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陳怡凱)
陳怡凱相關文章
「國際觀」今昔談
在還不是很久之前的過去,像是「不能鎖國」、「要有國際觀」這類臺詞,還常常用來為臺灣企業在鄰國投資設廠辯護。經濟自由化的聲量甚囂塵上,「臺灣企業要走出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如果有人質疑,就會被戴上「鎖國」、「沒有國際觀」的帽子。要是呼籲政府施加限制,就會被批評是政治黑手干預產業,應該要「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擔心產業外移?擔心技術外流?不用擔心,「利大於弊」,只要對鄰國作更多的開放都可以賺回來。 曾幾何時,風水輪流轉。當企業投資設廠的對象換成美國,儘管只是整體產能的一小部分,卻也變成是「去臺化」、「掏空臺灣」。放眼全球的豪氣突然不見了,「經濟歸經濟」也不講了,「不能鎖國」云云更是拋到了九霄雲外。曾經的「國際觀人士」在此搖身一變,成為臺灣企業走向世界的反對者。 所以說,一度風靡臺灣社會的所謂「國際觀」,只是一種騙局話術。說穿了,拆掉這種「國際觀」的包裝,裡面的內容就是不折不扣的天朝中心論,認為臺灣只有併入鄰國一條路。這種觀點並不是真的支持經濟自由化,也不是鼓勵臺灣企業走向國際,更不是反對臺灣「鎖國」。只是反對臺灣不跟鄰國鎖在一起而已。
陳怡凱
2022-12-08
攻防對等是最基本的公平
事情沒有那麼複雜。 現實就是:人類社會註定有相當比例的人,內建隨波逐流的認知架構。只要一直讓他們接觸有關特定人事物的負面資訊,他們就會不加思索直接吞下去,順著引導產生嫌惡。他們往往還會自稱「中間選民」,而自稱的「中間選民」,通常就是易於操弄的同義詞。 如果真要問他們這些人事物壞在哪裏?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頂多就是「大家這樣說」而已,然後稱之為「獨立思考」。這樣的人不必多,哪怕只有15%,就足以改變局勢。 所以說,大量傾倒負面資訊的認知作戰有用,非常有用。這是一種攻防不對等的戰爭,對方抹黑造謠只需信口開河,你要澄清辯護卻需要時間、證據與成本。甚至可以說,對方只要讓你不斷忙於澄清就算贏。 更何況,消極事實本來就是難以證明的事,證明「沒有一件事」遠比「證明有」要困難得多。打個比方,假如有人宣稱我十歲的時候曾經為了搶食物而找小狗打架,我要怎麼證明這件事「沒有」發生過? 證明不出來,對不對? 所以說,面對這種傾倒大量負面資訊的認知作戰,澄清辯護固然重要,但也不足以扭轉劣勢。唯一的辦法是轉守為攻,攻擊對方的弱點,讓對方也曝露在負面爭議之下,並且盡力提高己方資訊的觸及率,反過來抵消對方認知作戰造成的影響。 這不是要跟對方一樣毫無底線造謠抹黑,而是攻防對等是最基本的公平。連這個公平都不講,事情就很難談下去了。 固守古典自由主義的論者,大概不會喜歡我這種馬基維利式的想法。不過,還是那句老話:「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倘若身處戰國征伐之世,卻堅持行三代先王之道,最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身死國滅。
陳怡凱
2022-12-03
無關局勢的雜感
坦白說,當陳時中要投入臺北市長選舉的消息傳出時,我並不樂見這件事。 在我看來,在疫情高峰結束後功成身退,對他是最好的選擇。擔任防疫指揮官期間,他已經招來太多攻訐謗議。一旦投入選舉,免不了又要承受羞辱。假如換成是我,這種事肯定不會幹。更何況,他要選的,是臺北市。 臺北市。 選戰既畢,各種檢討歸因的說法自然層出不窮。不是說這些觀察通通沒有道理,但作為一個在這個城市生活數十年的老臺北人,我不妨直說:陳時中勝選的機率本來就相當渺茫。個別的策略得失或許會造成一些波動,但難以改變大局。至於換將?不用抱持幻想,這是一個不容幻想的城市。若以他人易之,恐更不如。 這一點,既然連我這個普通市民都心裡有數,他又豈能不知? 但他還是決定出來,為什麼? 想要賭賭看渺茫勝算的因素肯定存在,投入比賽要說完全不想贏就是騙人,但我不認為僅此而已。 內心動機這種事難以證明,但我猜想,背後還有一個考量,那就是如果要輸,寧可由他出來面對。他不出來,遭受羞辱、承擔敗局的就是別人。更何況,他是一個被投射的象徵,想找他「算帳」的人不在少數。事實上,他選的不能算差,但這個結果差不多就是他的政黨在這個時間、這個城市的天花板了。 結束的事就是結束了,重點是迎向接下來的驚濤駭浪,一直糾結無法改變的事並無意義。無論如何,關於陳時中在防疫指揮官任內的表現,我心懷感謝。將近兩年前,我曾經寫過以下這段文字: 「關於防疫團隊核心人員的前景,我基本上抱持悲觀的態度。防疫本來就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業務。如果失敗,必將集攻訐謗議於一身;縱使成功,在指揮過程中也勢必涉及大量爭議,同樣足以讓這些人置身險地。雅典勝利將軍們的下場,始終是歷代指揮官揮之不去的夢魘。」(2020年11月28日) 對於陳時中這位人物,雖然我與此人素昧平生,但我私心希望他之後能夠平安,平安就好。他在過去這段時間已經消耗太多,最好不要再承受什麼政治壓力。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陳怡凱
2022-11-27
讓「太子」當縣長是從基層做起?
