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澤相關文章

「自救建國」是台灣必要行進的途徑

「自救建國」是台灣必要行進的途徑

  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1964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彭明敏教授椴木浮雕影像。圖/作者製作提供   引言:政府反對台灣「正名制憲」,是在否決台灣「建國入聯」 「正名制憲」台派民眾朗朗上口,已成為政壇口熟能詳的政治「文化心靈」傳承,可適當認定是一個「忞因 meme」(「忞因」是筆者二、三十年前的創譯,相對於生物「傳宗接代」的「基因 gene」)。 1971 年台灣島上的「中華民國」政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  。之後,台灣民間發起的「正名制憲」活動,已經長達五十年,可惜至今未有「建國」跡象。觸及嚴肅「建國」大業的「正名」議題,反而背道而馳。例如,2017 年 8 月在台北舉行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進行中,為次年「東奧正名」暖身的台、美「世大運從台北出發促進會」製備的台灣旗,被禁止進場抗議台灣隊的名稱「中華台北」。2018 年 11 月「東京奧運台灣正名」的全民公投(13 號公投案),在國際上有極高曝光度,蔡英文的民進黨政府卻公然動用黨紀抵制。又如,二年後,2020 年,台灣六個直轄市(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把被人誤稱的「台灣隸屬中國」,改為「台灣隸屬中華台北」。國名「中華台北」不三不四,蔡英文卻以總統身分,在雙十慶典上,公然讚許此舉為面對兩岸關係,我們不會冒進,也會堅守原則,是「兩岸和平相處之道」。 「制憲」運動,據說已有多位專家起草,但還不見民間共識的版本。五十七年前 1964 年 9 月 20 日,彭明敏教授和他的二位學生謝聰敏魏廷朝在他們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提出重新制憲。二十五年後 1989 年 4 月 7 日,有鄭南榕刊登台灣新憲法草案,遭國民黨以判亂罪起訴。他因堅持百分之百言論自由,拒絕逮捕,於雜誌社自囚 71 天後自焚殉道。再過三十二年後,2021 年,據美國《台灣公義報》5月2日報導 ,「台灣制憲基金會」辜寬敏董事長不滿蔡英文對制憲沒動作,辭資政,聲明「意見不同只好退了」。 台灣在「領土變更和修憲不准公投」的氛圍中,民間「正名制憲」屢受政府阻擋,上述實情歷歷在目;「正名制憲」與「建國」的關聯,成了「老生常談」,公投建國的前途,仍然還渺茫不堪設想。 談論「正名制憲」的疑惑 一直以來,每當我自問「正名制憲」是否足以建國,腦中瞬即就會顧慮到,我這樣的顧慮,是不是在懷疑「正名制憲」活動的正當性?茲事體大,若有人認為這是在藐視「正名制憲」的話,其實只是因為我這個顧慮者有理沒說清,意見表達不夠透徹而已。有目共睹,就大家共同所見的台灣現況,「正名制憲」理所當然,沒有理由藐視,更無理由反對。令人疑惑而應該聚焦商榷的問題,應該是:單靠「正名制憲」是否足以「建國入聯」?我持否定意見,理由是,我堅信「正名制憲」和「建國入聯」不在同一軌道上。「正名制憲」貴在內攻,「建國入聯」重在外應,二者策略必須分別探討,才不致「公婆弄破鐤」,徒傷和氣。 台灣「國家」地位紊亂不清 1996年台灣民選總統後二十五年來,治理「民主台灣」的「總統」似乎都知道,在他們最多二任八年內,即使正名制憲,也未能建國入聯。因此各屆總統傾向各自為政,欠缺連貫建國計畫。 國、民兩黨 兩黨的總統都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做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ROC)。可是這個國名,早已經於五十年前 1971 年被聯合國大會第 2758 號決議文中的一句話「中國席次的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非法佔據聯合國席次的蔣集團及其所屬組織」清楚否定,使中華民國入聯回生乏術。 李登輝 國民黨故李登輝總統,是 1996 年台灣首位民選總統。他於二十六年前的 1995 年 6 月訪問美國,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的講座中,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為題發表演說。