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瑾相關文章

從1990年傳唱至今的神曲 揭穿韓國瑜和國民黨的騙局

從1990年傳唱至今的神曲 揭穿韓國瑜和國民黨的騙局

林宜瑾 /台南市議員 「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物好空的攏在那」,90年代林強的一首「向前行」,訴說著 「離鄉背井」青年北上打拚的心境,韓國瑜嘴巴說的「北漂」,其實就是國民黨執政50年的產物。圖/youtube影片 跨越年齡及世代、幾乎每位台灣人都會唱的《向前行》,在1989年錄製,並於1990年底發行,正好是筆者參與野百合學運的那年,作為一個韓國瑜和國民黨所謂的「北漂」青年,在台北政經中心實踐對台灣政制改革的理想,離鄉背井的我,永遠記著那歌詞:「火車漸漸在起走,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親愛的父母再會吧,到陣的朋友告辭啦。」,「『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物好空的攏在那』。朋友笑我是愛做暝夢的憨子 不管如何路是自己走。」。 藝文創作經常用來描述、反映當時社會現況,古代的詩詞如此,現今的流行音樂亦然,像這首林強於1989年創作的《向前行》,就寫實地描述當時台灣社會長久存在的現象:「年輕人搭著火車離開故鄉,向家人親友告別,隻身前往台北打拼。台北有許多好的機會,敢夢敢衝的青年,就是要去台北闖出一片天。」,也正因為寫實,所以一路傳唱至今。 我們都知道,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是在2000年;而民進黨第一次在台南執政,是1997年底;第一次在高雄執政,則是1998年底。結果,我們看到國民黨炒作北漂議題,把1989年以前長久存在重北輕南發展的結果,全都怪到民進黨頭上。這種踐踏選民智商的行為,其本質就是在對民主制度進行最大程度的戲謔與挑釁。 要知道,把資源集中在台北,把重工業留給高雄,長期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台灣南北失衡發展的人,就是國民黨;而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推出前瞻建設要來改善南北資源不均、區域發展失衡的問題,反對最強烈的,也是國民黨;結果,今天我們看到炒作南部人的痛、消費南部人的委屈,暢談北漂議題的,竟然還是國民黨。 關於北漂,民進黨至少努力翻轉區域不均問題,反觀國民黨,國家要倒了也不改革,不論年金、司改、能源和產業轉型等,全面採取坐以待斃的態度,把所有爛攤子全數留給下一任政府來處理。畢竟,對中國國民黨高層來說,他們的心在中國、不在台灣,台灣倒了最好,台灣倒了中國就能來接收。至於北漂議題,國民黨作為始作俑者,除了選舉前拿出來炒作以外,到底為改善北漂做過什麼?沒有,答案是什麼也沒有。 此外,參考2017年人口資料,桃園、台中和台南為今天六都中,唯三「人口社會增加」為正的直轄市,這三座城市都是民進黨執政,韓國瑜怎麼就視而不見?反觀韓國瑜北漂目的地的台北和新北,則是紛紛外移到桃園,韓國瑜怎麼就不說這是南漂?我們清楚看見,韓國瑜戴著天龍國的眼鏡看全國,到每個民進黨執政的中南部縣市都嫌「又老又窮」,無一例外;結果,韓國瑜到全國唯一發不出公務員薪水的苗栗縣,只因苗栗是國民黨執政,竟改口大讚苗栗的經濟發展。 退萬步言,請中國國民黨搞清楚,「現代社會」強調專業分工,除非是60年前的「農業社會」,否則,勞動力在城市間流動,是再自然不過的社會現象,放眼全球各國、各大城市都是如此。拜託韓國瑜、國民黨和中國網軍,放台灣一條生路,不要為了選舉,一再用反智的謊言和話術來矇騙藍營選民。 「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物好空的攏在那。」,這1989年的詞曲,描述著當時中南部青年對台北的嚮往,同時也可想見當時守候在故鄉的父母,一方面掛念擔心、一方面又滿懷期待,希望子女能夠凱旋歸來;這是台灣發展的寫照,是台灣人共同經歷的過去。 眼前,韓國瑜對這段台灣歷史的全面抹煞,正好反映了國民黨的目光短淺、眼界狹隘,藍營把北漂議題限縮在短暫的時空裡,進行「去脈絡化」的討論,以為可以騙到中間選民;殊不知,只要稍微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台灣人,都知道北漂的成因,來自過去的南北發展失衡,也非常清楚,若北漂真是個議題,最該為北漂負責的,正是當時中央地方長期威權執政、政經權力一把抓的中國國民黨。
林宜瑾 2018-11-05
不論北漂南漂 都強過國民黨的促統西漂

