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豐恩相關文章

藏在美國國家檔案中的臺灣歷史

藏在美國國家檔案中的臺灣歷史

    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 1973年1月5日星期五,下午四點,時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的嚴家淦人到了白宮,與美國總統尼克森會面。那是場短暫的聚會,不過十五分鐘。嚴家淦與尼克森兩人互相寒暄,尼克森一開始便向嚴家淦問候蔣介石的身體狀況,當時蔣已經八十六歲,擔任總統一直進入連續第二十三個年頭。嚴家淦回答,蔣的病情已然好轉,只是醫生交代不能長途旅行,所以多由他和行政院長蔣經國代為出面。 除了這段對話外,嚴家淦也向尼克森強調,將會盡可能地與美國合作,同時提到,「臺灣附近可能有石油,我們正在跟美國石油公司合作探鑽。」   圖1 1973年1月中華民國副總統嚴家淦與美國總統尼克森會面的對話紀錄。   這一段對話被記錄了下來,成為美國國家檔案的一部份,而今保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以下簡稱NARA)中。〔1〕 在NARA龐大的收藏當中,像這樣對話不計其數。如果孤立地、缺乏脈絡地閱讀,像這樣的檔案似乎難以看出太大的意義,它們不過是美國國家機器運轉時,又一個瑣碎而日常的時刻。對於利用檔案研究的人,這種情形應該是司空見慣了。 比如1974年10月15日,福特總統在白宮接見當時擔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的老布希,當時老布希即將前往中國,啟程前雙方有個十分鐘的會面,沒有任何關於政策實質的對話,僅是互相玩笑與寒暄。即便如此,檔案還是忠實地將兩人的對話逐字地記錄了下來。(見圖二)    圖2 1974年美國總統福特與當時擔任駐北京聯絡處主任的老布希的對話紀錄。   上個月(11月)的5到6日間,我到了紐約參加一場由零時政府(g0v)所舉辦的黑客松(Hackthon)。黑客松的概念,原本是從電腦領域發展出來,通常由一群程式設計師聚在一起,宛如馬拉松一般,在短時間內集中精神地完成一個計畫或專案。隨著類似的活動逐漸普遍,黑客松似乎也不再只限於黑客參加,而吸納了不同領域的人。這一場由g0v舉辦的黑客松也是如此,因此有了像我這樣並無技術背景的人參加。 我注意到這次黑客松,先是因為主辦人員中有過去認識的朋友。後來,臺大歷史系學妹簡韻真又特別提醒我這次活動的一個專案--「遺落在世界的國家寶藏」,發起人最初所提出的構想: 「在Washington DC的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目前解密開放了約六千萬筆珍貴的臺灣史料等待翻撿探索,從美方觀點詳實記錄了臺灣日治時代、二戰、國民黨接收、二二八等等歷史文件。唯這筆資料並沒有做數位化,所以志工們只能人工一頁一頁翻拍。希望此次黑客松能開發出平台幫忙系統化整個翻拍流程,甚至將任務遊戲化,讓所有有興趣的臺灣人都能出一份力,建立一個數位開放的臺灣史資料庫。」 他們說,整個計畫已經有技術人員,但缺乏歷史研究背景的人參與。我過去雖然未曾利用過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但一半基於好奇,一半也覺得這計畫或許有些意義,因此在黑客松的兩天內,加入了這個專案的團隊。但一個歷史系的學生能為黑客松貢獻什麼呢?當其他人都在埋頭寫程式時,我們也不能閒著。其實,美國國家檔案館長期以來已經累積大量的數位化資料,並開放在網站上供人自由瀏覽。透過這些已經數位化的資料,哪怕只是龐大資料中的一隅,也能對美國國家檔案館中關於臺灣的訊息有些初步的想像, 比如以下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於1949年3月針對臺灣情勢發表的一份報告。   圖3 1949年3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於針對臺灣情勢發表的報告封面。   在這份檔案中,CIA做出了四點結論:一、如果共產黨控制臺灣,將對美國的戰略十分不利;二、從法律角度而言,臺灣不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三、臺灣人想要獨立,但是實力不足。而隨著國民黨的政府與軍隊到臺灣的人數增加,會讓臺灣人對於國民黨政府產生更多反抗,甚至因此倒向共產政府;四、美國如果不行動,臺灣遲早會落入共產黨手中。   圖四 1949年3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針對臺灣情勢發表在報告中做出四點總結。   