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事

孫曉雅:美朝野挺台共識 前所未見

孫曉雅:美朝野挺台共識 前所未見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資料照)   台灣是帶來很多價值的夥伴 〔記者林欣漢/綜合報導〕近來台灣部分人士散布「疑美論」,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接受網路節目專訪指出,「發表反美言論」和「質疑美國」完全不同,言論自由的部分精神是保護「懷疑論」,現在美國幾乎沒有東西比「支持台灣」來得更有共識,而且是她任外交官幾十年來,首次看到這麼強烈的共識和一致性。 孫曉雅表示,美國從未將台灣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帶來很多價值的夥伴,並真心認為台灣是民主的典範和世界上的正面力量。在台灣議題上,美國兩黨、兩院、行政和立法機關達成的共識前所未見。她其實對這件事也滿驚訝,她當外交官幾十年,經歷前總統歐巴馬、川普和拜登政府,還是首次看到如此強烈的共識和一致性,而且會是持久的共識。 「撤僑」、「滅台論」是假訊息 至於所謂「撤僑」、「滅台論」等訊息,孫曉雅說,拜登總統任參議員時曾投票支持台灣關係法,是美國對台政策的堅定支持者,這些言論很明顯是錯誤的;現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如何區分假訊息變得更加困難,她希望大家能當面討論,有激烈爭辯很常見,但若避談,爭議只會在暗處滋長。 去年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引發「掏空台灣」質疑,孫曉雅表示,從產業的實際需求來看,台灣現在面臨一些自然條件的限制,包括土地、水源、電力及人力等問題,因此台積電隨著發展,選擇將製造和組裝地點移到更靠近消費市場是很合理的。她認為,縮短供應鏈、降低碳排放,對所有人都是好事,她不認為赴美設廠會損害台積電對台灣的價值。 孫曉雅也說,美國協助台灣的概念是白紙黑字寫在台灣關係法裡,承諾寫成條文的時間,遠早於半導體成為重要物資之前,兩者並不相關,這項承諾的神聖性受到美國法律的保障。
林欣漢 2023-03-25
404:7 美眾院通過法案 解除美台交往限制

404:7 美眾院通過法案 解除美台交往限制

  美國聯邦眾議院廿二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對二○二○年實施的「台灣保證法」修正案。(美聯社檔案照)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聯邦眾議院廿二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對二○二○年實施的「台灣保證法」修正案,要求國務卿定期檢討與台灣往來準則,並尋求解除美國對與台往來設下的限制。 眾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副主席、共和黨議員華格納(Ann Wagner)提出的「台灣保證實施法案」(Taiwan Assurance Implementation Act),在眾院以四○四票贊成、七票反對通過。該修正案要求國務卿定期檢討與台灣往來準則,至少每兩年向國會報告,說明該準則如何深化和擴大美台關係、反映美台關係價值、重要性,以及是否有助於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新通過的法案也要求國務卿指明「解除任何對美台往來還有之自我限制」的機會和方案。   定期檢討往來準則 深化台美關係   華格納在法案通過後發表聲明和推文,指這項修正案是「反擊中國侵略、支持一個獨立的台灣」。她說,「台灣面臨行事愈加乖張的中國空前威脅」,中國正與俄羅斯形成一份危險的關係,若美國要挫敗中國取代美國的世界主導地位的計畫,就不能受恐懼宰制,「這意味著大膽地與我們的朋友、夥伴站在一起,尤其是台灣」,她呼籲必須提高美台的經濟、防衛關係,以及對台灣民主體制的政治支持,而這項法案將支持這些目標。 「美國之音」報導,「台灣保證法」要求國務卿檢視台美相關規範,包括規範與台灣官方往來限制的國務院內規「與台灣關係準則」。華格納二月提出修正案時指出,前國務卿龐皮歐二○二一年一月宣佈解除美國政府的自我設限,但是拜登政府上台後重新實施一些限制,令人關切,「這是危險行動」,只會使中共更大膽,卻削弱美國對盟友台灣的支持,「必須廢除這些針對美台接觸的過時和不必要限制」。
管淑平 2023-03-24
德部長級官員訪台將成常態

德部長級官員訪台將成常態

德國教研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中)與德國國會教育研究委員會主席蓋林(左)率團訪台,昨在德國在台協會開記者會。右為德國駐台代表許佑格。(記者呂伊萱攝)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德國暌違廿六年派遣部長級官員來台,中國對此提出抗議。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昨表示,這是專業訪問,準備許久且過程透明,台灣是擁有相近價值觀的夥伴,緊密合作理所當然。她更認為未來部長級官員訪台將成為常態,「和台灣有那麼多合作機會,不會再等這麼久」! 德教研部長:緊密合作理所當然 史塔克─瓦特辛格與德國國會教育研究委員會主席蓋林於廿一日至廿二日訪台,訪問期間拜會國科會、教育部及數位發展部,也參訪孔廟、竹科、大學和高職學校,盼強化半導體研究與專業人才、綠氫、電池研究與華語學習等方面合作。 中國外交部指稱上述訪問是「卑鄙行為」,向德國提出抗議,稱德國應「立即停止與台獨分裂勢力的來往」。德國訪團昨離台前召開記者會,媒體關注訪團對中國不滿的看法,會否擔憂受到報復制裁? 德訪團:台灣是價值觀相近夥伴 史塔克─瓦特辛格回應,訪台符合德國的一中政策,且專業部門間的往來是常態,教研部準備此行程已久、過程透明,「這不是特別驚訝的事情」。台德面對類似挑戰,包括半導體供應鏈、人才培育和能源等議題,「和價值觀相近的夥伴─台灣,緊密合作是理所當然的」。 媒體也詢問,下位訪台的德國部長可能是誰?還要再等廿幾年嗎?史塔克─瓦特辛格回答,部長們自己可以決定是否要來。但她覺得「不會隔那麼久」,教研方面和台灣就有那麼多合作機會,「我想不會再等這麼久,部長級官員訪台未來會是常態」。
呂伊萱 2023-03-23
防堵中共犯台? 菲總統證實允美使用呂宋島基地

