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代的自打臉熱潮


 
 

柯文哲當選滿一年了。還記得他當選後,台北市議會國民黨團「磨刀霍霍」,說要好好給他一個「震撼教育」嗎?經過這一年,你記得議員的什麼表現呢?唱黃梅調?肚臍哥?還有問柯文哲「知不知道自己名字」的議員到底是誰?這都是上半年發生的事。那下半年呢?議會都在休會?

當然不是,議會還是在開會,也有總質詢,但就是沒打出什麼亮點。二十年前的議員,似乎動輒打出驚天弊案,但現在的議員,好像不是打空包彈,就是只會打自己的臉。難道民代的水準一日不如一日嗎?

這問題應該反過來觀察。讓民代看起來像單細胞生物的,不是柯文哲,也不是民代的意識型態,而是媒體生態改變與選民要求提升。

各級議會裡的民代,有一大半是自1990年代一直連任到現在。他們的問政能力不太可能越當越倒退。

但在過去,媒體掌控在特定人的手中,百姓所接觸到的多半是篩選後的資訊。民代會先「按耐」記者,只要和大記者結交,就能平安度日;而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特性,就算百姓看了民代新聞後「覺得怪怪」,也沒辦法有進一步的回應。

多數民代的問政醜態,就因人情關係而被過濾掉。因此今日百姓覺得唱黃梅調很「新奇」,但我十幾年前就在議場聽過了。問肚臍程度的問題也不新鮮,我記得以前還有問首長等下要吃什麼的。而大方質疑官員「知不知道我是誰」的人,更是多如牛毛。

但在過去,做為百姓的你,看不太到這些鳥事的新聞。就算對議員問政有意見,也很難引起共鳴。

在新媒體與即時新聞誕生後,新聞生產流程壓縮,記者或「小編」的數量暴增,這當然讓新聞品質趨近崩潰;但大量產出的資訊,也突破了政治人物的「媒體防線」。

民代變得不知該「按耐」哪個人才有用,而百姓呢,只要覺得新聞不對勁,就會在臉書轉錄,直接開罵,並透過留言溝通「帶風向」,形成對特定民代的評價共識。

因此,過去民代的形象是特定媒體塑造的,但現在是由參與網路互動的不特定百姓決定。民代若沒有因應這種新媒體生態而加速「演化」,就會像是跑到熱帶雨林中的猛瑪象,一整個不合時宜。

在新媒體時代中,選民更想看到的是民代進行準確的「一問一答」,針對重點來溝通。就算你講的東西百姓聽不懂、沒興趣,只要你照表操課,他就會覺得你有在做事。這種理性問答沒有「收視率」,至少也是「安全牌」,不會出包。

而過去能吸引選民的「激情牌」,那種「鬼吼鬼叫」「怪異道具」的作秀方式,是爭取傳統媒體曝光的良方,但現在這種搞法只會讓人覺得你領高薪來耍白痴,會帶來負面效果。昔日「王牌」,早已變「鬼牌」。

而負面新聞的傳播效果在即時新聞的時代是以等比成長,因此過去的民代,是「有新聞」就是「好新聞」,現在呢,「沒新聞」更會是「好消息」了。如果民代沒意識到這樣的轉變,苦心經營的形象可能會瞬間歸零,甚至轉「負」。

桃園市議員詹村江就是最新的例子。

過去他在網路上流傳的資訊,基本上還算正面。但他近日批判桃園市府舉辦的營隊教材,說是有宣傳沙文主義的問題;但他根本搞錯了那教材的用途,因為他把講師用來批判的「個案」,當成是要傳授的「觀念」。

就像去醫院,醫生說你再抽菸下去,你的肺就會變得像這張照片裡面的肺一樣,但你卻以為這醫生要把你的肺搞成照片裡的黑肺一樣,而大罵他是庸醫。這當然是「外行充內行」而搞出的大糗事。

在過去,這類糗事多半不會傳出來,官員會讓議員「發洩完」,陪個笑,嘻嘻哈哈了事。記者呢,可能吃過你一頓飯,就少寫你這一篇。大家有面子,也有裡子。

不過時空環境改變,詹議員不懂裝懂,一天內就成為台灣知識份子圈內相傳的要事,因為這是以政治干預學術專業。

但詹議員並未瞭解問題的嚴重性,不但不承認自己認知有誤,還堅持這些指正他的人是綠色網軍。事態當然急轉直下,詹江村議員飽受網路上的知識份子批判,也找不到像樣的藍軍學者來助陣,最後不得不關閉臉書公開留言,只留一夥好友取暖。

詹議員的網路形象,大概自此就會被定位成「不懂裝懂」「無法溝通」「不尊重學術專業」的三寶形象。想要拈花微笑,卻拈到馬蜂窩,真是何苦來哉。

其實他當初只要多想三分鐘,弄懂手邊的東西,別拿著雞毛當令箭,就不會鬧成這樣難看。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民代有百姓的託付,因此「權傾一時」,但過去的政治人對這權力都是「隨便亂用」,以致於亂象橫生。在網路與新媒體的發展下,政治事務越來越透明,民代想要避免自打臉的窘境,行事就該更加謹慎三思,並尊重專業。

在過去,控制媒體的確很「方便」,所以民代們都很「隨便」;但時空環境改變之後,如果你再「隨便」,那就真的要小心吃大便了。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人渣文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