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李筱峰)
李筱峰相關文章
約翰.根室與拉塞福
#今日壽星之ㄧ: 「那個著名的政客,曾設法要保住他的雙重面目。」–約翰.根室(John Gunther) 有一年,蔣介石的次子蔣緯國在蔣介石的辦公室裡看到一本《亞洲内幕》,裡面寫到,蔣介石元帥的二子蔣緯國少尉,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之子,因某種原因過繼給蔣介石。這本書的報導,激發了蔣緯國開始追尋自己的身世。 這本《亞洲内幕》的作者,是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的著名記者,以報導內幕新聞出名的約翰.根室。 約翰.根室於1901年的今天(8月30日)在芝加哥出生。 他一生走訪過世界上很多國家,採訪過政治、社會、商業領袖等各階層人物,以揭露世界各大洲社會政治的內幕聞名。 他從希特勒開始,敘述他周圍的人物,並採訪與納粹德國相抗衡的每一個歐洲國家,分析每一件歐洲大事,寫成了《歐洲内幕》一書,對希特勒着墨甚多。 接著,他完成《非洲内幕》、《亞洲内幕》、《拉丁美洲内幕》、《美國内幕》、《今日俄國内幕》、《澳新内幕》等書。當年被他揭露的許多內幕,今天已不是內幕,而是歷史。 這位內幕新聞專家於1970年過世,享壽70歲。 幸虧他擁有自由的美國的國籍,否則專門揭露內幕的約翰.根室,說不定就會在採訪過程中提早結束生命。 #今日壽星之二: 紐西蘭籍的核子科學之父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讀完中學之後,決定爭取尼爾森學院的獎學金,據聞拉塞福獲得獎學金那天,他正在田裡挖馬鈴薯,拉塞福得知考上獎學金,將手中的鐵鍬丟掉說:「這是我挖的最後一顆馬鈴薯了」。他不是對農事無情,而是對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充滿自信。 他後來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剛從紐西蘭到劍橋時,整日埋頭苦讀,被稱作「光會挖土的野兔子」。 這位從「挖馬鈴薯」變成「挖土的兔子」,確實不同凡響,他當時發現世界最長無線電波(2英里)的紀錄,在研究物質放射性期間,他創造了術語α(阿爾發)和β(貝他)射線,又經測定發現β(貝他)射線是速度快、穿透力強的電子。他後來被稱為「核子科學之父」。 拉塞福於1871年的今天(8月30日)出生在紐西蘭尼爾森附近。 1937年臨終前,他仍不忘叮嚀妻子要捐100磅給栽培他的尼爾森學院。
李筱峰
2023-08-30
「自由主義之父」約翰洛克
「立法機關被獨裁者強制更換,或是立法機關違背了它之所以組成的原意,獨裁者與立法者都犯了叛亂罪!」–約翰洛克(John Locke) 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的啟蒙哲學家約翰洛克,終身未婚,沒有子女,然而他的自由學說,卻為人類的民主政治奠下了根基,比繁衍子嗣更加永垂不朽!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出生於1632年的今天(8月29日)。 他知名的《政府論》一書,是民主政治理論的先驅經典。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易言之,所有的政府都只是人民所委託的代理人,當代理人背叛了人民時,政府就應該被解散。當立定的法律被違反、或是代理人濫用權力時,一個政府便是背叛了其人民。當政府被宣告解散後,人民便有權再建立一個新的政府,以對抗舊政府的不正當權威。他主張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立。 約近一百年後的美國獨立宣言,幾乎是約翰洛克的論旨的翻版。 洛克是現代政治自由概念的奠基者。對於哲學和政治哲學界的影響既深且鉅,後來的伏爾泰、漢彌爾頓、詹姆斯麥迪遜、湯瑪斯傑佛遜,以及其他諸多美國獨立運動開國元勳都受到洛克極大影響。他可說為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埋下伏筆。 怪不得專制政權都很忌諱約翰洛克,像沒有民意基礎的中共政權,禁止學校老師講授洛克等人的學說。中共對三百四十多年前的洛克自由思想非常害怕,因為一旦人民普遍體會洛克說的「政府的權力應由人民同意而產生」,中共還能一黨專政嗎?再看看洛克說的「立法機關被獨裁者強制更換,或是立法機關違背了它之所以組成的原意,獨裁者與立法者都犯了叛亂罪!」以這句話來看當年操縱「萬年國會」的中國國民黨,以及今天連民選的國會都沒有的中共政權,不都犯了叛亂罪嗎?偏偏他們卻是經常以「叛亂罪」之名剝奪人民的自由或生命!
李筱峰
2023-08-29
評郭台銘政見
#評郭台銘政見: 1.台灣成為亞洲首富。 評語:你的資產有85%放在中國,而不是台灣,對台灣如此無信心,如何讓台灣成為亞洲首富?你乾脆說要讓台灣成為世界首富,不是更好聽? 2.台海未來50年和平。 評語:即使讓你當兩屆總統,也只有八年,憑什麼保證50年和平?你乾脆說「千秋萬世,直到永遠」不是更爽? 3.強力捍衛中華民國主權。 評語:請問您的中華民國有沒有包括全大陸?如果沒有,而只限於台灣,那你是在搞台獨;如果中華民國包括全大陸,你勢必要消滅中華人民共和國,才能捍衛中華民國,這不是討打嗎?這不是挑釁嗎?你每次到北京,就把你那頂繡有中華民國國旗的帽子摘掉,如何捍衛中華民國主權? 4.台灣未來20年內超越新加坡。 評語:一樣,即使讓你當兩屆總統,也只有八年,你發誓期限20年, 比王寶釧苦等18年還長! 5.經濟成長率超過百分百。 評語:這麼客氣?既然要當膨風水雞,何不開高一點,百分之兩百如何? 6.燃燒自己照亮台灣。 評語:你要效法鄭南榕烈士嗎?告訴你,鄭南榕的人生哲學,你是學不來的!在我看來,你是要燃燒台灣,照亮中國!