防堵中共犯台? 菲總統證實允美使用呂宋島基地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為對抗中國海上擴權,菲律賓與美國近期軍事合作密切。菲國上月初已宣布正式允許美國在菲擴增4個軍事基地的使用權,該國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今天(22日)再證實,允許美國使用的軍事基地包括鄰近台灣的呂宋島(Luzon),外界認為美方選在此地是為更有效率的應對「台灣有事」。 據《路透》 報導,美菲軍方今年2月2日發布聯合聲明指出,根據2014年雙方簽訂的《強化防務合作協議》(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EDCA),美方除將加強升級原有在菲5處基地,也獲准使用新的4個軍事基地。雖然該聲明並未提及新增基地位置,但有消息傳美軍設點優先考量靠近台海和南海,以因應中國近期在南海和台海問題上日益強硬的態度。 菲國總統小馬可仕週三證實,允許美軍使用的4個新軍事基地分別位於該國最靠近台灣的呂宋島及面向南海的巴拉望島(Palawan),其中光是呂宋島就有3個設點。有菲國軍方消息人士透露,美方提出的4個新增基地位置為巴拉望島,以及呂宋島上的薩貝拉省(Isabela)、三描禮士省(Zambales)、卡加延省(Cagayan)。  
自由時報 2023-03-22
岸田文雄突訪基輔會晤澤倫斯基 日本政界持正面態度

岸田文雄突訪基輔會晤澤倫斯基 日本政界持正面態度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突訪烏克蘭和總統澤倫斯基會晤。(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結束印度出訪行程後,今(21日)上午7時40分許搭乘專機抵達波蘭,接著突然前往烏克蘭基輔和澤倫斯基會晤,席間強調他堅決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國,日本政界對於岸田文雄的閃電行動抱持著正面態度 據《NHK》報導,岸田文雄和澤倫斯基會面時,指出日本身為G7今年的輪值主席國,必須向烏克蘭表達聲援和堅定支持的態度,並捍衛以法治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強烈反對俄羅斯單方面以武力改變現狀、入侵烏克蘭的行為。 日本執政黨自由民主黨幹事長茂木敏充表示,在今年5月即將舉行的G7廣島峰會上,烏克蘭局勢將是重要主題,在這種情況下岸田文雄出訪烏國和澤倫斯基碰面,具有直接確認當地情況的意義。 自民黨選舉對策委員長森山裕透露,岸田前往烏克蘭時有打電話告訴他,並說明由於特殊狀況無法提前向他告知,不過森山裕相信岸田文雄能夠負起身G7主席國的責任。另外,烏克蘭目前正處於戰爭狀態,因此他會祈福岸田首相平安無事歸來。 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黨代表泉健太指出,G7所有國家領導人都已和澤倫斯基會面,這代表G7在支持烏國一事上已實現團結,他能理解岸田文雄的會晤內容需要一定程度的保密,但希望岸田回國後能夠向國會報告。 立民黨幹事長岡田克也表示,他相當歡迎岸田文雄出訪烏克蘭,對於未來的G7廣島峰會和日本主席國的身分來說,能夠面對面了解狀況是非常有益的。 岸田文雄預計22日將回到波蘭舉行首腦會談,討論日本、波蘭雙邊合作問題,其中包括如何應對烏克蘭局勢,並於23日上午返回日本。
自由時報 2023-03-21
美官方報告列種族滅絕等25罪狀 批中國侵犯人權

美官方報告列種族滅絕等25罪狀 批中國侵犯人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天公布國務院2022年度人權報告,透過尊重人類尊嚴、公民自由、政治參與自由等7大領域評估全球198國與地區的2022年人權狀況。(美聯社) 〔中央社〕美國國務院今天發布年度人權報告,列出種族滅絕、強迫消失、跨國鎮壓等25項罪狀,批評中國侵犯人權。報告對台灣人權表現維持正面評價,但關切記者面臨誹謗罪威脅問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今天公布國務院2022年度人權報告,透過尊重人類尊嚴、公民自由、政治參與自由等7大領域評估全球198國與地區的2022年人權狀況。 布林肯在報告中點出全球5大人權問題,包括俄羅斯對烏克蘭全面開戰、伊朗以殘酷暴行回應和平示威、中國持續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緬甸軍政府用暴力鞏固對人民控制、塔利班持續對阿富汗婦女採取壓迫歧視性措施。 他另外也關切南蘇丹、敘利亞、古巴、白俄羅斯、委內瑞拉及柬埔寨等國的人權危機。 針對中國,報告洋洋灑灑列出25項重大人權侵犯作為,包括法外殺人、政府虐待、強迫消失、跨國鎮壓、關押政治犯,以及嚴重限制人民宗教、移動、網路使用、和平集會與政治參與自由等。 報告特別點出新疆問題,指種族滅絕及危害人類罪行去年持續在新疆上演,受害者以維吾爾族及其他少數族裔為主,有超過100萬人遭任意拘禁或人身自由被嚴重剝奪。 報告指出,這些受害者遭遇大規模虐待、強迫節育或墮胎、更加嚴苛生育措施、性侵或其他形式性暴力、強迫勞動和宗教、言論與行動自由嚴酷(draconian)限制等迫害。 台灣評價正面 但憂誹謗刑事罪恐威脅記者 在台灣的部分,報告對台灣整體人權表現維持正面評價,包括選舉自由公正、女性參政不受限等。 但報告仍對台灣記者面臨刑事誹謗罪威脅表達關切,指在現行法規下,受媒體負面報導的當事人能對記者與所屬媒體單位提出妨害名譽訴訟,雖鮮少被定罪,但部分法律學者與非政府組織(NGOs)仍持續呼籲,誹謗只應被視為民事議題。 報告舉例,一名自由時報記者報導影射某立委不當向移民署遊說,協助一位香港商人取得在台灣居留資格,因而吃上誹謗罪官司。法院去年8月判該記者無罪定讞。  
中央社 2023-03-21
美國人留學中國降至20多年最低

