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程相關文章

新南向政策—誰來紀念身死台灣的印度獨立英雄錢德拉.鮑斯?

新南向政策—誰來紀念身死台灣的印度獨立英雄錢德拉.鮑斯?

「我為印度獨立而死,印度終將永獲自由!」——錢德拉鮑斯,1946.8.18,於台北臨終前 來源:維基百科 昨天是錢德拉.鮑斯(Chandra Bose)的忌日,71年前日本投降後第三天,這位自由印度政府和印度國民軍的領袖在台北松山機場的一場空難中重傷逝世。 鮑斯和甘地與尼赫魯並列印度獨立建國三傑,三人都出身自英屬殖民地印度貴族家庭,都曾經遠渡殖民母國首都倫敦攻讀法律,也先後成為律師過著令人稱羨的英式上流貴族生活,卻也同時因為在倫敦的學院裡接觸各種當時進步的反殖民與社會主義思想,最後不約而同地選擇踏上追求印度獨立解放運動之路。 20世紀初期,全球情勢風雨飄搖,當坐擁殖民地的新舊帝國間正式展開兩次慘絕人寰的大亂鬥,作為包夾於帝國勢力間的殖民地知識份子,也在各種行動路線的辯論與苦思中追求殖民地同胞的解放與祖國獨立。 只是不同於堅持和平非暴力運動路線的甘地與尼赫魯,鮑斯選擇了利用地緣政治與操作帝國間的矛盾爭取獨立的基進武裝路線,他先後跟納粹德國與日本帝國合作,乘坐德國的U潛艇與日本伊號潛艦從歐洲秘密前往日本,在日本帝國的支持下成立了自由印度政府,並率領一支由英軍印度俘虜與旅居東南亞的印度獨立青年志士組成一支約45000人的自由印度國民軍,在印緬前線與日軍聯合對英軍作戰。 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鮑斯乘坐飛機從台北欲飛往滿洲尋求與蘇聯談判合作,但飛機從松山機場起飛不久隨即發生空難墜毀於松山機場,身受重傷的鮑斯不久後逝世於台北陸軍病院。 鮑斯壯志未酬身先死後兩年,在甘地與尼赫魯的先後帶領下,印度接連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和平非暴力抵抗運動。另一方面,兩萬名曾由鮑斯的率領的自由印度國民軍士兵,因為與日本軍合作對抗英國而遭到戰犯法庭審判,其中400人更被英國法院以叛亂之名起訴。然而這個戰犯起訴事件卻導致印度境內爆發了更大規模且更全面的反英國殖民運動,這場運動中印度勞工在全國發動總罷工,在皇家海軍基地裡服役的印度籍士兵更集體叛變佔領了英國在印度的各大軍港,並奪取武器與英國軍警在全國各地展開大小規模的武裝對抗。 終於,這個古老的南亞文明大陸上的人民,脫離了大英帝國長達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告獨立建國。 初代總理尼赫魯及甘地家族領導的印度國大黨,在戰後長期執政了近半個世紀,然而隨著國大黨政權長久的威權與貪腐統治遭到印度人民嚴厲的批判與反抗,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鮑斯於是開始受到印度人民的懷念。