在這份檔案中也提到,美國無法倚賴國民黨逃到臺灣的殘餘政府(rump government)。國民黨軍隊不但戰力不足,忠誠度與士氣都有問題。除此之外,當時臺灣人對於流亡政權也有諸多不滿,所以更容易受到共產黨影響。 因此美國面對的難題是,要支援國民黨政府,則會引起臺灣人的不滿;要協助臺灣人,則意味著要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拿走權力。 既然臺灣是美國圍堵共產主義在東亞擴張的一環,這份報告建議:美國要注意臺灣人心的穩定,滿足他們對於自主的渴望。   圖5 1949年3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報告中指出,美國政府面臨支援國民政府或協助台灣人的兩難。   同年10月,CIA針對中國情勢又提出了另一份分析:   圖6 1949年10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針對中國情勢的分析報告封面。   這份報告預估,國民黨政權在臺灣頂多再撐三年。如果美國軍力不支持,臺灣很可能在1950年就落入共產黨的手中。   圖7 1949年10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預估,美軍若不投入,國民黨政權在臺灣頂多再撐三年。   但為什麼國民黨軍隊這麼弱?這份報告指出了幾個原因,包括軍隊內部的權力鬥爭、軍隊訓練不足、蔣介石介入戰略的運用、蔣介石拒絕提供足夠的資源給其他將領、資源不足,和高層貪汙腐敗。所以,就算不管臺灣人對於國民黨政府的厭惡,國民黨也很難支持下去。   圖8 1949年10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報告中分析國民黨軍隊的弊病。   圖9 1949年10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報告中指出,縱使不論臺灣人對於國民黨政府的厭惡,國民黨也很難支持下去。   除了1949年這個關鍵年代前後的檔案外,NARA也有不少關於戰後檔案的資料。比如以下這份檔案,記錄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美國派出的代表團,由副總統Rockefeller領軍。成員包括當時的參議員Barry Goldwater(後來曾經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大敗。)   圖10 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美國派出的代表團名單。   不過,如果翻到幾天前的檔案,其實美國本來只打算派出美國農業部部長前往臺灣。從以下檔案中可以看到,後來之所以層級拉高,是來自國會的壓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個別的檔案放回其脈絡當中,就有可能從中看到美國內部的角力如何影響對外關係與對臺政策。   圖11 美國國會議員針對代表團人選向總統遞交陳情。   NARA當中甚至還留有孫中山的親筆信。原來1904年,孫中山企圖入境美國,但身份受到美國海關質疑,因此宣稱自己出生在夏威夷,進而取得美國公民身份,結果在美國檔案中留下一連串的文件,包括美國政府各方調查的紀錄。   圖12 孫中山遞交給美國政府的信函,第一段便提到自己出生在夏威夷的檀香山。   圖13 美國移民機構針對孫中山公民身分的調查信件。   圖14 針對孫中山公民身份調查的對話紀錄。   圖15 舊金山政府核發的文章,其中註明孫中山是夏威夷人。   以上是我們在兩天黑客松,從NARA數位化檔案中看到一部份與臺灣相關的資料。這並非具有系統性地且完整的調查,也並非深入而嚴謹的研究,他們比較像是幾碟小菜,讓並未接觸過這方面資料的讀者,稍微想像一下檔案的模樣。 根據NARA的說明,他們所持有的書面檔案(textual records)超過了一百億頁,外加一千多萬張的地圖,兩千五百萬張的照片,和兩千四百萬張的空拍圖。其中有多少與臺灣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資訊,確實還值得深入挖掘。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上本次黑客松的網頁參考,並歡迎提供想法、資訊,甚至一同「跳坑」——加入這個計畫。 除了這些資料外,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討論的過程。