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書劍相關文章

《書劍集》金管會瓦解主計總處的統計騙局?

《書劍集》金管會瓦解主計總處的統計騙局?

 本欄上週質疑金管會和主計總處的金融就業統計差距太大,金管會以新聞稿強調,「本會統計資料,較為精確」;對於超過廿五%的誤差,職司全國統計業務的主計總處則未吭一聲,棄學者專家及決策者等資料使用者於不顧。只是從包括金管會在內的資料分析,卻仍然必須推斷「主計總處不一定是對的,但金管會應該是錯的」。統計難以完全精確,但誤差必須在一定範圍內。根據主計總處勞動力統計,金融保險就業人數,在一○三年底為四十一萬九千人,低於一○二年十二月底的四十二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近四%,金管會則宣稱金融保險就業增加,且總數近五十七萬人,主計總處的估計相較少了約十五萬人,少算廿六%以上。如果金管會資料「較為精確」,如此誤差,不僅是全國最高統計機關的大問題,也牽累以主計總處資料為基礎做成之所有研究分析報告。令人不解的是,主計總處沒有說明,金管會卻以新聞稿澄清。金管會新聞稿仍然強調金融就業人數大幅增加,「一○三年十一月底金融業整體就業人數為五十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其中「銀行業約十五萬六千九百二十一人、保險業三十三萬九千六百七十八人、證券期貨業七萬二百五十七人,分別較一○二年十二月底增加一千六百九十人、二萬五千九百三十六人及六十五人」。不過查詢金管會網站之「金融市場統計資訊」,卻能發現一○二年保險從業人員為三十三萬六千多人,若此一資訊與金管會的新聞稿均為真,則一○三年從事保險業人員僅增加約三千人,不及金管會聲稱人數增加的十分之一,和過去幾年相比,增幅並不突出。而這如果是對的資料,金融保險就業總數依然約五十七萬人,主計總處的統計,還是錯得離譜;「還好」,這不是唯一可疑處。更大的問題,出於重複計算。當壽險公會及產險公會統計壽險和產險業務員登錄人數時,會合理地各自計算,但在大多數產險業務員同時擁有人身保險業務員證照,且透過兩家不同公司分別登錄產險及壽險業務員的現實下,在計算保險就業人口時,若未減除同一人兩種身分的重複部分,虛增就業人口或許高達十萬。重複計算的可能,還發生在銀行、證券業兼售保險商品的員工上。金管會必須統計有多少銀行員透過關係企業保險公司登錄業務員,更應注意壽險公會會員之中華郵政公司,其擔任簡易人壽保險業務人員,是否也在金融就業人數上計算了兩次?何況一○三年七月三十日金管會還發布命令,自去年九月一日起,放寬符合已登錄之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者,可以直接向產險公會辦理傷害及健康保險之業務員登錄,進一步提高同一人兩就業人口的可能性。銀行局和保險局均在金管會轄下,主管機關應知道重複計算情形。金管會想要以金融保險就業人數增加為政績,就應統一從業人員的統計基礎;在開放政府下,不要吝於公布獨門的計算方法及歷年的比較。就主計總處而言,金融保險是監管相對嚴格行業,就業人數的查核比對,有較可靠資料供依循,若連金融保險業的誤差也能超過廿五%,主計總處的就業失業統計,甚至其他統計,將減損可信度、喪失參考價值。金管會為營造政績,資料灌水可得一時的爽快;但在某種意涵上,主計總處的統計是決策之母,沒有正確資料,不僅使分析研究成為垃圾,也將誤導決策,這才是國家更大的損失與不幸。
歐陽書劍 2015-02-02
 《書劍集》協尋金管會創造的就業人口

《書劍集》協尋金管會創造的就業人口

政策是否成功,要由成果驗證。行政院上週發佈「示範區一○三年第一階段推動執行成果豐碩,一○四年將落實執行」新聞稿,試圖營造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績及可能帶來的經濟榮景,但事實卻殘酷而不留情面,官方大力宣傳的金融業就業人數,竟是不增反減。國發會在行政院報告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推動計畫執行成果」,以金管會的業績為亮點,根據行政院新聞稿,在五大示範活動中,金融服務表現亮眼,「由於金融業務大幅成長,一○三年金融業增聘人數高達二.七萬人。」,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開春記者會還加碼放送,聲稱今年金融業將新增就業四萬人以上,估計銀行業將增聘近一萬人、保險業增聘三萬餘人。不過根據主計總處勞動力統計,我國失業率雖緩慢下降,而平均就業人數也從一○二年的一○九六萬餘人,上升至一○三年約一一○八萬人,但從事包括銀行、證券等在內的金融及保險業平均人數,卻不增反減,從一○二年的四十二萬二千人,下降為一○三年的四十一萬六千人,即使是以最近一個月的數據比較,一○三年十二月底金融及保險業平均就業人數四十一萬九千人,也低於一○二年十二月底的四十二萬人。依主計總處資料,我國一○三年任何一個月的金融及保險業就業人數,均較前一年同期低,而且這不是普遍現象,在各行業分類別中,年平均就業人數和金融業一樣減少的,只有礦業及土石採取、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等少數幾個行業;相較於國外發展,金融海嘯源起的美國,及鄰近的香港及新加坡等,金融業就業人數則均維持穩定正成長。針對同一行業,金管會公布的數據和主計總處的統計,雖以各自的方法推估,卻分別顯示出往上及往下、榮枯兩極的矛盾現象。主計總處的就業統計有一定的方法,但金管會是金融業主管機關,所以我國金融業創造的就業,到底是真相,還是假象,特別引人好奇。香港及新加坡在金融部門的就業人數,均占總就業人數五%以上,但他們是金融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以我國一○三年平均就業人數約一千一百萬人來看,金融及保險就業人數在四十萬出頭,並非不合理,若主計總處是對的,則金管會資料有稍高可能,也就是金管會的統計,應有異於一般就業統計之處。主計總處另有和勞動力統計範圍、條件不同的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只涵蓋受僱員工人數,其中金融及保險業在一○三年底約三十七萬人,一○三年平均受僱人數則僅較一○二年增加二千餘人,在所有服務業中,成長比例也接近最低。不管是全體就業人數或是受僱員工人數的成長,金融業表現都幾乎敬陪末座,因此金管會聲稱的金融業新增就業,並未顯現金融業在就業市場之原貌。另外,金融業是最無力彰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業別,不應替示範區妝點門面,因為金融業務開放,只要法規鬆綁,根本不用納入示範區,也無法侷限於示範區內,既然只能「全區開放」,也就無法「示範」,至於如何開放,是另一個議題。金融業先被兩岸服貿協議綁架,又在「示範區」內攪和,難怪曾銘宗要常常解盤叫多股市。至於說好的新增就業呢?或許金管會、國發會應該先和勞動部及主計總處套好招。不要口水戰,就用數據說明。備受金融業歡迎的金管會主委,以及經濟專家國發會主委,應該能輕易地就把主計總處的統計結果看明白、說清楚吧。
歐陽書劍 2015-01-27
瑞士央行的信任危機