1940年,蔣介石致江西省主席熊式輝: 「經國應令其先任縣長,實習行政基層業務,未知兄意如何?」 這封信談論縣長職位的口氣很妙。一般而言,正常人不會說縣長工作是「基層業務」,更不會是拿來「實習」的職位。 不過,高與低是相對的事,取決於適用什麼標準。從高高在上的視角看來,讓「太子」去當縣長,就算紆尊降貴作基層了。 所以說,看到有人把豪門少爺包裝成「體驗過底層市民的苦」、「從基層歷經風霜」,也不需要訝異。他們可能是真心相信,少爺符合這個人設。原因很簡單:以他們為少爺預設的標準,少爺那樣的履歷就已經算底層、算吃苦、算歷經風霜。紆尊降貴,一生充滿挫折。 儘管那已經是許多人一輩子不敢奢望的人生。 註:引用自國史館《蔣經國總統資料庫》,典藏號002-010300-00041-033。
陳怡凱
2022-11-19
談老闆的「替死」之道
王鼎鈞曾經寫過一段文字,談老闆的「替死」之道: 「東方文化有『替死』的傳統,首長平時注意物色人選,以備不時之需。如果有一個年輕人,樸實率真,講忠講義,沒有才能見異思遷,有一點把柄可以掌握脅持,首長就拔擢這個人,把他放在自己不能達到的位置,由他感恩圖報。火中取栗。如果首長該坐牢,他也該坐牢,他一人坐牢可以大事化小,首長還可以照顧他的家小,供應他在獄中的需要,安排他出獄後的工作。我有時對著鏡子看自己,覺得我好像正是這樣一塊材料,所以對進退出處特別謹慎。」 我第一次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年紀還輕,讀著讀著,突然覺得毛骨悚然,尤其「覺得我好像正是這樣一塊材料」這句話,更是心有戚戚焉。 年輕人初入社會,進退取捨,務必要避開這種老闆。稍有沾染,可能就是一輩子的負擔。 當然,如果是那種馭下刻薄寡恩,卻還會推部屬去「替死」的老闆,那就更要避而遠之。 註:以上引文出自王鼎鈞,《關山奪路》,爾雅2005,頁253。
陳怡凱
2022-11-14
《宦夢錄》:刻薄主管記實
《宦夢錄》:刻薄主管記實 《宦夢錄》是明末大臣黃景昉的回憶錄。黃景昉是明國福建人,天啓五年(1625)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十六年(1643)加授太子少保,改任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不久,黃景昉觸怒崇禎皇帝,主動上書辭官,在崇禎十六年除夕前回到泉州晉江的老家。但也正因如此,剛好讓他躲過隔年三月闖軍攻破北京的浩劫。黃景昉辭官的時機,可以說好到不能再好,堪稱是「潤學」的經典案例。明亡之後,他寫下《宦夢錄》這本回憶錄,成為少數有關崇禎皇帝的第一手記錄。 平心而論,這本書所呈現的崇禎形象,並非一無可取。首先是勤政,這是一位工時拉得很長的皇帝,「上(崇禎)覽文書,恆至夜分。每宿直,及亥子時(晚上九時至凌晨一時)尚有匣封自門隙傳出」;其次是自奉儉約,「御座旁僅一金壺,手自注湯,未嘗有他供具…一切聲色玩好咸屏絕」(頁130)。 而且,崇禎還喜歡讀書,相當勤學,「自云幼無人講授,自點《尚書》數遍」(頁130),有時還會召集文臣來為他講解書籍,「每日輪講官二員,講《大學衍義》及《寶訓》(應指朱元璋的《太祖寶訓》)、《大明律》諸書…以其餘裁決機務,夜分始罷。」(頁93)。 這個勤學應該不是裝的,而是真的想精進學問。看起來,這位皇帝陛下,就像是一個認真唸書的好學生。 --- 問題在於,書中所描寫的崇禎皇帝,其人格還有另外一個面向,那就是刻薄,非常刻薄。 崇禎朝的一個特色,就是文臣武將一直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乃至於有「崇禎五十相」的說法。用了人,稍有不滿,動輒責罰罷黜,甚或直接殺戮。