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盈成相關文章

藍營復辟無望嗎?

藍營復辟無望嗎?

現在的泛藍,別說理念、路線,是大抵連心智狀態都已潰散。聯合報曾經是最會裝天龍的,現在它的小編先自稱意見跟眾留言者一樣,而這些留言會是什麼素質,大家當然都熟悉。你如果去看那些附和者的臉書,總體可以得到一個印象,我講得禮貌一點,你以前挖苦的所謂中壢李姓選民或天龍人,早就大舉移出了。現在留在這荒地上的......。 不過這就表示藍營復辟無望嗎?我就不敢說了。投票不必理講得通,都是一票。而這些遺民的情緒得不到撫慰,也是個隱憂。
周盈成 2018-01-24
假如要有台灣語言認同(下)

假如要有台灣語言認同(下)

  在去(2016)年的一篇文章我已說過,如果真的追求語言多元,那麼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要做的,很清楚,就是「向華語爭空間」,包括一定要進入公共場域。只准在家裡說,事實上就是在家裡也不會說了,穩死的。 圖/文:作者周盈成 我們已見多了一些酸民,他們一見人公開使用台語或提到台語,就暴跳質問,那客語呢?原住民族語呢?但你歡迎他們使用客語跟原住民族語,他們又不要了。這種來亂的可以不用理會。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台灣的各本土語言都是弱勢,但各自情況又有不同,未必能一概而論。會被指為「沙文」的,只有台語,我上一篇對此現象的探討,就不適用於客、原語。接著要談的行使語言權利則是共通的,並且我要把本土語言簡稱為「本語」(是台本語,不是日本語)。 你聽不懂 不代表我歧視你 如果在公共場合講本語,「那不就雞同鴨講、欺負聽不懂的人、歧視別的族群?」這是人們普遍的憂慮,但大部分是迷思,來自長期飽受「國語」一元化觀念的灌輸,害怕實踐,光用想像。 即使贊同多語的人,通常也只提議用翻譯來解決。對,那是一個辦法,有些場合在功能上也確實必要。但翻譯並非說本語權利的必要條件。而且如果各個本語都全部翻成華語,那等於再確認華語是絕對唯一共通語,也坐實了本語不需要會。所以我要先談不翻譯的情況,這可以讓我們更看清多語社會的動態。 首先,講自己的本語,使有些人聽不懂,是不是歧視他們?不一定。 不同於純粹的個人權利,文化權有集體權的性質,是一個群體可以保有自己的文化認同、不被強勢文化同化的權利。所以當一個人,即使他華語好得很,選擇用本語發言,以對抗華語霸權,行為本身就有正當性,並不以在場人人聽懂為前提。 但假設他是宣布某些消息,比方散會後去哪裡領錢,而他故意用語言區隔,只讓一部分人獲利,排除另一些人,就是歧視了。又例如他批評那些聽不懂的人其及立場,讓他們無法回應,也不對。這只是兩個例子,總之是否構成歧視,要綜合判斷,語言選擇沒有決定性。 社會中,各種皆具正當性的權利,並非不會衝突。聽懂的權利和說的權利不能兩全時,前者不必然高於後者,如何調和,需要靠人們拿捏。如果擔心他們表現不佳,就要完全剝奪某項權利,才是暴虐,也會引起更大不滿。 簡單講,「讓所有人完全聽懂」這件事,並非永遠要徹底實現。有時候,聽不懂,就算了。 都應追求好於現狀 我用台文發表文章,曾有人留言說,你這樣就算內容有理,傳播效果不是大打折扣嗎?這點他說對了。一個人為伸張文化權利,特地用不是最多人懂的語言發言,他自己要承受不利,所以這種犧牲很少見。講者都甘願了,聽者何妨看開一點,又不是講你壞話。 保守人士總是很擔心如果每個人都怎麼樣怎麼樣那還得了,問題是才不會每個人隨隨便便就怎麼樣怎麼樣好嗎?尤其原住民族語最弱勢,與其擔心十年遇上一次聽不懂,更該關心有多少人有足夠的族語能力吧?難道不是鼓勵都來不及? 再來,用本語發言,真的那麼不能通嗎? 把華語的能理解度當做100%,所有本語當做零,是荒謬的。依常識可知,使用人口愈多的語言,在社會中愈流通,人們學習到它的機會也愈多,即使在「族群」外,被理解的程度也愈高。 這當然不是巧合,是原理。因為語言可以透過接觸自然習得,接觸愈頻繁愈有利習得。在聽眾背景常態分布的場合,一個人說了十分鐘的台語,跟一個人說了十分鐘的魯凱語,同樣內容,前者被聽眾了解的程度絕對高很多。也就是說,前者翻譯的必要性,比後者低很多。翻譯也不一定要全部,部分翻譯、摘要解說或歡迎發問都是辦法。 各個本語有大有小,這個事實應獲正面承認。今天我們談本語復振,目標應該是讓它們「每一個」都在目前的基礎上進步,不論是使用人口、使用者的程度、使用頻率和比重、使用場合、學習機會與資源、能理解的人口和理解程度等等,都要好於現狀。 如果不是這樣才奇怪,難道原本較少人說的語言,因復振困難,所以其他語言要停下來等?還是要把它們都打到跟最弱的一樣弱?難道四縣客語的能見度應該和賽夏語一樣? 族群不該成圍堵藉口 各本土語言該爭、能爭的空間都在華語那裡,不是互相爭。任一本語的使用者,都有權利追求好於現狀,國家也有責任推動。從文化權角度,多數族群應該展現的包容,是歡迎、鼓勵更弱勢本語也在各種場合出現,更積極些,也學習那些語言,而不是怕有人聽不懂或不開心,就放棄自己的語言,相約一起放棄,一起被消滅。 