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深:國史館名副其實「最高史政機關」   

陳儀深:國史館典藏上萬份個人及專藏史料 為名副其實「最高史政機關」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表示國史館典藏的人物及社會團體史料,已多達上萬份,典藏史料之豐富多元,已為學界和各方所倚重。(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國史館今、明兩天舉辦「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戰後台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說,國史館典藏的人物及社會團體史料,已多達上萬份個人及專藏史料。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任內完成曾永賢資政、謝聰敏立委、麥朝成院士、邱垂亮教授、台日經濟文化協會等資料的入藏,這兩年還有張炎憲前館長史料、李登輝前總統史料的入藏和整編,不僅讓國史館成為名副其實、行政層級上的「最高史政機關」,典藏史料之豐富多元,實已為學界和各方所倚重。

陳儀深於介紹活動時,以現場的背板圖像為例說,表示中間是彭明敏與日本友人宗像隆幸的照片,下個月國史館即將出版他們兩位的《來往書信集》,旁邊有蔣中正總統的日記,上面是蔣氏父子的照片、以及美麗島雜誌社黨外人士的照片等。學術討論會名稱「交光互影」,是他借用中研院近史所一位前輩學者王聿均的話,王是創所所長郭廷以教授的學生,他在《郭廷以門生故舊憶往錄》說:「郭先生非常注重歷史前後的連續性,著重於不同文化的互相影響、交光互映,也可以說是不同文化精神的融會貫通。」

陳儀深接著說,過去有人稱中研院近史所是南港學派,主要是指那裏有很多「大陸運台」檔案、學者會充分運用檔案做研究的意思,殊不知郭廷以很重視口述史,他常和沈雲龍等前輩,帶著張朋園、蘇雲峰等年輕的研究同仁出去做口訪,所以近史所是台灣口述史的先驅,也是出版黨國元老、軍政人物訪問紀錄最多的機構;當然當時近史所和國史館、甚至黨史會關係密切,國史館同時做了不少訪問記錄。後來張炎憲館長時代做了李總統本人的訪談錄,最近這幾年他自己也常帶著幾位同仁進行訪問錄音。

陳說,國史館自從1957年在台灣復館後,隨即向各政府機關徵集檔案。早期的國民政府、賠償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等機關檔案以外,還有國民大會、司法院等,行政院隸屬單位、如外交部、教育部等各中央機關的檔案,都有移轉到國史館。

陳儀深表示,在政府檔案之外,國史館亦陸續取得歷任總統及副總統移轉之檔案文物。最主要者,1995年入館的「大溪檔案」,還有2003年陳誠副總統的「石叟叢書」和相關文物,特別是2004年《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公布施行以後,歷任國家元首、副元首的文物,包括現任的蔡英文、賴清德的資料,陸續源源不絕地入館;這也是最近兩蔣日記終能返國,典藏於國史館的法源。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即時新聞〉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