這些官員固然不見得盡皆適任,但無論如何,這種一直換人殺人的管理方式,整體效益顯然十分可疑。而且,崇禎皇帝作為一位高層主管,其器量更極度偏狹。 舉例而言,官員熊汝霖的奏章裡,寫了一句「二祖列宗之靈飲泣地下」,就觸怒了皇帝陛下,被「御筆塗抹」,貶官外放,理由是「宜稱天上,不應地下」(頁93)。照這個標準,大概連說「地下有知」都會惹禍上身。 另外,官員姜埰上書質疑崇禎的一個說法,在奏章裡寫到「陛下何所見云然?」(何以見得),就讓龍顏大怒,斥罵「(姜)埰敢詰問朕」,把姜埰抓到詔獄毒打(頁90)。不久之後,姜埰的故鄉(山東萊陽)被攻破,家中包括父親在內多人死難,黃景昉上書求情,希望可以寬大處理,崇禎的回答則是「姜埰非獨子,尚有其弟」(頁125)。言下之意似乎是說:反正他家還有其他人可以奔喪。 此語一出,「眾聞吐舌」。但想必只能吐在心裡,不能真的吐給皇帝看。 這種刻薄寡恩的作風不是只針對特定人,而是對幾乎所有臣下都如此。崇禎十一年(1638),清軍進攻河北高陽,高齡七十五歲的重臣孫承宗也是高陽人,奮戰堅守,全家殉難。對此,崇禎的反應卻是拖延褒獎與撫卹,因為他還對孫承宗之前態度不夠恭順懷恨在心,「恩恤久稽,猶因前違忤故」(頁20)。 這是一位非常小器的主管,一直把對部屬的不滿放在心上,對部屬的好處卻沒有同等的感受。即使已經賣命,還是餘恨難消。 --- 崇禎皇帝可能多少也知道像這樣一味刻薄不是辦法,偶爾也會想要改變作風收攏人心,但效果顯然不太理想。崇禎十五年(1642)元旦,百官新年朝賀既畢,崇禎突然從御座走下來,請閣臣站好,接著對閣臣作揖行禮。 此舉反差實在太大,嚇到了在場的臣子,「諸公惶恐跪退」。退朝之後,內閣首輔周延儒憂形於色說道:「此非佳事,上責備將益深矣。」(頁66) 周延儒的判斷正確。兩年後,崇禎十七年初,周延儒就被迫自縊。長期待人刻薄的主管,如果有朝一日突然客氣,往往意味著更加嚴厲的對待。 黃景昉就在這樣的職場文化下,見證大明朝廷的最後歲月。不過,就跟其他臣子一樣,黃景昉跟崇禎皇帝的摩擦也逐漸升溫,這份工作越作越痛苦,覺得度日如年,「上疑已深,詞厲意猜…不啻以日為歲」(頁128)。 於是,到了崇禎十六年九月,黃景昉稱病辭官。張岱的說法是「(黃景昉)見時事日非,遂懷去志。緣先帝(崇禎)性明察,而于大機宜顧屢多拂逆,喜怒旋更,所施行往往惟意。以此,終不能有所濟,惟有急求引退而已。」(《石匱書後集》,〈黃景昉傳〉) 崇禎皇帝沒有挽留他(應該早就討厭他了),也沒有殺掉他(大概還沒討厭到非殺不可),就此任其離去。不久,北京城破,滿朝官員多遭屠戮,遠在福建的黃景昉得以倖免於難。在明末的內閣官員當中,黃景昉堪稱非常幸運的特例,跳船跳得恰如其時。 南明隆武政權在福建建立之後,黃景昉一度入朝任官(有被迫的說法)。然而很快的,清軍南下,已與清廷暗中往來的鄭芝龍盡撤仙霞嶺守軍,放清軍入閩,隆武政權覆滅。 嗣後,黃景昉沒有投靠清廷,也不再投入鄭成功的新政權。他對大明大概已經失望透頂,以他的立場卻也不願去作降臣。黃景昉從此退隱不出,專心著述。清順治四年(1647),鄭成功派兵圍攻泉州,黃的外孫郭顯謀擬為鄭軍內應,被清廷破獲處決,黃景昉也因而遭牽連下獄,但未被殺。 清康熙元年(1662),明亡十八年後,黃景昉病逝,留下兩首絕命詞: 「國亡身合殉,家破弟先歸。傷心陵北望,松栢不成圍。」 「嬉遊皆假合,啼笑亦隨緣。耿耿孤明處,佯狂二十年。」 --- 註:以上引文頁碼為黃景昉著《宦夢錄 館閣舊事》,北京中華書局2022。下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宦夢錄》抄本,引用自臺北故宮《圖書文獻數位典藏資料庫》,編號平圖000929。
陳怡凱
2022-11-08
當自己成了「被揭弊」的一方
