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以彬相關文章

「堤豐入韓」,中國的惡夢又來了嗎?

「堤豐入韓」,中國的惡夢又來了嗎?

7月11日,《韓國日報》刊登標題「北韓、中國恐懼,韓國機會...美怪物級新武器來了」的專文。消息一出,中方宣傳機器旋即宣揚「堤豐無用論」和「中國武力輾壓論」。然而,在譏諷美韓天真妄想的背後,不正是反映中方對「堤豐入韓」的忌憚,突顯美韓軍事同盟強化的忌憚。 為何「堤豐入韓」話題會引起中國警惕呢? 首先就不得不提「堤豐武器系統」(Typhon Weapon System, TWS)的強大攻擊力。 「堤豐」的命名,取自於希臘神話中世界最強巨獸之名,是美國陸軍最新研發「中程打擊能力」(Mid-Range Capability, MRC)的陸基型導彈系統,裝備有最新型Block V「戰斧」巡弋飛彈,射程遠達 1,700 公里;以及射程 370 公里的RIM-174「標準6 型」飛彈。 堤豐武器系統。(圖:取自網路) 上述飛彈可集成在一輛發射車上,還包括RIM-162進化型「海麻雀」飛彈和反潛魚雷等艦載武器,均可透過車載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統發射,未來隨著時速5 馬赫和射程2,775 公里的「暗鷹」(Dark Eagle)極音速飛彈和500公里「精準打擊飛彈」(PrSM)的服役,四種飛彈的混成交叉攻擊,將構築涵蓋70-3000公里的無死角攻擊網。其中,戰斧飛彈已於6月27日由美軍試射成功,標示著美國可視軍事需求,隨時將此系統投入實戰運用和前沿部署上。 然而,令外界關注和中方跳腳的,是該報導不僅詳細介紹上述系統的強大和優點,還以此為鋪墊,建議南韓應讓「堤豐入韓」,原因直接點名此系統的打擊目標,不僅是北韓;還包括中國。 因為一旦部署在南韓群山、烏山、平澤等美軍基地,1,700 公里戰斧飛彈的射程範圍,可直接攻擊北京和周邊重要城市的軍事據點。標準6型飛彈,可針對370 公里作戰半徑內中國海軍基地的戰機、軍艦、軍事設施等進行打擊。通過「一車多用」的攻擊型態,將對中國北部區域有效形成海陸空三位一體的飛彈包圍網,發揮「制敵境外、有效嚇阻、源頭打擊」的軍事作用和戰略功能。 不僅如此。該報導為釐清消息不是空穴來風的主觀臆測,特別引用今年6月美國國會調查局(CRS)的報告,指出:「考慮到堤豐系統的射程限制,如果不在海外基地部署這些部隊,將限制這些部隊的效力或否定其存在本身。」據此明確表明,美國將在2024財政年度,就向南韓提出堤豐系統部署在駐韓美軍基地的建議。 雖然有論者對此報導嗤之以鼻,但《韓國日報》並非八卦小報,而是南韓主要媒體之一,具備一定公信力,相信該報導內容應有一定的消息來源,否則外媒不會引用或評論;而中國御用喉舌也不會急於外宣消毒。值得玩味的,文中敢於點名中國為打擊目標,這在一向顧及中韓關係敏感性的南韓主流媒體圈中殊為罕見,倘若「堤豐入韓」為真,不啻是繼「薩德入韓」後,中國另一個惡夢的開始。 (作者為大學教師)
楊以彬 2023-07-20
尹錫悅的一句話 瞬間讓中國跳腳!

尹錫悅的一句話 瞬間讓中國跳腳!

