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South相關文章

放假,或不放假?

放假,或不放假?

這次颱風一來毫不例外地,又有地方行政首長因放假與否、如何放假而遭受到許多批評。還有政府智庫人員出來宣稱,放一天颱風假可能損失450億元的產值。其實這樣的想法,與之前一周放假幾天的爭議,正可以看出我們對於假日的想法還是以傳統工業時代的出口製造業資方立場在思考。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中,勞工的產值是看投入的時間而定:投入越多,產值越高。所以要加班,所以要勞工不畏風雨地震疾病生子家裡死人都來上班最好;如果是外勞最好連雇主家裡的小孩老人開的店面都讓他們一起照顧,才算是物盡其用。 圖片來源:中央社   前幾天剛看了美國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拍的「插旗攻城市」,片中導演決心要到各國去「偷竊」他們國家值得美國學習的制度。他到了義大利,發現義大利勞工除了每天有兩小時的午餐時間外,一年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有薪假,讓沒有法定年假的美國人的他羨慕不已。而不只是所謂沒效率的南歐義大利,就連以效率著稱的中歐德國也是如此,而這些年假與我們勞基法所規定的不同的是,與勞工的年資並無關係。而據日本節目報導,在法國甚至還有連續工作六年,其中三年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就可自費請假一年的制度。 如果台灣放這麼多假的話,我們一定會驚恐地認為這樣會導致經濟不振台灣沉淪世界毀滅。但是這些國家並沒有毀滅。甚至這些國家多得是人均經濟產值還在我們之上。為什麼?因為他們把勞工當成人,而人需要休息休閒,甚至透過休閒活動可以製造更多的經濟可能,可以有更多創意。許多產業不停抱怨台灣市場小,所以要往外國出口,但是扼殺台灣市場的就是要求勞工長時間低薪工作,讓他們無閒也無錢消費的產業主。 這種傳統製造業思考模式,無視現代的經濟型態已經改變,還是認為勞工的產值在於其能投入的時間,而非其能投入的智力,所以才會執著在上班時間多寡,為了放一天半天假斤斤計較,而將勞工的安全與體力當成最後考量。政府若是真的想推動經濟轉型,最先改變的也許應該是這種過時的思考模式,以勞工的權利為出發點;也只有從勞工的權利出發,才能建立新的以才能與創意為主的新經濟模式。
Meta South 2016-10-05
找回台灣自己的歷史:從泡麵發明者安藤百福說起