瑞士央行的信任危機

 一向穩健的瑞士央行突然放棄堅守的匯率政策,放手讓瑞士法郎一日之內波動卅%,震撼全球金融市場。過去阿根廷、希臘等國倒債風波,已經印證政府信用不一定可靠,如今瑞士央行的政策,則說明了信譽卓著的央行,也不一定會堅守承諾。瑞士人口不過八百餘萬,經濟規模在全球排名約為廿名,但瑞士法郎是編製美元指數的六個成分貨幣之一,且瑞士金融體系健全,在全球佔有獨特地位,因此在二○一一年歐債危機高峰期,吸引歐元區資金大量流入,推升瑞士法郎幣值,從二○一○年一歐元兌一.五瑞士法郎左右,升值至二○一一年中兩者匯率約等於一。面對貨幣加速升值,可能衝擊出口等因素,瑞士央行於二○一一年九月宣布維持相對歐元的匯率在一.二以上,即每一歐元至少可兌換一.二瑞士法郎;二○一四年底,並重申對意圖炒匯的外來資金,將不計代價的買入,以穩定金融及經濟;但上週四瑞士央行突然宣布放棄此政策,使瑞士法郎相對歐元一度升值卅%,震撼全球金融市場,部分金融機構因此傳出巨額虧損,甚至倒閉。瑞士經濟相對歐元區尚稱穩健,且通貨緊縮壓力仍在,瑞士央行此時宣布放棄釘住歐元政策,引起諸多揣測。一般認為是因本週歐洲央行新一波量化寬鬆(QE)政策可能上路,不可避免將再帶動資金流入潮,因此,瑞士央行放手匯率由市場決定,同時也再下調政策利率二碼,使一定金額以上的活期存款利率降至負○.七五%,希望減緩資金流入。瑞士央行的官方理由則是該政策過去已使經濟保有一定的穩定,但如今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分歧日大,歐元對美元已大幅貶值,以致釘住歐元的瑞士法郎也對美元呈現弱勢,此一政策未來無法長期合理維持。瑞士央行的理由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在經濟低迷不振下,歐元可能維持更長時間的弱勢,資金將繼續流入,和歐元維持一定的匯率,將壓低瑞士法郎相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價值,並長期扭曲其價值結構。然而,這樣的現象,似乎應早在瑞士央行的預期之中,且目前仍有通縮壓力,沒有即刻移除釘住歐元匯率政策的急迫性,即使因應歐洲央行的QE,則政策反應顯然太慢太大,即使想要改變政策,也可以先調整匯率底限,測試市場狀況;若是擔心干預匯市釋出太多貨幣,而急著反向操作,攪亂金融市場,只能說是以今日之非矯正昨日之非。瑞士央行上週初步結算二○一四年可獲利三八○億瑞郎,但高興不過幾天,根據瑞士央行資料,去年第三季外匯分布中,歐元資產約佔四十五%,美元資產近卅%,若以二○一四年底持有相當於五千億瑞郎的外匯準備計算,保守估計上週四的升值,可能使其帳面損失在五百億瑞郎以上;而瑞士倚重的商品出口和觀光,也將因瑞士法郎升值而受到衝擊。過去面對升值壓力時,不少國家採取緩慢升值方式,承受投機資金流入的負面效應,緩和快速升值壓迫經濟的陣痛;瑞士央行長痛不如短痛的意外政策是否奏效,還待觀察,只是先保證再毀諾的斷裂式決策模式,除了在轉瞬間重分配了金融資產的價值,也重挫了央行的信用。過去三年,瑞士央行的政策使瑞士經濟在穩定中維持一定的成長,買到了結構調整的時間,這一次是否正確,應該不用二年,就可以有初步的結果。只是對企業和個人而言,則再一次顯示了官方也可能是風險的製造者。
歐陽書劍 201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