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徐珮儀)
徐珮儀相關文章
蒙特婁掠影
在加拿大東岸的蒙特婁住了一個月,時間雖短,特殊風貌難以忘懷。往往一個街頭角落,就能坐上許久。這裡既有歐洲的優雅,也有北美的不羈,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無一不精采,就連政治,也「獨」樹一幟。 堅持獨特性,決不妥協 蒙特婁位於講法語的魁北克省,人口四百萬,是魁北克省最大城市、加拿大第二大都市,僅次於多倫多。魁北克舉行過兩次獨立公投,1980年六成民眾反對獨立,1992年反對獨立派僅以1.2%險勝獨立派。 今年是加拿大建國一百五十周年紀念,楓葉旗與150字樣處處飄揚。但是在魁北克省的蒙特婁市,只見蒙特婁市旗與375字樣高高懸掛,看不到加拿大國旗的影子。因為蒙特婁不慶祝建國一百五十周年,而要慶祝建城三百七十五周年。 三七五不是什麼特殊數字,蒙特婁挑在今年慶祝建城三百七十五周年,難免令人猜想,是不是要與加拿大慶祝建國一百五十周年互別苗頭。 (左圖:街道上處處是375旗幟;右圖:捷運卡也是375圖案,作者提供) 從觀光客的角度來看,蒙特婁的慶祝活動非常成功。自五月起每天天黑之後,每個整點播出半小時的大樓3D投影,講述蒙特婁歷史。投影的大樓樓高二十層,音質佳、畫質更佳,影片中演出原住民與歐洲殖民軍對抗、蒙特婁大火等歷史事件時,千軍萬馬朝著坐在草坪上觀眾飛奔而來,異常震撼。 (市政廳外講述蒙特婁歷史的大型投影,作者提供) 蒙特婁花十億加幣慶祝建城,加拿大聯邦政府花五億慶祝建國;蒙特婁的相關慶祝活動高達六百九十一項,聯邦政府慶祝建國的大小活動共六百四十八項。 蒙特婁現任市長將在今年十一月競選連任,不知與此是否有關,無論如何,活動辦得好的確是事實。 蒙特婁慶祝建城令人印象深刻,魁北克省對法語的堅持,則令人感觸良多。魁北克法語委員會成立於1961年,隨著獨立運動愈來愈熱烈,1977年法語法案通過,該委員會受命保護法語及其在魁省的使用方式。委員會工作人員兩百三十名,其中包含二十位語言學家,每年預算是兩千四百萬加幣,約合台幣五億七千六百萬元。 該委員會的任務之一,是確保法語是魁省居民在工作、通訊、商務往來時的日常語言,所以標示只用英文會被檢舉,未提供講法語的服務會被檢舉、包裝沒有法文當然更不行。美國品牌Club Monaco就是因為沒有提供法文翻譯,魁北克居民便無法瀏覽他們的網頁了。 原則上,在魁北克就是要使用法文,但是有些英語詞彙實在太普及了,堅持使用法文反而造成理解不易,委員會便會公布可接受的英語詞彙清單,例如今年年初確定grilled-cheese〈一定要有連字號〉、baby boom、cocktail、parking,這幾個字可以使用。但是pasta還是不能用,要用pates才行。那McDonald’s在魁北克怎麼辦?聯邦政府的商標法凌駕魁北克省的法語法案,因此多花很多錢去註冊為商標,McDonald’s便可以在魁北克繼續叫做McDonald’s。 對於不懂法語的外國人來說,魁北克實在是很不友善的地方。但他們可不在意什麼無法與國際接軌云云,你要來這裡,就請你尊重我的語言與文化。他們對於法語的保護,甚至超過法國人。對於這一點,魁北克人振振有詞地表示,法國人沒有受到英語的威脅,但是我們魁北克人被英語加拿大人包圍,當然要更強悍地保衛自己的語言才行。 看到台灣媒體充斥的中國用語,真是五味雜陳。是要為台灣的寬容高興?還是要替台灣的天真不設防憂心? 浪漫優雅,文化風情令人迷醉 蒙特婁的冬天極其寒冷,氣溫降到攝氏零下三十幾度,所以夏天活動特別多。五月到九月的每個周末,在舊城港邊有多媒體的投影表演,向聖羅倫斯河致敬。表演以堆疊的貨櫃為舞台、起伏的波浪為特效,展現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蒙特婁風情,觀賞雖是免費,但須先上網訂位,場場皆爆滿。演出結束後,觀眾或湧入街旁露天咖啡座,或漫步舊城的鵝卵石街道,蒙特婁的夏夜,燈火燦爛、笑語喧嘩、涼風習習、令人流連忘返。 (左圖:光影投射在以貨櫃堆起的舞台;右圖:連街燈都是風景,作者提供) 蒙特婁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設計之都」,新舊建築並列,一點不顯突兀,只讓人對建築之美目不轉睛。蒙特婁的街道,連路燈都是風景。這種美感,大國買不起、金錢買不到,只有靠文化的累積培養,才能獲得。蒙特婁非常重視藝術涵養,為了鼓勵年輕人接觸藝術,三十歲以下的人,不論是否為學生,看歌劇一律半價,美術館、各類表演的門票皆有優惠。 (設計之都,作者提供) 從六月起,各類活動不斷,法語音樂節、方程式賽車、爵士音樂節、莎士比亞節,夏天的蒙特婁熱鬧滾滾,人們傾城而出,彌補嚴冬無法外出的缺憾。廣場上放了三十架音樂鞦韆,隨著每次擺盪,每架鞦韆會發出一個和絃的聲音,三十架鞦韆高低起伏,叮叮噹噹錚錚鏦鏦,奏出蒙特婁的悠閒午後。 《皇家山公園》,見證公民參與 蒙特婁最重要的地標是Mount Royal皇家山,Montreal一名即源自此山,是蒙特婁最高點〈234公尺〉。皇家山公園之於蒙特婁,等於中央公園之於紐約,設計師也是同一人。 1860年代,皇家山的樹木大量遭盜砍做為柴火,引發附近居民憤慨,市政府因此在1869年將皇家山劃為公園用地,並邀請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師Olmsted設計。遺憾的是,1870年代中期,蒙特婁經濟不景氣,Olmsted的許多規畫因此放棄。 1930大蕭條年代,市政府為了創造就業機會,在山頂興建觀景木屋,〈說是木屋,其實可以辦宴會〉,牆上掛著當地藝術家描繪蒙特婁歷史的畫作。此地是俯瞰蒙特婁市景的最佳地點,春夏秋冬、日夜晨昏,景致各自迷人。 (山頂觀景木屋,作者提供) 雖然這裡在十九世紀就規畫為公園,園內卻看不到百年以上的樹木,那是蒙特婁心中的痛。 1920年代美國禁酒令時期,美國人常常跑到蒙特婁來吃喝嫖賭,蒙特婁成了罪惡淵藪。1954年,蒙特婁市府意欲整頓社會治安與道德問題。皇家山公園是蒙特婁的城市象徵,公園的空間規劃頓時成了各方勢力角逐所在。 當時公園有一區的樹叢林木特別茂密,許多酒鬼、混混、同性戀人士〈這一點最重要〉常聚集在此,被稱為「叢林」。警方認為此處藏汙納垢,提出多項「改善」辦法,一、遍設照明設施,讓「見不得人」的行為見光死;二、把「叢林」的樹全部砍掉,讓「惡人」無處躲藏;三、在公園內開路,方便「好市民」開車入內。 蒙特婁欲整頓道德的想法,在當時並不奇怪。多倫多、紐約、倫敦,也都曾採取增加夜間巡邏、重新設計洗手間、改善照明的方式,改善公園治安。但是沒有一個都市像蒙特婁這樣砍木伐林,嚴重破壞景觀。警方這項做法被稱為「道德砍伐」,皇家山公園變成了禿頂公園〈Mount Baldy〉,生態健康愈來愈糟。 1958年,市府將公園附近兒童醫院的部分土地,賣給建商興建住宅。此舉引發部分公務人員〈如:林業處〉、專業人士、民間團體的反感,認為這是侵占公園用地。蒙特婁市民對於之前的整頓治安,沒有太多意見,但是市府變賣公園用地以獲取利益,就讓大家群情激憤,於是發起大規模的「拯救皇家山」運動。 反對人士認為,公園的前途要由市民與市府、建築師共同決定,他們舉行了多次辯論與公聽會。市府視公園為未開發地區,必須以現代化設施,提高公園的功能性。反對的市民團體則認為,公園源自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概念,藝術的極致就是大自然,公園寧靜的美不容侵犯。他們抨擊市府規劃,已違反1869年Olmsted對皇家山公園的願景。 1961年,林業處長Dumont提出警告,再這樣下去,幾年內公園就會從蒙特婁文化資產中消失。蒙特婁市民一向視皇家山為城市景觀的極致展現,將之與中央公園、海德公園、或布洛涅森林公園並列。對市民來說,皇家山公園必須能夠反映出蒙特婁在建築、景觀、設計規劃上的用心,任何違反Olmsted願景的現代化措施,都是唐突了皇家山公園這項蒙特婁最重要的藝術品。 