李筱峰
2023-08-28
《浮士德》作者歌德
「你要批評周遭的風景,也得先爬上屋頂去觀看。」–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 浮士德博士為了尋求生命的意義,在魔鬼的引誘下,以自己的靈魂換得魔鬼的幫助,經歷了愛慾、歡樂、痛苦、神遊等各個階段和變化,於生命的最後時刻,領悟了人生的目的。這是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浮士德》的故事架構。 台灣好像也有這種想和魔鬼交易的政客,到頭來會不會賠上台灣的生命?或者他們本身就是魔鬼? 另外一部讓歌德一夕成名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描寫多情的維特迷戀已有婚約的女人,這幾乎可以說是歌德的自傳小說。不同的是,維特最後自殺,但是歌德則在痛苦與掙扎中繼續煎熬。《少年維特的煩惱》最後變成「老人歌德的煩惱」。 猶如他的愛情與女人一樣繁複,歌德一生的角色也很多元,他擁有很多「家」–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畫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哲學家、植物學家、生物學家、詩人、新聞工作者。 歌德於1749年的今天(8月28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這位一生與女人和病痛糾纏不清的文學巨匠,於1832年病逝,得年83歲。
李筱峰
2023-08-28
「世界最偉大的乞丐」德蕾莎修女
「台灣社會,物質富裕,但精神貧窮。」 –德蕾莎修女 異想天開可能是病態幻想,但是如果把所有貧困、病者、被遺棄的人,都當作是「受難基督」的化身,而敬重他們,照顧他們,那是偉大的幻想。德蕾莎修女就是抱著這種幻想,完成偉大的志業,感動世人。 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於1910年的今天(8月26日),出生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的史科培城的商人之家。12歲時就立志將來要到外國去傳教,從事救助窮人的工作。 平日生活簡樸,腳上穿著涼鞋,而且還親自掃廁所、洗地板的德雷莎。她走遍各地,她曾「用雙手從垃圾中揀過無數的棄嬰,清洗癩病人的傷口上,抬過街上的垂死的窮人,抱過傷心絕望的孤苦者、緊握過無數臨終時無人過問者的手,並合他們的眼睛,陪伴他們有尊嚴的離開人世。」 從1948年以來,德蕾莎修女為加爾各答街頭的「窮人中的窮人」服務,赤手空拳的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受她的感召而效法她追隨她的人,一天天的增多。全世界五大洲有160多個會院,4000多位修女、修士,還有數以萬計的工作人員和義工,在她創辦的收容之家、孤兒院、養老院、麻瘋病院、愛滋病患之家…服務。當然這樣的機構和組織,都是善心人士被這位「世界最偉大的乞丐」所感動而樂捐的。 1979年她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但她說:「我本人不配,我是幫窮苦的人代領這個獎。我很高興貧窮的人,受到應有的注意。希望大家能更瞭解他們,幫助他們。」德蕾莎把全部的獎金都用於貧病者的救濟事業。 1985年1月,德蕾莎修女曾來台灣訪問,蔣經國總統接見她。她直言:「台灣社會,物質富裕,但精神貧窮。」 1995年她曾計劃去中國設立一所仁愛之家,但被中共拒絕。中共說他們國家的社會福利做得很好,不需要外人來幫忙。 1997年9月德蕾莎修女離開人世,留下滿滿的愛,給世間。
李筱峰
2023-08-26
杜聰明與伯恩斯坦
台灣史上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誕生於1893年的今天(8月25日),三芝人。 1915取得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回台後曾任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藥理學教授、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是唯一的台灣人醫學教授。是戒治鴉片毒癮的權威,貢獻卓著。 二戰後出任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及台大醫院院長。然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台灣社會菁英紛紛遭捕殺,所幸他逃亡躲藏約半年,逃過一劫,但是事件之後他的院長職遭解職。 杜聰明也是台灣醫學教育的開拓者,很多著名醫師多出自他的門下。但是其中有很多人在白色恐怖政治下遭處決或監禁。 1954年杜聰明南下創辦第一所私立的醫學院–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 杜聰明身為醫師、醫學教育家,而又擅於書法。他的歷屆學生中,很多人都留有他的墨寶。 1986年2月25日杜聰明以93高齡辭世。 #今日壽星之二: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89年的耶誕節,指揮家伯恩斯坦來到柏林音樂廳,那天的曲目是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伯恩斯坦已不知指揮過多少回,但那天他把最後一個樂章〈歡樂頌〉改寫為〈自由頌〉,為了慶祝柏林圍牆倒塌,伯恩斯坦站上指揮台,帶領全世界20多個國家1億觀眾一起歌頌自由! 這位猶太裔美籍著名指揮家、作曲家、作家伯恩斯坦,於1918年的今天,生於美國麻省劳倫斯。1990年過世。
李筱峰
2023-08-25
「不死的虎將」郭雨新
「頑抱信念自由﹐夢迴蒼生無路。孤苦吐盡心血﹐那堪真理幻滅。白髮志強難移﹐徘徊異國滋味。古稀從心所欲﹐惟期民主法治。滿街彩虹豔麗﹐誰知與我無緣。」–郭雨新 1908年的今天,郭雨新出生在台灣宜蘭。父親郭根生是清前秀才。郭雨新14歲時﹐因父親過世﹐家道中衰﹐自宜蘭公學校畢業後便輟學﹐在母校擔任工友。 1924年﹐宜蘭農業職業學校開辦﹐郭雨新以第一名考進該校﹐惜又因家貧,面臨輟學邊緣。幸逢當時台灣鉅富「林本源興殖株式會社」的董事長林松壽旅行到宜蘭﹐獲知郭雨新苦學歷經,頗為感動,於是解囊資助,郭雨新得以半工半讀。農校畢業後,郭雨新考入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前身)習農。帝大畢業時,一篇有關「農業政策」的論文,哄動全校。畢業後﹐旋被林氏延攬在他的公司擔任租務主任重職,一年後躍升為經理。 1939年郭雨新隻身前往上海經商﹐在滬濱住了四年﹐因台北日本憲兵隊長調至上海﹐該隊長過去曾因郭雨新有反日傾向而注意過郭雨新﹐為避免意外麻煩﹐郭雨新乃遠走北京﹐並且舉家同往﹐經商於平津等地﹐直到大戰結束後二年﹐始返台灣。 郭雨新在日治時代沒有顯著的政治活動﹐而以經商為主。 郭雨新的政治生命﹐是在二戰之後才開始﹐而以1948年他正式加入中國青年黨為開端。 1946年5月﹐台灣省參議會成立﹐當時由各縣市選出的省參議員總額30名。到了是年年底﹐國民政府因政治上的考慮﹐與民﹑青兩黨協商結果﹐同意由該黨各遴選三名黨員參加省參議會。1950年5月16日﹐郭雨新以青年黨的身分﹐被遴選遞補為省參議員﹐開始他的政壇生涯。在省參議員任內﹐他率直以言﹐贏得「小鋼砲」的稱譽。因此﹐他的聲譽日隆﹐在青年黨內地位大升﹐身兼青年黨中央委員及台灣省黨部副主席。