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祥義相關文章

再生能源下個趨勢 台灣蓄勢待發

再生能源下個趨勢 台灣蓄勢待發

地熱已是可再生能源中的潛力項目之一。(彭博) 經濟部宣示 著重發展地熱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經濟部2024年2月舉辦第2屆台灣國際地熱論壇,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在光電、風電後,台灣下階段將著重發展「地熱」,並透露目前台灣已經有24處地熱正在運轉或開發中,累積裝置容量超過6萬瓩。而在過去,地熱由於投資成本過高,因此並不受到外界重視,但隨著現在地熱鑽探技術突飛猛進,大幅壓低成本,地熱已經成為可再生能源中的潛力項目之一。 地熱發電是藉由地熱能來產生電力,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由於和地球內部熱能相比,地熱發電提取的能量極小,因此地熱發電被認為是一種可持續的、可再生的能源。 根據美國地熱產業媒體《ThinkGeoEnergy》統計,截至2023年,全球地熱發電裝置容量達到1萬6335MW(千瓩),比2022年多出208MW,其中美國居冠,地熱發電裝置容量達3900MW,遠超印尼的2418MW和菲律賓的1952MW,該媒體估計,全球地熱發電裝置容量2024年將進一步成長,最主要是肯亞、印尼、菲律賓以及紐西蘭的大型開發案將上線,而北美的地熱開發案也在持續進行。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在2023年2月的報告顯示,在全球範圍內,地熱發電僅占全球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的0.5%,可見地熱發電仍不是主流,但IRENA認為,地熱發電量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長,十分看好地熱市場增長潛力。 美國2023年地熱發電裝置容量達3900MW,是全球最高。(法新社) 地球的地熱 足以供應全人類 理論上,地球的地熱足以供給全人類能源。然而由於技術問題,目前人類只能利用一小部分地熱資源。 地熱來自於地球內部地核,所散發的熱量,這熱量再透過地函的高溫岩漿傳達至地殼,地熱發電通常會利用地殼破裂處,也就是板塊邊緣,來深入取得熱能,過去技術僅能獲取深度約在3公里左右的淺層地熱,近年隨著增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和閉迴路熱量收集系統(Complex Energy Extraction from Geothermal resource, CEEG)等深層地熱技術的開發,讓地熱成為發電上更加可行的方案。 EGS是將冷水注入地層中產生高壓,使地層裂隙擴大,增加儲水空間,再回收加熱後的水或蒸氣以進行發電,缺點在於有誘發地震風險,以及結垢、用水流失等技術問題;CEEG雖然也是將冷水注入地底再回收,但全程都在封閉迴路中進行,是個不會與地層物質接觸的封閉循環,缺點在於熱傳導問題,使其經濟效益仍有待評估。 增強型地熱系統(ESG)將冷水注入地層中產生高壓,使地層裂隙擴大,增加儲水空間,再回收加熱後的水或蒸氣以進行發電。(圖擷取自美國能源部) 美國及印尼 地熱發電佔全球前2大 美國是全球發展地熱最成功的國家,主要是西岸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含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統計,2022年地熱發電占全美公用事業發電總量的0.4%,在7個州擁有地熱發電廠,分別是加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夏威夷州、奧勒岡州、愛達荷州和新墨西哥州,除了地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州外,其餘皆位於美國西部。其中加州是地熱發電最活躍的州,占全美地熱發電的69.5%,其次是內華達州的24.2%,其餘各州占比在2.7%至0.3%不等。 印尼的地熱發電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2大,主要是該國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估計印尼擁有世界上約40%的潛在地熱資源,儲藏量高居世界第一,印尼政府早已將該產業視為該國能源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不過儘管資源豐富,但印尼對地熱產業的投資面臨許多挑戰,包含勘探、土地整理和鑽探相關的成本和不確定性,仍然是一個關鍵挑戰。估計印尼在300個地點中的地熱容量達23.7GW(百萬瓩)。 菲律賓和印尼一樣,皆因國土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成為開發地熱發電的先天優勢,近年持續進行項目開發,希望能踢下印尼,奪回全球第2大地熱發電國的地位。 印尼的地熱發電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2大,主要是該國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估計印尼擁有世界上約40%的潛在地熱資源。(法新社) 台灣有24處地熱案場 台灣將地熱視為下個重點發展的再生能源,曾文生表示,台灣未來要由淺層型朝向深層型地熱發展:能源署太陽光電組長林文信表示,國內淺層地熱約有1GW、深層地熱卻有40GW以上,經濟部在法規面已經修訂地熱專章、設計前高後低躉購費率等,協助業者開發。 目前台灣已經有大屯山區、宜蘭清水、仁澤、土場與花蓮瑞穗,台東知本等地區共24處地熱案場,累計裝置容量61.75MW。根據規劃,台灣地熱2025年目標為20MW、2030年為200MW、2040年2GW、2050年為6GW。 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是全台最大地熱電廠。(資料照)
歐祥義 2024-02-26
能源市場天翻地覆 美國悄悄變老大

