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峰相關文章

 6月10日台灣的恩人群像錄 分享會

6月10日台灣的恩人群像錄 分享會

台灣的恩人群像錄 分享會 終於要到台中舉行了 這場活動由中社主辦 有興趣的朋友別錯過了 時間是2018年6月10日[星期日] 14:30~16:00 地點在台中公園更樓前/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65號 只有小學時去過台中公園 對我來說也是一趟懷舊之旅 也看看從沒留意過的更樓 聽說是台灣唯一一座的更樓古蹟 那麼 我們 6月10日 見囉
廖志峰 2018-06-06
台灣棒球的鄉愁

台灣棒球的鄉愁

台灣棒球的鄉愁 一直沒有寫下參加《臺灣棒球一百年》新書發表會的感想,趁今日稍空,來補記一下。 對五年級的人來說,看棒球比賽真是一種集體體驗和記憶,我從少棒比賽一直看到青棒,我記得的名字有許金木,葉志仙,李文瑞,楊清瓏和莊勝雄等人…。不過,上了國中以後,我就很少看了,到了職棒,我幾乎沒去追蹤,偶爾看看報導,讓血沸騰一下。不過,和棒球有關的電影,倒是看了不少,像《百萬金臂》,《夢幻成真》,《天生好手》,《往日柔情》,《心靈投手》,《魔球》等等,我最喜的是《夢幻成真》和《魔球》,前者藉棒球一圓父子天倫,後者讓人一窺美國職棒世界的算計,當然,國片的《KANO》,讓我大開眼界,激動不已,隨著電影回到台灣的歷史情境和時空中。 人生中有個階段,我和父親的對話就是當日的美國職棒比賽,每一場王建民出場的比賽,父親都會爬起來看,我隔天下班回家後,他會告訴我王建民當天的比賽表現,但我們的對話僅只於此,我無法和他聊我的工作。我過去從沒認真想過,到底看棒球比賽,或棒球本身,在台灣,在我們個人的生命史中,到底是甚麼樣的意義?何以和籃球不同?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到新版的《臺灣棒球一百年》後,才豁然開朗,原來是這樣,果然是這樣。 棒球運動的一百年發展背後,牽動這麼多的歷史因素,彷彿打開一扇跨越時空的球場大門,門後就是台灣近代史上的棒球運動球員,在球場上奔馳,投捕,接球,飛撲,擊打,盜壘,像球一樣快速移動著,是五線譜上的音符,也是詩。不是熱愛棒球的人,寫不出這樣的一本書,充滿了鍥而不捨的熱血追尋。這本書可以當成史,當成資料,而其實還延伸出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屬於台灣的文本其實是很豐富的,發表會中,聽著作者謝仕淵老師和魏德聖導演的對談,講到對棒球的愛和執著之處,讓我十分動情,一顆球的滾動,牽繫多少的人心和希望。 下午翻著書時,提到日治時期的圓山球場時,我愣了一下,我知道這裡啊!小時候經過時,還以為這球場是美軍顧問團駐紮時所修建的,原來更早,在我出生之前。這本書帶我回到過去。謝謝謝仕淵老師寫了這本書,圓滿了少年台灣的鄉愁,謝謝玉山社。
廖志峰 2017-12-10
《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

《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

2013年,養病中的金恆煒總編輯去了美國芝加哥大學,探望求學中的兒子,和幾位老友,一有空就溜到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翻看獨家資料,從而秘密寫作了《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這本三十萬字的皇皇鉅著。回到歷史科班的名筆,寫出了一本金石之作,重新耙梳了兩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胡適與殷海光,在面對獨裁者的道德抉擇。 作為白話文運動的倡議者,中央研究院在台復院的首任院長,胡適的歷史貢獻,難以抹滅:不過,在「自由中國」一案,與「吳國楨案」的舉措態度上,始終留有模糊地帶,到底原因是甚麼?轉折之處何在?對一個聲望崇隆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胡適來說,他真實的想法又是甚麼?這本三十萬鉅著讀起來,卻不枯燥,漸次剝除表層,有如敦煌石窟的壁畫,一層層剝落,一層層彰顯,更重要的,還重現當年捲在此公案中的人,他們的證詞。上世紀五0年代的台灣,曾經有機會往另一個方向,一個正常國家的路向前進,可惜錯過了……。 我一九九0年三月到允晨擔任編輯時,初識同樓辦公的當代雜誌金恆煒總編輯,一晃近三十年。我的憂國之思從不像他那樣深重,宜乎如今往酒肆間取暖,抒寫年歲流光,所幸藉由出版平台,我多少也能貢獻台灣社會一點甚麼,這本《面對獨裁》提醒我們的不只是歷史教訓,重現前賢音聲,也提醒知識分子,不忘初心,為自己定位。檢視我們的永遠是歷史,只是我們自己看不到。 由於編輯作業遲延,直到今天才上市,還請包涵。
廖志峰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