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金融運作規則

#來講講這個世界的金融運作規則

#身在其中的台灣

下面這張表是美國對各個國家進口的金額。

可以明顯看見,2000年後中國出口美國快速成長,並在2008年後穩定地成為對美第一大出口國。

但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美國從中國進口快速下降,佔美進口自2017年21.6%下跌至去年底(2022)16.5%。到2023/5,中國已經變成美國進口第三名,被墨西哥跟加拿大超車。

#美元的特殊地位

二戰後,美國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家,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將美元與黃金掛勾,但後續因黃金不敷使用,各國改以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也就是用持有的美元資產作為擔保品,來發行自己國家的貨幣。

因為在國際上貿易往來,主要都是以美元作為交易,例如台灣要買石油、或賣晶片,都是透過美元交易。如果本國貨幣相對其擁有的美元資產發行太多,該國就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如2014年委瑞內拉因主要收入來源石油大跌,為了挽救經濟大量印鈔票,而產生了惡性通膨,光是2016年物價就漲了8倍。

因為美元的特殊地位,聯準會(FED)又能決定美元發行的多寡與美元利率,因此FED其實決定了美元的供應量與成本,並影響全球的金融脈動。2008金融海嘯,美國自2008/11-2014/10共實施三輪量化寬鬆(QE),透過購買市面上的公債跟不動產抵押債,放出約4兆美元。美元供給增加,導致美元下跌,四竄的美元除了拉抬了美國的景氣,並從實體經濟跑到金融市場,讓各種的金融商品都漲了一輪。

2020年,因為疫情,美國為了救民間經濟,將利率降為0,並實施無限QE,放出了近4兆美元,再加上各種補貼跟救濟金,美國政府連同QE至少放了7兆美元到市場上。

一如2008年後的QE,四竄的美元讓原物料、股票、債劵、房地產以及新興的數位貨幣大漲,並造就了全球的通膨。

由此我們可知,美元是全球的貨幣,美元問題就會是全球的貨幣問題。

#全球的貿易模式

而美國的經濟成長主要是靠民間消費推動,2000年以後一直穩定地佔GDP約66-67%。

而美國的民間消費又可分為服務消費跟產品消費。

產品消費很大一部分是透過進口,如2022年,美國全年進口3 兆 9,578 億美元,主要進口石油與製品、藥物、汽車及其零組件、手機、電腦、家電。各出口國再拿交易到的美元,去買美債或作為貨幣發行的儲備。

以2022年為例,台灣最大出口項目為電子零組件,出口金額2,001.4億美元,占整體出口比重41.7%;其次為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647.3億美元,占比13.5%;第3大為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出口金額368.8億美元,整體佔比重為7.7%。

二戰之後,亞洲國家主要的出口國都是美國為大宗,以1999年而言,台灣最大的出口國是美國,佔比25%以上。

而2000、2001中國跟台灣分別加入WTO,當時中國工人薪資不到台灣人1/10,且中共改革開放下用便宜的稅金土地廠房吸引資金跟技術。台灣的資金與傳產加工區生產模式便被移植到中國沿岸,科學園區成為台灣主要的電子出口製造地。

隨後,台灣電子產品的運作模式,除了小部分生產最終產品出口,絕大數是先出口零組件到人口便宜的中國,再由中國組裝成完整的產品,出口到各國,特別是美國。而近年來隨著供應鏈外移,台灣出口至東南亞的比例逐步變高。

2022年台灣出口至各國比例:中國(含香港),占整體出口比重38.8%、東協占16.8%、美國,占整體出口比重15.7%

只看單一出口國,美國僅有15.7%,但若加上台灣出口至中國、東南亞,最後生產完成,外銷至美國,美國對台灣的出口影響絕對有3成以上。

故,美國的產品需求,會影響中國的出口景氣,美國跟中國的景氣,又會影響台灣的景氣。

#供應鏈的轉移改變了中國甚麼

在2008年,中國為台灣最大出口國,佔比26%,美國只剩12%。而這個態勢直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改變,2020年美國提出的「信任夥伴供應鏈」、2022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提出「友岸外包」,直接要求出貨給美國的出口商,在越南印度東南亞或墨西哥等非戰略競爭國生產。