能源市場天翻地覆 美國悄悄變老大

美國超越主要供應國卡達、澳洲,登上2023年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路透) 俄烏戰後 扭轉歐洲LNG進口來源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各國轉向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LNG),使美國天然氣產量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根據統計數據,去年美國還超越主要供應國卡達、澳洲,登上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 天然氣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乾淨的化石能源,全球氣候變化下,各國追求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的趨勢中,最符合潮流的能源。 LNG是甲烷,或與乙烷混合的甲烷,是清除了雜質的天然氣,在冷卻約零下160℃後成為液體。LNG的輸送,像原油一樣被裝入專用輪運輸,在送達目的地後,LNG再次被轉化為氣體,像其他天然氣一樣,用於供暖、烹飪、發電。 能源分析公司Crystol Energy執行長納克爾(Carole Nakhle)表示:「在液化天然氣之前,天然氣只能通過管道輸送,這限制了它的銷售地。」 2022年全球最大LNG出口國為卡達(彭博) 美國天然氣 無地緣政治風險 根據數據,2022年全球最大LNG出口國為卡達,不過,2023年LNG最大出口國變成美國,共外銷9120萬公噸LNG,創下該國最高紀錄;卡達出口量則因衰減1.9%,全球LNG出口國排名退到全球第3;澳洲去年的出口量則與前一年相差不遠,排名第2。 2022年2月底,俄烏衝突爆發,地緣政治衝突升溫,及物資供需失衡。西方國家在俄羅斯被制裁之下,紛紛轉移採購目標。歐洲的經由管道的俄羅斯産天然氣採購2023年同比減少近6成。如果換算成LNG,相當於減少約2600萬噸。 在俄烏衝突開打前,美國LNG僅佔歐洲的30%左右,但隨俄烏衝突持續,俄羅斯被西方國家大力制裁之下,為了減少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依賴,選擇了相對地緣政治風險小的美國,為採購的替代對象。 歐洲2022年的LNG進口量飆升63%,增加了660億立方米。新增進口中有3分之2來自美國,其餘3分之1來自卡達、埃及、挪威、俄羅斯等。 市場研究機構表示,俄歐管道天然氣輸送渠道受限,導致歐盟對LNG需求激增。2022年,歐盟LNG進口量達到9473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高於2021年的5727萬噸。其中,歐盟2022年從美國進口的LNG佔總進口量的41%。 去年前9個月,歐盟進口了7650萬噸LNG,較前1年同期成長4.4%。歐盟占全球海運LNG進口量的25.3%,其次是中國的16.9%,和日本的16.3%。 2022年,歐盟LNG進口量達到9473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路透) 美國LNG產量 2030年將增倍增 美國去年出口增加,顧問公司Rapidan能源集團的全球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研究主管孟頓表示:「美國創紀錄的產量是由兩個因素推動:Freeport LNG全面復工,增加600萬公噸,而Venture Global LNG的Calcasieu Pass工廠全年產量,比2022年增加300萬公噸。」 根據資料,歐洲是美國LNG出口的主要地,去年12月出口量占比高於總出口量的61%,11月銷住歐洲的占比達68%。 亞洲是美國LNG的第2大出口市場,去年12月出口量占總出口量的26.6%,高於11月18.5%。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出口量約50萬公噸,略低於總出口量的6%。 能源顧問公司拉皮丹能源集團(Rapidan Energy Group)研究主管蒙頓(Alex Munton)指出,去年全球LNG的供應國中,美國表現最為突出,僅僅是12月的出口量,就達到860萬噸。 美國、卡達、澳洲2022年的LNG産量,基本保持在7000萬噸以上,但到2030年,預計美國的産量將增加到約2億噸,是卡達的約1.7倍。調查公司Rystad Energy預測,美國LNG産量,2030年將佔全球的3成。 中國2021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路透) 中國LNG進口 嚴重依賴澳洲 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是美國、澳洲、卡達。而中國,2021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分別從27個國家進口,進口總量達到8140萬噸。 卡達能源公司(QatarEnergy)2022年與中國中石化簽署了一份為期27年的協議,向中國每年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代表著LNG行業歷史上(為期)最長的供應協議。 而中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是澳洲。據中國官方統計數字,2021年澳洲供應的液化天然氣佔中國總進口量的39%。 美國是目前歐洲最大的LNG供應商;澳洲幾乎將其所有的LNG運往亞洲;卡達則將其部分液化天然氣運往部分亞洲國家,還有運往如英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的歐洲國家。 美國LNG出口還有機會再擴大,考慮到需求增加,美國正推進天然氣産能的擴張和出口基地的完善。此外,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産國之一,該國正在穩步鞏固其能源強國的地位。
歐祥義 2024-01-16
南韓痛打中國 戰場在台灣展開

