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穩定的民主

 

中國一直未形成近代意義的民主政治。一九一二年的辛亥革命,表面上是民主革命,以改變君主制為名,骨子裡是推翻異族王朝。在西方,出現於英國的君主立憲議會制,以及法國廢君主的民選總統議會制。在中國,是建立「中華民國」這個貌似民主制的國家,但三十八年即被迫革命推翻,從軍政、訓政還未真正進入憲政,就完了。行憲的口號,行憲紀念日,還是在流亡地台灣開始的。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國另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革命推翻中國國民黨壟控的中華民國,標榜人民民主、無產階級專政,是社會革命的政權轉換,國家更替而非政黨輪替。在中國,從民主革命到社會革命,並未形成近代民主國家。中華文化的文勝於質,民主的言說天花亂墜,但都只是「你作民,我作主」,不像歐洲發展出近代意義的民主政治:君主立憲或總統制的議會政治。

中國近代歷史的國共鬪爭,存在著殘留的帝王思想,民主革命也罷,社會革命也罷,借西方革命之名,但骨子裡仍是東方專制主義或中國帝王思想的本質。流亡到台灣的中華民國,因為少數統治,以及台灣在戰後國際政治的民主因緣,被動發展出異於中國的民主制,終結了戒嚴長期化的一黨統治。但民主化之路並不順利,中國國民黨因失去絕對統治權後心懷不軌,中國共產黨視併吞中華民國為未竟之業,交相作用,成為台灣民主化的陰影。

東歐的脫共民主化在一九八○年代末到一九九○年代初,普遍經由一次選舉,改變了二戰後的共產體制。二戰期間,藉由共產黨支持的反納粹,加上社會革命意識,戰後四十多年附和在蘇聯華沙公約集團的歷史終結,東歐諸國回到西歐,在歐盟的懷抱。台灣也大約在同時期走向民主化,卻面對中國的犯意以及在台灣的殘餘中國性作祟,糾葛在國家的迷惘中。

台灣長期在中國國民黨挾持的中華民國體制統治,近代市民(公民)意識並未真正形成,作為國家主人兼具權利與責任的體認也不確實,這是文化課題。黨國復辟幽靈和投機政客合謀的政治力量藉選舉顛覆民主化的台灣國家條件,第七屆總統選舉的紛擾現象更是警訊。

台灣的民主鞏固要克服中國因素以及文化病理,警戒破壞力,不能讓台灣的民主化倒退。走向民主化的台灣,有些總統候選人寄託專制的中國,或心術不正,光說不練者,打著彷彿下架民主的政黨輪替口號。台灣的民主進程必須排除中國因素的影響,才能穩定發展。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