吹哨者保護的法制問題非常複雜,涉及到公共利益、當事人利益以及內部人忠實義務、保密義務等諸多因素的衝突。況且,吹哨者揭的「弊」到底是不是真的「弊」,有時也會發生爭議。 如果弄了半天,所謂的「弊」其實並無其事,那對「被揭」的一方也是沉重的負擔。要找到適當的平衡並不容易,每件個案的利害權衡都有可能不盡相同。很大程度上,合適的作法會隨個案而異。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制定出一部普遍通用的「揭弊者保護法」非常困難的原因。 不過,站在道德高地上責罵別人「改革如牛步」,顯然就容易多了。放言高論,指點江山,好不痛快。 至於當自己成了「被揭弊」的一方,那個滋味想必就是另一回事了。 出處: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403885 NEWS.LTN.COM.TW 痛批揭弊改革如牛步 民眾黨團提揭弊者保護法草案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陳怡凱
2022-11-07
「為什麼要坐在防災中心給人家看?」
2017年: 「以後臺北市有一個災害應變中心,由市長坐鎮在那裏」 2022年: 「為什麼人還要坐在防災中心給人家看?」 「我真的在應變中心有什麼用,沒有用啊。」 利申:臺北市民。 註:引用出處。 臺北市防災資訊網新聞稿:https://eoc.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 EOC.GOV.TAIPEI 視察前進指揮所 柯文哲:從多次演練中記錄問題並改進,讓臺北市更加安全 視察前進指揮所 柯文哲:從多次演練中記錄問題並改進,讓臺北市更加安全 「為什麼人還要坐在防災中心給人家看?」: 「我真的在應變中心有什麼用,沒有用啊。」
陳怡凱
2022-10-17
「張獻忠屠蘄水」
《明季北略》這本史書,有記載一則「張獻忠屠蘄水」的故事。 湖北蘄水這個地方,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面臨匪…無產階級革命先行者張獻忠來襲的危機,於是地方官府就跟當地的仕宦鄉紳商量,希望大家集資湊錢,組織鄉兵來守護家園。 有位姓饒的紳士反對,表示武裝鄉兵只會擾民而已。後來局勢越來越危急,於是就再拜託仕紳老爺們,希望每人資助三名士兵的開銷,但饒先生卻說我很窮,養不起士兵。 就這樣,蘄水被攻破。城破之後,張獻忠把各色人等集合起來,盡殺之。 殺到饒氏夫婦的時候,這對夫妻向張獻忠跪求饒命,表示願意出資二十萬(單位不明,可能是銀兩)來換取免死。張獻忠聽到他們這麼有錢,精神一振,特地搜索他們家,搜出價值三十萬的資產。拿到錢,再殺掉這兩個活寶。 以為張獻忠來了之後還可以保住錢包者,殆皆若是。 --- 《明季北略》引用原文如下: 「邑有饒宦,獻忠未至時,蘄水官府謀集鄉兵守禦,饒宦不從。謂鄉兵徒擾民耳。賊勢孔亟,官兵請於各宦,每宦養兵三名,饒宦曰:『我窮宦,不能養也。』既而城破,獻忠集城中商民士宦於教場,而盡殺之。後及於饒,饒夫婦跪請曰:『願出金二十萬免死。』獻忠括其家,得三十萬,卒殺之。」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19 報導出處: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1010/2355311.htm ETTODAY.NET 抵抗外在威脅「加速量產軍武」 宋忠平:掏空台灣納稅人錢包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陳怡凱
2022-10-12
福特先生為何會蒙第三帝國垂青?
