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國民黨當宗教看


 

國民黨主席競選領表階段結束,各方聚焦在最具代表性的黃敏惠與洪秀柱兩人身上。許多政治觀察家以「台灣國民黨」對決「中國國民黨」,或「本土派」對決「外省人(非本土派)」這樣的比喻來分析兩者與其背後的勢力,但這樣的劃分角度失之武斷。

 
所謂「台灣國民黨」、「本土派」往往指的是國民黨內的地方派系政客,而黃敏惠代表的,並不只於地方派系,更包括一些外省籍的實力派要角,整體說來,可說是黨內的「世俗派」。
 
至於洪秀柱所代表的,則是黨內堅持傳統大中國意識形態的「基本教義派」。也就是說,與其用「族群」或「地域」劃分來看國民黨的這場權鬥,不如把國民黨當成一種「宗教」,以宗教派別的衝突來看這次的黨主席選舉,會更貼近其真實的情境。
 
雖然媒體一再以「台灣國民黨」來形容國民黨內地方派系政客,但我國還真的另有「台灣國民黨」這政黨。依內政部資料,其領導人還叫「甘乃迪」,真是一看就讓人尊敬三百分。但因為他們並不活躍,所以當媒體「誤用」他們黨名的時候,好像也沒聽到什麼抗議聲浪。
 
在真的台灣國民黨之外,「中國國民黨」內有一票人,也被媒體稱為「台灣國民黨」,這些出身自地方派系的政客,都被他們的黨內對手統一劃為「本土派」,並被安上「王金平」這個共主。相對來說,國民黨內以外省籍權貴及精英組成的「非本土派」,則主要活躍在中央府院。
 
但這「本土派」與「非本土派」的劃分法大有問題。
 
王金平久居立法院長高位,從政以來廣結善緣,被喻為「沒有敵人的院長」,所以才能戰勝「沒有朋友的總統」,但這不代表他真有足以形成派閥的強大的組織,甚至也稱不上是某一票人的精神象徵。
 
地方派系政客要出頭,基本上就只能想辦法選上縣市長與各級民代,而國民黨核心一直不太喜歡讓他們進入中央部會成為重要閣員。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他們與王金平交流的時間自然較多,也會相對更有人情脈絡。
 
但這樣的關係是建立在「事件」,像是法案協商、預算爭取之上,而不是以「團體」這樣的概念來經營,只算是「個人關係」。他們缺乏中心思想,只是一堆彼此很要好的政客而已。
 
而國民黨中的「非本土派」,除了來自權貴階層的血源與從屬關係,還是有一點共同思想的,比如說「大中國意識形態」。他們透過1949年以來的威權教育,在台灣建構出一個只存在書本和想像中的美好中國。儘管中國共產黨已經摧毀了他們所來自的舊中國,但他們透過想像力維繫心中的「中國」,並且至少在口頭上信仰這個「中國」。
 
他們透過堅定信仰這種大中國意識形態,在相對少數的政治環境中來獲取「安適感」。他們就這樣信仰了數十年,直到這兩年來,這種安適感被公民運動與選舉破壞殆盡為止。
 
也因為感到危機,他們現在才會跳出來想爭搶黨政權力,來維護信仰的純淨與生活的安適感。國民黨內有黃復興,黨外有新黨,中有洪秀柱,這些人馬的想法於此達成共識,也就形成了這次黨主席選舉的「基本教義派」。
 
和上述派系相比,這些「基本教義派」可能更像真正的派系,因為他們有外人打不進的黃復興黨部作為主要結構支撐。
 
但因為人數相對較少,這些「基本教義派」在選舉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難以取得議席,只能透過龐大的統治集團取得政治權位。現在因選舉失敗,國民黨不再能掌控中央政府的權力與職缺, 基本教義派僅存的優勢,只剩黃復興黨部的「黨員數量」與統派媒體的支持。但這兩者只能在國民黨黨主席選舉上發揮作用,因此他們顯然打算在這場決戰上進行最後的豪賭。
 
相對來說,國民黨內所謂的「台灣國民黨」、「本土派」,雖然也在近兩次選舉中受到重創,但還是控制相當數量的地方議席,在立委部份也有一定席次,實力仍在。更重要的是,一些被列為「非本土派」且有實戰歷練的人物,也願意往他們這一側靠。像黃敏惠一出來,郝龍斌就在第一時間退出黨主席選舉。
 
這代表「省籍」「中心思想」等等,並不是上述「這一派」結合的關鍵。那關鍵是什麼?講好聽是「實力」,講難聽,就是「利益」了。
 
「這一派」人馬,雖然也主張「一個中國」原則,不過主要還是因為「利益」而信仰國民黨這個「宗教」,並在彼此間發展出合作關係,但現在這鬆散的互動模式受到嚴酷的外在挑戰:如果國民黨再不穩住陣腳,一路潰散下去,他們會連根都被民進黨挖掉,所以他們集結在一起,為了共同利益而戰鬥。
 
他們考量的都是最現實的東西,你可以稱之為「世俗派」。
 
而「基本教義派」一心想把他們的基本教義拿來推廣,把黨搶來作為他們傳教的根據地。這對世俗派來說不太妙,因為前兩次的選舉已證明基本教義主張沒有市場,只會害世俗派一起陪葬。
 
所以用「台灣國民黨」對決「中國國民黨」、「本省人」對決「外省人」、「本土派」對決「非本土派」等等的說詞來描述這次的國民黨黨主席之爭,還不如用「世俗派」對決「基本教義派」來形容,會更能突顯其中的價值選擇。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人渣文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