最後,公園道路使用原先電車軌道的路線,不再另外劃分土地開闢新路。公園土地保留,自然環境保存,並開始了大規模復育。Dumont處長表示,五十年後大家就可看到林木成蔭的美景。 到了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市府請市民重新思考皇家山公園的定位,目的是要確保公園的生態空間,態度與1950年代截然不同。 (公園內湖畔,作者提供) 在距離Dumont林木成蔭宣言五十六年後的今天,在公園內散步時,鮮少有人會想起皇家山曾經是禿頂山了。不過,道德砍伐的傷痕仍在,當初砍掉公園內三分之二的原生楓樹後,土壤流失嚴重,屢屢發生土石流,市長下令栽種秋天時變黃的挪威楓樹。但是挪威楓樹生長較快,逐漸取代原生楓樹,改變了公園的生態風貌。 皇家山公園,記錄了蒙特婁的傷心史,但因市府與公民的誠懇對話,傷痕雖仍可見,但已逐漸撫平。2007年,皇家山公園南側與市中心相接的Peel街入口處要重新修建,市府先請公共諮詢處邀請兩百位專家學者公民一起討論,提出報告給市府參考。與會代表強調,修建需以保護保育公園的自然資產為最高原則,任何材料與設施都不能過度,必須完全融入周遭自然環境。此外,水資源管理、野生動物管理、生態通道、垃圾處理,報告中也都提出了建議。 這樣的流程與結論,我們知道,皇家山公園會是蒙特婁人永遠的驕傲。 作者:徐珮儀 綠逗志工、《發哥開講》精選輯主編、綠逗《咖啡館的故事》廣播節目主持人。 服膺「幸福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追求一個超越個人利益的共同理念。」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一點也不孤單;因為超越個人利益,所以走得理直氣壯;因為是共同理念,所以走得久久長長。
徐珮儀
2017-11-08
《沉默》前的喧囂 ─ 淺談日本禁教始末
二月上映的電影《沉默》,是美國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改編自日本名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因為在台灣拍攝,台灣媒體紛紛報導,吸引不少觀眾走入電影院。 葡萄牙耶穌會的兩位年輕神父洛特理哥與卡爾倍,在日本禁天主教最嚴厲的時期,偷偷進入日本,除了找尋昔日恩師費雷拉神父的下落之外,也不希望天主教在日本完全斷了根。兩位神父在長崎北方的小村落上岸,教徒辛苦掩護,在山上躲了一個多月,教徒每天兩人一批,輪流上山到神父處告解禱告。 然而官吏獲報,得知村落中有天主教徒,村民堅不吐實,官吏命令村落派出三人當人質,到長崎受審。其中一人棄教,未棄教的兩人被綁在淺灘的十字架木樁上,任由海浪浸身沖刷,兩三天後身心俱疲而死。 兩位神父為避免連累村民,決定分別逃亡。最終還是遭到密告,被官吏抓到,卡爾倍跟著教徒溺水殉教;主角洛特理哥則在和長崎的長官井上筑後守言語交鋒、和棄教的恩師費雷拉神父談過話之後,為了拯救一起被關的教徒的生命,踩了聖像而棄教。 (《沉默》海報) 電影中除了提出深刻的問題:「人遭受苦難時,神為何依然沉默?」之外,對於日本政府迫害教徒的殘酷手法及對天主教的尖銳質問,也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天主教徒曾高達數十萬人,羅馬教廷極重視日本的宣教工作,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諸侯〉,也十分歡迎傳教士到領地傳教。從1549到1641,不過九十二年的時間,為何天主教在日本完全銷聲匿跡、一片沉寂? 讓我們先了解沉默前的喧囂,就會更懂得聲嘶力竭後的沉默。 織田信長給予庇護 1543年,葡萄牙人抵達九州種子島,是日本與西方接觸的開始。1549年,西班牙籍耶穌會修士沙勿略〈Xavier〉抵達九州鹿兒島,將天主教信仰傳入日本。 當時羅馬天主教因歐洲新教興起,亟欲向外拓展勢力,積極派遣傳教士東來。