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忠相關文章

以矛盾多數強推國會擴權,是民粹凌駕憲政的危機

以矛盾多數強推國會擴權,是民粹凌駕憲政的危機

此次立法院的選舉,國民黨以52席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民進黨一席之差以51席落居第二,民眾黨則以8席取得了立院院長選舉以及日後法案表決影響過半的關鍵少數。新國會開議之後,民眾黨在第二輪以不投票的方式,消極的掩護了韓國瑜當選為立法院院長。爾後,國民黨與民眾黨並進一步提出若干國會改革的主張,整體方向是朝向國會擴權,並可能改變日後憲政運作的精神。這一波由國民黨與民眾黨強推的國會擴權,動輒以「人民意志」為理由,事實上相當諷刺。一方面忽略了民進黨不但也有民意基礎,更忽略了國民黨的第一大黨,其實是一個矛盾多數的結果,搬出「人民意志」來強推法案,更顯得廉價與民粹。 為何說是矛盾多數?仔細觀察立法院選舉,國民黨在區域立委獲得540萬票,不分區獲得476萬票,均低於民進黨區域的609萬票以及不分區的498萬票。因為選區劃分的關係,造成票票不等值的結果,更在轉化為席次之後,票數較低的國民黨反而成為第一大黨。誠然,這是現行選制下的結果,因此國民黨成為第一大黨的政治事實也無庸質疑和挑戰。但從選票基礎來看,國民黨在相對少數的民意基礎上,以代表人民意志這種民粹式的言論來強推各項法案,反而視民意多數而不見,恐怕將引發更多對立,並凸顯民主的矛盾。 回到國會擴權的修法內容來看,目前各項國會擴權的主張,也具有實質改變憲政秩序的爭議。制度的改革,應該要降低政治行動的不確定性,並實質解決憲政問題。但按目前擴權的修法方向來看,反而會造成更多不確定性,甚至製造憲政問題。以「國會調查權」、「藐視國會」、「總統國情報告」三項分別來看。 目前在野黨各項國會擴權的主張,具有實質改變憲政秩序的爭議。制度的改革,應該要降低政治行動的不確定性,並實質解決憲政問題。但按目前擴權的修法方向來看,反而會造成更多不確定性,甚至製造憲政問題。(資料照)   第一、國會調查權將影響五權憲法的平衡,尤其是讓監察權變得更複雜。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對於行政部門的調查、聽證、文件調閱等權力歸屬於國會,是憲法常態。但我國是五權分立的國家,調查權、文件調閱,皆屬於監察院的權力。除非直接廢除監察院,將監察權回歸立法院,否則讓立法院與監察院分別具有調查權,將影響五權憲法的憲政架構。不僅如此,此一國會擴權也可能埋下不確定性和衝突。例如,若立法院與監察院皆對單一案件進行調查,但調查結果出現矛盾,此時是以立法院為主?還是以監察院為主?此項擴權主張,除非直接廢除監察院,否則不宜在沒有共識下強推。 第二、藐視國會以刑法處理,是政治問題法律化,在現行的問政文化下,必然製造更多對立與政治紛爭。 按在野黨推出的版本,藐視國會主要以官員不實陳述或隱匿,以及反質詢構成藐視的行為要件。其中,所謂的反質詢沒有明確的標準化,官員若是針對立委問政資料提出質疑,很容易被扣上反質詢的帽子。日前就出現官員依據委員的提問,指出對委員引用的資料存疑,該委員就搬出「上對下」的姿態,反指官員為反質詢。依據我國立委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引用錯誤資料或誤導輿論,是否也是「不實陳述」?立委自己出現藐視國會的行為恐怕更成發生。未來動輒搬出「民意」來冠上「反質詢」的狀況,加上以刑法公訴處理,不但是浪費司法資源,也會製造出更多無謂的爭議。 第三、在野黨主張總統應定期進行國情咨文報告,並採即問即答。這也是國會擴權,並且影響憲政秩序的主張。 按憲法本文,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定期前往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再按增修條文,立法院得依需要邀請總統到國會報告。如果要修改為要求總統定期報告,將使行政院在憲法位階上更為降格。不僅如此,總統若即問即答,未來國會必然上演立委的表演秀,影響總統國家元首的象徵,也可能將國會權力無限上綱。此外,結合前述所謂的「藐視國會」之主張,若即問即答,立委刻意指責或誘導總統「反質詢」,將使憲政爭議更加複雜化。 總之,當前的國會多數是一個「矛盾多數」。不只意味著民意呈現高度分歧,更凸顯制度影響下,多數變成少數、少數變成多數的窘境。如果只以形式上的席次表決,透過簡單多數來強推國會擴權法案,以取巧方式變更我國憲政架構,豈不是造成「多數服從少數、少數不尊重多數」的荒謬情況?憲政架構的更動,需要社會持續的討論,並凝聚更多的共識。以矛盾多數推動具修憲性質的國會擴權,不僅不是民意的彰顯,反而是一場民粹的危機。   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有忠 2024-03-18
我們不要沒有國際格局與展望、只有仇恨的總統

