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相關文章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0週年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0週年

距今100年前,西元1921年1月30日,一群臺灣青年齊聚日本東京,主張「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向帝國議會請願,要求成立屬於全體臺灣人的議會。自此,臺灣史上第一場追求自由與民主的政治運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正式展開。而這場持續14年的運動,對後世臺灣的民主產生深遠的引響。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圖為1929年,運動成員前往東京請願前,合影於新竹火車站     1920年代,有一群年輕的臺灣留學生,遠渡重洋前往帝國的首都東京留學。他們不僅在早稻田等學校學習法律與政治學,親身觀察同時期開始要求國會普選、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日本社會,更大大刺激了他們的思想。一種希望臺灣越來越好的想法,逐漸出現在他們心中。 這個想法,使留學生們開始與霧峰林家的林獻堂、臺中的蔡惠如等臺灣本地的資本家與仕紳接觸,一起討論臺灣的未來。他們在1921年向日本的帝國議會提出請願,要求建立屬於所有臺灣人的議會。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開始,象徵著臺灣人名為「自治」的夢想,日漸成形。 此後連續14年,這群臺灣人每年都向日本帝國議會進行請願,並透過遊說國會議員、接觸新聞媒體、遊行,甚至是駕駛飛機撒下傳單等方式,意圖喚起日本人對於臺灣的支持。 同一時間,這群臺灣人在臺灣島內創立「臺灣文化協會」。他們不僅在臺灣宣傳請願運動,更企圖提高臺灣人的文化水平與政治意識!文化協會的成員蔣渭水、蔡培火、林茂生、陳炘等人,透過出版刊物《臺灣民報》、在各地辦演講會等方式,嘗試在臺灣宣揚民主自由思想。這些活動在提高臺灣人的知識水準與政治意識上,作出難以衡量的貢獻。 爾後,即使他們曾遭受日本總督府羅織罪名,加以定罪(治警事件),卻依然持續活動長達14年之久。直到日本右翼勢力日漸高漲的1930年代,才被迫噤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群曾經參與議會請願運動的臺灣人再次集結,意圖在日本人離開後,再次追求屬於臺灣人的自治夢想。然而,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卻使他們夢碎。臺灣第一位美國哲學博士林茂生、臺灣文化協會成員陳炘喪命,林獻堂則在幾年後流亡日本。臺灣再度面臨外來政權的統治,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為止。 然而,即使面對國民黨的戒嚴統治,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1970年代,黨外運動開始質疑國民黨的統治。一群新世代的臺灣年輕人,例如康寧祥,開始閱讀日治時期的政治運動史,或者接觸曾參與日治時期政治運動的前輩。由此傳承下來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經驗,正是促使黨外年輕人投入民主運動的原因之一。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臺灣人數百年來首次公開要求民主、自由,追求「自治」夢想的政治運動。他們的夢想並未在當下實現,卻透過一代又一代的經驗傳承,替戰後臺灣的民主運動提供了養分。 1921年到2021年,臺灣從受人宰制的殖民地,蛻變為亞洲名列前茅的民主國家,更因為有效的民主制度,成為受世界矚目的防疫典範。而在這背後,則有著一群未必為人所知,為了讓臺灣成為更好的社會,為了讓臺灣人活得更有尊嚴,即使面對壓迫卻依然挺身而出的,一代又一代勇敢的臺灣人, 近年來,不僅臺灣,世界各地的民主制度正遭受嚴厲的挑戰。臺灣不可避免地成為自由世界的最前線。面對挑戰,臺灣人應該如何自處?相信這場以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起點、長達百年追求民主與自由的旅程,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作者就讀於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專攻臺灣與日本近現代史。)
陳志剛 2021-01-30
從京都看台灣

