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訊

中國百貨掀關店潮 上海伊勢丹6月底終止營業

中國百貨掀關店潮 上海伊勢丹6月底終止營業

日本三越伊勢丹控股公司25日宣布,位於中國上海市的梅龍鎮店將於6月30日終止營業。(圖片擷自伊勢丹官網)   李欣潔/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年中國百貨倒閉情況層出不窮,主因是電商平台迅速擴展,和疫情衝擊下消費力遲遲未能恢復等。日本三越伊勢丹控股公司25日宣布,位於中國上海市的梅龍鎮店將於6月30日終止營業。 綜合媒體報導,伊勢丹稱上海梅龍鎮店因租約到期選擇閉店。該店於1997年在繁華的南京西路商圈開業,至今已營運27年。雖曾經作為高端百貨廣受青睞,近年卻持續虧損。 伊勢丹在中國的經營不斷式微,2022年關閉成都店,今年稍早又分別宣布,位於天津的2家百貨都將在4月停業。梅龍鎮伊勢丹百貨關閉後,在中國市場將僅剩天津仁恆1家伊勢丹百貨。 面臨考驗的百貨不止日本品牌。去年8月底,由於與合資方的合作期限屆滿,台資太平洋百貨在上海的最後1家店也宣布停業,此前該店已經營了30年。
李欣潔 2024-03-26
黃仁勳自詡優秀「台灣大使」 讚台灣是AI革命中心

黃仁勳自詡優秀「台灣大使」 讚台灣是AI革命中心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見圖)自詡優秀的「台灣大使」,呼籲台灣人在AI革命的中心位置「說好台灣的故事」。(彭博)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日於美國矽谷一場台灣人餐會上致詞,直言自己是一位很優秀的「台灣大使」,呼籲台灣人必須在新工業革命、AI革命的中心位置,「說好台灣的故事」,並高喊「台灣加油」,振奮致詞片段在台灣社群網路上瘋傳。 輝達(NVIDIA)GTC大會近日落幕,網路上也瘋傳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一場台灣人餐會上的振奮演說。影片中,黃仁勳首先表示,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正在發生,而值得且必須慶祝的是,台灣在這場革命的中心。 黃仁勳直言,「我是一名優秀的『台灣大使』(ambassador of Taiwan)」,因為了解歷史以及台灣產業的重要性,台灣正位處在新電腦革命、AI革命、工業革命的重要中心位置,所以我們更必須確保能說好台灣的故事」。 黃仁勳指出,未來近幾個月將會到訪台灣,同時呼籲所有與會台灣人,向所屬的公司報告,準備好一起好好訴說這個「台灣故事」。 黃仁勳最後以華語振奮高喊「台灣加油」結束演說,獲得滿堂掌聲、喝采,相關片段也在台灣各社群媒體平台上瘋傳。
自由時報 2024-03-23
房市泡沫破裂 中國逾450公尺摩天大樓6成爛尾

房市泡沫破裂 中國逾450公尺摩天大樓6成爛尾

恆大集團在浙江寧波蓋的「恆大城市之光」已變成爛尾。(擷取自網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中國網媒《網易》報導,近日網路上流傳1份中國未完工450公尺以上摩天大樓統計表,其中超過半數陷入爛尾。專家表示,在中國房地產崩盤的形勢下,作為官方形象工程的摩天大樓大量爛尾,基本上已經無藥可救。 該統計表共列出31棟摩天大樓,其中19棟處於爛尾、停工或放棄狀態,占61.3%以上,而施工中的大樓幾乎都未出地面或剛出地面。 四川成都的「蜀峰468」是綠地集團於2012年7月投資120億人民幣(下同,530.6億台幣)建造的,規劃樓高468公尺,原計劃於2019年竣工,迄今未能實現,該公司曾闢謠停工傳聞,目前大樓高度距離封頂差20公尺,處於停工狀態。 湖北武漢建了4棟摩天大樓「周大福金融中心」、「楚商大廈」、「復星外灘中心」、「國華金融中心」,都是投資數百億的建案,始建於2018年。其中,「楚商大廈」當時由卓爾、楚昌、當代、偉鵬、奧山、維沃等多家知名武漢民營企業共同發起並出資建設,泰康人壽、中誠信等全國知名楚商企業加盟,規劃樓高475公尺,但開工不久即停工,現在處於放棄狀態。其他3棟大樓近年來雖然是施工中,卻都未出地面。 浙江寧波的「恆大城市之光」始建於2011年,總投資金額約130億元,規劃樓高453.5公尺,承造的恆大集團宣稱若建成,將成為浙江第一高樓,該公司先前對外宣稱將於2026年竣工,但隨著該公司破產之後,現在已變成爛尾。對於「恆大城市之光」如今的處境,有中國網友戲稱可能要成為「寧波最高爛尾樓了」,這是恆大留在寧波的「最大傷疤」。 廣東深圳「湖貝塔」原先規劃樓高838公尺,之後砍至499公尺,從2022年開始到現在才蓋了幾十公尺,施工陷入牛步化。深圳「深港國際中心」規劃樓高由700公尺砍至600公尺,工程剛出地面就處於爛尾狀態。 這些商用摩天大樓都位於所在城市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一旦爛尾,影響甚廣,成為不折不扣的爛攤子。 針對中國摩天大樓大量爛尾現象,旅外中國問題專家王赫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表示,這些大樓籌建的時間點都是幾年前中國房地產火爆之時,隨著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這些大樓大量爛尾。 華府「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指出,這些高樓屬於形象工程,中共領導大多好大喜功,都想拿高樓大廈建自己的紀念碑,建成自己的所謂形象工程,實際上都是勞民傷財;摩天大樓爛尾是中共當局自作孽不可饒,目前已無藥可救。 自2021年以來,恆大集團爆雷開啟了中國房企破產倒閉的序幕,截至2023年8月24日,已有超過30家大型房企爆雷。統計顯示,目前恆大地產負債2.4兆、碧桂園負債1.43兆、萬科地產負債1.35兆、綠地控股負債1.2兆、保利發展負債1.14兆、融創中國負債1兆、華潤置地負債7396億元、龍湖集團負債5724億元。 統計表顯示,中國有31棟規劃樓高逾450公尺的摩天大樓,大都處於爛尾狀態。(擷取自網路)
盧永山 2024-03-21
10大知名外商撤離中國 中企也溜了