美國人留學中國降至20多年最低

留學中國的美國大學生已降至20多年來的最低點:在2020-21學年度,僅剩382人,相較於2018-19學年約1萬2000人暴跌97%,更遠低於10年前高峰時期的近1.5萬人。圖為中國傳媒大學。(美聯社檔案照)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由於中國過去幾年針對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實施嚴格的「清零」封控政策,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留學中國的美國大學生已降至20多年來的最低點:在2020-21學年度,僅剩382人,相較於2018-19學年約1萬2000人暴跌97%,更遠低於10年前高峰時期的近1.5萬人。 華爾街日報18日報導,儘管中國今年1月已重新開放國門,但專家認為,隨著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加劇和美中關係急遽惡化,至少需要好幾年才可能看到美國赴中留學人數回升到疫情前的水準,而且也不確定是否能夠恢復到以往的水準。 據報導,從2010年代初期開始,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便開始減少。部分學者將此歸咎於中國經濟成長開始減緩,以及北京當局限縮對外交流。而在武肺疫情席捲全球後,數十萬美國學生停止前往海外留學,不僅針對中國,也包括其他國家。 美國國務院和「國際教育協會」(IIE)的資料顯示,2020-21學年美國學生在海外留學的人數大減96%。在日本,2020-21學年的美國留學生從2年前的近9000人暴跌至不到130人。 在此同時,在疫情期間,2020-21學年的中國在美國留學生的人數近31.8萬人,也比2年前減少14%。 紐約大學上海國際校區的管理學教授詹森(Cameron Johnson)表示,目前還看不到美國學生未來重返中國的人數會顯著增加的可能性。1999年起便在中國工作的詹森指出,除了擔心中國可能再次實施邊境管制,美國愈來愈不信任中國,也是讓美國學生不願意來中國留學的原因之一。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語言學教授莫大偉(David Moser)表示,隨著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觀感惡化,更多美國大學可能難以繼續執行短期留學專案,「許多美國學生只是基於好奇才來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自由時報 2023-03-20
日本人拾金不昧 東京去年交還遺失現金近40億破紀錄

日本人拾金不昧 東京去年交還遺失現金近40億破紀錄

東京警方去年收到的遺失現金達39.9億日圓。(路透)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本國民素質優異深植人心,此現象從官方公布的一項遺失現金數據可見一班。東京人在去年拾獲交給警方的金錢達近40億日圓(約新台幣9.32億元),創下最高紀錄。 《衛報》報導,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東京去年收到的遺失現金為39.9億日圓,較前一年高出6億日圓,也超越了先前的最高紀錄38.4億元。這當中有將近30億日圓物歸原主,另有4.8億日圓依照規定給予拾取者。 日本法律規定,任何發現遺失現金者得將錢交付警察局。只要找到失主,可索取5%至20%的金額作為回報。 若是無法回到主人手上,3個月後整筆金額就歸拾獲者所有。但要是2個月內沒有領取,就會變成當地政府資產。另外從破紀錄的遺失現金可發現,日本人對於全球性浪潮的電子支付興趣不大,仍相當依賴摸得著看得見的現金。
自由時報 2023-03-17
蕭茲警告中國:不要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蕭茲警告中國:不要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德國總理蕭茲(左)去年11月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美聯社檔案照)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日本和德國18日將在東京舉行首次政府間磋商,德國總理蕭茲16日在《日經亞洲(Nikkei Asia)》的訪問中,談到台海議題時警告中國,不要用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蕭茲將率領部長代表團訪問日本,18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日本內閣舉行政府間磋商。他行前在柏林總理府接受《日經亞洲》訪問。被問到可能的台海衝突,他說,「就像美國、日本和其他許多國家,我們遵循『一個中國政策』」,但是蕭茲提醒北京,「我們也表明,絕對不能使用武力來改變現狀」。 德國的亞洲政策一直優先著重中國,並且長期聚焦與北京的貿易關係。不過,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凸顯過度依賴一個國家的危險,並且據信柏林政府預計即將批准的新中國政策。 蕭茲說將降低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會避免「對個別國家一面倒的依賴,並且打開新的銷售市場」。然而,德國並不打算與中國「脫鉤」。蕭茲在這場訪問中避免嚴詞批評北京,指中國是經濟大國,是夥伴,是競爭者,同時也是體制對手,「不會脫鉤」,會在經濟上繼續合作;但是他也說,「在此同時,我們持續發展我們與其他亞洲夥伴的關係。」
管淑平 2023-03-17
中國重施挖邦交打壓老哽 欲傷台灣恐落得自傷