由於黑客松的參與成員來自四面八方,背景也各不相同,以這個專案為例,成員除了我之外,有電腦工程師、設計師、法律專家、社運工作者等等。團隊之中,對於計畫的目標、方法,自然有著不同的想法,也激發許多討論。鬆散的組織,或許不是做事情最有效率的辦法,但卻保持了開放性和可能性,這或許也是零時政府的原則與特色。 對於一個學歷史的人而言,能夠不同領域的人對話,往往是理解外人對於歷史作為一門學科的想像和認識。在此我想提供兩個例子。 第一,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團隊成員對於這個計畫的期待,比如,有人會說,這個專案如果成功推動,將可以改寫臺灣歷史。 對於這樣的說法,我是有所保留的。我想到的是二十世紀初,一段關於清代檔案研究的逸話。據說有次,傅斯年與當時同在中央研究院工作的李濟談話,傅斯年話中表達對於清代檔案研究的失望,因為似乎找不到什麼重大的發現。李濟聽了,反問他:「難道你希望在檔案中找出滿人沒有入關的證據嗎?」 太陽底下少有新鮮事,如果過度期待檔案提供什麼爆炸性的資訊,恐怕往往是會失望的。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以清代檔案為例,過去數十年來的研究,確實補充了許許多多的新資訊,也一再提供我們對於清代歷史的新視野。從這個角度看,新檔案的挖掘,還是充滿價值的。 第二,我也不免好奇,其他團隊成員既非學歷史出身,何以會對挖掘史料充滿如此熱情?當然,對於臺灣歷史的好奇與喜愛是多數人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語帶怨嘆地說:「因為你們學歷史的手中有資料都不給別人看啊!我們就要是要讓所有人來看、來用。」 當然不都是如此的,我不免要稍作辯護。 不過,身處在零時政府這樣一個長期推動開放資料的民間社群當中,我忍不住要想,是不是在許多外人眼中,學歷史的還是太小氣了點?在一個高唱共享的時代,在一個許多政府的檔案都上網的時代,我們是否也將看到「開放」的理念,為學術研究帶來更多的動力與刺激?     註解: [1] 文中圖片均出自美國國家檔案館(https://www.archives.gov/research/catalog)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涂豐恩 / 藏在美國國家檔案中的臺灣歷史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 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6/12/藏在美國國家檔案中的臺灣歷史.html)
涂豐恩 2016-12-09
陳澄波與消失在臺灣歷史中的人們

陳澄波與消失在臺灣歷史中的人們

 1926年10月16日,由日本帝國美術院主辦的美術展覽會,在東京的上野公園內拉開序幕。這一年的會場中,出現了一幅名為「嘉義街外(嘉義の町はづれ)」的畫作。這幅畫的作者,是第一位以畫家身分,進入帝國美術展的台灣人。他的名字叫做「陳澄波」。從1919年開始,這個被稱為「帝展」的活動,一直日本最重要的官方展覽會。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的「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又稱「文展」)。帝展中的審查委員,都是日本國內極具權威的學者與批評家;能夠入選的作品,當然也都是藝壇中的一時之選。年輕藝術家若能登上帝展的舞台,等於魚躍龍門,在藝壇奠定了一席之地。這種位於帝國中心的展覽會,過去幾乎是由日本人所獨佔。一般的日本藝術家,要入選帝展都已經非常不容易,身為被殖民者的台灣人,想要跨越門檻,登堂入室,更是難上加難。但陳澄波卻出乎眾人意料,以他過人的才華,打進了日本帝國的藝術殿堂。陳澄波於帝展得獎的作品「嘉義街外」,原作已經佚失,僅存黑白照片。(圖片感謝陳澄波基金會提供)1895年出生在嘉義的陳澄波,入選帝展那一年已經31歲,算不上太年輕了。可是他的畫家生涯才剛剛開始。當時在台灣,美術教育的資源十分貧乏,陳澄波雖然早對繪畫有興趣,但始終沒有機會接受訓練。17歲那年,他考上台北國語學校公學師範科,北上讀書。幾年後畢業,又回到故鄉任教,就這樣在嘉義度過了7年歲月。在快要30歲的時候,陳澄波的人生終於出現了重要的轉變。他離開了台灣,遠赴日本的東京美術學校就讀。陳澄波在東京留學的日子非常簡單,一來他必須省吃儉用,二來他把大部分的心力都花在學習上,就算是假日也絕少娛樂。多數時間,他就是到郊外,或是在上野公園之內練習寫生。比起同班同學,30歲的陳澄波,年紀已經大上一截。而他台灣人的身分,更是要引人側目。當時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的台灣人,少之又少。