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唯有國內團結才能贏得國際支持

極權威脅不畏縮 賴清德:唯有國內團結才能贏得國際支持

賴清德承諾,不管極權主義的威脅有多大,絕不畏懼退縮,一定堅持民主自由價值,各政黨應該將國家利益擺在政黨利益之前,唯有國內團結,才能贏得國際的支持,他也會持續守護台灣、壯大台灣,並打造創新、繁榮的台灣。 (記者陳昀攝)

 

〔特派記者陳昀/隨行採訪報導〕副總統賴清德出訪巴拉圭過境紐約,美東時間13日午間(台灣時間14日凌晨)在The Glasshouse出席僑宴,近700名僑胞與會。賴清德承諾,不管極權主義的威脅有多大,絕不畏懼退縮,一定堅持民主自由價值,認為各政黨應該將國家利益擺在政黨利益之前,「唯有國內團結,才能贏得國際的支持」,他也會持續守護台灣、壯大台灣,並打造創新、繁榮的台灣。他與駐美代表蕭美琴在台上敬酒時,台下僑胞不斷高喊:「賴總統加油!台灣加油!」

賴清德表示,他將率團前往巴拉圭表達祝賀,非常感謝美國不懼壓力協助他過境,他要特別利用機會向美方友人對台灣的長期支持表示感謝,並用英語再次複誦感謝美方友人。他說,更要感謝僑胞熱情參與僑宴,同時一鞠躬表達感激,大家不遠千里在自由女神像所在地、世界之都紐約團聚,至少有三層緣分,包含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價值和共同的目標。

賴清德指出,我們都來自台灣、根在台灣,都認同台灣這塊土地,世界上沒有國家像台灣,國土面積不大,卻是全球第21大經濟體,根留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佔全球超過90%先進製程,台灣更有許多隱形冠軍,在全球產業鏈扮演關鍵角色,台灣對世界越來越重要。我們不僅有能力防疫,還進行四波國際援助,更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全力援助。

他說,這就是台灣人的精神,樂觀進取,期望為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同時溫暖善良,善盡地球村一份子的責任,即使面臨外交困境,也積極走進世界,迎向未來,台灣是我們的根,我們對台灣的感情深厚,不論身在何處,我們都心繫台灣。

賴清德表示,共同的價值就是對自由民主的信仰,台灣走過相當漫長艱辛、無法當家作主的日子,荷蘭時期是東印度公司所在地、明鄭時期是反清復明基地、日治時期是東亞共榮圈勢力範圍,連在國民政府時代也只不過是反攻大陸的跳板,但台灣人民發揮「蕃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勇敢堅強的精神,一路努力達到今天民主多元、自由開放的社會,這就是我們決心留給下一代的資產。

賴清德說,台灣因為民主,所以和世界站在一起,世界因為民主,所以和台灣前行,過去半年美國國會提出近30個友台法案或決議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也是1979年以來最完整、重要的協議,代表著台美的關係越來越深厚。我們在外交的努力也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世界各地的重要的正式領袖也紛紛來到台灣用行動表達支持,代表德不孤必有鄰,民主台灣的確跟世界同行。

他說,在這個關鍵時刻,他要再次承諾,不管極權主義對台灣的威脅有多大,我們絕不畏懼退縮,一定堅持民主自由的價值,並分享台灣的民主理念,讓印太地區的人民在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時候,將台灣視為一座耀眼的燈塔,並積極參與民主世界陣營,扮演穩定印太和平的角色。

賴清德表示,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守護台灣,增進民主、和平與繁榮,讓後世子孫都可以享受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不僅國內要團結,國外更要合作,面對極權的威脅時,每個政黨都應該要把國家利益擺在政黨利益之上,只有國內團結一致,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信心,給予台灣強而有力的支持。

賴清德表示,我們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千萬不要因為極權主義加大威脅力量,就害怕地走回頭路,一定要勇敢堅強,在民主的道路上持續壯大台灣。未來,他會持續蔡總統的四大堅持,力行「和平四大支柱」,作為維護印太和平穩定的行動方案。

賴清德提到,4年前他也曾到紐約與許多鄉親見面,當時他曾提到,希望我們用自由女神的精神守護台灣,也提到美國遭遇過911恐怖攻擊的衝擊,從原址重建的「自由塔」,可看出紐約人的勇氣,希望我們能以重建自由塔的勇氣,壯大台灣。

賴清德說,紐約是創新、創意的城市,台灣也應該要用創新、進步的政策,推動台灣進步,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再度來到紐約,他的想法未曾改變,未來,會持續秉持這三大精神,來守護台灣、壯大台灣,打造創新、繁榮的台灣,相信這也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在難得相聚的場合上,不妨再次許諾,作為今日難得相聚最美麗的誓言。

包括總統府國策顧問田詒鴻、林見松、秘書長林佳龍、副秘書長黃重諺、外交部次長俞大㵢、駐美國代表處大使蕭美琴、駐紐約辦事處大使李光章、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徐佳青、「美國在台協會」(AIT)執行理事藍鶯(Ingrid Larson)、紐約中華公所主席曾偉康、紐約台灣會館理事長蘇春槐等人也出席午宴;AIT主席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則以視訊方式參與。

副總統賴清德與駐美代表蕭美琴在僑宴上敬酒,僑胞高喊「賴總統加油!台灣加油!」(記者陳昀攝)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即時新聞〉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