此時的日本為戰國時代,割地自據的大名〈諸侯〉們,需要西方的鐵砲火藥及貿易收益來壯大己力,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九州、京都、江戶〈今之東京〉,信奉天主教者眾。 戰國大名中勢力最龐大的織田信長,尤其喜愛西方文化與科技,賜土地給傳教士蓋教堂。雖然傳教士時不時也會和日本人起衝突,但在領導者的庇護下,天主教蓬勃發展,許多大名也受洗成為信徒。 豐臣秀吉開始翻臉 到了豐臣秀吉時代,原本繼承織田信長對傳教士的寬大政策,但隨著天下逐漸統一,他不必再像往日那麼拉攏傳教士。再則大名與武士信奉天主教,讓豐臣秀吉漸漸擔心天主教徒會如日本的一向宗〈淨土真宗〉信徒般,形成另一股不受政府控制的武裝勢力。加上天主教與日本的神道、佛教教義衝突,常傳出拆毀神社、寺廟之事。凡此種種,在爆發葡萄牙商人將日本人當作奴隸賣至海外後,讓秀吉於1587年下令驅除傳教士。 然而,秀吉顧慮到與南蠻〈西葡兩國〉貿易的龐大利益,且剛平定不久的九州,有許多天主教大名,若鎮壓不當,可能導致強烈反彈。因此並未真正落實驅逐令,傳教士此時尚能自由傳教。 1596年,發生「聖菲利浦號事件」。聖菲利浦號是西班牙商船,船上有方濟各會與道明會的傳教士。船隻遭遇颱風嚴重破損,漂流到日本四國地區求救。 豐臣秀吉派增田長盛前往處理,增田沒收了船上貨物,並告訴船員,所有人都會被拘禁甚至處刑。船員聞言大為錯愕,因為原本他們被告知,秀吉已答應西班牙總督幫助這些船員。 航海長氣憤地向增田展示世界地圖,我們西班牙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你們日本是什麼鼻屎大的國家。增田則向秀吉報告,西班牙人都是海賊,用武力佔據秘魯、墨西哥、菲律賓,也會用相同方法佔據日本,他們是為了測量來的,住在京都的好幾個葡萄牙人都這麼說。 豐臣秀吉大怒,再次發布傳教士驅逐令,這次是來真的。此事件也讓日本政府對西班牙非常反感,最早被日本斷航的,就是擁有無敵艦隊的西班牙。 他逮捕京都大阪一地的方濟各會成員七人、耶穌會成員三人、信徒十六人,流放到九州的長崎。隔年〈1597〉在長崎處死,是為日本首批殉教者,天主教會稱為「日本二十六聖人」。 (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圖/維基百科) 此時到了秀吉政權末期,日本與西葡兩國的外交、貿易、傳教問題本已錯綜複雜,連天主教到日本傳教的各教派間也對立衝突。最早到日本傳教的耶穌會〈沙勿略〉,著重興學與教育,尊重日本文化,採取適應主義,通常與當權者先打好關係,積極傳教的對象是具有社會影響力人士。後到的方濟各會與道明會傳教士,則直接走入人群、向窮人傳教,毫不考慮日本國情,無視日本禁教令。耶穌會與此二修會,關係不斷惡化,傳教士的立場也愈來愈不利。 德川家康態度丕變:從「沒有禁止的理由」到「沒有保護的理由」 德川家康掌權後,一開始對傳教也不怎麼在意,不但發給西班牙傳教士建設許可及佈道許可,甚至還接見耶穌會會員。 1600年,荷蘭商船抵達日本,船上有英國人威廉‧亞當斯。耶穌會教士指稱他們是海盜,要德川家康處決這些人。家康拒絕,反而接見亞當斯,獲得許多歐洲局勢新情報。家康從亞當斯處得知,英西荷葡四國目前皆捲入歐洲戰事〈英西戰爭及荷蘭獨立戰爭〉,新興國家荷蘭與英格蘭逐漸崛起,對西葡強權造成威脅。德川家康決定讓兩陣營相互競爭,日本可從中獲得貿易實利。 日本稱西葡為南蠻人,英荷為紅毛人。英荷抵日,足足比西葡晚了五十年,因此拼命急起直追,要與西葡分食與日本貿易這塊大餅。 信奉新教〈基督教〉的荷蘭告訴德川家康,我們可以將傳教與貿易脫勾,只貿易、不傳教。日本政府為了貿易收益,對於傳教引起的糾紛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荷蘭的聲明,讓家康的立場從「沒有禁止傳教的理由」,變成「沒有保護傳教的理由」。 1612年,發生「岡本大八事件」,施賄受賄者皆天主教大名。