日本人對於這個殖民地的想像、誤解,還有歧視,全都反映在陳澄波的身上。根據陳澄波好友回憶,當時有些日本同學喜歡詢問他們會不會用筷子、是否習慣吃米飯,彷彿台灣是一個風俗習慣與日本完全相異的地方。更有些人認為所有來自台灣的,全都屬於高砂族(原住民),無法想像台灣竟然還有不同族群的居民。對於這個來自南方,皮膚黝黑的台灣人,很少有同學放在眼中。可是1926年,當「帝展」的入選名單一公布,改變了這一切。那一年的參賽作品共計2,283件,最後只有154件得以展出,而陳澄波的畫作,赫然名列其中。進入帝展的陳澄波,開始獲到眾人的另眼相看,就連稱呼都隨之改變。從那一刻起,同學們不再叫他「陳君」,而改稱他為「先生」。當時的日本報紙,也刊出了陳澄波的訪談,新聞照片中,他笑的非常燦爛。如果說「帝展」是藝術界的甲子園,那麼陳澄波大概就是畫家版的嘉農棒球隊吧。陳澄波1926年的帝展,只是陳澄波嶄露頭角的開始。隔一年的帝展,陳澄波再次以「夏日街頭(街頭の夏気分)」入圍。接下來,在1929年和1934年,陳澄波的作品,也陸續受到帝展審查委員的青睞。在1933年,他的一幅畫作「清流」,還曾經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陳澄波的成功,鼓舞了許多當時台灣畫家。和他同時赴日習藝的台灣人,比如廖繼春,也陸陸續續有機會進入「帝展」的行列。1933年,陳澄波回到了台灣。在此之前,他還曾居旅居上海4年。過去陳澄波在日本受到的訓練,是以西洋畫為主,這回到中國去,他把握機會更近距離的研究中國繪畫的傳統。回台之後,為了推廣台灣的藝術教育,陳澄波和一群朋友共同創立了「台陽美術協會」,每年定期舉辦展覽。當時日本政府,已經按照「帝展」的模式,在殖民地分別舉辦「鮮展」(朝鮮美術展覽會)和「台展」(台灣美術展覽會)。儘管如此,「台陽美術協會」在眾人合作下,還是找到了發展的空間,成為規模最大的民間展覽,和官方「台展」分庭抗禮,並成為日本時代台灣民間最重要的美術組織。身為「台陽美術協會」一員的陳澄波,自然也在其中發揮了許多作用。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回歸「祖國」。陳澄波雖然不是積極的抗日份子,但對於這個改變仍是充滿期待。他想要延續一直以來的心願,把台灣建設成一個充滿藝術文化的寶島。只是,這位在日本時代意氣風發的台灣畫家,還來不及在祖國的懷抱中展開理想,就要消失在台灣人的記憶中。陳澄波的作品「夏日街頭」1947年2月28號,台北市專賣局的外頭,聚集了大批民眾。前一天,台北市的警員因為查緝私煙,引發警民之間衝突,最後竟導致民眾一死一傷。群情激憤的民眾,沿街敲鑼打鼓,大呼口號,想要向政府討回公道。遊行隊伍還沒抵達長官公署前,突然槍聲大作,隊伍中有人立刻中彈倒下。這下子,警民的衝突越演越烈,終於一發不可收拾,而且逐漸蔓延開來。各地方從1945年「光復」以來,對於官方長期累積的不滿,因為這個事件而爆發開來。當時廣播電台,紛紛呼籲:「中南部的同胞們,立刻響應台北市民,起來打倒貪官污吏!」3月2日,事件終於延燒到了陳澄波的故鄉──嘉義。當時,嘉義的年輕人很快地組織了起來,要求政治改革,甚至用廣播募集志願軍,並且包圍警局、官舍。包括嘉義市市長在內的許多官員、警員,還有其他外省籍人士,見到這個狀況,開始紛紛走避,最後躲到了有軍隊駐守的嘉義水上機場,軍民就在機場之外展開對峙。3月5號,幾架飛機經過機場上空,空投了武器和糧食。得到支援的官方軍隊,開始展開反攻。他們衝出了機場,和市民展開了巷戰。在這場惡戰之中,許多人因此而喪生。嘉義的廣播電台見狀,緊急向全島各地求援。許多人聽到了廣播,開始從台南、雲林、彰化、台中,湧向了嘉義,他們其中有許多是年輕力壯的學生。除此之外,還有幾十名來自山地的鄒族人,也加入民眾的行列。這群原住民青年,是收到嘉義市民的請求而下山幫忙。他們除了維持嘉義市區的秩序,也協助圍堵機場。在日本時代受過戰鬥訓練的他們,在軍民的對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逼的官方軍隊節節敗退,甚至必須在撤退之際,焚燒軍營的物資,以免落入對方手中。就這樣,雙方又一次僵持在水上機場外。嘉義人包圍了機場,切斷了水電。但同一時間,和談的行動也在展開。認為雙方衝突即將結束的鄒族部隊,因此先行撤退。到了3月11日,嘉義市民派了十二個人,作為談判代表,當時身為嘉義市參議員的陳澄波,也是其中之一。就在這群和平大使進入機場的同時,機場外的民眾也逐漸撤離。只是沒想到,這場和談的結果,竟然和預想的完全不同。陳澄波1946年的作品「慶祝日」,描繪嘉義「光復節」的景象(source: http://cabcy.ehosting.com.tw/web/ccp/Picview.asp?wdid=70)當陳澄波等人進入機場之後,迎接他們的並不是善意。