以下畫面,是美國汽車工業巨頭亨利福特(Henry Ford)獲頒德意志鷹大十字勳章(Großkreuz des Deutschen Adlerordens),納粹德國授予外國人的最高榮典之一。至於福特先生為何會蒙第三帝國如此垂青?這就與他們彼此之間微妙的投契有關,一言難盡。 民主國家的工業巨頭,本來就不乏親近極權主義國家的人物,其原因所在多有。在那裡,他們可以享受在本國難以想像的低人權紅利、政策優惠、廉價資源,諸如此類。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種在巨大權力支持之下,貌似可以不受限制,把各種奇思異想付諸實行的前景。這不是物質上的紅利,但同樣誘人。或者說,對於奇思異想越豐富的人,其誘惑力也就越大。 為此,這些人會對極權主義國家抱持好感,乃至於積極迎合,也就不是什麼令人訝異的事。甚至可以說,這是與極權主義相伴相生的一種人物典型。 附帶一提,這個授勳儀式是在1938年7月30日。大約兩個月後,張伯倫促成慕尼黑協定,聲稱這帶來了「我們時代的和平」。不到一年,二戰爆發。 註:下圖引用自2008年7月29日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 出處:https://www.spiegel.de/....../henry-ford-und-die-nazis...... SPIEGEL.DE Henry Ford und die Nazis
陳怡凱
2022-10-08
歷史並沒有「選擇」過誰
喜歡講「歷史的選擇」,是中共的一個修辭特色。就連寫封抗議信給Pompeo 任職的Hudson Institute,也不忘在前面講一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s the choice of history and of the people)。 就思想源流來說,這很像是馬克斯主義的一種退化現象。首先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退化成一種粗糙的歷史決定論;其次,則是歷史決定論再進一步退化,變成是對特定統治者的「選擇」。 不過實際上,歷史並沒有「選擇」過誰。歷史就是歷史,無所謂選擇不選擇。 這種說法,其實就是傳統天命觀的借屍還魂。所謂「歷史的選擇」,等於是自稱順天應人的真龍天子,以天命之名統治天下蒼生。大使館發文要來一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這種修辭風格,也很像是古代聖旨要講一句「奉天承運」。 當然,這種說法在局外人看來,大概跟裝神弄鬼相差無幾。也難怪信紙上緣會有撕開的痕跡。 然而終究還是沒有全撕。大概是順手一撕之際,突然想到有留下來當笑料的價值。 出處: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82574893929135&id=100065298857830
陳怡凱
2022-10-06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李怡讓人印象深刻的文字不少。他曾經談論過一個詞彙,讓我覺得入木三分,就是所謂「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這個詞彙,被他用來形容一些知識分子跟中共要人接觸之後的現象,其描述如下: 「掌絕對權力使中國領導人有一種光環,被接見者就會有『榮譽感』『特殊感』,不自覺地興奮起來。我後來發明了一個用語,說這是『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是『亢奮』不是『興奮』,因為是屬於生理性的反應。在接近絕對權力之後,往往會不自覺地美化掌權者,會不經意地侃侃而談,甚至胡言亂語,誇大其詞地寫文章。報界名人也有因此而改變輿論傾向。 這種『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感,在專家學者身上特別顯著。因為他們自命不凡,自以為可當國師,領導人的接見是對他們不凡的加持。其實,對中共領導人來說,那只是演一場戲。」 這是一種撩撥虛榮心的御人之術,而偏偏不少知識分子的虛榮心往往又格外旺盛,於是也就特別容易陷入「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一旦對這種亢奮成癮,不論學識如何淵博、才智如何敏捷,也都可能會淪為「非常有用的白痴」。 一般來說,政論家的文字本來就具有時效性,絕大部分都會隨著時勢流轉而消逝,不留半點痕跡,只有少數對時代樣貌刻畫入微者,才會留在後世人的記憶裡。 不過我認為,李怡的一些寫作值得流傳後世,包括但不限於以上這段文字。 引用出處:https://matters.news/....../184742-%E5%A4%B1%E6%95%97...... MATTERS.NEWS 失敗者回憶錄71: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李怡 (@yeeleematter)
陳怡凱
2022-10-05
打壓異己的萬用名目