我們不要沒有國際格局與展望、只有仇恨的總統

二○二四年唯一的一場總統辯論會結束了。這場辯論會徹底展現了侯友宜與柯文哲兩位候選人的特質,那就是挑撥選民情緒、欠缺國際觀、並且散播仇恨值。做為在野的挑戰者,當可以提出對執政的批判和質疑,但在辯論會中,更應該展現身為總統的高度與格局,用正面的能量來贏得選民支持,而不是一味的用挑撥和仇恨來激起社會的對立。 在辯論會第一階段中,賴清德提到的是國防、國際、印太、永續等概念。在野的侯友宜用了超過一半的時間攻擊兩年前的防疫問題,而柯文哲則是打綠兼酸藍,然後呼籲新政治。在交叉提問的階段,賴清德的三個問題是兩岸與憲政、ECFA與能源、然後是土地問題;侯友宜的三個問題則是礦坑小屋、死刑、然後自我論述;柯文哲的三個問題是台獨與介選、誠信與落跑市長、台大校長和疫苗。這個比較很清楚的看見,賴清德以總統的高度和格局來提出政見,並希望與對手論述。但很可惜的,侯友宜和柯文哲卻只有捕風捉影的弊案、過去式的防疫、礦坑小屋的問題、還有沒有廢死卻一再提出的死刑問題。 這場選舉,媒體提問問了一連串的兩岸問題和國安問題。青年朋友關心的兩國(國防與國際)、兩業(就業與產業)、兩權(人權與平權),很可惜的,在侯友宜和柯文哲的辯論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比重。很明顯的,只是利用辯論會的機會,來進行仇恨式動員,然後不斷消費「中華民國」的概念。 台灣在國際和國安問題的十字路口上,我們要選的下一任總統,應該要具有國際與國安的高度和格局,正視產業和就業的挑戰,深化人權與平權的價值,而不是一個只會煽動仇恨、活在過去的歷史,用國家認同分化社會,甚至利用土地牟利的候選人。台灣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的同時,期許下一任總統也能有廣闊的胸襟,讓台灣更深化與國際的連結,來迎接中國和國際變局的挑戰!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有忠 2024-01-02
面對中共脅迫 只有團結以對而非一廂情願

面對中共脅迫 只有團結以對而非一廂情願

  大選將至,中共一如既往大規模並且從各方面來介入台灣的選舉,企圖影響大選結果,扶植親中候選人上台。過去幾年,受到疫情和國際政經局勢變化的影響,「世界上架台灣、對中國降低依賴」已經成為民主陣營的共識。從產業鏈的重組、自由與人權的價值、區域安全等議題,台灣的成就已經是世界注目的焦點。在此時刻,台灣即將在小英總統八年領航後,選出新的總統,中共也看準民主政治定期選舉,政治動員的時期,開始利用各種方式,威嚇利誘來破壞台灣社會的團結,打擊對民主的信心,甚至企圖影響選舉的結果。 日前中共先是宣布台灣構成貿易壁壘,隨後接著宣布將終止ECFA部分產品的關稅減讓,進行經濟脅迫。刻意在選前宣布這些措施,其實都不令人意外。我們也預料這些措施之後,在選前甚至到選後新政府上台,中共還會有各式各樣的介選行為,包括其他的經濟脅迫、外交施壓、政治統戰、軍事壓力、社會滲透等方方面面、鉅細靡遺的影響台灣。對於中共而言,若能影響選舉結果,扶植親中政權上台是紅利,即使無法影響舉結果,也能透過這些手段分化台灣,打擊台灣社會對民主和政府的信賴。 選舉時期是民主國家社會高度政治動員,彼此激情助選、表達理念的時刻。不同陣營之間,對於經濟、教育、青年政策、財稅…都可以有多元意見的辯論。但台灣面對中共一心只有統一、消滅我國主權的野心和企圖,仍有部分陣營一廂情願的認為可以透過虛幻的九二共識來向北京乞求溝通與讓利。如果中共可以片面決定讓利或收回,可以依其意志選擇對話的對象,當然也可以隨時毀諾,這些例子比比皆是。二○二四年大選是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台灣只有團結一心,繼續深化與國際鏈結,讓台灣成為世界民主同盟的共同資產,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對北京心存幻想,才是捍衛國家主權,堅守自由民主的唯一道路。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有忠 2023-12-26
藍白破局,更凸顯兩黨對憲政改革的矛盾