他在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路上扮演重要角色。不過,中國的古書早就有「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的說法。他十二年總統任內的「國統綱領、終極統一」說詞,雖說只是說給「老人家」(指宋美齡)聽的,卻反而「得天所從」,取代了「民之所欲」的「正名制憲、建國入聯」。結果他也就只能完成了 6 度不能公投的「修憲」而已,遑論「正名制憲、建國入聯」。 接著民進黨的陳水扁和蔡英文二位總統,殊途同歸。 陳水扁 農家子弟陳總統「一貫主張正名制憲」。他老老實實於 2005 年 3 月 1 日,在與歐洲議會議員進行視訊會議時表示:「我必須要坦誠,我不能夠騙自己,我也不能夠騙別人。 我做不到,我就是做不到。 在我的任期之內,要把我叫的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我做不到。 我也相信,李登輝前總統在他的 12 年總統任期內,他也沒有做到;縱使今天總統給他做,他也做不到。」 蔡英文 腰纏萬貫的「黨國之女」蔡總統,競選口號「保持現狀」,保持的是中華民國憲法體制,甚至拐彎抹角得過且過,以「中華台北」為台灣國名,竟也安然若是。保持總統高位之用心,令人傻眼。2019 年 9 月 28 日《自由時報》有「六都隸屬正名」的如下報導 :「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聯盟』(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and Energy)網站,將台灣六都竄改標示為中國城市,我中央與地方聯合抗議,嚴正要求正名。『市長聯盟』目前已將我方城市隸屬,由『中國』改為『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參加師鐸獎頒獎典禮前,受訪表示,這件事可印證國人同胞對外,真的要朝野團結一致,同時立場要堅定有力,就可以看出台灣不可輕侮。」六都隸屬「中華台北」本就荒誕無稽,主張國名叫做「中華民國」的執政黨,無恥甘心出賣「中華民國」,情何以堪。行政院長大言「朝野團結一致,同時立場堅定有力,台灣就不可輕侮。」而後,總統接著又於是年雙十國慶,讚揚六都和國際組織的關係,採用「中華台北」為國名,是「兩岸『和平相處』之道」。「兩岸『和平相處』」令我想起我和內人共同翻譯的書《台灣:恫嚇下的民主進展》(前衛,2007),原文作者 Bruce Hershensohn 有一句洞察台灣處境的話。他說「有自由沒有和平,還有和平的希望;希冀和平而不顧自由,投降就好。」這句話,正可提醒蔡英文,與虎謀皮,和平不難,捷徑是「投降」。 她親自說過,對她來說,2025 年後的事,是下一代的事 。台灣建國當然更是她的後代子孫才該管的事。 2019年台灣加入聯合國大遊行於美東時間9月7日登場,除表達台灣加入聯合國訴求,也聲援香港。圖/2019UN宣達團提供   台灣為何還不能「正名制憲建國入聯」? 我認為台灣現時未能「加入聯合國成會員國」,主因是台灣還未「建國」。沒有國籍,依聯合國憲章,自然無權加入聯合國當會員國。台灣未能建國,不是因為辜寬敏在報導中 ,表示「台灣將來目標就是要制憲、加入聯合國,雖然前途困難,但相信台灣一定會變成聯合國會員國,並成為台灣共和國」。辜寬敏混淆「制憲就可加入聯合國,催生台灣共和國」的想法,本末倒置。他和一般民眾誤認為「蔡政府冷處理制憲」、「台灣沒有屬於台灣自己的憲法」是台灣未能「入聯」的原因。這種理解,太輕視問題。蔡英文連六都以「中華台北」當國名,不但可以安然若是,而且還自滿自足。所以,蔡政府冷處理制憲,在她的心目中當然是理所當然。辜寬敏有什麼更好的理由「不滿」? 台灣此時此地,沒有人能阻擋台灣「正名制憲」,只有人會阻礙「台灣建國」。對著政府反對,制憲的第一步「民間共識的版本」一直還沒有,所以民間「制憲」一直停留在「無望」的情緒。「無望」一旦成了共識,「抱怨」自然就合理化。其實,台灣人在台灣建國之前,憲法專家們有百分之百的自由,集思廣益,獨力制定並同意新憲法「備用」。建國一旦成功,隨時都可宣布新憲。 總而言之,認為台灣已經是一個國家的高官和隨從,才「無心」制憲,他們是扼殺「制憲」的主謀。 台灣如何成為一個國家? 我二年前 2019 在《綠色逗陣》發表「台灣如何成為一個國家?」, 簡要介紹美國紐約福丹大學 Fordham University 法律學院江永芳教授英文近著 The One-China Policy: State, Sovereignty, and Taiwan’s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by Frank Chiang, 2018, Elsevier Asian Studies Series《一個中國政策:國家,主權,和台灣的國際法定地位》。 