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後 台灣人在日本能做的事

旅日學者:天災後 台灣人在日本能做的事

 

長居日本的台灣學者指出,在救助當地的本國人民時亦應尊重地主國的安排以免壓縮資源;此外外交部更可布建志工性質的旅日僑民緊急互助聯絡網,以因應類似突發災害。圖為機場人員整理北海道新千歲機場畫面。路透

邱泰瑛/日本國立北見工業大學助理教授

近來日本天災頻傳,旅居日本第10年了,只能說每年都是異常。台灣跟日本一樣,每年都飽受颱風跟地震的摧殘,不變的是對重拾生活的信心。或許可以慶幸的是,台灣火山沒像日本那麼活躍。

我住在北海道的北見市,緊鄰鄂霍次克海,離札幌超過300公里,要去本州通常是在女滿別機場搭飛機。9月4日原定要去大阪參加學術研討會,原本是直飛關西機場的班機,因燕子颱風的影響,機場整個關閉,所以很無奈的取消這次出差。沒想到6日凌晨3時許,一場地震驚醒了全北海道人。地震結束當下全道停電,陷入一片漆黑。

北見這邊位處偏遠,儘管因地震搖晃產生的災情比較小,救護車的聲音也是此起彼落的。一早,為了搶救冷凍冷藏的實驗樣品跟藥品,趕緊跑去學校處理供電設施的事情。除了開車在交通號誌失靈的馬路上行駛外,也摸黑在大賣場購買緊急物品,儘管險象環生,但也一再佩服日本人在急難中依舊循規蹈矩的精神。

這篇稿子,並不是用來跟大家報平安的,而只是想透過一些活生生地描寫,讓大家了解,在日本遇到特殊狀況時,應對時的心情跟在台灣並沒有太大不同。看到困在關西機場以及北海道遊客的相關新聞報導,除了感同身受外,我也想提出一些看法跟建議。

先講關西機場部分,有關於某國的接駁車一事。關西機場遭遇開港以來的最大傷害,日本可以說是傾全力救助。在這時候,應該是尊重地主國以公眾利益為優先考量的方式來調度。若是透過砸錢強行調派民間巴士的情況下,同時也有可能會壓縮地主國指揮調度的空間。受困民眾來自世界各國,地主國的調度並沒有依本國人或外國人等差別待遇,大家都是公平的,這是先進國家的作法。然而在喜好特殊待遇的國民素質下,外交領事館可能就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我想在緊急危難時,特別是在先進國家中,充分尊重地主國的處理應對是很重要的,畢竟這也顯示出自己國家的一個素質。絕大多數的台灣國民素質都很好,就我在日本生活的這幾年來看,日本人對台灣人的評價一年比一年好,從過去不太認識台灣,到現在許多人都可以很快辨識出台灣人,這是很值得驕傲跟珍惜的。

由於住過京都4年,山梨3年,北海道第3年,所以跟駐東京辦事處(外交領事館)、駐大阪辦事處、駐札幌辦事處的人員有些交集。曾經遇過冷言冷語的應對,但也遇過積極熱心的幫忙。冷言冷語的應對當然十分不可取,畢竟身處在國外的人遇到問題了,總是會慌了手腳而想要求助,這時候同理心反而是最重要的。實際上問題是否能夠解決,其實也不用落在只有0%或100%的思考模式。

其實辦事處的人力配置,主要是能處理平常作業為主,不然額外的派遣只是耗損台灣人民的稅金而已。其實駐日人員,為數不少是整個家庭都搬過來,所以在緊急危難時期,除了人員不足的窘境外,將心比心,有可能也會有安頓家人的問題。

透過這篇文章,我想要以一位長期旅居日本的台灣人,來跟外交部或是駐日辦事處做個建議:其實,如果布建志工性質的旅日僑民緊急互助聯絡網的話,或許就可以有效統整資源,更可提升辦事處的效能。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旅日僑民多保有台灣人急公好義的精神,遇到特殊狀況時,都會很願意適時對自家國人伸出援手。比如說這次的天災,關西地區跟北海道地區一定有相當多的僑民想伸出援手,但有可能因為沒有正式的統合窗口而作罷。

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就近幫忙是最有效率的了。透過在日國人的聯繫下,或許也可以請託各地的「日台親善協會」予以協助,進一步擴大可使用資源。透過這樣子的互助,也可以進一步凝聚台僑對台灣的向心力以及深化台日民間的交流。跨越困難之後,再由辦事處代表國家頒發感謝狀或再行相關補助即可圓滿。

天災降臨之後,應該努力的是為未來的應對做打算,如果只是被有心人操弄成短暫的政治語言,不僅是現在的損失,更是未來的損失。

大地震後因公務於交通號誌失靈情況下行駛在馬路上(副駕駛拍照)。邱泰瑛提供

大地震後因公務於大賣場摸黑採買救急物品。邱泰瑛提供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