10大知名外商撤離中國 中企也溜了

中國經濟低迷,經商環境惡化,外資撤離,連中資企業也外移。(圖取自網路)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經濟低迷,外加實施反間諜法,導致外資大舉撤離。最新一起是日本最大輪胎製造商普利司通(Bridgestone)宣布關閉瀋陽廠,上千名員工頓時失業。去年則有日本佳能、韓國三星等10大世界知名企業撤離中國,受影響的中國員工數以萬計。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普利司通於2021年底關閉位於廣東惠州的輪胎工廠,並將產能及設備轉移至瀋陽工廠,兩年多後,瀋陽廠也跟著關閉,並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間終止商用車輪胎的生產和銷售業務。 普利司通集團在發給員工的通知中表示,決定終止商用車輪胎生產和銷售業務,集團向普利司通(瀋陽)輪胎的員工、給予支持的當地社區,以及與商用車輪胎業務有關的所有利害關係人表示感謝。 金融學者司令說,日本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商來源地國家,近幾年,包括日本在內的外企紛紛撤離中國,在中國具有最大指標意義的外商主要來源國家,外商用腳投票的趨勢說明外資撤出的步伐加速,這與中國政府對自己經商環境的讚美並不相符。 報導指出,去年撤離中國的世界知名企業以日本最多,包含日本佳能相機製造廠、韓三星電視製造廠、日本索尼相機生產線、東芝筆電生產線、尼康相機工廠、美國亞馬遜中國電器平台、美國領英(LinkedIn)在中國的社交網路平台、美國明茨中國軟體開發中心、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在中研發中心等,這些企業將其產業鏈分別轉移到泰國、菲律賓或回到母國。 從事電子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瀋陽商人李華還透露,近幾年撤出中國市場的不僅日資企業,還有美國、德國,甚至中國本土民企。
陳麗珠 2024-03-15
00939、00940在夯什麼?

00939、00940在夯什麼?

00939與00940熱賣,胡采蘋認為這不單純是台股行情好所造成,一定是打中了某些市場的需求。(翻攝自臉書、彭博;合成) 祝蘭蕙/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統一台灣高息動能ETF(00939)與元大台灣價值高息ETF(00940)自開募起市場討論度急速升高,申購熱潮使得幾家券商宣布系統關閉,更引發外界矚目,財經網紅胡采蘋對此表示,這種熱賣不單純是台股行情好所造成,「一定是打中了某些市場的需求」。 胡采蘋在臉書粉專「Emmy追劇時間」發文說,「市場上早就在說ETF太多,沒想到還能大賣成這樣」,胡采蘋指出,發行公司一定是找到某些市場痛點,譬如說申購門檻低到一萬塊、一萬五,甚至大學生也能開戶,降低理財門檻,「所以這次到處大當機不是沒有原因,門檻低,符合資格的人就多,要處理的帳戶數量就變得很多」。 胡采蘋接續提到,這次2大基金特色是「月配息」,比過去高股息基金主流的季配息門檻更低,「這種行政麻煩,但便利客戶、降低分紅門檻的設計,很明顯對市場是具有說服力的」。她舉例,若暑假存2個月,開學交學費了,也有2個月的配息可拿。 此外,民眾苦於銀行低利率已久,因此去年美債ETF熱翻,兼有高債息和降息後交易價格漲幅,大受市場歡迎,胡采蘋認為,兼有利息與價格的優點觸發了00939和00940這2檔基金的設計理念。 胡采蘋最後說,透過這次事件可得知,市場上還是有很多需求是未被滿足的,無論是金融業還是科技業,或餐飲旅館零售電商,好好設計產品,把產品做好、賣好,永遠都有空間,永遠都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這2檔產品真的是值得列入教案」。 貼文一出,網友們紛紛留言,「市場的需求跟人的慾望一樣沒辦法滿足,把產品設計做好自然就會有人來買」、「再同意不過了!好好設計產品,把產品做好、賣好,永遠都有空間,永遠都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00940=妳妳就是妳!鄉民們預購了沒?」「末段的結論很經典」。
祝蘭蕙 2024-03-14
彭博:台積電將獲美逾1571億補助 支援晶片生產