中國重施挖邦交打壓老哽 欲傷台灣恐落得自傷

沉寂1年多中國再度重操舊業,玩起挖邦交打壓台灣的老哽。藉由宏都拉斯,北京顯然是想讓即將出訪中美洲的總統蔡英文難堪,但這招不但難傷到台灣,反會激起美國更多抗中作為,吃虧的反倒是中國。圖為外交部。(資料照)   〔中央社〕沉寂一年多,中國再度重操舊業,玩起挖邦交打壓台灣的老哽。藉由宏都拉斯,北京顯然是想讓即將出訪中美洲的總統蔡英文難堪,但這招不但難傷到台灣,反會激起美國更多抗中作為,吃虧的反倒是中國。 宏都拉斯總統秀瑪菈.卡斯楚(Xiomara Castro,另譯:卡蕬楚)日前在推特丟出已經指示外長處理與中國建交事宜的訊息,被外界視為「震撼彈」。但事實上,宏都拉斯想投靠中國早已不是新聞,卡斯楚2021年競選期間就曾表達有意與北京發展關係。 宏都拉斯與中國拖了一年多還沒建交,某種程度上雖與美國積極介入鞏固「後花園」有關,但北京先前還沒準備好要「接收」,可能是更主要因素。 類似例子曾發生在2013年,當時非洲甘比亞基於「國家戰略利益考量」,突然片面宣布與台灣斷交,成為馬英九政府時代唯一丟的邦交國。但中國一直等到2016年蔡總統當選後,才與甘比亞建交,顯然是想把這張「邦交牌」留到適當時機再用。 至於北京為何選擇現在對宏都拉斯張開雙臂?部分分析認為是試圖影響台灣大選,但距離選舉還有10個月,台灣選戰也尚未真正開打,蔡總統3月底的中美洲訪問或許才是中國主要目標。 此次訪問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以來蔡總統首度踏出國門,頗具意義,宏都拉斯又恰好與蔡總統即將造訪的貝里斯、瓜地馬拉同樣位於中美洲,中國明顯是要給重回國際外交舞台的蔡總統難堪。 另一層因素則是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美國時任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去年8月訪台後,中方對「議長」與台灣間的互動極其敏感,可說成紅線中的紅線,竭盡所能避免麥卡錫踏上台灣土地。 麥卡錫雖據報被蔡總統說服決定改在蔡總統出訪過境加州期間與她會面,避免因訪台刺激中國對台灣作出侵略性回應。但美國政壇地位第3高的政治人物親自飛去加州與蔡總統會晤,仍給足台灣面子,就算會面地點非台灣,中方勢必仍心有不滿。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很可能會選在蔡總統出訪前夕,或她人正在中美洲訪問或過境美國期間,宣布與宏國建交,如此一來便能「一石二鳥」,一次給台灣、美國下馬威。 不過,中國以為自己算盤打得精,卻忘記考量台、美當前政治氛圍。 蔡總統上任以來,中國已挖走台灣8個邦交國。這張「邦交牌」初期確實好用,每次斷交,社會總會出現輿論批評,怪罪民進黨搞不好兩岸關係;但隨著北京食髓知味,不停利用斷交作為打壓手段,加上部分友邦被爆曾向台灣索取巨額金援,台灣民眾對斷交漸漸麻木無感,甚至出現「慢走不送」的聲音。 此外,台灣近幾年逐漸把外交發展重點從邦交國轉移到理念相近國家,繳出不錯成績單,尤其在東歐。中國現在挖走宏都拉斯,對台灣傷害有限。 在美國部分,中國近年在非洲、拉丁美洲積極從事「債務陷阱外交」,早就引起美方高度關切,這次再次把手伸進美國「後花園」,挖角宏都拉斯,只會加深華府與北京對抗的決心。 加上美中關係上個月才因中國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領空急速惡化,眾議院目前又是由高舉抗中旗幟的共和黨主導,此次事件讓美國國會更有理由全面圍堵中國,預期會加速相關立法,壓著行政部門拿出作為。 中國這次打宏都拉斯「邦交牌」,或許能逞一時之快,但換來的卻是更棘手的兩強對抗關係、來自美國更全面的圍堵,得不償失。
中央社 2023-03-16
史上最高 美國25.6兆國防預算 點名中國威脅

史上最高 美國25.6兆國防預算 點名中國威脅

美國國防部於當地時間週一公布2024財政年度國防預算,總額高達8420億美元(約新台幣25.64兆元)為史上最高。(路透)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國防部於當地時間週一公布2024財政年度國防預算,總額高達8420億美元(約新台幣25.64兆元)為史上最高,比去年增加3.2%,比起2022年年度更增加13.4%。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指出,預算提高是因應俄羅斯及中國構成的威脅。 美國五角大廈13日公布2024財政年度國防預算細節,8420億美元(約新台幣25.64兆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有3150億美元(約新台幣9.6兆元)將用於新武器採購。同時也為核武器現代化編列377億美元(約新台幣1.14兆元),為飛彈防禦能力現代化編列了298億美元(約新台幣9074億元)。另外有333億美元(約新台幣1.01兆元)將用於太空部隊,135億美元(約新台幣4110億元)用於建立網路特別工作組及保護數據網路的網路活動上。 希克斯與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副主席葛瑞第(Chris Grady)在五角大廈召開聯合記者會,會中她列出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全球性恐怖組織等多項挑戰,表示這是史上最符合戰略的預算,並特別點名中國,表示希望這次的國防預算能打造出世界上最致命、最具韌性,最敏捷及最能積極回應的聯合作戰部隊,讓中國考慮進行侵略的風險時,希望從今天到2049年,甚至之後的每一天,都會持續得出「今日不適合」的結論。 希克斯也提到,部分預算將致力於改進和生產高超音速飛彈,並敦促國會盡速批准預算。她表示在面對像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時,延誤會構成嚴重威脅。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也在新聞稿中指出,新預算將進行多方面關鍵投資,以維持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優勢。其中包含綜合防空和飛彈防禦,以及作戰能源效率,還有制空權、海上優勢以及包括高超音速在內的彈藥。 同時為在印太更有效嚇阻,維持區域自由開放,為「太平洋嚇阻倡議」編列91億美元(約新台幣2771億元)也是史上最高。至於在歐洲針對俄羅斯的威懾倡議上,也編列了約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22億元)。
自由時報 2023-03-14
近8成美國人 對台灣有好感