19日,路透社刊出南韓總統尹錫悅的專訪內容。其中,他的一席「台灣問題是全球性問題」的說法,引爆中韓尖銳的外交交鋒和政治對壘。對此,中國立馬強烈譴責南韓不要多事,連外長秦剛都親自出面警告勿玩火自焚;但南韓也不甘示弱,旋即召見中國駐韓大使,罕見用「這是令人質疑中國國格的外交失禮行為」的強硬措詞回擊。 19日,路透社刊出南韓總統尹錫悅(中)的專訪內容。其中,他的一席「台灣問題是全球性問題」的說法,引爆中韓尖銳的外交交鋒和政治對壘。(路透社)   回顧中韓關係歷史,雙方單純就台灣問題,如此大動干戈,實屬罕見。事實上,台灣問題國際化的主張,早在文在寅執政後期就曾提過,尹錫悅任內,也在不同場合論及,況且事後證明,南韓政府至多停留在立場表述階段,並未在政策作為上公然違背北京的一中原則。 既如此,此次中國為何會對尹錫悅對台言論強烈反彈呢?事出有因,根據近來的政治脈絡判斷,中國根本是怒給南韓背後的美國看的,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因為尹錫悅特別挑在即將訪美的前夕,發表與美立場高度契合的對台言論,聽在中國耳裡,更覺刺耳。 當然,中國也不是傻瓜,他們清楚尹錫悅的專訪,絕對是經過精心計算後刻意為之的,目的就是想藉由訪美向美國交心,表態在美中競爭的大格局,南韓會逐漸靠攏美國。而一旦美國印太戰略布局多了南韓堅實的盟友,美日韓台菲的合作關係越趨緊密,不僅第一島鏈的圍堵中國力量將更為穩固,也強化美國在東北亞的戰略優勢,這才是中國最為在意懼怕的。 而中國深恐南韓未來全面靠美的擔憂,不是沒理由。因為南韓近來已出現以實際行動落實「親美疏中」路線的跡象。其中有兩個徵兆值得觀察。首先,本月20日,南韓聯合參謀本部議長(相當我國的參謀總長)首次公開訪問位於慶尚北道星州郡的薩德(THAAD)反導系統基地,這對有「薩德恐懼症」的中國而言,無疑是赤裸裸的親美反中的挑釁行為。 第二個徵兆是習近平在12日前往廣州視察時,無預警地參觀南韓「樂金顯示公司」(LG Display)。這是他2012年上任以來,首次視察南韓在中企業,並稱此舉反映韓中關係的改善勢頭,其拉攏南韓的政治意涵不言可喻。然而僅過一星期,尹錫悅就發表「台灣問題全球化」的對台言論,此舉不啻打臉習近平,大國顏面何處放。對此,習的戰狼群們,不藉此機會為老闆報仇,更待何時。 最後,對台灣而言,對於尹錫悅的對台言論,我們雖以正面看待,但不需存有過多的美好想像。畢竟,南韓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量,不可能公開以實際行動挺台灣,進而與中國決裂。然而,從整體地緣政治連動關係而言,尹錫悅此次訪美,對台灣乃至東北亞局勢後續的政治影響,仍值得我方密切關注。 (大學教師)
楊以彬 2023-04-23
落跑市長選總統的南韓啟示錄

落跑市長選總統的南韓啟示錄

隨著2024年總統大選各黨候選人逐漸明朗化,地方首長落跑選總統的議題開始在政壇發酵,不僅成為朝野政黨攻防的焦點;也形塑選民衡量候選人誠信的重要尺標。對此,筆者特舉與台灣民主化歷程相近的南韓為對照組,俾以做為台灣的參照標的。 南韓自1987年實行總統公民直選以來,迄今共舉行八次大選。綜觀競選過程和選舉結果,清楚揭露一個事實:凡是來自17個「廣域地方自治團體」(相當台灣直轄市長或縣長)的地方首長,想要在任內落跑選總統,均告失敗。不僅「請辭參選」如此,更遑論「請假參選」。 其中,有幾個代表性案例頗值爬梳一番。最近的例子,是2022年競逐總統失敗的李在明。他曾在連任城南市長時,就起心動念想參選總統,但在黨內初選以排名第三鎩羽而歸。接著他在2018年當選管轄南韓人口最多的京畿道知事,然而才就任三年,又請辭去選總統,結果在京畿道內的首爾市得票率輸給對手5%,成為勝負的關鍵,部分原因,即是獨立選民眾多的部分首爾市民,對這種「吃碗內、看碗外」的行為,相當不以為然。 另一個例子是前首爾市長朴元淳。他是南韓唯一達成三連霸的民選首都市長,靠著斐然的政績,備受民眾肯定,滿意度常年保持在5成以上,2018年地方選舉,得票率高達53%,碾壓其他對手。有明星市長光環的他,也曾在任內動過競逐總統大位的想望,但在競選初期,南韓民眾以不到5%的支持度,狠狠打臉他的總統夢,警告他不要驕傲,做好市長,不要天天想著當總統。 南韓已故首爾市長朴元淳(歐新社)     相對以上的落跑摔跤案例,前總統李明博顯得有智慧多了。他在2002年高票當選首爾市長後,憑藉卓越政績累積的「首爾經驗」,成為邁向總統之路的政治資本。然而他智慧之處,在於能克制己身的政治投機和權力慾望。為此,他毅然放棄2006年首爾市長的連任,拒絕將其當成跳板或退路,專心準備總統大選,終於2007年以49%的得票率輕鬆贏得總統,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成為從民選直轄市長直接挑戰總統成功的第一人、 南韓和台灣同為第三波民主轉型的成功教材,但不得不承認,南韓選民就落跑政治人物的拒絕力道和容忍底限顯然較台灣濃厚,這從歷屆總統選舉,從未出現敢用「請假參選」方式落跑的地方首長,即可見一斑。 「南韓落跑市長選總統,門都沒有」,證明選民集體意志凝聚的強大政治壓力,可迫使民選首長必須信守對選民的莊嚴承諾和神聖責任,更不能縱容為追求更高的權力名位,輕易撕毀與選民的契約。我相信台灣的民主品質並不輸給南韓,「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因此,拒絕落跑政治人物的權利掌握在你我手上,「選民今天說No,明天哪位想落跑的市長敢說Yes!」(作者為大學教師,新北市民)
楊以彬 2023-04-15
尹錫悅:「南韓年輕人都討厭中國人」