省參議員之後﹐郭雨新連任第一﹑二﹑三屆臨時省議會(第三屆臨時省議會視同第一屆省議會)的省議員﹐接著又高票蟬聯第二﹑三﹑四屆的省議員﹐前後擔任省級民意代表時間長達22年。 在議會裡﹐他確實以敢言直言見重。郭雨新的問政﹐不僅著重民生問題﹐對於高層次且敏感的國家體制﹑民主法治原則﹐他更擇善固執。因此﹐他不時堅持言論﹑出版自由﹐強調自由民主政治﹐抨擊專制特權的思想與作風。在白色恐怖的政治陰影下﹐他早就大膽地對國民黨的「國庫通黨庫」等黨國不分的現象﹐提出嚴厲批判。郭雨新的諤諤直言﹐使得他與其他四位同樣敢言的省議員─郭國基﹑李萬居﹑吳三連﹑李源棧─被社會上合譽為「省議會五虎將」。 1960年﹐郭雨新參與雷震帶頭籌組的「中國民主黨」組黨行動﹐以實現其建立強有力的反對黨的民主信念。郭雨新與雷震﹑夏濤聲﹑高玉樹﹑許世賢﹑齊世英﹑李萬居同膺「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七常委﹐成為當時在野政治力量重要領導人之一。可惜﹐這個籌組中的反對黨﹐因國民黨以政治手段逮捕雷震等人而胎死腹中。 1973年郭雨新想更上層樓﹐參加增額監察委員的選舉。監委係由省議員投票選舉﹐以郭雨新二十二年的省議員資歷﹐要在過去的同仁中贏得幾張選票﹐在情理上當不困難。然而﹐國民黨卻欲去之而後快﹐透過強力的黨政運作﹐全面封殺郭雨新﹐竟使郭雨新以零票落選。 但郭雨新仍不死心﹐三年後的1975年﹐他披掛參選增額立法委員(選區包括宜蘭縣﹑台北縣﹑基隆市)。他在競選傳單上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狀心未已」來表達他的決心。他提出尖銳明確的政見﹐包括:國會全面改選﹔廢除戒嚴令﹔司法獨立﹔總統﹑省長﹑台北市長﹐直接民選﹔清查國家行庫等等敏感話題。這位以「不死的虎將」自況的郭雨新﹐每場政見會的聽眾都是人山人海﹐然而開票結果﹐郭雨新再度落選。他以80398票﹐居落選者之首。 落選後的郭雨新﹐所受壓力更大﹐他的生意也被全面封殺。在備受政治壓力之下﹐郭雨新決心暫時離開台灣﹐經過國民黨當局的幾番刁難﹐才於1977年獲准出國﹐悄然赴美。兩年後﹐1979年12月﹐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郭雨新滯留在美。 出國後的郭雨新﹐最重要的政治活動是﹐籌組了一個叫做「台灣民主運動海外聯盟」的組織﹐並出任主席。此外﹐1984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改選總統﹐郭雨新曾在美國宣布競選總統﹐要和與他同齡的蔣經國競選﹐後來不了了之。 旅美期間﹐郭雨新與美國政界人物如國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索拉茲﹑派爾﹑李奇等人略有往來。華府國會山莊上有關台灣政治問題的聽證會上﹐常有郭雨新的蹤影。 1985年8月,78歲的郭雨新因肝臟併發症病逝美國,遺體歸葬台灣。 郭雨新去世的翌年,民主進步黨衝破黨禁而成立,再過一年﹐台灣正式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老先生在天有靈,當知他一生的奮鬥終於開花結果。
李筱峰
2023-08-24
威廉·亨利與亞歷山大·格林
「不論門是多麼的狹窄, 不論罪狀是如何的繁多, 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 我是自己靈魂的船長。」–威廉.亨利 有人在醫院住院手術療病,開始寫作吟詠生活及生命;有人被捕入獄,在監獄裡開始嘗試寫作。結果都成為知名的作家。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兩位壽星,就是這樣的兩個人。 英國詩人、評論家威廉.亨利只有一條腿。由於他在12歲時罹患骨結核病。數年後,該疾病蔓延到腿部,醫生宣布拯救他生命的唯一辦法是在膝蓋以下直接截肢。截肢手術在他25歲時進行。1875年,他在病床上寫了一詩《Invictus》,前引的詩句,即出於此。儘管殘疾了,但是他憑藉完好的一隻腳積極生活,從事寫作、評論、編輯。 他出生於1849年的今天,53歲去世。 2009年南非有一部影片講述南非舉行世界盃橄欖球賽期間,當時總統曼德拉如何與國家橄欖球隊同心協力,聯手凝聚國人意志,讓剛擺脫種族隔離制度不久而面臨分裂的南非能夠團結一致。這部電影的片名就是採用威廉.亨利這首詩的名稱《Invictus》,中譯有《打不倒的勇者》。 今天的第二位壽星,也是一位從困境中奮發的作家,他是1880年的今天出生的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格林。 格林的父親原是波蘭人,因參加波蘭反抗俄羅斯的一月革命,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刑滿釋放後生活困苦,以致格林在中學畢業後輟學。十六歲以後格林開始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他當過船上的學徒,水手。還遠赴烏拉山區當過淘金工人和建築工人。 格林後來加入了俄國軍隊,但不久參加社會革命黨(社會革命黨號召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開展對專制政府的武裝鬥爭)。格林在團隊中散發傳單,後來離開軍隊到基輔等地進行革命宣傳,於1903年被捕入獄,在監獄裡開始嘗試寫作。 格林由於政治因素,數度入獄、逃獄,甚至曾逃亡至芬蘭。1917聽說二月革命的消息後,立刻來到彼得格勒,此時他對新制度和革命充滿希望。1919年他入伍當信號兵,卻得了傷寒,出院後,高爾基幫他申請到了學術界人士,有了一份工作,生活才恢復正常。 俄國內戰期間,格林在「火線」雜誌上發表文章,並開始創作自己的成名作《紅帆》(1923)。至今,聖彼得堡每年都舉行「紅帆」活動來慶祝節日,這一活動即由格林的小說《紅帆》得名, 格林雖參加政治活動,但是他的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故事多以海洋,冒險和愛情為主題,描繪為了愛情的冒險中的種種奇遇,富於幻想,帶有強烈的浪漫風格和神秘色彩,被稱為「格林奇境」。 但他的浪漫主義風格與當時革命色彩濃厚的文學主流格格不入,所以他的作品很難發表,因此全家仍在窮困中。 1932年格林的回憶錄還在進行之中未完成,卻因肝癌和胃癌去世。 1950年,他的作品被俄共宣判為反社會、充滿資產階級的頹廢。直到史達林死後,他的作品才被重新出版。
李筱峰
2023-08-23
「航空先驅」蘭利
為何許多鳥類不須鼓翼而能在天空翱翔或滑翔?這是人類在發明飛機之前,常常引起科學家好奇的問題。 說到飛機的發明,許多人都通常會聯想到萊特兄弟,其實還有一位重要的先驅者,貢獻很大,他就是今天的壽星塞繆爾·蘭利。 這位航空先驅,也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的蘭利,1834年的今天(8月22日)出生在美國麻薩諸塞州。 蘭利早年未受過高等教育,從波士頓拉丁文學校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天文台當助教。1881年,他發明了測熱輻射計,可以用於微量熱的精密測量。並首次將太陽輻射的測量擴展到遠紅外波段。1886年,蘭利由於太陽物理方面的貢獻,獲得美國科學院頒發的亨利·德雷伯獎。1890年他創辦了史密松天體物理台。 對天文、航空極感興趣的蘭利,仔細研究空氣動力學原理,試圖從鳥類飛行中獲得啟發,研製飛機。他透過漂泊信天翁、紅頭美洲鷹等翱翔型鳥類,研究其翼面負載和其他空氣動力學特性的計算數據,作為航空研究的參考。 1896年5月,蘭利在華盛頓附近的波多馬克河上進行了無人飛機模型的試驗,模型飛機從船上彈射起飛,飛行了大約半英里。比重大於空氣的飛行器能持續動力飛行,這是航空史上的首次。