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回鍋 國民黨本土化、年輕化路線失敗

 

回顧台灣近代民主發展史,趙少康的政治路線選擇自一九九○年起,就與本土化路線背道而馳。國民黨「二月政爭」結束後,本土化路線浮現,李登輝前總統於同年三月的野百合學運積極回應學生對於政治改革的要求,隨即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結束「萬年國會」,力行憲政。同時間,政治金童趙少康發起成立黨內派系「新國民黨連線」,與國民黨主流派對抗,並於一九九三年脫離國民黨成立新黨,由他擔任新黨首屆全國委員會召集人。

新黨的意識形態是「去台灣主體性」的,主張中國統一,並承認九二共識。首屆台北市長直選,趙少康之競選主軸,即以「中華民國保衛戰」為號召,將地方選舉上綱至國家認同層級,於電視辯論會中高喊三次「中華民國萬歲」,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國民黨擺脫不了黨徽與國徽雷同的包袱之餘,又敞開雙臂迎接趙少康回鍋,充分代表百年老店即便歷經卅餘年的民主化大環境洗禮,以台灣為主體的本土化路線仍非其核心價值。然而,根據台灣智庫最新發布民調,近六成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僅二.九%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若需在台灣人和中國人之中擇一,高達八十四.九%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此外,國民黨代理黨主席江啓臣多次宣稱國民黨要「年輕化」,培植後進新秀,但甫上任即任命高齡七十多歲的李乾龍為秘書長,實際掌握黨務系統。若退黨近卅年且年屆七十的趙少康可空降國民黨並劍指黨主席,甚至要為其量身定做競選主席條款,此即老人政治復辟,要黨內年輕的政治工作者情何以堪。

據調查,國民黨廿至廿四歲支持度已經為零,而立院即將啟動修憲委員會,重頭戲即是公民權將下放至十八歲。屆時,國民黨的青年支持率可能還是趨近於零,若加上十八至廿歲的投票人口,形同再稀釋僅存的支持度。

放棄本土化路線且不為青年人支持的政黨,民意基礎已如立錐。然而,民主政治需要有旗鼓相當的政黨相互監督制衡,但拒絕本土化又老化的國民黨,未來實在令人感到憂慮。

(作者是法學碩士,任職於大學)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