江教授根據十七年的研究,學理與國際實例探討,結論是:目前「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因此,他的期許是,讀者須先從瞭解而相信目前「台灣還不是一個國家」,進而探討主題「台灣如何成為一個國家」,才有意義。簡要摘引如下: 江教授的理論基礎,建立在「政府」和「國家」的分別。他強調,孫中山於 1911 年推翻滿清政府,建立共和,建立的是一個新政府,名叫「中華民國政府」;他並沒建立一個名叫「中華民國」的新國家。「滿清政府」被「中華民國政府」取代,國家的名字仍然叫做「中國 China」— 秦始皇早於公元前 221 年就已建立了這個「中國」,以帝制(monarchy)繼續存在二千二百多年,直至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建立共和,中國的政府才終止帝制,肇始共和體制。 國共內戰蔣介石戰敗,他的中華民國政府於 1949 年流亡到台灣,是「政府」的流亡,不是「國家」的流亡。1949 年至今,在中國取代蔣介石三民主義「中華民國政府」的是,毛澤東新創立的共產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流亡台灣後,至今未曾宣告成立新國家。至於台灣如何成為一個國家?國際法上,一個據有領土、人民和外交能力的政治實體,必須以宣告的方式建國。 這個結論是基於兩個理由。一是國際慣例:自從第十九和二十世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經過宣告而建立的; 二是國際法法理:公司依登記而成立和存在。可是,一個政治實體要變成(成立)國家,不能用登記方式成立,必須向國際宣告而成立國家。 江教授主張「台灣必須由政治領導人或人民代表宣告建國」。他不同意先「制憲正名」而後建國,因為主張制憲來建國,建國會遙遙無期。所有的國家是建國以後才制憲。例如美國十三殖民地 1776 年宣告獨立而建國,到 1789 年,也就是 13 年後才有憲法。日本更久,網路上記載,傳說日本於公元前 660 年 2 月 11 日建國,幾經改制,至明治維新後,1889 年才宣佈正式制憲。前後相隔 1,229 年。而「正名」的暗函是,台灣已經是一個國家,只要改名就可以。但是,台灣還不是一個國家,未宣告,只改名,對於建國來說,是空洞而無意義的;制憲正名成功,並不是建國成功。 筆者認為,從民間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台灣要建國,首要條件是民間應有建立「一個新國家」的覺悟與共識。   論壇討論:零散感想 最近筆者有機會在 BATA 論壇上,就「正名制憲」問題班門弄斧,提供拙見。摘要如下: 一、我不曾聽說過有人「反對正名制憲」,也不曾聽說過有人「認為講正名制憲會分散獨立建國的力量」。這是無風起浪的說詞。我的想法是,「正名制憲」必當以建國為目標,因為建國是入聯的手段。據此,「正名制憲」是建國的手段,當然就不會「分散獨立建國的力量」。只有認定台灣現在是一個國家的人,才會避談建國。在我看來,「分散獨立建國運動的力量」早在蔡英文出道之初,其姚姓幕僚提出「台獨建國已沒市場」,繼而在競選公開運動避談「黨外(台獨)運動」,拒穿綠衣,「獨立建國運動的力量」早就已被動搖、繼而分散。一向「正名制憲」的喊話,若有欠缺,充其量只是可能誤信單只「正名制憲」即可「建國」;「正名制憲」並未直接削弱「獨立建國運動的力量」。 二、有關民族獨立,設想一個例子:台灣民族主義故史明老前輩,2019 年往生之前大力擁護蔡英文政府,是否曾經寄望蔡政府「有心勇敢挑戰殖民體制,成功推動『正名制憲』,完成民族獨立建國」?我認為史明先生定有其建國高見,但是我完全看不出蔡英文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能發生任何作用。她只在利用史明的台獨形象往自己臉上貼金而已。 三、1989年 8 月 23 日,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自由人鏈」(chain of freedom) 與十五年後 2004 年 2 月 28 日台灣「手牽手護台灣」,表面上看來,三國「人鏈」導致獨立建國入聯,似可當台灣「手牽手」亦可導致建國的他山之石。但是深究二者的政治歷史背景,「自由人鏈」自始是「『恢復』獨立建國」運動,繼而人民繼續朝著建國的方向邁進,終於脫離蘇聯,達成「建國入聯」。