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采芳相關文章

為了守護台灣,你怎能不震怒?

為了守護台灣,你怎能不震怒?

  近日一支影片爆紅,2005年時任立法委員的賴清德,因國防預算屢次遭國民黨立委阻擋而怒斥對方,年輕的孩子看到影片後覺得很驚訝,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賴副總統一直是西裝筆挺、溫文儒雅的形象。 這讓我連想到自己對小英總統的印象,也是建立在她當總統後的樣子,發言謹慎,談吐穩重,當時還被譏諷為「讀稿機」。直到我看到她在當陸委會主委時在立法院被質詢的影片,她言辭鋒利,與委員激辯的嗆辣反應,完全顛覆了我腦海中四平八穩的總統形象。 從這兩件事來看,除了時間歷鍊的增長外,相信在擔任元首這個位置上,需要做的功課可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放下自己」,牢記自己扮演的角色首要是做總統,其次才能做自己。 相信在遇到很多議題上,或是發言上,若依蔡總統或賴副總統憑著原有的個性,是會爭取到底的,也可以條理分明言而有物的為政策辯護,但站在「國家元首」的這個位置上,若太任性,會為國家帶來麻煩甚至災難。總統的平穩並不是他們生來的個性使然,而是他們知道現在的角色不同,什麼話該說,什麼事該做,才會造成過去的他們和現在的他們有這樣大的反差。 若總統參選人無法做到這必備的功課,發言依舊未經深思熟慮就出口,造成的後果恐非國人之福,我們需要一個立場堅定、言辭穩重,以國家為念的總統! (作者是基層公務人員)
吳采芳 2023-10-07
當政黨變成堂口

當政黨變成堂口

  在民主政治中「政黨」是很重要的組織,英國政治學者安德魯‧海伍德(Andrew Heywood)認為,政黨是一群為掌握執政權力的人所組織的團體,透過選舉或其他手段達成此目的。政黨和一般團體不同: 一、政黨目標在於藉贏得政治職位來控制執政大權。 二、政黨為組織化的團體。 三、政黨有廣泛的議題焦點。 四、政黨基於共同政治偏好或意識型態而團結在一起。 由此可見,「政黨」並非單純的人民團體組織,而是為爭取「權力」贏得大選而存在,這也是為什麼人民對於黑金槍毒介入政黨會如此反感。犯過錯的更生人自有重生的權利,他可以自力更生去從事許多工作,在百工百業中也常看到更生人重生的成功例子,但,若要交付「執政權力」的重任,人民是非常猶豫的。 權力和金錢最易令人迷失,已有相關前科者,更令人不放心,這也是「黑金」介入政黨最令人無法容忍的原因,如今。剛成立的政黨,隨著快速擴展而「染黑」,在黑幫而言,覬覦政黨,趁機入侵並「寄生」政黨是天賜良機,在政黨本身,當然要具備高度警覺心,嚴肅並斷然處理黨內「黑金」成份,而非自我神格化。 更生人當然可以參加政黨、當志工、奉獻政治,但要升格為幹部、候選人、重要公職時,政黨必須自問,這是否符合社會期待?尤其是自我標榜潔白的新興政黨,最近正快速下墜,被訕笑淪為「堂口」,而政黨領導人居然唾面自乾、無所作為,這種政黨有能力成為控制執政黨嗎?反過來說,萬一它掌握執政權力,這些黑幫勢力不就正好堂而皇之進入權力核心,這會是台灣人民想要的嗎? (作者是基層公務人員)
吳采芳 2023-09-07
嘿!請問有人需要「中間選民」嗎?

嘿!請問有人需要「中間選民」嗎?

  筆者為六年級後半段,小時候還沾到一點點「戒嚴」的邊,自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宣布解嚴之後,就是台灣邁向民主化的里程碑,所以筆者大部份的幼年記憶,都是自由且平等的生活氛圍,我們可以說是「天然獨」的第一代吧! 因為自我們懂事以來,我們就已經可以跟著爸爸媽媽到投票所去行使公民的權利(雖然當時可能選舉弊案不少,但身為孩子的我們不懂),每次投票日後看著電視上的開票結果,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這個世代的我們,沒有對某個政黨的仇恨,也沒有對於某個政黨的偏愛,大多數的我們,在長成到能夠投票的年紀時,「選人不選黨」是屬於大多數,應該就是所謂的中間選民了吧! (記者張存薇攝)   我們並不認為選民需要對某個政黨「忠貞」,也不認為有哪個候選人是天縱英明萬民擁戴的救世主,而是候選人應該盡全力提出自己對於未來的擘劃,如何為人民謀福利,來爭取選民的選票。透過多次的民調看來,這樣的「中間選民」應該是所有投票人數中佔比最多的族群。 但觀察這次的總統大選到現在,讓人覺得有點失望,檯面上的幾位候選人,好好的跟人民說明,甚至給人民一個國家方向的居然是佔少數;而吸睛度最高的新聞,卻是誰跟誰有沒有見面、誰跟誰有沒有說悄悄話、表情如何、動作如何。 請問有人需要中間選民嗎?我們想要的是國政規劃與國家方向,請不要把選民智力評估得過低,也不是用「帶風向」的方式就可以搪塞過去。選民沒有反應並不代表不在意,選民沒有表示意見,不代表認同你們的作為;若還看不清這點的候選人,就等著讓人民用「選票」來告訴你們吧! (作者是基層公務人員)
吳采芳 2023-08-12
行人地獄有明顯改善

行人地獄有明顯改善

  前一陣子因為許多讓人心碎的意外,再次讓台灣是「行人地獄」的議題引發討論,交通部也自二○二三年六月卅起施行不禮讓行人加重處罰的政策,希望可以讓台灣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 消息一出,在網路看到許多流傳的影片,當中的行人或滑手機、或故意慢行、或故意不通過等等的行為,許多的輿論說出這樣的政策是不可行的,反而會造成交通阻塞或是造成更多車禍等等。 筆者大部份時間都是以行人的身份用路,在此政策施行後一個多月的今天,想要以自身的經驗來述明對於此政策的感受。 如今走在斑馬線上,幾乎每一輛車都會禮讓我通過,以前常會遇到近身竄過的機車,這個月來也少了非常的多。大部份的駕駛人都是很守規矩的停下等候行人通過,對於行人來說,安全感提升非常多。 因筆者沒有具體資料可以佐證此政策施行後事故量的變化,僅以自身的經驗來提出,很明顯的感受到「行人」的路權;筆者在快步通過後,一定會對禮讓的駕駛點頭致意,多數的駕駛也會回禮,透過這樣禮讓的行為,讓雙方都感受到尊重和愛。 當然也希望所有的行人都能專心快步的通過馬路,不要故意擔誤駕駛人的時間,也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要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後續可能也要評估對於行人的規範、或是開啟行人專屬的號誌等等方式的可行性,但肯定政府開啟了一個好的開始,讓我們全體台灣人一起為這個目標努力! (作者是基層公務人員)
吳采芳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