈的中學國語課本,與今日馬先生及中國國民黨的主張如出一轍。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16
1918年 恐怖之都 巴黎
近日巴黎發生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大量無辜民眾傷亡。我們經由各式媒體得知相關訊息,並進行哀悼。 而在將近百年前的臺灣,當時的人們一樣關心著世界大事。圖為1918年(大正7)4月臺灣日日新報刊載的國際新聞 恐怖の都「巴里」(巴里即為Paris當時之譯名),報導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以長距離火炮射擊巴黎。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15
臺灣的醫師節該是哪一天?
臺灣的醫師節該是哪一天? 11月12日是中華民國官方頒佈的「醫師節」,原因是中國國民黨認定的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曾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為了紀念「偉大的國父」所以訂孫文生日11月12日為「醫師節」。 也有人表示,孫文讀的「香港西醫書院」大有問題,醫師資格也不被香港承認,所以只好跑去澳門無照行醫仍被禁止,最後只好去廣州開「中西藥局」。這段發生於鄰國1897年的實情如何?本團以臺灣為主軸,對外國史有興趣的朋友還請自行探究。但無論如何,以和臺灣幾乎沒有關連的孫文生日作為「醫師節」,顯然過於牽強。 那對臺灣來說,哪一天適合作為我們的「醫師節」呢?一定會有長期受黨國教育影響的朋友,如慣例的質疑臺灣哪有什麼適合當「醫師節」表率的人事物?黨國/中國就是一切的奇妙思想,不過就反應了臺灣現狀的不正常。 原住民時期除了巫醫治病外,也已會使用藥草,並對傳染病已有認識,會採取隔離措施,嚴重時甚至會部落遷移以防傳染。 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除了設置了醫院以外,也進行了臺灣藥草的調查及製造。 鄭氏集團入主臺灣,隨行具中醫背景的沈佺期被民間供為「臺灣醫祖」。 清國時期臺灣著名醫者有胡焯猷、徐麟書、黃玉階等人,到了1858年天津條約開港,西方傳教士帶著近代醫療來到臺灣。馬雅各建立新樓醫院開創臺灣里程碑,隨後來臺的淡水馬偕、彰化蘭大衛,都是此一時期的指標人物。 日本時代近代醫學加速在臺灣普及,許多優秀的醫界人才來到臺灣,如被譽為「臺灣醫學衛生之父」的高木友枝。同時臺灣人才輩出,臺籍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被譽為「臺灣醫學之父」。 在這些龐大可以作為「醫師節」取材的故事中,能取得詳細資料且具關鍵代表性者,小編認為不管是馬雅各(1836年3月18日生)、高木友枝(1858年8月2日生)或是杜聰明(1893年8月25日生)都很適合。 身為臺灣人,當然要過以臺灣為本的節日。你心目中的醫師節,又是哪一天呢? 延伸閱讀: 馬雅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9%9B%85%E5%90%84 高木友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6%9C%A8%E5%8F%8B%E6%9E%9D 杜聰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8%81%B0%E6%98%8E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13
保存及研究臺灣文化的推手 – 山中樵先生
11月11日是什麼日子?別再談外國的光棍節了,一起來回憶屬於我們自己人事物吧! 相信多數人都沒聽說過,日本時代曾經有位山中樵先生(圖左),任職總督府圖書館館長。他對臺灣文化涉獵之深,幾乎能想像得到的領域(歷史、原住民、民俗、文化、語言、藝術、宗教…)都留下了大量著作,同時也極力爭取保存屬於臺灣各種形式的文化資產。曾參與1943~1944臺南赤崁樓修復工作,並於二戰後留用做圖書館移交時對漢文圖書檢索做出貢獻。我們今日得以看到許多留存下來的臺灣文化資產,許多是山中樵先生的貢獻。 山中樵先生戰後1947年回到日本後,於11月11日這天,不耐寒冷天氣而凍死。這位對臺灣歷史文化研究保存有重大貢獻的山中樵先生,知道的人寥寥無幾,反倒是與臺灣幾乎沒有關連的「中山樵」卻是無人不曉,這也是臺灣歷史記憶錯置下的荒謬現狀之一。 11月11日,緬懷日本時代保存及研究臺灣文化的重要推手 – 山中樵先生。 陳凱劭老師曾專文詳述山中樵先生的生平與貢獻,強力推薦必讀:http://blog.kaishao.idv.tw/?p=1151 延伸閱讀: 1943~1944臺南赤崁樓修復工作 http://slyen.org/forum/viewtopic.php?t=16 圖右:日本時代臺南赤崁樓老照片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12
中華民國 = 臺灣?
