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湧之戰?日本教科書的台灣抗日故事!

 

一篇隨手寫的,有關日本昭和天皇訪問台灣時的一句名言,「怎可稱呼朕的國民為蠻族!」短文,竟然吸引這麼多臉友的熱烈關注,頗感意外。

不少留言的網友提到,對比國民黨,一樣是殖民統治,卻對照出統治者完全不同的心態。

一如在電影「灣生回家」(另外還有紙本的出版品)所看到的,一樣是移民來台,由於父祖來台的不同心境,來自日本的灣生,與來自中國的台生,也顯有不同。

想來,教育方針與內容的不同,是造成兩者對台灣感情不同的背景所在。

父祖來自中國的台生,幾乎從幼稚園,就開始仇共仇日教育,教科書滿滿都是中國,幾乎找不到認識台灣的內容。

但是,父祖來自日本的灣生,從小開始,認識台灣就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網友提供日治時期(1932年、昭和6),小學課外讀本的目錄(如圖),可見一斑。(括弧內為個人推論的內容)。

12112

第一課、日月潭 (台中)

第二課、澎湖島的故事 (澎湖)

第三課、恆春見聞 (屏東)

第四課、製茶 (介紹台灣製茶產業)

第五課、戎克船 (可能是介紹台灣漢人,主要是中國移民的主題,補)

第六課、故鄉的雙親 (可能台灣某農村)

第七課、從台北到蘇澳 (台北、宜蘭)

第八課、熱帶的驟雨(介紹台灣屬熱帶、亞熱帶的氣候)

第九課、月下的美人草 (介紹台灣熱帶特有植物「含羞草」)

第十課、三角湧之戰 (三角湧,即現今新北市的三峽,後補)

第十一課、給祖父的信 (可能指台灣的祖父,但也可能指日本祖父)

第十二課、基隆二題

第十三課、臨海學校日記

從目錄的內容,可以看到當年編輯的用心,盡可能平均關照到台灣各地,以及台灣的歷史與自然環境,如氣候、植物的介紹。

在此,個人覺得值得補充說明的,是第五課「戎克船」,以及第十課「三角湧之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高雄館,典藏有一艘戎克船模型的介紹指出,「所謂『戎克船〈Junk〉』是專指中國沿海或內河的帆船。

自清朝至近代欲橫渡台灣海峽兩岸,無論是貿易、移民或偷渡,大多以戎克船載運。」

更進一步說,Junk是西洋人對中國帆船的稱呼,日本取其音譯而稱為戎克船。我個人推論,這篇應該是介紹台灣漢人來台的歷史。

前幾年,台南曾經製造一船仿古的中國帆船,做為想像鄭成功進入台南的歷史畫面。記得當時就有人寫了一篇,呼籲不要叫她「戎克船」的文章。理由就是那是日本式的稱呼。

至於第十課「三角湧之戰」,應該是藉這個故事,介紹日本領台的開始。

18954月,滿清甲午戰爭失敗,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但是,台灣有官員與士紳推動成立「台灣民主國」,爆發「乙未戰爭」。

三角湧之戰,就是1895年7月10日,日軍一支水路運送糧食的運輸部隊,在現今三峽遭到蘇力、蘇俊、林久遠、陳小埤等人為首的「三角湧抗日義勇軍」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僅4人倖免逃脫的故事。

我直到40好幾,才因為電影第一次聽到「乙未戰爭」,今天為了寫這篇,也才透過搜尋,知道「三角湧之戰」。

但是,80幾年前的台灣小學生,已經知道「三角湧之戰」,儘管不知道當年的教科書史觀角度,但是,至少讓台灣的小孩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網路時代之後,資訊爆炸,回首我小時的教科書內容,尤其歷史地理,充滿虛偽不實,或大中國沙文主義的史觀,就覺得浪費生命。

116

< 資料來源:兩個太陽的台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