找回台灣自己的歷史:從泡麵發明者安藤百福說起

「台灣無史。」──連橫「台灣通史」   近日網路上流傳日本日清食品公司網站上的一支公司形象廣告,引起許多討論。廣告中利用漫畫手法,將泡麵描繪成由日本武士打扮的老先生因應人們希望在冷天吃到熱麵的需求,發現了以油炸保存麵條的方式而創造了泡麵。配樂則不斷唱著「The Originator起源者」這樣的說法。一切看起來都很有創意,除了日清公司與泡麵的發明者其實是個入了日本籍的台灣人安藤百福(吳百福)以外。就連日清集團的英文簡介(https://www.nissin.com/en_jp/about/founder/),都沒提到這件事。安藤的出身成了名符其實的黑歷史。 94歲的吳百福在展示他的速食面,2004年。圖片來源:大紀元(AFP/Getty Images) 其實2007年安藤過世時,經濟學人刊登的訃文裡,也沒提到他其實出生在台灣嘉義,二十幾歲就在府城創業,直到三十幾歲才決定留在日本,換了日本名字,五十幾歲才正式獲得日本籍。想想,台灣的名字就這樣消失在大眾對安藤與他的成就的敘事中了。而這還是所謂「親台的國家」的公司所散播的資訊。怪不得在仇視台灣的群眾與國家眼中,台灣的歷史要不然就是不值一提,要不然就是被依其政治或經濟利益扭曲隱蔽。國民黨政府數十年來隱蔽二二八、白色恐怖與日治時代台灣人的成就,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更不用提中國拍的歷史劇還可以扭曲史實,把康熙講成一開始就希望在擊敗東寧政權後,持續佔據台灣,而非希望將清軍撤離台灣。 日本NHK每年會固定推出大河劇,從不同角度描述日本歷史,於是在這齣裡織田信長是個殺人無數的魔王,在下一齣裡他又變成了賞罰分明的明君。最近連晨間劇也開始描述出身自大阪的有名女商人的故事。而這樣的歷史劇也不只是日本所有:從英國的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到公視正在播映的西班牙劇集時間裁縫師El Tiempo Entre Costuras,歷史劇一直是頗受國外觀眾歡迎的劇種。而除了娛樂以外,劇作家也藉著這些作品讓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的想法觀感,並傳達其本國主流思潮與觀點。現在回頭去看1939年拍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或是1935年的「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會覺得一點都政治不正確,但是那卻是當年的美德兩國的主流思潮與價值觀。而強勢國家也得以透過全球化網路形塑自己的形象。 舉例來說,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汗牛充棟,卻少有非英美觀點,或是在東南亞、印度、中東與非洲這些戰區的影片。這也許跟勝利國為形塑自己正義之師形象,掩蓋當年同盟國求勝所做出的一連串不義行動,像是英俄聯合入侵伊朗、英軍殖民部隊與印度緬甸獨立軍激戰、美國企圖鼓勵巴西入侵堅持保持中立的阿根廷等等有關。當然,更簡單的解釋是:英美片廠還是把英美當成主要市場,而哪一個觀眾希望去看一部描述祖先的種種惡行的片? 台灣近年所拍攝的一些歷史劇,一般也受到不錯的好評,即使其許多細節不太正確。可惜的是收視率不若評價。一方面台灣觀眾普遍認為歷史劇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許我們對自己的歷史的興趣,還不如對他國的歷史或虛構作品(好吧,筆者承認,冰與火之歌真的很好看……)。但是鼓勵繼續拍攝觀賞關於台灣歷史的影片或影集,甚至透過再製與不同詮釋來吸引大家的興趣與了解,卻是政府與民間必須一起做的事。因為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對自己的歷史不感興趣,那誰會對台灣史有興趣?試想,即使大家都喜歡看小蝦米戰勝大鯨魚,但是有誰會替在2016年歐洲足球盃踢倒英國的冰島拍一部片?英國人嗎? 所有曾經強大的國家都注重他們自己的歷史,並積極推銷他們的歷史觀。也許你會說,台灣並不是個強國。但是你怎麼知道台灣不會變成強國?更何況,在這多元化的時代,當每個國家都試圖要敘述自己的歷史時,如果我們不自己發聲,那麼誰會替我們描述我們自己的真實故事?而對我們台灣人自己來說,若不以史為鑑,那我們要如何從歷史中學習,避免重蹈覆轍,再次犯下過去的錯誤,並找出一條往前的路? 風聞魏德聖導演的「倒風內海」三部曲已經開始製作準備。這部分別以荷蘭人、漢人與原住民觀點來審視由荷蘭人來到,直到鄭成功到來之間的台灣史,將會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史詩鉅片,也跳出一直以來由東寧王國起算的台灣正統史觀。這樣的宏大視野並不見得為執著於日據及國民政府時期歷史的統獨雙方所喜,更不用說許多統派名嘴與媒體對魏導演之前的幾部片極盡詆毀之能事,只因他拍攝的觀點不符合他們那過時錯誤的中國正統史觀。但是魏導演的嘗試卻是再次喚起對台灣歷史省思的另一個里程碑。期待這部巨作能夠順利獲得資金與協助開拍,也期待這座里程碑,只是另一段重新發現我們歷史的旅程的起點,而且我們能回應連橫,台灣有史,只是尚待我們發現與寫下;而世人也會記起,安藤百福曾經是吳百福,來自台灣嘉義。
Meta South 2016-07-17
密封邏輯與期待善意

