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20萬字口述歷史,他會披露什麼?

端傳媒記者 蔣金

2004年5月20日,陳水扁於在台北總統府前進行宣誓儀式。

2004年5月20日,陳水扁於在台北總統府前進行宣誓儀式。攝:Imagine China

 

2004年1月18日,陳水扁坐在民視攝影棚裏侃侃而談,這時的他,既是總統,也是尋求連任的候選人。距離投票日還有61天,他的競選對手批評他「公器私用」,以執政優勢趁機上媒體宣傳,但陳水扁卻堅持,這是一場面對人民的「電視國政報告」。

坐在對面向陳水扁提問的不是民視記者,而是總統府國策顧問蕭新煌。談到當時陷入緊張的兩岸關係,陳水扁出人意表地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條,他說這張紙條是在2000年他就職前,對岸一位「有力人士」通過親信傳來,陳水扁說:

「對岸希望我在就職演說時能有以下這樣一個談話:我們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相信兩岸人民一定能以龍的智慧,在雙方互相尊重對等情況下,處理好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

 
 

這張紙條是真有其事還是選戰花招?如果真有,這位「有力人士」是誰?當時引發各方揣測,卻始終沒有答案。

13年後,陳水扁自己在一部口述歷史中解密:紙條來自已經在2005年過世,時任中國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

與對岸交手的經驗可為殷鑑

這部尚未公開的口述歷史主訪者是陳儀深,任職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6年底,他以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的名義接受委託、完成了第一部學術規格的「陳水扁先生口述歷史」。這部口述史源於2015年,台北市長柯文哲指示台北市文獻館執行的計畫。去年7月底開始,陳儀深10次至高雄,訪問正在保外就醫的前總統陳水扁,結案時完稿近20萬字。根據北市府的行政流程,這本書可望在今年5、6月間出版。

回頭看前述這一段2000年陳水扁當選之初的「秘辛」,陳儀深轉述陳水扁受訪時之所以「自我解密」,的確有陳水扁觀照當下這個時代的意義。因為陳水扁說,當時汪道涵方面要求他在就職演說中應該提到「海峽兩岸人民都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也建議提到「共同處理未來一中」等字句。

陳水扁說,他把對岸的要求拿給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看,林義雄反對這樣表態,於是陳水扁就同樣的意思,改成了「兩岸人民緣自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未來一中」倒是提到了。但北京政府對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的回應卻仍是「聽其言、觀其行」,兩岸關係在陳水扁第一任期毫無突破。

陳儀深轉述,陳水扁認為這一場交手經驗讓他認識到共產黨的統戰手法,向對手要到了東西就「放進口袋」,接着繼續索要。做為共產黨的對手,要知道給了一次還會有第二次,絕對不會因為滿足對方一次,雙方關係就會穩定下來,這是現今蔡英文政府也要面對的問題。

任職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陳儀深,以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的名義接受委託、完成了第一部學術規格的「陳水扁先生口述歷史」。

任職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陳儀深,以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的名義接受委託、完成了第一部學術規格的「陳水扁先生口述歷史」。攝:張國耀/端傳媒

取得總統大位絕非偶然

2000年當選總統,無疑是陳水扁從政生涯的最高峰。「從一個大時代的角度來看阿扁比較清楚,」陳儀深受訪時劈頭就說,陳水扁是「台灣人總統」,意即「Native Taiwanese」,2000年他代表土生土長的民進黨當選台灣總統,結束了國民黨在台灣50多年的政權。

這位在台南鄉下成長的農村子弟,苦讀當上律師,「台灣之子」的故事對台灣人並不陌生。大學畢業之前,他是國民黨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知識菁英;之後因為擔任美麗島案辯護律師,聲名大噪,參選台北市議員,開啟了政治生涯。

陳水扁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驚人的演講能力。他總是慷慨激昂,演講到汗流浹背,給人一種「使出吃奶的力量」,「誠意十足」的感覺。

陳水扁在政壇「冒起」,實有他個人的獨特之處。例如,在他以前,民進黨的選舉風格都是走「悲情」路線,政治人物談的離不開「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講台灣人受到國民黨政府政治迫害的故事。但是,陳水扁不太喜歡談過去,他講的是「未來」。在1994年台北市長一役,他打出「快樂、希望」的口號。他還曾在市長競選活動扮成超人、麥可傑克森(又譯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來吸引選民,雖然當時有些台獨運動者批評他選舉不像選舉、不成體統,但他因此吸引到年輕選票。

「民進黨在2000年勝選並非僥倖,」陳儀深強調,陳水扁能夠當上總統,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他的管理(Management)能力。2000年前,其他民進黨籍的地方首長陳定南、蘇貞昌、陳唐山等人治理地方的成績,已在全台名列前茅,超越許多國民黨籍的地方首長。

