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相非相的柯文哲路線

 

今(2014)年1129日的九合一選舉,終於在激烈宣傳中風光閉幕。各大媒體和電視名嘴紛紛評論此次大選重演了1997年選後「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更把此次選舉視為「2016大選前哨戰」。然而,在這些泛泛的評論之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思考之處。 

「地方包圍中央不是偶然」

 民進黨此次縣市長選舉得到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筆者以為這種結果並非「選民的智慧」或是「民進黨戰略成功」,實乃外在環境變動的結果。 

比較1996 -1997以及2013 - 2014這兩個時段在台灣發生的大型事件,我們會發現類似的軌跡劃過:相同的政黨執政之下,不安的情緒瀰漫整個社會。1996年三月,中國對台灣試射導彈,年底,發生劉邦友彭婉如命案;1997年四月發生白曉燕綁票撕票案,在媒體推波助瀾下,影響社會層面深廣。八月,溫妮颱風過境造成台北林肯大郡倒塌,多人死亡,也揭露出林肯大郡官商勾結的弊案。去年至今年,類似的社會不安在各種事件中重現:包括了,屏東琉球籍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公務船攻擊並造成1人死亡;洪仲丘於軍中遭虐死疑案;大埔強拆徵地案件延燒。社運抗議則在今年的318運動達到最高點,50萬人齊上凱道怒吼。此外,在媒體的操作下,各種社會案件,諸如殺人醃頭案,媽媽嘴命案,食品安全問題等等,鋪天蓋地的充斥一般人的生活。這些都使得社會不安的氣氛比之14年前更有過之。而引爆今年318運動的「服貿協議」爭議,則讓「中國因素」比1996年的導彈危機,更加赤裸裸地威脅台灣人的生活。 

不安的人民終於在馬英九執政的期中選舉,以選票表達了清楚的抗議。我們無法武斷的否定民進黨在此間的戰術操作。但對比類似的歷史情境則清楚指出了,台灣絕大多數的選民是「安心選民」因為對未來惶惑不安,所以會做出相對安心的投票行為。這也正告訴我們,除了忠實的政黨支持者外,台灣社會沒有所謂的「中間選民」。 

「安心選民」的選擇,才是這個被危機包圍的小島上主流的民意。 

「社會運動帶領空間戰爭」 

累積社會憤怒而引爆的「318運動」,毫無疑問地對此次選舉有直接的影響。運動之後,包括核四安全爭議,割闌尾行動,島國前進講演,基進側翼參選等等,不斷在全國各地發酵。在「安心選民」為主流的台灣社會中,引爆了台灣人對過度依賴中國,即將失去現有生活的恐懼,結果就是選舉之後政治板塊在空間上的重新安排。 

不安的台灣社會正在實踐的自發性力量即是法國學者Lefebvre曾提出的一個概念:autogestion。它是指一股來自非政府的力量,由下而上,反對政府對社會空間的控制;對於社會空間自發且基進的(radicalization),草根的(grassroots),廣泛的民主。 

台灣的社會空間傳統上乃是經由國家力量由上而下所生產的;是以當中國國民黨將國家政策擺放在國共內戰史觀的脈絡內,並生產「親中」的社會空間時,台灣人毫無警覺,造成了如今經濟依賴中國的窘境。然而,從2012年底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到今年的318運動,再再都是對中國因素入侵台灣的反制。台灣社會或許難以忍受一次又一次激烈的社會運動,然而,這些社會運動燃起的火苗最終被收束到體制中,反應在選舉結果上 

整體來看,「autogestion」-自主生產並控制社會空間,是面對中國因素侵略台灣社會空間的最重要武器。對台灣而言,自主生產社會空間以維持己身的同一性(identity),並保持與中國的差異性(difference),是在經濟依賴結構尚未能突破之下極端重要的防禦工事;唯有將這樣的防禦工事做好,才能避免中國更進一步的對台灣的政治控制乃至於將台灣納入其疆域中。 

由此觀之,此次大選的結果,並不只是對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不信任投票,而是「安心選民」對「中國併吞台灣」心生懼怕下,恐懼的總和 

「危機四伏的柯文哲路線」 

柯文哲以政治素人之姿,一戰而奪下台北市長寶座,使人錯覺他的「藍綠和解」「推倒藍綠高牆」的戰術奏效 

筆者認為,柯文哲的勝選反應了幾個意義:第一,泛台灣派的選民,教訓中國國民黨心切,而「體諒」了柯文哲一次次的發言中,對台灣主體意識的退縮甚至不屑。第二,柯文哲路線的成功強化了「藍綠對立」甚至「藍綠惡鬥」的刻板印象。第三,柯文哲勝選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於,他的競爭對手 - 連勝文太弱。連勝文既要背負他的父親 - 連戰的負面資產,且無法擺脫社會大眾對他公子哥、權貴階級的既定印象。如果參選台北市長是其他人選,柯文哲路線能否成功就很難說了。 

