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懂個屁

國民黨會鬧到今天這種田地,正是因為覺得「年輕人懂個屁」的人太多。

民進黨希望中老年人傾聽年輕人意見,這也引來老藝人痛批「年輕人懂個屁」。這種意見當然沒必要認真以對,因為國民黨會鬧到今天這種田地,正是因為覺得「年輕人懂個屁」的人太多。是以對在野陣營來說,持這種想法的國民黨人是越多越好。

但我還是要來「藉題發揮」,探討一個更嚴肅的問題。年輕選民的確常做出誤判,最嚴重的誤判,就是不去投票。

根據過去的投票數據,所謂的「首投族」,約20到22歲的投票率,並沒有低到哪邊去,通常比平均投票率低一點點,不會超過一成。而且他們的人數很少,除了2004年總統大選那種差距可能產生影響力之外,對於大局並沒有影響。

問題在於22歲到35歲這一段。這個年齡的投票率特別低,往往會比平均投票率低一成到兩成,這就可能對只有3到5%差距的選舉產生影響。

本次總統大選雖然強弱已經拉開,但在區域立委與不分區政黨票部份,仍是近距離搏鬥,非常需要這些年輕人選票。不過,在選前兩週看來,年輕人的投票意願仍很低。

一般來講,年輕人不投票的主要原因或理由如下:

第一,是戶籍不在工作地。台灣人通常結婚成家之後才會遷戶籍至工作或居住地,現在人又常30幾歲才結婚,因此多數年輕人的戶籍與工作、居住地不同。

第二,是投票成本考量。現在比較多人關心學生因為窮而不去投票,但學生投票的移動成本其實比有工作的年輕人低,因為多數學生可以先跑,成本就只有車票錢,而某些上班族可能直到投票日當天都還有排工作,機會成本較高。

第三,是覺得總統大選局勢已定,又不認識選區立委。總統大選是全國都看得到的,會是主要的投票動力,如果差太多,投票意願會變低。加上不在戶籍地活動,對於立委選舉比較沒那麼激情,所以就不太想去投。

第四,是對於政治失望。22歲以上的年輕人多半都投過一次票,而政治人物選上後表現多半不如選舉所言,因此會讓人產生失望感,進而不想再投票。差不多要等完成一次政黨輪替,甚至兩次政黨輪替後,才會以持平態度來看待政治。這時就已經差不多40歲了。

第五,是各界一直宣傳首投族投票,但忘了其他年輕人,使他們覺得自己的一票不重要。首投族是有象徵意義,但人數真的很少,不過有些年輕人卻會因為「有其他年輕人去投了」,就覺得自己可以不用投。

相對來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投票率往往高到誇張,有些地區甚至高到八成五。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他們對政治很狂熱,而是因為「他們在家」,選舉當天也不會出去玩,因為「跑不動了」。

這些老人並非年輕人的敵人,他們當然可以有自己的政治意願和考量,年輕人真正的敵人,只有「自己」。許多年輕人也知道不投票在道德上是錯的,但會在心中尋找可以將不投票合理化的理由(類似上述的五點),以豁免自身的道德責任。

但與政治相關的道德責任,不只是停留在「投或不投」的成本計算,而是在之後產生的巨大綿延效應上。你到了四十幾歲,可能還在為二十幾歲時沒去投票而懊悔。如果要說「年輕人懂個屁」這話有合理性,那一定是老了的自己在罵年輕的自己。

因此當老藝人認為年輕人的政治意識形態是屁的時候,並沒什麼好在意。但當許多年輕人隨便決定其「不投」的道德判斷時,我們就必須冷靜思考,是不是少做了些什麼,才會讓這樣的判斷恣意橫生。

< 資料來源:人渣文本 - 周偉航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