南韓痛打中國 戰場在台灣展開

韓國電商巨頭酷澎(Coupang)強勢入台。(彭博) 大量補貼搶市佔 複製蝦皮作法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韓國電商巨頭酷澎(Coupang)強勢入台,2023年12月27日台灣經濟部投審會通過酷澎在台灣投資24.7億元的增資案,單單是這筆增資金額,就比momo現行實收資本額高。 從「火箭跨境」到主打「火箭速配」,酷澎將台灣視為加強促銷力道的重點國家,不僅登上蘋果台灣App Store免費榜下載冠軍,也在掀起不少話題。 酷澎靠大量資金補貼,把消費者撈進平台、搶下市占,在資本市場募得資金賺錢,接著再回頭逐步調整商業模式,讓電商營運更加健康、爭取獲利,這個劇本,2015年蝦皮購物進軍台灣時,就已上演過。 台灣本土大型電商例如momo、PChome在蝦皮進駐前,幾乎主導台灣網路市場,但2015年蝦皮打入市場後,似乎都變調了。 蝦皮2015年進入台灣。(路透) 搶在雙11前 連續25天賣日本尿布 蝦皮2015年進入台灣,主打「全包式體驗」讓賣家免費刊登商品、買家免費線上付款,更誇張的是,蝦皮還補貼運費。一條龍的完整功能,讓蝦皮拍賣在一年內累積了300萬次下載量,每月成交的商品數量達千萬件。 2022年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在網購平台的選擇1至3名分別是蝦皮、momo及PChome,顯示出蝦皮已成功打入台灣市場。 自2021年酷澎進入台灣市場以來,以超低價吸引不少消費者。2023年首戰雙11,更將婆媽有感的民生商品視為主打,例如標榜「不用等到雙11,尿布最便宜!」讓許多台灣網購族成為活躍用戶。 2023年在電商雙11優惠開跑前,酷澎就率先以連續25天的日本境內版尿布史上最大破盤價促銷,敲響電商雙11戰鼓。 酷澎的目標是挑戰當台灣市場老大。(彭博) 強攻民生商品 建立民眾依賴感 酷澎接連在市場上祭出破盤超低價賣法,尿布、奶粉或是餅乾零食,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的價差,讓許多零售通路業者備感壓力。 各大母嬰社團都在討論酷澎的紙尿布、奶粉價格價格超級優惠,快銷品廠商總經理表示,業界預估,酷澎已靠低價搶走尿布20%市佔率。 酷澎的企圖心,不只展現在雙11,是要消費者親自感受「沒有酷澎,怎麼生活?」資深人士分析,酷澎的目標是挑戰當台灣市場老大。 「台灣是一項遠超出我們預期的投資。」酷澎執行長金範錫(Bom Kim)表示。金範錫2023年宣布,將砸下4億美元(約新台幣122億元)在發展中期項目(Developing Offerings),其中台灣市場開發就是一大投資重點。 先不論這4億美元會有多少用在台灣,台灣媒體分析momo與PChome的資本支出,2022年,富邦媒的資本支出為38.59億元,預期在2023年會再投入68.3億元,主要就是為了建置物流中心、配送車隊等基礎建設。而PChome在今年初開始試營運的桃園A7物流中心,預期投資總額將達22億元。 