不論北漂南漂 都強過國民黨的促統西漂

國民黨慣常以「去脈絡化」的言論蒙騙藍軍信徒。以韓國瑜近來炒作的「北漂」議題為例,我們姑且不論該廣告如何涉及侵犯原創著作剽竊他人智慧財產;也不論國民黨如何透過偏狹數字誤導視聽等各種愚民行徑。 只要公民有足夠智慧把「北漂」問題放回歷史脈絡來理解,便能清楚知道,之所以南部青年要離鄉背井到台北打拼,正是過去國民黨「黨國權貴」集中台北,國家資源長期「重北輕南」所造成。結果,國民黨造成的南北失衡,卻被國民黨拿來攻擊不斷嘗試扭轉區域失衡態勢的民進黨,這是極度弔詭且不公的事情。 而國民黨對北漂議題的操作方式,和治水議題完全一樣,都是把眼前的不幸「去脈絡化」,推卸己身責任。事實上,國民黨早在上世紀便陸續投入1600億進行淡水河和基隆河等整治,而全國易淹水面積最大、治水難度最高的台南,自2006年起,12年來不過爭取200餘億治水預算,遠不及淡水河整治經費,但台南依然被高思博等國民黨人誣指為使用最多治水預算的縣市。真心建議,如果連1600億和200億之間的差距都分不出來,那國民黨最該關心的不是台南治水預算用到哪裡,而是該關心自己的腦袋長在哪裡。 把「北漂」問題放回歷史脈絡來理解,便能清楚知道,之所以南部青年要離鄉背井到台北打拼,正是過去國民黨「黨國權貴」集中台北,國家資源長期「重北輕南」所造成。(取自成大學生會youtube頻道) 是以,我們可以看到,國民黨經常以「去脈絡化的訊息」來引導其支持者透過偏狹短淺的視野,去刻意忽略現象的成因,僅用眼前的表層訊息來理解現象。這種膚淺的政黨,實在是台灣公民社會要能持續進步的巨大障礙。 總之,要理解國民黨炒作「北漂」議題思路,必須從藍營權貴視角,去理解國民黨過去信心滿滿開放民主選舉,卻因長期「重北輕南」讓南部民心思變,加以黨國分贓不均致生黨內分裂,最後丟失政權。 並且,黨國權貴在丟失政權後,不願深耕基層、蹲點地方,而是頭也不回地鑽回台北、拼命卡位取暖,像是什麼「蒙藏委員會」之類的政治酬庸機構,就是國民黨回收南部失意權貴二代的最佳位置。其結果,導致國民黨在南部,總是選舉到了才空降候選人回來,形成「國民黨不願經營南部,南部鄉親不愛國民黨」的惡性循環。 而國民黨面對這樣困局,不是反思黨內權貴階級拒絕認真經營地方、只是在台北吃香喝辣作威作福,反而是檢討南部鄉親為何不支持國民黨?如同高思博陣營的宇宙觀,台南人不投國民黨,問題不在國民黨,而是台南人都是沒有思考能力的西瓜。 至於韓國瑜陣營,則是用「北漂」來唱衰南部。事實上,「北漂」是國民黨權貴威權統治期間,長期「重北輕南」造成的結果;即至今日,當蔡政府推動前瞻建設,致力於逐步達成南北均衡發展的同時,杯葛最強烈者,仍舊是國民黨。也就是說,「長期重北輕南的是國民黨,唱衰北漂的也是國民黨,阻止南北均衡發展者還是國民黨。」 眼前,面對中國全境滲透促統,台灣的每一場選戰、每一張選票,都攸關國人對於統獨議題的表態。每一張投給親中促統政黨的選票,都將被中國共產黨化約理解為台灣人對統一的支持與嚮往。因此在投票前,我們務必再三思考,不論政客如何「博起」、如何譁眾取寵,都不要被蒙蔽雙眼。 對於現正面臨中國強勢威脅的台灣來說,身為民主國家的公民,是否願意攜手同心免於中國的併吞統一?我們是否認同且珍惜目前享有的自由民主生活方?絕對是手上這張選票最重要的價值。 當韓國瑜陣營大肆宣傳高雄市北漂人口41萬的同時,藍營不會告訴選民的是,若以韓陣營標準來計算,台北市的南漂人口將有133萬,而這種以偏蓋全的低端論述,正阻礙著台灣公民社會的進步;並且,現代城市間人口流動再自然不過,台灣就這麼小,每座城市彼此緊密相連,不論北漂、南漂,只要是台灣人心在台灣,都強過國民黨的促統西漂。 (作者為台南市議員)
林宜瑾 2018-10-13
對賴清德的扭曲指控