一直以來,許多人習慣把「中華民國」與「臺灣」畫上等號,久而久之,就如吃飯喝水一樣理所當然。國際社會可能基於ROC(Republic of China)容易與China混淆,也習慣以「Taiwan」來指述「中華民國」。 但「中華民國」真的等於「臺灣」嗎? 「中華民國」是什麼?這是一個1912年於對岸成立的政權,原本與臺灣幾無瓜葛,其憲法制定時臺灣也不包含在其定義的疆域內,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盟軍委託國民政府暫時軍事接管臺灣,1949年中國國民黨被中共打趴,「中華民國政府」才流亡來臺。而「臺灣」可以是地名,或是不同政權統治下的行政區名,或是其他的群體概念,不管是哪一種,顯然不宜直接與「中華民國」畫上等號。 當理解這一點之後,就會發現許多講法並不精確,例如(以下僅舉例,不代表筆者認同/不認同這些講法): 「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 其實他想講的應該是 「目前統治臺灣的政權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誤:「臺灣的國旗被強迫撤下」正:「中華民國的國旗被強迫撤下」 誤:「會場上響起臺灣的國旗歌….」正:「會場上響起中華民國的國旗歌….」 誤:「Taiwan & China:One China」 正:「Republic of China & China :One China」 (如圖:CNN報導馬習會,國際社會習慣以Taiwan指述ROC) 這些有意或無意間口語上的習慣,也讓許多人對一些事物判斷起了混淆,情況之普及恐怕遠超出想像。 「我們要捍衛臺灣的主權!」、「我愛臺灣!」講出這些話的人是否清楚,他指的是臺灣這塊土地或人民,還是中華民國這個政權?聽的人又如何判斷,講者指述的和自己想的一樣? 許多人希望「臺灣」成為一個國家,也必須理解「臺灣」還不是一個國家,現在在臺灣的國家叫中華民國。 不管主張未來把這個「中華民國」改造成「臺灣」,或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叫「臺灣」,或是認同「中華民國」這個不被世界承認、寄生在臺灣、靠臺灣土地及人民存續的外來流亡政權,或其他(併入中/日/美….)的想法, 這些選擇都是每個人的自由,也都該被尊重。但,請仔細想清楚,你想要的、認同的到底是什麼。 「92共識」、「一中各表」、「中華民國」、「臺灣」,這些詞彙,在刻意模糊的操作下,一次又一次的在侵蝕著這塊土地。 一起來把話講清楚,好嗎?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08
緬懷陳定南
「如果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 今天是陳定南先生(1943~2006)逝世9週年紀念日。陳定南先生出身宜蘭,曾任宜蘭縣長、立法委員、法務部長。他在宜蘭縣長任內,顛覆許多傳統政治陋習,反對六輕於宜蘭設廠,奠定了宜蘭日後發展的方向。 他的名言:「如果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讓許多人感動不已。 臺灣不需要造神,我們就以當年陳定南反六輕於宜蘭設廠的故事,平實的緬懷他的主張與貢獻。 — 1986年經濟部核准臺塑六輕計畫,臺塑選定在宜蘭利澤建廠,宜蘭縣議會表示歡迎。 但環保團體對此進行抗爭,縣長陳定南也強烈反對此案,甚至曾率領群眾抗議。雙方舉行了電視辯論(陳定南 vs 王永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hguvIDCxA 終於在抗爭下,六輕於宜蘭建廠受阻。財團一方對於此事大加批判,指責臺灣投資環境惡化導因於環保運動、勞工運動及公權力低落。 幾年後臺塑的宜蘭六輕計畫捲土重來,結果在抗爭下最終只能放棄, 在幾經波折下目標轉往雲林麥寮,當時雲林縣長廖泉裕、議長張榮味主動拜會臺塑,並發起萬人遊行歡迎六輕。 雖然當地環保團體及養殖業者反對,但在當地政府強力支持下最後還是落腳雲林。 「六輕絕對沒有汙染」、「比廚房還乾淨好幾倍」 「雲林要發展了」 「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雲林將成中台灣最耀眼的巨星」 當時許多人認為,這些環保暴力份子一直在阻礙經濟發展,以後雲林將要起飛,宜蘭只能嚼樹皮了。 20年過去了,雲林現在是臺灣最貧窮的縣市,也是罹患癌症比率最高的縣市,產業不但沒有活絡,人口大量外移,被迫活在污染的空氣下。甚至當年為了讓六輕進駐,連漁業權也賣了,至今尚未解決。 對雲林人來說, 當時那些美好的承諾,實現了嗎? 當時上街歡迎六輕的人,他們現在怎麼想呢? 當時說服大家六輕很好的人,有誰出來負責了呢? 當時被視為阻礙經濟發展的抗爭者,誰來還他們公道呢? 看著宜蘭今日的好山好水,公道已在許多人的心中,永誌不忘。 — 自己的節日自己紀念,11月5日,陳定南先生逝世紀念日。 (圖片為當時宜蘭縣長陳定南與王永慶電視辯論照片,翻攝自陳定南紀念館)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05
臺灣的電是怎麼來的?