在我們這個社會,「網軍」這類稱呼,儼然已經變成一個打壓異己的萬用名目。只要扣上一頂「網軍」的帽子,彷彿就可以任意踐踏對方。要政府或政治人物去「約束」對方發言也好,發動群氓式的威脅騷擾也好,都行。 而且,指稱對方是網軍的說法,在大部分情況下證據都十分薄弱,不要說是「證明」了,就連「合理懷疑」都談不上。縱或偶爾有人提出貌似振振有詞的質疑,想出來的「質疑點」往往也相當荒誕,像是「一般人怎麼會知道十七公里海岸線」之類。 這種操作方式,就是要用來貶低對方的人格,建立己方高高在上的道德優越性:「他」是網軍,他說的話是接受指使的,跟「我」這種有獨立思考的人不一樣。 實際上,接受委託發布言論的人當然有,但真的沒有那麼多。在大部分情況下,別人就只是想法跟「我」不一樣而已,自主程度並沒有比「我」來得低,「我」也沒比對方更獨立。更何況,就算發言者真的是接受委託好了,只要言論不涉及造謠作假,難道就一定不正當嗎? 不見得吧。 說穿了,這種亂扣網軍帽子的作法,就是一種廉價的誅心之論。不用說理,不用舉證,直接從(自稱的)動機跟身分去推翻對方的發言,不用再管發言內容到底合不合理。甚至還可以進一步,用各種明明暗暗的手法,把對方弄到說不出話。 有趣的是,像這樣喜歡操弄網軍頭銜去打壓異己的人物,每逢有人對言論環境的烏煙瘴氣提出質疑時,又往往會搖身一變,出來cosplay言論自由的捍衛者。 何不乾脆直接說,只有被你們認為不是網軍的人,才有資格行使言論自由?「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是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講白了,喜歡操弄網軍頭銜之輩,就是這個意思。
陳怡凱
2022-09-30
「梅克爾的勝利」
以下報導出自2021年7月的德國明鏡周刊(Spiegel)。這篇報導,將時任總理梅克爾在美國壓力下保住北溪二號管線,稱為「梅克爾的勝利」(Merkels Triumph)。 文中表示民調有四分之三的(德國)國民支持這條管線,並指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反對已經成為國家主權問題(Eine Frage der nationalen Souveränität),不可以對川普「違反國際法的制裁」屈服云云。 文中還提到,新總統拜登已經無法阻止管線完工的既成事實,否則就要承受對歐盟最重要的夥伴發動經濟戰的代價(um den Preis eines Wirtschaftskriegs gegen den wichtigsten Partner in der EU)。通篇讀下來,頗有「三角形畫成功」的得意。 只可惜,這個「勝利」在一年多之後就什麼都不是了。 出處:https://www.spiegel.de/....../nord-stream-2-angela...... SPIEGEL.DE Einigung mit den USA über Nord Stream 2: Angela Merkels Triumph
陳怡凱
2022-09-30
什麼叫人格毀滅?這才叫人格毀滅
現在回顧起來,邱吉爾倘若生在臺灣,等到國家渡過危機之後,大概也會因為危機時刻的決策而被污衊得一塌糊塗,像是「戰機買貴」、「擋戰機採購」、「護航國產戰機」,諸如此類。 什麼叫人格毀滅?這才叫人格毀滅。如果容任危機時刻的指揮官被這樣羞辱、甚至控告,那以後還有誰敢出來擔當危局?要說有什麼選舉方式是跨越底線?這就是。 不過,一些自居清流的人物,卻往往對此視而不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39772580775340&id=107877510631518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危機時刻的決策 英國能夠撐過二戰前期的不利情勢,有很多重要原因,像是動員全民撤出被困敦克爾克的官兵、打殘投降德國的法國艦隊、以及在不列顛空戰時調度得當,這些都至關重要。另外,還有兩個措施值得一提。 第一,是爭取美援。1940年5月開始,英國就向當時尚未參戰的美國積極交涉,希望能夠取得美國軍艦,即使舊船也可以。若在平時,幾艘舊船對皇家海軍無足輕重,但在納粹兵臨海峽的時候,卻足以攸關生死。 有些人或許以為,取得外援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只要展露自己的慘狀,別人就會同情施捨。事實上,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主動幫誰,即使關係密切的英美兩國亦不例外。外援之所以會到來,是無數人奔走遊說、斡旋協商的結果(邱吉爾在回憶錄中用了一整個章節來談這段交涉)。到了同年9月,兩國終於達成協議,英國取得50艘美國中古驅逐艦,美國則在西印度群島等英國領地獲得99年的海空基地租借權。 這樣的協議,很容易給人「英國割地辱國」的聯想,但事情不能這麼看。英國當時就是需要武器來撐過這段艱困時期,若用平時的標準來衡量這五十艘中古軍艦的價值,就會失去重點。況且,假如連本土防衛都吃緊,又怎麼能再分散兵力到海外領地?反而不如先開放美軍進駐這些地方。這樣一來,即使本土不守,這些海外領地也不至於全部落入德國手裡。 更關鍵的是,此舉讓美國與英國的戰略綑綁更加緊密,把美國往對德開戰的方向更推了一步。