對賴清德的扭曲指控

台南鐵路地下化政策讓賴清德捲入爭議。 林宜瑾(台南市議員) 從台南鐵路地下化一路的參與過程至今,看著市府所有同仁的努力,其實一直有一項不能理解的事,就是反對者對賴市長以及市府團隊妖魔化的指控。這其中尤其以徐世榮教授和詹順貴律師為關鍵。這兩位是在台灣環境運動裡學有專精、同時非常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但是他們提出的論述和討論問題的方式卻很難讓人想像他們是立基於自己的專業所提出的意見。 以詹律師在蘋果日報這篇投文來說,文中口口聲聲指控台南堅持鐵路地下化是為了「土地開發的利益」,文中一再強調「以上所有問題,答案其實僅有一個,也是賴清德百般隱藏的土地開發。」結論重申「民進黨為了土地開發,同樣不惜將僅需徵收0.23公頃住宅用地與0.66公頃計畫道路用地的原方案,改成需擴大徵收5.14公頃土地的東移案。」但這是事實嗎?根本子虛烏有。 我們不禁迷惘,詹律師是完全沒有看過現有地下化的規劃?抑或是刻意扭曲?為什麼堅持地下化後的「公有道路」是「土地開發利益」? 文中也一再指稱鐵工局及南市府以最少拆遷戶的鐵路地下化工程工法是「謊言」,儼然似乎有更好、無須拆遷或拆遷更少且可行的工法存在,如果真是這樣,那請問那種工法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刻意隱匿?事實上自救會從無實現可能的逆打工法、潛盾工法到今天主張拆遷更多戶數的徵用等,其間數度轉折變更的理由何在?實際上自救會目前的?用法是拆更多、耗時更久、影響範圍更大的。究竟是台南市政府說謊,還是你們刻意隱瞞了自救會根本沒有排除拆遷的真相?究竟詹律師是真的不知情,還是根本不願意知情? 我們要說,以徐教授、詹律師在社運界的地位,受到非常多的尊崇與信賴,也因此有比一般人做到更嚴謹的資訊瞭解及查證的義務。連鄉民都發現自救會在訴求上的諸多矛盾,也看到南市府公開的相關資訊,為什麼你們還堅持蒙上眼睛不願面對?還是只有在誤解、扭曲資訊的前提下才能妖魔化這項決策,而只有妖魔化這項決策、妖魔化賴市長、民進黨,才能延續這項抗爭的能量?是不是抗爭只是為了延續抗爭本身而存在,而不是為了讓溝通更順利、決策更合理?我們不禁懷疑這樣的抗爭究竟是真正為了環境變遷中受到影響的人,還是只是為了你們的抗爭而抗爭?
林宜瑾 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