台灣好不容易走上政策肯定本土語言的道路,設立了原住民族和客家的內閣級委員會跟電視台,反倒有人指這條路是為了「福佬化」,還以此反對設立台語電視台,這是用任何族群理由都不能正當化的。 本土語言的爭論常被描繪為族群問題,其實不符實況。各族群都有要跟不要本語的人,爭論往往發生在這兩方之間,只是族群議題特別敏感,反方就經常拿它當藉口,阻止本語流通。 比方「那外省人怎麼辦?」外省人會本語的很多啊!問題從來都出在有些人一直千方百計阻止大家會吧? 當各種藉口都不成立後,不要本語的人,終極的理由就是「反正又用不到」。當然,這是因果循環,很多人這樣想,只用華語,也要求別人用華語,本語果然就愈來愈用不到。 但對於支持本語的人來說,也好辦,那就多用吧!讓本語變得有用,沒有什麼正當理由可以阻止你這樣做。 有人認為「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彼只是in ê看法,in ê自由,毋是人人一定愛遵守。你為著表達文化認同、為著宣傳理念、為著練習、為著好耍......攏會當使用本語,準做猶無華語遐輾轉,動機也袂比只是為著利便較無高尚。哪著自頭就假設對方聽無?伊ê程度20分,你講到25分,koh會當幫助伊進步咧!無,語言是án-tsuánn學--ê?這段寫台文,準你本來袂曉,敢無學著新字? 你居住土地上的語言 學本語不難,有好處沒壞處,有助而非排擠其他語言的學習......這些都說很多了。勸不勸得動不知道,既然是自主決定,至少可以確認一項原則:選擇不學的人,聽不懂別人講話時,沒有資格抱怨;既然他決定他的時間要花在別的事,才有競爭力,那麼本語能力也是別人的競爭力,遇到機會拿出來打敗他,很公平。 不學電腦,可以怪別人運用電腦技能嗎?「我不學,所以你不准用」是什麼道理? 終究,語言是種能力,屬於學會和使用的人。各行各業裡,不限族群,正視生活與工作上需要,能通兩種以上本語的人,也不罕見,雖未必都精通,但有比沒有好。這個社會最好多一些能動的實踐,少一些弱得理所當然、亂舉報「歧視」的風氣。 本語附屬於血緣族群的觀念,早已過時。族群是本語的基地,但不是它唯一該待著的地方。今年起施行的《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行政院已送立法院的《客家基本法》修正草案,與尚在行政院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都已納入「屬地主義」,讓本語可以成為地方通行語,以免動輒受阻於族群之別。住在什麼地方,就會什麼語言,很正常。 作家林蔚昀有篇文章〈母語Język ojczysty──你居住土地上的那些語言〉,描寫自己的語言意識發展過程,非常感人。少年時,她曾以身為外省第三代為由,認為自己不需要會台語。在經歷異國生活、組了跨國家庭後,有了不同的體會:「台語雖不是我的母語,但它是我生活的土地上的語言,我可以選擇它成為我在國語之外的另一個母語。如果行有餘力,我也想要讓客語、原住民語成為我其他的母語。」 另一次,她在臉書寫道,特地去聽一場台語的演講,本來抱著聽不懂的準備,結果幾乎全懂。 就是這樣啊! 從這裡,可以帶回文章開頭的話題了:我們能夠找到有別於聲明「I speak Mandarin」的出路嗎? Taiwanese and multilingual 台灣的語言認同,華語沒法代表,前已說明;也不能放在單一本語上的話,我建議,試試「I am Taiwanese and multilingual」吧。 你正在講英語,你當然會華語,你會一種本語,就是multilingual了。 當然,英、華之外會其他外語,也是多語,那很棒,如果你的「多」不包含任一種本語,那麼你的multilingualism跟你的Taiwaneseness暫時還未發生關聯,但也許快了,因為外語和國際經驗往往是喚醒本語意識的鐘聲。 「多語台灣」認同的對象,不再是特定語言本身,是一種語言環境。有多語不稀奇,台灣還不算多的,這一新認同不是要描述弱勢語言尚殘留的狀態,而是彰顯這個社會已了解本土多元的價值,願追求弱勢語言復振,所以也是一種語言理念,而這要有民主和人權的基礎。它需要積極作為,故又是一種語言實踐。 個人如何實踐讓本語活起來,人事時地不同,沒有一定標準,我提議的原則,就是確保本語的使用「好於現狀」,持續推進:不曾以本語交談過的對象,跟他們試試看;只簡單講幾句的,多講一些;遇到不會的詞,多想多問多查,讓切換到華語的情況愈來愈少⋯⋯。 原本學幾週就能功力大增的事,太多人卻經年累月追問幹嘛要學,實在可惜。 殊不知當本語會了,視野就不一樣了,就是比只講華語厲害,就是爽。認真學一天都不曾,就在叫難,總不是辦法。比方台語,至少看一下「講台語當著時」嘛! 我教美國來台交換生的台語班時,總會提醒學生們注意大眾交通的本語廣播。那是台灣很特殊的聲景,也是認識台灣重要的一環,不過它如果有任何價值,前提是不要流於形式,擴音器傳出的語言,卻不在車廂內外人們的嘴上真實流動,就太諷刺了。 台灣華語會更向中國靠攏。不甘心的人,會有更多回頭重視本語價值。但到時候這個社會的語言能力,還來不來得及支撐自主的語言認同,是真正的問題。(完)
周盈成 2017-12-05
I am Taiwanese and I speak...