同年11月11日,他的另一架飛機模型又成功飛行了五千多英尺。 蘭利接著製造有人駕駛的飛機,有一前一後兩對翅膀,採用彈射方式起飛,由於沒有起落架,飛行結束後只能墜入水中。1903年12月8日,蘭利請了飛行員曼利開始試飛,在彈射起飛時,飛機被鉤住,墜毀在河中(見下圖),飛行員曼利被人從水中救起,幸好沒有受傷。但是蘭利卻受到報紙猛烈抨擊。後來權威人士評斷,若不是彈射失誤,在重於空氣的載人飛行方面,蘭利將會是第一人。就在蘭利這次試飛失敗的9天後,萊特兄弟在北卡羅萊納試飛成功。 蘭利得知萊特兄弟也在進行滑翔機飛行試驗,曾於1902年試圖會見萊特兄弟,但卻被萊特兄弟謝絕。 1906年蘭利去世。 雖然蘭利的動力飛行的願望未能實現,但為後來的飛機設計者奠下基礎。蘭利去世8年後的1914年,美國的飛機設計師將他的飛機打撈上來,進行改造,安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結果試驗成功,飛機飛行了數百英尺。 為了紀念蘭利,史密松研究所於1908年設立一個「蘭利獎」,獎勵對航空有貢獻的人。有趣的是,首次獲頒蘭利獎的人,正是幾年前拒絕與蘭利會面的萊特兄弟。 美國後來有許多以「蘭利」為名的機構、地點和軍艦,包括:蘭利空軍基地、美國宇航局有蘭利研究中心,以及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叫「蘭利航空母艦」。而且,還把每平方厘米1卡路里的輻射強度通用單位稱為「1蘭利」。 【圖片說明】 1. 蘭利 2. 蘭利飛行試驗失敗掉入河中的飛機。
李筱峰
2023-08-22
「法國史學之父」米榭勒
「文藝復興發生了,但是它如何開始?全靠有人大逆不道衝破經院哲學的束縛,全靠這些罪人們為了看見天堂所做的戮力奮鬥。文藝復興起源於遠離學院和經院哲學家的地方,就在撒旦追著女巫和牧羊人施以教導的大自然裡。」–米榭勒《女巫》 在中學時代上歷史課沒有打瞌睡的人,應該都聽過「文藝復興」一詞,有一說法,這個名詞最早是在19世紀中出現於法國,法文寫做la renaissance,後來英語化,寫成renascence。原來『文藝復興』一詞是有「法國史學之父」稱號的米榭勒,在他的名著《法國史》(1855)一書中提出的。 法國歷史學家米榭勒於1798年的今天(8月21日)出生於巴黎。 米榭勒原本是一個印刷廠師傅的兒子,小時候曾在父親的店裡幫傭,後來巴黎地方政府給了他父親皇家印刷廠的職位,父親終於有能力送米榭勒去著名的查理曼大帝大學讀書。1819年,米榭勒在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獲得文學博士。1821年以後,到學院講授歷史學的課程。曾陸續任職高等師範學院哲學與歷史教授、歷史檔案部主任、法蘭西學院歷史與倫理教授。 米榭勒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革命運動波濤洶湧的時候,因此成為一個熱心政治的歷史學家,贊成革命,拒絕和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後來稱帝的拿破崙的弟弟)合作,米榭勒因此被逐出法國,流亡到義大利,但仍然堅持繼續從事歷史學研究。用他的話形容他的堅持:「歷史就是人類不願認命,持續爭取自由的不斷鬥爭。」拿破崙下台之後,他才回到了法國。 他主張「完整地復活過去」,其寫作歷史的目的,在以重建過去來顯示公義,並期待以此改造社會,被視為「年鑒學派」史學的鼻祖。年鑑學派重視歷史的縱深與多面向的宏觀,所以米榭勒關懷的層面十分廣泛,無論政治、法律、宗教、商業、語言、藝術、民俗、傳說等均在他涉獵之內,以其著作的目的就是從過去的歷史中重現法蘭西精神,被學術界稱為「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 而且他的歷史寫作不以晦澀艱深的文字為尚,而是以文學風格的語言撰寫歷史,而且不僅著眼於人類的歷史,更包含人與自然。在其筆下,山川、海洋、草木鳥獸,皆充滿深沉的詩意的凝思。 米榭勒著作頗豐,如《羅馬史》、《人民》、《法國大革命史》、《法國史》、《女巫》、《雲雀》、《海》、《山》、《愛》、《蟲》、《婦女》...。其中《法國史》共六卷,米榭勒前後花了36年心血寫完成,奠定其史學大師的地位;而《女巫》一書,對女性坎坷命運,淪為男性的附屬品,至為關懷,「理想女性的典型聖母瑪利亞,數世紀以來其地位越來越崇高,而現實生活裡的女人,在男人和牲口組成的鄉村團體裡卻無足輕重。」 這位充滿人道關懷與人文省思的史家,也被視為第一位社會主義的歷史學家。 1874年2月9日,米榭勒因心臟病逝世。
李筱峰
2023-08-21
「本土化神學」黃彰輝牧師
「目標一元化,手段多元化。」–黃彰輝 具有世界級聲望,集宗教家、教育家、人權運動家於一身的黃彰輝牧師,於 1914年(日本大正3年)的今天(8月20日)誕生。祖父、父親和他,三代都是牧師。 黃彰輝擁有優越的學歷和資歷: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畢業;英國0verdale College, Selly Oak研究一年;英國劍橋西敏斯德學院畢業,並曾執教於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院,且受英國長老教會聘為教師(1941);台南神學院院長(1949);促成美國基督教大學聯合基金董事會在台灣設立東海大學,他出任第一任董事(1953);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四屆議長(1957);受聘爲美國聯合長老教會宣教諮詢委員會主席(1959);榮獲美國Mormat Theological Seminary及加拿大多倫多神學院榮譽神學博士(1960);榮獲日本東京大學榮譽神學博士。第二次當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12屆議長。擔任WARC世界長老教會聯盟中央委員常務委員(以上1965);赴倫敦就任普世教協神學基金會副總幹事(1965),繼而接任神學基金會總幹事(1966)。 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黃彰輝正在國外。事件後,許多劫後餘生的知識份子亡命海外,但黃彰輝卻在事件後6個月回台。此時他的許多親友,包括他的恩師林茂生都已經慘死。 黃彰輝除了擁有以上的學經歷,他的生命史的重心,還有更重要的兩個特色,一為黃彰輝強調「本土化神學」,從西方神學與教會的模式中,進而發展出適合其情境的神學與新教會模式。 吾友人權記者陳銘城對黃彰輝牧師有如下的介紹: 「他始終認為神學教育不但是在追求神學上的啟示與學問,更重視社會、文化、政治及人民的處境與盼望所在,來回應上帝對人的恩典與應許。黃彰輝的神學觀念可以從對『本土化神學』的强調開始,發展到七〇年代的『出頭天神學』與八〇年代的『自決神學』。他的神學思潮與適進方向,表明了他本身的政治體驗與熱愛台灣鄉土的胸懷。理解了黃彰輝神學觀,才能理解台南神學院的特色與傳統,也才能真正理解發表三次聲明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其社會關懷與政治關懷。」 黃牧師生命史的第二個特色是,在本土化神學的動力下,他致力推動台灣的民主與自救運動。1972年,他邀集林宗義博士、黃武東、宋泉盛牧師等人共同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鄭重聲明: 「台灣一千五百萬人民(當時人口)決不容許再被當作交易的商品,今一如以往。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這種人權是上帝所賦予的,也是聯合國憲章所承認的。」(1973.3.20) 1979年退休後的黃彰輝更熱心參與台灣人運動,乃與彭明敏、蔡同榮、陳唐山和郭雨新等海外同鄉配合,轉而進行美國國會的遊說工作,後來這一遊說工作演變發展為「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 這期間,國共兩黨都設法與他接觸,要邀他回「國」,都被他拒絕!直到李登輝擔任副總統時,才回台與李登輝見面(1987),此時,他已罹患肺癌。 1988年10月28日病逝倫敦。