近8成美國人 對台灣有好感

蓋洛普民調 逾8成對中國反感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蓋洛普民調七日公布最新調查顯示,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降至歷史新低,中國超過俄國成美國頭號敵人;更有高達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對美國構成重大威脅。相較之下,近八成美國民眾對台灣具好感,創歷史新高。此外,有四十七%的受訪美國人認為,未來十年如果台海爆發衝突,將是對美國關鍵利益的嚴重威脅。 僅剩15%對中國有好感 蓋洛普民調從一九七九年就持續追蹤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感受,自一九九六年更是至少每年做一次調查,而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好感度從二○一八年達五十三%後,就急遽下滑;最新民調更是僅十五%受訪者對中國有好感,較去年下降了五個百分點,為歷來最低紀錄,相當於每十個美國成人中,就有超過八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其中四十五%看法極負面,三十九%看法基本負面。 蓋洛普最新這次民調於二月一日至廿三日進行,是年度世界事務民調的一部分。在民調進行期間,美中關係因中國高空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領空遭擊落,並導致國務卿布林肯取消訪中而進一步惡化。美國政府官員一再警告北京可能考慮對俄羅斯提供軍援,也進一步加劇兩國關係的緊張。 民調指出,僅十七%受訪民主黨人和十八%無黨派人士表示對中國有好感,共和黨人甚至只有六%受訪人看中國順眼。 對於美國頭號敵人方面,有五十%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美國頭號敵人;俄羅斯則是以卅二%位居第二;曾在二○一八年被美國人視為頭號敵人的北韓,則以七%位居第三。 5成視為頭號敵人 超越俄與北韓 共和黨人更是一面倒,高達七十六%認為中國是美國頭號敵人,相關比例連續三年都破七成;四十六%的無黨派人士認為中國是頭號敵人。民主黨人則看法不同,五十三%的受訪者仍將俄羅斯視為頭號敵人,僅卅%認為中國是頭號敵人。 對台好感度 近30年新高 在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直線下跌之際,他們對台灣的好感度則直線上升。該民調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對台灣抱持好感,比率高達七十七%;這也是自一九九六年以來所做八次民調的最高比率,比二○二一年所做民調還高出五個百分點。 調查發現,無論是共和黨人還是民主黨人、無黨派人士,都對台灣抱持好感,具體比率分別為七十八%、八十一%和七十五%。 蓋洛普的這次民調抽樣調查了一千零八名美國成年人,誤差的範圍則在正負四個百分點之內。
陳成良 2023-03-09
金融時報:蔡英文4月將在加州會晤美眾院議長麥卡錫

金融時報:蔡英文4月將在加州會晤美眾院議長麥卡錫

麥卡錫及蔡英文傳將在加州會晤。(法新社、資料照,合成)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關於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是否可能在今年訪問台灣,外界有諸多揣測。英國「金融時報」6日報導,蔡英文總統已說服麥卡錫,將於4月初在美國加州,而不是在台北與麥卡錫會晤,以免刺激北京做出過激反應。此外,蔡總統也將在加州雷根圖書館發表演說。 小英也將在加州雷根圖書館發表演說 今年1月就任聯邦眾院議長的麥卡錫去年夏天曾表示,有意在當選議長後訪問台灣。據報導,他已和蔡總統達成共識,兩人將在加州會面,以避免重演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去年8月訪台時,中國以激烈軍事行動回應的場面重演。 報導引述台灣官員等消息人士的話指出,蔡英文將於4月初出訪中美洲友邦之際,過境訪問加州和紐約。她還決定接受邀請,在南加州的雷根圖書館發表演說。 蔡英文的任期將於2024年1月結束,她曾在2018年訪問過雷根圖書館,並發表談話,但當時並未發表正式演說。 麥卡錫辦公室拒絕對此評論 台灣高層官員指出,台方和麥卡錫分享中共最近的動向,以及他們所構成的威脅相關情報;中國現在的情況「不好」(not in a good situation right now),似乎愈來愈多決策將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核心親信拍板。 報導說,蔡英文不樂見麥卡錫訪台,表明中國箝制台灣並破壞其事實獨立的軍事姿態產生影響。 對此,麥卡錫辦公室拒絕置評。雷根總統基金會則證實,已邀請蔡英文發表演說。
自由時報 2023-03-07
日經:9成台灣退役軍官提供中國情報