反觀「手牽手護台灣」,台灣是以「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做中華民國」的姿態,「手牽手」是在紀念二二八事件和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部署針對台灣的飛彈設施。在同年總統大選(3 月 20 日)三個禮拜以前舉行,民眾對「手牽手」留下了的記憶是「總統選舉活動」,民進黨贏選連任的目標,也達成。波羅的海三國種瓜得瓜,中華民國台灣種豆得豆。 2004.2.28的228手護臺灣人鏈,拍攝於臺中縣烏日鄉。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四、 現在由蔡英文領導,使得「中華台北」變成民進黨六都引以為傲的國名,加上最近還讀到《自由時報》報導,總統在「全國黨部主委會議,各縣市黨部主委幾乎全部出席,據了解,蔡英文在會中喊話『家裡不是沒有大人,我就是大人』,並表示不會讓民進黨回到 2018 年之前的狀況。. . . . 可以看到各縣市黨部主委對於民進黨的凝聚力,以及對於主席處理事情表達高度認同 . . . 」這個報導在在顯示最近辜寬敏因蔡英文無心制憲而「只好退了」資政的合理性。而且,蔡英文過去強調「威權時代大家應該選擇服從!」也在繼續發燒。 五、我去年參加(初名)「正名制憲國際座談會」,一開始就討論座談會名稱應加入「建國」二字,每次會後,二週必寫一篇「會後談」在《民報》發表,強調「國際座談會」名稱必要彰顯「建國」是目標。假如「建國」不是目標,蔡政府已有「國策顧問」獻策,哪需煩勞市井小民越俎代庖?我們不要繼續把「死馬(政府)」當「活馬(國家)」 醫。我們儘管以「建國」為目標,努力「正名」「制憲」備用。認清「建國」是「入聯」的手段。「入聯」有聯合國的憲章條文規定:無權入聯的政治實體(如台灣),不管改什麼名字,和/或擁有接地氣的憲法,對聯合國來說,都還是無權入聯的政治實體。聯合國不在發行建國證書。是先要有建國證書,才可入聯。總之,「建國入聯」受制於憲章條件,無法一廂情願平步青雲。 六、鼓吹「革命」,不可因顧慮民眾疏遠而避免用「革命」號召民眾;主張「建國」,不可因顧慮民眾疏遠而避免用「建國」號召民眾。這種顧慮是作繭自縛的聯想。深究到底,這種自我設限,隱含的不僅是替別人顧慮,自己其實也有同樣顧慮。就像有人勸人不要談政治一樣,自己本身就是在談政治。 實際行動:成立「520 台灣民間音樂節」以助建國教育宣導  我對實際行動,感佩環島徒步宣導團,也期待「手牽手建立台灣國」可以年年同日同時分別在各大城市局部舉行,蔚成風氣。 我的另一構想,早在五年多前寫在一篇〈發抒台灣民歌民情,志在建國〉的文章裡, 。其中有一段話:建議「從此開始,成立『台灣民間音樂節』,每年於總統就職 520 當日,在各大城市合唱台灣民歌,讓豪情歌聲響徹雲霄,多方回音震醒沉睡政要。」「母親的名叫台灣」是文中這一個構想的主題歌。其他我還乘興列出〈你敢有聽著咱唱歌〉,〈二二八手牽手 —伊是咱的寶貝〉,和〈島嶼天光〉。 台灣解嚴及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後,方言歌謠蓬勃發展,台灣民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二千萬粒的蕃薯子,未凍叫出母親的名 . . . .」這首本土化的代表歌曲〈母親的名叫台灣〉(1994) 是對台灣民心被殖民「惦惦不(m) 出聲」的自省。在「台灣民間音樂節」日,用這首歌當主題曲,演唱場面可大可小,大到如日本萬人大合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  (〈第九與日本人〉是各國舉國上下團體大合唱的模範),小到如香港快閃(Flash Mob)演奏同一貝多芬世界名曲 。 人不在多,有心則靈。 結語 關乎「建國」的正名制憲,政府反對,人民碰壁,先例已足。什麼應該正名,實例與道理,大家都已很清楚。我們必須認清「政府反對台灣『正名制憲』,是在否決台灣『建國入聯』」。 備用!備用!我不相信有人反對「正名制憲」,只差在不能轉個念頭:政府無理拒絕「正名」,民間「正名」就可存下「備用」。「制憲」也是一樣:政府不制憲,但是沒有人能夠制止台派有識之士寫成接地氣的《台灣憲法》「備用」。台派制憲專家,互相間不能同意一部新憲法「備用」,反而老是想和明知不願「正名制憲」的政府打交道,豈非懵懵懂懂緣木求魚。 這時已是討論「建國入聯」如何合乎「聯合國入會條件」的時候了。老是寄望無心的政府,把死馬(政府)當活馬(國家)醫,處處碰壁,是下下策。自己活起來,走上正確未雨綢繆的途徑,才是上策。