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基礎教育的實力

【日本人基礎教育的實力】

日本在2001年宣布要增加研究經費,鼓勵研發,目標是50年內要拿下30座諾貝爾獎,當時還被如日中天的中國嘲笑。如今18年過去了,日本拿下18個諾貝爾獎,只過了50年的三分之一,卻已達標六成。考量日本人口1.26億,才美國三分之一,不像美國有全世界科技精英移民(有兩個是日本人),怎不令人細思極恐!

日本紙幣從1000円到10000円,印的人頭從來不是國家領袖民族救星,而是生物學家、平民作家和思想家,可見日本人在乎有真才實學的人!諾貝爾獎科學項目的獎項象徵這個國家科學的實力,不但有指標作用,也幫助人類的科學進步。

日本是亞洲國家中拿下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足以與美國並列。他們何以能如此厲害?因為日本從幕府時代就十分重視教育,他們的教授申請研究經費是註冊制,不必繁瑣的層層檢核,從小就鼓勵小孩接觸自然、研究創新等等。

中國科學家群體規模相當大,但中國人大半把科學研究當成謀生工具,視科技獎勵與工作認可如名利,絕大多數科學家並沒有崇高的歷史使命和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儘管每年發表30多萬篇SCI資料庫收錄科技論文,其中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千分之一的熱點論文,可是真正具有原創性,特別能夠對學科和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成果不是很多。

今年我特別收看這次得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記者會,注意到某記者問:「東海三縣你最喜歡哪一縣?」他馬上發飆,怒斥這記者是還在念幼稚園嗎?貴報沒科學記者嗎?你這樣(輕佻)沒違背做記者的初衷嗎?日本職人精神講敬業,做什麼就要認真的做。

我曾在公家醫院掛號時,看到掛號小姐邊掛號邊聊天;也曾看到店員顧著講電話,讓客人等;還看到護理人員幫病人抽血化驗抽半管就去忙別的事,忙完再回頭繼續抽完後半管,不到 3 cc竟分成兩次,這在日本是不曾看到的。我們的記者也很誇張,很多假消息如關西機場事件、香蕉價崩棄置的事件,原本是假消息,這些原本應有專業素養的(無冕王)記者不經查證,把它弄成真新聞。記者都如此,那一般民眾更難分真假了。

亞洲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福井謙一(Fukui Kenichi)生前對那些有志成為科學家的青年們給出了兩點意見:一是要盡可能地開闊學術視野,不要把自己侷限在本專業領域;二是要培養預見能力,培養出敏銳的眼力,要能預測學術的發展趨勢,並把握這些學術與社會的內在聯繫。這些話如果說給現在眼界狹隘的中國科學家聽,特別有針對性!

< 資料來源:三際信息站FB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