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阿媽!台灣人秒懂的感動

十多年前,曾經有位中國記者說,「以前一直覺得台灣人跟中國人沒什麼兩樣,講一樣的話(台語、客語都是源自中國);用一樣的漢字(雖然毛澤東開啟了簡繁之分);拜一樣的神,過一樣節」。

但是,來到台灣駐點,親自接觸與見聞,他感受到台灣人跟中國人很不一樣。而其中最讓他感到震驚的,是「台灣人愛捐款」這件事。

他說,他發現台灣只要有陷入困境的可憐人被報導,立刻就會湧入驚人筆數的小額捐款。而且絕大多數捐款者本身,都不是富裕者,而只是一般經濟能力。

他強調,這在中國,絕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習慣,即使是很富有的人。甚至,他還誇張的用力搖頭說,「絕對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mo_fa_a_ma_

回到魔法阿媽的核心議題,形式上看起來是藉阿媽兼職溝通亡者,類似師公、乩童的特殊工作,穿插中元普渡、宴請「好兄弟」以及與邪靈伺機侵襲險事。

但故事的發展,不斷突顯兩個小男童的天真善良之舉,諸如幫不幸往生的大海豚、小綠蛇(小扁)、女童(apple),加上「魔法阿媽」無時不刻的碎碎唸,「人家有困難,只要我們有能力,就應該幫忙人家」。

樂於伸出援手!正是貫穿全片的核心價值。

在電影中,透過許多有趣的情節,不斷傳達的概念,就是連不認識的孤魂野鬼,都要盡所能的幫忙,何況是還活著的人?

因此,不管是為了自由戀愛而跟自已翻臉的女兒,還是鄰近即將往生的舊識好友,抑或金孫豆豆相求協助女童因恐惧牛頭馬面而錯失投胎時機的特殊需求(阿媽的關說之下,牛頭馬面變身可愛版)。

928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很容易在電影中,看到貼近自身也曾經有過的成長經驗。例如,台灣很多長輩習於「刀子口、豆腐心」的表達模式。心裡明明是愛子女,卻習慣用罵的方式的表達。

又例如,台灣從農業轉型,身處忙碌的工商社會,很多經濟未必寬裕的年輕父母,被迫必須將幼兒託付鄉下阿公阿媽。

於是,每次的返鄉探視,再怎麼不捨,又必須忍下心哭著偷跑,接著上演的,一定是幼兒發現大哭,阿公阿媽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安撫老半天的情節。

相信,這會讓所有台灣觀眾都會心一笑,因為有這樣相同生命經驗的台灣人實在太多了,無論你是這個情節中的哪個角色。

此外,還有一個更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就是明明親如祖孫,卻有著語言不太通,「雞同鴨講」的問題。

這個現象,在吳念真的「多桑」也有深刻呈現。無法用台語跟孫子溝通的沮喪,讓多桑(蔡振南飾)忍不住對吳念真夫婦碎唸一句「兩個台灣人怎麼生了一個外省仔」。

回到18年前,金馬獎的評審以「怪力亂神」的理由,否決了台灣自製動畫電影「魔法阿媽」,引發很多影迷的噓爆。

14066245_10209963807919600_1528018534660534421_o

從署名「新天堂樂園」的網友辛苦整理出的評審討論記錄,大家會很納悶,專家發言該有的文學訓練與素養在哪裡?而且竟然狹隘的認定,卡通就只是給12歲以下的小朋友看的。天啊,這是金馬獎評審的水準?

而且否決的理由,翻來覆去就那幾句,怪力亂神、乩童、搞鬼。很多影迷覺得毫無說服力。照這個發言邏輯,大概連日本動大師宮崎駿的作品,例如神隱少女、魔法公主都會被他打槍吧。

< 資料來源:兩個太陽的台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