臺灣的電是怎麼來的?許多人應該會想到「某人讓臺灣幾個月內就有電可以用」的神奇故事吧?但是幾個月內發電廠和各種電力設施是怎麼冒出來的?二戰後美援到底在臺灣電力上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臺灣電力的記憶,可以追朔到清國時期劉銘傳在臺北以小型燃煤發電機於北門、各衙門、祖師廟等地點亮了臺灣史上第一批路燈,可惜這樣的景象僅是曇花一現,很快就因經費不足而夭折。 1895日本治臺後,先於基隆及臺北等地以發電機小規模供電照明。經過篳路藍縷的各種波折,在1905年終於在龜山完成了臺灣史上第一座水力發電所並以輸電線連接古亭庄配電所供應臺北、大稻埕、艋舺地區用電。 之後用電需求爆增,經過不斷的擴充規模及移轉總督府經營,各地的發電廠也陸續設立,如竹仔門發電所(位於今美濃)、后里發電所(臺中)、小粗坑(新店)。 1910年代,總督府開放電業民營,民營電氣會社興起,10年內各地的電氣、電燈會社紛紛成立。 但此類小規模的民營電力會社,已無法滿足人民的用電需求,故又在1919年籌辦「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進行大規模的電力建設,並陸續整併民營電力會社。 自此到二戰結束,又建立了許多規模龐大的電廠、發電機組,如日月潭、北部火力發電廠、圓山、萬大、新龜山、銅門…等等。 綜觀日本治臺的50年內,竟設立了多達62組各型大大小小發電機組,其中有近半數到現在都還在運轉中。 到了戰後在美援的挹注下,修建了五個大型火力發電廠,八個水力發電廠及相關輸配電設施,在15年內讓發電量增加了5倍。之後才是我們一般較為熟知的十大建設核能電廠及各電廠設置的歷史。 在80年前,松木幹一郎就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大力任用臺灣人,於1934年、1937年陸續完成日月潭第一、第二發電所,總發電量14萬3500瓩,是當時亞洲第一大發電所。並進行北部火力發電所、霧社水力發電計畫。在他的努力下,使臺灣進入以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電力之父」。 而就如許多的文明發展進程,臺灣有電可以用,是許多人努力下長期累積的結果。不管是戰後努力恢復電力的人、或是曾經籌劃偉大電力工程的前輩,我們都應給予這些為臺灣付出心力的人合宜的尊重與紀念。 延伸閱讀: 快來看看日月潭水電工事有多浩大 http://cwhung.blogspot.tw/2015/01/blog-post_16.html 漫談台灣電業的前世今生 https://gordoncheng.wordpress.com/2014/07/30/%E6%BC%AB%E8%AB%87%E5%8F%B0%E7%81%A3%E9%9B%BB%E6%A5%AD%E7%9A%84%E5%89%8D%E4%B8%96%E4%BB%8A%E7%94%9F%E4%B8%8A/ https://gordoncheng.wordpress.com/2014/07/30/%E6%BC%AB%E8%AB%87%E5%8F%B0%E7%81%A3%E9%9B%BB%E6%A5%AD%E7%9A%84%E5%89%8D%E4%B8%96%E4%BB%8A%E7%94%9F%E4%B8%AD/ https://gordoncheng.wordpress.com/2015/10/29/%E6%BC%AB%E8%AB%87%E5%8F%B0%E7%81%A3%E9%9B%BB%E6%A5%AD%E7%9A%84%E5%89%8D%E4%B8%96%E4%BB%8A%E7%94%9F%E4%B8%89/ 圖左(日本時代「臺灣電力之父」松木幹一郎社長胸像,戰爭時期遭熔毀,後於2010年由林炳炎前輩奔走、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先生資助下於原址重塑胸像,出自:http://pylin.kaishao.idv.tw/?p=384) 圖右(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出自:Air Force History Research Agency, United States – 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wp-content/uploads/2010/02/P_011_Hi.jpg)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05