李筱峰
2023-08-20
被「祖國」指為「奸黨」的作家張深切
「監獄於我是很好的學校,我在這裡得到了許多教育,體會了許多事理。」–張深切 台灣的作家、編劇張深切,出生於1904年的今天(8月19日),南投草屯人。 幼年進漢學書房讀書,啟蒙師爲洪月樵。在公學校時,因為講台語遭老師斥責,他頂撞老師遭退學。隨林獻堂赴日本東京,進入傳通院礫川小學校五年級就讀。 1919進豐山中學,之後輾轉進青山學院,沒讀完,於1923年底赴上海。 1924年與范本梁、彭華英、洪輯洽等人舉行「國恥紀念日」演講會,抨擊臺灣總督府政治。 張深切再轉往廣州,於1927年3月與林文騰、郭德欽、張月澄等組成「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5月返臺,因受台中一中學潮牽連,遭日警逮捕,日政當局開始檢舉「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的會員。四月,被判刑2年,至1930年10月出獄。 30歲的張深切,正因「殊難忍看河山沉淪」,而投入中國(他心目中的「祖國」)的懷抱,把希望寄託在「祖國」身上。天真的張深切認為台灣同胞的希望「只在祖國的復興,祖國一亡,我們不但阻遏不了皇民化,我們自己也會被新皇民消滅的」。 1932年他再赴上海。進入山田純三郎所辦的《江南正報社》工作,負責副刊主編與時事評論。《江南正報社》於1933年停刊。張深切返臺進入、《東亞新報》社工作。 張深切志在文藝及戲劇,1934年5月組成「台灣文藝聯盟」,任委員長。十一月出刊「台灣文藝」。 1938年張深切赴北平(北京),在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兼訓育主任。也在國立新民學校教授日語。隔年在北平創辦、《中國文藝》,擔任主編兼發行人。同時出任台人旅平同鄉會會長。 1940年辭《中國文藝》編務,暫時返台。隔年又赴北京,任職新民印書館。 張深切所到的中國,雖然是日本的勢力範圍,但他的反日言行引起日本特務注意,四月曾遭日本特工拘捕,旋獲釋。 二戰之後,張深切返台,因台中師範學校校長洪炎秋的邀攬,擔任台中師範教務主任。 然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這位被形容為「徹底民族主義者」的張深切竟然被指為「奸黨」,逼得他只好躲匿到南投中寮的山區避禍。 二二八事後,他對政治失去興趣,但是仍對影劇保持熱情。1957年組成藝林電影公司,自編自導「邱罔舍」,獲得第一屆影展最佳故事金馬獎。 張深切出版的重要作品有《我與我的思想》、《獄中記》、《台灣獨立革命運動史略》(此處所謂的「台灣獨立」與今日定義不同)、《遍地紅》(描寫霧社事件的劇本)、《里程碑–黑色的太陽》(這是他的自傳)。 1965年11月張深切病逝台中。 綜觀張深切一生,吾友黃英哲教授有這樣的評述:「張深切,他可說是台灣日治時期「祖國派」人士的一個典型,在飛揚的青年時期,將心血精力投置於他心目中的祖國,參加祖國革命,日夜企盼台灣的光復,而等到台灣真正光復,竟無其地位,得到的却是逃亡與歸隱。他也許就是日治時期「祖國派」人士的最佳寫照。」 在日治時代心懷「祖國」,卻在「祖國」來臨之後被「祖國」指為「奸黨」,不得不逃命。張深切的歷史,足夠台灣人深切反省!
李筱峰
2023-08-19
為學生捨身成仁的利布雷斯庫
2007年04月16日,美國發生一件恐怖的校園槍殺慘案! 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內,有一名韓裔學生持槍企圖闖入大學的一間二樓的教室,要射殺正在上課的學生!此時正在講台上講課的76歲教授,見狀立刻衝到教室門口,用身體頂住教室的門,不讓兇手射殺學生,讓學生趕緊跳窗逃逸。教授雖然頂著門,但是,卻被兇手射穿門的子彈擊中身體,中彈身亡!由於教授頂住門,使得學生有足夠時間跳窗逃走,雖然有人跌斷腿骨折,但大家都安然離開現場。 這位捨身救學生的教授名叫利維烏·利布雷斯庫。學生稱他們的老師是位英雄,而且把一生獻給科學、教育與學生。 利布雷斯庫教授的不幸遇難,正值以色列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日」。而利布雷斯庫正是當年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 利布雷斯庫於1930年的今天出生在羅馬尼亞,他是一位猶太人。 他主要研究空氣彈性力學及不規則流體力學。 二戰期間,他與家人一同被關押在烏克蘭的苦力集中營,在猶太人大屠殺中戲劇性的倖存下來。所以猶太人組織Simon Wiesenthal Center創辦人形容利布雷斯庫是一名英雄,他因為是納粹大屠殺的生還者,經歷當年的恐怖經驗,在碰到危機而能沉著面對,毫無恐懼。 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統治之下,利布雷斯庫無法移居以色列。直到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向羅馬尼亞交涉請求,1978年,利布雷斯庫才正式移居以色列,並取得國籍。並在特拉維夫大學教授航空和機械工程,直到1986。後到美國,擔任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及州立大學的工程科學及機械械系教授。該系系主任形容利布雷斯庫是「一個極為包容的人,在我們這紛擾的世界中教育出許多學者。」 利布雷斯庫為學生捨身成仁後,其遺體運歸以色列安葬。
李筱峰
2023-08-18
「德州獨立」傳奇人物克羅克特
今天的冥誕壽星大衛·克羅克特(Davy Crockett),是一位傳奇性人物,他在美國獨立宣言發佈的十年後,1786年的今天(8月17日),出生在美國田納西格林威爾。因為家境貧窮,父親打發他到邊遠的林區當農場的雇工。他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勉強曾跟鄰居受過100天教育。 27歲加入田納西騎兵,但他只服役了90天。卻在此時遇上了克里克印第安人的戰爭。他在部隊時的長官就是數年後成為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 克羅克特退役後,到他故鄉的市政府任職,任職中,他讓當地的貪污腐敗現象絕跡。1826年和1828年他被選為代表田納西州的眾議員。進入國會後,和當年部隊的老長官傑克遜碰面了,此時的傑克遜已是總統。面對老長官又是總統,克羅克特卻不假辭色,與他有了一場激烈的爭執。爭執的焦點是為了一項旨在驅逐印第安人的法案,素來厭惡印第安人的傑克遜,極力推動法案實行,而親身經歷過印第安人戰爭的克羅克特,則力主與印第安人和平共處。 克羅克特為了反對這項法案,在1830年輸掉了他的眾議員席位(因為選區中大部分白人移民擁護新法案)。不過1832年他又再次當選眾議員。但是1834年克羅克特又再次輸掉選舉,因為此時他正忙著寫回憶錄,疏於競選活動。 此時,在墨西哥統治下的德克薩斯(今天美國德州),正在爭取獨立,克羅克特決心去德克薩斯支持並參與當地反抗墨西哥統治的革命,1836年1月克羅克特投奔德克薩斯獨立政府。儘管德克薩斯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克羅克特卻在一場「阿拉摩戰役」中被俘,最後遭槍決!