彭博:台積電將獲美逾1571億補助 支援晶片生產

美媒《彭博》報導,台積電(TSMC)將獲得美國政府超過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71億)的聯邦撥款,用於支持亞利桑那州的晶片製造廠。(路透檔案照) 蔡百靈/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年來各國積極建立半導體在地生產製造,並紛紛祭出補助措施。美媒《彭博》報導,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將獲得美國政府超過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71億)的聯邦撥款,用於支持亞利桑那州的晶片製造廠。 《彭博》報導,據知情人士透露,台積電將獲得超過50億美元的聯邦撥款,以支持亞利桑那州的晶片製造項目,此象徵美國總統拜登努力振興美國半導體的重要里程碑。 報導提到,因討論機密對話而要求不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該撥款計畫尚未最終確定,目前還不清楚台積電是否會利用《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的貸款和擔保。 《路透》也引述《彭博》報導指出,目前台積電和美國商務部對此沒有回應或評論。台積電將在亞利桑那州工廠投資約400億美元,這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外國投資之一。而美國2022年通過《美國晶片法案》來增加國內半導體產量,該法案提供了527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包括390億美元的半導體生產補貼和110億美元的研發補貼。 拜登政府上月表示,根據該法案,將向合約晶片製造商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撥款15億美元。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今年2月也曾表示,商務部計劃在兩個月內頒發多項資助金。 台積電則曾在1月表示,對先進封裝的需求非常強勁,但無法提供足夠的產能來支援客戶,這種情況將持續到明年。先進封裝產能落後一直是人工智慧晶片擴大供應的核心瓶頸。
蔡百靈 2024-03-09
外媒:中國自敗 台灣對中貿易依存驚人下降

外媒:中國自敗 台灣對中貿易依存驚人下降

    外媒報導,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驚人下降,根本原因是中國自身經濟困境造成。(示意圖,法新社)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知名的亞太時事雜誌The Diplomat報導指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驚人下降,根本原因不是台北的干預性努力,而是中國自身的經濟困境造成。 報導稱,中國的經濟困難正產生一個令人驚訝的副作用:幫助台灣減少對中國市場的經濟依賴,這是台北政府長期以來難以實現的目標。中國糟糕的經濟表現,本質上危及自身的國家安全和政治目標。 報導指出,儘管蔡英文當選總統時明確要求減少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賴,但她的努力在第一任期內收效甚微。事實上,2020年中國佔台灣整體出口的比例達到歷史最高水準43.9%。然而,即使此後沒有大規模的政府干預,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賴也大幅下降。令人驚訝的是,台灣要歸功於中國不斷萎縮的經濟,而不是政府主導的貿易多元化努力,例如新南向政策,或北京的經濟制裁,理論上這兩點會導致兩岸貿易消失。 在陳水扁總統(2000-2008年)的領導下,台灣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依賴度從2000年的24.4%上升到2008年的39.0%。在蔡英文的前任馬英九總統(2008-2016年)領導下,台灣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依賴度從2000年的24.4%上升到39%。2016年這一數字略有上升,達到40.1%。 然而,自從蔡英文第二次就職以來,看到了21年來的最低水平:從2020年的43.9%,下降到2021年的42.3%,2022年的38.8%,2023年的35.2%。 2024年1月,台灣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僅佔台灣全部出口的32.9%,是自2002年8月以來單月第三低的百分比。2021年,台灣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年增率為24.8%,為2010年以來最高,也是2004年以來的第二高。 中國的經濟警鐘也在此時敲響。2021年9月中國房地產危機蔓延至恆大以外,且沒有停止的跡象。此後,中國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地方政府債務、青年失業、勞動市場緊張、股市下跌。 隨後的低通膨、中國需求萎縮以及通貨緊縮風險損害了台灣對中國的出口。2022年,台灣對中國出口萎縮1.6%。2023年,這一數字再次暴跌,年降18.1%,為1982年以來最嚴重的萎縮。這些下降導致台灣整體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下降。 新南向對東南亞出口未顯增 對美貿易成長 新南向政策(NSP)是蔡英文的旗艦貿易多元化政策措施,旨在透過增加台灣對18個國家的貿易依賴,幫助台實現貿易多元化,遠離中國和香港。 但根據台灣財政部的數據,在蔡英文任期內,台灣對這18個國家的出口百分比並沒有增加,甚至下降。2013年,在馬英九領導下,NSP國家佔台灣出口總額的22.2%。蔡英文政府的最高水準是2017年,也就是她上任後的第二年,達到21.3%。預估到2023年,這一數字將降至20.9%。 然而,台灣與美國的貿易卻顯著成長。台灣對美國的出口從2021年佔台灣總出口的14.7%,上升到2023年的17.6%。然而,這其中有多少是政府政策造成的,而不是美國經濟強勁、穩定增長的內在推動,不過這點尚有爭議。 貿易數據也證明,不僅台灣政府,連個體企業都將美國視為穩定的貿易夥伴,即使美國並不是許多企業的首選之地。報導也建議,美國應抓住機會深化與台灣的貿易關係,並透過更正式的貿易誘因增強經濟韌性。
吳孟峰 2024-03-08
華爾街日報:中國8箭穿心 經濟面臨轉折