密封邏輯與期待善意

“Let's go." "We can't." "Why not?" "We're waiting for Godot.” 「我們走吧。」「不行啦。」「為什麼不行?」「我們在等果陀。」                        ──Samuel 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山謬‧貝克特,《等待果陀》 從開始競選以來,蔡英文就一直對台灣與中國關係保持低調、模糊的基調。「維持現況」是她在台灣天然獨的民意下,與國際現實所能做的最大公約數。但是中國習政權至今並未釋出任何善意,相反的,許多國內外的中國跑腿小弟,則不斷要求她釋出更多的善意,「接受九二共識」。那麼蔡政權可以期待中國釋出善意,或是以委婉方式表達不反對九二共識,以獲取善意回應嗎? 筆者可以寫個一萬字來闡述討論這樣的困境,不過因為筆者一向懶惰,講話也不會鋪陳,做不到像某星海羅盤的教授一樣一講兩三小時,讓大家覺得頭頭是道,頻頻點頭微笑,但是走出會場或關掉電視,卻完全想不起他到底說了甚麼,因此駑鈍如筆者,還是乖乖直接破題:「麥肖想啦!卡早睡卡有眠啦!」 為什麼?因為中國統治階級的邏輯是一種筆者稱為「密封邏輯」(Hermetic logic)的邏輯,和我們習慣的互相退讓,以求達成協議的談判議價邏輯不一樣。 在這種密封邏輯中,台灣的退讓會被當成中國現有施壓策略成功;而既然成功,就表示策略成功,應該繼續向台灣施壓,並要求更多退讓。而任何台灣的堅持,都會被當成台灣不退讓;既然不退讓,就必須向台灣施加更多壓力。這時聰明的你會說:「WTF,這不是一樣嗎?」答對了,這就是中國天朝官僚的想法:不管你是否退讓,他們都只會有一種回應,也就是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政治正確,尤其是在習近平急著搞個人崇拜、大權獨攬、不容許有人挑戰他的權威之際。所以想要等中國政權的善意的話,可以像《等待果陀》這齣荒謬劇裡的兩個主角一樣,一直等下去,等那等不到的果陀。甘比亞與肯亞事件,正可以看出中國正開始加緊施加壓力,同時希望以其密封邏輯與天朝獨尊思想,凌駕國際法與協商機制:只有中國官員與皇親國戚可以貪汙,把中國人民的錢乾坤挪移到海外空頭企業洗錢避稅,但是外國人絕對不能來詐騙中國人的錢;同時,中國人坑殺外國投資者、侵犯國外智慧財產權或是成為外國經濟犯罪者的天堂,都對中國官方有利,所以一概假裝看不見。強行綁架台灣人這樣的先例一旦立下,更容易在國際上造成台灣從屬於中國的假象。 《等待果陀》的兩個主角(圖片來源:由Merlaysamuel,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習的種種肅貪與個人崇拜的動作與其說是想滿足其個人的權力慾,倒不如說是對於害怕國內與黨內反對勢力興起的先行壓制與消毒措施。而和所有獨裁政權一樣的是,對中國政權來說,外交百分之百是內政的延伸:汲汲於掌握國內權力的習近平,看來是難以在國際上做出任何會讓他黨內反對者批評的示弱措施。 但是正如筆者在前文〈為了釘子,失去王國:中國對台打壓,得失如何?〉所提及,在中國經濟狀況日益困難之際,繼續花錢打壓台灣搞不好會讓中國現有政權加速崩潰。這也是習政權自己挖洞自己跳,所陷入的兩難困境:因為其實收回台灣(延伸來說,包括在南海與東海,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擴張行為)與否,對中國獨裁政權延續根本無關:是中國政權自己將這件事與政權延續綁在一起的。 所以我們可以期待的是,即使蔡政府釋出更多的善意,中國也不會放鬆退讓。面對這種無限循環的密封邏輯,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與其一般見識,站穩自己立場,跳出其無盡的迴圈。但若是台灣是一個正常國家,那麼我們的政府也許可以把中國先晾在一邊,集中心力處理內政與國際經貿問題,從過時的教育與經濟模式,到龐大難解的年金問題與失業率,乃至更進一步的經貿與外交結合,在在都跟中國無關。 可是在台灣有一群既得利益的中國買辦,以及頭腦還停留在十九世紀的天朝思想的遺老遺少,拼命想把台灣與中國連結,中國經濟好時高唱中國市場比世界更大,中國經濟差時恐嚇中國隨時要來吃人,甚至想引中國勢力為其靠山,以繼續保持其在台灣的優勢地位。比起動刀動槍前至少還要先想想會不會危及其統治的中國獨裁政權,這些勢力也許是新政府更大、更立即的阻力。而由肯亞案可看出,即使蔡政府想集中心力處理其他問題,習政權也不會善罷干休,想把台灣再拉進所謂「兩岸」的泥淖中。如何同時應付習政權與共黨支持者的干擾,將是蔡政府最大的挑戰之一。
Meta South 2016-04-15
為了釘子,失去王國:中國對台打壓,得失如何?

為了釘子,失去王國:中國對台打壓,得失如何?