德川家康態度丕變,明令全國禁教,天主教大名遭撤職、領地俸祿被沒收。 江戶幕府全力掃蕩 家康死後,幕府禁教手段更加嚴厲。 (元和大殉教,圖/神戶市立博物館) 1622年,在長崎處死五十五名傳教士、信徒、及藏匿他們的人,史稱「元和大殉教」。1629年,發布「踏絵」令,命令天主教徒每年都要踐踏聖像〈耶穌像、聖母像、或是十字架〉,以示棄教。 1624年,禁止西班牙的船靠岸。 1637年,爆發震驚全國的「島原事件」,這是江戶幕府時期最大規模的暴動事件,也影響了幕府的鎖國禁教政策。 豐臣秀吉時代,九州的島原及天草兩地的藩主原為天主教徒,信教的民眾很多。到了德川幕府時期,原藩主易封,改由松倉家及寺澤家擔任領主。當時的藩主們,少了與西方往來的貿易收益〈貿易權集中在幕府手中〉,於是將經濟重擔轉嫁到人民身上。島原藩主尤為殘暴,為了建城、對外用兵,對農民橫征暴斂,又不時迫害基督徒,加上天災歉收發生飢饉,島原、天草兩地人民終於受不了,起兵反抗,殺死藩吏,佔領島原南部的原城。幕府派出十二萬大軍攻打,歷時五個月,原城內彈盡援絕,終於遭幕府軍攻破。三萬七千人的民軍除了極少數投降逃亡者外,遭到全部殲滅。 幕府對此內亂震怒不已,懷疑民軍背後有天主教力量支持。幕府曾截獲兩封葡人書信,稱島原的天主教徒曾試圖接觸在日本的葡萄牙人。幕府恐怕這種以宗教信仰為基礎、排他性極強的勢力,若再結合外國武力,對政權是莫大威脅。再則若公布叛亂原因實為官逼民反,恐怕也會影響幕府威信,因此將此事件單純定調為「天主教徒的叛亂」。 幕府藉此事件,大力掃蕩天主教徒,倖存教徒轉為隱形噤聲的地下教徒,即《沉默》所描繪的村民。 日葡斷交,台灣竟是關鍵因素之一 幕府對於葡萄牙等天主教國家愈來愈不滿,有意斷交以絕後患。荷蘭見機不可失,開始帶風向。 荷蘭自1613年起,由商館館長率隊,每年一次從長崎前往江戶送禮,並向幕府報告國際最新局勢。在1637年「島原事件」中,荷蘭還幫幕府砲轟原城,立下戰功。荷蘭眼見幕府因「島原事件」對葡萄牙大起疑忌,自是見縫插針,稱這些天主教國家都是假藉傳教意圖侵略日本,要將葡萄牙擠下獨佔日本貿易利益的寶座。 然而,日本極度仰賴葡萄牙自澳門運來的中國生絲,不敢貿然斷絕與葡萄牙的經貿往來。1639年,荷蘭商館館長前往江戶晉見將軍時告訴幕府,荷蘭可以確保中國生絲經由荷蘭殖民地台灣運到日本,這正是壓斷日葡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於是日本毅然與葡萄牙斷交,禁止葡萄牙船靠岸,將在日葡人通通趕到長崎港外的出島。隔年葡萄牙從澳門派出使節,請求恢復貿易,全員被幕府抓起來處死。 也就是在1639年,《沉默》的葡萄牙籍年輕神父洛特理哥,踏上了日本土地。 (《沉默》劇照,葡萄牙籍年輕神父洛特理哥,圖/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作者:徐珮儀 綠逗志工、《發哥開講》精選輯主編、綠逗《咖啡館的故事》廣播節目主持人。 服膺「幸福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追求一個超越個人利益的共同理念。」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一點也不孤單;因為超越個人利益,所以走得理直氣壯;因為是共同理念,所以走得久久長長。
徐珮儀
2017-04-01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國民黨重回馬英九手中
林保華
始政日或光復節及歷史魅惑
李敏勇
川普「台灣就是台灣」——一句務實又漂亮的話
尤榛嚴
中國「長臂管轄」、「跨境鎮壓」 國安局:以統一台灣為終極目標
方瑋立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邀台參與環太軍演 軍援10億美元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