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歷史學界似乎流行著所謂「口述歷史」,依我經驗,撰述人帶一、二位沒有筆錄經驗的年輕人來訪問你,除非你是有修養能客觀回憶者,你就天馬行空,什麼事都可以講,自我宣傳、隨便罵人,照錄音和紀錄出版就是,沒有對證,也沒有查證,比報紙訪問還不如,如用此方法,一年出二、三本「口述歷史」也沒問題。
去年張文隆先生曾撰文提及,二○一一年十二月當時的國家人權館籌備處出版《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口述歷史》,內容訪問十幾位政治受難者,其中一位是政治受難者協會的劉金獅會長,另一位是昔日獄友李吉村先生,訪談者皆是陳儀深副研究員。年近九旬的李先生將獄中傳聞信口脫出,涉嫌誹謗劉金獅先生。但訪談者卻沒向劉先生再做查證,就將該書出版。劉會長不甘名譽受損提起訴訟,換得李先生於二○一三年五月十五日在《民眾日報》刊登澄清更正啟事。
國家人權館籌備處搞出紕漏,造成兩位政治受難者「上半輩子蹲了苦牢,下半輩子還要對簿公堂」。更荒謬的是,國家人權館籌備處的善後處理,卻是「已經發行出去的書就算了,尚未發行的則重新改版」,張文隆先生質疑「但同樣寫著二○一一年十二月出版一刷,第五十六頁內容既然錯誤又誹謗劉金獅先生,怎麼可以只是將這一頁抽掉重印就草草了事」。
歷史學者真的將這種「口述歷史」認為是學術作品嗎?有口述者可以把人描寫得幾乎誹謗地步,我被寫得像一個白目的怪物,張富美「頭殼空空」,關於郭雨新、許信良、陳水扁也沒有好話。此「口述歷史」的訪談者則與上述劉金獅事件的訪談者同一人,他好像沒有對證和查證的習慣,這樣作品累積十幾本就是「國史」嗎?
(作者為前總統府資政)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