美國的政策直接衝擊中國的出口。中國加入WTO後,民間投資成為最大佔比(40%-45%)、其次才是民間消費(約35%-38%)。而民間投資主要項目為私企的投資與房地產,其中房地產約占民間投資的一半。

私企的成長動力,除了中國人民的消費力,還有出口產業的帶動;而民間收入增加之後,帶動房子的需求上升(實質居住與金融交易),帶動房價往上,形成過去二十年,中國GDP成長的正向循環。

供應鏈移出中國,第一個衝擊的是民間的就業,這直接影響到消費力道。故今年中國雖然解封,今年第二季消費,相對去年封城期間的低基期,卻幾乎是0成長。而估應鏈外移導致到中國的外籍員工減少,加上中國當地的員工或失業或減薪,進一步降低房市的需求,造成大漲的房市無量下跌。

甚至出現,近幾年買房背房貸者,繳了頭期款跟幾年的房貸金額,還不及房價的下跌幅度,更糟的是,若主要經濟提供者被裁員、減薪,房貸斷供就會變成銀拍屋。

另外,中國官方的算法是一週工作1小時就不算失業,在這種狀況下六月的16-24歲青年失業率還能達到21.3%,你就可以想像實際的失業問題有多嚴重,以及消費被影響的程度。

民間投資跟消費兩個最大的成長引擎衰退,中國的經濟目前看不到改善的契機

#中美對抗的台灣

可以想見,中國為了維持GDP不崩盤,會持續地維持貨幣的寬鬆,並有各種刺激經濟的方案。但在美中對抗越趨強烈下,中共僅能集中資源扶持特定產業,比如綠能、電動車、AI、網通,再用基礎建設的方式以政府支出拉抬GDP。至於這些產業以外的私企,只能自求多福。

這波從chatGPT帶起的AI硬體需求,因為全球伺服器大多在台灣廠商製造,GPU龍頭NVDA的物流中心也從香港撤到台灣。又加上美國封鎖中國的AI算力,故AI供應鏈僅能在非中國地區生產,台灣自然成為首選。各大企業AI硬體戰的背景下,除了NVDA外,佔權值的台廠供應鏈成為AI崛起的最大贏家。這也是台灣出口連十黑的狀態下,台股卻屢屢創新高的原因。

必須說,大趨勢的改變,一定有人受惠也有人受害。如同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資金回流台灣,加上全球貨幣寬鬆造成的股市上漲外,原物料、房市也上漲,沒有金融資產、或沒有將資金投入其中的人,就會強烈地感受到通膨帶來的購買力縮水。

再如2000年的全球化,爽到了中國的平民百姓,但也苦了台灣的經濟。過去被稱頌的中國經濟,背後真正的動力其實是WTO帶動的供應鏈全球化,而不是共產黨天縱英明。

故身為這世界的一份子,我們無力去改變世界的運行,能看懂這世界的運行規則固然可喜,能順應著趨勢,從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更是重要

如2008、2020年,看見美國降息、QE,便思考將資金放到金融資產中,絕對能賺到比通膨更多的資產。

最後,

中美對抗已不可逆,以習近平為首的極權中國跟民主國家之間的裂痕,不只在於經濟、軍事,而是生活型態的價值。在此前提下,台灣人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甚麼?

過往的中國經濟神話已經泡沫,在供應鏈外移,房市與失業問題後,隨之而來的將是比日本失落30年還要大N倍的停滯劇本,台灣跟中國的往來又該用怎樣的態度,都值得深思!

#加百列

圖:財經M平方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 資料來源:水鏡政經學院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