華爾街日報:中國8箭穿心 經濟面臨轉折

中國少子化與高齡化,使未來勞動力與消費族群縮減,經濟成長趨於困難。(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中國經濟正處於轉折,以基礎建設及房地產大舉投資的舊經濟模式正在崩解,引發重蹈日本失落30年覆轍的疑慮。中國經濟為何走到此地步?華爾街日報列舉中國經濟的問題,以及未來幾年面臨的挑戰。 1.房地產不再是成長引擎:過去佔中國經濟產值4分之1的房地產,在2020中國當局推出「3道紅線」政策,限制開發商取得貸款後,榮景戛然而止。如今房地產投資、房屋銷售、與新開工數急遽下滑,該成長引擎熄火。 2.消費信心低迷:房地產暴跌加劇中國消費者的悲觀情緒,過去他們大舉貸款購房,期待豐厚回報,如今他們削減支出,來應對房市動盪。面對疲軟的消費需求,企業不願投資與招聘,最明顯的後果是青年失業率高得令人咋舌。 3.通縮國度:消費與民營部門的投資疲軟導致通貨緊縮。幾個月來,消費者物價持平或下跌,而過去逾1年,企業不斷削價。通縮使家庭與企業更難償還債務,進一步加劇支出與物價壓力,形成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4.債台高築:中國的整體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300%以上,遠高於美國的253%。其中一大部份是由地方政府積欠,他們售地給開發商的主要財政來源已枯竭,而房企也佔總體債務一大部份,中國銀行對此兩部門的高曝險恐加劇貸款損失,抑制對經濟的信貸供應,進一步造成經濟壓力。 5.少子化:勞動力縮減:生育率降低以及整體人口縮減與老化意味中國的勞動力與消費群將縮小,這將使未來經濟的持續成長更趨困難。 6.外國投資出走:隨著中國經濟前景黯淡,外國投資人紛紛撤離中國。自1998年有紀錄以來,外資對中國工廠、辦公室與企業的流入趨勢已於2023年第3季停止,當時中國首度出現118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出。 7.貿易壁壘升高:北京希望透過加大製造業出口,以解決生產過剩,並恢復經濟的企圖心遭遇強烈阻力,美國與歐洲正升高中國電動車、太陽能板等產品的進口限制。 8.經濟成長放緩:過去中國以提高政府支出,特別是基礎建設來回應經濟挫折,但如今中國對道路、鐵路與機場的需求大致已經滿足。中國另一個刺激選項是對家庭發放現金或減稅,但這種聚焦消費的作法被中國官方認為浪費,基於經濟的多重挑戰與有限的刺激選項,中國未來的經濟成長恐更加疲軟。
魏國金 2024-03-02
再生能源下個趨勢 台灣蓄勢待發