尹錫悅:「南韓年輕人都討厭中國人」

南韓即將在三月九日舉行第廿屆總統大選。雖然多數民調呈現在野黨的尹錫悅微幅領先執政黨的李在明,但幾乎均在誤差範圍內,選情依然膠著。 南韓總統大選倒數1個月,在野黨候選人的尹錫悅(左)支持度領先執政黨候選人李在明(右)。(美聯社、路透)       然而,就在選戰最後的衝刺期,一場北京冬奧引爆的韓服和比賽判決不公的爭議橫空出世,徹底激怒南韓年輕世代的反中怒火,近來,諸如「文化工程」、「文化掠奪」等熱門的政治詞條,充斥公共社群網絡中,南韓的政治天空瀰漫前所未有的反中烏雲。 回顧過去中共為展現少數民族大融合的團結表象,在不少大型活動,由中國朝鮮族身穿韓服同慶,其實已行之有年,但為何此次冬奧卻被南韓年輕世代視為是赤裸裸的文化挑釁行為,甚至上綱為最深層的文化認同爭議呢?顯然問題根源不在韓服本身,而是折射南韓市民社會壓抑已久的反中情緒已逼近臨界點。 根據南韓智庫的一項調查顯示,南韓民眾對中國的負面評價,從二○一九年的五十二%,大幅攀升到二○二一年的七十四%,推算時間點,顯然與二零一七年部署「薩德飛彈防禦系統」(THAAD)事件,到中國祭出的「禁韓令」有密切關聯;而中國戰狼外交背後的大國沙文主義巨靈,加上南韓親中當權者的迎合,也讓百姓的民族自尊受到傷害,導致年輕世代對冬奧爭議產生如此強烈的反中情緒。 至於這股反中情緒對總統大選的影響,首先,在野黨候選人尹錫悅顯然嗅到這股反中民意的脈動,打出的「反中牌」,包括強化韓美日同盟關係、追加部屬薩德系統;甚至推動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尹錫悅反中政見與向美靠邊站之直白,應是歷屆各黨派總統候選人所罕見,他的一句「南韓年輕人都討厭中國人」更道盡一切。 其次,執政黨候選人李在明在北京冬奧前的電視辯論會,還批評對手的親美立場和追加薩德方案,會嚴重損害中韓緊密的貿易關係。然而冬奧爭議事件一延燒,立即髮夾彎,加碼表示,若中國漁船越界,應加以擊沉,李在明立場轉變之快,明顯是感受到南韓反中情緒的蔓延,已然不利他的選情。 最後,中國面對南韓的反中情緒,也在悄然調整。例證之一,即是中國駐韓大使館對南韓奪首金的祝賀,想藉由釋放友好動作,緩解緊張關係,避免將親美反中的尹錫悅送入青瓦台,一旦東北亞區域的中美對抗格局,再加入南韓新成員,將更鞏固美國戰略優勢。 從整體地緣政治的連動關係來看,南韓總統大選的結果,必定牽動台灣在東北亞的安全走向,值得我方密切關注。 (作者現任大學教師,新北市民)
楊以彬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