藍白破局,更凸顯兩黨對憲政改革的矛盾

  藍白陣營在日前歷經了「君悅之亂」後宣告破局。破局的結果固然不令人意外,但破局之後,回頭檢視過去兩黨提出的憲政主張,更是令人感受到兩黨對憲政運作視如兒戲的以及不負責任的態度。尤其是如果兩黨真的組成所謂的聯合內閣,對於我國的憲政體制運作,將帶往何種混亂的境界,著實難以想像,更令人不寒而慄。 藍白陣營在日前歷經了「君悅之亂」後宣告破局。(資料照)   過去好一段時間,在野陣營一方面操作藍白合的議題,二方面拋出若干關於憲政體制改革的問題,主要的內容包括主張中央政府體制往內閣制調整,並且聲稱將組聯合內閣,同時又主張總統應前往立院進行國情報告。在後續協商時,兩黨接著指出國防、外交、兩岸由總統決定,民眾黨負責監督制衡、國民黨負責建設發展等內容。後續,柯文哲主席在受訪時發下豪語指出,若與國民黨組成聯合內閣,「法務部、NCC、金管會、財政部、主計處我都要」。這些主張和言論,都看出兩黨對於憲政體制的基本認知,以及憲政框架下的監督制衡,無論是學理或是實務都不及格。 先從憲政體制的框架和基本認知來看,藍白宣稱要把台灣帶往內閣制這樣的主張,本身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也是一個現階段不可能的任務。內閣制之下,有許多核心元素和當前台灣的政治文化存在矛盾。首先,內閣制之下,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因此往往是間接選舉產生,例如德國;甚至是世襲的君主立憲,例如日本、英國。光是這一點,台灣無論是制度或是文化,都難以將總統的產生方式改為間接選舉,並且拔除其憲政上的實質權力。在1996年之後,民選總統具有台灣民主化的重要的意涵,由總統領導國政,也成為台灣的憲政慣例。總統直選不是不能廢除,但現在顯然欠缺共識,也欠缺條件。從這一點來看,退一萬步講,只要總統產生方式維持直選,台灣的憲政體制就不可能成為內閣制。 其次,內閣制強調行政和立法的融合,甚至由國會議員出任閣員。就台灣的民意來說,整體而言,立法委員在社會的形象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由立委兼任閣員的主張,可能也不容易獲得民意的支持。再從制度面來看,總統產生方式與職權、內閣與國會融合,都需要修憲。以當前台灣修憲的門檻來看,這些提案連立法院四分之三的提案門檻都很難達到,更不用說要經過將近950萬選民的同意。以去年公民權下修18歲的例子來看,在立法院幾乎全票通過的情況下,公投也只能拿下500多萬票,顯見當前任何要透過修憲來進行的改革,要通過公投都是極為困難的事。因此,藍白兩黨對於把台灣帶往內閣制的主張,不符合台灣的國情文化、不切實際、也不負責任,只是配合對執政黨的仇恨值操弄輿論的選戰策略。 再就聯合內閣、監督制衡的邏輯來看,藍白的主張在學理上不及格,在實務上則是禁不起檢驗。藍白在協商合作的過程中,雙方齟齬不斷,最後一刻在君悅飯店荒腔走板的演出,更是證明藍白之間的合作,只是出於奪取權力的慾望,沒有共同執政的願景與理念基礎。如果雙方有共同願景,籌組聯合內閣的基礎,應該是強調未來的信任與合作,而不是反過來在聯合內閣裡面強調相互監督。藍白對於聯合內閣的主張,非但提不出具體的政策和執政綱領,反而說要相互監督。還沒贏得選舉來協調政策,就開始搶著分配職位。柯文哲主席面對媒體時,他對聯合內閣的想像,就是搶佔部分內閣席次。柯主席說,和國民黨共組聯合內閣,「法務部、NCC、金管會、財政部、主計處等部會,我全都要」,並聲稱據此來監督國民黨。柯主席一面要和國民黨組成聯合內閣,另一面又主張要拿下部分內閣職位來監督同盟政黨,如此自我矛盾也充滿權力膨脹的話,可以說是憲政常識不足,基本邏輯也不通。 有基本政治學素養的人都知道,民主憲政中所強調的監督制衡,是來自行政與立法之間,也來自選後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在歐洲大多數內閣制的國家,組成聯合內閣,強調的是共同的政見與合作,理念相近、彼此信任更是共同執政的基礎。藍白之間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共同的主張只有散播對執政黨的仇恨值,也就是「下架民進黨」,其他都是空話,稱不上願景,更沒有政綱。就以兩岸關係為例,國民黨擁抱九二共識,柯文哲選擇閃躲此一議題,就可以看出兩黨並沒有共同的兩岸政策。在談判合作的過程中,藍白更是對民調、場地、出席人員…等細節錙銖必較,立場一變再變。這種只有共同敵人,沒有共同理念的聯合內閣,如果真的取得領導國家的權力,國家的重大政策豈不就朝令夕改,彼此互推責任,就像君悅飯店那一晚的分手劇場? 最後,就我國現行的憲政體制來看,總統直選的部分短期內已經不太可能再做修改。如何在憲政框架下讓府、院、會、黨符合憲政精神的運作,不是不能改革,聯合內閣也並非不能嘗試。但提出任何改變現狀的主張,都需要兼顧國情、憲政慣例、學理基礎來通盤檢討,並取得共識。藍白陣營過去提出憲政改革的多項主張,是為了畫一個靶,包裝兩黨合作的假象,並藉此攻擊執政黨。如今藍白合已然破局,回頭檢視這些憲改的主張,只是證明了藍白兩黨對憲政體制的改革議題,進行一種選舉動員的操弄而已。憲政秩序是國之根本,身為負責的在野黨,或是有意角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都應該謹慎面對。
沈有忠 2023-11-25
南投補選—告別地方封建,兩黨總統佈局起步走!