台灣法界人士人才濟濟,到時台灣合乎條件「建國入聯」之時,「台灣憲法」該已水到渠成。 台灣的人才、能力齊全,願景已經走入建國近期。成立「520 台灣民間音樂節」定有進一步解殖台灣民心效果。建國大業,有望大家認清前程,用解放的心情,眾志成城,不愁眉,不苦臉,不怨天,不尤人,快快樂樂一起完成。事成與否,是處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多一事長一智」一紙之隔,能否轉換念頭,由消極「校正歸零」,轉趨積極「超前部署」。但願台灣美麗島上東西南北音樂長才,能同心協力,共同實現「520 台灣民間音樂節」,使 5 月 20 日這一天,成為台灣歷史洪流中永垂不朽的節日。  
王泰澤 2021-06-05
民進黨也在「國家統一前」?

民進黨也在「國家統一前」?

貴報四月十八日《星期專訪》林飛帆指出,民進黨版本的兩岸監督條例草案有缺失。訪談中,缺失第四點指出,民進黨版第一條第二項規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及相關法規」,出現了「台灣地區」、「大陸地區」,還把整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錯誤國家定位,繼續沿用至監督條例。此條例規定「國家統一前『台灣地區:指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大陸地區: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本條例所稱協議,係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 四月十九日Taipei Times社論“Is the DPP becoming like the KMT?”(筆者譯:民進黨已經開始沿用國民黨的路線了嗎?),也提起民進黨新版「『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用字,乃從原版『台灣與中國』更改而來。」 民進黨版本背後所指涉的「國家統一前」五個字,道盡民進黨的治國願景?令人疑慮。 對「兩岸、兩區、國家統一前」,筆者有如下感想:兩岸不是兩國,兩國不是兩地區,台灣和中國是「國與國的關係」,不是「岸與岸」或「區與區」的關係。不堅持「國與國」平等對待,監督條例毫無意義。可是,民進黨靠虛幻的憲法體制「保持現狀」,處處畫梅止渴,說台灣和中國是「兩岸關係」「兩區關係」,顯然誤入「課綱微調」歧途。 民進黨「課綱微調」忽略的台灣歷史是,一九五○、六○、七○年代,雷震先生的《自由中國》雜誌,彭明敏教授的《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發表「人權宣言」強調促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已經把虛幻的國民黨政府「反攻大陸」的愚民國政,摧毀殆盡。他們先後鼓吹「制定憲法,保障人權,一中一台,成立效能政府,實行民主政治,重新加入聯合國…」。這是當時甘願身陷牢獄的大無畏追求。如今六十年後,蔡準總統領導的民進黨,難道能不顧及歷史偉業和民意流向,反而繼續倒行逆施? (作者為旅美退休教授,現職辛辛那提大學OLLI台灣歷史課程主講人)
王泰澤 2016-04-25
開羅會議美、英、中「三巨頭」合照背板的荒謬

開羅會議美、英、中「三巨頭」合照背板的荒謬

一九四三年十一、十二月間,美國提議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談,第一部份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的會程,主要目的是與同盟國商討二次大戰在太平洋戰區的抗日戰略,以及戰後的國際情勢安排。其中論及「日本歸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四年後侵佔的土地」。(第二部份十二月三日至七日召開) 開羅會議前的時代背景是,清末甲午年「日淸(甲午)戰爭」發生於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黃海等地,戰區不涉及台灣,日本未曾侵佔台灣。清兵戰敗,一八九五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中,清廷永遠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白紙黑字,有憑有據;自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三年開羅會議,長達半世紀,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清朝、民國從未有任何異議。