假設酷澎將這4億美元中的3分之1分給台灣市場,也是超過momo於2022年的資本支出。 2022年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在網購平台的選擇1至3名分別是蝦皮、momo及PChome。(業者提供) 蝦皮在全球市場紛裁員 反觀同樣闖進台灣市場的蝦皮,去年5月至8月,蝦皮非促銷檔期平台成交手續費從2%直接翻倍至4%、促銷期間則從3%漲到5%。6到8月,蝦皮店到店運費還從19元攀至39元。 在海外,母集團冬海(Sea)在2022年退出法國、印度等國際市場,新加坡、印尼、中國蝦皮相繼光速裁員,去年9月,台灣30多名員工也於9月26日一早被告知打包走人。 據悉,台灣被裁掉的30餘人主要來自美食外送、團購部門,蝦皮美食外送的2021年滲透率僅5.1%,低於foodpanda(78%)、Uber Eats(61%)。 2010年酷彭於韓國創立,初期就積極打造倉儲物流相關設備、自營物流車隊。如今在韓國超過30個城市中,建置超過100座物流中心,總面積超過4700萬平方公尺。 在韓國,酷澎的當日配送率高達99%。(路透) 酷澎宣稱滿意在台經營成效 在韓國,酷澎的當日配送率高達99%,非常符合「火箭速配」這個宣傳。酷澎剛進駐台灣時,先以「10分鐘快速到貨」為最大賣點,開始經營生鮮電商市場,疫情時期生鮮電商正夯,外送平台、實體超市都大力布局,酷澎喊出的10分鐘到貨,是當時生鮮電商業界最快速度。 同時,酷澎又大打一堆折扣,還推出免運優惠,砸一堆資金,鐵了心要在台灣深耕,過去酷澎在台大撒補貼、投廣告、搶人才的行徑,這樣燒錢的行為,可以撐多久?是認真的嗎? 市場認為酷澎在隨便撒錢,但酷澎廣告投放力度不僅未減,倉庫更是一座接著一座開,現在新資金又再投入,恐怕不能小看酷澎。 2023年8月,酷澎財報宣布已經走出虧損低谷、連4季獲利,且非常滿意在台灣的經營成效,金範錫還表示,未來要加碼投資台灣這個唯一的海外市場。 酷澎經營生鮮電商市場。(彭博) 把台灣商品賣到韓國 在台灣酷澎頁面中,可以看到商品標註「火箭跨境」,或「火箭速配」,酷澎火箭跨境專營美國、韓國海外購物,標榜最快5天能就收到海外商品,台灣本島都能收貨。 在將韓國等海外產品銷入台灣同時,酷澎也將韓國人喜歡的台灣商品賣到韓國,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拓展韓國市場,驅動「台灣製造」商品風靡韓國,創造雙贏。 酷澎表示,韓國是巨大且成長快速的市場,2022年總體銷售額為466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酷澎擁有韓國最大物流設施,利於海外企業進軍韓國,根據觀察,流行服飾、食品是韓國消費者熱愛從海外購買的主要品類。 蝦皮逐步漲價,正是因為過往大撒錢的補貼政策,消費者黏著度極高,現已經坐上台灣C2C(個人對個人)市場寡頭,短期不怕喪失市場地位,不過「跟蝦皮一樣敢燒錢」、「首購還享有7折商品券」,一如8年前蝦皮進軍台灣一樣,酷澎成為momo、PChome等本土電商,甚至是蝦皮的新夢魘。
歐祥義 2024-01-10
中國最堅定的投資者 也打包要潤了