日經:9成台灣退役軍官提供中國情報

日本經濟新聞從2月28日以「台灣未知的真面目」為題連載系列專題。(記者林翠儀攝)   〔駐日特派員林翠儀/東京1日報導〕日本經濟新聞以「台灣未知的真面目」為題,從昨日起連載系列專題,首篇報導中有軍方消息人士指出,高達9成的台灣軍官,退役後前往中國,以提供國軍情報換取金錢,腐敗已成為常態。「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國軍中有很多協助中國的間諜」。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日本對於台灣情勢的關心度大幅提高,前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台灣有事即是日本有事」幾已成為日本全民共識。日媒對台灣現況的報導比例增高,但像日經這樣深入台灣現場,並有系統整理台灣內部細節問題的報導並不多見。 日經的現場報導專欄「迫真」從2月28日起連載「台灣未知真面目」,首篇報導潛伏在台灣軍中的死角,今天第2篇則提及中國利用代理人操縱台灣輿論的嚴峻現狀,每篇都有打到要害的貼切感。 在台灣退役軍官間諜化的部分,一位化名為鄭宗賢的50多歲退役軍官在報導中現身說法,他在2010年代於軍中服役,退役後在中國經營餐廳,以提供台灣國軍情報換取特殊待遇,但鄭在離開軍隊後,能提供的情報愈來愈少,利用價值愈來愈低,中國對他毫不留情,經營的餐廳也受到當局的騷擾被迫關閉。不過,鄭還是向日經表示「即使如此,還是喜歡中國,毫無怨恨。」 報導指出,擁有17萬人的台灣軍隊,軍官等幹部仍以「外省人」居多,歷屆國防部長也幾乎被外省人壟斷。軍方消息人士指出,在有事之際,這種軍隊根本無法與中國作戰,高達9成的台灣軍官,退役後前往中國,以提供國軍情報換取金錢,腐敗已成為常態,鄭只是其中一人而已。 報導中也提到,台灣退役將領與前立委涉嫌共諜案的多起案件,一名退役陸軍表示,軍隊中還有很多間諜在協助中國,是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軍售和提供援助持謹慎態度,也是因為擔心情報流向中國。 台灣軍事專家也指出,蔡英文總統從7年前上任後即著手國軍改革,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這1年來視察軍隊近達30次,但對於蔡的改革方案,軍方始終保持抵抗的態度,這名專家並指出「蔡英文未能控制軍隊」。 報導中也提到台日間對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的領土矛盾,2008年馬英九政府的行政院長劉兆玄還曾說不排除與日本開戰。軍事專家還提到,過去台灣軍隊曾以國民黨軍在中國與日本作戰,即使台灣有事,台灣軍隊真能與日本聯手保衛國土嗎? 報導的結語表示,台灣仍有許多問題,局勢一天比一天緊張。
林翠儀 2023-03-01
阻中犯台 美眾院金融委員會通過3項挺台法案

阻中犯台 美眾院金融委員會通過3項挺台法案

美國聯邦眾議院金融委員會今天通過3項與台相關法案,從經濟角度嚇阻中國犯台企圖並確保台灣國際參與。圖為美國國會大廈。(歐新社)   〔中央社〕隨著中國對台脅迫日益嚴峻,國際對台灣安全的關切也隨之增加。美國聯邦眾議院金融委員會今天通過3項與台相關法案,從經濟角度嚇阻中國犯台企圖並確保台灣國際參與。 眾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今天舉行新會期第一次法案審議,討論多項法案,其中包括「台灣衝突嚇阻法案」(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保護台灣法案」(Pressure Regulatory Organizations To End Chinese Threats to (PROTECT) Taiwan Act)與「不歧視台灣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3項與台灣直接相關的法案。 排在第一項討論的「台灣衝突嚇阻法案」,由委員會副主席希爾(French Hill)提出,法案指示美國財政部公布為中國高階官員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清單,並授權財政部禁止機構向這些官員與其家屬提供服務。 希爾在介紹法案時表示,這項法案讓中共知道,危害台灣不僅會使他們暴露於中國公眾面前,破壞他們對國家的控制,也將導致領導層與其家人財務狀況陷入困境。 這項法案以40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 「不歧視台灣法案」提案人眾議員金映玉(Young Kim)在介紹法案時表示,台灣是全球最耀眼的經濟發展故事之一,為何不讓台灣經驗得以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分享?台灣加入IMF將能提供非凡貢獻。 這項法案呼籲美國政府支持台灣加入IMF、參與IMF有關台灣經濟與金融政策的定期監管活動、提供台灣民眾在IMF的工作機會,及讓台灣接受IMF技術援助與培訓。 法案以38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 「保護台灣法案」指出,若台灣人民的安全、社會或經濟制度因為中國的行動造成威脅,美國應在最大可行範圍內將中國代表排除於20國集團(G20)、國際結算銀行(BIS)等國際金融機制與組織之外。 法案以37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 此外,委員會今天也已通過「中國貨幣問責法案」(Chinese Currency Accountability Act)、「中國匯率透明法案」(China Exchange Rate Transparency Act)、「減輕中國金融威脅法案」(China Financial Threat Mitigation Act)等法案。 今天通過的法案將送眾議院全院院會討論表決。
中央社 2023-03-01
白宮令聯邦機構 30天內移除抖音