破解二戰後「黃金傳說」神話
常常有網友來留言,表示「要不是蔣公當年帶來黃金、抵抗中共,你們早就被併吞了,不知感恩!」這個「黃金傳說」幾乎可以列為二戰後十大神話之首。也有聽不下去的網友,以各種資訊推測二戰後臺灣黃金的來源、數量及用途。但在一些官方真實的記錄幾乎不會釋出的情形下,要有一刀斃命的鐵證也相當不容易。 換個角度來想,假設國民黨宣稱帶來臺灣的黃金都是真的,那是多少呢?據國民黨官方說法,1948年(逃來臺灣前一年)國府在上海國庫的黃金存量是460萬兩黃金,當然隔年來臺灣又已經用掉一部分了,據蔣介石秘書周宏濤回憶錄所述,1949年運來臺灣的黃金,共有約375.5萬兩(對照1948年460萬兩的說法,尚屬合理),但來臺隔年(1950年9月)就花光了,幾乎都花在軍費上。付軍費到底算不算「建設臺灣」?當然有人覺得算,也有人覺得不算,畢竟為何需要如此龐大的軍費,主要原因幾乎都與當時臺灣人無關。 那麼以國民黨宣稱的460萬兩黃金全都當做是拿來建設臺灣好了,在1948年的這批黃金到底是值多少錢?依據當時的黃金價值換算,大約是2億美金多一些。 據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說法,當時美國援助了10億美金以抵抗共產勢力,結果被蔣家從中貪汙了7億5000萬美金拿去投資聖保羅和紐約的房地產。 於是杜魯門說:「他們一家都是賊,全部都是!!」(They’re thieves, every damn one of them,詳見紐約時報報導 http://goo.gl/mO37Jb) 所以中國國民黨宣稱帶來了價值兩億美金的黃金,卻在同一時期A走了三倍有餘的七億五千萬美援,這到底該算「大水庫理論」(漏到變負的了啦),還是某些人最愛講的「海角七億」(是幾十年前的美金哦)? 看到這裡相信正常的讀者對於這個「黃金傳說」神話是怎麼一回事,應該有些概念了。 也不難看出,真正擋下中共追殺的關鍵,就是美國為了防堵共產勢力擴張在全球各地佈下的「美援」。在1950年之後,幾乎每年以1億美金的規模挹注在臺灣(中後期改為貸款性質),更不用說各種軍事裝備、民生物資,1950年後的美援規模計算起來竟達40億以上美金之譜。對照起來黃金神話中的數字,想無極限膨脹自己無疑是殖民者愚民的反智操作。 林炳炎前輩,於2001年前往美國,親訪美援時期懷特工程公司的關鍵人物狄卜賽(V.S de Beausset),帶回大量珍貴資料,寫成《保衛大臺灣的美援》一書(http://goo.gl/Z7zQBB), 究竟二戰後美國是如何在全球各地佈下美援以防堵共產勢力擴張?臺灣日本時代原有的工業基礎是如何?美援在臺灣又造成了什麼影響?李國鼎等人的功績又該怎麼評斷? 而長期以來,我們對美援的諸多細節所知甚少。對美援時期在臺灣留下不可抹滅貢獻的狄卜賽先生,卻鮮少有人聽聞。 想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不妨閱讀《保衛大臺灣的美援》(http://goo.gl/Z7zQBB),探究我們本應知道的人事物。 中國國民黨流亡來臺,引來了仇家共產黨追殺,原本與中共素無恩怨的臺灣,就這樣無端被捲入戰爭陰影,為此付出無法計算的代價,至今無解。 他們不曾為此感到抱歉,反而要我們感恩,在黃金神話下好好膜拜,不然就是忘恩負義。卻不曾問過,如果沒有臺灣,他們下場會是如何。 不管什麼時期來到臺灣的族群,都應對這塊土地感恩,抱持謙卑的心與其他人和諧共生。無限上綱膨脹自己,視他人於無物唯我獨尊,絕非臺灣多元社會之福。 延伸閱讀: 《保衛大臺灣的美援》 http://goo.gl/Z7zQBB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05
別再萬聖節了。你聽過變裝活動嗎?