再生能源下個趨勢 台灣蓄勢待發

地熱已是可再生能源中的潛力項目之一。(彭博) 經濟部宣示 著重發展地熱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經濟部2024年2月舉辦第2屆台灣國際地熱論壇,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在光電、風電後,台灣下階段將著重發展「地熱」,並透露目前台灣已經有24處地熱正在運轉或開發中,累積裝置容量超過6萬瓩。而在過去,地熱由於投資成本過高,因此並不受到外界重視,但隨著現在地熱鑽探技術突飛猛進,大幅壓低成本,地熱已經成為可再生能源中的潛力項目之一。 地熱發電是藉由地熱能來產生電力,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由於和地球內部熱能相比,地熱發電提取的能量極小,因此地熱發電被認為是一種可持續的、可再生的能源。 根據美國地熱產業媒體《ThinkGeoEnergy》統計,截至2023年,全球地熱發電裝置容量達到1萬6335MW(千瓩),比2022年多出208MW,其中美國居冠,地熱發電裝置容量達3900MW,遠超印尼的2418MW和菲律賓的1952MW,該媒體估計,全球地熱發電裝置容量2024年將進一步成長,最主要是肯亞、印尼、菲律賓以及紐西蘭的大型開發案將上線,而北美的地熱開發案也在持續進行。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在2023年2月的報告顯示,在全球範圍內,地熱發電僅占全球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的0.5%,可見地熱發電仍不是主流,但IRENA認為,地熱發電量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長,十分看好地熱市場增長潛力。 美國2023年地熱發電裝置容量達3900MW,是全球最高。(法新社) 地球的地熱 足以供應全人類 理論上,地球的地熱足以供給全人類能源。然而由於技術問題,目前人類只能利用一小部分地熱資源。 地熱來自於地球內部地核,所散發的熱量,這熱量再透過地函的高溫岩漿傳達至地殼,地熱發電通常會利用地殼破裂處,也就是板塊邊緣,來深入取得熱能,過去技術僅能獲取深度約在3公里左右的淺層地熱,近年隨著增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和閉迴路熱量收集系統(Complex Energy Extraction from Geothermal resource, CEEG)等深層地熱技術的開發,讓地熱成為發電上更加可行的方案。 EGS是將冷水注入地層中產生高壓,使地層裂隙擴大,增加儲水空間,再回收加熱後的水或蒸氣以進行發電,缺點在於有誘發地震風險,以及結垢、用水流失等技術問題;CEEG雖然也是將冷水注入地底再回收,但全程都在封閉迴路中進行,是個不會與地層物質接觸的封閉循環,缺點在於熱傳導問題,使其經濟效益仍有待評估。 增強型地熱系統(ESG)將冷水注入地層中產生高壓,使地層裂隙擴大,增加儲水空間,再回收加熱後的水或蒸氣以進行發電。(圖擷取自美國能源部) 美國及印尼 地熱發電佔全球前2大 美國是全球發展地熱最成功的國家,主要是西岸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含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統計,2022年地熱發電占全美公用事業發電總量的0.4%,在7個州擁有地熱發電廠,分別是加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夏威夷州、奧勒岡州、愛達荷州和新墨西哥州,除了地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州外,其餘皆位於美國西部。其中加州是地熱發電最活躍的州,占全美地熱發電的69.5%,其次是內華達州的24.2%,其餘各州占比在2.7%至0.3%不等。 印尼的地熱發電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2大,主要是該國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估計印尼擁有世界上約40%的潛在地熱資源,儲藏量高居世界第一,印尼政府早已將該產業視為該國能源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不過儘管資源豐富,但印尼對地熱產業的投資面臨許多挑戰,包含勘探、土地整理和鑽探相關的成本和不確定性,仍然是一個關鍵挑戰。估計印尼在300個地點中的地熱容量達23.7GW(百萬瓩)。 菲律賓和印尼一樣,皆因國土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成為開發地熱發電的先天優勢,近年持續進行項目開發,希望能踢下印尼,奪回全球第2大地熱發電國的地位。 印尼的地熱發電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2大,主要是該國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估計印尼擁有世界上約40%的潛在地熱資源。(法新社) 台灣有24處地熱案場 台灣將地熱視為下個重點發展的再生能源,曾文生表示,台灣未來要由淺層型朝向深層型地熱發展:能源署太陽光電組長林文信表示,國內淺層地熱約有1GW、深層地熱卻有40GW以上,經濟部在法規面已經修訂地熱專章、設計前高後低躉購費率等,協助業者開發。 目前台灣已經有大屯山區、宜蘭清水、仁澤、土場與花蓮瑞穗,台東知本等地區共24處地熱案場,累計裝置容量61.75MW。根據規劃,台灣地熱2025年目標為20MW、2030年為200MW、2040年2GW、2050年為6GW。 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是全台最大地熱電廠。(資料照)
歐祥義 2024-02-26
輝達市值翻倍至2兆美元 僅花8個月

輝達市值翻倍至2兆美元 僅花8個月

輝達市值從1兆美元站上2兆美元,僅費時8個月。(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輝達(Nvidia)花了24年的時間,市值擠進1兆美元(31.6兆台幣)俱樂部,而拜驅動人工智慧(AI)革命的關鍵地位之賜,這家圖形顯示器(GPU)巨頭僅用8個月的時間,規模就從1兆美元翻漲至2兆美元(63.2兆台幣)。 輝達市值23日一度超過2兆美元,之後拉回,但仍是僅次於微軟與蘋果的巨無霸企業。而輝達成為美國3大最有價值公司的旅程,從1993年一家Denny’s餐廳展開,近幾年輝達在GPU的主導地位,讓其發展駛入快車道。分析師估計,輝達GPU全球市佔率逾80%。 輝達21日公布上一季營收221億美元,連續第3季大幅高於預期,並預測本季營收240億美元,兩者皆年增逾兩倍。輝達高層說,GPU供應仍然吃緊,而今年料將推出的新生成式AI晶片,將使供應更加緊繃。 該財報推升輝達23日股價,開盤跳漲807.9美元,市值達2.02兆美元。之後股價回落,終場收盤788.17美元,小漲0.4%。輝達股價須維持800美元,公司市值才站上2兆美元。 輝達股價去年飆漲逾2倍,今年迄今則上漲59%。根據FactSet,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持有輝達8660萬股股票,價值約680億美元(2.15兆台幣)。
魏國金 2024-02-24
上市公司總市值首破60兆元 台股寫下新歷史

上市公司總市值首破60兆元 台股寫下新歷史

上市公司總市值首破60兆元,台股寫下新歷史(資料照) 〔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加權指數在美國輝達、美超微股價大漲激勵下,今日早盤一度突破19000點大關,但終場在獲利賣壓調節下,僅小漲36.41點、漲幅0.19%,不過集中市場上市公司總市值來到60.02兆元,為首度突破60兆元,創下歷史新高,成為新的里程碑。 昨日上市公司總市值為59.91兆元,今日加權指數雖僅上漲0.19%,不過上市公司市值增加113億元,帶動上市公司總市值來到60.02兆元。 今早台積電(2330)股價一度回到700元之上,帶動台股強漲,終場台積電上漲5元,收在697元,此外聯發科(2454)大漲85元、漲幅8.3%也是功臣之一,聯發科市值已衝上台股第2大,僅次於台積電,今日市值來到約1.76兆元。
陳永吉 2024-02-23
2023中國外商投資減82%、創30年新低

