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神話的本質

「陸生神話文」能說服的人,其實是價值觀較為原始,視野也相對狹窄的人。

 

網路上總是可以看到「陸生真神奇」與「台生該好好加油」的組合文章。文章裡頭的中國學生完全英明神武,而台灣年輕人多數不長進,滅亡指日可待。

這類文章絕大多數並非學術研究,缺乏科學客觀效力;要當個人情緒抒發也不是不行,但你要罵台灣年輕人,就直接罵,何必把「陸生」拖下水,製造他們和台灣年輕人的矛盾呢?
其實這類文章忽略了一個兩岸年輕人思維上的重大差別,但正是因為這種「忽略」,反而使這些文章「證實」了此類差異的真切性。
這些「陸生神話文」不脫以下3種格局。第1種是強調陸生求學表現驚人,像是5點起來在湖邊讀書,圖書館總是塞滿人,上課會發問,課餘不會從事無益的娛樂等等。這或許可以稱之為「質性」的觀察。
第2種「陸生神話文」,則是「量化」的比較。從學業成績到出國留學的人數,從投入求學的資源到創造出來的產值,讓你深深覺得「江山萬里情,中國人真行!」而台灣人真廢,讀了20年書卻是一場空。
第3種「陸生神話文」,則不走質性路線,也非量化風,比較接近「醒世震驚文」。像是描述某些中國留學生在某些場合講了某些話而驚呆某些人,或是描述單一學生的求學發展個人史,想從中講出大道理。這些文章感人有餘,但真實性比起前兩者,或許就遜色了點。
這3種「陸生神話文」有著一貫的意識型態,就是「先苦後甘論」:你一輩子都在吃苦,吃到最後一刻,得到一塊大糖,那人生就完滿了。
這種來自於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想法,兩千年來一直常駐在中國人內心最深刻處,一代傳一代,認為只有透過瘋狂的努力與刻苦,才能在最後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可是,為什麼不過普通自在的生活就好,一定要過得那麼痛苦,去換最後的爽呢?這個問題就沒人在意了。
不過,台灣已經慢慢離開這種「埋頭吃苦,也不知何時可以吃到糖」的階段,主因是已度過經濟高速成長期,不會把社會成就當成肯定自我的唯一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多元理想的實現。
這代表台灣年輕的世代不只關切少數的社會精英,而更願意花時間思考社會上的廣大弱勢者。所以這種「陸生神話文」無法真正打動台灣年輕人的內心(倒還能說服一些長輩就是),反而可能會激起他們的懷疑。
什麼懷疑?
有少部份「陸生」書讀好了、出國了、成功了,那絕大多數的普通「陸生」呢?他們過得好嗎?「第一名」永遠只有1個,但從第2名開始往後的那些人呢?
第1名以外的人,在1個班也可能有49個。在1個學校,則可能有999個。在1個城市呢?在1個行政區呢?在1個國家呢?「第1名」不可能輪流當,那這麼多人「拿不到第1名的人」,他們會往哪去?
許多台灣年輕人正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沒空理會陸生神話。越愛談這種神話,更會製造「那其他人呢?」「我要成為這種人嗎?」的質疑。這質疑是基於社群關懷,其道德正當性的層次遠高於追求個人物質滿足,你不可能要求台灣年輕人「降級」去思考低階的利已主張。
所以,「陸生神話文」能說服的人,其實是價值觀較為原始,視野也相對狹窄的人。這或許是長輩們「沾沾自喜」的講出「陸生神話文」時所沒有想到的層次。

< 資料來源:人渣文本 - 周偉航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