I am Taiwanese and I speak...

  文接【你怎麼不想想】I am Taiwanese and I speak... ──假如要有台灣語言認同(上) 關於台灣本土語言,很多人的心態還沒解嚴,表面接受多元,實際充滿禁忌,走投無路還是只好「大家說國語」。繞了一大圈,跟威權時代禁「方言」沒有太大差別。如今在學校裡,老師不命令孩子們互相糾舉了;但在社會上,成人們自願這樣做。 圖/文:作者周盈成 關於這些扭曲心態,有個鸚鵡故事表達得非常精彩生動。 他講台語 我們快走 今(2017)年初,一位知名文化人,在臉書上khì-phut-phut(氣怫怫)訴說一段經歷:他一家人逛一間店,店裡有隻鸚鵡,他兒子感興趣地逗弄鸚鵡,對牠說「你好!你好!」然後熱絡地問店主,這隻是不是非洲灰鸚鵡。 店主先是不答,接著才「不耐煩冷冰冰」地說:「阮兜講台語!」 作者描述「兒子莫名奇妙,老婆知道怎麼回事,拉開他:『叔叔忙,不要吵,你去跟爸爸說該走了。』」 他寫道「路上聽說此事。我先是憤怒:『稚子何辜?』隨即轉為悲哀:『國語家庭』『愛用國語』,無非一樣的意識型態,何時出頭天啊本島人!?」 於是他對孩子說「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講什麼能通,就講什麼。」最後他自己「在心裡講了一個髒字。很大聲。」 這則貼文被讚爆轉爆,顯然相當反映社會流行的想法。我接著要花不少字分析它,並非針對我不認識的當事人,而是這故事太經典了,幾乎每一句都顯露至少一種值得探討的普遍心態。 首先,各位可能把焦點放在較具衝突和情緒的文字,但我覺得最耐人尋味、最畫龍點睛、最包含千言萬語的,是那句看似平淡的「老婆知道怎麼回事」。 知道怎麼回事?那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阮兜講台語」五字一出,就能讓媽媽立時察覺情況不單純,急忙把小孩拉開呢? 當然,讀者也都知道這個知道怎麼回事是怎麼回事,那就是「我們遇上偏激的福佬沙文主義者了!」塊陶啊! 1990年代以來,台灣人普遍在心裡成立了一個熱中取締「福佬沙文」的小警總,這是怎麼辦到的,需要另文探討。總之肅清對象既定,稍一風吹草動,便不由分說將之定罪。 才不是口氣問題 所以這店主究竟如何大逆不道?他在自己店裡,似乎是個家庭式的小店,對一個想要教他的鸚鵡說華語的小孩,說「阮兜講台語」,口氣不太好。 就這樣。文化人便指他跟日本殖民政權推行「國語」沒什麼兩樣。 咦?抱持殖民者國語意識型態的,是文化人自己吧!日本和國民黨先後推行其國語,台語都在受害的一方,國民黨更比日本高壓得多,我們現在的語言危機就是這樣來的。「國語人」覺得台灣應該是平的,就是仗著國語運動推土機把一切都快剷平了,這下還把壓迫跟反抗完全顛倒,會不會太沒天理了些? 當然,很多人會著眼店主的口氣,好像這又是一個禮貌問題,或是大人對小孩不慈祥的問題。不,這不是。假設情況是小孩摸了鸚鵡一下,店主怒叱「不許碰!」那會如何?這絕對更差的態度,足夠也讓文化人在心裡罵那個字,但他就沒有什麼「國語家庭」的文章可以作,也不會引起廣大支持者發語言的牢騷。 又或者,店主說的是「We speak English here」,不知文化人還會不會大嘆「稚子何辜」? 店主的態度絕非理想,但我一位朋友Âng Hiok-siông在臉書上說得好:(台文)「遮爾弱勢的語言環境, 我會使感受著彼種, 因為族群欲予消滅--矣,致使看著囡仔攏袂曉家己族群的語言,爸母攏無想欲kap後一代講母語的彼種悲傷痛苦,若是店主有啥物態度『無予人足歡喜』,彼是伊心內的痛的反應--啊。