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禮相關文章

新聞的政治 政治的新聞

新聞的政治 政治的新聞

  總統大選開始倒數,國際社群媒體近對台灣政治廣告作出限制。隨著臉書日前宣布,將政治、社會、安全、外交等相關廣告,納入廣告政策考量,谷歌也宣布,即日起至明年一月十七日止,拒絕接受台灣各類候選人的競選廣告。 (圖片來源/Czerwiński@Unsplash)   兩大社群網站,為防止不實廣告操弄平台,協助全球各地選舉對抗干擾,所採作為雖有不同,卻彰顯社群平台願意負責,扮演資訊守門人角色,值得肯定。 民主時代,暢通的輿論,是法治的基礎。而新聞與政治,乃一體兩面的制度建構。新聞之中有政治規律,必須考慮專業倫理、政策規範與社會觀感;政治之中有新聞謀略,包括話語權的競逐、個人或團體的形象包裝,以及輿論風向的判準。 進入數位時代,媒體在民主競爭場域,益顯尷尬而重要。為堅持公開透明的資訊自由,偶爾也要維護政治人物說謊的權利,同時必需針對假借資訊平台傳播不實訊息的特殊社群嚴格把關。面對言論自由、民主價值、業者責任與社會觀感,新聞與政治之間的分寸拿捏不易。 新聞的政治責任與政治的新聞指涉相互糾葛,中外皆然。前於十月二十一日舉行的加拿大全國大選,氣候變遷廣告成為競選爭議。黨綱明載不相信氣候暖化為真的澳洲人民黨,在媒體刊登廣告遭到警告,認為選舉期間,類似付費廣告不符規定,引發激烈辯論。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士.傅理曼,在十一月十二日一篇題為「為何我喜歡麥克」的專文中,對前紐約市長彭博,出馬爭取二○二○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門票,大加讚許。但該文引人之處,不在其對彭氏的讚美,而是他加註的一段文字:「聲明:彭博慈善機構,曾捐助內人在華府為推動閱讀與識字率,所籌建的地球語言博物館。」 傅里曼為全球知名作家,他推崇政治人物,但釐清公私,避免利益交換疑慮,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在政治與新聞之間,搭起完美的詮釋架構。 此次總統大選,藍綠皆志在必得,加上國際勢力推波助瀾,營造輿論風潮,蔚為勝負關鍵。面對各種假新聞與不實廣告,媒體論壇的公正性,愈顯重要。谷歌等社群媒體,主動與台灣政治廣告切割,自我拉起警報,台灣被當祭旗,值得國人深思。 維護選舉新聞公正性,除了靠社群媒體的監護,更仰賴全體公民提升數位素養與媒體識讀能力,才能在民主成長進程,敏銳判別新聞的政治與政治的新聞。 (作者為開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蔡仲禮 2019-11-16
1969年的夏天

1969年的夏天

在美國,一九六九那年的夏天,有非常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景深: 六月,著名的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爆發,美國同性戀者首次公開反抗政府的政策歧視,為日後全球同性戀運動蓬勃發展的濫觴。 七月,阿波羅十一號登陸月球,太空人阿姆斯壯在上面說:「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八月,好萊塢女演員莎朗泰特(Sharon Tate)等六人,在洛杉磯豪宅中被邪教組織曼森家族(Manson family)殺害,震驚全美。 接下來,就是八月十五日至八月十八日在紐約州大牧場展開的胡士托音樂藝術節(Woodstock Festival),吸引了四十萬人參加,成為六、七十年代整個嬉皮文化的象徵與精神圖騰。 這些後來紛紛被載入美國的音樂、歌曲、繪畫、藝術、電影、教科書、歷史文件、愛情小說及文學作品,一九六九年夏天的影響力鋪天蓋地,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深厚的意底牢結,以及追求愛與和平的狂熱。 五十年過去了,據紐約時報一篇名為「這是紀念所有一切的週年」(It’s the anniversary of everything) 的報導,今年六月開始,許多美國人開始展開懷舊,休士頓太空中心造訪人數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九;五百萬人出席石牆抗爭紀念活動,其中二十萬人著彩虹裝參加紐約市的驕傲遊行;當年的「花之子」也回到全美各地去緬懷逝去的青春與自我放逐。 如此盛大紀念,原因之一是當年留下來許多完整的彩色紀錄影片,適合媒體播用。另外,現代人長壽,當年參與其事的迷失世代,現在都已年屆花甲,事業有成(如柯林頓總統),少不得要藉機憑弔一番了。 重要的是,集體記憶的狂熱,提供忘掉任何事情的避難所。更諷刺的是,當年的避難所,再次成為今日的避難所。將過去這些人與事「里程碑化」 (milestoning),給予人們逃離現實危機 ( 如最近德、俄兩州槍擊事件) 的機會。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言:「這是從現今執政者所看到的恨的一種反制。我們要重溫愛的力量。」執政者能不慎乎? (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學博士,開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蔡仲禮 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