在日本時代的臺灣沒有過萬聖節的習俗,但常有「變裝遊戲」的活動。 遊戲的玩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大致如下: 1.活動前先公布哪些人(通常是辦活動商圈商店的老闆)要參加變裝,公布的方式可以是張貼公告,大型的活動甚至會先上報(附上大頭照)。 2.界定活動時間與範圍,變裝者只能在指定時間內於指定區域內移動(通常就是辦活動的商店街)。 3.民眾開始抓人,看能否識破誰是變裝者,識破的方式可以從外觀觀察或是直接交談。 4.變裝者除了外型變裝外,連腔調姿態動作都可能改變..XD 5.識破變裝者的人可以得到獎品,獎品大小當然就看活動規模而定了。 6.變裝者也有最佳造型獎之類的獎項 看報紙報導當時辦這種活動的氣氛非常熱絡,如中圖所示的報導: 「第八山田店主 坐在乳母車內。使一年齡可四十歲婦人押車。店主頭戴兒童之麥藳帽子。屈曲若小兒。吹護謨之風船球。以包布覆其手足。在新公園口被二青年發見。發見者府前街人剛田和泉二人。」 是不是很有趣呢? (左圖: 變裝者活動報導,臺灣日日新報) 另外在大型祭典遊行時,有時也會使用大型面具進行變裝遊行(右:1917大稻埕迎媽祖變裝遊行)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1-01
1930 霧社事件
85年前(1930)的此時(10月底至12月初),霧社的山上正在拋頭顱、灑熱血。 1930/10/27,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眾襲擊參加霧社公學校聯合運動會的日本人,造成一百多人死亡。 日本政府以現代化軍事力量前往討伐,竟無法取得優勢,故以各種手段使數個原住民群組成「味方蕃」襲擊隊協同作戰(圖 出自《霧社討伐寫真帳》, 1931出版)。 霧社事件介紹: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C%A7%E7%A4%BE%E4%BA%8B%E4%BB%B6 延伸閱讀: 1930霧社事件時屏東飛行隊進駐埔里飛行場老照片 http://www.twmemory.org/?p=6039 日本時代的霧社 http://www.twmemory.org/?p=5383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29
10月25日,一個應該記住但不必慶祝的日子。
1945年二戰日本戰敗,10月25日政權交接,由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管臺灣。 這個日子長久以來被定為「光復節」,但也有不同觀點認為應該叫「終戰紀念日」、「淪陷日」、「再殖民日」、「被奴役日」甚至「臺恥日」,由此也不難看出這個日子背後的意義有多麼複雜。 但如果了解政權交接後的臺灣後續發生的事,相信許多人應該會同意,這個日子應該記住但不必慶祝。因為這一天之後幾年內,發生了這些事件: 1946 國民政府在臺灣施政不當,經濟急速惡化,社會陷入混亂 1947 228事件爆發,國府軍血腥大屠殺及長達數月的清鄉濫捕濫殺 1949 開始了長達38年的戒嚴 四萬塊舊臺幣兌換一圓新臺幣,許多人畢生血汗錢形同歸零 中華民國政府全面遷臺,正式將與仇家(中共)的恩怨帶來臺灣,自此臺灣又再次全面籠罩在戰爭陰影下,至今無解,為此也付出了無法計算的代價 約二百萬難民(將近臺灣原始人口1/3)湧入臺灣島 1950 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冤錯假案、暗殺、滅門事件不計其數 但在發生這些事件之前,當時的臺灣人對未來充滿希望,把夢想寄託在戰後的新中國上。由當時報紙社論不難看出,臺灣人認為自己的文化素養遠優於中國各省,人才輩出,我們將成為「一等公民」,也一定能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沒想到語言隔閡、文化差異、衝突不斷,重要職位大多被外來者佔據,加上惡性通貨膨脹、經濟崩盤、工業停擺,不久後更引爆了228大屠殺。 夢醒得很快,也引起許多人開始思考:「臺灣是不是只能把夢想寄託在別人身上?臺灣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 這是一堂課,用多少人生命血淚和前途上的一堂課。而70年後的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嗎? 10月25日,一個應該記住但不必慶祝的日子。 