敢講台灣的族群予欺負到按呢,閣愛不管時,保持一種好心情好態度,來面對無好意的華語勢力?」 語言議題才是反動試紙 小店裡幾人一鳥的情境,不是孤立的,整個大環境就是華語勢力軟硬兼施、不留活口。連這點都看不見,只檢視被壓迫者的禮貌,是多麼威權的腦袋。本來可以機會教育,教小孩用台語問,不會的話,問店主怎麼講(link is external),為什麼把小孩拉走,剝奪他認識多元社會及學習語言的機會? 文化人認為語言能溝通就好,如此鄭重教導小孩。這種措詞滿地都是,不經思考就可吐出。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什麼不是學語能力無窮的小孩用阿公阿媽的話跟他們交談,而是反過來?又為什麼我國不用英語取代華語當國語,跟全世界溝通更順暢?你要是這樣問,華語擁護者又要扯什麼我國文化,華語又變成不只是溝通工具了。 我再引用一位朋友劉盈成的留言:「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嗎?KMT 的華語政策根本沒有這樣溫和理性,語言還成為歧視/嘲笑/攻擊其他族群的武器。如今華語使用者被嗆聲了,才回來強調語言只是溝通工具,『語言歸語言,政治歸政治』,要求對方理性。」 「欸,要推華語政策時是他們佔上風,被嗆聲之後還是繼續佔上風,指責對方帶著政治意識型態──世間哪有這麼好用的政治語彙,刀切豆腐兩面光?」 鸚鵡故事(link is external)的作者是傅月庵,有些朋友可能會訝異,他還積極倡議婚姻平權呢。照說台灣民智已開,在種種議題上,稍有進步意識的人都會曉得,「中立」往往就是霸權的幫兇。但不用意外,在語言議題上,風氣偏偏最保守膽怯。 不講華語能當台灣人嗎? 回應鸚鵡貼文的,還有一位中年牙醫師,自稱閩、客語都通,但說,如果患者的年齡與他相當,卻堅持用閩南話與他溝通, 導致誤診,「到頭來受苦的還是這些白目的大福佬沙文主義者」。 這竟然是醫師公開講的話。 進化的國語糾察不再完全禁止本土語言(link is external),但豁免僅及於不諳華語的老人,你若受過中華民國的適當教化,偏不「愛用國語」,就是你搗蛋了。 計程車司機把不會說台語的客人趕下車、長者痛責年輕人不會講台語算什麼台灣人,固然不可取,但這種層次的事,而且也就這種層次的事,幾十年來被重複炒作成社會上充斥「福佬沙文主義」的鐵證,恰好顯示最有發言權的一群人,是怎樣把華語霸權當成空氣一樣自然,還覺得很清新。 別忘了,台灣小孩要是不講華語,小學都讀不下去。從學校到社會,一層一層有形無形的淘選,華語定生死不是鬧著玩的。一個人可以成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都還不必具備跟運將講兩句台語的能力,照樣生涯無礙,證明這個社會多麼配合他,不擅華語的人們多麼勉強自己,來減少他的可能不便。 這就是體制的力量,但這一切,他們都無意識,也無意配合別人,幾十年一、兩次遇上反彈情緒,就好委屈,就說法西斯來了。他們何不回答一下真正的問題:不講華語有沒有資格當台灣人? 講得很好聽,要互相尊重包容,實況就是講華語最享尊重包容,就是以最蠻橫手段造成現狀的勢力,某一天換了臉色說:「為了包容,今後你們還是全都得照我的,不然就是不包容,就是像我過去一樣壞──當然已經過去的事我也沒辦法。」都他在講。(待續)
周盈成 2017-12-03
為什麼多講點台語更多元