2023中國外商投資減82%、創30年新低

中國經濟低迷及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外資大舉撤離。(示意圖,法新社)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外資企業對中投資降至30年來最低水準,去年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只有330億美元,較2022年暴跌82%。 《彭博》報導,去年中國國際收支顯示,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為330億美元,創 1993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比2022年下滑82%,凸顯北京尋求更多海外投資以提振經濟之際,所面臨的挑戰。 這項數據顯示中國疫情封鎖和復甦不如預期所帶來的衝擊,2023年第三季FDI出現自1998年以來首次下降。儘管最後季度有所回升並恢復成長,但該時期新增資金175億美元仍比2022年同期少3分之1,表明外國公司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其他地方的利率上升而將資金撤出中國。 對於跨國公司來說,將現金存放在海外而不是留在中國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因為已開發經濟體一直在提高利率,而北京一直在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最近對在中日本企業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去年削減了投資或保持不變,而且大多數企業對 2024 年的前景並不樂觀。 《日經亞洲》則認為,外資之所以大舉撤離,除了中國經濟低迷,導致企業縮小規模或退出中國市場,北京推出反間諜法以及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禁令,也使得越來越多外資離開中國。
陳麗珠 2024-02-19
46年來首次 日本名目GDP成長超車中國

46年來首次 日本名目GDP成長超車中國

日本內閣府15日公布2023年GDP數據,日本名目成長率5.7%,而中國4.6%,為1977年以來日本首度超越中國。
魏國金 2024-02-16
中股暴跌市場低迷 MSCI指數大舉剔除微博等66家中企

中股暴跌市場低迷 MSCI指數大舉剔除微博等66家中企

MSCI宣布將66家公司從MSCI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中剔除。(美聯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出現長期下滑,中國股市暴跌、中股市值蒸發數兆美元之後,指數編纂公司MSCI(明晟)在最新季度評估後,宣布將其基準指數中剔除66家公司,涉及中國房地產、製藥、網路到航空等的行業,包括微博在內。 MSCI宣布將66家公司從MSCI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中剔除,剔除的中企創下至少2年來最多,也適用於MSCI全球指數(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自2月29日收盤起生效。被剔除的中國公司股票還包括房地產開發商金地集團、綠城中國、中國南方航空、平安健康醫療科技等。 彭博報導,隨著中國地產業深陷危機並且消費持續疲軟,印度等新興市場紛紛崛起,中國在全球投資組合中的權重大幅下降。中國政府上週祭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引發股市反彈,但漲勢在春節長假前的最後幾個交易日消退,顯示投資者對中港市場仍然極度悲觀。 Capital.Com分析師羅達(Kyle Rodda)表示,「這凸顯了資金撤出中國股票的問題,因為投資者減少對中國的曝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最近基本面疲軟,以及對持續的金融不穩定、監管不確定性,尤其是國家風險的擔憂」。 羅達說,一些投資者也可能因為已經發生的損失,或因為某些公司不再屬於投資範圍,而被迫清倉。 三檔股票也將從MSCI香港指數中剔除,分別是百威亞太、新世界發展和信義玻璃。 只有5檔股票將被納入MSCI中國指數,包括家電製造商美的集團、生技業者巨子生物基因、華大智造、招商局公路網絡科技和寧波三星醫療電器。 儘管如此,如此多的股票被剔除,可能對週三於春節後恢復交易的香港股市帶來壓力。
楊芙宜 2024-02-13
股災還沒完?經濟學人:外資不再信任習近平

股災還沒完?經濟學人:外資不再信任習近平

《經濟學人》報導,今年以來,中國股市令投資人驚心動魄,中國和香港市場光1月份就蒸發1.5 兆美元(約台幣46.9兆),若與2021年所創下的高峰相比,中港股市噴掉7兆美元,跌幅約35%。
陳麗珠 2024-02-10
中國故事變事故 股市蒸發31兆

中國故事變事故 股市蒸發31兆

中國股市持續下探,香港股市也低迷不振。(示意圖,歐新社)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救市措施市場不買單,股市持續探底,股民無奈還湧入美國駐中使館微博留言求救。《經濟學人》引述彭博數據稱,今年迄今中港股市市值已經蒸發1兆美元(約台幣31.2兆),凸顯中國經濟政策不一致的代價非常高昂。 《經濟學人》報導,最近中國的經濟決策不一致,而且有些不穩定。1月23日,線上遊戲規則草案在發布一個月後就從監管機構的網站消失了,就好像它們從未存在過一樣。此前對遊戲業的新禁令引爆騰訊等科技公司股價暴跌。 第二天,中國人行(央行)行長潘功勝召開了一場不同尋常的記者會,宣布下調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降幅超出預期,並矢言要「努力穩定市場」,希望安撫投資人。 報導指出,其他國家的政府習慣接受市場霸凌,而中國則以維持金融穩定為榮,成效卻相當有限。 1月31日的數據顯示,建築業放緩、製造業價格持續下降,中國股市再次下跌,根據彭博報導,今年迄今中國和香港股市市值損失超過1兆美元。 中國政策不一致所付出的高昂代價,還有其他例子可以看出。路透之前披露,中國已下令 12 個省市停止基建,對浪費行為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此類限制將使中國政府更難提供重振信心和經濟成長所需的財政寬鬆政策。 報導直言,中國股市疲軟反映經濟困境,也凸顯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儘管股票在中國家庭財富中所佔比例並不大,股票發行在企業融資中所佔比例也很小,但消費者、購屋者和企業家的信心對經濟復甦至關重要。如果市場繼續對經濟前景做出如此嚴峻的判斷,那麼人們的熱情就不太可能回升。 報導總結,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和經濟沙皇何立峰以及人行行長潘功勝,最近幾天都重申穩定股市的重要性,只是他們的言論並沒有讓投資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陳麗珠 2024-02-04
香港高院下令中國恆大清算 股價狂瀉逾2成停牌