延伸閱讀: 《被出賣的台灣》:http://goo.gl/cCKqkP 1946的悲劇:https://goo.gl/HvwBjr 1947的228:http://www.twmemory.org/?p=5079 1949的四萬換一塊:http://www.twmemory.org/?p=8083 1949的政府遷臺:http://www.twmemory.org/?p=4197 1950~的白色恐怖: 臺灣版與妻訣別書 http://www.twmemory.org/?p=8257 丁窈窕樹的故事 http://www.twmemory.org/?p=8229 1953死亡筆記本 http://www.twmemory.org/?p=8203 圖:1945臺北公會堂交接儀式合影(wiki)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25
日本時代移民村曾窮到快被鬼抓去的故事
這陣子網路流傳一篇奇文,針對最近熱門話題「灣生」(1895~1946在臺出生的日人)提出一連串質疑,文中以極端確定的語氣宣稱「灣生家庭少有貧困者」、「灣生就是有貴氣」、「不可能有滯臺灣生長期裝啞吧」之類論點,而提出的證據大多僅是作者自身的觀察或經驗。相信看完此文應該不少人會認為「灣生都是有錢人」「說滯臺的灣生裝啞一定是騙人」吧? 但,真的是如此嗎?今天來分享這則,日人在臺移民村曾經窮到差點被鬼抓去的故事,來看看「灣生家庭是不是真的少有貧困者」? 吉野村,設立於1910年,是日本時代日人在臺灣花蓮的重要移民村。許多日本人來到這裡開創新的人生,許多「灣生」也在這裡誕生。經過了長期的開墾,公共設施日漸完備,學校、醫院、郵局一應俱全。「所以居民應該都很有錢吧?」是這樣嗎? 1930年,距離開庄已20年了,該年底的調查,吉野村「每戶」一年收入約95圓(概略換算現代幣值約9萬5000新臺幣,請注意是每戶),而鄰近的其他日本移民村更慘,豐田村每戶年收入僅52圓,林田村每戶年收入56圓。當時報紙的報導也明確指出,居民並不富裕。 1931年,吉野村因為實在太窮了,制定了節省公約,婚喪喜慶一律從簡,紅白帖明定上限。到了年底,米價暴跌雪上加霜,許多移民都是貸款買地,竟然許多人無能力償還。到了隔年情況又進一步惡化,欠款總額竟達60萬餘圓(概略換算現值約6億臺幣)。村民只好集合起來向廳長陳情能否展延還款期限,不然大家只好去臺北找總督求情了,畢竟耕地被拍賣,20幾年的努力成泡影的結局也太沈重。廳長不想事態擴大,力阻居民赴北,又不肯讓步。居民於是在1932年10月9日,派出代表7名出發去臺北陳情,由總督府殖產局長出面在辦公室聽取意見,所以除了較為一般人熟知的臺灣人簡吉農民運動,日本移民其實也曾有過農民請願行動。 一個月後,花蓮港廳將村民的狀況依負債情形、欠款對象、還款能力分成七種方案,有些處分土地、有些延長還款期限、有些調降利息…等,之後又經過了一些風風雨雨,終於在1933年3月確定救濟解決方案。 這就是 《灣生回家》中的重要場域吉野村曾經窮到快被鬼抓去的故事。當然這不代表「灣生都是窮人」,這只代表了一部分的灣生經驗。 參考資料: 《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 臺灣總督府 《臺灣農事報》、《臺灣之畜產》、《臺灣日日新報》1930~1933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22
10/19 劉永福棄臺潛逃紀念日
1895年,大清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讓予日本。5月,日軍由臺灣北部上岸,進行接收。經過與中北部客家人的激烈戰鬥後,終於在10月初推進到嘉義,並分別於布袋嘴及枋寮增援部隊上岸,目標直指征臺戰役最終目標-「臺南」。 駐守臺南城內的臺灣民主國領袖劉永福,見大勢已去,於10月12日委託2位英國人Alliston、Hastings代為轉交議和書給日方,內容大意是「樺山資紀總督七月曾來信說只要劉願意撤兵回對岸,日本會以禮相待送他回去,現在他願意了。在彰化雲林發生的戰事是「臺灣土人因受大清帝國皇帝感召的自發行為」,和他沒有關係,雖然他把兵一路調回,但想日方應該不知道其中緣由依然交戰,但他講信用七月就撤兵了,日方現在還來打嘉義已經違反萬國公法不守信用,希望趕快停戰進行和談絕不食言。」,但日方已不接受。 10月19日,劉永福以巡視安平防務為由,出臺南城前往安平,抵達後拋棄自己的部眾,跳上輪船「Arthur」號易容潛逃。消息傳出,臺南、安平陷入一片混亂。