白宮令聯邦機構 30天內移除抖音

白宮27日要求政府各機構,30天內「移除並禁止安裝」中國影音分享程式TikTok。(法新社檔案照)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美國和加拿大二月廿七日下令政府將全面禁用中國影音分享程式TikTok。白宮給政府機構卅天時間剔除,以確保聯邦設備和系統中完全清除這款應用程式;加拿大同日也宣布,三月一日起政府手機等設備上全面禁用TikTok,主因它對隱私和安全風險達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此外,丹麥國會廿八日表示,已要求國會議員和所有職員刪除TikTok,理由是「有間諜活動風險」。 加拿大也禁公務用TikTok 歐盟、美、日、台等多國已基於國安考量,公務設備禁用TikTok,擔憂這款App恐遭中共用以從事間諜活動或宣傳。TikTok母公司為中企「字節跳動」,與政府關係密切。 白宮管理及預算局局長楊恩廿七日要求政府各機構,卅天內其手機等資訊科技裝置設備須「移除並禁止安裝」此App,從這類設備到TikTok的網路流量也遭禁止,以保護數據安全。 美眾院外委會將表決賦予總統拜登權限在全美禁用TikTok法案,主席麥考爾說,設備上若有TikTok,就給中共開後門,「它是進入你手機的間諜氣球」。
楊芙宜 2023-03-01
拜登突訪基輔 烏克蘭「沒想到他真的會來」

拜登突訪基輔 烏克蘭「沒想到他真的會來」

拜登與澤倫斯基在基輔的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前漫步。(美聯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總統拜登20日上午突襲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並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面,漫步基輔街頭。針對拜登親訪基輔,許多烏克蘭民眾都喜出望外、不敢相信,直呼:「沒想到拜登真的會來基輔。」 根據美國《CNN》報導,針對拜登親自訪問基輔,許多基輔民眾都對此表示歡迎。40歲民眾伊凡諾娃(Yuliya Ivanova)說:「這真的讓我印象深刻,我沒想到他會來,我相信他的訪問意義重大。拜登能從內部檢視烏克蘭的局勢,與烏克蘭政府許多代表對談,我認為我們能仰賴美國協助更多。」 48歲的現役軍人克托夫(Andrei Ketov)指出:「在這樣的時刻,美國總統來到基輔真的令人難以置信,我認為拜登這次訪問會給烏克蘭帶來很多『好東西』,我們現在正處於非常艱困的時刻。我們需要武器和資金。」 19歲的學生迪特楚克(Vitaly Dmyterchuk)認為拜登訪問基輔這天是個難忘的一天,他坦言:「我們曾經討論拜登到底會不會來,我之前不相信會來,拜登的訪問對我們來說是個巨大支持,我知道我們從美國那邊得到很多支持與協助,包括大量武器和人道主義援助,但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還沒有發生過如此大規模的戰爭,我知道前線士兵的痛苦,有時候援助還是不太夠。」 20歲的學生澤倫科(Ilya Zelenko)則提到:「當我得知拜登來了之後非常高興,我們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支持,希望能獲得更多武器。」 拜登(中)出訪基輔,讓許多烏克蘭人喜出望外。(美聯社)
自由時報 2023-02-21
日本讀賣:中國藉重啟農漁產進口分化台灣

日本讀賣:中國藉重啟農漁產進口分化台灣

配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中,中國日前由國台辦發言人公開表示有意重新恢復台灣農漁產進口。日本讀賣新聞解讀,中國與國民黨的和諧演出,藉以分化台灣、撼動執政的民進黨。(資料照,翻攝直播)   〔駐日特派員林翠儀/東京18日報導〕中國做球給國民黨,配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中,日前由國台辦發言人公開表示有意重新恢復台灣農漁產進口。日本讀賣新聞解讀,國民黨將伺機在明年台灣總統大選中重新奪回政權,中國與國民黨的和諧演出,藉以分化台灣、撼動執政的民進黨。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13日表示,「台灣島內農漁民透過國民黨等,希望儘早恢復農漁產品輸入大陸,中方願意提供協助。」 讀賣新聞15日報導指出,隨著與蔡英文政府的對立加深,中國從2021年3月以後開始陸續禁止台灣農漁產進口,尤其是鳳梨和高級魚石斑,對中國的出口量均占9成,這對生產者而言是一大打擊。 據台媒報導,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10日與共產黨排名第4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 會談時請求解除進口限制。王滬寧當場指示在場的中國高官「落實他們的要求」。 除了王滬寧,北京市和上海市的高層也分別和夏立言會談,並以罕見的厚禮接待,報導中也引述台媒的說法「這是為了幫國民黨在總統選舉中加分,側翼支援」。 派遣夏立言訪中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12日批民進黨走兩岸對抗交惡路線,嘲諷「為何不能交流、不能對話呢?太可惜了」 報導指出,去年9合1選舉大獲全勝的國民黨,加強與中國的對話維持兩岸和平的主張,以與民進黨有所區別,而在民進黨執政之下,中國不斷加強的軍事壓力的背景,讓這種主張似乎達到一定程度的滲透,輿論也出現微妙的變化。 在某項民調中顯示,蔡英文雖獲得了高度支持,但有5成的受訪者卻對她的兩岸政策表示「不滿意」。另一項民調中也顯示,有超過4成的受訪者擔心,在美中對抗中,台灣成為美國的棋子。報導指出,背後似有中國的輿論認知操弄,試圖以軟硬皆施的手法來分化美台關係。 不過,報導中還指出,儘管如此,中國要求接受的「一國兩制」,在台灣受到強烈的排斥,如果國民黨表現出妥協的態度,可能會有風險。民進黨相關人士表示,「選民不會把政權託付給對共產黨言聽計從的國民黨」,面對總統大選,民進黨仍會在對中態度上與國民黨有所區別。
林翠儀 2023-02-18
台灣搜救隊近半裝備捐給土耳其