中國最堅定的投資者 也打包要潤了

黑石集團是全球資產管理龍頭,同時也是中國堅定的投資者。(彭博資料照) 黑石集團一直是中國堅定的投資者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黑石集團(Blackstone)是全球資產管理龍頭,該集團一直是中國堅定的投資者,而黑石執行長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更是美中關係長年以來重要的橋梁。習近平在去年11月訪美,在與美國總統拜登進行峰會後,與眾多美國知名企業領袖進行晚宴,蘇世民就是其中一人,其他與會者包括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橋水達里歐(Ray Dalio)、貝萊德(BlackRock)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等人。 這場晚宴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CUSCR)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主辦,入場費據報要2000美元(約新台幣6.2萬元),若是想要與習近平同桌用餐,更是要花費4萬美元(約新台幣124萬元),才能取得「特等席」,而1桌只能容納8個人。不過蘇世民才剛與習近平同桌用餐,黑石隨後就傳出,集團正計劃出售在中國價值1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34.9億元)的11個物流園區,這項消息讓不少人猜測,過去長期看好中國市場的黑石,信心是否不再。 中國國家主席去年訪問美國期間,包括蘇世民在內的幾名美國商業領袖曾與習近平同桌吃飯。(法新社資料照) 黑石計畫將11物流園區全打包出售 知情人士向中國媒體《澎湃新聞》透露,黑石集團正在打包拋售中國境內的物流資產,總價值超過人民幣100億元(新台幣約434.9億元),分別為龍地南京濱江冷鏈物流園、龍地常熟經開物流園、太倉龍地和泰物流園、樂創德清物流園、龍地廣州空港物流園、龍地佛山南海物流園、武漢樂盛物流園、龍地長沙空港物流園、成都龍地東百新津物流園、龍地西安空港物流園、龍地青島港物流園等11處物流園區。 這11個園區總建築面積約達220萬平方公尺(約66.55萬坪),平均出租率80%,佔地面積最大的是前身為「廣州市國際機場富力綜合物流園」的龍地廣州空港物流園;佔地面積最小的則是南京濱江冷鏈物流園,雖然僅60畝(4公頃),但出租率達100%。 知情人士指出,黑石集團此舉是為了「投資回報率更好的項目」,出售部份「收益不特別理想的項目」。不過,《中國房地產報》隨後報導稱,黑石集團發言人表示,目前並未與任何一方就出售11處物流園區進行談判。 黑石集團執行長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長期以來是美中關係的重要橋梁。(彭博資料照) 黑石CEO是美中關係重要的橋樑 蘇世民和中國政府之間關係根深蒂固,中國新成立的主權財富基金在黑石2007年IPO(首次公開發行)之前,宣佈向該公司投資30億美元(約新台幣931.8億元),作為交換中國政府獲得了約10%的無表決權股份。直到2018年中國出售股份,才結束了對黑石長達11年的投資。 在習近平上台不久後,黑石集團的蘇世民砸下1.17億美元(約新台幣36.3億元),資助一項獎學金計劃,吸引美國和其他國際學生到中國清華大學就讀。從那個時候以來,蘇世民一直是美中關係重要的橋樑,與中國官員關係密切,在川普政府時期,華府與北京爆發貿易衝突時,蘇世民是負責接洽對話的金融家之一。 從某些方面來看,蘇世民是美國與中國的完美中間人,在過去幾十年內,他贏得了中國領導人的信任和尊重,在當地擁有廣泛的商業和慈善關係,與此同時,蘇世民在美國也獲得一定的肯定。 近日傳出黑石考慮拋售中國資產,讓外界猜測,過去長期看好中國市場的黑石,信心是否不再。(法新社資料照) 美中貿易戰初期 8度代表美政府訪中 在2019年出版的回憶錄《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What it Takes: Lessons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一書當中,蘇世民提到了過去和中國高層官員的會面,試圖緩解美中經濟緊張局勢,向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國官員解釋美國的立場,光是2018年他就代表了美國政府8度訪問中國。 蘇世民寫道,自己協助促成中國官員訪問華府,但在預定舉行會談的前3天,時任總統川普宣佈對價值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2兆元)的中國商品課徵新關稅。蘇世民坦言,這對於美中關係是一大打擊,中國人丟了面子,表明他們不知道該做什麼,也不知道能信任誰。 到了2021年,中國當局對民營企業全面的進行監管打壓,由於中國監管機構審查拖延,黑石不得不放棄以30億美元(約新台幣931.8億元)收購房地產開發商SOHO中國多數股權的交易。 黑石曾計劃以30億美元收購房地產開發商SOHO中國,卻因中國監管拖延導致交易告吹。(彭博資料照) 黑石將目光放到日本印度 隨著資本加速外流,中國官員開始試圖挽留外資,在提振房地產市場的措施未能重建投資人信心後,中國央行總裁潘功勝在去年10月會見了蘇世民,討論中國政府解決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等計劃問題。 不過以黑石集團資產配置來看,2023年黑石在歐洲房地產的投資超過了在任何其他地區的投資,在年度房地產投資資金中,超過55%配置在英國等地的歐洲不動產。 展望2024年,黑石也將目光放到其他市場,集團全球私募股權主管巴拉塔(Joe Baratta)表示,印度和日本預計將成為接下來這1年公司在亞洲最活躍的市場。巴拉塔指出,印度目前的成長率最高,同時擁有活躍的市場;日本市場也相當有趣,當地經濟似乎與全球其他地區的情況脫鉤。
歐祥義 2024-01-09
處境艱辛?外商百貨骨牌式撤離中國