筆者的印度朋友就曾說,目前在印度人的心中,鮑斯的地位已經超越了甘地與尼赫魯而成為最被國民崇敬的獨立英雄。2014年,地方省長出身的莫迪,率領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徹底擊敗國大黨並終結了國大黨長達半世紀的統治結構,莫迪首相一上任後就宣佈重新紀念獨立英雄鮑斯。 然而,鮑斯的遺骨至今卻不曾回到故鄉,日本軍人撤離台灣時帶著鮑斯的遺骨回到東京,將其安奉在東京都杉並區內的小廟「蓮光寺」。這座東京都內小小的日蓮宗寺廟,因為獨立英雄鮑斯埋骨與此 ,而成為今日維繫日本與印度兩個大國關係的重要接點。 蓮光寺內除佇立著鮑斯的半身紀念銅像之外,還有兩位先後訪問日本的印度首相所豎立的紀念碑。銅像旁的來訪者名簿中,可以看見眾多來到日本的印度遊客特地造訪,留言本裡以英文和梵文寫滿了對於鮑斯的崇敬以及對於日印關係期待的文字。 台灣人又應怎樣看待這段歷史呢?很多人說,鮑斯採取武裝反抗的路線,先後跟納粹德國與帝國日本合作是「與魔鬼共舞」的行為,一方面,甘地與尼赫魯主導的和平非暴力運動,不但被定位為印度獨立成功的關鍵,更因為手段的進步性而為人尊崇。當在歷史上殖民地人民脫離帝國的抗爭過程中,甘地的非暴力運動被視為殖民地獨立運動的典範,然而,事實上在幾乎所有殖民地獨立建國的歷史中,我們卻也都可以清晰地看見殖民地行動者在現實主義的思維下,透過國際地緣政治操作與作為殖民母國敵人的帝國合作乃至利益交換的身影:從美國獨立中法國的角色,到東南亞各國獨立運動與日本帝國的合作,甚至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位依舊被某政黨奉為永遠的總理,過去曾號召打倒清國而先後與日本右翼擴張勢力和蘇聯進行利益交換的孫中山...如果換作我們是活在那個無奈的時代裡的殖民地知識份子,又會如何做出抉擇呢? 去年,印度正式超越經濟減速中的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國家,印度也即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地緣政治上因為印度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印度不但開始積極在南亞國家確立主導地位之外,更進一步推動「東向政策」,希望連結東協各國 、 日本乃至澳洲進行更積極的經貿與防衛合作,這些都意味著印度正在走向經濟與政治實力的崛起,成為因應「中國因素」不可或缺的要角。而新政權上任後,台灣和印度,也終於看見了彼此的存在。 今天,鮑斯的肖像被掛在印度國會廳堂的正中央永受人民懷念,他的遺骨安置在日本東京的蓮光寺永受供養,至於作為殞落地的台灣,至今卻沒有任何一座紀念碑供印度人民憑弔,紀念他們的國父之一,一個在充滿無奈的時代裡,生命聯結著印度、日本以及台灣的人。 「新南向政策」,可以從這裡開始。
張智程 2016-08-26
國民黨真的回不來了?