台灣搜救隊近半裝備捐給土耳其

台灣搜救隊與過去921大地震力挺我國的土耳其搜救隊(AKUT)交流,將隨行的4噸搜救裝備、器材捐給AKUT,並指導、教學操作方式,我國130名隊員與5隻搜救犬預計15日歸國。 (記者闕敬倫翻攝)   〔記者闕敬倫/新北報導〕23年友誼未完待續!土耳其與敘利亞交界日前發生規模7.8百年強震,我國派出搜救隊挺進救援,土耳其政府近日派遣重機械進入災區開挖,內政部消防署通盤考量後,決定撤離我搜救隊,台灣隊離開前也與過去921大地震力挺我國的土耳其搜救隊(AKUT)交流,將隨行的4噸搜救裝備、器材捐給AKUT,並向土國搜救隊員指導、教學操作方式,台灣隊130名隊員與5隻搜救犬預計15日歸國。 由於土耳其大地震發生迄今已超過黃金救援72小時,災區食物、飲水開始缺乏,土國政府已派出重型機具前往災區,不少國家的搜救隊接連撤離,台灣搜救隊考量後也決定跟進,向分區協調中心(SCC)聯合國接待及撤離中心報告總結後返國。 為了協助土耳其後續搶救受災民眾與未來可能潛存的震災整備,台灣搜救隊在當地時間14日撤離土耳其前,由消防署提出構想,向內政部長林右昌及行政院長陳建仁報告獲准,指示台灣隊與外交部合作,將此行所帶的4噸搜救裝備器材贈與AKUT搜救隊。 消防署指出,AKUT是土耳其國內第一支獲得聯合國中型搜救隊認證的國際搜救隊,曾於1999年921震災時來台馳援救災,而這次土耳其遭受重大地震災害,我國也即刻前往救援,並與AKUT合力救出一名受困民眾,為雙方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契機。 消防署說,本次捐助約4噸救援裝備器材,接近台灣隊帶往災區救難的一半數量,分別有救援類、後勤類及醫療類等3大類,皆為土耳其震災後期救援和復原所需物資,期盼土國能夠盡速重建家園,台灣搜救隊員也在現場進行機具操作示範,以幫助土耳其AKUT搜救隊能更迅速上手。 消防署表示,未來台灣特搜隊也將與AKUT土耳其搜救隊持續交流、合作,誠邀AKUT在災後訪台,期能建立2國長久的互助合作機制。 我國搜救隊今已前往阿德亞曼機場,130名隊員、5搜救犬分梯撤離,預計晚間抵達伊斯坦堡機場,再轉搭長榮航空專機,全隊將於台灣時間15日下午返抵國門。 消防署表示,未來台灣特搜隊將與AKUT土耳其搜救隊持續交流、合作,誠邀AKUT在災後訪台,期能建立2國長久的互助合作機制,我國搜救隊於台灣時間15日下午返抵國門。 (記者闕敬倫翻攝) 消防署指出,AKUT曾於1999年921震災時來台馳援救災,而這次土耳其遭受重大地震災害,我國本次捐助救援裝備器材約莫4噸,近乎帶往救災一半,台灣搜救隊員在現場進行機具操作展示。 (記者闕敬倫翻攝)
闕敬倫 2023-02-14
間諜氣球引爆美國擔憂 白宮擬全面阻斷中國科技來源

間諜氣球引爆美國擔憂 白宮擬全面阻斷中國科技來源

美國拜登政府不僅要阻斷中國半導體獲取先進技術,也正在計畫砍斷中國晶片業的金流。(示意圖,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去年祭出核彈級晶片禁令,絞殺中國半導體後,傳出白宮與美國國會正考慮採取新措施,限制美企投資中國高科技,相關措施預計 2 個月內頒布。這表明拜登政府不僅要攔阻中國晶片產業獲取先進技術,也將阻斷其高科技的金流。 《紐約時報》報導,白宮最近幾個月都在準備對中國科技產業祭出新的禁令,限制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而間諜氣球入侵美國事件進一步引爆國安擔憂,美國國會議員警告白宮,如果政府不推進對中國的投資限制,國會將提出自己的建議。 消息人士表示,美國政府傾向禁止對一些敏感領域的直接投資,例如量子運算、先進半導體和某些具有軍事或監視應用的人工智慧能力。 報導稱,目前相關限制措施架構大致完成,預期2個月內頒布。與此同時,美國也與歐盟等盟友接觸,尋求共同實施相關限制,美國財政部已經與其他國家政府以及歐盟取得聯繫,以確保他們在美國切斷融資後,不會對中國提供類似的融資。 支持對中設定投資限制者認為,此舉將有助於填補美國對中國設置經濟壁壘的重大漏洞,目前已禁止美國公司直接對中國出售某些先進技術,並且長期監控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以防止潛在安全風險。 榮鼎諮詢調查顯示,美國投資者每年在中國進行約 3000 筆交易,包括直接投資和風投交易,其中約 500 筆交易的價值超過 100 萬美元。 其中,美國私募股權巨頭黑石集團、KKR 集團、紅杉資本、凱雷集團 、貝恩資本、銀湖及泛大西洋資本集團等機構,在中國曝險部位相當很大。 投資公司泛大西洋資本集團執行長福特(Bill Ford)已直接與商務部長雷蒙多表達了他對新監管的看法。該集團證實,自 2000 年以來,在中國投資近 70 億美元,於當地擁有超過 34 家投資組合公司。TikTok 的母公司字節跳動是其在那裡最引人注目的投資之一。
自由時報 202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