表面上,英國只是換到五十艘中古驅逐艦,但實際上,卻是換到了好幾層的戰略布局,其價值無法以金錢衡量,更遠遠超越物資本身的價值。 至於第二個重要措施,則是大力推動國產武器,包括一度不被看好的蚊式戰機(Mosquito)。這款戰機原本因為木製機身結構而飽受質疑,隨後才因為戰時的迫切需求而迅速投入生產。最後,蚊式戰機所創造的戰果,十分輝煌,被稱為「木頭奇蹟」(wooden wonder)。 當然,蚊式戰機不是沒有缺點,任何設計都有缺點。木製結構有輕巧優勢,相對就有低強度以及易腐朽的問題(後來國府軍帶到臺灣的蚊式就深受濕熱天候摧殘)。但無論如何,英國當時就是需要一款實用、節省金屬資源、可以跟重型機種搭配的輕戰機。蚊式既然符合以上需求,那就是當時的好戰機。 然而,這種在危機時刻作出的決策,涉及的利益與風險往往並不顯而易見,也很難用有形的量化標準來說明。而且,這些因素高度依附於特定時空情境,只有通盤檢討前後的時空脈絡才能看出利弊得失。因此,如果有人對主事者提出質疑、甚至指控,主事者並不容易為自己辯護。反之,用去脈絡化的抽象方式提出大而化之的攻擊,卻要簡單很多。本質上,這就是易於質疑、難於辯護的事。 所以說,危機時刻的決策往往具有高度的爭議性。即使最後成效良好,決策者也很容易落入「將軍百戰身名裂」的下場;假如賭輸了,更不待言。邱吉爾的幸運之處在於:他生在英國。依照他在戰後的回憶,他在戰時的要求總是能夠獲得民意代表的普遍支持,即使有人真的挑戰他的決策,國會也會用壓倒性的表決多數把他們擋下去(When on occasions they challenged us, the Houses voted them down by overwhelming majorities, P357)。對此,邱吉爾深感自豪,認為這展現了英國議會民主經受試煉的能力。 當然,如果是民主制度的敵人,對於這個現象就很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他們大概會說,這證明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以及「西方多元社會的欺騙性」,諸如此類。 不過,如果一個社會連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事,都無法取得足夠強大的基本共識,我懷疑這樣的社會在危機時刻會有多大的生存機率。比如說,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裡,英國在二戰的狀況可能會是這樣的: 「歐陸戰敗都是軍方害的,軍方高層應該抓去槍斃。」 「美國送五十艘驅逐艦就能解決問題嗎?」 「美國要給我們軍艦,但開放西印度群島免談。」 「美國竟然把不要的軍艦送給我們!」 「政府核准使用木頭製造的戰機,不顧程序正義,不顧民眾疑慮,完全黑箱。」 「軍方採購木頭戰機一定是圖利飛機廠商。我在此告發軍方高層違反貪污治罪條例。」 「政府不應囿於意識型態拒絕採購德國戰機。」 (下圖為邱吉爾二戰回憶錄“The Second World War: Their Finest Hour”) --- 參考資料:Winston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ir Finest Hour”,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49.
陳怡凱
2022-09-25
那種發言,不是什麼「用詞不精確」
那種發言,不是什麼「用詞不精確」。 從一開始,那個路線的主要賣點,就是「偽菁英感」。開口閉口「學歷」、「第一名」、「知識分子」這類修辭,正是為了營造高高在上的形象,用來吸引嚮往菁英感的信眾。仿佛只要支持那個路線,就能夠搖身一變脫穎而出,驕其國人。 問題是:那種「菁英感」只是用修辭堆砌出來的表象,背後並沒有相應能力來支撐,不論事務能力或論述能力都極度貧乏。所以說,用這種方式打造出來的菁英感,註定會是極為廉價的假貨。 這種路線,自然容易吸引虛榮心重的信眾。他們基本上沒有中心思想,把搖擺誤解為中立,把空洞誤解為客觀。倘若一定要說這些人有什麼一貫性的話,那大概就是妄自尊大,以瞧不起人為樂。動輒使用「笑死」這種詞彙,就反映了這些信眾自我膨脹的心理。 所以說,那真的不是什麼「用詞不精確」,自然更不是失言口誤之類,而是照著他們吸引信眾的一貫手法,自然而然講下來而已。引發社會譁然之後,講這種話的人大概還會覺得十分委屈,情不自禁哽咽落淚,認為自己遭受迫害。 因為這種人根本不會覺得自己這樣講有什麼不對。
陳怡凱
2022-09-21
這樣的「道德」,還是道德嗎?
有無抄襲?是誰驗收?這些都尚待釐清,不予置評。 不過,我不明白去扯「驗收通過」有什麼意義?假如真有抄襲(假設語),那就是抄襲,不管有沒有驗收通過都一樣,不是嗎? 概言之,「驗收通過」頂多只意味著之前沒有東窗事發而已。至於驗收者有沒有責任?這個問題確實可以檢討,但不論檢討結果為何,都不會改變「抄襲確實存在」(若有)的事實,也不會改變「抄襲者應負責任」的後果。 真要說的話,某位前參選人的論文,當初又何嘗不是通過正式程序認定合格?為什麼在談到別人的時候,就把道德姿態擺得十足,而當檢討對象變成自己,就開始顧左右而言他?既然政治人物的誠信真的很重要,那就不會只有別人的誠信重要。 還是說,道德高地堆得高高的,目的只是為了要把別人從上面推下去?這樣的「道德」,還是道德嗎?