從京都看台灣

我是一位台灣留學生,正在日本京都讀書。 去年蔡英文總統在連任演說中,提到「當一個台灣人可以很光榮!」這段期間身在海外,對蔡總統所言深有所感。 經過日本媒體一年多的報導,研發口罩地圖的唐鳳廣受日本同學崇拜,大學教授相當佩服台灣政府的防疫表現,甚至歐美朋友也屢屢提到台灣在這一年多來備受關注。身為台灣人不僅走路有風,也在在感到台灣的防疫實在是相當成功。 數位政委唐鳳近日在日本大受歡迎,成為推特熱搜排行榜上前段班。(資料照,記者林翠儀攝)   而與台灣相比,我所身處的京都則宛如另個世界。留學生大多過著深居家中的生活,大幅減少與友人見面,所有課程也都改為線上進行,平時很少前往學校。 不僅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日本的醫療體系更面臨極大的壓力。連日以來的院內感染,已經造成日本許多醫院無法收治更多病患,導致某些實屬高風險的輕症感染者無法入院治療。根據在地媒體報導,去年末以來,已有好幾名確診患者,因為醫院無法承擔更多病患,而不得不在家療養,而後被發現猝逝於家中。新聞不時報導的「醫療崩潰」,可說正在日本各地發生。 醫療體系之外,觀光業與飲食業等服務業也深受打擊。大小祭典接連取消,餐廳不是縮短營業時間,便是直接歇業。京都以往人滿為患的寺廟或風景區,現今則是門可羅雀,冷冷清清。不只是京都而已,日本各大都市,乃至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這些都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 在台灣,確診者無論有無症狀皆須入院,並由專業的醫療團隊照顧到好。醫療崩潰的狀況,從未在台灣出現。去年疫情以來,台灣始終維持個位數的死亡人數。台灣社會彷彿與世界處於平行時空,學生自由上課、國旅蓬勃成長、餐廳照常營業、大型活動依然舉行,人們在自律之下,過著安全而健康的日常生活。世界各地疫情仍舊肆虐之下,從海外看向安全而自由的台灣,即使自己身在國外,依舊深刻感到作為台灣人的光榮,以及身為台灣人的幸福。 近期台灣再次爆發院內感染與本土疫情,每日看著台灣的新聞,自己身在海外,除了祈禱疫情早日平息,仍希望所有台灣鄉親繼續撐醫護,配合防疫措施,團結擋下這波疫情。 再堅持一下下,相信台灣可以度過這次危機,二○二一年會是更好的一年。 (作者就讀於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新北市民)
陳志剛 2021-01-28
台灣很像1920年代的日本

台灣很像1920年代的日本

自從開始研究近現代台灣與日本,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台灣很像1920年代的日本。 1920年代的日本,民主化是進行式,人民首次普選出國會議員,政黨政治逐漸確立,軍隊、藩閥等舊政治勢力的聲望大幅滑落,社會主義運動與文學藝術蓬勃發展,女性也開始要求參政權。各種思想百花齊放,日本看似生機勃勃。 1920年代的日本街頭   不過當時日本的民主基底終究不夠。1920年代的經濟時好時壞,日本國民不禁懷念明治後期的穩定與對外戰爭的「榮光」,並認為民主政治與政黨是阻害日本發展的根本原因,開始寄望軍隊革新政治。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爆發當下,日本國民一面倒支持軍隊的擴張行動。國民的想法,最後成為軍隊奪權的後盾。政黨政治不過十年便在日本消失,首相從政治家擔任變成軍人主掌。 此後,日本在軍人政府的統治下經濟復甦,同時也向中國、東南亞發動戰爭,日本國民則熱烈支持軍人專政。同時,在發展經濟的大帽陰影下,持反對意見的政治家、社會主義者陸續被噤聲或「被消失」,文學藝術受到政府管制,言論自由嚴重受限。國會再也無法制衡軍人政府的任何行動,國民也陸續受到徵兵被派往戰場。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為止,200萬日本軍人與100萬平民在戰火中喪失性命。更不用提受日本統治的台灣人、朝鮮人、中國人等等,同樣深受戰爭影響、摧殘。 換句話說,讓日本走向反民主與戰爭的,並不完全是軍隊的領導者,而是在背後相信軍隊可以讓日本穩定發大財、衷心支持獨裁者的一整代日本國民。 現代的台灣就如同1920年代的日本。民主政治生氣蓬勃,但也前所未有的脆弱。不同的是,台灣不像當時的日本是即將對外發動戰爭的帝國,而是一個極可能受到侵略、喪失主權的島國。台灣要在2020年後成為一個更民主更自由的社會,還是要步上1920年代日本國民的後塵?全看台灣人自己的決定。 戰後,新一代的日本年輕人曾經質問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戰爭爆發前,你們沒有遏止軍隊,反而縱容獨裁者專政,而否定民主政治呢?」(答案不就是「為了安定、為了發大財」嗎?) 看看日本的經驗,我們這一代台灣人難道仍須面對下一代質疑「為什麼你們當年沒有堅持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反而選擇向○○○卑躬屈膝呢?」 (作者就讀於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專攻台灣與日本近現代史)
陳志剛 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