香港高院下令中國恆大清算 股價狂瀉逾2成停牌

中國恆大遭下令清算。(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香港高等法院今舉行中國恆大集團清盤(清算)呈請聆訊,結果判決恆大即時清算,負債3270億美元(10.2兆台幣)的恆大,成為香港法律史上遭到清算的最大開發商。 該判決將使中國已深陷房市疲軟的房地產業再受衝擊,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判決出爐後,中國恆大股價狂瀉逾2成停牌。 路透報導,在原先清算申請人外,一組持有逾20億美元的債權人加入申請清算行列,增加恆大遭清算機率。香港高院法官陳靜芬判決,恆大重組方案欠進展,公司資不抵債,因此正式頒令恆大清算。 恆大清算訴訟經多次延後,結果終於出爐。分析師認為,恆大的清算將對中國經濟復甦造成重大挫折,並進一步撼動中國的金融體系。
魏國金 2024-01-29
外媒:台積電捧半導體聖杯 進軍1奈米新標桿

外媒:台積電捧半導體聖杯 進軍1奈米新標桿

台積電將成為全球第一家開始準備1奈米生產的代工廠,這是業界的一個新標桿。(路透)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科技媒體wccftech報導,台積電將成為全球第一家開始準備1奈米生產的代工廠,這是業界的一個新標桿,因為1奈米製程領域被稱為半導體領域的「聖杯」。 一如既往地看起來,台積電將在這方面佔據領先地位,超越英特爾和三星等公司。傳台積電1奈米新設施預計將在嘉義開發,在性能和效率提升方面為科技業帶來一場革命。 回顧IEDM會議上,台積電分享了到2030年開發1奈米製造的計劃,將對透過多個3D堆疊晶片組,在製程上整合多達「兆個電晶體」的技術表示樂觀。台積電在2奈米之後改變了命名方案,1.4奈米和1奈米製程被標記為A14和A10,與Intel Foundry有一些相似之處。然而,成功與否在於台積電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尤其是良率和供應量近年來一直是半導體產業的巨大問題。 台灣媒體也報導,台積電的1奈米計畫成本高昂,預計成本將超過約320億美元。該工廠預計預計面積為100公頃,將以60-40的比例劃分滿足新工廠內的半導體和IC 封裝生產需求。預計台積電也將在台灣境內開設多個2奈米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1奈米仍然是近5年後的事情,甚至可能更久,因為目前還沒有看到在此之前的多種製造的首次亮相。從表面上看,台積電可能會引領未來,但這完全取決於該公司的競爭對手如何在行業中定位自己。
吳孟峰 2024-01-24
向中國靠攏成詛咒 香港恒生腰斬跌破萬五關卡

向中國靠攏成詛咒 香港恒生腰斬跌破萬五關卡

恒生指數22日跌破1萬5000點關卡。(彭博)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香港恒生指數今年以來持續下跌,22日跌破1萬5000點心理關卡,報14967.18點,該指數不僅今年以來跌逾12%,更從2018年初的3萬3154.12高點跌近55%。港股的走勢與華爾街、台股及日股背道而馳,反映「背靠中國」成為最大詛咒。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財經評論員顏寶剛指出,雖然港股市值仍高於台股,但近年港台股市此消彼長,與香港金融市場資金撤離有關。 他說:「我相信很大程度是資金流入的問題,到底我們是靠外國的資金?還是靠祖國的資金、東南亞的資金?這情況相信2024年將持續,市場繼續看好台灣股市配置,特別是AI相關概念股,台積電表現好,所以似乎在這方面,我們感受到香港經濟比台灣差」。 報導說,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2023年僅1336家境外公司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較2019年減少13.3%,並創11年新低。反觀台灣面向世界,吸引外資金額創近15年新高。資料顯示,自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外資呈現成長趨勢,其中2022年核准外資達到133億美元,創下近15年新高。 香港財經評論員利世民指出,在香港風光之時,台灣經歷一段經濟很差的日子,但目前台灣晶片製造業等發展蓬勃,相反的,香港背靠祖國下經濟表現受拖累。 利世民說:「這幾年,別人(台灣)進入收成期了,反而香港一直想背靠某個神奇國度,這種一隻大老二養全家的策略,最大問題是當這個神奇國度經濟開始放緩,就影響到我們,令香港同時被拖累,整個亞洲去年經濟一般,唯獨台灣相對做得好。」 他補充,香港產業單一,長期依靠地產業,靠「食老本」(吃老本),反觀台灣發展多元產業,一旦情況持續,相信台北生活水平超越香港,只是時間問題。
魏國金 2024-01-23
能源市場天翻地覆 美國悄悄變老大