所以,台灣確然不是開羅會議所論及的日本「歸還一九一四年後侵佔的土地」。就是二次大戰日本戰敗被迫放棄台灣,一九五二年日本與二戰諸多戰勝國簽訂生效的《舊金山和平條約》,也並未把台灣歸還給蔣政權(詳見當時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此和平條約的態度)。 1943年11月25日開羅會議。前起: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蔣宋美齡。後排:中國的商震與林蔚;美國的約瑟夫·史迪威、Brehon Burke Somervell、亨利·阿諾德;與英國的John Greer Dill、路易斯·蒙巴頓、阿德里安·卡爾東·德維亞爾。(維基共享) 蔣政權被中共逐出中國大陸,尾隨美國,得了報酬,無理佔據台灣,至今對台灣忘恩負義,用句平常話,就是得了便宜又賣乖。 美國本來長年資助日本,默認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滿洲國,遲至一九四一年珍珠港受日本突襲後,美國才加入二戰同盟國,向日本宣戰。小羅斯福總統時與蘇聯史大林和英聯邦丘吉爾合稱同盟國「三巨頭」。蔣政權自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七七事變時,即與日本開戰,但美國的錢到底不能亂花,蔣政權遲至一九四一年才和美國同時加入二戰同盟,與三國合稱四強。 那麼,一九四三年的開羅會議,相片中爲何不見史大林?一般認爲史大林拒絕參加,也不派代表的主要原因是,蘇聯忙於抵禦德國納粹,國事如麻;鄙視蔣介石早先背叛蘇聯對孫中山革命的大力資助(孫中山的寡婦宋慶齡也因而叛離控制蔣委員長的宋家姐妹宋靄齡和宋美齡,投靠毛澤東);史大林瞧不起蔣介石,不與其平起平坐。丘吉爾一向也瞧不起蔣介石,譏笑美國白宮是蔣宋家人的提款機(兌現美國大量貸款,假抗日之名行剿共之實),他參加第一部份開羅會議的原因,可以理解是,英國抵抗納粹需要美國幫助,是政治考量。 蔣政權們公然在今年十月「光復」七十週年的紀念活動中,精心特製開羅會議照片背板,繼續誤騙台民。圖為馬英九出席慶祝台灣光復七十週年紀念大會。(記者簡榮豐攝) 《開羅宣言》本來是列強商討戰爭事務,會後向外發表會談經過與計劃的新聞稿,絲毫不具條約效力。然而國民黨1945年參與接收台灣後,就長期以 1943 年《開羅宣言》,瞞騙台灣人,強調國民黨佔據台灣有理。國民黨從未提起上述 1951 年簽訂、1952 年生效的舊金山和約。此約簽訂時,國共閙雙胞,日本放棄台灣而未指定放棄的對象,美國坐收漁利。蔣政權們七十年來吃定了台灣民衆的腦洗狀態,七十年後才還有恃無恐,公然在今年十月「光復」七十週年的紀念活動中,精心特製「美英中三強」 開羅會議照片背板,繼續誤騙台民。生活在蔣政權長年愚民政策下,台灣民衆的腦子裏不免還存有國民黨虛構的「民族救星蔣公英明領袖」的先入之見,不容易看出背板的「頑弄與荒謬」,否則今日台灣,那裏還需要反課綱微調,拚著性命強烈反制。 中共拍攝的開羅會議電影海報。(圖:網路) 十一月七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讓我記起與此文相關,中共拍攝的開羅會議電影海報。今年八月十八日《紐約時報》一則報導〈開羅宣言,毛澤東搶了蔣介石的風頭?〉,海報上突顯開羅宣言當時不在場的史大林、毛澤東等等演員,把蔣介石和小羅斯福的角色各放一邊,刻意邊緣化蔣介石和宋美齡,。 如今國共兩造,七十年來首次和談有成,可喜可賀。台灣寶島已經情至義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馬習會後,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同胞,已不用再把自己推上台灣海峽的風濤浪尖上,也已不再受辱於左手毒藥右手解葯的國共調侃,已可安然還鄉。 台灣同胞呢?台灣民衆在此國共滿天昧地,用欺騙的手段暗地裏密談的威脅下,抵禦外侮之計,可以效法獨立前輩、先賢,例如切記一九六四年彭明敏教授的「台灣自救」和過後五十年太陽花學運的「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沿著這一條路,自力更生,再接再厲。 (作者爲美國退休教授,專事寫作雕塑)
王泰澤 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