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 近一月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今年國慶大典,賴清德總統以「變局中奮起的新台灣」為題發表演說,語氣沉著堅定,格局開闊宏遠。那不是激情式的政治口號,而是一份成熟國家的宣言;從防衛思維,走向戰略語言;從威脅因應,走向秩序重塑。 過去數十年,兩岸關係在歷史與意識的糾葛中,屢陷對立。台灣長期被迫以「防衛語言」自處,像在風暴邊緣拉起防線,只求不被吞噬。然而,當台灣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產業韌性與國際信任,國家論述也終於能自我定義。 今年的演說,賴總統不再以主權爭議為焦點,改以制度語言取代對抗語言,呼籲中國「體現大國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這是歷史的轉折點:從民族對立走向國際責任,從兩岸的對話,進化為兩國在文明體系中的對應。 這種語言轉換,既理性又溫柔。總統說:「民主台灣是印太和平的樞紐」;這句話不僅是外交詞彙,更是一種文明宣言:台灣的存在,不是誰的附屬,而是世界秩序的穩定力量。 賴總統在演說中淡化對立字眼,以開闊的胸襟,強化包容語言。無論是認同「台灣」、或「中華民國」,那都是同一片土地的共同命運。這樣的包容,是政治的智慧,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現。真正的國家,不只靠名稱維繫,更需要人民彼此信任,攜手共進。 從國防安全到能源、醫療、資訊的「整合性安全」,台灣正以全社會的韌性面對變局。當花蓮的鏟子超人們挺身而出,他們鏟起的不只是淤泥,更鏟出我們國家的希望;當海外僑胞在紐約時代廣場亮起「讓台灣參與」的字樣,那正是台灣公民意識在全球的回響。 賴總統強調「和平必須靠實力」,政府推動的AI產業升級、青年海外計畫、生技產業發展與教育補助政策,正是讓社會各層共同築起「民主的護國群山」,讓台灣的力量深植於生活的每一角落。 在國際秩序震盪的今日,台灣是印太和平的關鍵力量。面對挑戰,我們不退縮;面對威脅,我們以民主為矛、以理性為盾。願全體國人團結同行,在變局中成長,在歷史中昇華,讓世界看見一個不屈不撓、溫柔堅定的台灣。 (作者是台灣北社社長,醫師)
羅浚晅 推薦數:175  2025-10-14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中國國民黨即將選出新主席,並掌控二〇二六年地方選舉提名權;若選舉有成績,還可繼續提名二〇二八年總統與立委選舉。事關國民黨內利益分配,黨的各派系豈可忽視? 國民黨的主席參選人有五位,張亞中是每選必到,旨在宣揚他的新黨紅色主張而已。卓伯源卸任彰化縣長,以此刷存在感,事關他的權益,「紅中」媒體不應抹煞他。羅智強是有縫必鑽的小政客,就算是選皇后,他也可能會去,他宣布參選時,馬英九立即支持羅世代交替,因羅是馬的人,但郝龍斌表態後,馬的口氣就變了。第四位是鄭麗文,原是民進黨員,也是外獨會成員;阿扁執政時她與民進黨多有不合而離開,後被連戰招納。第五位是最後出場的郝龍斌,前行政院長暨前參謀總長郝柏村之子,有完整資歷,比較成熟,所以馬英九轉變口風。 依傳統,國民黨能接受的是郝龍斌這樣的政治人物。除了外省背景,據說繼承了老爸「一手反共,一手反台獨」的遺志。反台獨容易,到處都有台獨,而且越來越多,按共產黨標準,華獨也是台獨,每天罵就好了。然而反共呢?很難聽到國民黨罵共產黨,不去參與中共閱兵,不去聽習近平訓話就是反共?那也太容易了吧。趙少康最近聲嘶力竭罵中國介入國民黨選舉,但這也不是反共,而是因為共產黨的認知戰侵犯到他的利益。 鄭麗文出身學運與民進黨,講話與國民黨政客的黨八股略有不同,因而得到中國的青睞。但她出生於台灣,以前接觸的不乏台灣人,她出生後,台日關係都很良好,所以她說想去訪問高市早苗。叫她罵「日本鬼子」、「小日本」,她罵得出口嗎?這就不具備做中國人的條件。 北京當然了解鄭麗文的歷史,但小粉紅不了解。北京當局為何不拆穿她?很簡單,北京不太在乎由誰當國民黨主席,只要讓每個選舉過程都出現亂象,再指民主就是這個鳥樣,它就滿意了。所以郝龍斌大呼境外勢力介選,趙少康大吼北京不制止就是縱容介選,國台辦聽不到。 對北京來說,誰當選都差不多,只要不結夥反共,共產黨怕什麼?共產黨統戰台灣,如今已可「直接下令給立委」,乃至直接下達里長或若干宮廟,這比經過國民黨主席更快,也不露行跡。 郝龍斌在阿扁執政時曾任環保署長,還因而遭黨內冷嘲熱諷,他若能以國家大局為重,以黨主席身份管束國民黨團,做合格的反對黨,將是為國家做好事的機會。 (作者林保華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林保華 推薦數:167  2025-10-15
百年來台灣知識分子的悲劇─從《民報》和〈民眾黨〉的歷史談起(上)

百年來台灣知識分子的悲劇─從《民報》和〈民眾黨〉的歷史談起(上)