能源市場天翻地覆 美國悄悄變老大

美國超越主要供應國卡達、澳洲,登上2023年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路透) 俄烏戰後 扭轉歐洲LNG進口來源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各國轉向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LNG),使美國天然氣產量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根據統計數據,去年美國還超越主要供應國卡達、澳洲,登上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 天然氣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乾淨的化石能源,全球氣候變化下,各國追求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的趨勢中,最符合潮流的能源。 LNG是甲烷,或與乙烷混合的甲烷,是清除了雜質的天然氣,在冷卻約零下160℃後成為液體。LNG的輸送,像原油一樣被裝入專用輪運輸,在送達目的地後,LNG再次被轉化為氣體,像其他天然氣一樣,用於供暖、烹飪、發電。 能源分析公司Crystol Energy執行長納克爾(Carole Nakhle)表示:「在液化天然氣之前,天然氣只能通過管道輸送,這限制了它的銷售地。」 2022年全球最大LNG出口國為卡達(彭博) 美國天然氣 無地緣政治風險 根據數據,2022年全球最大LNG出口國為卡達,不過,2023年LNG最大出口國變成美國,共外銷9120萬公噸LNG,創下該國最高紀錄;卡達出口量則因衰減1.9%,全球LNG出口國排名退到全球第3;澳洲去年的出口量則與前一年相差不遠,排名第2。 2022年2月底,俄烏衝突爆發,地緣政治衝突升溫,及物資供需失衡。西方國家在俄羅斯被制裁之下,紛紛轉移採購目標。歐洲的經由管道的俄羅斯産天然氣採購2023年同比減少近6成。如果換算成LNG,相當於減少約2600萬噸。 在俄烏衝突開打前,美國LNG僅佔歐洲的30%左右,但隨俄烏衝突持續,俄羅斯被西方國家大力制裁之下,為了減少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依賴,選擇了相對地緣政治風險小的美國,為採購的替代對象。 歐洲2022年的LNG進口量飆升63%,增加了660億立方米。新增進口中有3分之2來自美國,其餘3分之1來自卡達、埃及、挪威、俄羅斯等。 市場研究機構表示,俄歐管道天然氣輸送渠道受限,導致歐盟對LNG需求激增。2022年,歐盟LNG進口量達到9473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高於2021年的5727萬噸。其中,歐盟2022年從美國進口的LNG佔總進口量的41%。 去年前9個月,歐盟進口了7650萬噸LNG,較前1年同期成長4.4%。歐盟占全球海運LNG進口量的25.3%,其次是中國的16.9%,和日本的16.3%。 2022年,歐盟LNG進口量達到9473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路透) 美國LNG產量 2030年將增倍增 美國去年出口增加,顧問公司Rapidan能源集團的全球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研究主管孟頓表示:「美國創紀錄的產量是由兩個因素推動:Freeport LNG全面復工,增加600萬公噸,而Venture Global LNG的Calcasieu Pass工廠全年產量,比2022年增加300萬公噸。」 根據資料,歐洲是美國LNG出口的主要地,去年12月出口量占比高於總出口量的61%,11月銷住歐洲的占比達68%。 亞洲是美國LNG的第2大出口市場,去年12月出口量占總出口量的26.6%,高於11月18.5%。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出口量約50萬公噸,略低於總出口量的6%。 能源顧問公司拉皮丹能源集團(Rapidan Energy Group)研究主管蒙頓(Alex Munton)指出,去年全球LNG的供應國中,美國表現最為突出,僅僅是12月的出口量,就達到860萬噸。 美國、卡達、澳洲2022年的LNG産量,基本保持在7000萬噸以上,但到2030年,預計美國的産量將增加到約2億噸,是卡達的約1.7倍。調查公司Rystad Energy預測,美國LNG産量,2030年將佔全球的3成。 中國2021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路透) 中國LNG進口 嚴重依賴澳洲 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是美國、澳洲、卡達。而中國,2021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分別從27個國家進口,進口總量達到8140萬噸。 卡達能源公司(QatarEnergy)2022年與中國中石化簽署了一份為期27年的協議,向中國每年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代表著LNG行業歷史上(為期)最長的供應協議。 而中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是澳洲。據中國官方統計數字,2021年澳洲供應的液化天然氣佔中國總進口量的39%。 美國是目前歐洲最大的LNG供應商;澳洲幾乎將其所有的LNG運往亞洲;卡達則將其部分液化天然氣運往部分亞洲國家,還有運往如英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的歐洲國家。 美國LNG出口還有機會再擴大,考慮到需求增加,美國正推進天然氣産能的擴張和出口基地的完善。此外,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産國之一,該國正在穩步鞏固其能源強國的地位。
歐祥義 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