陳水扁在1994年開始的一任台北市長任內,完成了許多重要建設,如公車專用道、林森公園都市更新、台北101 BOT 案、翻轉東區都市軸線、洲美及信義快速道路,此外,「垃圾不落地」、「騎機車戴安全帽」等政策,也都成為現在台北市民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陳儀深評價,「陳水扁傾向在有限的環境裏,盡其所能的將自己的力量極大化、選擇在重要時刻說話,並重用年輕人……」「務實中求新求變」,不僅是陳水扁的執政風格,也反應在他的「台獨路線」。

實踐「務實台獨」的路線

不少政界和評論者普遍對陳水扁有「台獨倡議者」的評價。但如果觀察他整個政治生涯,他在民進黨內並不是「台獨基本教義派」,反而更多是扮演着「調和者」的角色。

陳水扁在2000年就職演說時,提出了令獨派驚駭的「四不一沒有」的主張:

「如果中共無意動武,則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陳水扁「如果不動武,則四不一沒有」的思路反映了他的現實風格。但它也有跡可循:1988年,民進黨內部討論黨綱時陳水扁也曾經提出過「四個如果」,內容是,「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但當時遭到黨主席姚嘉文批評「多此一舉」。

2000年當選總統是陳水扁從政生涯的最高峰。

2000年當選總統是陳水扁從政生涯的最高峰。攝:Tommy Cheng/AFP

另一個例子是1991年,民進黨討論《台獨黨綱》時,黨內人士想將「台灣共和國」放進黨綱裏,直接寫出台獨目標,但是,陳水扁堅持主張,需要加入「公民投票」的條件,決定國家未來。他此舉,便將「國族主義」和「民主實踐」連結了起來。

這反映在1995年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在美國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這就是民進黨的台灣「已經獨立說」。

1999年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便貫徹「已經獨立」的概念。決議文揭示,台灣已然獨立,台灣人已能夠執政,無需再推翻「外來政權」國民黨,由此一來,抗議的對象,不再是國民黨,而是對岸的「中共」。這巧妙的與前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相近,兩國論中,稱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意即,台灣「無需獨立」。

「藍綠兩個大黨立場最靠近的時候,就是1999年,李登輝執政末期,跟民進黨執政前夕。表現在『中華民國在台灣』,與『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現狀獨立說』。」陳儀深說。

然而,「陳水扁在黨內固然是台獨的『調和者』,但在敵對方眼中,他是更狡猾的台獨,」陳儀深說。

陳水扁的台獨,確實未能帶台灣突破外部因素。到了2007年執政末期,陳水扁欲實際通過「公投入聯」,以台灣的名義加入聯合國,造成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又譯小布什,George W. Bush)不滿,台美關係緊繃,兩岸情勢也因此升高。

為「已經獨立說」打造事實基礎

陳儀深說,外部有北京的壓力、華盛頓的顧慮,使得台灣無法被國際承認而「完全獨立」,但是,觀察陳水扁從政生涯中,台獨路線的曲折過程,能夠明白什麼叫做台灣已經「事實獨立」。陳儀深說,許多人認為民進黨的「已經獨立說」是投機取巧且逃避責任的說法,但是,就「內部演變」觀點,台灣確實走向一個「事實國家」,內部已建立起民主法治社會,且已有自由競爭的公平選舉。

陳儀深受訪時也轉述,陳水扁認為某些政治主張一時的挫折,不代表人民就永遠不認同。例如自己任內雖然推動核四停建失敗,但「非核家園」如今己是台灣人民的共識;再者,陳水扁也相信,到今天如果再推動一次「入聯(合國)公投」必定會通過,因為年輕世代已經逐漸成為台灣中堅力量。

1990年代,台北市原本為慶祝蔣介石生日而命名的「介壽路」,在陳水扁市長任內改成了以原住民族為名的「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原本「介壽館」的別稱取消了;「中華郵政」、「中國石油」變成「台灣郵政」、「台灣中油」,「中正紀念堂」一度改成「民主紀念館」……。陳儀深說,陳水扁在從政生涯中,已不遺餘力的在能伸展的範圍,強化了台灣的「主體性」。

「面對外部環境的限制,我們只能夠充實內部的條件,耐心等待時機,或是創造時機,但不是一蹴可幾的,」他說。

至於陳水扁執政末期的官司問題,陳儀深原準備訪問、收錄進口述史,最後仍然落空了。陳水扁表示,因為他是官司當事人,有關官司的問題他現在都不便回答。陳儀深評價,「我限於資訊不敢說他無罪,但他確有受到司法不公的待遇,這應該給他平反。黨國遺緒留下來的司法系統,改革是緩慢的,產生司法不公的現象也許難免,但蔡英文既然當上總統了,應該有所補救。」

陳儀深最後說道,「台灣人尋求當家作主的歷程,有起有落,有成功有失敗,陳水扁的挫折也是台灣人的挫折。觀察陳水扁,應該放在台灣民主化、國家化的過程中他所扮演的角色,不能因為陳水扁的官司,而看不到他的成就跟克服困難的過程,不然台灣沒辦法得到啟示。我們要往前走,就要檢查過去陳水扁這一段經驗,這是重要的功課。」

< 資料來源:端傳媒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