為什麼多講點台語更多元

日前,食安專家立委吳焜裕用台語質詢。果然,新聞底下就冒出很多指控「沙文主義」的留言,有些人氣沖沖質問,那講客家語、原住民語,也可以嗎? 站在支持多元本土語言的立場,這從來不是個問題,當然可以啊。真正有意思的是:為什麼質問者自認為這話有攻擊力?難道他們心裡認為不准講客家話跟各原住民族語?而且為什麼當別人使用華語時,他們就不質問了? 就連筆者在媒體發表區區的台文作品,也曾被網友罵是「霸凌他人的福佬威權」。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鬼打牆,看不出哪裡主持了正義。因為它預設公共領域就該以華語發言,指責零星寂寥的台語發言,是要求台語把空間「完整奉還」給華語。打著反沙文,結論卻是回到擁護華語一元,豈不怪哉? 有些在主觀上「反台語沙文」的人,尤其早年在反對運動中,確實是為客語和原語的處境焦慮與不平。但國民黨擅長劫收,很快把這種情緒轉而用來鞏固國語霸權,分化各族群,弄得黑白不分。 然而客觀上這個國家並不存在「台語沙文主義」。要爭論一個東西是否沙文,前提是它夠強勢。不妨觀察你身邊年輕人談話時講哪種語言的比例;請你所認識台語最厲害的人,試試能不能把報紙頭版新聞完全用台語正確順暢地講述一遍(如果你聽得出來);還有回憶一下你看到過幾篇台文文章(你知道教育部早已公布推薦用字嗎?)。 如果見一個東西偶爾出現,就覺刺眼,要它消失,那不叫反沙文,那叫零容忍。 如果不樂見多元本土語言存在,覺得應該走獨尊華語的回頭路,那也是一種主張,這樣想的人就應該誠實講出來,承認也樂見客語跟原住民族語消失。不必假裝為它們討公道。 要辨別言論與行動是否真的反語言沙文、挺語言多元,很簡單,就看它是否「向華語爭空間」,畢竟華語是台灣唯一的沙文霸權。攻擊公共領域中的台語使用,對更弱勢的本土語言有害無益。因為藉由再確認公共領域只許用華語,也放棄了客語和原語在公共領域出現的權利。 不要再相信「母語在家講就好」、「有不同族群的人在場就只能說國語」這種話。這時代,外面的制度、訊息與人際接觸比家庭強勢太多。真正有在家講母語的人最明白。規定弱勢語言僅限私領域,正是消滅語言的處方。弱勢語言不進,則退。 講到台語,就順便宣傳一下正字。不是「柑」喔,唸唸看,聲調不同吧。(圖片來源:周盈成攝) 當然,如今在許多公共場合,連使用台語發言,都需要克服相當的心理障礙;若要使用客語、原住民語,門檻就更高了。但沒辦法,真想維護弱勢語言的生機,就是得這麼勇敢,必要時自己講、自己翻譯。語言是透過接觸學習的,你自己都封口,別人就沒機會學,也不想了解。 各本土語言進入公共領域,實行起來不會無痛,還是會遇到冷嘲熱諷(多來自華語霸權擁護者),但解方就是人人要學習更包容。講自己的語言,別出於挑釁,聽者也別輕易假設講者是在挑釁。 一國各族群使用其固有語言之權利,是受到《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保障的。落實承認這項權利,並不表示我們就會陷入雞同鴨講的亂象,更不表示台語會成為新國語。擔憂這些,跟擔憂「同性婚合法就會流行人獸交」、「課本講太陽花運動會讓學生不爽就占領政府機關」有何兩樣? 請給這社會上的人們多一些信任,相信他們依環境調適的能力、節制跟包容的能力,還有,學習語言的能力。
周盈成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