《台灣民報》見證台灣1920年代社會運動與當時各項議題的發聲。(資料照) 陳永興/《民報》前創辦人 台灣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創立了台灣的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這是台灣歷史上組黨的濫觴,也為台灣的民主發展史揭開組黨的序幕。(資料照,游錫堃辦公室提供) 一九二〇年代,台灣第一代知識分子接觸了西方文明的洗禮,民主、自由和人權思想、民族自決和社會主義等思潮。也激起台灣知識分子的共鳴。當時的前輩蔣渭水、蔡惠如、蔡培火、林獻堂等人組成「文化協會」,展開台灣人民自覺運動,舉辦文化講座,更於一九二三年四月十五日創立《台灣民報》成為文化協會的刊物。蔣渭水曾在《民報》提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反抗殖民統治,甚至於一九二七年成立「台灣民眾黨」,聯合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工友總聯盟以及學生運動,對抗殖民集權統治。但是,日本軍國主義抬頭之後,這些運動遭受鎮壓及解散,許多前輩甚至坐牢身亡,這是第一代台灣知識分子的命運。 二二八大屠殺—第二代台灣知識分子的悲劇 一九五〇年代,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脫離日本統治,換來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的軍事佔領。第二代台灣知識分子很快發現陳儀政府的貪污腐敗,以及缺乏法治人權觀念,又充滿省籍差別待遇。當時的台大文學院長林茂生再度發行《民報》,批評時政,反映台灣人民心聲。不少知識分子如王添灯等也為民喉舌,爭取台灣人的權益都在二二八時遭受殺害。一九四七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當中,國民政府大量逮捕台籍菁英,如施江南、郭章垣、張七郎、湯德章、吳鴻麒、王育霖、潘木枝、陳澄波……等全遭殺害。接著進入戒嚴時期,許多白色恐怖案件殺害許強、郭琇琮等知識份子,又逮捕無數知識份子長期監禁,造成長達卅九年的獨裁集權統治。僥倖未遭殺害的知識份子試圖突破黨禁、報禁,如雷震、傅正、郭雨新等也受迫害,而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發表「台灣自救宣言」也被判刑入獄,最後彭明敏潛逃出國流亡海外,成為黑名單人士,這是第二代台灣知識分子的悲劇。 第三代台灣民主運動 歷經艱難初現曙光 時間來到一九八〇年代,長期被壓抑的台灣知識分子又展開第三代的台灣民主運動。黨外雜誌紛紛創刊,黨外人士串聯參選,並試圖組黨。美麗島雜誌社以政團形式動員群眾遊行示威,被鎮暴部隊鎮壓,隨後有黃信介、張俊宏、呂秀蓮、姚嘉文、陳菊、林弘宣等人遭受逮捕,甚至爆發林義雄母親與雙胞胎女兒慘遭殺害。但是,第三代海內、外知識分子持續努力,終於促使戒嚴解除、黨禁、報禁開放,進而由李登輝主導「國是會議」,海內、外知識分子合力通過「總統直選」、「國會全面改選」、解除「黑名單」。海外異議分子彭明敏得以返鄉參選總統,海外台獨人士張燦鍙、蔡同榮、陳唐山……等也得以返台參政,甚至陳水扁當選總統造成了政黨輪替。我自己身處第三波台灣民主化過程,也扮演了參與黨外雜誌、接任台灣人權會長救援政治犯、推動二二八平反運動、籌備及參與國是會議、擔任國大代表推動修憲、代理民進黨主席、參選花蓮縣長及立委等不同角色。 傳承歷史使命再辦《民報》 以反映人民心聲 在二〇一四年四月十五日,紀念《民報》九十一年的創刊日,我又邀請了許多醫界、文化界、學術界、企業界朋友共同集資成立了「民報股份有公司」,發行了《民報》。這是歷史上《民報》的第三度發行,代表台灣知識分子的歷史傳承。發刊時我們提出日治時代的《民報》發刊詞說︰「「民報達民情,民權任你評」、「民心真未死,民族自增榮」勉勵我們的工作同仁,以媒體專業倫理自我要求,反映台灣人民心聲,追求台灣主權獨立和社會公平正義,維護人權,提升文化品質為理想。當時《民報》成為台派政論的園地,也擴及醫療、文化、台語文、藝術、國際關係及經濟領域的文章。我們從未違背《民報》的傳統精神,也一貫堅持媒體的專業自律。 但在沒有任何財團和政治黨派的支持下,我們連續虧損了八千萬的經費,終於決定於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卅一日解散了「民報股份有限公司」,只留下「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沒有再聘請工作人員,只剩下劉志聰總編及一位基金會秘書將台派主筆的文章放上《民報》網站供人閱讀,如此苦撐將近兩年,又賠了將近一千多萬的經費,只好忍痛停刊。基金會也出版了幾本《民報政論選集》以及《民報人物選集》,還有《邱垂亮教授紀念文集》,作為主辦《民報》的歷史紀錄。(待續)
陳永興 推薦數:76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