南投補選—告別地方封建,兩黨總統佈局起步走!

  南投第二選區的立委補選,已於四日結束,最終民進黨提名的蔡培慧以1925票險勝國民黨回鍋參選的林明溱,深藍選區變綠地。儘管只是一席立委的補選,但過程中兩黨高度動員,甚至被視為總統提名的代理人戰爭,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最終綠營在深藍選區翻盤勝出,必然牽動兩黨總統大選的聲勢,總的來說,賴清德在綠營中的地位和聲勢更加穩固,國民黨自鐵票區敗選,自然沒有人加分,負責操盤的朱立倫則是重創,爭取代表國民黨角逐2024大位,已經是漸行漸遠。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培慧臉書粉專 2024總統大選起手式 此次補選,因第二選區連任兩屆的立委許淑華當選為南投縣長,立委職缺因任期超過一年,依規定舉行補選。從立法院的席次比例來說,因為只有一席,並不會對立法院整體實力的消長產生太大的實質影響,但因為民進黨與國民黨在2022年地方選舉過後,就著手佈局2024年的總統大選,因此這一席的立委補選,對兩黨總統大選的佈局,具有起手式象徵意義,也因此成為關注的焦點。補選的結果,民進黨在縣長選舉失利的蔡培慧以45218票(49.2%得票率),險勝國民黨由縣長卸任轉戰立委的林明溱,得票數為43293票(47.1%得票率),雙方差距僅約2%(1925票)。而整體的投票率為46.35%,對於一場補選來說已經相當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個選區前次補選是2015年的37.07%)。 藍營在南投搞封建家族政治 先就此次補選對南投的影響來看,有幾個值得觀察的議題。首先,第二選區被視為深藍選區,是現任縣長許淑華留下來的職缺。事實上,該選區在許淑華之前的第七屆(2008)與第八屆(2012)立委就是後來2015年當選縣長的林明溱。也就是說,林明溱交棒給許淑華,兩任縣長後,兩人角色互換,又變成許淑華還給林明溱。這樣的佈局把南投第二選區壟斷給許、林兩人,縣長與立委輪流當,場景彷彿是花蓮的翻版。 國民黨在該選區的經營模式充滿了封建的色彩,沒有世代交替、沒有培養新秀,以至於正當性遭到質疑。不僅如此,林明溱八年縣長的任期,對南投建設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此次補選,林明溱最初又有意讓兒子林儒彬接棒,家族經營壟斷南投的意圖非常明顯。林明溱的私心、國民黨無意栽培新秀,也成為難以動員中間選民、年輕選民,甚至難以說服國民黨地方基層的窘境。儘管該選區是藍營的鐵票選區,選前縣長許淑華還請假三天全力輔選,最終動員還是出現疲乏,深藍選區遭到翻盤,對林明溱、對許淑華、對朱立倫、對國民黨都給了一記當頭棒喝。 若非林明溱形象糟,民進黨能否獲勝尚有疑慮 另一方面對民進黨而言,從第七屆立委選舉開始,第二選區分別有湯火聖、賴燕雪、蔡煌瑯紛紛投入選舉,本屆則是甫從縣長選舉敗陣下來的蔡培慧出馬,而最終以極小差距險勝。儘管藍天變綠地,但如果不是前縣長林明溱企圖家族壟斷政治地盤,難以說服藍營基層與中間選民,民進黨是否真的是在選票結構上翻轉此一選區,其實仍存在很大的挑戰。 