李筱峰
2023-08-17
為原住民權益奮鬥而犧牲的樂信‧瓦旦
「光復台灣也應該光復我們的故鄉,否則光復祖國之喜何在?」 –樂信·瓦旦(林瑞昌) 樂信‧瓦旦(漢名林瑞昌)出生於1899年的今天(8月16日),屬泰雅族賽考列克族原住民,是第一批接受日本新式高等教育的原住民,1921年自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隨即回山區部落服務,先後在大溪郡控溪、高岡、角板山、象鼻、尖石等地擔任公醫,負責山地部落的醫衛工作。成為部落的領導階層和意見領袖,他經常出面協調化解部落間的衝突。 此外,他亦十分關注原住民與日本當局關係的轉變,他認知到日本統治台灣的根基已經非常穩固,一旦原住民再發動暴虎馮河的抗日行動,無異是以卵擊石,所以出面勸阻自己的部落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因此受到日本當局的倚重。 1945年,樂信‧瓦旦更被聘為台灣總督府評議員,是原住民族最具聲望的菁英。 二戰後,樂信‧瓦旦取了漢名「林瑞昌」。他憧憬著新來的國民黨政府能比日本人善待原住民。誠如前引的他那句話「光復台灣也應該光復我們的故鄉」。 然而台灣人在熱烈歡迎國民政府之後,由期望而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終於在一年四個月後爆發二二八事件,引來一場屠殺。阿里山的高一生、湯守仁也發動鄒族青年參與抗暴行動。但是樂信·瓦旦仍採穩健態度,勸他的泰雅族同胞要千萬隱忍,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因此,他還得到國民黨當局的表揚。 二二八事件後,樂信‧瓦旦順勢向國民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歸還日本政府侵占的原住民土地,但沒有得到當局正面回應。樂信‧瓦旦沒有氣餒,反而更積極地改走議會路線,1949年11月,樂信‧瓦旦當選省參議員,是當時唯一的一名原住民代表。兩年後,又再度當選第一屆省議員。在省議會裡,他大聲疾呼: 「確立山地行政的目標,在將山胞的經濟和文化進化到與平地同胞同樣的水準,為了達到此目標,政府必須有堅決的態度,組織一個山地行政設計委員會,樹立山地行政二十年計畫,若能施之以適當育,二十年後受國家新育的人才,便可掌握山地社會的樞紐。」 他希望政府能增加原住民參政的機會,多多培養原住民人才。這樣有罪嗎? 他正視原住民經濟的困境,有效率地提高山地行政,這樣有罪嗎? 1951年,樂信‧瓦旦與鄒族領袖高一生、湯守仁等人突遭國民黨當局誘捕,他們被誣指欲籌組「高砂民族自治會」,鼓吹原住民爭取自治,被處以「叛亂罪」。1954年4月17日,55歲的樂信‧瓦旦,與高一生、湯守仁等6名原住民菁英被槍決! 敗逃來台才兩年的外來政權,指控居住台灣千年以上的原住民族的領袖「叛亂」,這是何等荒謬、無理的歷史?今天號稱泰雅族而心向中國的原民立委高金素梅,妳可曾回顧過這段令人裂心泣血的歷史? 2000年,卸下總統職務的李登輝,親自登門拜訪了樂信‧瓦旦的家屬,對這一位在五十幾年前為原住民權益奮鬥而犧牲的原住民精英,表達崇高的敬意與肯定。
李筱峰
2023-08-16
彭明敏教授百歲冥誕
今天是彭明敏教授的冥誕,他出生於1923年8月15日。 我在我的回憶錄《小瘋人生》第21章〈正副總統與我〉中,將未曾擔任過正副總統的彭教授也寫進去,為何?以下摘錄其中開頭。追思彭教授: #不能遺漏彭明敏 本章章名為「正副總統與我」,讀者可能會疑問:「彭明敏並沒有當過總統 或副總統,為何列在這一章?」我可以用司馬遷將項羽列在「本紀」的例子來回 答。 項羽沒有登過帝位,司馬遷為何將他列入「本紀」?研讀歷史的人都知道, 司馬遷的《史記》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個部分, 其中「本紀」所記錄的都是三皇五帝和秦始皇這樣的歷代君王。但是項羽最後在 垓下之圍大敗,自刎於烏江之畔,年僅 31 歲。但司馬遷認為項羽波瀾壯闊的一 生,猶似帝王。司馬遷寫到:「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 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 有也。」所以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詳細記錄項羽一生,雖非帝王,卻將他位 列帝位。 同樣的道理,彭明敏教授雖然競選過總統失敗,但他的資質、他為台灣奮鬥 的經歷,足堪勝任台灣的總統,只是人生際遇與他昔日的同事好友李登輝不同。 所以,我將彭教授寫在這章,談談我與他的接觸。(以下請詳見《小瘋人生) (下圖是彭教授蒞臨我在林口的書房留影)
李筱峰
2023-08-15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
菩提一念證三千, 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 願同弱少鬥強權。 –林秋梧 現代人看電影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可是電影對以前的人來說﹐是相當稀罕的。在1926年中﹐台灣中南部鄉下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太多的機會看電影﹐有一個叫做「活動寫真班」(後來稱「美台團」)的社運組織﹐在台灣的中南部鄉下巡迴放映電影﹐轟動鄉間的各個村落。原來﹐這個「活動寫真班」的組織﹐是隸屬於當時台灣民族運動的大本營─「台灣文化協會」下面的一個組織﹐他們以放映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影片﹐在台灣的鄉間從事文化啟蒙工作,提高台灣民眾的知識水準。參與這個團體的人﹐都是一些知識青年﹐他們以三人為一組﹐一人操作機器﹐兩人擔任「辯士」(解說員)﹐當時的電影是默片﹐需要有人從旁解說。這幾位辯士透過解說電影內容﹐來傳播新知識﹐同時也激發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活動寫真班」的辯士中﹐有一位青年名叫林秋梧﹐在巡迴放映電影時﹐很受鄉間觀眾的歡迎。他就是後來致力於台灣宗教改革的「證峰法師」林秋梧。 1903年的今天(8月15日),林秋梧出生於台南市的一個貧寒之家。 1918年﹐林秋梧考入了當時少年學子人人歆羨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隔年改名「台北師範學校」)。 進入台北師範後,林秋梧不滿當時日本的不平等統治,於課餘時間經常與在大稻埕開設醫院的蔣渭水醫師交遊。蔣渭水和這群青年學生為台灣社會探病投藥,認為台灣人患了「知識的營養不良症」,為了提昇台灣人的文化水準,因此,必須從事文化啟蒙工作。這就是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誕生的由來。文化協會成立,林秋梧立即加入。 