「泛綠」無論在黨、政、軍的資源,柱仔跤(樁腳)的社會關係網絡,黨產資本等等,各方面都無法與「泛藍」抗衡,更遑論「對立」或「惡鬥」了。試問,一位弱小的學齡兒童如何與一位高壯的成年人對立?惡鬥?「藍綠對立/惡鬥」是個謊言,是掌握有絕對優勢的中國國民黨製造出來的意識形態。目的是使人錯覺政黨之間具有立足點平等的基礎,而使泛藍在整體結構上的絕對優勢隱身在煙幕之後。柯文哲的思維並沒有擺脫這層意識形態的桎梏,他的勝選,他的路線,更加鞏固了這個意識形態枷鎖 

柯文哲在表示與中國交流的事物上,說自己不反對服貿、貨貿,而是反對黑箱。此語透露出他對ECFA下「兩岸經合會」的定位和功能,乃至於資本主義全球化、公平貿易、自由貿易,以及依賴發展的議題並不清楚。在回答對九二共識的態度時,他表示,中華民國是底線。這顯示出,他對於九二共識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的「一國兩制」毫無所知。柯文哲公開讚揚特務頭子蔣經國是政治典範,公開宣稱自己是文化上的中國人,並表示「I follow my mind (我跟隨我的理智)」,如果這些都不是選舉策略,而是柯文哲的真心話,那麼他早已背離台灣主體的價值,落入黨國意識形態中了 

柯文哲的當選並未使中國國民黨受挫,相反的,他的當選強化了黨國意識形態的正當性。如果黨國意識形態的正當性被解讀為可換取選票的保證,怎不令人毛骨聳然?怎不另人擔憂起2016的總統/立委大選? 

「結構尚未鬆動,買辦政治將會持續」 

縣市長選舉的結果顯示為「地方包圍中央」,然而,再細看縣市議員,鄉鎮市區里長,中國國民黨仍然大獲全勝。愈是小區域的選舉,參選人的社會關係網絡對勝選的影響愈形重要;因而在台灣,跑紅白帖、做服務、綁樁腳,往往成為地方選舉勝選的關鍵。長期以優勢資源經營地方的中國國民黨,果不其然選舉時歡笑收割;黨國結構在地方基層,實未受到這次大選一絲一毫的動搖。然而,許多訊息都在宣揚民進黨大勝、國民黨慘敗,而並未更深入的探討結構性問題;諸如此類的媒體宣傳無疑是製造出一個「自由幻夢」,當民眾浸泡在這樣幻夢的喜悅當中,誤以為「國民黨」已瀕裂解,恐怕使得台灣在內外中國因素夾擊下,面對未來只會更加舉步維艱。 

(圖示:2014九合一大選結果顯示了,中國國民黨只是輸了面子,愈是基層的選舉,「泛藍」結構就愈是穩固。) 

縣市長選舉的挫敗(而非台北市長選舉的挫敗),確實導致了中國國民黨內部,以及紅頂商人勢力的重整。這包括了如今我們所見,江宜樺辭行政院長並率領內閣()總辭馬英九辭中國國民黨主席,郭台銘站台輔選的縣市長參選人全部落選。 

中國因素若要持續的介入台灣,干擾台灣命運自主,則找尋合適的在台買辦代理人是必須的。此次選戰後,馬英九已難再成為泛藍共主,郭台銘拿出經濟恐嚇的手段也發揮不了影響力,他們也許難再成爲中國所信任的在台買辦。這種情況下,泛國民黨內部成員,甚至其他政黨的成員,爭相想成為中國在台買辦,以獲得有利的裙帶關係,藉以在廣袤的中國大陸獲取經濟利益,或將成為一股風潮。不過,也許出人意外的,柯文哲其實是中國最屬意的在台買辦人選。  

2014這一場選舉,把台灣推上了命運的鋼索,我們能否安然走過2016,邁向未來,恐怕需要大費思量,審慎小心了!

原文刊登於:九合一大選後-走在命運鋼索上的台灣 (凝心)

延伸閱讀:

民進黨時刻」,即將來臨嗎? (2014-12-01吳介民)

柯文哲向宋楚瑜請益什麽?(余杰)  

柯文哲應當補上的中國課 (余杰)

白是最危險的顏色 (胡慕情)

< 資料來源:三際信息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