換句話說,民進黨在這次補選的險勝,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國民黨與林明溱因為「吃相難看」而敗選。就選區特性來說,從2008立委選舉改制之後,在相對多數決的選舉制度下,南投第二選區,甚至整個南投縣,都已經成為民進黨的艱困選區。民進黨能否利用此次國民黨提名失敗、自亂陣腳而搶下灘頭堡,然後順利建立基層的支持,有待蔡培慧就職後的努力,更有待民進黨在南投自此投入更多的心力來經營。 藍綠總動員,但未必是藍的全面潰敗 回到大的格局來看,這場補選從一開始就被視為兩黨2024年總統大選的起手式。在補選的過程中,兩黨的「大咖」密集投入輔選,提高選戰格局,使得選舉結果自然牽動了兩黨2024總統選舉的聲勢。對民進黨來說,2022年地方選舉敗選後,總統蔡英文辭去黨主席,由副總統賴清德接棒,而這場補選是賴清德正式擔任黨主席後操盤的第一場地方選舉,自然對「賴主席」是否有能力帶領民進黨止跌回升的指標意義。就選舉結果來看,蔡培慧順利翻盤勝出,在氣勢上確實讓民進黨、讓賴清德有了谷底反彈的契機,但極低的投票率、極小的差距,並沒有重創國民黨。這樣的結果對民進黨來說當然是氣勢上的順利止跌,但不能視為國民黨全黨潰敗的跡象。 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相較於民進黨已經定尊於一,且亟欲尋找反轉氣勢的契機,這場補選一開始對國民黨、對林明溱本來可以說是「以逸待勞」,而有意問鼎2024總統大位的要角,在2022地方選後也都開始各自在檯面下鴨子划水,這場補選也牽動國民黨的「大咖」們後續爭取代表國民黨角逐總統大位的佈局。 朱立倫受到重創 在選舉過程中,朱立倫因為是黨主席,和選舉結果必然有直接的連動。而侯友宜、郭台銘其實沒有積極輔選,選前之夜侯友宜甚至沒有現身。對選舉結果而言,林明溱的敗選給了剛贏得縣長的許淑華和國民黨一大警訊,更是重創黨主席朱立倫,對於侯友宜、郭台銘來說也像是澆了一盆冷水。國民黨自2022基層選舉後一路在幾個補選中持續勝選,但這次在自家選區踢到鐵板,也證明了民意的擺盪仍舊很快,即使是深藍選區,也可以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出現翻盤。未來總統大選,兩黨短兵相接,加上民眾黨勢必加入選戰,選舉的變數將更難以預測。 南投的立委補選結束了,繼台中第二選區之後,又終結了一個地方上家族封建的選舉模式。此外,兩黨總統大選的佈局也接著進入新的階段。賴清德順利帶領民進黨止住跌勢,可以說是打響了第一槍。國民黨在敗選之後,可能對於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增添一些變數,朱立倫雖然瀕臨出局,但畢竟是黨主席,握有影響提名的大權。看似與選舉切割的侯友宜、郭台銘,要如何爭取最終的提名,會不會受到這場補選而產生微妙的變化,還值得觀察。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理事長。
沈有忠 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