處境艱辛?外商百貨骨牌式撤離中國

  家樂福2019年將80%中國股權賣給蘇寧易購後,逐步退出中國市場,今年上半年又關閉超過100家分店。(法新社資料照) 2023上半年家樂福中國關逾百間店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隨著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外資徹中或許早已不是新鮮事,不過與民生相關的零售巨頭似乎也動作頻頻,1995年進駐中國的法國零售大廠家樂福(Carrefour)是最早將大賣場概念引入中國的外資零售商,曾透過迅速擴張策略,在中國零售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歷經疫情近3年的洗禮與電商的異軍突起,銷售額下降再加上店租成本飆升,逐漸使實體大賣場式微,2019年家樂福宣布,將80%中國業務股權賣給中企蘇寧易購,2021年後,家樂福默默縮減中國市場規模,光是2023上半年家樂福就在中國關閉了106家分店,9月中更關閉在北京的最後1間分店,其在上海、廣州、深圳也已沒有門市,意即全面退出中國一線城市。 隨著電商網購的興起,零售商在中國市場的處境更加艱難。(法新社) 太平洋百貨關閉最後1間上海分店 除了家樂福,遠東SOGO百貨集團旗下的太平洋百貨在中國上海的最後一家徐匯分店因到期不續約,已於8月31日熄燈,正式退出上海市場,閉店的時間點正逢徐匯店開業屆滿30週年。 1993年開業的太平洋百貨徐匯店曾是上海最紅的百貨商場之一,以徐匯店為中心的徐匯區商圈更是上海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在百貨業遍地開花的黃金年代,太平洋百貨陸續於1996、1997年在上海開設淮海店、不夜城店,但在電商與其他百貨賣場接續開業後,加劇市場競爭,再加上消費者購物模式與習慣不斷改變、轉型速度跟不上市場趨勢等,太平洋百貨日漸式微,淮海店先於2016年停止營運,不夜城店也在2020年租約到期後交還業主。 太平洋百貨在上海的最後一家店已於8月底歇業。(圖/取自中媒) 沃爾瑪在中國 收掉約130家分店 繼法國家樂福之後,同為歐系零售巨頭的德商麥德龍(Metro)1996年進軍中國市場,不過2019年時將80%中國業務股份出售給物美集團,同時也象徵著麥德龍的退場。 同年進入中國布局的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近年也逐漸縮減在當地市場的規模,2016~2022年沃爾瑪在中國就收掉約130家,近日《路透》更指出,為了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沃爾瑪打算從印度進口更多商品,藉此增加供應鏈多樣性;微博財經網紅「金融小狐狸」還爆料,沃爾瑪有意將採購中心遷至越南,若消息屬實,對中國製造業與出口來說將是一大打擊。 還有法國歐尚集團(Auchan)2000年曾與潤泰集團合資成立「高鑫零售」,共同經營歐尚與大潤發等品牌,不過,繼潤泰集團2017年出售高鑫零售持股後,在中國經營20年的歐尚最終也選擇賣股退場,2020年將其在中國市場持有的股權全部出售給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英國最大連鎖超市特易購(Tesco)2020年也將在中國剩餘的股份授予合資企業華潤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完全從中國市場撤出。 除了進口更多印度商品,傳出沃爾瑪有意將採購中心遷至越南,降低對中國依賴。(歐新社) 中國本土賣場、電商崛起 瓜分外資市佔 傳統大賣場過去以佔地廣闊、產品齊全、一站式購物等優勢迅速搶佔中國市場,但近年這些量販超市在中國的處境已越來越艱辛,隨著網路消費時代的來臨,大環境商業模式轉型,電商除了因節省龐大的店租開支,可以更優惠的價格吸引消費者,還有便捷的供應鏈及物流系統,無論是便利性、性價比都遠高於傳統賣場,導致實體賣場漸失優勢。 與此同時,外資還面臨著中國本土零售商的崛起像是阿里巴巴旗下生鮮食品子公司-盒馬鮮生,2016年成立後迅速搶佔中國線上線下市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須付費成為會員才能進入賣場消費的量販賣場在近幾年外資撤離潮中,仍在中國市場屹立不搖,像是美國量販巨擘好市多(Costco)除了2019、2021年開設的上海、蘇州店,更於今年3~8月好市多分別在上海、浙江拓展3家分店;沃爾瑪旗下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則是瞄準中國高端消費族群,其在當地的銷售額與會員數持續增長。不過這種模式是否能讓維持長期獲利,讓中國消費者願意持續買單,仍有待後續觀察。 儘管西方零售商逐一退出中國市場,但好市多今年仍逆勢展店。(法新社)
歐祥義 2023-12-15
尹衍樑劍指中信金 實想解套南山