陳怡凱
2022-09-05
曹公行使他的言論自由而已
這不叫欺負。 侵害對方本來應有的權益,這才叫欺負。然而,某媒體本來就沒有權利要求曹公回答,曹公也沒有義務回答某媒體的提問,自然沒有「欺負」可言,更無所謂「心虛」。 所謂言論自由,包含「發表言論」的自由、「如何發表」的自由、以及「不發表言論」的自由。如果因為對某人或某組織深感不屑,覺得此輩不可與言,於是拒絕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這當然是在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內。 政府官員在公務記者會發佈訊息的時候,是在履行法定職務,不是以個人身分發表言論。所以,必須忍耐各式各樣的媒體、各式各樣的問題,一如近年許多場防疫記者會上發生的狀況。 不過,這不適用於曹公。曹公完全可以發表他對某媒體的批評,也可以拒絕某媒體的提問。說到底,曹公只是在行使他的言論自由而已,就是這麼簡單。 出處:https://gotv.ctitv.com.tw/2022/09/2248635.htm GOTV.CTITV.COM.TW 大董事長欺負小記者?《中天》發問「曹興誠惱羞」拒讓發言…網傻:心虛嗎
陳怡凱
2022-09-01
有理由對當事人的故事存疑
引用報導內容: 「洪孟楷表示,當事人曾說明是在8月初前往柬埔寨,後續遭受到暴力對待,遭以拳頭攻擊,造成內外傷,最後只能透過當地不願曝光的台商朋友協助,在深夜驅車將當事人救出,並連夜趕回金邊。」 「航空警察局指出,基於被害人家屬已向屏東縣警察局東港分局報案,為保護犯罪被害人安全,並了解被害人受騙經過、積極偵辦人口販運集團不法行為,因此由局長鄭明忠率同員警前往登機門等候帶案,進行初步人別及案情詢問,相關類似個案例如日前自泰國接返人口販運的8名被害人,都是依此程序辦理。」 依照這篇報導,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 有人聲稱當事人遭受「暴力對待」。 2. 當事人家屬向警方報案。 3. 有人聲稱當事人是被「救出」。 4. 當事人被「救出」後,拒絕接受警方詢問案情經過。 獲營救的被害人,拒絕接受警方詢問案情經過? 的確,當事人可以拒絕。這只是詢問而已,不是拘提,不是逮捕,也不是傳喚。 不過,既然如此,讀者也完全有理由對當事人的故事存疑,那些聲稱「救出」當事人的人也一樣。 報導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08180356.aspx CNA.COM.TW 藍委赴柬埔寨帶男子回台 航警詢當事人案情遭拒 | 社會 | 中央社 CNA 藍委赴柬埔寨帶男子回台 航警詢當事人案情遭拒 | 社會 | 中央社 CNA
陳怡凱
2022-08-18
盧沙野的真心話
真心話 以下這篇報導,提到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法國總部主席韓石(Pierre Haski)表示: 「(盧沙野)的法文很好,但我想他沒有掌握『再教育』這個詞對西方觀眾的衝擊:這非常凶惡,是毀滅性的陳述」 我想,所謂「沒有掌握」大概是誤會。盧大使並不是「沒有掌握」,恰恰因為他很清楚「再教育」的凶惡意涵,所以他才會這樣說。西方各國在過去數十年的所作所為,已經給這些極權主義國家留下一種欺善怕惡的印象,彷彿在西方面前表現得越凶狠,能夠要到的東西就越多。 這個印象倒也並不全錯。的確,漫長的後冷戰和平,已經在西方各國形成一種極為惡劣的影響,亦即犧牲基本原則與長期利益,來換取苟安式的短期利益。 就歷史角度來說,這應該稱之為文明的腐化,但局中人則稱之為「務實」。而且,還真的不能說這些抱薪救火的「務實人士」一定不會佔到上風。 既然如此,盧大使會坦然以凶狠姿態示人,就沒有什麼好讓人意外,也不必以「沒有掌握」來解釋他的言行。這不是失言,而是有意為之。 從他的立場來看,既然態度凶狠就頗有可能逼迫對方退讓,那又有什麼好不凶狠的理由?更何況,他在國外罵得越凶,在本國的形象就越是忠黨愛國,地位也就越穩固。受眾可不是只有國外的人而已,就算不考量外交,難道不考量內交嗎? 倒不是說盧大使的凶狠只是作態,毋寧是說,既然坦承比不坦承有利,那就沒有理由要選擇不坦承。以這些人的價值尺度而言,根本就不會覺得把大批大批的人推去「再教育」有什麼不對,就好像他們從來都不覺得需要為準噶爾人的遭遇道歉。 不用懷疑,這就是他們的真心話。 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08050016.aspx CNA.COM.TW 中國駐法大使「再教育台灣人」說惹議 國際輿論抨擊 | 政治 | 中央社 CNA 中國駐法大使「再教育台灣人」說惹議 國際輿論抨擊 | 政治 | 中央社 CNA
陳怡凱
2022-08-05
«
1
2
3
4
5
6
7
8
9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北京不把國民黨主席當回事
林保華
在變局中前行:民主台灣的國際責任與文明自信
羅浚晅
中國對台滲透統戰無孔不入 賴清德:盼朝野支持國安十法修法
陳政宇
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賴: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陳政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解答「台灣地位未定論」
李筱峰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