林秋梧平日在校就經常有批評日本殖民統治的言論,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之後,更引起當局的注意。校方終於利用發生在1922年的一次學潮事件,指控林秋梧為學潮首腦之一,將他勒令退學!距離畢業只剩一個月。 輟學後,林秋梧潛赴中國,進入廈門大學哲學系,並於廈門附近的集美中學任教。不幸因為母親病逝,又輟學回到台南丁憂。此時正是1925年。 1925年正是台灣文化協會的演講活動熱烈展開的時候,抗日的民族精神日漸高張。林秋梧在辦完母親後事,又立即投入歷史的洪流中,參與文協的演講活動,在鄉間奔走呼號。這一年秋天,文化協會成立「活動寫真班」,在各鄉間小鎮巡迴放映社教電影,啟迪民智。 林秋梧原本對於佛學素有鑽研,對於當時身陷於迷信、腐化的台灣佛教早已萌生改革意圖,1927年,林秋梧結緣開元寺的住持「得圓法師」,深獲得圓法師的激賞,林秋梧入佛門,法號「證峰」 1927年春夏之間,林秋梧以開元寺派遣留學生的身分赴日本東京駒澤大學深造。投入當時日本的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的門下鑽研禪學。深造期間,為了籌湊學費,每日只吃兩餐飯,清早還要送報紙、送牛奶工讀。此時他並開始從事寫作,在《台灣民報》《南瀛佛教》《中道》等雜誌發表有關文化、社會及佛學的評論。1930年,林秋梧自駒澤大學畢業,回到台南開元寺,並任南部臨濟宗佛教講習會講師,兼南瀛佛教會教師。 「證峰法師」林秋梧雖入禪門,但他並非出世之徒,以前參與社會運動的熱情並未稍減。相反的,「普渡眾生」的感召,使他積極地從事佛教改革,掃除迷信,在1930年前後的台灣佛教界中,投下酵素,激起漣漪。更重要的是,透過宗教運動,又回到社會運動的路上,他參加「台灣民眾黨」及其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等團體,關切工農運動。為了破除迷信,他在1930年在台南地區與同志們發起了一個「反對普渡運動」,同年10月,並與同志創刊一份旬刊—《赤道報》,收載社會思想評論及文藝作品,由林秋梧擔任總編輯兼發行人。可惜發刊六期,卻遭日本當局查禁。於此可見證峰法師的入世思想。 和許多「看破紅塵」的「出家」和尚不同,林秋梧表現出一種解放的宗教觀,前引那首題為〈贈青年僧伽〉的七言絕句,說明了他這種入世的、解放的宗教態度。 這種「願同弱少鬥強權」的精神,才是林秋梧心目中「普渡眾生」的精神,才是真正「菩薩行」的極至表現。林秋梧解釋這種「菩薩行」說: 「菩薩行,就是以活於正信的自己為基底,而圖謀社會人群的幸福,無有所恐怖的行為吧!『自利利他』就是表示這樣行動的話。所以修菩薩行的,便是社會改革的前衛份子。他們的根本目標,在於建設地上的天堂、此土的西方,使一切人類(再而及於一切生物)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所謂極樂世界,就是描寫著這個快活的社會。」 為了建立這個快活的社會,林秋梧鼓勵大家: 「省識時潮,順應天人,鼓起四大弘願的大勇氣,站在四百萬大眾(當時的台灣人口)的前隊,把台灣島內有形無形一切的魑魅魍魎,消除盡淨的光明大路。…怎能偏重來世的淨土,而忽略現實的台灣?」 1933年,林秋梧手著《真心直說白話註解》一書問世。他以洗鍊的白話文,闡釋朝鮮古禪師知訥的作品,以科學的觀點,為「苦於鬼神久矣」的台灣人,重新註釋此書;1934年,他的另一部著作《佛說堅固女經講話》問世。此書旨在提升婦女的地位,是難得的一部婦女解放的解經的書。可惜這卻是他最後的一部著作。 1934年10月10日,正值32歲的黃金年華,然而這一年的秋風,卻吹得異常蕭瑟,挺拔的梧桐,竟飄滿一地的落葉。林秋梧在一場結核病中,匆匆走完他短暫卻多彩的一生。
李筱峰
2023-08-15
〈烏鴉和阿龍〉張彥勳
「阿龍實在高興的不得了,一想起世界上還有比他更貧窮的人,或像自己這樣貧窮的人也能讓別人得到快樂,的確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張彥勳〈烏鴉和阿龍〉 以上這段文字,是善寫兒童文學的張彥勳的作品〈烏鴉和阿龍〉文中的一句話。 張彥勳筆下的阿龍,是一個失去雙親的窮小孩,和阿公住在山上的破屋。貧窮讓他自卑,甚至認為連樹上烏鴉的叫聲都在譏笑他:「阿龍貧窮,阿龍貧窮」。他決心辛苦做工賺錢去買枝獵槍,要把譏笑他的烏鴉全部打死!阿龍去買槍的路上,先遇到一位衣著破爛的飢餓的乞丐,向他行乞,阿龍心生憐憫,從口袋裡摸出一些錢給他;接著,又遇到三位托缽的和尚,臉色蒼白,阿龍又從口袋裡掏出錢捐給三位和尚;之後,阿龍經過一家鳥店,結果如何?請看張彥勳生動的原文: 他看見兩隻小鳥在鳥籠裡悲哀地一邊叫一邊振動著翅膀。牠們也許還不習慣籠子裡的生活吧,拚命用嘴尖啄著鐵絲網。 阿龍覺得那兩隻小鳥實在太可憐,就走進店裡。 鳥店的老闆是個禿頭的老人,他用輕視的眼光看著一身破爛的阿龍。 「伯伯,這兩隻鳥兒賣給我好不好?」阿龍問。 「好啊!只要肯出錢,就賣給你呀。」老闆用傲慢的態度對待他,心裡似乎是說:哼!像你這樣窮的孩子怎麼會有錢呢! 「兩隻多少錢?」 「二十五元,你有這麼多錢嗎?」 「好吧,這是二十五元。」阿龍拿出錢交給禿頭的老闆。 「嘻嘻,太好啦,嘻嘻嘻,籠子免費。」主人的態度馬上變得很溫和,笑容滿面的說。 「不要籠子。」 「為甚麼?」 「因為我要放走它。」阿龍說著,就隨手打開籠門把鳥兒放走了。 「嗨……有趣的孩子。」鳥店的老闆把眼睛瞪得圓圓的。覺得這件事很奇怪,他不了解阿龍為什麼這麼做。 阿龍愉快地走出鳥店,終於到了賣槍的店,可是那時候身上已經沒有錢了。 獵槍買不成,阿龍只好回家去了,但是他心裡覺得無比的快樂,邊走邊唱,有時候還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一路跑著。 回到家裡,阿龍把乞丐、托缽和尚和小鳥的事情都告訴爺爺。爺爺摸著阿龍的頭,很為他高興。 然後,爺孫倆和往常一樣在油燈下吃飯,吃得津津有味。 爺爺拿出酒來,邊喝邊唱,阿龍也興奮起來了。 「阿龍,聽聽!烏鴉又在叫了。」 「啊,真的耶!」 「怎麼叫的?」爺爺問他。 「咦──奇怪!今天晚上的叫聲可不一樣!」 「怎樣叫的?阿龍。」 「牠呀,拚命地叫著『阿龍好漢,阿龍好漢』哪!」阿龍笑嘻嘻地說。 「嗯,對!確實在叫著『阿龍好漢』哩,哈哈哈。」 阿龍從窗口仰望天空,看見橡樹上那隻被月光給照得好亮、好亮的烏鴉,正在拚命地叫著『阿龍好漢,阿龍好漢』,他心中充滿了無比的幸福,於是,他離開窗睡覺去了。 張彥勳這篇〈烏鴉和阿龍〉,是1978年兒童文學創作獎首獎的作品。 張彥勳出生於1925年(日本大正14年)的今天(8月14日),台中后里人。他的父親就是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十分活躍的台灣社會文化運動者張信義。 張彥勳就讀台中一中時,志趣文學。1942年他和台中一中同學朱實等人共同發起組織文學團體「銀鈴會」,並主編 同人雜誌《緣草》,提倡新詩創作。1943年,18歲的他就出版了日文詩集《幻》,2年後又出版了《桐葉落》。 「銀鈴會」後來發展成一百多人的團體,是中部地區唯一存在並活躍的台籍青年文學團體。 