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給誰的依據

投票給誰的依據

投票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很多人說這很重要,卻往往又覺得不差我一票。

要投給誰或什麼政黨的選擇理由更五花八門,因為這個人長得帥我投給他,因為這個人很好笑我投給他。不想要去投票的理由也是一樣,這個人是渣男、是迷妹所以我不投給他(她)。

到底有沒有什麼樣的標準?我之前列出德文哲學雜誌核心價值訓練的名單,很多人覺得又臭又長怎麼有可能做到?不要說做到,從中間選三個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投票或不投票到底有沒有什麼理性的選擇或依據?

有人說你看這八年有沒有過得比較好?如果有就繼續投給民進黨,如果沒有的話就政黨輪替。台灣整個總體的經濟表現是好的不得了,史上最光輝的盛世。

用這種感覺來投票問題真的太大,這八年我實際的日子過得非常好,台灣富邦50的表現讓我感到非常滿意。

但我老了八歲,很少人會滿意自己老了八歲,這種感覺就不好,那這是執政黨的責任嗎?我們真的能夠理性分的清楚什麼是個人應該要負責的,什麼是政府應該要負責的事情嗎?

假訊息傳播最有效的地方就在這裡,要讓人失去理性,憑感覺投票或不去投票。

投票是種奇怪的決定,好像是件重要的事情,又好像一點影響都沒有。投票是我們人生許多選擇工作中的一項,集體投票的結果重要,但個人的一張票其實是微不足道,除非這張票是關鍵性的一票,在50%正反兩面之下,由這張票來做下多數的決定,否則這樣投票的行為,不會對個人有重大的影響。

這跟選擇誰當配偶,要念電機系或醫學系,去德國或美國留學,要不要有小孩等等,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尤其在多數決現代民主之下,少數的選票往往是被忽略的聲音。

不去投票似乎是一種理性行為,嬴的話也不多我這一票,輸的話更不缺我這一票,旁觀這些輸贏,所謂的不介入政治,在家裡看電視或出國去旅行,好像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不投票不就沒事了,反正我什麼都沒有做,都是你們這些愚蠢的人所做下的決定。

年輕的柯粉很惹人討厭,有些人說要給他們時間,除了黃國昌以外幾乎看不到有柯黑變成柯粉。

教育真的很難,沒有什麼值得記住的東西是教的會的,午夜圖書館的女主角抱怨學校的圖書館員,明明知道她故事的結局,卻不直接告訴她,讓她去承受這一切痛苦不好的事情,這個章節的標題叫做「活過才知道」。

個人和整體社會的選擇會造成許多有趣互動的關係,318的時候我有一個朋友是這樣講的:「說台灣這塊土地,其實是人,如果土地上的人被換掉了,就再也不是台灣,因此也不是故鄉」。

2022年選舉的結果真的嚇壞了我很多的朋友,他們搞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經濟成長、防疫表現、外交關係、民主自由的指數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

我不知道柯文哲為什麼這麼多錢,到處都是他的看板和影片,然後他批評民進黨的在路上是「影片拍盡、壞事幹絕」。這種荒謬的語言,難道年輕人看不出來嗎?

柯文哲是什麼人難道年輕人看不出來嗎?

侯友宜是什麼人難道年輕人看不出來嗎?

韓國瑜是什麼人難道年輕人看不出來嗎?

投票時的理性判斷基於以下幾個關鍵要素:

1.了解候選人的政策立場、過往表現、資質和信譽。

2. 評估候選人提出的政策是否切實可行、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3. 避免盲目追隨,理性分析媒體報導和政治廣告中的資訊,辨別真假。

4. 考慮候選人的政策對未來的影響,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

5. 衡量政策對個人利益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對社會整體的益處。

基本上簡單就是這五項,年輕人看得出來嗎?很快我們就會有答案!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