尹衍樑劍指中信金 實想解套南山

記者歐祥義/特稿 從種種跡證研判,尹衍樑想入主中信金恐是虛晃一招,要把手上南山人壽股權變現才是真的,辜仲諒稱尹是叔叔,但這位叔叔不時就來「逼宮」一次,如何化解尹叔叔帶來的危機,考驗不小;不過,因兆豐金前董座蔡友才陷入兆豐遭美裁罰案,尹蔡結盟恐生變,尹衍樑自己恐怕也很頭痛。 尹衍樑歷次尋求「解套」南山人壽股權大事紀 逾八百億資金卡住 頻出招圖脫困 尹衍樑在南山人壽卡住的資金超過八百億元,又苦陷當年對金管會提出十年不賣南山股權的承諾,要解套只有找金控合併,把南山股權轉換成上市並可自由買賣的股票,才能讓卡在南山的資金變現;近三年已陸續找上中信金與兆豐金談合併,其中中信金就遭遇兩次,可見南山人壽讓尹衍樑坐立不安的程度。 控股南山人壽的潤成,目前資本額增至九五二億元,其中八十五.二%是由尹的關係企業出資,且現在利率走低不利壽險經營,若真的經營南山十年,風險太大,所以從二○一三年起,尹衍樑幾乎每年都要出一招,盼讓手上南山股權解套。 三年前南山買進中信金股票近五%,據傳尹的外圍也買進不少,當時金管會替中信金解圍,訂下壽險持股不可參選董監事的條款,外界還因此戲稱為「辜仲諒條款」,尹無功而返。 隔年潤泰用口頭徵詢的方式,試探南山人壽股票是否可上市,結果金管會以尹承諾十年不出售南山股權為由駁回。 二○一五年,南山找上兆豐金控尋求合併,蔡友才也證實曾研究過與南山及彰銀「三合一」合併的計畫,但合併後官股股權剩下二成,尹衍樑在新金控的股權竟可達到三成,引發疑慮而作罷。 蔡友才今年三月離開兆豐金,隨即替尹衍樑助陣,擔任鑒機公司董事長,顯見兩人交情匪淺,五月買進中信金股票,聲勢不小。不料現在蔡友才變被告,繼續擔任投資機構負責人的適格性恐受挑戰;加上兆豐銀泰國子公司董事長魏美玉被爆竟擔任鑒機的監察人,鑒機原本被尹賦予要進攻中信金經營權的主力戰艦地位,已蕩然無存。 昨有周刊指辜仲諒尋求國泰、富邦及元大等金控奧援,這個說法被業界當成笑話,事實上,三年前富邦曾攜手高盛集團短暫進場買進中信金,後來因故作罷,若辜家找富邦助拳,豈不是前門拒虎、後門迎狼。 這場中金信經營權危機, 每個人的算盤都不一樣,尹衍樑擬藉威脅辜家經營權,逼迫中信金高價併南山人壽,解決資金壓力;蔡友才的算盤,恐是想利用尹的財力,搭便車回金融界,但現在恐只能專心應付官司;辜仲諒是想買南山人壽,但傳聞尹開價五十億美元,實在讓他吞不下,除非尹願意降價,否則局面恐僵持下去。
歐祥義 2016-08-25
敲鑼打鼓三大案 卡不到辜仲諒?