相反地,他們一踏入軍方的領域,立刻遭到逮捕,雙手被用鐵絲網緊緊綑綁。原來,就在民眾撤離水上機場之際,在高雄的軍隊,已經漸漸掌控了當地情勢,開始北上支援。換句話說,政府軍隊已經擁有了絕對的優勢展開反攻。因此,在大軍集結之後,政府就對嘉義展開了鎮壓。很快地,嘉義市區進入了戒嚴的狀態。幾天之後,陳澄波等人由警察和士兵押解著遊街,先是經過嘉義噴水池,然後被載送到火車站前,最後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槍斃示眾。陳澄波的二女兒人在當場。她拉著一個士兵的褲腳,哭喊著說:「這是我父親,他是好人,你們要探聽清楚,探聽明白才能槍決。」但她被士兵一腳踢開。陳澄波筆下最美麗的嘉義街頭,就這樣變成了染血的刑場。二二八事件之後,陳澄波成了禁忌。在接下來的三十年內,台灣的報章雜誌上絕少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事蹟,還有他那揚名國際的畫作。陳澄波的好友,同是畫家的劉新祿,因為受到此事極大的衝擊,很長一段時間,再也無法提筆創作。一直到1979年,雄獅美術月刊社才第一次舉辦了以陳澄波作品為主題的畫展。即便如此,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報導或研究,對於他的死因,不是輕描淡寫,就是絕口不提。甚至有一篇介紹文字強調,他在1945年之後「全心全意加入歸回祖國後重建的行列……成為本省畫家第一位國民黨黨員,從此他忠黨愛國,一直到生命的終結而此心不移。」三十年說長不長,但是也剛好就是一個世代。曾經有一個世代的台灣,就這樣遺忘了一位最傑出的本土畫家。而陳澄波,不過是消失於那場災難之中,許許多多菁英中的一人。在同一場事件中遇難的,還有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同樣曾赴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且與眼科醫生宮原武熊(就是台中的那個「宮原眼科」)交好的臺灣金融業先驅陳炘;創辦了「自由報」的議員王添灯;「臺灣新生報」的總經理阮朝日;還有陳澄波的同鄉,畢業於日本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的「向生醫院」院長潘木枝……。太多了。終於,這一切過去了,終於我們活在了一個可以自由談論陳澄波,可以公開討論二二八的時代。終於有越來越多人知道嘉義曾經出現這樣一位傑出的藝術家,終於我們對於這些過往,不需要遮遮掩掩,不需要心懷恐懼。終於我們可以記得他們,記得陳澄波,還有那些平白消失在歷史的人們。他們不是學者或政客口中爭辯的幾個數字,而是一個又一個曾經活過的生命。這一切得來如此不易,所以當我們還得記得的時候,我們要一直記得。關於更多陳澄波的生平與作品,可見中央研究院製作之「從北緯23.5度出發」以及故宮博物院的「陳澄波特展」(展期:2014/12/05~2015/03/30)相關活動一、 波瀾中的典範-陳澄波暨東亞近代美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時  間: 2015年1月16日至17日(週五、週六)地  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行政大樓文會堂議  程: 波瀾中的典範-陳澄波暨東亞近代美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表(議程表下載)報名網址: http://www.ith.sinica.edu.tw報名時間: 2014/12/19(五)至2015/1/2(五)二、 「藏鋒-陳澄波特展」專題講座第一場題  目: 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講  者: 廖新田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時  間: 2015年2月7日(週六)下午14:00地  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第二場題  目: 藏鋒──陳澄波作品中的中國元素講  者: 蕭瓊瑞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時  間: 2015年3月14日(週六)下午14:00地  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涂豐恩 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