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加相關文章

突破!在台就可入境美國

突破!在台就可入境美國

  〔記者陳宜加、駐美特派員曹郁芬/台北─美國連線報導〕台美外交再突破!華航將於三月廿五日開航美國加州安大略,但不單只是新航線開闢,也傳出華航與美方談判過程中,美方突破外交限制、也初步敲定飛美航線擬將啟用「境外通關(US Border Preclearance)」措施,希望未來在台灣即可進行美國海關查驗、等同直接入境美國;台灣可望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設置境外通關的國家,除可提升台灣的亞太航空交通樞紐位置,也將是台灣旅行法之後,台美關係另一大步。 美方突破外交限制,初步敲定飛美航線將啟用境外通關措施,未來在台灣即可進行美國海關查驗、等同直接入境美國。(記者朱沛雄攝) 境外海關 亞太首例 台灣一○一年十一月正式加入美國免簽證計畫,去年十一月再正式納入「全球入境計畫(Global Entry)」,讓台灣旅客可在美國快速通關。如今又可望在國內啟用「美國境外預先通關」;美國目前在全球擁有十五處境外入境據點,台灣可望成為亞太第一個設置的國家。 華航董事長何煖軒透露,華航為拓展安大略航線與赴美旅客便利,意外無心插柳,與美方洽談開航時,因安大略是國內機場,沒有海關與境外檢查中心,華航提議「乾脆在台灣桃園機場設海關」,美方相關單位立即接受。 尤其美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Ed Royce與美國加州當地大力支持。何煖軒表示,由於Ed Royce協助,透過AIT與我國內政部、交通部、行政院接洽;如果此事定案,不只安大略機場、也不只華航班機,未來所有國籍航空飛往美國任一城市航班,全都享有境外通關措施,大幅節省旅客通關時間。 據指出,未來桃機可望挪出部分空間做為境外通關區。何煖軒表示,相關細節及時間,應該都需待美方與我國外交部、交通部等討論決定。 經向美方查詢,Ed Royce目前預訂二十五日將會到台北訪問三天並與蔡總統會面;他將出席華航首航安大略的典禮,對於境外通關事項,則回覆目前在洽談中,但時間還未定。 去年我國前往美國總共五十七.四萬人次,未來都可望享有在國內直接通關的便利。航空界人士則分析,台美若能促成境外通關,凸顯雙方夥伴與信任關係,是外交突破,台灣也將成亞太樞紐,可爭取更多轉機旅客。
陳宜加 2018-03-23
桃產總15人臥軌 上萬旅客遭殃

桃產總15人臥軌 上萬旅客遭殃

突襲台北車站 台鐵強烈譴責 〔記者陳宜加/台北報導〕反對勞基法再修法,桃園市產業總工會昨晚六點卅分突襲台鐵第三南下月台,約有十五人臥軌表達抗議,一度癱瘓台鐵南下交通,且因為是尖峰時段,受影響旅客人數超過萬人。對於陳抗行為影響到旅客輸運權益,台鐵表示「強烈譴責」。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昨晚臥軌抗議勞基法再修法,癱瘓台鐵南下交通,列車駕駛員在車上無奈等候。(記者陳宜加攝) 等車旅客全擠在月台。(記者陳宜加攝) 乘客大罵「犧牲他人權益不是自由 是民粹」 「拒絕過勞,退回惡法!」勞團臥軌高喊口號,要求撤回勞基法修正草案,抗議團體約十五人行動,正值尖峰時間的台北車站大亂,準備搭車的旅客擠在月台上枯等,但列車無法通過,車上旅客也必須下車,有旅客就不滿痛罵:「犧牲他人權益不是自由,是民粹!」 原定昨晚六點五十分從3B月台開往苗栗的二一三三次區間車、七點十四分開往新竹的一二四一次區間快車、七點廿六分開往潮州的一八一次自強號、七點四十分開往樹林的四三一次普悠瑪號,已經確定不開車,轉往3A月台發車,最長延誤廿五分鐘。 台鐵指出,昨晚從六點五十五分起,台北站要求上下行列車暫時不要開行,以維護安全,受影響旅客改六五三次莒光號接駁。截至晚上七點六分,台北站第六、九股可正常通行,第七、八股列車暫時禁止通行,上、下行列車各延誤十至廿五分。 上下行21列次 延誤650分鐘 勞團抗議事件截至昨晚八點告一段落,至八點廿八分,七、八股均恢復正常通車,台鐵統計共影響廿一列次、六百五十分鐘,約一萬二三七○名旅客受影響。台鐵對於陳抗行為影響到列車行車安全及大眾旅客輸運權益,罕見表達強烈譴責。 台鐵運務處長張錦松表示,勞團抗爭嚴重影響旅客權益與行車安全,表達意見同時,希望考量大眾權益,而不要影響他人。即日起將嚴加戒備,隨時關注行動後續發展,有必要時,將與警方保持密切聯繫,以旅客「行」的權益與公共安全為最首要考量。 交通部政次王國材表示,激烈陳抗行為不僅造成自身危險,並影響列車行車安全及大眾旅客的輸運,交通部表達強烈譴責,呼籲勞團以更理性方式表達訴求。 影響眾人權益 無助爭取認同 昨天從台中北上參加金融證照考試的廿四歲旅客楊晏禔無奈表示,可以理解勞團訴求,但他認為選錯地點,反而影響更多人交通權益,更無助於爭取社會認同。他原預定晚間十點返回台中,但只怕遙遙無期。 另一名卅多歲的食品公司員工宋蕙坊直言,她也是勞工,完全認同反對勞基法再修惡的訴求,但真正戰場在立法院、行政院,勞團選擇台北車站抗議,反而「拿生命開玩笑」,政府真正決策人士也無法聽見勞工的心聲。
陳宜加 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