For want of a nail the sho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shoe the hors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horse the rider was lost. For want of a rider the messag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message the battl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battle the kingdom was lost. And all for the want of a horseshoe nail. 「為了一個釘子,掉了馬蹄鐵; 為了一個馬蹄鐵,掉了一匹馬: 為了一匹馬,掉了一個騎士; 為了一個騎士,掉了一封傳書; 為了一封傳書,輸了一場戰役; 為了一場戰役,輸了一個王國; 一切只為了一個馬蹄鐵釘」 ──歐洲古諺   在二十一世紀前幾年,突然流行起以經濟理論與統計來解析各種社會現象與問題的風潮:不論是解析為何只有最高端的毒販頭子賺錢,而販毒小弟們只能跟老母住,或是對孩童來說,游泳池與槍枝何者較致命等,甚至最近還有數學家組織借助數理統計,計算出其實《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這部影集中,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哪一位。一時之間,量化統計與經濟學理論似乎無所不能,可以詮釋我們日常所見的各種現象與問題,與協助政府相關政策的規劃。這也帶動了之後所謂的大數據分析的風潮,而在2014年柯P的選舉中大數據也擔任了不小的角色。 換到另一個看似乎完全不相關的議題:我們幾乎每隔幾天就可以看到中國政府與人民在各式各樣的場合打壓台灣的新聞,從外交領域到體育競賽到國際展覽到電玩比賽到周子瑜,頻率多到我們根本記不得,也難稱之為「新」聞了。但是就在之前中國與甘比亞建交的新聞,(在我們忘記前)鬧得沸沸揚揚時,我突然想到:請問這些打壓與這些邦交國搶奪競賽,造成了台灣政府與人民多少的損失?是否可以量化計算?從無法正式直接獲得聯合國的任何資源與大部分資訊,台灣籍人士也無法以台灣國籍進入聯合國與相關組織工作,一直到無法在大部分的國際組織主導許多政治經濟社會議題等,這種種阻礙,一年下來讓台灣的經濟受到多少損害?而從七零年代以來,已經對台灣造成多少累計的損失,阻礙了台灣多少機會?又對台灣人民造成多大身心與經濟傷害? 我們是否可以將這些數據量化,如前述的例子般透過經濟法則、統計學與大數據來估算,這些壓迫台灣的措施,到底對我們造成了多大的負面效應?從前述所施的機會,到懼怕中國攻擊而移民者所移出台灣的消費與人才流失,中國對台灣的敵意到底讓我們付出多少代價?(國防支出是每一國本就應為之事,雖然中國對台灣之敵意讓台灣支出更多,但因難以區分那些支出是專門針對中國威脅,因此不列入計算) 這聽起來也許誇張,但是我相信並不是無法估算,即使只是一個概略估計。這樣的估算不只是為了趕上最近的這股量化數據風潮,而是讓我們能更夠有概念,中國的野心與法統讓我們台灣損失了多少?而同樣的估算,也可以應用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上:到底國民黨為了鞏固其在台灣的統治,對台灣經濟造成多大的傷害?那些犧牲的菁英與浪費在牢獄中的青春智識與勞動力,到底能對台灣有多大的貢獻?當然,生命的損失,以及人們心中恐懼的陰影都是無法量化的,但是這樣的估算數字,至少可以讓我們窺見獨裁政府的恐怖,並且進一步破解「國民黨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神話:只有讓大家都知道國民黨扼殺了多少台灣的機會,才能讓我們了解台灣現在成績的可貴,並更進一步推動轉型正義。 而同樣的,中國對台灣的這些敵意舉動,從組織網軍到挖角台灣邦交國,究竟花了中國多少錢,多少資源?為了打壓台灣,中國付出多少代價?在國際組織中對台灣的欺凌也許不須花太多經濟代價,不過賠上的是中國的形象,也讓其他國家更加提防中國;而為了挖角與保護邦交國,中國每年少不得要多花不少金額支助安撫這些國家,或是賄賂官員:事實上這是中共政權與過去「漢賊不兩立」的國民黨所共同創造出來的「邦交經濟」市場,當然會讓許多國家藉此在兩邊獲利。估算出這樣的數字後,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邦交戰其實是在耗損中國經濟。也因此其實馬政府的外交休兵也讓中國得以在這幾年間省下一筆開支。也許中國可以自以為是巨大經濟體,這樣的損失不過九牛之一毛。但是在其資金大量流出,股市狂跌不振之際,這樣的支出,恐怕對其國家也是不小的負擔。更不用提之間經手一定會產生的貪腐。 這樣的估算,也可以讓人民了解:中國對台灣發動的全球圍堵,其實是一種除了對內鞏固政權外,完全未對其帶來任何利益,甚至讓其損失不少資源的戰爭。事實上,從蔣政權放棄反攻大陸時開始,中國政權對台灣的打壓就只是一場讓兩國政府耗費不貲的無意義爭鬥;習近平頗為不智地再次提及收復台灣不可能沒有期限,是再次將台灣變成中國政府的魔咒。已有許多人提及,中國歷代政權一再對「統一疆土」的執念,導致其花費龐大資源,甚至引發財政危機。 習近平 (photo: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CC BY 2.0) 據說有位古代霸主,希望將其所征服的領土上所有的長度度量衡,都變換成以其身體部位長度為準,盡職的宰相並未反對,只是花了幾天時間請官員估算出如此做須花費的金額。當這位霸主看到估計金額時,差點沒嚇暈過去,於是就打了退堂鼓。當然急著將大權緊抓在手中的習近平(中國領導階層的代名詞)可能不做此想,認為這些花費有助於其鞏固權力,不值一提;但也許習近平真正該問自己的是,在中國經濟成長放慢或停滯(因為中國沒有正確的統計資料可以了解其本國真正的經濟狀況),國內不滿逐漸高漲,政敵希望利用剛公布的巴拿馬密件以及所有可能的議題鬥倒他;而在國際間,南海問題又導致各國對中國密切提防之際,他真的想為了中共政權與其在台代理人口中微不足道,也許比一個馬蹄鐵釘更微小的台灣,繼續浪費資源,像文章前引用的歐洲古諺一般,賠上他的王國嗎?
Meta South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