此時臺南城內傳來英國領事的消息,指出日軍將於數日後合同安平外艦隊對臺南安平展開砲擊,臺南仕紳集會後做出與日軍交涉和平入城的決定,但臺南城周邊正處於激烈戰鬥狀態,無人願意前往。最後委託英國籍宣教師巴克禮博士前往交涉,於是在10/20晚上,巴克禮博士、宋忠堅牧師與19名隨行者,持火把、英國旗,唱著聖歌出城冒險徒步前往日軍軍營交涉,與日軍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見面。隔日日軍和平進入臺南,免去一場災難。 也許有人會苛責劉永福為何落跑,「阿婆仔弄港」(傳言劉永福扮成阿婆上船躲避追緝,但小編在當時文獻並沒有看到相關記載,頂多只寫「易容」),但其實以一個來臺助拳的外人來說,他做的真的已經夠多了。 不管來自何方,身上流什麼血,認同臺灣的人,就是臺灣人。反之,就是外人。 把希望寄託在外人身上會怎麼樣,歷史故事告訴你。 延伸閱讀: 交代劉永福在臺心路歷程書籍推薦:《「小的」與1895》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42842018265 1895巴克禮博士臺南和平交涉,歷史場景重現活動 https://goo.gl/gLGWDX 圖左:劉永福圖像(wiki) 圖右:日本海軍接獲劉永福逃逸情資之電報。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19
史上威力最強的「換柱」
換柱話題看起來快要畫下句點了,來看一則史上威力最強的「換柱」回憶。 戰後安平古堡上的燈塔曾留存一段時間才遷移,燈塔旁的小樓梯現在還存在,但戰後當時樓梯入口拿什麼東西來當柱子非常經典。 上圖:引用自 Bert Wang 臉書,1958安平古堡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8244874047247 左下:195x安平古堡(國家文化資料庫) 右下:日本時代拍攝熱蘭遮城古砲(taipics) 感謝團友 Prince Wang 提供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18
灣生回家 正式上映
小編有幸受邀參加《灣生回家》特映會,電影用很平實的方式呈現幾位灣生的記錄,自然流露的感情,使人心中不由得糾葛起來,觀眾頻頻拭淚。這部紀錄片,不但是臺灣電影史,更是臺灣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灣生回家》於10/16正式上映,開始三天的票房將影響後續下檔的時間,希望大家都可以進電影院觀賞、支持。 本文在此將電影中的一些時空背景多做一些說明,想看此片的朋友們可以了解一下,會更理解片中灣生當年面臨的情境。 1.什麼是「灣生」? 泛指1895年 ~ 1946年間出生在臺灣的日本人。 2.二戰結束後,在臺灣的日本人,命運是什麼? 幾乎全數遣返日本本土。 二戰後國民政府對在臺日人的政策,除了因技術、交接等需求而留下的「留用日人」以外(初期含留用人家屬接近28000人),其餘一律強制遣返(僅能攜帶兩箱行李及少量現金,其餘財產充公)。到了1947年中,原本含家屬約28000人的留用日人又被大量遣返,只剩下700人左右,到了該年年底,僅餘200多人,後續幾乎全數被遣返(數字來源:1946~1947《台灣省統計要覽》、1947《台灣省政府施政報告》)。 3.在臺灣的日本人被強制遣返,那他們在臺灣的財產? 除了隨身可帶走的行李及少量現金,其餘財產充公(或被佔有),幾乎是失去所有財產回去陌生的祖國。 4.當時在臺日人可以靠嫁(娶)臺灣人的方式,留在臺灣嗎? 必須在戰後交接以前結婚才行。而日人要全數遣返的政策,是交接隔年(1946)才決定的,也就是說當發現會被強迫遣返時想要再去找個對象結婚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規定為: 夫為日僑,妻為本國籍,而結婚在台省受降以前者,妻之去留聽其自願。 妻為日籍,夫為本國籍,而結婚在台省受降以前者,其妻得予留台。 5.當時在臺日人賴著不走會怎麼樣? 被發現會被逮捕並強制遣返。 6.被遣返後可以以觀光或其他名義來臺嗎? 到約1960年代,才逐步開放。 7.灣生被遣返回日本本土後,是什麼情境? 在臺灣出生長大的灣生,許多人未曾到過日本本土,名義上是返回祖國,實際卻是來到陌生的國度。強制隔離檢疫,一無所有,被在地人視為外來者,工作難尋的情境,是許多灣生的共同回憶。對他們來說,臺灣才是溫暖的故鄉。 圖為 錄製於1945年戰後日人聚集在基隆港準備引揚歸國的珍貴紀錄影片(出處: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98/7a.html) 延伸閱讀: 《灣生回家》2分鐘預告 https://youtu.be/F8-iciBswSA 台灣近代政權移轉比較 http://www.twmemory.org/?p=4851 1946 澀谷事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E%80%E8%B0%B7%E4%BA%8B%E4%BB%B6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16