國民黨真的回不來了?

民進黨在2016大選的壓倒性勝利,正式確立了台灣意識成為未來台灣政治主流的新政治格局。但這並不代表新政權將一帆風順,相反的,除了面對中國經濟泡沫而產生的長期化經濟風險以外,如何夾縫求存於美中之間也都必須步步如履薄冰,更不用說台灣內部千絲萬緒的社會分配議題,沒有一樣是容易處理到人盡滿意的簡單課題。 在此可預期的、國內外政治必然充斥諸多風險與危機的執政環境中,民進黨政權未來可能再次下野的劇本,似乎也已隱然產生雛型。從現在的時點來看,民進黨未來如果再度失去政權,基本上會基於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本土派分裂」;第二則是台灣人的投票考量中,台灣認同的優先順位再度被經濟需求逆轉。 ( 由 neverbutterfly 圖片來源:使用來自維基共享資源,CC BY 2.0 條款授權) 本土派會分裂嗎? 台灣選民的世代更迭、首投族、天然獨選票的進場等因素,造就「台灣認同」的確立,的確是讓擁抱中國認同的國民黨慘輸的關鍵原因之一。台灣主流民意已傾向台灣認同,今後國民黨如果繼續擁抱中國認同,未來注定黯淡無光。 但坐擁「台灣認同」這個主流民意的民進黨其實並非沒有競爭者,2014和2016兩次大選成形的第三勢力,已經讓民進黨面臨著左有「時代力量」、右有「白色力量」包夾競爭的焦慮。 時代力量和白色力量與民進黨共享台灣認同的主流選票市場,也必然會繼續爭取民進黨上台後中道保守化、乃至在執政過程遭遇各種失分時,遭致人民不滿而喪失的選票。 時代力量傾向更左的理想主義政治路線,在面對分配議題、自由貿易協定乃至兩岸經貿交流的議題上會採取更基進的立場,除了限縮民進黨面對重大決策時保持模糊的空間外,也會持續吸引未來對於保守化民進黨政權「不夠左、不敢獨」而失望的年輕選票。 時代力量黨主席黃國昌與無黨籍立法委員候選人紀國棟於立法院外抗議馬習會,並呼籲罷免馬英九。(圖片來源: VOA 美國之音李逸華 。 使用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白色力量除了嘗試在首都台北的治理實踐中,找到一條菁英與效率治理、能夠迅速吸引民意支持的典範之外,在兩岸關係上也已積極開始開拓一條不同於民進黨、卻更可望與北京達成共識的嘗試。這條路線挾著超高人氣和首都台北市的執政資源、繼續吸引藍綠兩方的政治人物加入、並頗獲中產階級選民支持,或許更有可能在未來數年內壯大成與民進黨相匹敵的政治力量。 因此,即便台灣認同今後必然成為多數,繼續長大的時代力量與白色力量,未來與民進黨在關鍵時刻時究竟會合作或產生競合,則會成為難以預測的不確定因素。 國民黨支持者會重返嗎? 2016年以後,國民黨勢必面最最艱難的存活課題,第一個是如何不在今後的路線鬥爭中分裂,第二個則更加關鍵,就像民進黨今後仍將找尋一套北京能夠接受、或至少不積極反對的兩岸關係論述一樣,國民黨未來是否走向「邊緣小黨化」的最大課題,則是無論如何都必須重新找到一套論述,去面對台灣人更加主流而深化的台灣認同。 未來中國對台灣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必然會持續擴大,這樣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也就意味著北京政府無論如何都有條件在台灣穩住一個有力的親中政治勢力。本次選舉雖然看似大敗、實則仍然保持一定基本盤的國民黨,依舊是北京最好的選擇,對國民黨自身而言,堅守北京代理人的地位,也是足以在台灣政治版圖中繼續延命的務實道路。 然而,國民黨是不是沒有機會重返執政,除了本土派陣營已經可以看出分裂的端倪之外,再來就是台灣選民投票行為仍然不斷受到「經濟」與「台灣認同」兩項因素的拉扯。當國民黨執政時,「台灣認同」這項因素的重要性會不斷增強,相反的,當民進黨執政時間拉長,也意味著「台灣認同」作為政治動員道具的效果將會持續降低,此時民進黨政府若無法有效處理好經濟議題,那麼渴望改善經濟、乃至期待與中國間交換「和平紅利」的一部分中間選民,當然有可能跟2008年與2012年一樣,再次將「經濟發展」需求排在「主權獨立」需求的前面。 新政權還沒上台為何未雨綢繆? 國民黨繼續親中而分裂、泡沫化成為無法左右台灣政局的另一個新黨,讓民進黨和第三勢力兩股本土派力量成為未來台灣政治良性競爭的兩大黨,或許是今後眾所期盼的格局,但短期內國民黨若無法消滅,則不小心形成三分天下之勢的結果,或許也存在國民黨漁翁得利重返執政的風險。 未來其實難以預測,台灣將走向何方,終究取決於台灣人民與每一個政治力量在未來每一個關鍵時刻的決斷。
張智程 2016-01-27
台灣人心中被牢牢刻下的兩個字

台灣人心中被牢牢刻下的兩個字

  致JPY社長,J.Y. Park先生: 坦白說,為了你在中國的生意,逼迫自己旗下的台灣女孩這樣表態,對你來說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是的,所有台灣人都會尊重你追求營利的自由。只是,身為一個台灣人,我也想跟你分享一個你一定也耳熟能詳的故事: 一百年前,貴國也曾經被旁邊強大的帝國併吞,貴國國民也曾經屈辱地被迫表態自己是帝國的國民。 當時貴國裡面有一個叫安重根的青年就是不願意說,於是他切斷了自己的手指,買了槍,刺殺了帝國派來統戰的高官。 後來他當場被捕、也很快的被判了死刑,臨死前,他用自己的鮮血在獄中寫下這兩個字後,從容就義。 這兩個字,使我對貴國建國的歷史由衷的尊敬。 因為,這就是今天我們台灣人心中被牢牢刻下的兩個字。 所以,這兩個字,今天剛好回送給你。 希望也能為你換回一點記憶。
張智程 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