敲鑼打鼓三大案 卡不到辜仲諒?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二○○四年紅火案後,辜仲諒就退出中信金經營,至少在法定體制上是如此,所以特偵組敲鑼打鼓,兵分五十八路搜索的中信三大案,內湖購地與合併台灣人壽這兩案,因為發生時間在最近幾年,這兩案應該卡不到辜仲諒;至於特偵組宣稱十多年前掏空中信金三億美元到辜仲諒可掌控的海外私人帳戶,真不知特偵組是怎麼蒐證的?是推論還是有實質證據,令人相當好奇。 辜仲諒昨以一億元交保後,清晨五點二十分,一臉疲憊地步出特偵組。 (記者王藝菘攝) 購地與併案 辜沒掛任何職務 三億美元非小數字,若中信金的帳上有這三億美元流向不清不楚,那過去十五年的財報就得重編,不只被指控掏空的辜仲諒有事,歷年給中信金財報簽證的會計師,也有民刑事責任,甚至要被吊牌,但前日特偵組傳喚,沒看到傳喚會計師,顯然中信金財報沒問題,既然財報沒問題,被掏空的三億美元究竟從何而來? 國寶人壽炒作龍邦及出售台壽保給中信金過程,主謀者不只國寶人壽朱國榮一人,龍邦是台壽保的主要控股公司。當年朱國榮等一票市場派進場炒作龍邦股票,並進而控制董事會,與中信金的購併協議達成,毀約打壓台壽保股價後進場,再與中信金重新議約套利,諸多參與者名字都有見諸報端,有些甚至是炒作案的常客,怎麼特偵組紆尊降貴去辦這種小案,還選擇性地捉大放小?這也讓人看不透。 不管內湖購地案與購併台壽保的涉弊程度有多大,辜仲諒現在的職稱就是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中信金控內沒有掛任何職務,依法論法,誰掛負責人就是誰負責,這像通姦案一樣,法律規定要有性器官接合才算,沒有證據的話,通姦案無法成立。辜仲諒在中信金沒有掛名,法律上他能負什麼責任? 掏空疑案 金流難以取得 至於辜仲諒可掌控的海外帳戶流入三億美元?這證據不知怎麼辦到的?首先是海外帳戶資金流向就很難取得,還可證明辜仲諒可掌控?這個就有很大討論空間了,如果這立論可以成立,很多懸案就手到擒來,立馬宣布破案了。 紅火案發生後,辜變成像是當權者的肉票,任何有政治效益的燙手山芋工作都賴到他頭上,所以收買媒體找他,買職棒找他,連替大巨蛋收尾也找他,至於這次三大弊案的偵辦,是不是替某些人作業績?將來到法院就知道了。
歐祥義 2016-06-10
張國煒勢單力孤 顧命大臣有心乏力

張國煒勢單力孤 顧命大臣有心乏力

記者歐祥義/特稿 豪門爭產向來都是家務事,外人想插手門都沒有,長榮兩房相爭,二房的張國煒就算有父親張榮發的遺囑當護身符,面對大房的三位兄長,及在政商界呼風喚雨的姊夫鄭深池,張國煒相對顯得稚嫩且勢單力孤,今日張國煒就算順利坐進總裁辦公室,令能不能出大門?還是個未知數。 面臨大房的嚴厲挑戰,張國煒顯得勢單力孤。(資料照) 台塑王家爭產,讓張榮發心生警覺,在二○一四年與二房李玉美辦理結婚登記,並預立遺囑,希望讓張國煒取得最有利的接班地位。張榮發在世時,他的意志在集團內就是鐵一般的紀律,但他卻沒有警覺,百年之後誰有權力及威望來執行他的意志?也忽略企業接班,須回歸公司法約束,由股權說話,而非由創辦人意志說話,張國煒沒有掌握相對多數股權,就得面臨大房的嚴厲挑戰。 張榮發的遺囑指定三位顧命大臣,交代要輔佐張國煒接班,這三人分別是集團副總裁林榮華、次席副總裁柯麗卿及謝志堅,柯及謝是老幹部,處理集團業務當然遊刃有餘,但要面對大房張國華兄弟與張國煒相爭,這兩個外人能說什麼話? 林榮華是張榮發元配林金枝的胞弟,也是張國華三兄弟的親母舅,母舅疼外甥天經地義,張榮發的遺囑是指定張國煒接總裁,但當大房都已把集團總裁位置廢除,林榮華要如何抉擇,那可是天人交戰的事。 尤其,張榮發在一月二十日過世,張國煒在二月十八日公布遺囑,向外界公開確定自己接班的地位,如果張國煒不是承受到極大的壓力,否則直接到總裁辦公室就任就好,何需尋求輿論的奧援,來鞏固自己在長榮集團的地位? 張國煒公布遺囑,大房馬上發表聲明表示遺憾,隔天甚至傳出將廢除總裁職位,這等於架空張榮發遺囑效力,大房與二房的戰火眼見即將開打,這時身負輔佐接班遺命的三位大臣,理應出來捍衛張榮發遺囑的有效性,但最後卻是少主自己出來頒布遺詔,顯然場面已壓制不住,張國煒與大房相爭恐怕已經落居下風。
歐祥義 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