1944臺灣沖航空戰
許多人難以想像,71年前(1944)的這個時候,臺灣周遭及上空正在上演激烈空戰。 1944年10月12~16日,美軍航空母艦艦隊逼近臺灣,與臺灣駐軍爆發激烈空戰,史稱「臺灣沖航空戰」。經過此一戰役,日本在臺灣的航空力量近乎完全瓦解。隔年(1945)美軍攻佔菲律賓後,開啟了臺灣遭瘋狂空襲的命運。 圖為1944年10月朝日新聞報導,日方嚴重錯估戰果(美方實際僅2艘巡洋艦嚴重受損)。 延伸閱讀: 臺灣沖航空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A9%BA%E6%88%B0 「飛虎將軍」的故事 http://www.twmemory.org/?p=7685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14
總統府內的「拔柱」回憶
來回憶一則總統府內的「拔柱」回憶。上圖為日本時代總督府大廳內部影像,側邊原有成排華麗柱子,二戰時此區域也未被炸彈命中,詭異的是這些昔日曾挺立的柱子現在竟消失得無聲無息(下圖,出自google map影像)。對照近日政局此景觀別有一番風味 XD 更詳細的總統府「拔柱」介紹: 【從總督府到介壽館到總統府(八)】(凌宗魁)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835715268618&set=a.10151834790708618&type=3&theater 總統府實景google map https://goo.gl/nDBLcz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13
1983年的 換柱 情境
1983年臺南土地銀行(原勸業銀行臺南支店建築)因忠義路一側(圖左側)道路拓寬,將該側華麗羅馬柱全數「換柱」削除,圖為換柱時進行破壞、瓦礫滿堆的照片。柱子上的傷痕清晰可見。照片右側外即為今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 圖出自 吳昭明《告府城同胞書》 延伸閱讀: 建築該讓路,還是路該讓建築? https://goo.gl/W6hLsR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08
1983年的 換柱 回憶
最近最夯的人氣話題就是「換柱」了,我們就來回顧一下發生在1983年的換柱回憶吧 XD 位於今臺南中正路、忠義路口的土地銀行,中正路這一側的柱子非常美麗,為知名的拍照景點。這棟美麗的建築是落成於日本時代1937年(昭和12)的勸業銀行臺南支店,原本是左右都有華麗柱子的設計。(上圖) 到了1983年(民72),因為忠義路這一側要拓寬,故將該側進行「換柱」工程,改建為騎樓成為今日樣貌,也造成今日土銀左右嚴重不對稱的格局。(下圖) 巧合的是,這棟土地銀行,就位於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的對面…. 延伸閱讀: 建築該讓路,還是路該讓建築? https://goo.gl/W6hLsR 上圖出處:https://fb.com/photo.php?fbid=465548916800212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10-07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德國之聲」專訪 》鄭麗文稱普廷非獨裁者 「民主選出來的領袖」
施曉光
海巡台北艦成軍》賴總統:盼立院不分黨派 支持海纜七法
洪臣宏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徐榛蔚說明會被罵爆!災民當場「躺平」、多人離席抗議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