二戰後,由於語文的隔閡,有些「銀鈴會」同仁放棄了寫作,《緣草》一度停刊。張彥勳努力學習中文,準備重新出發。 1948年,《緣草》改名為《潮流》復刊。 1949年,發生「四六事件」,白色恐怖開始降臨,,同日楊逵也因 (和平宣言)一文被捕,「銀鈴會」成員被牽連而受拘捕、通緝的不少。張彥勳也曾經多次遭受約談和拘捕,七天至三個月不等。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張彥勳將「銀鈴會」相關資料和他自己的兩冊日文詩集一起焚毀。 跨越語言障礙之後,1958年張彥勳以中文在文壇上重新出發,以創作小說為主,反映台灣人民的生活,描寫台灣的現實。到了1971年,他因為眼疾導致一隻眼睛失明, 另一隻眼睛視力僅0.3。失明對一位作家,猶如失聰對樂聖貝多芬一樣,是莫大打擊!張彥勳因此開始轉向兒童文學、少年小說和翻譯。他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品有《兩根草》、《阿民的雨鞋》等。張彥勳說他的兒童文學創作題材,大多來自實際的教學經驗和生活觀察。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是他眼力喪失之後最溫馨的生活慰藉。 張彥勳任教國民小學30多年,生活淡泊簡約、憨厚樸質的他,寄情於寫作。他的寫實的文筆,寫出世間的困苦與歡樂,也為兒童帶來激勵、進取與同情的慈悲、向上的意志。 他寫作不輟,直到1995年辭世。
李筱峰
2023-08-14
「懸疑電影大師」希區考克
「永遠都不要怕被人懷疑,除非他們能證明。」–希區考克 在英格蘭的一列火車上面,兩位旅客互相交談。 其中一位問:「對不起,先生,請問在您頭上的奇怪包包是什麼東西?」 『喔,這個呀,這個叫『麥高分』。』 「做甚麼用的呢?」 「是用來設陷阱捕抓蘇格蘭高原的獅子。』 「喔?但是蘇格蘭高原沒有獅子呀!」 「喔,那就沒有麥高芬了。」 以上是「緊張大師」大導演希區考克用來解釋「麥高分」(MacGuffin)的例子,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一些在劇情中有極大重要性,卻是子虛烏有的東西,「一個麥高芬,即什麼都不是。」 這是不是太虛無了?再看一個鏡頭: 在一間擠滿了人的房間裏,鏡頭從高高的天花板一路俯拍下來,直到拍成女主人握拳的特寫,手裏捏著一把重要的鑰匙....。 這是希區考克作品《美人計〉(1946)中的鏡頭,以令人目眩的純熟技巧製造懸疑。 希區考克後期最成熟的影片則幾乎都使用「蒙太奇」手法。蒙太奇到底怎麼奇?讀者若好奇,就請自行估狗。 這位有「懸疑電影大師」之稱的大導演、電影製片人,於1899年的今天(8月13日)出生於英國。 希區考克從1920年代的默片開始,在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共拍攝了逾五十部電影,其中《蝴蝶夢》(1940)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有許多影評家說他的電影有著深遠的寓意與哲理內涵,但是希區考克卻說他的電影沒有超出娛樂之外的用意。他說“What is drama but life with the dull bits cut out. ”(戲劇就是切除無聊部分的生活)。 緊張大師有時也很幽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為過度肥胖,沒有被徵召入伍,所以他曾開玩笑說「復仇是甜蜜的,而且不會發胖。」。 希區考克後來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在美國拍了很多電影。並且於1956年入美國籍,但仍同時保留英國籍。 由於他在影藝上的成就,英國女王頒給他爵位,但是他沒有來得及參加女王正式的封爵儀式,在受封四個月之前因腎功能衰竭在洛杉磯去世,享年80歲。
李筱峰
2023-08-13
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
「金玉非寶,藝術乃是至寶;心靈無形,藝術即其象形。」–倪蔣懷 今天(8月12日)是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的冥誕。他出生於日本領台的前一年,1894年,瑞芳人。 瑞芳公學校畢業後,倪蔣懷於1909年考入當時菁英薈萃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改名台北師範學校)師範部。受到日籍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的啟蒙,是石川在台灣的第一位學生。他以水彩寫生的方式,描繪他周遭的台灣土地,展開了台灣的新一次美術時期。 1913年,倪蔣懷擔任暖暖公學校的訓導,做了四年的老師之後,由於他的岳家就是基隆顏氏礦業,因此他改業從事礦產事業,但仍不忘執筆作畫,並積極推動台灣的美術活動,及扶植台灣的美術人才。 1924年他出資與陳澄波、藍蔭鼎、陳植棋、陳英聲、陳銀用、陳承藩等人創立「七星畫壇」,這是台灣最早推廣美術的團體,又成立「台灣水彩畫會」。1927年「七星畫壇」解散,擴大成立廣納更多台灣畫家的「赤島社」,倪蔣懷出資全力支持。他並獨資創辦「台灣美術研究所」,培植許多著名的台灣畫家。倪蔣懷平日生活節儉,但是在推動台灣美術運動、贊助美術團體、支持台灣美術家的畫展,則慷慨資助。 我的好友美術家李欽賢老師這樣敘述倪蔣懷:「倪蔣懷可以說是台灣近代史上,最早帶動贊助藝術風氣的先驅。他是第一位台灣水彩畫家,也是第一位有眼光、肯犧牲,又有能力推展台灣美術運動的先覺者。台灣新美術的草創,他一馬當先;支援畫壇,出錢又出力。倪蔣懷既是畫家,又是後援者的雙重性,已不是附庸風雅而已,在台灣的藝術運動的功勞上,確實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 倪蔣懷本身的畫作多為寫生的水彩畫,現存台灣第一張水彩畫,正是倪蔣懷的作品。倪蔣懷的水彩畫作〈山間之街〉(1927)入選第一屆「台灣美術展」。之後又以〈雙溪夕照〉、〈裡通〉連續兩年入選「台展」。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身邊周遭的景觀,包括基隆雨港、淡水教堂原貌、瑞芳礦區、大稻埕老街風光...。倪蔣懷是台灣畫家中畫最多台灣近代都市風景、最多台灣近代建築的畫家。 1943年倪蔣懷因尿毒症病逝,享年50歲。
李筱峰
2023-08-12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林保華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羅浚晅
中國對台滲透統戰無孔不入 賴清德:盼朝野支持國安十法修法
陳政宇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解答「台灣地位未定論」
李筱峰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